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传统教学理念的取舍.ppt
对传统体育教学理念的取舍,兰州市第五十六中学 常云峰,本次体育课程改革的特点,特点一:重新构建课程结构(四个特点)1、以功能为纲的结构体糸;2、课程结构灵活,而且具有适应性;3、让教师和学生参与到课程的设计中;4、能开发并充分利用课程资源。,特点二:教学理念与教学策略发生了变化,1、有效教学 评价时应关注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即教学活动对达成教学目标的有效程度。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唯一指标,2、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因素,A.能否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B.学生是否理解自己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C.教师是否撑握了让学生易于理解的教学技能;D.教师所运用的教学策略是否得当。,3、以支配式为主的教学策略,正在向综合式的教学策略转变,营造有活力、有智慧、有情趣的体育课堂,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什么样的课堂才有活力、智慧和情趣?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成为学习主人呢?著名教育家朱永新教授提出应当具有以下六个特征,1、参与度,学生的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和有效参与如果课堂上满堂灌,没有学生的参与,就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思想。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主张一般的课堂,学生发言与活动的时间至少不能少于2/3,2、亲和度,即师生之间愉快的沟通与智慧交流课堂教学成功的基础,3、自由度,军营式的课堂管理虽然有他独到的优势,但少了轻松与幽默、少了欢声笑语和神采飞扬。,4、整合度,整体地把握学科知识体系。整合度不高的课堂教学,往往把完整的知识和技能支离为鸡零狗碎。学生得到的只是被肢解的知识和技能,我们岂不是又加到了从前。,5、练习度,即学生在课堂上动脑、动手、动口的程度。根据维果茨基的理论,学生们是通过与教师和同伴的共同活动,通过观察、模仿、体验,在互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的,学习的效率与成果如何,取决于在互动与活动过程中能否充分地运用自己的能动器官。所以一堂好课,不在于它有条不紊,不在于它流畅顺达,而在于它是否真正地让孩子练习和实践。,6、延展度,即在整合的基础上向广度和深度延展,从课堂教学向社会生活的延伸,灵活开放与生成发展的课堂运行机制包括,提前进入情境的“预演”机制;呈现教材,融入经验的“体验”机制;平等交流的“对话”机制;见机而作的“临场应变”机制;“场外交流”的信息沟通机制;课后反思的“回授机制”,特点三:建立了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糸,终结性评价,体现健康第一的评价体糸,只面向过去,既注重结果更注重过程,社会文化结构示意图,物质层(技术、方法)心物结合层(法规、制度)核心层(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三个层面虽有不同的内容侧重,却又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它们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社会文化变革只有深到核心层面,从根本上更新观念,才有可能取得真正的成功。任何改革都有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一般都得经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与循环往复的过程。,学校体育改革,教材教法、场地器材改革,全面体育法规建设;学校体育目的任务大讨论,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表层心物结合层核心层,新的教育观、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质量观、评价观,正在取代传统的学校体育理念。调动了积极性推动了课改,体育课改中出现的问题,一个时期以来,我们的课改似乎还停滞在理念上徘徊,未能在先进的学校体育理念指导下,在深化改革的实践中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我们的改革未能遏止学生某些体能素质的继续下滑。我国学生体质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2002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检测结果显示:,与2000年相比,我国学生的速度、爆发力、力量等素质继续出现下降;反映肺功能的肺活量继续成下降趋势;超重及肥胖学生明显增多,已成为城市学生的重要健康问题;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仍然居高不下;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未得到明显的改善;运动技能呈下降趋势。,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体能、肺活量下降、肥胖比例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学生体育锻炼不足(时间、强度)既有学校场地不足、时间安排以及体育活动内容安排的问题;也有学生自身缺乏刻苦锻炼的毅力问题。一些同志对学校体育理念的片面理解,致使在我们的改革实践中出现了一种虚无倾向。这个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的高度注意。,一、不能只片面强调学生的个体需要,而淡化国家和社会对学生的体育要求。,1、现代课程理论认为:课程所要关注的核心是满足学生的需要。,这一思想对深化体育课程改革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的。因为需要产生动机,动机引导行为。不符合学生需要的体育是缺乏生命力的,是激发不起学生体育学习与锻炼的积极动机的。,把学生的个体需要与国家和社会对学生的体育要求对立起来,并以学生个体的需要来排斥国家和社会对学生的体育要求,把国家和社会对学生的体育要求看成是“计划经济的产物”,说成“对学生个性的压抑”这种认识和做法是错误的,不符合我国的教育方针。,2、需要也有主、客观之分。,3、片面强调学生个体的体育需要,是不可取也不现实的,学生虽然是体育学习的主体,但却是处于发展中的不成熟的主体。他们并不一定能够全面深刻地认识到自已的体育需要,并不一定能把现实的体育需要与长远的体育需要、个人的体育需要与国家和社会的体育要求统一起来。这是需要我们加以教育和引导的。,4、学生的体育需要主要反映在对学习与锻炼内容的选择上。,大多数学生对体育学习与锻炼内容的选择,主要是从个人的兴趣出发,一般都愿意选择一些好玩的、轻松的体育内容。而对一些比较单调、需要付出一定努力才能完成的内容(如田径、体操等),尽管对促进身体发展与达成课程目标特别有效,但学生大都不喜欢。于是有人极力主张把田径、体操等内容排除在教材内容之外,其理由就是它们“不符合学生的需要”。这种认识与做法显然是不妥的。,5、体育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我们应当站在育人的高度上,加强对学生正确的体育学习动机的培养与体育价值观的教育,同时积极努力地改革组织教法,以此来激发学生体育学习与锻炼的兴趣。这是我们学校体育工作者的职责所在。,二、不能只片面强调学生快乐的情感体验而淡化了对学生刻苦锻炼精神的培养,1、在过去的体育教学中,片面的强调体育学习和锻炼的义务性、工具性,对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关注不够。难以调动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的自觉性、积极性,对培养学生体育意识、兴趣和习惯有消极作用。,2、新课程理念强调:要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要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这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但是,不能片面地理解为体育课就是让学生玩、让学生乐,只要学生玩得痛快、乐得开以的课就是好课。忽视对学生刻苦锻炼精神的培养。,3、在学校体育与体育课程教学中,让学生体验学习与锻炼的成功与快乐是主要的、基本的,但不是学校体育与体育课程教学的全部,即便是从丰富学生的情感来看,只有快乐的情感体验也是不够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都应当让学生尝尝,这也是提高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需要。其实,在学校体育中快乐与艰辛、主动与被动、领先与落后、优势与劣势、成功与失败总是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的,绝对的快乐是不存在的。,三、不能片面强调体育能力的培养而淡化运动技能的学习,过去的体育课程教学中,我们一般都比较重视学生运动技能的传习,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现代教育思想要求我们要教会学生做人、学习和健体。在体育课程改革中又提出“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开始重视对学生独立从事科学锻炼身体的能力的培养。这前后并不矛盾,但有些同志却把学习运动技能与培养学生体育能力对立起来。,表现一,过分强调要加强体育与健康理论知识的教学,主张“体育教学在向健康教育转变”,表现二,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锻炼能力,在体育教学中片面强调让学生“自定目标,自选内容,自主锻炼”。学生爱怎么学就怎么学,学生能学成什么样算什么样。对运动技能教学没有一个基本的要求和标准,实则是放任自流。,表现三,有人提出体育教学必须实现三个转变(重视学会重视会学、重视运动技能学习重视体育能力培养、重视技能掌握重视情感体验)。认为,在体育教学中学生是否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并不是主要的,体验学习过程就是要追求一种结果,关键是要学会知识的应用。,构成中学生体育能力的因素,自我锻炼能力是构成体育能力的基础,是实现终身体育的前提条件。(认识、实践、调节、检查)体育娱乐能力是学生体育能力的扩展与延伸,是学生终身体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观赏、参与)体育保健能力是体育能力的具体体现,它为实现终身体育提供理论保障。四、选项能力是体育能力的实质部分,它为终身体育奠定行为基础。,毫无疑问,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但体育能力绝非是空中楼阁,必须要以运动技能为基础,离开了运动技能的学习,体育能力的培养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个不掌握任何运动技能的人,会有什么体育能力呢?,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强调:体育知识技能是课程学习的主要内容。,离开了运动技能的学习,体育能力的培养就成了一句空话。我们不能把能力培养空洞化、简捷化、庸俗化。在体育教学上试图走“捷径”,不教育引导学生脚踏实地地进行刻苦学习和锻炼,扎扎实实地掌握体育的基本技能,那么“会学”、“能力”、“知识运用”、等都将虚无化。同时学生的浮躁心理与投机心理也将不可避免地蔓延滋生。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我们要教哪些运动技术?哪些是学生有用的运动技术?,面向学生运动技能深度,需要精学的运动技术面向学生技能广度的,需要简学的运动技术面向学生身体锻炼的,需要“学练结合”的身体锻炼技术(方法),怎样才算是教会了运动技术?各种运动技术都要教到什么程度?,精学的运动技术达到擅长的程度,比较熟练地掌握了该项目的全部技战术;掌握的该项目运动技能经常被他人称赞;可以参加该项目的业余比赛;可以向初学者传授该项目的技战术;具有较好的该项目的运动素质。,简学的运动技术要达到入门的程度。,初步掌握了该项目最重要的要领和几个主要的技战术,知道该运动项目的其他技战术;知道该运动项目比赛的基本规则和场地规格;可以用正式的规则和相近水平的人进行比赛;可以求教他人,进一步学习需要的技战术;初步具有该运动项目的专项运动素质基础。,需要学练结合的的身体锻炼技术与方法,要达到既懂又会的程度。,懂得基本的身体锻炼的原理与基础知识,并能将抽象的原理与实际的锻炼技术联系起来;能判断自己身体的锻炼需要,并能将锻炼需要与锻炼技术联系起来;掌握45个能有效发展五大素质的锻炼技术;掌握常见的体育器材进行锻炼的方法和基本技术;掌握安全的进行身体锻炼的技术和常见的运动损伤处理技术;具有效好的身体锻炼经验和较好的体能。,四、不能只片面强调对体育学习过程的评价而淡化对体育学习结果的追求,传统的体育学习评价,方式:主要以学生的学习结果为依据不足: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后果: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新课程评价,方式:力求突破“注重终结评价而忽视过程评价”的状态,特点:既评价最终成绩,又评价学习过程和进步幅度。后果:强化评价的激励、发展功能,有的同志却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认为学生学会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会学”;只要学生努力了,学生的体育学习成绩就应当“合格”。试问:“格”在哪里?连“格”都没有,谈何“合格”?何为“会学”、何为“努力”?以什么为标准?,学习评价具有极强的导向性,不重视学习结果的评价,会把我们的体育课堂教学引向何方?会对学生的体育学习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真的能起到激励作用吗?敬请同仁们三思!,五、不能片面强调学生的个体差异,而淡化对学生体育学习的基本要求,传统教育思想,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用同一标准、同一内容、同一方法、同一进度来对待千差万别的学生。严重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现代教育思想,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课程教学必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新课程理念特别强调必须确立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课堂教学应尽量满足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二是课堂教学必须十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并差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学生主体的客观存在。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切实加强因材施教,区别对待,才能确保每个学生受益。,但是有的同志却片面理解为:既然学生的情况各不相同,课堂教学要从学生各不相同的情况出发,那就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基本要求。学生能学成什么样就算什么样,能达到什么水平就算什么水平。只要他们努力了、受益了就行了。,结果:教和学都没有一个基本的可供衡量的客观标准,不管教得如何学得怎样都无所谓,那么谁还会去认真地教、刻苦地学呢?,我们在学习与贯彻新课程理念时,一定要把握好它的“度”,一切真理都是想对的,都受时空条件的制约。如果把 一种正确的理念,人为地夸大,使其极端化与绝对化,那就超越了正确理念的“度”,从而使正确变成了不正确。“真理再向前跨一步就成了谬论”,我们曾今批评过过去那种只教技术,只知练身,把体育仅仅视为“大肌肉运动”,是“见物不见人”的纯“生物体育观”的表现。但是,如果我们今天只讲快乐、只讲情感、只讲过程,而忽视学生体育技能的学习和体能素质的提高,岂不又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机端?我们提倡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不就成了无所依附的幽灵?,一、我们是辩证唯物主义者,我们既强调体育的育人过程,更强调体育的育人结果。,二、要正视传统课堂教学的精华,努力提高体育与健康课在新课程中的实际地位。,1、优质的课堂管理应继承;2、优良的课案预设应保持;3、全面的身体练习应坚持;4、适度的运动负荷应保留;5、基本的技能教学应传承;6、科学的恢复规律应遵循。,三、我们所要追求的是学校体育与体育课程各项目标的全面达成,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