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件现象学读书汇报.ppt
,胡塞尔现象学面面观,提 纲,一、现象学的产生背景二、有关现象学的内容三、到底什么是现象学四、现象学与当代生活,一、爱德蒙德胡塞尔(EdmundHussrl)现象学的产生背景,19世纪末物理学的三大发现(电子的发现、X射线的发现和放射性元素的发现)强烈震撼并动摇了近代科学理论的根基。当时实证科学成为知识的典范,其规范被外推为一切科学的合理性规范。这导致所有精神科学尤其是关于价值和道德的科学面临着被剥夺合法性的危机。从而导致政治经济和思想的科学危机。表现为科学丧失了生活意义,迷失了行进的路标,也失去了最终的意义。并最终导致了20世纪欧洲的人性或精神的危机,社会失去信仰和理念。人性迷失,理想坍塌,理性丢弃。爱德蒙德胡塞尔(EdmundHussrll859一1938)在作为严格科学的哲学中,在对哲学发展的历史分析中,明确提出了将“严格的科学”作为哲学的理想。而它的真正重要性在于,它把实现这一理想的历史使命赋予了现象学,认为只有现象学能够克服长期以来在欧洲哲学与科学中形成的种种缺陷,使哲学真正成为“科学的”哲学。胡塞尔先验现象学主要表现为批判实证科学的自然思维态度和纠正传统认识论的缺陷。,英国百科全书撰写的有关现象学条目中的说法:现象学是从十九世纪末建立起来的一种新的描述的哲学方法,它是一种先验的心理学学科,在这种基础上,能够建立一种强有力的经验心理学和一种普遍的哲学,这种哲学能够为一切科学方法的修订提供一种工具。具体地说,现象学的主要目的是,摆脱一切因果解释的理论和一切未经考察过的偏见和假设,凭借直观、本质直观研究和描述意识到的现象。它主要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流派。,二、有关现象学的内容,(一)胡塞尔制定了现象学的基本方法:现象学还原和括弧法。胡塞尔认为现象学的真理既不是经验的也不是分析的,而是仅仅凭借直观描述现象,从而建立严密科学的哲学(即现象学)的真理。什么是现象?胡塞尔对现象有独特的理解,它既不是指唯物主义者理解的那种人们通过实践获得的关于客观对象的表象或外部联系的认识,也不是主观唯心主义所理解的人通过直观意识到的感觉材料(如贝克莱的“感觉的组合”或马赫的“感觉的复合”)或感性地观察到的各种属性的集合,而是指意识到的任何对象,即他一再引用的名言“面向事物本身”。,胡塞尔:现象学的对象是指在纯粹的内在直观中把握到的“绝对材料”,现象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还原”,也就是说对世界的存在问题采取审慎态度,把它悬搁起来,不作任何判断,把世界的存在问题“圈在括弧里括起来”。现象学应研究关于这个世界的知识的发生方式问题,它共包括三步:现象的还原、本质的还原和先验的还原。胡塞尔现象学的主要内容就是阐明这种还原。,第一步是现象的还原,凭借这种还原,一切已知的东西无论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存在的还是不存在的,都成了现象,在这种意义上现象是在意识中和通过意识来把握的。在现象的还原过程中,胡塞尔特别强调直观的作用,因为现象是通过直观来把握的,直观是最先产生的认识活动,其它的认识活动都是以直观为根据和建立在直观上的,这种直观和哲学上的任何思辨的研究无关、和理性思维无关。胡塞尔正是通过这种现象的还原,从根本上“倒转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过程,从面向客体、对象变为面向主体、意识。,第二步是本质的还原。,胡塞尔认为仅仅把一切还原为现象是不够的,还要进一步把握它们的本质,即把握主观的意向活动中的普遍的和不变的结构;而把握这种本质的手段是本质的洞察、本质的直观,即在直观的过程中,把人的注意力集中到多样性中保持不变的那种东西上面。,他主张本质的还原还必须由第三步先验的还原来完成。,那什么是先验还原呢?先验还原,从字面上来理解,它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先验还原的还原方面;一个是先验还原的先验方面。用现象学的术语来表达,前者是指悬搁(也称为中止判断、加括号),后者指的是纯粹意识的先验构造。,先验还原的还原方面,也就是悬搁。悬搁,它又称为中止判断、加括号。即对世界的存在或非存在不执态。也就是不下判断。先验还原的先验方面,即纯粹意识的先验构造。(先验:从字面上来说,就是指在经验之前先于经验。不过,在哲学的层面上,还有一个更为深刻的意义。先验它还有一个使得经验得以可能、使得经验对象得以形成的意义。)那么纯粹意识为何能够具有先验性质,具有构造能力呢?有两点,一个是因为意识具有意向性,就是说任何意识必然是指向某个对象的意识,这是意识的一个基本特征,第二,意识的意向性具有构成功能,即意识本身能够构成所要认识的对象。至于它是如何构成的,这涉及到现象学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意向性构成。,(二)胡塞尔现象学中的意向性问题,胡塞尔认为把存在“圈在括弧里括起来”存而不论以后,所有直观的描述和阐明意识的活动都成了意向的活动。,(三)胡塞尔提出“主体间性”理论和“生活世界”的学说。,“主体间性”:主体之间的关系的性质是。是一个主体之外还有另外多个主体,它们之间发生着关系,发生关系的双方(或各方)不是被区分为主体与客体,而是它们都是主体。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是“单向的”而是相互作用的关系。即指人把他人也理解为人的情况下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胡塞尔晚年鉴于先验现象不断遭到批评和他认为的所谓误解,在一九三五年赴维也纳等地的讲演中,以及被认为晚年最后一部“伟大著作”欧洲科学的危机和先验现象学中,提出了关于“生活世界的学说(指我们直续经验到的周围世界)。他认为导致人生活危机的根源在于科学世界在自己的建构过程中,偷偷地取代并遗忘了日常生活世界,因此,要摆脱这场危机就必须回归生活世界。,胡塞尔所谓的“生活世界”包括个人的、社会的、感性的和实际的经验世界,他通过“生活世界”企图达到三个目标:说明理论的和科学的世界(指客观世界)是如何从主观的“生活世界”产生出来的,其次力求发现“生活世界”的世俗现象,最后通过对时间、空间、人体以及经验的表象的分析,说明关于“生活世界”的经验是如何可能的。,从否定的角度看,现象学既不是一门经验实证的科学,也不是一种实证科学的方法,与经验实证科学不同,它的目的不是为了解决问题,它所关注的问题领域既不是纯粹的特异性,也不完全的普遍性。从肯定的角度看,它到底是什么?,三、现象学是什么?,(一)现象学是对生活体验的研究我们完全可以说:现象学是对生活世界的研究,现象学的研究目的在于获得对我们日常生活体验的本性或意义作更深刻的理解。现象学和其他任何一门科学的不同之处在于:它试图对我们在世界中先于反思的体验方式进行如其所是的描述,而不是单纯地分类、使之类型化或使之抽象化。因此,现象学并不可能提供给我们解释和控制世界的效果理论,而是提供给我们可能的洞察力,以使我们与世界的联系更加直接和直观。,(二)现象学是对本质的研究,现象学研究的是现象的本质,是那种使某“事物”成为某事物的东西没有它就不成其为该事物。现象的本质就是事物的“共相”,它可以通过对支配着现象本质的外在表现和具体结构的研究来加以描述。换句话说,现象学试图系统性地揭示和描述生活经验中的内在意义结构。这种“共相”或本质也许只能通过生活经验中所遭遇的事件或实例来直觉地把握。从现象学的观点来看,我们对具体事例的实际数据兴趣不大,例如,现象学不会问:这事是否确实发生过?它发生的频率如何?或某一经验的发生是如何与其他情况或事件联系起来的?等等。而是问:该事情之所以发生的本质是什么?如果对经验本质的描述能够以一种更为充分或深刻的方式重新唤醒或向我们展示经验的生存品质和意义,那么这种描述的语言就是有意义的。,(三)现象学是对我们生活经验之意义的描述,现象学是对生命或存在意义的研究,它试图描述和解释这些意义并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在这种对意义的关注上,现象学不同于其他一些社会科学或人文科学,这些科学并不十分关注意义,而是更加关注各种不确定的变量之间的统计学关系,关注主导性的社会观念,或关注某种行为的发生频率,等等。而现象学不同于其他学科,是因为它的目的并不在于对特定文化(人种志),对某个社会群体(社会学),对历史时代(历史学),对精神类型(心理学),或对个人生活历史(传记)加以明确的意义解释,相反,现象学试图阐明的则是我们日常生活经验的意义。,(四)现象学是对现象的人文科学研究,现象学从广义上而言,是科学性的,因为它是对其主题内容,对我们的生活经验进行的系统的、清晰的、自我批评的和主体间性的研究。它是系统的,因为它运用了专门的提问、反思、聚焦、直观等的实践模式。现象学是主体间性的,因为人文科学研究者需要他人(例如读者)就某一现象来发展一种对话式的关系,从而使这一现象如描述中所言一样有效。现象学是一门人文科学,而不是一门自然科学,因为现象学研究的主题内容总是人类生活世界的意义结构。,(五)现象学是对人类生存意义的探寻,当我们研究生存经历所可能存在的意义结构时,若对生存方式有重要意义的社会文化和历史传统进行考虑,我们将会更全面地掌握作为男人、女人和孩子活着的价值所在。举个例子,如要理解在我们这个时代身为女人意味着什么,就必须从限制、延伸女人的本质与范畴的意义结构入手分析。现象学是一种对生活的全面而细致的研究,从而使得一个女人有可能从女人的角度感受世界,体验作为女人的意义。当然,这对男人同样适用。在现象学研究中,描述具有道德的力量,如果说为人父就意味着在孩子的成长中积极承担其责任,那么我们就有可能在具体的情景下说:这个或那个人无论如何也不能作称职的父亲。所以,现象学研究的最终目的,在于实现人类的价值,使我们更好地担当起自己的职责。,(六)现象学是一种诗化哲学,现象学在许多方面与其他研究不同。在大多数的研究中,研究结果往往与研究方法相脱节。就此而言,现象学的研究与之不同。现象学也是诗化的作品,它通过对物体本源的描写来激发人们的思考和想像。但所谓诗化不仅仅是诗歌的一种形式,或一种韵律的形成,诗化也是对原初经验的思考,是对原初体验的描述。正如梅洛-庞蒂所指出的:真实地描述世界而非概括世界的语言才是反映世界的语言。我们必须用诗化的语言来聆听世界的本源,我们所要做的也是要探索隐藏在我们心灵深处的东西。,四、现象学与当代生活,回归生活世界:哲学精神的时代趋向当今,我们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关注人,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关注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发展的重大课题。而人就是生活中的人,怎样过更加美好的生活是人的不断地理想追求,然后今天尽管人的生活背景已经大大的改善,但是人却不知道怎样去生活了,人失去了幸福感。人们越来越感觉到,我们距离那个彼此之间能很快相互理解生活方式越来越远。怎么解决人类发展面临的危机,怎样才能回到人们感到安全、熟悉和温馨的日常生活中去,著名的思想家胡塞尔开出了“生活世界”的药方。,生活世界是一个前科学的,预先被给予的世界,是一个直观的、奠基性的世界,是富有意义、富有价值、本真存在的世界。而科学世界是人们依据经验、规范、条例而形成的一种理性世界。生活世界是科学世界的根基,科学世界产生于生活世界,因而他提出了“返回生活世界”的口号。可以说,回归生活世界是现当代哲学的普遍趋向,也是其基本或根本精神。,胡塞尔之后的哈贝马斯看来,“生活世界”问题就是“交互主体性”问题。这个“生活世界”不是单个先验主体我的生活世界,而是主体间交往的社会的生活世界。对理解何以可能的研究,就是对交往何以可能的研究,这离不开研究主体间在生活世界中相互作用的总体化力量,既包括交互主体在社会空间中的总体化力量,也包括交互主体在历史时间中的总体化力量。在这种意义上的“生活世界”的总体化力量远远大于以先验自我的力量为基础的“生活世界”。在胡塞尔“生活世界”涵义的基础上,哈贝马斯对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现象学开展了批判的继承与发展。,哈贝马斯对“生活世界”中主体的认识继承了胡塞尔提出的意义是主体在生活世界的实践中被给予的思想,所不同的是哈贝马斯用生活世界中交互主体间的平等、尊重、对话,取代了胡塞尔生活世界中的先验自我。哈贝马斯认为“生活世界”是一个动态的构造过程,而不是静态的现成存在。先验意识在“生活世界”的实践中的具体化,使主体从单独个体走向交互主体,在区域往来和历史变迁的过程中,形成“主体到客体和交互主体以至整个自然的和社会的生活世界的构造过程。”在这样的“生活世界”中,交互主体以相互共存为前提,以平等对话为方式和内容使交往成为可能。,积极作用胡塞尔后期对“生活世界”和“主体间性”的研究,使跨越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不同的历史变迁,不同区域的文化(如东西文化)间的理解成为可能的前提得到显现。哈贝马斯将自己社会哲学的前提设置为对“交互主体性”的研究更加突出地证明了这一点。其次,胡塞尔对“生活世界”的现象学分析,为研究交互文化问题开辟了新的视界。,20世纪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追问先验自我主体是否具有永恒不变的本性。这个问题表现在交互文化问题上,就是追问不同类型的人类文化是否具有对话的基础或可能,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超越了欧洲文化的范围,从日趋融合的世界文化中,现象学与其他哲学思潮的融合也证实了这种倾向。当代哲学力图走的正是这样一条路,在对交互文化问题的研究中,主张承认各种文化共存为前提,开展平等尊重基础上的交流与对话,胡塞尔所开创的生活世界现象学为沟通不同文化形式提供了新的视野。,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对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发展哲学有启发意义。中国由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是在世界信息一体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进行的。物质生产的繁荣代替不了精神文化的深入。中国的发展所面临的根本性问题就在于没有完成文化转型的任务。理论上缺少深刻的发展哲学,而实践上则缺乏一种相对统一的、主导性的文化精神,由此而影响中国社会发展理论走向深化,并妨碍中国社会转型的健康发展。,随着中国社会现代化发展的深入,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都在发生巨大的转变。人们的日常生活世界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突出地强调人的个性、主体性、创造性,一方面能够积极地建构具有现代性的人文主义精神,另一方面又在无形之中消解着具有主导性的文化精神。因此,必须重新思考对人的本性的理解,对形而上学的理解,对人生存和实践的理解。胡塞尔从早期现象学出发到晚期“生活世界”结束的哲学历程,正向当代哲学开启了转变哲学范式、回归现实的生活世界的思路。,目前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哲学亟待解决的正是“在生活世界的根基上生成,以作为现代中国公民的基本生存模式,并作为现代中国社会各个活动层面的内在运行机理”的主导性的文化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是需要深入研究的。,参考书目,胡塞尔 生活世界现象学倪梁康译王子铭现象学与美学反思齐鲁书社2005年版耿宁 倪梁康 现象学在中国胡塞尔与笛卡尔式的沉思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张廷国 现象学不是什么是什么倪梁康选编胡塞尔选集上海三联书店王恒时间性:自身与他者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李鹏程胡塞尔传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