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ppt
第3课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课程标准 简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主要生平事迹,了解其所追求真理的不懈探索精神,认识其对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内容解读1认识亚里士多德对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2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思想比较。,一、北方小驹1优越家境(1)出生在北方小城斯塔吉拉,常随父亲出入王宫,接触到广泛的文化知识。(2)作为的后代,具有很好的古代生物学、素养。,希腊,马其顿,医学世家,生理学,2才智超群(1)17岁那年,为了寻求智慧,他来到雅典的学园学习。(2)博览群书,表现出惊人的,显示出超凡的才华。(3)敬重老师,但并不盲从,被誉为学园的。3思想主张(1)思想:对柏拉图的思想既有继承又有突破。人要追求尽善尽美的境界,但不放弃现实的幸福。认为理念属于人的思维抽象,客观上并无的存在。肯定 是真实的存在,而且是人类认识的来源,认识产生于对的感觉。认为受形式的支配,只有属于精神世界的形式,才赋予物质以确定性和现实性。(2)特点:接近唯物主义,但不彻底。,求知欲,头脑,理念世界,客观世界,外界事物,物质,亚里士多德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二、博学家1主要依据:研究的兴趣和范围非常广泛,因此被誉为“式的学者”。2在哲学领域:确定哲学的研究对象,提出哲学必须研究和解决的十三个问题。3在生物学领域:对五百多种不同进行分类,至少对五十多种动物进行了。,百科全书,动植物,解剖研究,4其他领域:(1)在 一书中,指出具体事物是由形式和质料组成的。(2)创立了工具科学,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部分构成的简单演绎逻辑,即,始终贯穿于其研究、统计和思考之中。,物理学,逻辑学,三段论,(3)伦理观方面中庸之道:任何事物都有三种状态,即过度、不及和中间。任何行为和感受都有一个中间性问题,过度与不及产生,中间往往能够获得成功。是一种明智的态度和方法。,失误,亚里士多德在逻辑学方面的最大贡献是创立了著名的“三段论”。,三、教师生涯1宫廷教师: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聘其为其子的私人教师。2创立学园:公元前335年,在雅典东郊创立“”学园。3逍遥学派:亚里士多德喜欢边散步边讲学,人称他“”或。4寂然离世:公元前322年,亚里士多德逝世。他认为占有制天然合理,却在遗嘱中要求解放家奴。,吕克昂,散步的哲学家,逍遥学派,奴隶,拓展1阅读下列图片:描绘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话的彩陶画请回答:上图反映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答案(1)现象:亚里士多德敢于与老师争论,甚至把老师作为批评对象。(2)说明问题:说明亚里士多德在治学中注意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但绝不盲从,敢于独立思考。,拓展2柏拉图曾经说“要给亚里士多德戴上缰绳。”为什么?答案因为亚里士多德不盲从,敢于独立思考,在许多领域与柏拉图的思想不一致。,拓展3“没有一个人是永生的,希腊人是人。所以,没有一个希腊人是永生的。”这三句话反映了亚里士多德的哪一学说?答案逻辑学。,【角度1】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有哪些?提示(1)公民必须维护城邦的整体利益;(2)在政体上主张民主制,并由中产阶级执政。,亚里士多德的思想,【角度2】如何看待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教学方式?(1)柏拉图采用对话形式进行教学,随心所欲,不拘一格,学生也很随意,这种轻松的学术氛围有助于对各种问题的自由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2)亚里士多德喜欢在学园的林荫道上边散步边讲学,这种方式轻松洒脱,师生在身心愉悦轻松中进行教与学,效果极佳。(3)二人的教学方式都不拘泥于固定课堂模式、气氛轻松活泼,师生身心放松,有助于思维启迪和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这对我们今天的素质教育有极大的启示作用。,1阅读下面材料:材料亚里士多德17岁时,就进入当地著名的柏拉图学园,在那里他学习了20年。由于他勤奋刻苦,涉猎广泛,很受老师柏拉图看重,被誉为“学园的头脑”。可是,柏拉图又说:“要给亚里士多德戴上缰绳。”亚里士多德很尊敬他的老师,但是,在很多问题上,他又有着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见解。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在学园里,亚里士多德经常和柏拉图争论,有时候,会把老师问得答不上来。,请回答:(1)亚里士多德为什么被誉为“学园的头脑”?(2)应如何看待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的态度?答案(1)因为亚里士多德勤于思考,努力读书,在学业上显示出惊人的才华。(2)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非常敬仰,但在科学上并不盲从,把真理看得高于一切,以“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为准则。,【角度】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思想的继承和突破。,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思想比较,亚里士多德之所以能取得非凡的成就,原因在于:他勤奋好学,注意观察思考问题,科学研究涉及面广;有利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等。,2公元前6前4世纪,是人类文明出现巨变的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大批世界级的哲学家、思想家和精神领袖,孔子、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1)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什么?柏拉图的代表作是什么?(2)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都很重视教育,各有什么成就?答案(1)孔子“仁”、“礼”、“中庸”;柏拉图理想国。(2)柏拉图在雅典建立学园,传授进行政治活动的本领,还非常重视自然科学知识。亚里士多德在雅典创立讲习所,历史上称他及其弟子们为“逍遥学派”。,学思之窗1上述逻辑判断,你认为正确与否?答案提示例一:这个三段论犯了“四概念”错误。第一个人是集合概念,第二个人是非集合概念,即大前提和小前提间没有中间项。例二:大前提是否定的,小前提是肯定的,结论必是否定的。,2以史实说明亚里士多德对人类的贡献。答案提示(1)亚里士多德继承又突破了柏拉图的思想。亚里士多德肯定客观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是人类认识的来源,认识产生于对外界事物的感觉。这一观点使他“接近了唯物主义”。(2)哲学领域,亚里士多德确定了哲学的研究对象,在形而上学一书中,提出哲学所必须研究和解决的13个问题,其中一些问题,一直是后来西方哲学争论的中心。(3)生物学领域,他对五百多种不同的动物进行了分类,至少对五十多种动物进行了解剖研究,指出鲸是胎生的,还考察了小鸡胚胎的发育过程。,(4)在物理学一书中,他指出具体事物是由形式和质料组成的。(5)在逻辑学上,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部分构成的简单演绎逻辑,即三段论,自始至终贯穿于亚里士多德的研究、统计和思考之中。(6)兴建起自己的讲习所,被称为“吕克昂”学园。亚里士多德在此讲学著书。(7)提出了中庸之道:任何事物都有三种状态,即过度、不及和中间。认为中庸之道是一种明智的态度和方法,是一种人生境界。,一、亚里士多德的“中庸”和孔子“中庸”政治思想的异同 1相似性(1)两者都把“中庸”作为一种哲学意义上的道德,并把它作为政治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亚里士多德首先论证了个人行为的道德性,继而推出城邦的目的是“为了完成某种善业”,这种善首先是个人的善,是一种节制和中庸,个人的善与城邦的善是统一的,个人的善只有在城邦中才能完成。,孔子也把中庸作为哲学的基础和最高道德标准,孔子从个人道德出发,提出“中庸”,要人们贯彻“忠恕之道”。在治理国家上要实现一种和谐,即社会秩序安定祥和,人际关系密切。,(2)两者的目的都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亚里士多德希望用加强中产阶级的力量来平衡富人和穷人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使奴隶主国家不致崩溃。他把巩固希腊城邦国家的希望,寄托在具有“中庸”品德的中产阶级身上。孔子生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末期,他的“中庸”的目的是保持合乎周礼宗法等级制的社会政治秩序,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2差异性(1)亚里士多德的“中庸”主要体现在城邦价值的实现上;而孔子的“中庸”则是建立在关注政治生活中的人伦关系的基础上的。(2)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思想侧重于阶级统治的合理性分析;而孔子的“中庸”思想主要是统治阶级的政治决策手段。,二、孔子、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在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贡献 1孔子 开创了儒家思想,其思想内涵经历代的损益积淀下来,渗透到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规范之中,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1)在封建社会的中国,儒学不仅是官方的意识形态,而且占据思想界的统治地位,影响着人们的日常行为。儒家是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思想流派。(2)孔子编订的“六经”,既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也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内容。,(3)孔子还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学在民间”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构建和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4)孔子学说对亚洲甚至世界都产生了影响。汉朝后,儒学传入越南、朝鲜、日本等国,成为这些国家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18世纪以后,儒学传到西方,欧洲一些启蒙思想家从儒学中得到启发、借鉴和鼓舞。,2柏拉图 他的思想对世界的影响是巨大的。(1)他的哲学著作是西方文化的奠基性文献,在后世哲学家与神学家的著作中,几乎都可以看到柏拉图思想的影子。人们可能赞同或者反对他的思想,但无法忽视其思想的存在。(2)无论研究西方思想史、哲学史,还是西方政治学、社会学以及自然科学史,柏拉图都是无法回避的人物。,3亚里士多德 与柏拉图一样,他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也是巨大的。(1)其哲学思想成为中世纪天主教神学家的重要理论来源。(2)他创立的逻辑学至今仍被学术界奉为权威。(3)他的自然观在中世纪乃至近代备受推崇。(4)在政治学领域里,他对正义与民主的讨论仍然是当代社会的一个重要话题。(5)马克思称他是“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恩格斯称他是“古代最博学的人物”,黑格尔则称他是“人类的导师”。,学习延伸1探究活动:(略)2阅读与思考:你对以上三句话是如何理解的?答案提示(1)亚里士多德关于人的本质的三个命题可以归结为两点:理性认知和社会性。前两个命题着眼于人的理性认知层面,第一个命题“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侧重于人的感性,而“人是理性的动物”则倾向于人的理性。第三个命题“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着眼于人的社会性,强调个人对社会整体的依存性。,(2)亚里士多德对人的本质所作的认知、思维辨析和社会政治观的论断,进一步把人自我认识的层次,由一般的道德哲学领域进一步推进到现实的社会历史领域。(3)由于亚里士多德在理性与劳动的关系上偏重理性,忽视手脑结合的劳动实践,在他那里,理性和社会性还缺乏必要的统一基础,人的本质还不能得以真正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