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审题训练大盘点.ppt
散文阅读审题、答题思路大盘点,学习目标,1.通过已经做过的题目加强审题训练,做到准确审题。2.总结各类题型的答题格式及答题思路,做到规范答题。学习重点:学会准确审题学习难点:学会规范答题,1.分析作品结构作用(结构思路题、作用类)2.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句子的含义3.归纳概括题4.鉴赏散文的表达特色5.探究题(探究文章的深刻意蕴和情感取向),一、明确散文阅读的5个考查点,二、阅读方法读懂文本是前提,(一)读标题:关注文章的标题。从中揣摩文章的主要内容,以便阅读时有的放矢。如:南通一模卷在树的年轮中生长的乐器:生长的乐器是什么?和树的年轮有何关系?(二)读问题:快速审题,明确阅读重点和方向、思考重点和勾画重点。(三)全面细致阅读,圈点勾画和题目、问题、主要内容、作者情感态度有关的词句。(四)概括中心意思,初步掌握文章脉络。1.写人,写了谁,哪些事,人物形象,作者对人物的大概看法。2.记事,哪些事,过渡出哪些感受。3.写景,写了什么景,景物特点如何,抒何情,阐何理。4.咏物,咏何物,物有哪些客观特点,对应人的哪些精神启示,让人产生怎样的认识、思考、反思、情感。,三、审题审清题意是关键,认真审题,关注题干,明确问什么,考什么,答题区间提示在哪儿,怎么答。,仔细审读下列题目,审清命题角度,写出答题格式或思路。(一)分析作品结构作用文中句段作用,1.开头句段的作用审题:文章第节在全文中有哪些作用?(4分)(2013南通一模卷)在树的年轮中生长的乐器 答:照应文章题目(1分),总领全文内容(1分);概括说明众多乐器与树的关系(2分)。文章第一段中有关“风雨”的描写有何作用?(4分)答:营造寂寞苦闷的氛围,奠定伤感的感情基调;点题,引起下文,与下文中的“风雨”相呼应。,本文在开篇和结尾两处都引用了诗句,请分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答:开篇引用唐子西语录中的两句诗,引出话题,突出了秋天给人一种气派悠闲的感觉。结尾引用韦应物的诗表现出秋天的清朗圆满,美丽清明,为后文作者抒发“寻找自己的足迹更是艰辛”的感慨作铺垫。这两处引用,都表现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2.中间句段作用文章第节写战台风这出戏,有何作用?(6分)答:内容上写出了一个时代对于风的强硬态度,表现了人们对于自然的不自量力(2分);和下文人对风、对自然态度的转变形成鲜明对比,揭示了“在风中长大”的主题(2分)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写到的台风肆虐,开启下文对于人在大自然面前低头的评述(2分)。文中说:“此地指行业为客。割麦人称麦客子,船把式称船客子,淘金人称金客子。”综观全篇,这两句话有哪些作用?上承前文作补充,指明了上一段中“船客子”的含义;为后文作铺垫,解释下文“金客子”、“麦客子”等的含义;使文章节奏有了变化。,3.结尾句段作用结尾一段独句成段,联系全文,简要分析其作用。(4分)点明题意,首尾呼应;卒章显志,揭示文章的主旨:文中的“长大”不仅是“肉身的生长”(身体的成长),更是摆脱了愚昧思维(认识上获得了觉醒和进步)。,答题思路为:,从内容与结构两方面回答。结构作用看其与上下文的关系(上管标题、下管结尾);内容作用分两层:此段(句)写了什么【此段(描)写的是何内容、有何特点,表现的是什么】此段(句)表达了什么【此段对全文内容的表达、主题的表现有何作用】有时还要看本段(句)内容是否与前后文中的某一内容形成对比或反衬。,补充句段的作用,句段在文章开头:开篇点题(照应题目)、首尾(与下文)呼应(对比)、总领全文(统摄全篇)、引出下文(为下文张本、作铺垫)、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设置悬念等。句段在文章中间:承上启下、过渡(由过渡到)照应(与标题相照应,与上文文字相照应,与下文文字相照应)、伏笔铺垫、总结上文、呼应上文、总领下文、引出下文(对比)。句段在文章结尾:篇末点题、总结上文、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主题、卒章显志、升华感情、照应上文、前后呼应、首尾呼应。,(二)理解词语、句子的含义,审题:平埔族快要成为历史名词,他们有了年岁,知道四时,可是平埔族后裔有很多已经不知道什么是刺桐花了。(2分)答:汉族逐渐同化了平埔族,使他们有了“文化”,却远离了自然,平埔族后裔已经失去了感知自然、逍遥自在的心。春天是朝九晚五,冬天也是朝九晚五;晴天和雨天已经没有任何差别了。(2分)答:商业形态改变了人们对岁月的感知,春夏秋冬千篇一律,失去了感时忧国的情怀和胸怀天下的襟抱。,(2)答题思路为:,第一步分析句子第二步结合语境一一对应解释第三步组织答案,寻找关键词语,思考解题角度,全面作答(分点作答),吻合题干要求,(三)归纳概括题形象特点、信息筛选、原因概括,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萧红的性格特点。(6分)答:初次见面,作者从外貌、动作、笑声、交谈等方面来写萧红,写出了萧红自然而真率、少于世故、纯洁爱幻想特点(2分);写与作者相处的过程,突出了萧红真实、亲切、包容、容易相处的特点(2分);分手以后,作者将其与一般女性对比,突出了萧红能耐苦,独立,有才智,有气节的特点(2分)。(只有性格概括,没有分析,最多不超过3分)文章以“秋天的心”为题,“秋天的心”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答:“秋天的心”体现在:气派悠闲之意;感知自然之心;感时忧国的情怀和胸怀天下的襟抱;在自然中安身立命的心情;谦卑的心情;清朗圆满,美丽清明的情怀。,“我”认为看守灯塔是“最有诗意的生活”,其理由有哪些?(6分)往事(二)之八 答:可以欣赏海上美景,感悟自然的不变与永久。可以与暂离的亲友书函沟通,更能感受彼此的深切情意。可以静静地读书写作,享受文化上与世界相通的乐趣。,答题思路为:,审清题意找准区间归纳层意整合答案第题答题思路同小说一样(要到文中去找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作者对人物的评价性语言等,然后再概括出人物特点),1.表达方式:包括记叙、说明、抒情、议论、描写。2.修辞手法:主要考查比喻、比拟、对偶、排比、反复、借代、夸张等手法的特点。3.表现手法:“表现手法”这个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只指象征、托物言志、衬托、对比、抑扬、虚实结合、以小见大等手法;广义的包括修辞手法。高考卷一般使用的是狭义的概念。如需要,可按先“狭”后“广”的步骤思考,即先考虑狭义的手法,再考虑修辞手法。4.语言特色:词叠词、叹词;句长短句,整句或散句,感叹句;篇清新明丽、朴实无华、含蓄隽永、富有地方特色等等。,(四)表达特色,1、从北京到北京的距离文章第一小节在表达方式上和全文有何不同?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答案:全文主要采用了记叙和议论(1分,写出“议论”即可,仅写“记叙”不给分)的表达方式,而第小节对快进入北京时远郊的景物进行了描写(1分),渲染了圣洁而庄严的气氛(1分),为全文做好了情感上的铺垫(1分)。表达了作者对北京的崇敬,以及对自己能融进北京的渴望。,准确审题,(四)表达特色,1.审题要点分析表达方式答题格式:指出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结合文本分析;表达效果。,(四)表达特色,归纳方法,2、文章第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描绘了怎样的情景?(4分)故乡草,答:运用了比喻(1分)、比拟(1)等修辞,运用了对比(1分)的手法,描绘了春天村庄里小草竞相生长的情景(1分)。,(四)表达特色,准确审题,审题要点有两问:表现手法,情景答题格式:描写方法(修辞、结合、对比反衬联想想象等等);意象+陈述,形容词;,3、文章第节画线句在表达上有什么特色?请简要分析。(6分)在树的年轮中生长的乐器,答:运用比喻、比拟和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笛声抑扬顿挫的特点,语言富有动感和韵味。(评分建议:修辞,2分;表达效果,4分,意思对即可。),(四)表达特色,准确审题,3.审题要点分析表达特色答题格式:指出表达特色(修辞、写景方法、语言特色);结合文本分析;表达效果。,(四)表达特色,归纳方法,4、充满诱惑的天柱山鉴赏文章最后一段对自然进行描写的部分。(4分),答案:选取水、石头、虫叫、鸟鸣等典型意象,运用拟人的修辞,和视听结合,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表现出天柱山的巨大魅力。表达了作者对宁静的天柱山的喜爱。答题格式:描写方法(修辞、结合、对比反衬联想想象等等);,(四)表达特色,准确审题,5、岳桦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来表现岳桦?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案:第一问:拟人、比喻 第二问:通过拟人、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岳桦从平凡到卓越,内在气质提升的过程,表达了作者对岳桦面对绝境,“返身向上”的赞美。,(四)表达特色,准确审题,审题要点:有两问:修辞手法(2),好处,6、赏析文中两处划线的句子。,答案:细节描写(动作描写),俯仰之间难以自释,形象地写出了得知萧红去世后内心深处无法排遣的悲哀。,(1)当我昂头望着天的那边,或低头细数脚底的泥沙,我都不能压制我丧去一个真实的同伴的叹息。,(2)风雨已停,朦朦的月亮浮在西边的山头上,明天将有一个晴天。,答案:象征,作者告诉人们阴霾终将散去,历史必将还萧红一个清白,给萧给一个公正。,(四)表达特色,准确审题,7.审题要点赏析句子答题格式:指出手法(要分清写人方法还是写景方法);结合文本分析;写清表达效果。,(四)表达特色,归纳方法,合作探究,对于这个高考必考点的复习,要做好“一、二、三、四项工作:一,指必须构建一套关于各类表达技巧的名称、特征和表达效果以及实例的知识网络。二、指两个结合。第一个结合是指解答艺术技巧题必须与文章的中心相结合,第二个结合是指解答艺术技巧题应该和语言相结合。三,指三个步骤:确认所用技巧结合文本解释简述好处。四,指五个切入,在确认所用技巧中大致可以从五个角度切入: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语言特色。,合作探究,四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1.记叙。记叙详略。记叙应围绕中心有详有略地进行,详写不是漫不经心地多写,它往往突出细节,注意渲染烘托,多用铺陈手法;略写也不是可有可无地硬凑,而应一丝不苟。记叙人称。散文记叙人称多使用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有时交错使用。第三人称也用,但很少。不同人称的使用有不同的表达效果。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呼告抒情,有对话效果,便于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可以造成拟人效果。第三人称:不受限制,灵活自由,可以全面地反映生活。,合作探究,四种表达方式,记叙方法:顺叙、倒叙、插叙。顺叙的好处是眉目清晰。倒叙的好处是设置悬念,吸引兴趣,波澜起伏。插叙的好处是丰富内容,深化主题,曲折有致。三种叙述方法很可能成为高考新考点。,合作探究,2、描写,这是高考考查的重点,那么,考查描写的什么呢?主要是关于描写景物方法的考查。描写方法主要有:抓住特征,进行形、声、色方面的描绘;调动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描绘;动静结合;正侧描写;虚实结合;细节描写;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事物;典型的场景描写。写人散文对人物的描写方法主要有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等描写,这些方法是写人散文的考查重点。,合作探究,3、议论,散文里的议论很讲究艺术性。它是在记叙过程中自然融入自己的倾向和评价,故形成了夹叙夹议、叙议水乳交融的特色。考试中也会涉及的。,合作探究,4、抒情,因为散文是抒情的艺术,自然成了考查重点。尤其是两种方式: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往往是借景、物抒情,显得很含蓄,这是常考点。议论、抒情在散文中往往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抓住了它们,就抓住了材料的精神,把握住了作者的思想倾向和写作意图。实际过程中,作者对这三种表达方式的运用常常是综合的、灵活的,所以分析时应全面考虑。,合作探究,常见的表现手法,象征、扬抑、托物言志、白描、虚实结合、借景抒情、开门见山、衬托或渲染、点面结合、以小见大、联想想象、动静结合、对比反衬,考试说明“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及 内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五)探究题,命题类型1、探究形式有明探究(题干直接出现“探究”字样)和暗探究(题干不出现“探究”字样)两种,大多采用“明探究”命题方式。2、探究不能脱离文本信马由缰。3、探究主要是基于文本内的探究,而探究点可以涉及散文内容和形式的方方面面,或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一个意象,或主旨选材和技巧,只要是作品的关键处和丰厚处,皆可拿来作探究。,(五)探究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人文精神”有着具体的承载内容。(背出)作品的意蕴 可以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入手对文学作品进行探究。解题时应进行多角度、全方位思考。关于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内涵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团结统一,独立自主,爱好和平,自强不息;它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五)探究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人文精神”有着具体的承载内容。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崇尚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立志报国的民族精神;倡导忠、孝、诚、信、礼、义、廉、仁等美德。中华民族心理:中华民族心理的主要内涵是:富于凝聚力。富于同化力。爱好自然,追求光明。主静,爱好和平。中庸、稳重。一统性。知足。中华民族人文精神:富有凝聚力,热爱自然,追求光明,热爱和平,中庸稳重等。人文精神:包括人的价值、人性的内涵、人格尊严、社会责任心以及人的理想等方面,其核心是人的价值观,(五)探究题,1、作者认为“即使在红砖道上,淹没在人潮车流之中,要找自己的足迹,更是艰辛呀”,谈谈你的理解。(6分)秋天的心,答:我认为这话是有道理的。随着文化和商业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失去了感知自然的情怀,进而失去了悠闲、谦卑、清明美丽的心灵,忙忙碌碌的生活让人们不断脱离自然,忙碌追逐的过程很少有人会静下心来审视自己,这样会逐渐失去自我,被社会同化。,(五)探究题,准确审题,1.审题要点探究学生是否同意对作者文本主旨的理解。答题思路:表明自己的观点;如同意,结合文本具体分析主旨;如不同意,具体阐述原因。,(五)探究题,归纳方法,(五)探究题,2.结合全文,探究“亲爱的麦子”这个标题的多重含义。(6分)答:是对朴素本色、忧伤深刻的麦子的称颂;(2分)也是对那些像麦子一样平凡地生活着的人的称颂;(2分)更是对麦子代表着的和人类共同生活的自然的称颂。(2分)(意思对就可)审题要点:探究标题的多种含义。答题思路:表层含义: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结合内容回答)深层含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结合主旨回答),准确审题,3、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6分),答:以水比喻“上善”,即都江堰是上善之作;修筑和维护都江堰的李冰及其后任可谓上善之人;由此引申出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审题要点:探究文本的深刻意蕴。答题思路:多角度:就是看文本中选取了哪些不同材料;多层面:那些材料蕴含了哪些道理:一般指向材料背后的时代、社会、文化、传统、观念以及民族心理、时代精神和人文性等深刻的东西。,(五)探究题,准确审题,4、结合文章对萧红的回忆,探究作者蕴涵其中的丰富的思想感情。(6分),回忆对萧红的交往过程,表达了对萧红的赞美、惋惜、怀念。面对萧红死后遭遇的不公,表达了对御用文人歪曲的不满与愤慨。展望未来,表达了对朋友、为趔坚持到底的决心,对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念。,(五)探究题,准确审题,4.审题要点探究文本蕴含的思想感情(情感取向)答题思路:找出文中提到的不同对象;分析作者对不同对象的情感;情感词+不同对象的具体内容。,五、探究题,归纳方法,5、本文视角独特,立意新颖,请简要分析。(6分)泪与笑,答:人生在世,哭笑本是人之常情,笑是快乐的表示,泪是痛苦的表现。但是,作者从中翻出新意:透过笑看到生的悲苦,揭示出笑的悲剧情调;透过泪看到生的快乐,揭示出泪的阳光意味。文章独特的视角,新颖的立意,表现出作者的机敏与睿智。意思答对即可。,(五)探究题,准确审题,5.审题要点探究文本独特的立意。答题思路:常规文章是如何立意的;作者在立意上独特在何处;总结。,(五)探究题,归纳方法,基本答题思路审清题意(范围、角度、指向、要点)明确答题的角度紧扣题目,寻找文本依据分条解答,要点齐全,步骤完整,(五)探究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