GBT332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docx
OB中华人民共和国家标准GB/T3322023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watersupplyprojectsintownsandvillagesXXXX-XX-XX 发布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分在XXXX-XX-XX实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前言错误!未定义书签。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24基本规定25工程规划3,I城乡供水总体规划3W2村镇供水工程规划36集中供水工程设计基本要求361设计供水规模和用水量36”供水水质和水压6A4防洪、抗震、结构和电气67水源及取水构筑物设计77I水源选择与保护779地下水取水构筑物774地表水取水构筑物98泵站设计11RI一般规定11Q2水泵机组119输配水与调节构筑物13。1i般规定13Q9管线布置13Qq管材选择及水力计算14QI管道敷设15Qq调节构筑物设计1610净水工艺设计17Irt1一般规定17InR净水工艺选择18IH3预处理18Wd混凝剂和助凝剂的选择、投加与混合19inE絮凝、沉淀和澄清2036过滤22m7一体化净水装置26m8深度处理26mq地下水处理261消毒2911水厂总体布置3112自动化监控与供水管理信息系统33191一般规定3319。在线检测与控制33193自动化监控系统34I?4供水管理信息系统3413施工与验收34H1一般规定34门D材料设备采购与存放35H3构(建)筑物施工35IQ4输配水管道敷设37IQK设备安装调试38IQ4试运行38IQ7验收3814集中供水工程运行管理39141一般规定3914力设施设备管理3914水质检测与监测41144安全生产管理42M.i突发事件管理4215分散供水工程建设与管理43n1一般规定43Iq1水源选择与保护43ISq雨水集蓄供水工程44IS4引泉供水工程4414E供水井44ISG调蓄构筑物45M7净水处理45IS2分散供水工程施工验收与运行维护45附录A(规范性)水质检测指标和频率47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新建、扩建和改造村镇供水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验收和运行管理各阶段的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县(市、区)城区以下镇(乡、街道)、村(社区)等居民区及分散住户供水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验收以及运行管理。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3838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T5750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GB/T6111流体输送用热塑性塑料管材耐内压试验方法GB8978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T14848地下水质量标准GB15603常用化学危险品贮存通则GB/T17219生活饮用水输配水设备及防护材料的安全性评价标准GB/T19106次氯酸钠GB50013室外给水设计标准GB50015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标准GB5001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26工程测量规范GB50027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GB50039农村防火规范GB50093自动化仪表工程施工及质量验收规范GB50141给水排水构筑物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1防洪标准GB50202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GB50203砌体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5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7屋面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65泵站设计标准GB50268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75风机、压缩机、泵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89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96管井技术规范GB50300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3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32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GB/T50596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T50625机井技术规范GB50974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SL223水利水电建设工程验收规程SL252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CJJ40高浊度水给水设计规范HJ338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HJ/T433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标志技术要求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11农村饮水安全ruraIdrinkingwatersafety农村居民能及时取得足量够用的生活饮用水,且长期饮用不影响人身健康。村镇供水工程ruraIwatersuppIyproject向县(市、区)城区以下的镇(乡、街道)、村(社区)等居民区及分散住户供水的工程,以满足村镇居民、企事业单位日常生活用水和二三产业用水需求为主,不包括农业灌溉用水。集中供水工程centralizedwatersupplyproject从水源集中取水输送,视必要经净化和消毒后,通过配水管网输送到用户或集中供水点且设计供水规模大于等于IOmVd或供水人口大于等于I(X)人的供水工程。分散供水工程decentraIizedwatersuppIyproject指设计供水规模小于IOmVd或设计供水人口小于100人的供水工程。分质供水duaIsystemwatersupply受制水成本高等限制,将直接饮用水与其它杂用水分开供水的方式。一体化净水装置integratedwaterpurifier集混合、絮凝、沉淀或澄清、过滤等净水单元于一体的净水装置。47管式陶瓷膜tubuIarceramicmembrane以多孔陶瓷材料制成,管壁密布微孔的非对称膜。4基本规定41村镇供水工程可分为集中供水和分散供水工程两种类型。集中供水工程可按表1分类。表1集中供水工程按照供水规模分类单位:m3d工程类型I型II型III型IV型V型供水规模以w>WOOO10000>w50005000>w10001000>w100100>w21045村镇供水工程规划应依据当地县域、镇(村)发展规划,在水资源供需现状和平衡分析的基础上,以稳定水源为基础,以城乡供水一体化为发展方向,推进农村供水规模化建设和标准化改造,优化供水工程布局,坚持专业化管理,提高农村供水保隙水平。41村镇供水工程新建和改扩建时,应统筹当前和长远,综合采取管网延伸、联网、并网等措施,建立从源头到水龙头的全流程保障体系,提高农村供水质量与管理水平。4村镇供水工程设计应按远期规划、近远期结合、以近期为主的原则。村镇供水工程近期规划设计年限宜采用5a10a,远期规划设计年限宜采用10a15a.4S净水工艺和供水技术应采用适合当地并通过实践验证、成熟的工艺、材料和设备。净化消毒设备、管材、药剂等应满足卫生安全要求。AA村镇供水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验收和运行管理应坚持节水优先、节能降耗的原则,做到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47村镇供水工程应加强标准化管理,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度,编制应急预案,不断提高运行管理水平,确保安全、稳定、优质、低耗供水。5工程规划<1城乡供水总体规划县(市、区)应编制城乡供水总体规划,有条件的地区可编制区域供水规划。城乡供水总体规划应以当地城乡发展总体规划为依据,坚持城乡融合发展,以统筹城乡、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水资源为目标,并与相关规划相协调。,)村镇供水工程规划5.2.1县(市、区)村镇供水工程规划应遵循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建管并重、安全优先、节约用水、节能降耗等原则,并与城乡供水总体规划等衔接。规划要点包括但不限于:自然、社会经济及发展概况、供水现状分析与评价、规划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需水量预测和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水源选择和保护、供水工程总体布局、主要建设内容、典型工程设计、供水工程运行管理、分期实施计划以及规划保障措施等。5.2.2有条件的地区,村镇供水工程规划应以城乡供水一体化、农村供水规模化为目标,根据区域内自然条件、水资源状况、居民区生活和二三产业供水现状、用水发展需求以及居民点分布等进行分区,合理确定水源和供水工程布局。5.2.3集中供水工程应根据区域的水源条件、用水需求、居民点分布和地形条件等,合理确定水源、取水方式、供水规模、水厂厂址、净水工艺、输配水管网布置等。5. 2.4城镇供水管网延伸供水工程,应在调查、论证基础上合理确定技术方案。对规划供水区进行需水量调查和测算,对现有城镇供水水源、水厂供水能力、实际用水量等进行复核,分析论证管网延伸供水工程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6. 2.5具备条件的地区应规划建设IIH型供水工程,筛选优质可靠水源,有条件时应考虑应急备用水源,合理确定供水规模和供水方式。受地形、水源水量等条件限制或村庄、居民点地形偏远,可规划建设IV型或V型集中供水工程。7. 2.6氟化物、硝酸盐、硫酸盐、总硬度等指标超标地区,周边确无水质较好的水源时宜采取分质供水。8. 2.7居住分散的农户,应优先选用水质较好的山泉、溪流水或地下水建设引泉(溪)供水工程或户用供水井;严重缺水地区且具备集雨条件的村庄或农户,可建设雨水集蓄工程。6集中供水工程设计基本要求A1设计供水规模和用水量6.1.1设计供水规模集中供水工程设计供水规模应根据最高日居民生活用水量、公共建筑用水量、饲养畜禽用水量、企业用水量、浇洒道路和绿地用水量、消防用水量、管网漏失水量和未预见用水量等的总和确定,不同供水工程应根据当地实际用水需求列项,并应符合下列要求:a)根据水源条件、现状用水量、用水条件及发展变化、制水成本、用水户意愿、以及当地用水定额标准和类似工程的供水情况等综合确定。b)分别计算供水范围内各村镇最高日用水量。9. 1.2居民生活用水量居民生活用水量可按公式(1)和公式(2)计算,并应符合下列要求:W=Pq1000(1)P=PO(1+k)n+P(2)式中:W一一居民生活用水量,单位为立方米每天(m3d);P一一设计用水人口数,单位为人;PO供水范围内的现状常住人口数,其中包括无当地户籍的常住人口,单位为人;Y一一设计年限内人口自然增长率;n一一工程设计年限,单位为年(a):Pi一一设计年限内人口的机械增长总数,可根据各村镇的人口规划以及近年来流动人口和户籍迁移人口的变化情况按平均增长法确定,单位为人;q一一最高日居民生活用水定额,可按表2确定,单位为升每人每天(L/(人d)O表2最高日居民生活用水定额单位为L/(人d)气候和地域分区水龙头入户,基本全日供水,有洗涤设施,少量卫生设施水龙头入户,基本全日供水,有洗涤设施,卫生设施较齐全-×406060100二区457070-110三区508080120四区609090130五区70-100100-140表中基本全日供水系指每天能连续等。一区包括:新疆,西藏,青海,甘不部。二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弓河北北部以外地区,陕西关中平原1包括:重庆,贵州,云南南部以外,西南部。五区包括:上海,浙江,才以外地区,湖北和湖南两省西部山公共取水点或分散供水工程最高日1卫生设施系指水冲厕所、沐浴装置才本表所列用水量包括了居民散养畜I产用水量。供水Mh以上的供水方式;卫生设施系指洗衣机、水冲厕所和沐浴装置N,宁夏,内蒙古西部,陕西和山西两省黄土高原丘陵沟期区,四川西产,内蒙古西部以外,河北北部。三区包括:北京,天津,山东,河南,也区,山西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以外地区,安徽和江苏两省北部。四区也区,四川西部以外地区,广西西北部,湖北和湖南两省西部山区,陕曷建,江西,广东,海南,安徽和江苏两省北部以外地区,广西西北部区以外地区,云南南部。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t活用水定额不应低于20L/(人d)。用洗衣机等。少量为1-2个,较齐全为3个及以上。胃用水量、散用汽车和拖拉机用水量等,不包括用水量大的家庭作坊生a)确定设计用水人口数时,集聚提升类村庄和城郊融合类村庄,应考虑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特色保护类村庄,应考虑旅游用水需求;搬迁撤并类村庄,限制新建或改扩建供水工程,通过维修养护维持供水水平。b)选取用水定额时,应对本地村镇居民的水源条件、供水方式、用水条件、用水习惯、生活水平、发展潜力等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并遵照以下原则:村庄比镇区低,生活水平较高地区宜采用高值,发展潜力小的地区宜采用低值,制水成本高的地区宜采用低值。实际调查情况与表2有出入时,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增减。6.1.3 公共建筑用水量公共建筑用水量需要根据公共建筑性质、规模及其用水定额确定:a)村庄公共建筑用水量:可只包括学校和幼儿园的用水,可根据师生数、寄宿以及表3中用水定额确定。表3农村学校最高日生活用水定额单位为Ly(人d)走读师生和幼儿园寄宿师生10253040取值时根据气温、水龙头布设方式及数量、冲厕方式等确定,南方可取较高值、北方可取较低值。b)乡镇政府所在地、集镇的公共建筑用水定额:可按GB50015确定。缺乏资料时,集镇和乡政府所在地公共建筑用水量可按居民生活用水量的10%15%估算,建制镇可按15%25%估算。6.1.4 集体或专业户饲养畜禽用水量应根据畜禽饲养方式、种类、数量、用水现状和近期发展计划等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要求:a)圈养时,饲养畜禽最高日用水定额可按表4选取;表4饲养畜禽最高日用水定额单位为L/(头或只d)畜禽类别用水定额畜禽类别用水定额马、骡、驴4050育肥猪3040育成牛5060羊510奶牛70120鸡0.51.0母猪6090鸭LO2.0b)畜禽放养时,应根据用水现状在定额用水量基础上适当折减;c)有独立供水水源的饲养场不计此项。6.1.5企业用水量企业用水量应符合下列要求确定:a)应根据企业类型、规模、生产工艺、生产条件及要求、用水现状、近期发展计划和当地的用水定额标准等确定。b)工作人员生活用水量,应根据车间性质、温度、劳动条件、卫生要求等确定,无淋浴的可为20L/(人班)30L/(人班);有淋浴的可为40L/(人班)50L/(人班)oc)对耗水量大、水质要求低或远离居民区的企业,供水范围和用水量应根据水源充沛程度、供水成本、水资源管理要求以及企业意愿等确定。d)没有乡镇企业或只有家庭手工业、小作坊的村镇不计此项。6.1.6其他用水量其他用水量主要包括浇洒道路和绿地用水量、管网漏损水量和未预见水量、消防用水量等,应符合以下要求:a)浇洒道路和绿地用水量,经济条件好且规模较大的镇区可根据浇洒道路和绿地的面积,按LOL/(2.d)2.0L/(d)的用水负荷计算,其余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b)管网漏损水量和未预见水量之和,宜按上述各类用水量之和的10%25%取值,IV、V型供水工程可取低值、IIll型供水工程可取较高值。c)消防用水量,应按GB50016、GB50974和GB50039的有关规定确定。消防用水时允许临时中断生活供水或完全具备消防用水蓄水条件的村镇,在确定供水规模时可不单列此项。6.1.7时变化系数和日变化系数时变化系数和日变化系数的确定,应符合以下要求:a)是变化系数应根据供水工程规模和供水方式、农村生活用水和企业用水条件、方式和比例,结合当地类似供水工程日供水情况分析确定。(1)基本全日供水工程的时变化系数,可按表5确定:表5基本全日供水工程的时变化系数供水规模Wmjdw>50005000>w10001000>w>100W<100时变化系数K1.62.01.8-2.22.0-2.52.53.0企业Fl用水时间长且用水量比例较高时,时变化系数可取较低值:企业用水量比例很低或无企业用水量时,时变化系数可在2.03.0范围内取值,用水人口多、用水条件好或用水定额高的取较低值。(2)定时供水工程的时变化系数,可取3.04.0,日供水时间长、用水人口多的可取低值。b)日变化系数,应根据供水规模、用水量构成、生活水平、气候条件,当地类似供水工程的年内供水变化情况,通过调查分析确定,可取L3L6。6. 1.8水厂自用水量水厂自用水量应根据原水水质、净水工艺和净水构筑物、设备类型确定,a)可按最高日用水量5%10%计算;b)只进行消毒处理的水厂,可不计此项。6.9.9 水源取水量可按设计供水规模加水厂自用水量确定,输水管道较长时,尚应考虑输水管道的漏失水量。6.9.10 应急供水和分质供水时,饮用水用水定额可按5.0L/(人d)7.5L/(人d)确定。A)供水水质和水压6.2.1生活饮用水水质应符合GB5749的有关规定。6.2.2供水水压应满足配水管网中用户接管点的最小服务水头要求,必要时可采取局部加压方式。配水管网中用户接管点的最小服务水头,单层建筑物可取IOm;两层建筑物可取12m;二层以上建筑物每增高一层增加4.0m;当用户高于接管点时,尚应加上用户与接管点的地形高差。6.2.3配水管网中消火栓设置处的最小服务水头不应低于IOm06.2.4用户水龙头的最大静水头不宜超过40m,超过时宜采取减压措施。6?防洪、抗震、结构和电气6.3.1村镇供水工程的防洪设计应满足防洪安全的要求。应符合GB50201及SL252的有关规定。6.3.2村镇供水工程抗震设防类别应根据工程规模、重要性等因素确定,其抗震设计应符合国家相关规范要求。6.3.3I型供水工程主要构筑物,主体结构和地埋输配水管道的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不应小于50年。其他类型工程应结合实际,合理确定结构设计使用年限。构(建)筑物结构设计,可采用国家、行业的有关标准图。6 .3.4村镇供水工程构筑物和机电设备应采取防雷保护措施。其电气系统设计应符合国家6相关规范要求。7水源及取水构筑物设计7 1水源选择与保护7.1.1 水源选择基本要求水源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a)水质良好、便于卫生防护。地下水水源水质符合GB/T14848的规定,地表水水源水质符合GB3838的规定。当水源水质不符合上述要求,当地或邻近地区确无适宜水源时,应采用相应净化处理工艺。取水点应避开污染源,宜选在污染源和居住区的上游;b)水量充沛。地下水水源的设计取水量应小于允许开采量,开采后不应引起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水质恶化或地面沉降;以地表水为水源时,设计枯水流量保证率和设计枯水位保证率,严重缺水地区不应低于90乐其他地区不得低于95机c)单一水源水量不能满足要求时,可采取多水源或调蓄等措施;d)符合当地水资源统一规划管理的要求,并按优质水源优先保证生活用水的原则,合理处理与其他用水之间的矛盾,必要时可实施跨区域调水。7.1.2 水源调查水源选择前,应符合下列要求调查和收集区域水资源的水质、水量以及开发利用条件等资料:a)当地水利、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卫生健康、住房建设等部门相关规划和管理规定;b)选择地表水水源时,包括水源原有功能及开发利用现状,水源位置及到供水区的距离、高程,周边环境及水产养殖、面源污染、污废水排放等水源保护现状、加强保护的难易程度,近年来枯水期和丰水期的水质化验资料,不同水文年的逐月流量、水位和含沙量,以及洪水和冰冻等情况;c)选择地下水水源时,包括当地水文地质调查和地下水动态监测资料,当地已建成各类取水井、出水量、水质变化以及干旱年地下水水位下降情况;d)选择泉水和溶洞水作为水源时,应对已经作为供水水源的泉水和溶洞水调查,了解其水量、水质变化情况,重点是干旱年出水量减少情况;对尚未开发利用的,宜听取当地居民对其在不同干旱年份、不同季节的水量变化描述,并实测其水质和水量。7.1.3 水资源评价和勘察有多个水源可供选择时,应根据水质、水量、位置、高程、施工和管理等因素,通过技术经济比较择优确定。水源选择前进行水资源评价和勘察,并应符合下列要求:a)分析水源水质检测结果和干旱年枯水期可供水量情况,结合供水方案作出评价;b)收集地下水水源水文地质勘探资料,进行水质实测或对相邻同一含水层的井水水质检测,调查水源保护和污染状况,对现状水平年水量、水质作出评价。资料缺乏时,应按GB50027进行水文地质补充勘察;c)分析地表水水源不同水文年逐月水质、水位、流量、含沙量、洪水和冰冻等历史记录资料,并进行水量供需平衡分析。资料缺乏时,应进行实测和现场调查,选择相邻水文站作参照进行水文预测分析,并适当提高设计取水量的保证率。7.1.4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应划定水源保护区。水源保护区划分和标志设置应符合HJ338和HJ/T433要求。7.1.5 0地下水取水构筑物7.1.6 2.1型式和位置地下水取水构筑物的型式和位置,应根据地下水类型、水文地质条件、设计取水量等条件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并应满足下列要求:a)地下水取水构筑物的型式,可根据下列条件选择:D含水层总厚度大于5m、底板埋深大于15m时,可选择管井。2)含水层总厚度5mIOm、底板埋深小于20m,管井出水量不能满足要求时,可选择大口井。3)含水层有可靠补给水源、底板埋深小于30m,管井和大口井出水量不能满足要求时,可选择辐射井。4)集取地表渗透水或地下潜流,含水层厚度小于5m且埋深较浅时,可选择渗渠,但渠底埋深宜小于6m。5)有水质良好、水量充足的泉水时,可选择泉室集取泉水。a)地下水取水构筑物的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确定:D位于水质良好、不易受污染、易开采的富水地段,并便于划定保护区。2)位于工程地质条件良好的地段。3)按地下水流向,设在村镇的上游,并靠近主要供水区。4)集取地表渗透水时,地表水水质应符合GB3838的要求。5)靠近输电网,施工和运行管理方便。7.2.2 结构地下水取水构筑物的结构应符合下列要求:a)根据各含水层的岩性、透水性、水质、补给条件和设计取水量等确定拟开采含水层。b)根据拟开采含水层的埋深、岩性、出水量、枯水季节地下水位埋深及其近年来的下降情况、相邻井的影响、施工工艺等因素综合确定构筑物深度。c)进水构造具有良好的过滤性能,进水量大于设计取水量,结构坚固、抗腐蚀性强且不易堵塞。d)具有防止地面污水渗入的措施,管井应填埋并采用黏土球封堵非开采含水层。e)大口井、辐射井、渗渠和泉室应有通气措施。f)具有测量水位的条件并设置相应量测装置。g)位于河道附近的地下水取水构筑物应有防冲和防淹措施。7.2.3 2.3管井、大口井、辐射井管井、大口井、辐射井的设计应符合GB/T50625、GB50296的有关规定,关于备用井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a)1IlI型供水工程,应设置备用井;b)备用井数量,可按设计取水量的10%20%确定,且不少于1处。7.2.4渗渠渗渠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a)集水管(渠)宜按非满流设计,流速宜为0.5ms0.8ms,充满度宜为0.5,纵坡不小于0.5%Ob)集水管(渠)的进水孔应交错布置在集水管(渠)设计过水断面以上,孔眼直径和密度应根据管(渠)的结构强度、设计取水量确定,孔眼流速不大于0.01ms,孔眼净距不小于孔眼直径的2倍。c)集水管(渠)外侧应设3层4层反滤层,每层厚20Omm30Omm,总厚度不小于80Omnb集取地表渗透水时,反滤层应根据地表水水质状况适当加厚。与含水层相邻的反流层源料的粒径,可按公式(3)计算;与集水管(渠)相邻反滤层滤料的粒径应大于进水孔眼直径;两相邻反滤层的滤料粒径比宜为24。Di=(68)db(3)式中:DL与含水层相邻的第一层反滤料的粒径,单位为亳米(mm)odb含水层颗粒的计算粒径。当含水层为粉细砂时,db=d40;中砂时,db=(h。;粗砂时,db=d2o(或。、d30>d20分别为含水层颗粒过筛重量累计百分比为40%、30%、20%时的最大砂石颗粒直径),单位为亳米(mm)d)需要人工清理的集水管(渠)应在端部、转角和断面变化处设检修井,间距可为50m;集水管内径(或短边长度)不应小于60Omm。e)集水井宜分成沉砂室与清水室两格,容积可按不小于渗渠30min出水量计算。f)集取地下潜流的渗渠,防渗体应嵌入相对隔水层,并有防止侧向绕渗措施。7.2.5泉室泉室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a)根据地形、泉水类型和补给条件,有利于出水和集水,不破坏原地质构造布置泉室。b)泉室容积应根据泉室功能、泉水流量和最高日用水量等条件确定。泉室与清水池合建时,泉室容积可按最高日用水量的25%50%计算;泉室与清水池分建时,可按最高日用水量的10%15%计算。c)布置在泉眼处的泉室,进水侧应设反滤层,其他侧应封闭。反滤层宜为3层4层,每层厚20OmnI400mm,底部进水的上升泉反滤层总厚度不小于600mrn;侧向进水的下降泉反滤层总厚度不小于1000<,与泉眼相邻的反滤层滤料的粒径可按本标准公式(3)计算,两相邻反滤层的粒径比宜为24。侧向进水的泉室,进水侧应设齿墙;基础不应透水。d)泉室结构应有良好的防渗措施,并设顶盖、通气管、溢流管、排水管和检修孔。e)泉室周围地面,应有排水和防止雨水径流冲刷的措施。71地表水取水构筑物7.3.1位置和型式地表水取水构筑物的位置应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并符合下列要求:a)位于村镇上游等水源水质较好的地带。b)靠近主流,枯水期有足够的水深。c)有良好的工程地质条件,稳定的岸边和河(库、湖等)床。d)易防洪,受冲刷、泥沙、漂浮物、冰凌等的影响小。e)靠近主要供水区。f)符合流域、区域水源开发利用和整治规划的要求,不影响原有工程的安全和主要功能。g)施工和运行管理方便。地表水取水构筑物的型式应综合考虑近远期设计取水量,以及水源水质、水源特点、地形、地质、施工、运行管理等条件,通过技术经济比较选定,并应符合下列要求:a)河(库、湖等)岸坡较陡、稳定、工程地质条件良好,岸边有足够水深、水位变幅较小、水质较好时,可采用岸边式取水构筑物。b)河(库、湖)岸边平坦、枯水期水深不足或水质不好,而河(库、湖)中心有足够水深、水质较好且床体稳定时,可采用河床式取水构筑物。c)水源水位变幅大,但水位涨落速度小于2.Om/h、水流不急、枯水期水深大于Im时,可采用缆车或浮船(桶)式取水构筑物。d)在推移质不多的山丘区浅水河流中取水,可采用低坝式取水构筑物;在大颗粒推移质较多的山丘区浅水河流中取水,可采用底栏栅式取水构筑物。e)地形条件适合时,应采取自流引水。7.3.2运行水位和保护措施地表水取水构筑物的运行水位应符合下列要求:a)最低运行水位的保证率,严重缺水地区不应低于90乐其他地区不应低于95%;b)正常运行水位,可取水源的多年日平均水位;c)最高运行水位,可取水源的最高设计水位。地表水取水构筑物应采取防止下列情况发生的保护措施:a)泥砂、漂浮物、冰凌、冰絮和水生物的堵塞。b)冲刷、淤积、风浪、冰冻层挤压和雷击的破坏。c)水上漂浮物和船只的撞击。7.3.3取水泵房或闸室取水泵房或闸室的进口地坪设计标高,应符合下列要求:a)浪高小于O.5时,不应低于水源最高设计水位加0.5m。b)浪高大于等于0.5m时,不应低于水源最高设计水位加浪高再加0.5m,必要时应增设防止浪爬高的措施。7.3.4进水管孔位置与格栅设计地表水取水构筑物进水管孔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a)进水管孔距水底的高度,应根据水源泥砂特性、水底泥砂沉积和变迁情况、以及水生物生长情况等确定。水平进水管孔,下缘距水底的高度不应小于0.5m;垂直进水管孔,距水底的高度不应小于LOn1。b)进水管孔上缘在最低设计水位下的淹没深度,应根据进水水力学要求、冰情、漂浮物和风浪等情况确定,且不应小于0.5m。c)在水库和湖泊中取水,固定式取水构筑物宜分层取水,IH型以下供水工程宜选择浮简式,取水点宜在水面以下LOnU地表水取水构筑物进水孔前应设置格栅,并符合下列要求:a)栅条间净距应根据取水量、漂浮物等确定,可为30mrn80师。b)过栅流速,可根据下列情况确定:1)河床式取水构筑物,有冰絮时采用01msO.3ms,无冰絮时采用0.2ms0.6mso2)岸边式取水构筑物,有冰絮时采用0.2ms0.6ms,无冰絮时采用0.4ms1.0msO3)计算过栅流速时,阻塞面积可按25%估算。7.3.5缆车或浮船(桶)式取水构筑物缆车或浮船(桶)式取水构筑物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a)应有足够的稳定性和刚度。b)水泵机组和管道的布置,应使缆车或浮船(桶)平衡;水泵机组基座的设计,应减少对缆车或浮船的振动,机组应设在一个基座上。c)缆车式取水构筑物宜布置在岸边倾角为10°28°的地段;缆车轨道的坡面宜与原岸坡接近;水下部分轨道,应避免挖槽,有淤积时尚应考虑冲砂措施;缆车应设制动装置。d)浮船(桶)式取水构筑物的位置,应选择在河岸较陡和停泊条件良好的地段;浮船(桶)应有可靠的锚固设施。7.3.6低坝式和底栏栅式取水构筑物低坝式和底栏栅式取水构筑物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a)低坝式取水构筑物应选择在河床稳定的河段,并有泄水和冲砂设施;坝高应满足取水水深和蓄水量要求;取水口宜布置在坝前河床凹岸处。b)底栏栅式取水构筑物应选择在河床稳定、纵坡大、水流集中和山洪影响较小的河段,并有沉砂和冲砂设施。栅条宜采用不锈钢骨架和网制作。7. 3.7多泥砂河流取水时,宜在取水构筑物附近设预沉池;河床及地质条件具备时,可建大口井取水。8泵站设计A1一般规定7.1.1 泵站选址及设置,应根据供水系统布局,以及地形、地质、防洪、电力、交通、施工和管理等条件分析确定。取水泵站应满足水厂的设计要求,供水泵站和加压泵站应满足向用水户对水量和水压的要求。8. 1.2泵站设计应符合GB50265的有关规定。A3水泵机组9. 2.1设计场程和设计流量泵站的设计扬程和设计流量,应根据下列规定确定:a)向水厂内的净水构筑物或净水装置抽送原水的取水泵站,应符合下列要求:D设计扬程应满足净水构筑物的最高设计水位或净水装置的水压要求。2)设计流量应为最高日工作时平均取水量,可按公式(4)计算:Q=Wl(4)式中:QI一泵站设计流量,单位为立方米每小时(h);Wl最高日取水量,为最高日用水量、水厂自用水量之和,输水管道较长时增加管道漏失水量,单位为立方米(H?);Ti一日工作时间,与净水构筑物(或净水装置)的设计工作时间相同,单位为小时(h)。b)向调节构筑物抽送清水的泵站,应符合下列要求:1)设计扬程应满足调节构筑物的最高设计水位要求。2)设计流量应为最高日工作时用水量,可按公式(5)计算:Q2=W27(5)式中:。2泵站设计流量,单位为立方米每小时(m3h);电一最高日用水量,单位为立方米(m3);72日工作时间,根据净水构筑物(或净水装置)的设计工作时间、调节构筑物的设计调节能力确定,单位为小时(h)。c)直接向无调节构筑物的配水管网送水的供水泵站,应符合下列要求:1)设计扬程应满足配水管网中最不利用户接管点和消火栓设置处的最小服务水头要求O2)设计流量应为泵站控制范围内的最高日最高时用水量,可按公式(6)计算:Q3=KhWz24(6)式中:泵站设计流量,单位为立方米每小时(m3h);电一最高日用水量,单位为立方米(m3);Kh-时变化系数。8.2.2水泵机组水泵机组的选择应根据供水工程泵站的功能、设计流量和扬程,进水含沙量、水位变化,以及出水管路的流量扬程特性曲线等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要求:a)水泵性能和多个水泵机组组合,应满足泵站在所有正常运行工况下对流量和扬程的要求,平均扬程时水泵机组在高效区运行,最高和最低扬程时水泵机组能安全、稳定运行。b)多种泵型可供选择时,应进行技术经济比较,选择效率富、高效区范围宽、机组尺寸小、日常管理和维护方便的水泵。c)远期设计流量相差较大时,应按近远期用水量分别选泵,且便于更换;泵房设计应满足远期抽水机组布置要求。d)泵房内并联运行的水泵,设计扬程应接近。e) I-III型供水工程的取水泵站和供水泵站,应布置多个水泵机组。供水流量变化较小的泵站,宜采用相同型号的水泵机组;供水流量变化较大的泵站宜采用大小泵搭配,但型号不宜超过3种。f) I-III型供水工程的取水泵站和供水泵站应设置备用水泵机组,备用泵型号至少有一台与经常运行的主力泵型号一致。IV型、V型供水工程的取水泵站和供水泵站,宜设1台备用泵。g)电动机选型,应与水泵性能相匹配;采用多种型号的电动机时,其电压应一致。8. 2.3供水方式供电有保障、地势平缓的小型供水泵站,可采用气压水罐与变频调速相结合的供水方式。供水泵站直接向输配水管网供水时宜采用变频调速恒压供水,并应符合下列要求:a)调速水泵不调速时的工作点,应在其特性曲线高效区的扬程较低区。b)泵站的调速方案和水泵的调速范围,应根据日用水变化情况、出水管路的流量扬程特性曲线、泵站的水泵组合和水泵特性确定。c)调速控制系统应设压力控制器,并具有软启动、变频自动、工频自动和手动操作功能。9. 2.4水泵安装水泵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a)在进水池最低运行水位时,离心泵的安装高程应满足不同工况下水泵的允许吸上真空高度或必须汽蚀余量的要求;在含泥沙的水源中取水时,应对水泵的允许吸上真空高度或必需汽蚀余量进行修正。b)潜水泵在最低设计水位下的淹没深度,管井中不应小于3m,大口井、辐射井中不应小于Inb进水池中不应小于0.5用;潜水泵吸水口距水底的距离,应根据水底的泥沙淤积情况确定。c)卧式离心泵宜采用自灌式充水;进水池最低运行水位低于叶轮顶时,宜设充水系统,单泵充水时间不宜超过5min确定。水泵进出水管路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a)进、出水管的设计流速宜符合表6的规定。表6水泵进、出水管设计流速管径mm进水管流速m/s出水管流速m/sD<2501.01.21.5-2.0D>=2501.21.62.02.5b)进水管不宜过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