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交往艺术新思维教学课件.ppt
第四单元 交往艺术新思维,礼仪要求,合作与竞争,宽容尊重,诚信,第四单元 交往艺术新思维,一、本单元的地位 通过前三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已初步了解与父母、老师交往的基本内涵,也对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交往、网络交往等有了宏观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本单元重在探索交往的品德与艺术,既是前几个单元内容的自然延伸,也是对前几个单元内容的合理提升,四个单兀是有机联系的整体。在学生的社会化过程中,学会与人交往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其中形成良好的交往的品德与艺术是根本。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会进一步理解和把握如何友好交往、如何合作竞争、如何关心他人、如何诚信做人,等等。它已不仅仅是交往的品德与艺术问题,而是涉及到做人的根本问题。因此,本单元也是本册教材的核心部分。,二、本单元的内容结构 本单元由“怎样做诚信的人”的主题探究活动和四课内容第七课“友好交往礼为先”、第八课“竞争合作求双赢”、第九课“心有他人天地宽”和第十课“诚信做人到永远”等组成。其中,第七课“友好交往礼为先”由两框“礼貌显魅力”和“礼仪展风采”组成;第八课“竞争合作求双赢”由两框“竞争?合作?”和“合作!竞争!”组成;第九课“心有他人天地宽”由三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换位思考,与人为善”,和“平等尊重你我他”组成;第十课“诚信做人到永远由两框“诚信是金”和:“做让信的人”组成。,三、探究活动建议,三、探究活动建议 1设计目的“怎样做诚信的人”主题探究活动,旨在围绕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诚信问题展开辩论,澄清对诚信问题的认识,并能自觉地付诸行动。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选择诚信问题设计 活动是试图以此为中心,把礼貌、尊重、平等、宽容、竞争与合作等问题串联起来,在 论辩的过程中加深对上述问题的认识,在辩论活动中体验和锤炼交往的品德和艺术。,2操作建议,(1)按照正规的辩论赛程序进行组织。(2)在讨论的基础上确定一个辩题,题目对正方与反方尽可能是难度相等的。(3)全班同学自由组合成若干个两组,一组为正方,另一组为反方,两组人数相等。(4)本着人人参与的原则,通过分工合作,尽可能让班上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5)辩论活动需要精心准备,最好是在本单元学习结束时进行。,3.应注意的问题,(1)辩论的内容应紧扣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尽 量将所学内容串联起来。(2)辩论应按程序进行,在时间分配、环节的转换等方面要严格控制。(3)注重辩论过程,淡化辩论结果。辩论过程要强调互动性,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第七、八课知识结构,礼貌显魅力,礼仪展风采,竞争?合作?,合作!竞争!,礼貌是尊重,“谢谢”的魅力,因礼仪而优雅,社交礼仪ABC,平等竞争,合作共享,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第七课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懂得礼貌的涵义及作用;理解礼貌与尊重的关系;了解礼仪的涵义及作用,知晓生活中的基本的社交礼仪。能力目标:学会以礼待人;能在不同情境下表达自己的礼貌;掌握基本的社交礼仪。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树立正确的交往态度,体验举止优雅、文明带给自己的乐趣及对人生的价值。,在备课中应弄清的问题,从本课的知识结构看,由两部分组成:礼貌显魅力和礼仪展风采。二目的内容有密切的关联,逐层深入。教材从生活中的礼貌问题入手,让学生在学习中理解礼貌的内涵及作用。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礼仪要求。,1、礼貌、礼节、礼仪的内涵,礼貌:是指一个人在语言、行动上表现出来的谦虚和恭敬。“礼”是向别人表示尊敬和友好,“貌”是包括言谈、举动在内的仪表。礼节:人们在交际中表现出的尊敬、祝颂、迎送、问候、致意、慰问等所惯用的规则和形式。礼仪:泛指礼节和仪式。在大型或隆重的场合,为表示重视、尊重、敬意所举行的合乎礼貌、礼节要求的仪式。,2、礼貌、礼节、礼仪三者的内在联系,礼貌是一个人待人接物时的外在表现。它通过仪容、仪表、仪态及语言动作来表现。而礼节是人们在表示互相尊重时的惯用形式,它是礼貌的具体表现。有礼貌而不懂礼节容易失礼,而虽懂礼却缺乏诚意,会让人觉得顾作姿态。礼仪是建立在有礼貌懂礼节基础上的一个人内在素质与外在表现的协调统一的一种要求。它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一个人、一个国家精神文明的象征。,3、理解“礼貌是尊重”,(1)礼貌是人区别与动物的重要标志之一。人的行为体现社会性,在与他人广泛交往的社会中,以礼待人是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和要求。(2)对人礼貌是尊重他人的具体体现。礼貌待人首先意味着平等待人,这是尊重他人的重要表现之一。(3)礼貌待人也意味着宽容他人。对他人表现出来的行为能够悦纳、谦让,给他人留有广阔的空间,是尊重他人的真正表现。(4)对人礼貌是一个人道德素质的体现。在尊重他人的同时,也体现了自身的素质,因此,礼貌也是对自身尊重的一种体现。,4、因礼仪而优雅,(1)讲究礼仪是美的生活的一部分。(2)礼仪就是克己,自我约束,也是一种陶冶。注重礼仪的人举止优雅,彬彬有礼会给人美的享受。(3)讲究礼仪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4)讲究礼仪同时也是一个人受人尊重的重要因素之一。,本课的教学建议,礼貌显魅力:,1、讨论“礼貌”的魅力何在?(1)搜集资料,用小故事、小材料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需要待人有礼?”礼貌用语影响求职的成功率美国代表团抵达雅典学礼貌(2)小活动“体验一下”内容:事先设计一些生活中的交往情境,让学生表演两种不同的情况(礼貌与不礼貌)让学生谈感受,增强对“礼貌”的理解及“我们为什么要礼貌待人?”(3)结合书上P79相关链接进行分析理解“礼貌”的涵义。(礼貌是克己,是尊重的具体表现,也是文明的体现。),本课的教学建议,礼貌显魅力:,2、小活动“做个懂礼貌的中学生”建议:可让学生分成小组,分别从不同方面思考如何做到懂礼貌。如何在不同的场合说“谢谢”3、小调查“身边的不文明”(走向社会,关注社会)建议:让学生发现身边不文明礼貌的现象,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如球场上不文明的语言、公共场所里忽视他人的举止行为等,从发现现象到关注其受到的负面影响。),本课的教学建议,礼仪展风采:,1、“礼貌、礼节、礼仪”的讨论,分析三者的内在联系与区别。2、小活动“中国的传统礼仪知多少”建议:让学生搜集整理我国传统礼仪的要求,在课堂上展示,老师引导学生理解“礼仪”的内涵。它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个集体乃至国家精神文明的象征。3、小活动“讲故事”组织学生搜集中外名人讲礼仪的小故事,增强感性认识。4、社交礼仪知识竞赛。,看这张照片,那种自信和傲视一切的动作和走姿就连当今好莱坞的影帝也模仿不出来!他能走出那样的雄姿是因为他身后还有一个巨人和几十万刚刚打败美、苏等联军的可歌可泣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八课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合作共享与公平竞争的内涵。能力目标:初步形成敢于竞争和善于合作的能力。把握竞争中合作与合作中竞争的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在学习如何竞争与合作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在备课中应弄清的问题,1、为什么会有竞争:达尔文指出,“适者生存”、“优胜劣汰”是适用于万物的普遍法则,从体能上来说,人类并不象有些动物那样具有自我保护的能力,然而,相对弱小的人类却能够繁衍至今,无疑应该给人类的竞争精神记上一笔大功。竞争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竞争并不只在人们明显意识到的情况下才会产生。社会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关于骑自行车的有趣的实验,得到了这样的实验结果:单独一个人骑车时,平均时速为每小时25公里;有人跑步伴随时,平均时速为每小时31公里;和其他人骑车竞赛时,时速为每小时32.5公里。心理学家认为,造成这种巨大差距的原因,就是他人的存在导致了竞争,虽然有很多人在参与实验的过程中并没有明确意识到这一点。竞争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利益的驱使。当相互之间发生利益冲突时,人们都希望自己超越别人,因而面临利益冲突时总是力图战胜别人,损人利己在所不惜;有时为了保别人不超过自己,甚至选择损人又不利己的做法;很少有人会选择利己利人的行为,几乎没有人能够始终如一的选择损己利人的行为。,2、竞争的作用:竞争可以克服惰性,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竞争让人们满怀希望,朝气蓬勃。这是一种健康的心理。但是,竞争也容易使人在长期的紧张生活中产生焦虑,出现心理失衡、情绪紊乱、身心疲劳等问题,尤其对失败者,由于主观愿望与客观满足之间出现巨大差距,加上有的人心理素质本来就存在不稳定因素,则会引起他们消沉、精神变态,甚至出现犯罪或自杀。,3、如何正确面对竞争首先,应该对竞争有一个正确认识。我们知道,有竞争,就会有成功者和失败者。但是,关键是正确对待失败,要有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其次,对自己要有一个客观的恰如其分的评估,努力缩小理想我和现实我的差距。制定目标时,既不好高骛远,又不妄自菲薄,要把长远目标与近期目标有机地统一起来,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做起,这样才有助于理想我的最终实现。再者,在竞争中要能审时度势,扬长避短。一个人的需求、兴趣和才能是多方面的,如果在实战中注意挖掘,那么,很可能会造成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局面。这样不仅能增加成功的机会,减少挫折,而且会打下进一步发展和取胜的好基础。,4、辨证地看待竞争与合作首先,应该对竞争有一个正确认识。我们知道,有竞争,就会有成功者和失败者。但是,关键是正确对待失败,要有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其次,对自己要有一个客观的恰如其分的评估,努力缩小理想我和现实我的差距。制定目标时,既不好高骛远,又不妄自菲薄,要把长远目标与近期目标有机地统一起来,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做起,这样才有助于理想我的最终实现。再者,在竞争中要能审时度势,扬长避短。一个人的需求、兴趣和才能是多方面的,如果在实战中注意挖掘,那么,很可能会造成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局面。这样不仅能增加成功的机会,减少挫折,而且会打下进一步发展和取胜的好基础。,第九课 心有他人天地宽,一、本课设计意图1本课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宽容的内涵以及为什么要宽容。(2)领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3)了解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实质。(4)把握平等的内涵,知道人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5)懂得什么是尊重,懂得爱护公共环境和设施、遵守公德和秩序体现着对他人的尊重。,能力目标:(1)在生活、学习中能够以自己的行动平等待人,宽容他人,尊重他人。(2)在生活、学习中能够换位思考,与人为善。(3)在生活、学习中能够爱护公共环境和设施,遵守公德和秩序。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体验平等待人、宽容他人、尊重他人对己对人所带来的情感上的慰藉。(2)初步形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生态度。(3)初步形成平等待人、宽容他人、尊重他人、与人为善的良好品质。,2本课安排的依据,(1)学生面临的问题针对部分学生以自我中心、心胸狭隘的心理状况:现实生活中,有部分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只关注自身,缺乏谦让,对他人缺乏包容之心,以至于心胸狭隘、处处设防,甚至对人怀有敌意。事实上,宽容是一个人品德的重要内容,不善于宽容、体谅,就无法适应人际关系的要求,更无法形成现代社会所倡导的团队精神。培育学生的宽容之心,不仅有助于搞好人际关系,更有益于自己的发展与提高。,针对有些学生不善换位思考的心理状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句古训,它要求在人际交往中善解人意,在以某种方式对待他人之前,首先要设身处地地想一想,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问题。然而,一些学生在与父母、老师、同学的交往中在这方面有明显的缺陷。在自我中心意识的支配下,他们习惯于只考虑自己,而不习惯站在他人的立场上体验他人的情感世界。由此可见,使学生能够做到想人所想、急人所急也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针对少数学生在尊重他人和尊重社会方面所存在的缺陷:,尊重是对人和事物的尊敬,尊重首先是对人的尊重,在此基础上衍生出对社会、对自然的尊重。在青少年中,有一些人与人交往中缺乏起码的尊重,以致伤害他人情感的事时有发生;在社会生活中,一些人不理解爱护公共环境与设施、遵守公德和秩序也是对人尊重的体现,等等。这些都说明了现代青少年学生需要补“尊重”这一课,否则就无法与周围的人友善相处。,(2)课标的具体要求,本课依据的课程标准是“我与他人的关系”中的“交往的品德”:“关心和尊重他人,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学会换位思考,能够与人为善。”“知道人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能够平等待人,不凌弱欺生,不以家境、身体、智能等方面的差异而自傲或自卑。”“体会和谐的共同生活需要相互尊重、理解宽容和相互帮助,懂得爱护公共环境和设施、遵守公德和秩序体现着对他人的尊重。”,针对少数学生不能平等待人的现状:,虽然人从外表到内心是各不相同的,但人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在这方面有些学生的认识较为模糊。例如,有的学生自恃家境优裕,处处显得高人一等;有的学生自恃体力出众,以致凌弱欺生;有的学生因为生理上的缺陷而受到同学的歧视;有的同学因为学业上的问题而受到同学嘲弄。种种现象表明,培育青少年学生的平等意识,使他们不自傲不自卑,是当代教育的重要课题之一。,二、本课内容结构及整体教学建议,本课设计了三个框的内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换位思考,与人为善”、“平等尊重你我他”。第一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第一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由“金无足赤,人各有别”和“宽容他人,悦纳自己”两目组成。,第一目“金无足赤,人各有别”。通过清朝大学士张英的故事引出宽容的基本内涵,说明了宽容是美德的重要内容,我们的生活需要宽容。接下来的活动说明了人与人是不一样的,正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差异,需要相互宽容,需要彼此尊重。最后说明人非“圣贤”,人人都有犯错误的时候,需要得到他人的宽容。第二目“宽容他人,悦纳自己”。通过同学之间的误会演绎的故事说明宽容是一种境界,一个人真诚地宽容他人的过失,他就能赢得友谊,他就掌握了一种自我提高的有效方法。接下来,通过公共汽车上的两组情境说明宽容利人利己。最后通过一组观点的辨析说明宽容是有原则的,是有策略的。,第二框“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第二框“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理解至上,善待他人”两目组成。第一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通过同学之间起外号的事例说明了自己不喜欢的事就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采取什么方式对待他人,首先要设身处地地替对方想一想。接着,通过小乔的事例说明,如果我们时时处处都能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体验他人的情感世界,我们就能融洽、友善地与人相处。,第二目“理解至上,善待他人”。,通过“管鲍之交”说明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实质就是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即想人所想、理解至上。接着,通过小蓉与母亲的事例说明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是达成理解不可缺少的心理机制。最后,通过一组欣赏他人的活动说明对他人多一分欣赏,就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友善、多一分爱心。,第三框“平等尊重你我他”,第三框“平等尊重你我他”由“人生而平等”和“尊重从我做起”两目组成。第一目“人生而平等”。通过周总理与一个普通工人的故事说明尽管每个人的地位与条件不同,但人生来平等,这种平等应该得到充分尊重。接着通过活动进一步说明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正是这种差异才是我们尊重他人、平等待人、取长补短的现实基础。最后通过设计如何对待残疾人的活动说明应该平等对待那些处境不利的人,自觉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第二目“尊重从我做起”。,通过活动说明在交往中每个人都是富有尊严的独立存在的个体,受到他人的尊重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接着通过案例说明遵守规则是尊重社会的底线,尊重社会就表现为遵守规则、承担责任和维护权利等方面。最后进一步说明尊重自然与尊重他人、尊重社会息息相关,人类有责任和义务尊重无私奉献的大自然。,2总体教学建议,(1)课时安排 本课为3课时,每框各1课时。(2)课前准备 课前要求学生收集平等、尊重方面的资料,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可以根据与课文相关的音像资料,如平等/不平等方面的资料,尊重/不尊重方面的资料,结合有关内容的教学穿插使用。,(3)教学理念,认知与体验的结合是本课的教学理念之一。宽容、平等、尊重、换位思考等问题需要从内涵上界定清楚,使学生明白这些交往品德的涵义,从而使行动更符合规则的要求。强调理解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的体验,缺乏体验的认知是空洞的认知。在活动中放手让学生去体验,方能使认知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并自觉地转化为行动。把教学内容与师生互动密切结合起来也是本课的教学理念之一。宽容、平等、尊重、换位思考等应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行为过程中,教学过程也应该成为实践这些交往品德的过程。师生互动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4)教学方法,本课内容属于交往品德的范畴,这方面的题材在日常生活和文献资料中都有着丰富的资源。在课外,建议让学生运用调查法、访谈法和文献法,积累第一手材料。这本身就是受教育的过程,同时也为课堂教学奠定基础。在课内,建议教学方法的选择突出活动、体验与反思。活动是本课教学的基本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交流互动是本课教学的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体验是活动教学的题中之意,有没有体验是衡量活动是否深入的重要标志;反思也是在活动与体验基础上的自然延伸,反思是情感与理智交融结合的产物,也是教学深入的标志。将这些课内、课外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保证本课教学的成功。,(5)社会实践活动,第一,以宽容、平等、尊重、换位思考等为题走访有关人士,如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公务员等,让他们谈谈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并收集他们在生活中正反两方面的事例。第二,查阅有关文献资料,结合走访所得,写一篇与宽容、平等、尊重、换位思考等有关的小论文,题目自定。,几个需要注意的问题1.关于换位思考和与人为善,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学会换位思考,能够与人为善。每个人都不愿意受到他人的恶意对待,而愿意受到友善的对待。不希望别人对自己做的事,自己也不应当对别人做。友善地对待伙伴、同学和邻人。以友善回报伙伴与同学的友善。懂得善良是人最宝贵的品质之一。懂得友善或与人为善是善良的人的待人态度,恶意是坏人对待他人的态度。努力不沾染对别人讽刺、打击、吹毛求疵、挑拨离间、恶语中伤的恶习。在具体的生活中,学生应该尝试换位思考。在与伙伴、同学发生不愉快、冲突乃至争吵时,想一想“我若是他,会希望受到怎样的对待”。设身处地的从对方的角度考虑常常更容易找到解决矛盾的途径。诚恳与友善是化解矛盾、修复友谊的最有效的办法。,懂得友善出自诚实。真正的友善不是勉强和被迫的,而是出自内心的,是人的真诚善意的传播,是不图回报的。不出自诚实的、图回报的或另有自私目的的不是真正的友善,养成诚实地表达友善态度的品质。懂得友善要有是非观念。诚实的友善是建立在分清是非的基础上的。友善不是不问是非。在分清是非后的友谊更加可贵。做错了事后要珍惜伙伴和同学的友善。对做错了事的同学和伙伴要友好地伸出双手。懂得友善不只在于意识到而且在于行动。主动的友善常常带动友善的回应,因而更加可贵。在与伙伴、同学产生矛盾或冲突时主动地表达自己希望和解的友善态度。,学会友善地对待不相识的人。对不相识的人是否友善是对一个人是否具有友善品质的重要检验方式。友善地对待所接触到的陌生人。在一般场合注意待人接物的礼貌、照顾年长者和儿童。在发生冲突时主动地表达友善的态度,礼让对方、化解冲突。友善还意味着要关心弱势群体。社会中的各种弱势群体最需要得到社会的友善对待。从关心帮助周围的人做起,以适合的方式表达对弱势群体的友善关切,养成自己的友善品质和爱心。积极参加社会的公益服务活动,做一个好的公益服务的志愿者。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达到如下基本要求:理解和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涵义,学会换位思考,懂得人与人之间要友善相处,对陌生人也要友善,友善不仅是一种意识还是一种具体的行动。,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努力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教学,避免口头宣讲造成学生的反感。很多学生对当前道德教育的评价就是感觉很“虚”像是天上楼阁遥不可及。因此,应该引导学生自己在具体的情境和实例中进行判断和选择,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讲自己对人友善得到周围人肯定的故事。,2.关于平等知道人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能够平等待人,不凌弱欺生,不以家境、身体、智能等方面的差异而自傲或自卑。,理解“我是一个公民”的涵义。公民是一个人在法律社会中的基本身份。在法律社会里人们通常所说的平等是指公民地位上的平等,而不是经济和社会利益方面的平均。“我是一个公民”意味着自己拥有同任何其他人同等的一份基本权利,也意味着其他任何一个人也拥有与自己同等的一份基本权利。不以贫富贵贱智愚论人。同学伙伴之间虽然在家境上有贫富、天分上有优劣、父母地位上有高低,但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既反对别人因自己的不利家境、较差天分或父母的不利地位而歧视自己,也不可因同样的境况而歧视别人。不凌弱欺生。欺生和恃强凌弱是一种恶劣的习性。既要在有人因自己是生人或在体力上弱小而欺侮自己时据理力争,也不可因别人处于这种境遇而欺侮他们。,懂得每个人都不应该被排除。没有人愿意在其有意愿也有能力参与的活动上被排除在外。不论一个人是否愿意参与一项集体活动,他都会把被不合理地排除看做是对自己的一种羞辱和不公平的待遇。在组织集体生活时创造条件使每个有意愿的同学都能够以适当的方式加入和参与。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达到如下基本要求:懂得每一个人在人格和法律上是平等的,以真诚、友善的方式对待他人尤其是处境不利的人,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努力使学生明白公民的基本内涵,引导学生以平等的方式对待他人。也就是使学生懂得:“没有人是一个孤岛,只有他自己;每一个人都是大陆的一部分;所以,永远不要告诉钟在为谁鸣;钟在为你鸣响。”,3.关于宽容和尊重 体会和谐的共同生活需要相互宽容和尊重,懂得爱护公共环境和设施、遵守公共规则体现着对他人的尊重。,懂得共同的生活需要人们相互尊重。人人都有人格尊严,共同生活需要相互尊重。没有人不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要得到他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他人。一个不尊重他人的人也得不到他人的尊重。懂得尊重父母崇尚师长的道理。在家庭生活中对父母既要亲近又要尊重。在学校与老师既要相处融洽又要尊重。同学和伙伴之间亲近不等于粗俗,无间不等于无礼。学会与伙伴和同学相互尊重。,以尊重的态度与不相识的人交往。尊重是公德之本。对每个交往的陌生人表现出尊重是一个人具有尊重品德的标志。在公共场所意识到他人的在场,不做妨碍他人的事。同陌生人交往时注意礼让,不使用侮辱性的语言。懂得公共生活是不相识的人们作为公民的共同生活。在公共物品、公共环境和公共生活规则上有着许许多多不相识的人们的公共利益。爱护公共物品、爱护公共环境、遵守公共生活规则的行为表现着对他人的尊重。懂得有人群的地方就会有不同观点和意见。生活事物具有多面性、多样性和变动性,人与人之间必定会存在不同观点、意见和品味。自己的意见可能有偏缺的方面,不同的意见可能不同程度地有合理成分。养成宽容地对待不同意见的态度和品质。,学会理解父母。学习与老师、同学、伙伴交流沟通。理解“三人行,必有我师”的道理,既要善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又要善于吸取别人意见中的合理之处。既要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意见又要听得进不同的意见,而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学会与伙伴和同学在存异中求同、在协商的基础上合作。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达到如下基本要求:明白共同生活需要相互宽容和尊重,爱护公共环境和设施,自觉遵守公共规则。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努力使学生意识到相互宽容和尊重对于共同生活的必要性,并以尊重的方式从事教学和与学生交往,在人格和为人处事上为学生树立起一个真正的榜样。,4.关于和平文化 懂得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以平等的态度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人民友好交往,尊重他们的文化与习俗。,学会尊重其他民族和文化。对一个人的尊重态度包含着对他的民族、文化、宗教、习俗和对他的独特个性品格的尊重。每个民族、每种文化、宗教和习俗都具有它的独特性与尊严。养成平等尊重的对待其他民族与文化的态度。理解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懂得“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具有不同民族、文化、宗教与习俗背景的人交谈和沟通,养成开放的心胸和态度。学会以理解和尊重的态度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交往。,树立和平的思想。明白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的交往应该以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并以完全平等的地位进行磋商,以期寻求一种共同的基础,而不是诉诸于强权或武力。明白和平文化的内涵和平文化是体现并依据以下各点的一整套伦理价值、美学价值、风俗习惯、对他人的态度、行为和生活方式:尊重生命,尊重人,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利;摈除暴力;承认男女权利平等;热爱民主、自由、正义、团结、宽容,接受民族间和国家间,种族、宗教、文化、社会群体之间及个人之间的差异和谅解的原则。它意味着要有各种文化、意识形态和信仰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相互接受的精神。,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达到如下基本要求:懂得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是当今世界的一个基本现实,每一种文化都有它存在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以平等的态度、开放的胸襟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人民友好交往。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努力培养学生对待其他文化的正确态度,使学生在头脑中树立起和平的理念,形成和平文化的观念和平文化是信念的集合体,是一种道德,一种个人和集体的精神状态,是一种为人处世和做出反应的方式。在这一和平文化中,家庭和社区,以及国家内部和国家之间的对话、相互认识和磋商将代替暴力。,第十课 诚信做人到永远,一、本课设计意图 1本课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把握诚信的含义。(2)了解“一诺千金”的内涵。(3)懂得什么是“对人守信,对事负责”。(4)知道诚信的智慧与诚信守则。能力目标:(1)在不同的情境中能自觉遵守诚信守则。(2)能运用诚信的智慧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诚实做人,讲究信用。(2)办事尽职,实事求是。(3)把诚信作为立身之本。2本课安排的依据(1)学生面临的问题 不良社会风气对学生的影响:尽管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在不断地加强,但社会转型时期人们因道德上的迷茫导致弄虚作假、坑蒙拐骗、损人利己现象不可避免。这些现象对初中学生的影响不可轻视。譬如考试作弊、言行不一、借物不还、胡乱许诺等在学生身上时有发生,所以讲究诚信做人已经成为关系到初中生健康成长的一件大事。,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容易引发诚信问题:初中生正处在半幼稚半成熟、半依赖半独立、半封闭半开放的心理发展阶段。他们情绪波动性大、易冲动,在朋友面前会轻易许诺,而难以兑现;成人感的产生,使他们有爱面子的心理,为保全面子有时不惜弄虚作假;对问题认识肤浅,使他们容易被欺骗和欺骗人。所有这些现象都要求我们加强诚信教育。(2)课标的具体要求本课依据的课程标准是“我与他人的关系”中的“交往的品德”:“懂得对人守信、对事负责是诚实的基本要求,了解生活中诚实的复杂性,知道诚实才能得到信任,努力做诚实的人。”,二、本课内容结构及整体教学建议,1.本课内容结构 本课设计了两个框的内容:“诚信是金”和“做诚信的人”。第一框“诚信足金”本框从“言而有信,一诺千金”人手,揭示了为人处事要讲究诚信的道理,如果一个人不兑现自己的承诺,就会产生信任危机。接着,课文列举了一个不讲诚信的例子,进一步说明不讲诚信的人可以欺人一时,但不能欺人一世;一旦被识破,他就难以立足于社会。本框的另一部分以“对人守信,对事负责”为中心展开,首先说明“做老实人,办老实事”是人们崇尚的行为准则,接着提出了轻易承诺而不兑现是一种不良的品质,最后明确提出在做人方面没有大事小事之分,在做大事的时候也要拘小节,把做事与做人有机统一起来。,第二框“做诚信的人”,本框的第一部分讲了“诚信守则”,通过事例说明坚持诚实就会赢得信任,对人不诚实就会产生信任危机;接着说明了坚持实事求是是诚信做人的守则之一,在涉及利益冲突时,诚信守则要求我们站在多数人利益一边;在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发生冲突时,诚信守则要求我们站在长远利益一边;在情与法的冲突中,诚信守则要求我们站在法律一边。本框第二部分讲了“诚信的智慧”,说明了虽然诚信的要求是确定的,但做到诚信的具体要求又是非常复杂的,对诚信的理解应与具体的情境结合起来;接着,通过辨析,课文分析了诚实与隐私的关系,分析了诚实中的“善意的谎言”;最后说明诚信的核心是善,只要一个人与人为善、出以公心、永不自欺,就能做一个诚信的人。,2总体教学建议,(1)课时安排 共2课时,每框1课时。(2)课前准备 教师在课前准备有关诚信的文字材料备用,也可收集有关音像资料配合课堂教学使用;要求每一个学生就身边的人和事选择诚信与不诚信的事例各一则,在课内交流。(3)教学理念 以动为主,以讲为辅。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体验、思考是本课教学的根本,教师的讲解只是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点拨。,以正面引导为主,以反面警戒为辅。诚信与不诚信在现实生活中是非常普遍的一种现象,教学中要紧紧抓住诚信的主旋律加以引导,以反面现象的分析为辅助。以活动为载体,以反思为目的。组织活动只是本课教学的途径,教学并不在于追求形式上的轰轰烈烈,而是通过活动引起学生的反思,并内化为个人的品质。(4)教学方法 本课活动性内容占主导,在教学中可结合活动的要求采取讨论法、辩论法、角色体验法、讲故事法等,使教学过程既生动活泼,又充满理性。,(4)教学方法 本课活动性内容占主导,在教学中可结合活动的要求采取讨论法、辩论法、角色体验法、讲故事法等,使教学过程既生动活泼,又充满理性。,(5)社会实践活动为配合本单元主题探究活动的要求,本课的社会实践活动要求学生以诚信为题,广泛收集资料,包括上网、到图书馆、书店收集相关的资料;走访有关的成功人士,请他们谈谈诚信问题;设计有关的问卷进行调查;等等。,几个需要注意的问题,关于诚实守信 知道诚实守信是做人的根本,要做一个诚实的人;学会尊重、宽容他人,能够平等待人,与人为善。诚实则是最重要的交往品德,诚实意味着不说假话、不做假事和践约守信。诚实守信是每个人一辈子都应坚守的基本道德规范。“诚实守信”是“为人之德”的核心。具体来说:第一,从社会的层面看,自中国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以来,人们对利益尤其是经济利益的追求日益强烈,在经济法规建设尚未健全的背景下,种种为求利、求暴利的缺德违法行为大量滋生,其中,最普遍采用的方式就是欺骗。,由此,一方面导致了人与人、单位与单位之间的相互信任度的降低,社会各种秩序、包括学术秩序的失落;另一方面,即使在经济上,也导致交换障碍和道德败坏。虽然欺骗者可能局部、暂时地获利,但从整体和长远来看,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一种破坏性力量,它破坏的不只是成交额,而是破坏了作为市场经济依赖的道德基础。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早就指出:“自爱、自律、劳动习惯、诚实、公平、正义感、勇气、谦逊、公共精神以及公共道德规范等,所有这些都是人们在前往市场之前就必须拥有的”。西方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则认为:伦理道德对于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而言是一种重要的支持性资源。,支持性资源不是直接资源,但它的作用是任何一种直接资源所不可代替的,也是直接资源发挥作用的不可或缺的条件,千万不可小视。也正因为如此,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第二,从个人的角度看,诚实守信不仅本身是个人的一种道德操守,而且是孕育其他道德品行的基础,是预防邪恶和私欲恶性膨胀的“保护神”。诚实,是一种坦荡的心境的展现,它建立在对自己需要的理性认识和对行为基本是非判断的基础上,是一种实事求是、不虚夸、不掩饰、用真实的力量去实现自己追求目标的选择。诚实是对他人人格的信任,是平等待人、人与人之间建立信任的基础。守信,是对自己承诺的践行,也是约定、协议能否转换成行为、实践的重要开端。守信一定关涉到对方,所以它不仅体现了自尊,、而且也是尊重他人、有交往合作诚意的直接表现。由于诚实守信关系到人际关系的确立和维护,所以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性的道德要求。,“诚信”看起来要求不高,与“仁爱”、“忠恕”、“和合”等相比似乎更低一些,但要做到这一点并一辈子坚持实属不易。它几乎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一切方面,小到不说谎、守时等,大到对祖国、事业的忠诚与坚守。这正是“诚信”作为基本操守的实践性表现,也是把它作为本课程教学基本目标的原因所在。在诚信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学会尊重、宽容他人,能够平等待人,与人为善。对他人的尊重,既是一个文明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人与人交往的基本要求。没有这一点,一切真正意义上的交往都不可能进行。而说到底,对他人的尊重其实也就是对自己的尊重。宽容是一项重要的美德,它要求能以博大的心胸对待他人。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做到平等待人,与人为善。基于以上原因,培养学生以尊重、宽容、民主的方式对待他人,与人为善,就成为本课程教学的基本目标.,2.关于诚实,懂得对人守信、对事负责是诚实的基本要求,了解生活中诚实的复杂性,知道诚实才能得到信任,努力做诚实的人。诚实守信,是待人接物方面的一种重要的行为准则,干百年来一直被我国人民视为做人美德。诚实守信,就是言行与内心思想一致,不伪装,不虚浮,说话办事实事求是,讲究信用。诚实,即为人诚实,待人诚恳,为事业忠诚。诚实与守信二者有密切的联系,诚实是守信的思想基础,守信是诚实的外在表现。只有内心诚实,做事才守信用。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优秀品格的标志,也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在建立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如何对待坑蒙拐骗问题,开展诚实守信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正因为诚实守信是人与人之间建立正常关系的基础,是作为个体的人能否作为一种积极的力量融入社会、取得他人信任的基础,所以诚实的人受人称赞,虚伪的人受人谴责。人们都愿意同诚实的人交朋友而不愿意同虚伪的人做伙伴,愿意同诚实的朋友推心置腹而不愿意同虚伪的人深入交谈。没有人愿意被看做是虚伪的人。为人诚实才能内心坦然。除了说谎成性的人,人在说谎时都紧张和心虚。说实话时才平静和坦然。说谎成性是恶劣的习性且难以改正。懂得诚实才能得到信任。赢得他人的信任是一个人的人格价值的重要体现,是一种重要的生活价值。虚伪的人不会得到信任,惟有诚实的人才能得到人们信任。体会对自己诚实才能对人诚实。对自己诚实的人对人也诚实,反之亦然。诚实首先要从学会对自己诚实开始,对自己诚实在于不自欺,对自己实事求是。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不说违心话,不做违心事。,理解诚实并不意味着放弃自己的隐私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内心秘密。诚实不意味着要说出全部真话,公布自己的全部秘密。学会确定哪些事情需要同父母、老师谈,并诚实地同父母、老师谈话。懂得诚实的意义之一是言而有信。践约守信是诚实的人的做事方式。向另一个人许诺是一件严肃的事情,一旦许诺就应当实现诺言。轻易许诺而不兑现是一种恶劣的品质。从与伙伴、父母、老师的交往开始,努力兑现做出的每项许诺。学会诚实地生活。靠自己的努力学习获得的能力与知识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靠自己努力获得的好成绩和荣誉才具有真实价值。抄袭、作弊和虚荣无助于获得真实本领。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良好态度和习惯。经受住诚实与受批评、惩罚冲突的检验。犯错误不可免,明白为避免因犯错误受批评或惩罚而说谎是更大的错误的道理。在做错了事时最好的办法是实话实说,勇敢承认自己的错误。,懂得怎样才能做诚实的朋友。朋友之间的诚实不仅在于意见一致时无所不谈,而且在于意见不一致时能够坦诚交换意见:好朋友在意识到伙伴在做错事时应当诚实地说“不”。与伙伴一起做了错事时,不论伙伴是否承认他的错误,都应当承认自己那一部分错误。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达到如下基本要求:正确理解诚实的涵义,明白诚实守信不仅是尊重别人也是尊重自己的一种方式,只有对人诚实守信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诚实并不意味着哥们义气,在朋友犯错误时,要敢于提出批评意见,同时自己犯错时,也要勇敢地承认错误。能诚实地与人谈话交往,并体会这样做的平静和愉快。,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努力做到:(1)教育学生要懂得诚实守信的意义,教育学生懂得诚实守信是交友之道,为人之道。不取信于友,就会失去朋友,与朋友交,要言而有信,说到做到。许诺别人的事情努力做到,不失信于人。自觉抵制“老实人吃亏”、“不说谎办不成大事”等虚假思想的不良影响。(2)教育学生要以义取信。要辨是非,明善恶。合义者必信、必果,不合义者则不必信、不必果。(3)教育学生诚实守信,还要告诉学生不要“轻诺”,要“重诺”。一是重视自己对别人许下的诺言,说过的一定要做到;二是不要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