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怎样发表自己的作品.ppt

    • 资源ID:4833982       资源大小:262.01KB        全文页数:136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怎样发表自己的作品.ppt

    教育写作漫谈(之二)(十点思考、十点建议),牛集中心中学 梁万明2013、7,梁万明简介,安徽省中学物理特级教师安徽省教育宣传中心教育文汇金牌作者安徽省中学物理学科优秀教师亳州市第二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亳州市首届市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亳州市中学物理学科带头人亳州市中学物理教坛新星亳州市教育学会中学物理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亳州市中小学继续教育主讲教师谯城区中小学继续教育主讲教师谯城区教育局中学物理兼职教研员,主要内容:,序 言 教育写作的意义1、关于教育写作的十点思考2、关于教育写作的十点建议结束语 请发表您的观点,序言教育写作的意义,一、教育写作决定一名教师专业发展的高度。二、教育写作事关教育事业的兴衰。,叶澜教授曾非常感慨地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是一棵一直没有长大的树!”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呢?其实,叶澜教授是在为大量教育教学智慧的流逝而扼腕叹息!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是:随着一位老教师的光荣退休,他终生积累的教育教学经验,升华出的教育教学智慧也随之离开了我们的校园!后续者们还必须再苦苦寻觅,重复老教师们当年的故事。我们的教育就在这样的循环往复中裹足不前,成为一棵永远都长不大的树,其实,这种令人扼腕,让人叹息的教育教学智慧的流逝不仅仅发生在老教师退休之际,更是时刻发生在我们的校园。作为教师,无论是激情课堂,还是忙碌校园;不管是备课和批改作业,还是谈心和组织活动;实质上都是一种研究教育教学,反思成败得失的过程。当我们为了解决某一个教学困惑,处理某一个突发事故,面对某一个问题学生时,苦苦寻觅之中,反复斟酌之际,总会灵光一闪,想出一个“再教方案”,诞生一条教育策略,设计出一项教育活动。而且因为深思熟虑,结合实际而卓有成效。,但是,我们往往就这样做了,除了陶醉在“方案”的成功,欣喜于成效的卓著之外,也就这样过去了。想不到去总结、提炼、形成文字予以记载。更压根没有想到这就是“生成性教育教学智慧”,更谈不上上升到理论层次,定格成文本,发表出去,去帮助一同行走在教育之路上的同仁。至于主动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思想宝库增砖添瓦,更是远远没有进入到我们的视野。随着时光的流逝,这些珍贵的奇思妙想,这些足以流传后世的教育教学智慧不知不觉间就淹没在以后的教育岁月中了。岂止是令人扼腕,简直是我们教育的重大损失和悲剧!,因此,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为我们的教育之树松土、施肥、浇水,用我们的思考,用我们的探索,用我们的智慧,用我们卓有成效的实践与创新。而这一切的努力都必须依靠我们的教育写作来积累与表达。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写作事关我们教育之树的成长,事关我们教育大业的兴衰。然而我们大部分教师总以教学工作繁重为借口,疏于总结,懒于动笔。所以,很多人工作了一辈子,竟然没有只言片语留下。这是我们教师的遗憾,更是教育事业的悲哀。,回顾自己20年的教育写作之路,三百多篇文章里闪烁出的教育智慧其实就是20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那些因思考而迸发出的火花。其实我们每位教师都有过同样的经历,都有过类似的思考,而且各具特色。只不过我记录下来了,发表出去了,于是我就成了有思想的教师,成了学科带头人,成了各级政府特殊津贴的获得者,成了安徽省特级教师。,那么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如何进行教育写作呢?我们天天都在上课,我们时刻都在思考,我们就选择在课堂上发生的,在教学中生成的,在校园里演绎的那些鲜活的个案或者智慧的闪光去进行研究,由于选题较小、视角单一,因而容易把握,便于深化。因此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该确定这样的教育科研理念:问题即课题,教育即研究,成果即成长。将这样的理念落实到我们的教育写作中就是做好教育教学叙事、深入教育教学反思、生成实践性理论。,一、关于教育写作的十点思考:,思考一:信心教育写作的关键思考二:教育类文章观点必须合理思考三:心系教育写作,作品必源源不断思考四:珍惜内在的感觉,捕捉“稍纵即逝思考五:学会逆向思维,往往会让我们的发现极具价值。,思考六:睁开慧眼,遍地是课题,漫天是文章。思考七:教育写作功夫在“教研”。思考八:教育写作的选题。思考九:什么样的论文才更有价值。思考十:什么样的教育教学叙事才值得一读。,思考一:信心教育写作的关键,有人说,教而不思则浅,我认为教而不思则憾,教而不研更冤。搞教育工作,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日常教育,是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同时也是我们的教育教学科研。同样是激情45分钟,同样是忙碌在校园,看人家著作等身,而自己却没有半点发现。难道不觉得遗憾,难道不是天大的冤!,其实,只要你愿意,只要你投入,谁都会有所发现!不要说教育教学规律都被人家总结完了,再没有什么新的东西。错了,完全错了!教育本身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况且今天与昨天相比,已经发生了变化。和跑步锻炼身体一样,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只要你坚持,你就会有收获。只要你热爱,你就会醉心其间。,可惜的是很多同仁仅仅停留在读者的层次,他们不肯或者说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我们总是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可是我们中的很多人却不那么自信。他们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也设计出很多别具特色的教育教学方案,思考过很多的教育教学问题,甚至已经形成了很多自己的观点和思想。但是他们只是用自己的思想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并不想或者不敢写出来发表在教育报刊上,其原因主要是他们不相信自己的这些做法能称之为“学术观点”,自己的这些“思考”能称之为“教育思想”,只有当他们在教育报刊上看到别人发表的 文章时才喃喃自语说:“和我想的一样啊。”或者恍然大悟道:“我也是只有做的哦,而且我早就这样做了呢!”,所以,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该拥有这样的自信:我是教育教学的一线实践者,对教育教学,我最有发言权!我的教育教学方案,我的教育教学反思根植于教育教学的实践。我的“实践性理论”是从我大量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又指导了我的教育教学实践,因此,我的观点是非常有价值的,我的做法是富有创意的!我的学术思想比起那些缺乏科学验证的所谓的教育教学理论更有生命力和推广价值。所以,我写出的文章是应该能够发表的,我的思想是应该进入到人类教育思想宝库的!当你拥有了这样的自信,你就会拿起笔,你就会文思泉涌,你就会在智慧之光的照耀下,完成一篇又一篇真知灼见!,举例:1、孟老师的故事(资源、生成、智慧)2、张老师的故事(观点、联想),思考二:教育类文章观点必须合理。,一位资深编辑老师,说过这样一个故事(值日生因病请假教室无人打扫,于是老师打扫,引起班干部打扫,继而全部打扫,最后老师进行爱心、责任、环保意识教育引发的话题),并由此引出如下内容:班级管理,依靠觉悟还是依靠制度?班主任以身作则的效果能否持久?请假者的这份义务转移给谁才是合理的?分析:劳动委员代扫?与岗位相联的“义务”是“责任”,有必须性;不与岗位相联的“义务”是纯粹的义务,没有必须性;,对策:完善制度设计“义务偿还”和“义务分摊”这样的制度设计是否会助长学生斤斤计较的心态而不利于“高尚道德”养成?分析:在一个社会系统中,权利和义务是相辅相成的。多承担义务者,客观上为不履行或少履行义务者提供了机会。在“责任基本到位”的环境里,利他和奉献才有利于“道德增量”。先靠制度制度可以明确责任;公正的制度有利于人们对“责任”的认同。再靠觉悟再完善的制度都有义务漏洞,而且由于个体差异,弱者无法完成自己的职责,这时,要用助弱、利他、奉献去弥补。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基础是“责任”。,那么如何避免伪命题呢?很多时候,伪命题看似合理,其实却极其荒谬。上海市松江区教师进修学院马兰霞教授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学生眼线的故事)分析一个教育策略.要从这几个方面看:显性效果:学生表现尽在教师掌控之中隐性效应:学生之间相互防范,班级凝聚力消解即时效果:班主任不在时学生也不敢乱说乱动延后效果:“眼线”在长期角色扮演中,可能形成阴暗心理和不良人格。这几种效果应该是和谐的。判断一个教育策略的正确与否还要看以下几个方面:合目的性(解决问题)合情境性(解决实际问题)合规律性(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心理特点)合伦理性(道德的目的和道德的手段)合价值性(具有育人价值)把“暗线”变成“明线”小干部的岗位职责、全班每个学生机会均等,这样才能防止不实汇报、防止偏听偏信。开辟公共话语空间班级贴吧、周记、班主任信箱。其实,有时候一个教育策略的正确与否还要等待时间的检验。,常见伪命题举例:实话说,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有很多观点都是伪命题。比如:每所学校都心照不宣的两张课表;对待课堂上的违纪生,我们拂袖而去;爱屋及乌论;无生上课论;案例教学论;赏识教育论;按照成绩排座位;按照成绩排考场,举例:飞出射程的反思的写作过程。2011年首届班主任培训班上北京教育学院杨秀治教授的一个例子飞出射程思考成文,投身教育,谁都想干一番事业。然而当你取得了一些成绩,比如被授予优秀教师、教学能手、教坛新星时,当你频频发表文章或者教研成果屡屡获奖时,你会惊奇地发现,面对你的成绩,有喝彩更有冷漠,甚至和一些同事的关系也会发生微妙的变化:或者被孤立,大家离你远远的,不时抛过来一句话“谁能跟你比啊!”;或者干脆冷嘲热讽,以泄胸中之愤所以,当你收获鲜花与掌声的时候,请千万记住,你也同时遇到了嫉妒与排斥!正应了我们的一些古话“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枪打出头鸟”这时你可能会痛苦,可能会孤独,可能会无助。怎么办?有人选择了妥协,放弃了进取与拼搏,随波逐流,于是“泯然众人矣!”有人却挣脱了别人的眼角与嘴角,于是在专业发展的大道上,快速前进!笔者的成长经历也许会给挣扎在冷嘲热讽中的朋友一些启示吧。,我是被分配到中学时代母校的第一个大学生,校长不无夸张的推介,全校教师的大力支持,全班同学的热切期待,成就了我的第一节课。一炮走红,刚踏上工作岗位,就脱颖而出,成为一方“名师”。随后的几年中,各种荣誉纷至沓来,诸如市级优质课大赛一等奖、市级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市级教坛新星、市级优秀教师等等。同时,多篇论文在省、市级论文评选中获奖,十多篇教育随笔在教育刊物发表。正当我踌躇满志,再攀高峰的时候,一些无聊的中伤袭来,一些讽刺挖苦扑来,我困惑了,迷茫了,我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老校长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专门找我谈心,其中一句语重心长的话引起了我的震动“飞吧,飞得高高的,飞出猎枪的射程,就打不到你了吧。”老校长的话如醍醐灌顶,于是我从忧郁中走出来,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了自己醉心的教育教学教研中去。,后来,我果然“飞出了猎枪的射程”,再没有受到过“伤害”。因为我自认为达到了一般教师难以企及的层次,已经成长为市级学科带头人,省级教坛新星,国家级优秀班主任他们不再嫉妒而是羡慕;他们不再冷嘲热讽,而是虚心请教。请大家思考,这样的命题怎么样,科学吗?正确吗?,思考,在一次名师报告会上,我听到了一位“名师”的肺腑之言:他报告的题目是飞出射程:投身教育,谁都想干一番事业。然而当你取得了一些成绩,比如被授予优秀教师、教学能手、教坛新星时,当你频频发表文章或者教研成果屡屡获奖时,你会惊奇地发现,面对你的成绩,有喝彩更有冷漠,甚至和一些同事的关系也会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或者被孤立,大家离你远远的,不时抛过来一句话“谁能跟你比啊!”;或者干脆冷嘲热讽,以泄胸中之愤 他继续慷慨激昂:当你收获鲜花与掌声的时候,请千万记住,你也同时遇到了嫉妒与排斥!正应了我们的一些古话“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枪打出头鸟”这时你可能会痛苦,可能会孤独,可能会无助。怎么办?有人选择了妥协,放弃了进取与拼搏,随波逐流,于是“泯然众人矣!”有人却挣脱了别人的眼角与嘴角,于是在专业发展的大道上,快速前进!,接着,他以自己的专业成长动情讲述:“我是被分配到中学时代母校的第一个大学生,校长不无夸张的推介,全校教师的大力支持,全班同学的热切期待,成就了我的第一节课。一炮走红,刚踏上工作岗位,就脱颖而出,成为一方名师。随后的几年中,各种荣誉纷至沓来,诸如市级优质课大赛一等奖、市级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市级教坛新星、市级优秀教师等等。同时,多篇论文在省、市级论文评选中获奖,十多篇教育随笔在省级教育杂志上发表。正当我踌躇满志,再攀高峰的时候,一些无聊的中伤袭来,一些讽刺挖苦扑来,我困惑了,迷茫了,我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老校长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专门找我谈心,其中一句语重心长的话引起了我的震动“飞吧,飞得高高的,飞出猎枪的射程,就打不到你了吧。”老校长的话如醍醐灌顶,于是我从忧郁中走出来,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了自己醉心的教育教学教研中去。后来,我果然飞出了猎枪的射程,再没有受到过伤害。因为我已经达到了一般教师难以企及的层次,已经成长为市级学科带头人,市级教育学会理事长他们不再嫉妒而是羡慕;他们不再冷嘲热讽,而是虚心请教。”“名师”的真情倾诉,赢得了掌声阵阵。,可是,在为他的快速成长而喝彩的同时,一丝担忧悄然漫上我的心头,这绝对不是“名师”的境界啊!“名师”难道就是这样缺乏合作,缺乏团结,缺乏交流与共赢的吗?“名师”应该是师德的楷模,应该是教学的榜样,正所谓“点亮一个,照亮一方”。“名师”的辐射与影响比起自身的成绩更富有价值。“名师”应该成为大家敬仰的对象,绝对不是被嫉妒的角色。当一位“名师”处于大家的嫉妒之中,说明他还没有真正成为名师,也许从业务水平上,他接近了名师的水准,然而在个人修养上,他远远没有达到名师的境界,因为真正的名师给人的永远是人格魅力的征服,师德境界的敬仰。无论在成都,还是在盘锦,提起李镇西和魏书生,大家不由自主的是敬佩,哪来的嫉妒与中伤呢?当然当一名教师取得些成绩的时候,会受到嫉妒,这本是人性中的正常现象,并非教育界所独有。将这些嫉妒啊,中伤啊,置之不理,或者一笑了之不就行了吗?当你的真的优秀到了“名师”的地步,大家除了敬仰与爱戴,谁还会去嫉妒呢?,“飞出射程”其实是一种无谓的对立。任何名师的成长都有其特定的环境,回忆一下你的专业发展之路,细小到一条教育思想的诞生,一个教学特色的形成,你就会发现它们无不凝聚着同仁们的心血与智慧。当你成绩卓著成为“名师”的时候,你却对着大家说:“我已经飞出了射程!”你在将你的同事置于你对立面的同时,你更是伤透了大家的心。为什么不用自己个性鲜明的教法去指导需要指导的教师?为什么不以自己的学术专长去帮助需要帮助的同事?当你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征服了你的同仁们的时候,他们自然会放下你心目中的猎枪,你又何苦高高地,孤独地飞翔?说到底,所谓的“飞出射程”无非是一种自私的个人奋斗,是一种看似积极其实更加消极的逃避。,其实同事们的态度并没有变,变化的是你自己的心态。以前你眼中的嫉妒变成了现在的羡慕,以前你眼中的冷嘲热讽,变成了现在的虚心请教。之所以有这样的变化,是因为你自认为已经“飞出了射程”取得了你所谓的一般教师无法企及的层次。如果理解不错的话,老校长所谓的“飞出射程”应该是心理上的飞出,也就是别把大家的看法,确切地说,是你心目中大家的嫉妒看得太重,从心理上实现超越。教育是个合作的问题,一个人的特别卓越绝对不是真正的卓越,带动一批,影响一方,卓越起一个集体或者团队才是真正的卓越,思考三:心系教育写作,作品必源源不断,。“你这人怎么长得跟作家似的”这句话不是夸奖某人多么有写作才华,而是说他多愁善感。作家需要多愁善感,因为不多愁善感、不敏感就无法获得心灵的发现。对于我们一线教师来说,写出优秀的教育作品,也需要我们对于教育问题的“多愁善感”和“敏感”,而要敏感于我们的教育问题,就必须时刻“牵挂”着我们的教育写作。当你牵挂起教育写作,灵感“女神”也就会牵挂起你来。我发现很多老师拥有惊人的教育智慧,丰富的教育经验,鲜明科学的教育观点,但是却写不出像样的教育作品,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们对教育写作缺少了那份应有的牵挂。所以,我有一个坚定的观点:,一位老师要想写出有分量的教育作品,他就必须经常处于“写作的发现”中,千万不能把教育写作看成是外在于生活的事情。要让我们的教育生活在写作中激扬,让写作在教育生活中飞扬,让我们的教育生活与教育写作水乳交融。怎么做到这一点呢?我的体会是撰写教育日志。因为一个习惯于写日志的人,习惯于“一根筋”掉在教育写作上的老师,一定会时常与灵感邂逅。每天都有了牵挂,每天都写一点东西,于是我们每天的生活除了教育教学之外,又多了份对于教育教学艺术规律的寻觅。这样做的结果不仅仅是积累了大量教育写作素材,更大的意义是让我们每天都处在了“牵挂”写作,保持写作的状态。,当你拥有了对教育写作的牵挂之后,你便会留意于教育生活中的丰富多彩,喜怒哀乐,你就会慢慢变得对教育问题特别敏感,看法特别深刻,观点特别睿智。如果没有了这份牵挂,任凭生活的流逝,时间一久,即使你遇到了好的做法,产生了智慧的思想,你的发现也会迟钝,没有了牵挂时的敏锐与清醒,投入与超脱。,教育写作的基点是教育日志,只要你坚持记,你就一定会有突破。坚持小突破就会迎来大突破。你天天记,那就说明你每天都牵挂着教育,惦念着教育,思考着教育。成就一份事业,要有“刚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痴狂,没有牵肠挂肚的精神投入,就不可能有刹那的智慧的灵光。文学巨匠果戈理说:“必须每天写作。如果有一天没有写,怎么办呢?没关系拿起笔来,写:今天不知为什么我没写,今天不知为什么我没写。把这句话一遍一遍重复下去,等到写厌烦了,你就要写作了。”这真是一个奇妙的主意!您不妨试试。,案例:,1、一次不经意的谈话不仅仅因为学校2、一次观看电视“性教育缺失”是个噱头3、一次邂逅效法夏老师4、一个事故责任让爱心麻木5、一个报道请多一点理解与宽容6、一个成功的案例从一次成功谈话想到的7、一个反思莫让学优生独霸课堂话语权,思考四:珍惜内在的感觉,捕捉“稍纵即逝”。,很多人认为教育写作必须以教育观察为前提和重点,我不这样看。教育观察使将我们教师的目光引向外在,而心灵的发现却将我们教师的目光引向了内在。外部世界是相对固定和稳定的,而每个人对事物的内在感受,是个别的和独特的,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冷暖自知”。歌德曾经说过,作家除了耳、眼、鼻、舌、身这些感官外,还有一种内在感觉。所以,我们的教育写作要求我们一线教师要把我们的目光从纷乱的外在,转向沉慧的“内在感觉”。,其实,我们教师的内在感受比外部世界更加广阔。关注你的内在世界,你就会获得一个更加广阔的教育写作的世界。“比天空更为广阔的是人的心灵”这绝对不是诗意的描绘,她是真实的存在。心理学家说,一个人,一刹那就会产生960个念头,一昼夜有多达13亿个念头,如果把一天的念头捕捉住,能写10万本书!大多数人,其实并不知道自己的念头里有那么丰富的内容,有那么迅速,快到让你无法捕捉,辨识和记录的瞬间。而一名教师要成长为优秀的教育写作者,需要特别修炼的正是捕捉内部世界那些稍纵即逝的“念头”的能力,案例,1、一篇短文引出家长最欢迎这样的家长会2、一次聊天推门听课的尴尬3、学车与学车沉思录4、有效教学冷眼看5、岂能只是发散发散与聚合6、一场报告王金战的三个家教故事7、弘扬传统教育其实巴掌最育儿,她唤醒了学生的观察灵感,前不久,笔者应邀参加某地的优质课评选,一位选手在课堂上以巧妙的方式唤醒了学生的观察灵感,取得了令人惊奇的教学效果。那节课的课题是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执教者在探究活动鸡蛋的浮沉开始之前,首先用大屏幕展示了如下几个问题:1、鸡蛋放在清水中会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你是如何判断的?2、向清水中慢慢加入食盐,食盐水的密度会怎么样变化?鸡蛋受到的浮力会如何变化?3、当鸡蛋刚好能够静止在水中任何深度的地方时,如果这时的状态定义为悬浮,鸡蛋受到的力有什么特点?由此你能够得到悬浮的条件吗?4、继续加入食盐,你会看到什么现象?思考一下,为什么?5、鸡蛋最终将处于什么状态?分析其受力情况,探究这一状态的条件是什么?,这几个问题的设置真是太精彩了,带着这样的问题去实验,去观察,孩子们势必格外“留心”问题中的现象,也就是把“心”留在实验中的“物理现象”上。这样的观察必然更全面、更细致;思考必然更深入、更具体。当外表的“现象”如“鸡蛋下沉”、“鸡蛋悬浮”、“鸡蛋上浮”、“鸡蛋漂浮”等激起学生内在的感觉的浪花如“浮力小于重力”、“浮力等于重力”、“浮力大于重力”、“浮力逐渐减小直至等于重力”时,在科学探究的夜空中,必然闪烁出耀眼的火花。于是灵感忽现,豁然开朗。“物体的浮沉条件”便会在学生的大脑中由隐隐约约到清晰明确,结论诞生了!,虽然我们无法进入到孩子的心灵深处,但从他们若有所思的神情中,从他们掩饰不住的兴奋中,从他们灿烂如花的笑容里,从他们对问题的准确回答中,我们可以清楚地听到他们探索的脚步,感受到他们思维的过程,体味到他们在灵感之光照耀下的那份欣喜与自豪。长期以来,我们总是过分强调观察的客观性,总以为观察就是利用耳眼鼻舌身等感觉器官去感知物理现象。这样的引导,往往使我们的学生仅仅观察到外在的,表面的东西,他们很难由实验现象,领悟到其中蕴含的物理规律,于是我们开始抱怨学生感觉的迟钝。,其实不是我们的学生感觉迟钝,而是我们的物理教学没有唤醒学生观察的灵感。假如我们都像文中的那位老师那样,通过问题的设置,巧妙唤醒学生观察的灵感,那么孩子们就能够观察到表面以下的真谛。我们都知道观察的灵感是发现与发明的前提,比如同样是看到苹果落地,只有牛顿由此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同样是在浴缸中洗澡只有阿基米德悟出了“浮力原理”所以要在我们的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让学生的科学探究真正成为科学探索的过程,要让我们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发现物理规律,就必须想方设法唤醒孩子们观察的灵感。,在我们的物理课堂上,很多时候本来是能够唤学生观察的灵感的,只是我们没有把握住良机,或者没有这样的“灵感意识”,致使孩子们的观察仅仅停留在观察的表面,不但没有收到应有的实验效果,探索出要学习的物理规律,而且还失去了激发灵感,培养创新品质的机会,实在可惜。比如,有一次,我听了一节公开课,是关于大气压的内容。执教者设计的实验非常新颖,非常吸引人,实验效果也非常明显。他将一个熟鸡蛋,剥去外皮,放到一个奶瓶口。不管执教者请到讲台上去的学生怎么样努力,就是没有办法将鸡蛋弄进瓶中。过了一会儿,执教者擦燃一根火柴,并迅速投到奶瓶中,奇迹出现了,当火柴熄灭后,鸡蛋竟然自己慢慢地进入到了奶瓶中。学生感到很新奇,可是新奇过后也就过去了,他们并没有由此得到什么深入的认识,为什么呢?,因为老师没有通过巧妙问题的设置,唤醒学生内心的观察灵感!假如,老师在学生无论如何都不能够将鸡蛋弄进奶瓶中的时候,提醒学生密切关注自己的方法并思考其中的原因,那么奇妙的实验现象就会在孩子的心灵深处闪烁出美丽而灿烂的火花,灵感就会降临在孩子们的脑海,学生不但非常深刻地理解了大气压的作用,而且还会进一步联想并思考,得出如何将鸡蛋弄出来的方案,这时候,就不仅仅是学会了该学习的知识,而且孩子们的灵感被激发了出来,同时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大作家歌德曾经说过,作家除了有眼耳鼻舌身等感官外,还有一种“内在感觉”。这样的“内在感觉”其实就是一种观察的灵感。文学创作如此,科学探索亦然。,不是混乱是睿智,前不久,笔者应邀参加了谯城区第六片区的教研活动,听了一节区级教坛新星的公开课。主讲教师是十九里中心中学的李景勤老师,课题是神奇的升力。本节课的重点就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得出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为此,李老师给每位同学都配置了足够的实验器材,当李老师将大屏幕切换到“活动探究”时,因为这几个实验趣味性特别强,没等李老师讲解,孩子们就迫不及待地做起了实验:有的同学毫不犹豫地点燃起两只蜡烛,然后用力在两个烛焰之间吹气,他们不由自主地惊呼起来“怎么会这样?”因为在孩子们的意识里,从中间吹气,烛焰必定会向两侧偏去。可是实验结果却是相反,烛焰竟然向中间偏来!有些同学将卡纸扣在桌面上,然后从下面吹气,他们看到了自己无论如何也无法相信的现象:卡纸竟然趴在桌面上,没有像自己想象的那样飞起来!,有的同学双手提着两张自然下垂的纸条,然后向两张纸条中间吹气,结果让他们目瞪口呆。因为纸条没有按照他们预设的那样向两侧飞起,而是紧紧地靠在了一起!有的同学对着一个下垂的纸条上方吹气,结果竟然发现下垂的纸条自动升起,竟然水平地悬在了自己的前方!有的同学将一只乒乓球放到口朝下放置的漏斗里,并堵住漏斗颈,然后从颈口吹气,发现乒乓球没有下落而是停在了漏斗里,实验中发出的各种声音,孩子们由衷的惊呼声,相互讨论时的叽叽喳喳,请同伴观看奇妙现象时的大呼小叫,甚至是不无夸张的手舞足蹈整个教室“混乱”起来。李老师穿梭在学生之间,一会对这个学生竖起了大拇指,一会儿微笑着拍拍那个学生的头,一会儿亲自参与学生的实验,一会与学生热烈讨论,全然没有顾及到这“混乱”的场面,要知道这毕竟是一节区级的公开课啊!课后评议时,有老师批评说,实验组织无序,应该是教师先讲解,学生再实验。当学生不经老师允许就开始了实验时,教师必须立即制止,待课堂稳定之后,再讲解,再实验。有的老师认为本节课实验目的设置不够明确,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有待提高面对大家的评议,李老师没有苟同,而是旗帜鲜明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展示“活动探究”之后,没等老师讲解,学生们就开始了实验,这时孩子们是处于一种自发的学习状态。那种亟不可待,是学习兴趣浓厚之使然,是发自内心的学习冲动。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讲,是一种学习的内在动机支撑起孩子们的探究热情与欲望。这时候,我们教师能够做的,就是放手让孩子们去实验,去探究,以宽容的心态悦纳他们的“喧闹”,以积极的心态调整自己的角色:放纵他们甚至参与到他们之中!假如,我以纪律的名义打断他们的探究,也许孩子们会很快地安静下来,但是刚才孩子们那活跃的思维,那鼓胀的激情,那强烈的好奇,那浓厚的兴趣恐怕也会随之“安静”下来,这恐怕不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假如一定要等到我讲解之后,再让孩子们去实验,孩子们肯定没有了刚才的亟不可待,没有了刚才的惊喜不已,没有了刚才的渴望与热烈,李老师侃侃而谈,大家静静地倾听者,思考着,当李老师结束发言后,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连刚才批评实验组织无序,指责课堂混乱的老师也由衷地承认实验效果特别好,钦佩李老师的教学机智。是啊,这哪是什么“混乱”,这是“睿智”之举啊!李老师顺应学生的天性,刻意保护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热情,这应该是教学的更高境界啊!,思考五:学会逆向思维,往往会让我们的发现极具价值。,一篇文章能不能发表,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这篇文章有没有独到的价值!正面思考问题,因为思考着众多,往往没有新意,缺乏深度,写出来的文章当然发表的几率很小了。相反,假如你从反面切入,往往会收获发现与惊喜。,案例:,1、争论文章减负从取消家庭作业开始2、一定是蜡烛吗从蜡烛到太阳3、质疑如此考核课无生上课何时休4、音乐老师的淡定也说音乐老师的淡定5、如何对待违纪生只需要稍加改变6、考察归来:一所不敢恭维的名校。,比如,2010年发表的对一位名师的另类看法就是逆向思维的结果。文章是这样写的:王老师因为调往别校高就,他所任教的八(7)、八(8)班物理和八(7)班班主任暂时空缺。选谁做他的接任者呢?学校着实伤透了脑筋。因为王老师是公认的一方名师,从物理教学上讲,他是市级教坛新星;从班级管理上说,他是市级优秀班主任,他所带的八(7)班是市级先进班集体。谁有能力,谁又有胆量接手这样的班级和学科教学呢?,经过反复讨论,学校终于忍痛割爱,将正在担任毕业班教学且班级管理颇有建树的年轻新秀张老师调为八(7)班班主任且担任八(7)、八(8)班的物理教学。张老师虽不是市级教坛新星,但在全省优质课大赛中曾获得二等奖,无论是业务水平还是敬业精神均堪称一流。将八(7)、八(8)的物理教学和八(7)班班主任交给他,应该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原以为八(7)班会再上新台阶,至少可以保持目前的局面。原以为八(7)、八(8)班的物理教学成绩会有所提高,至少不会引起学生及其家长的不满。然而实际情况大出我们所料,原本学风浓郁,班风纯正,纪律良好的先进班级,忽然间就乱了套。原本学习情绪高涨的物理课学生也猛然间失去了兴趣。学生无心向学,情绪低落,班级纪律涣散,师生关系紧张,学生家长更是怨气冲天,质问电话一个接一个打向了校长办公室,校长接连三次找张老师谈话,张老师满腹委屈,心中茫然。面对这样的状况,议论声从校园弥漫到社会,大家异口同声责备张老师教学水平差,班级管理水平差。张老师压力很大,原本活泼开朗的他,变得沉默寡言起来。作为特级教师,我曾多次听过他的课,他很谦虚,也很有悟性,教学理念先进,教学方法灵活,单就物理教学而言,他较王老师应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从班级管理上说,作为教务主任,我也经常巡视他所带的班级,他在班级管理上,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重点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他一直致力于学生的自主管理。他的班无论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还是在学习风气和学习成绩上都很优秀。在调他接任王老师的工作时,他并没有推辞,而且雄心勃勃,保证出色完成领导交给的任务。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为此,我进行了长达两个星期的专题调研,不但深入班级而且找来60多名学生进行了个别谈话,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结症之所在。其实,原因并不是出在张老师这里,而是出在了王老师那里!应该说,王老师是一名深受学生喜欢的物理老师,也是一名深受学生喜欢的班主任。但是,他做的还远远不够,甚至不能称得上优秀!如果他继续带班,继续代课,我们还看不出来。当张老师接任后,他无论在班级管理上,还是在物理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就暴露出来了。事实上,他只是做到了让学生适应他的教学和他的班级管理!在物理教学中,他并没有真正培养起学生对物理学科的热爱,对物理世界的好奇,对 物理探索的兴趣,更没有培养起学生学习物理的良好习惯以及相应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所以,一旦换上了其他人教授物理,学生从心理上不能接受。试想,如果学生真正的喜欢上了物理课,无论换作谁来教物理,学生的学习情绪会发生什么大的变化吗?,在班级管理上,如果王老师真的培养起了学生的班级主人翁意识,培养起了学生的自主管理,自我约束能力以及良好的纪律习惯,卫生习惯和健康的心理,那么不管谁来当班主任,同学们都会一如既往地积极配合新班主任的工作。坦率地说,王老师的学科教学和班级管理都还处在一个较低的层次上,只是做到了让学生喜欢他本人!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索热情,纪律习惯等等都还没有形成,正因为如此,学生才对张老师产生了本能的排斥。鉴于王老师已经调往他校,我不想在学校里再说他什么,但是我必须让张老师明白事实的真相。当我坦率地将上述观点告诉张老师时,他信服地点点头,满脸的释然。我相信张老师知道以后该怎么教学和管理了。,思考六:睁开慧眼,遍地是课题,漫天是文章。,我们的教育教学面对的是丰富多彩的生命个体,校园里每时每刻都在演绎着青春的故事,都在诞生着智慧的碰撞,都在闪烁着个性的思絮只要你去留意、去感受,你就会发现真所谓遍地是课题,漫天是文章!例如:优化组合-一个美丽但无法实现的愿望看到这个话题,笔者不禁想起两年前我校的那场以失败而告终的改革,那次改革的名称就是“双向选择,优化组合”,当时改革的初衷,就是鼓励先进、鞭策落后、优化组合。首先,校委会经过慎重研究,选聘出班主任。再将全校教师,分成三个年级组,由班主任在本年级组的任课教师中自主选聘。待到选聘结束后,公布结果时,我们不由得目瞪口呆。除只有一半的公认的骨干教师受聘外,其余半数的教师竟然落聘!对落聘教师进行分析后我们发现,落聘的教师主要是年龄较大的老教师和刚工作不久的新教师,也有部分敬业精神不强或者授课水平不高的中年教师。怎么办?如果按照这样的结果去聘任,一方面,受聘者大都要一个人承担两个人的工作量,过重的工作负担,会让他们承受不起;另一方面,全校落聘教师竟然高达40多人,将他们安排到什么岗位?为了均衡工作量,学校不得不做出妥协:,先由受聘的教师选择班主任,然后将落聘的教师全部填补到剩余的班级里。这样一来,负责任的班主任和高水平的教师的确是“优化组合”了,但是工作态度一般的班主任被优秀教师“淘汰”了之后,被迫跟水平一般的落聘教师一起组合,却成了典型的“弱弱联合”了。组班结果张贴过后,无论是被骨干教师们“优化”掉的班主任,还是被优秀班主任“优化”掉的任课教师,全都是情绪低落,满腹怨言。这还没有完,很快地大批学生会同家长纷纷要求调班,结果“强强组合”的班级,大都80多人,热热闹闹;而“弱弱联合”的班级却大都只有20来人,冷冷清清。无奈之下,学校只好宣布改革失败,重新按照师资均衡的原则配置师资,并按照常规分班方法,将学生重新分班。这场改革,非但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反倒让本来很团结的同事关系出现了问题。,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在教师数量相对并不充裕的情况下,“优化组合”不过是一个美丽的愿望。其实,破解师资均衡问题的途径,不在于“优化组合”,而在于合理的培训!为什么各级各类的培训都是面向骨干教师呢?都冠以“骨干教师培训”的名称呢?真正需要培训的不是我们的“骨干教师”,而是我们的“一般教师”啊!当我们的“一般教师”经过培训和自修成长为“骨干教师”的时候,“优化组合”还有必要吗?,案例,1、一则童话从小虾与螃蟹的比赛说开去2、责任心新说请放下你手中的大扫帚,思考七:教育写作功夫在“教研”。,文章是写出来的,但又不是写出来的。古人说:功夫在诗外。“诗外”的功夫不够,仅仅靠好笔头是写不出好“诗”的。文外要练的功夫很多,如静读、笃行、多思、博记、深研等,都是写文章的必要准备。文外功夫的第一要务是“做”。只说不做,说了也白说;只读不做,读的东西是别人的;只想不做,只能是画饼充饥。我们最需要的不是“临渊羡鱼”,而是“退而结网”,这种做,是在先进教育理念指导下的做,是创新实践,是突破旧我,是超越别人,是持之以恒地去做;而不是机械重复的做,固守残缺的做,简单模仿的做,浅尝辄止的做。我们要做的东西太多,不要紧,多做那些“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事,一件一件地去做,从小事开始做,从今天开始做。做,可以是体验式的,可以是印证式的,可以是借鉴式的,而带有创新、开拓性的做则更具价值。这种创新性的做是新课改环境下教师的立足之本,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须行动,是普通教师跻身名师的必由之路,自然也是教师撰写各类教研文章的丰富之源。温馨提示:教育教学教研是为师者三大任务,教育教学的过程也就是研究的过程。,案例:,1、一次教训教学应该留有余地2、一句点评小乌龟为何爬行这样快3、回头看一个坚持了多年的错误4、一次观课王老师是这样巧破难点的,举例:王老师是这样巧破难点的,王老师行将退休,他是我校理化组的元老,向以教法灵活、效果突出、成绩卓著而闻名。为了让全组教师学习王老师的教学艺术,教务处特地安排了这节公开课。只见王老师握着几只粉笔走上讲台,没有生动丰富的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竟然将这节课上得精彩纷呈、摇曳生辉。笔者不禁由衷地钦佩这位老教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超人的教学智慧。,这节课的课题是怎样区别声音,从引入到展开,从深化到巩固,如行云流水,舒展自如。尤其是对本节课三个难点的突破,因充分挖掘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这一珍贵的课程资源,而显得轻轻松松、自自然然,无疑成为了本节课的一大亮点。下面就让我们来回顾本节课中难点突破的几个精彩片段:,师:同学们,当你下了晚自习,回到家中的时候,想不想打开录音机,来一首优美的套马杆?生:想,正好让这动人的旋律驱散一天的疲劳。师:当你沉醉在声音很大的歌曲中的时候,请你想想,周围的人也都非常乐意听吗?生:不一定,比如爷爷、奶奶,他们爱听戏曲;比如爸爸、妈妈,他们工作了一天,更想去睡觉师:那么乐音总是给人带来美好的感觉吗?生:不一定。,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站在别人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不仅让学生明白了“好听的不一定就是乐音”从而加深对噪声与乐音的区别,而且还让学生感悟到,在日常的生活中,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经常体会别人的感受,学会尊重别人,关心别人。,难点二:通过本节教学,虽然学生都知道响度是由振幅决定的,振幅越大,响度就越大;音调是由声源振动的频率决定的,频率越大,音调就越高。但是在学生的头脑中,总有这样一个观点在作怪“声音的响度大是因为声音的音调高,声音的响度小,是由于声音的音调低。”其实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谓的“相异构想”也叫“前科学意识”,它是学生在前期学习或者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一套自己的看法。因为这种看法是他们自己感觉出来的,或者是自己总结出来的,所以他们往往自认为特别有道理。一旦要学习的知识点与他们头脑中的“相异构想”有冲突,他们往往表现出对新知识本能的

    注意事项

    本文(怎样发表自己的作品.ppt)为本站会员(牧羊曲112)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