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第0107章(总论)(本科).ppt
中 药 学,授课班级:09中医授课教师:苏佩清教授总学时数:80学时授予学分:5学分授课学期:1011第二学期,绪 论一、何谓中药:广义:传统药物的总称。狭义:中药是指在中医中药基础理论指导下用以防病治病的一部分天然药及其加工品。“中药”过去称“官药”或“官料药”,自清末西医药传入我国以来,为了区别,人们则将我国传统的医药称之为中医、中药。(凡依据中医传统理论发现、制备和使用的药物都是中药),“草药”:实际也是中药的一部分,习惯上是指广泛流传在民间,而在正规医院中应用不普遍理论欠完备、加工欠规范的一部分天然药及加工品。“草药”一词始见于宋代到清代才普遍应用。岳凤仙说:“草药是指那些在民间确能防治一些疾病,但又不具备一定医药学理论体系基本内容的药物”。,“中成药”:是以中药材为原料,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按规定的处方和方法,加工制成一定的剂型,标明药物作用、适应症、剂量、服法,供医生、患者直接选用,符合药品法规定的药物。中成药是中药复方或单方使用的成品药剂,自然也是中国传统医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草药”:是指中药和草药的混称。“民族药”:也是中药的一部分,为我国某些地区兄弟民族所习用的药物,因此在使用上有一定的地域性。其药源与中药基本相同,它是在吸收中医药及国外医药学相关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又在实践中逐步发展形成具有本民族医药学特色和较强地域性的药物,如藏药、蒙药、维药、傣药、苗药、彝药等,广而言之,民族药与中药同样都是中国传统医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天然药”:是泛指一切具有药用价值或药用有效成分的植物、动物及矿物类药物。天然药按中医、中药理论进行加工和运用的就称为中药,否则就只称为天然药。,二、何谓“中药学”广义:关于中药的一切学问。狭义:是专门研究中药来源、产地、采集、炮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中药学/中药性能学)中药以植物药占绝大多数,使用也最普遍,所以古代便把中药学称为“本草”学。,何谓“本草学”“诸药中草类最众也”,由于人类对植物接触最多认识最早,在开始寻找药物时只是在植物中进行,所以最初的药物只有植物药。说文解字云:“药,治病草也,从草”,也反映了造字之初只有植物药的状况。虽然以后又发现了动物药、矿物药,但草为药之本的概念,一直被保留了下来,这就是后世把药物称为本草的由来。“本草学”即现代的“中药学”。,何谓“临床中药学”?临床中药学是研究临床中药使用规律的一门科学。其核心是中药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合理性,因而对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减少不良反应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临床中药学以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合理为前提,着眼于科学阐述中药药性理论,探讨中药临床有效与安全的应用原则,追踪中药疗效,评价中药多成分作用,为解决临床常见、多发、疑难病提供科学依据。,三、为什么要学习中药学?如何学习中药学?1.课程性质和特点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本课程是中医药各专业的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目的在于掌握中药基本理论、常用中药的性能和应用理论知识及技能,并为学习方剂学、中医临床各科及中医药各专业课程奠定基础。2.临床应用:3.理论探讨:4.新药开发:5.学习方法:记忆、联想、对比,四、中药学在中医学中的地位 中药是中医用以防治疾病的主要武器,是中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自古以来中医中药是一家,中药在医疗实践中得到发展,中药的发展丰富祖国医学宝库的内容,也促进了中医理论的发展。中药离开防病治病就失去了服务对象和使用价值,中医离开了中药,也就失去了治病的武器,就没有了物质基础。因此中医、中药是一个不能分割的整体,中药学是祖国医学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我国劳动人民健康和民族繁衍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总 论 在我国的辽阔大地和海域分布着种类繁多、产量丰富的天然药材资源,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目前有中药12807种。,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一、原始社会药物的起源(远古公元前21世纪)淮南子修物训谓:“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二、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尚书说命篇:“药不暝眩,厥疾弗瘳”。周礼天官冢宰下:“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诗经:(西周时文学作品)记载药名100多种山海经:记载药物126多种黄帝内经:的问世,奠定了我国医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对中药的发展同样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五十二病方:(1972长沙马王堆)载药240 余种,载方280余个。,两千年女尸辛追 死于公元前186年,时年约50岁的西汉长沙国丞相利仓夫人辛追遗体,于1972年从汉墓墓葬中出土,发掘时全身润泽,皮肤覆盖完整,指、趾纹路清晰,肌肉有弹性,界这是世上首次发现历史最悠久的湿尸,出土后震惊世界。,“复活”的辛追,高1.58米年龄约37岁,瓜子脸、柳叶眉、杏核眼、小尖鼻、薄唇嘴,皮肤白里透红,7岁 18岁 30岁 50岁,汉墓两千年女尸辛追 死于公元前186年,时年约50岁的西汉长沙国丞相利仓夫人辛追遗体,于1972年从墓葬中出土,发掘时全身润泽,皮肤覆盖完整,指、趾纹路清晰,肌肉有弹性,这是世界上首次发现历史悠久的湿尸,出土后震惊世界。现在,辛追夫人遗尸由湖南省博物馆保存在模仿当年出土时原状修建的大型棺椁里。通过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女尸皮肤、肌肉组织、肝组织大部分结构与30年前的检查结果基本一致。尤其是女尸的骨结构基本正常,30年前注入血管的造影剂依然清晰可见,古尸体的外形、肤色无明显变化,皮肤仍具有弹性。单独保存的器官无细菌生长,也没有分离出霉菌。,三、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东汉末年神农本草经,载365味,分上、中、下三品,记载了中药的基本理论。四、两晋南北朝(公元265581年)南朝刘宋时代(公元420479年)雷xiao的雷公炮炙论是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梁代陶弘景(公元456536年)的神农本草经集注全书七卷,载药730种。首创药物按自然属性分类方法。五、隋唐时期(公元581907年)新修本草(唐本草)第一部药典收药844种,图文并茂,开创了世界药学著作的先例 唐开元年间(公元713741)陈藏器之本草拾遗是对新修本草进行增补和辨误,并提出 十种分类方法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提出了著名的“十剂”。,神农氏,即炎帝,也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太阳神”,是中国古代农耕和中药的发现者。中国人常说的“我们是炎黄的子孙”,这个“炎”就是指炎帝神农氏。在中国人的记忆中,神农在中医药方面的贡献更加让人难忘,“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故事更是一段美丽的传说。神农为了解除民众的病痛,自己亲自尝遍百草,想找到能治病的药物。有一天,他在尝了一种草叶后,感觉口干舌麻、头晕目眩,有些中毒的反应,于是他找了个地方休息,结果正好躺在了一颗茶树下。一会儿,一阵风吹过,从树上掉下一些茶树叶,一股清鲜香气飘来,他好奇地捡了一片放在口中慢慢咀嚼,感觉这树叶的味道是苦涩中有些清香回甘。使他想不到的是,很快不舒服的中毒现象都消失了。从此,他就随身携带着茶叶,每当尝草遇毒时,便吃茶叶解毒。这就是中药最早的传奇式发现过程。,古代医药家托神农之名编著的神农本草经成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学专著,也是一部流传了上千年的中医药经典。神农本草经的问世,对中药学的发展影响很大,我国历史上的中药研究专著,如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等,其基本的研究方式都来源于该书。至今神农本草经中的论述仍然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和指导性。,六、宋金元时期(公元960-1368年)唐慎微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全书33卷,载药1558种,新增476种,附方3000余首。金元四大家(主要在医学理论方面的学术争鸣)元忽思慧1330年著钦膳正要,是饮食疗法的专著。,金元四大家刘完素:以火热立论,倡“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生火”之说,用药以寒凉为主,后世称他为“寒凉派”。张从正:认为病由邪生,“邪去则正安”,以攻邪著称,并提出以汗、吐、下为祛除病邪的三种治法,后世称他为“攻下派”,著有儒门事亲。李杲: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论点,治疗以补益脾胃为主,后世称为“补土派”,著有脾胃论。朱丹溪:倡“相火论”,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治病以滋阴降火为主,后世称他为“养阴派”,著有格致余论。),七、明代(公元13681644年)本草纲目(李时珍)载药1892种,附图1160幅,附方11096首,新增药物374种,自然属性分类,共分16部62类。八、清代(公元16441911年)纲目拾遗(赵学敏)九、民国时期(公元19111949年)(一)形势发展(二)药学著作 陈存仁主编的中国药学大辞典(1935年)(三)中医药院校与教材(四)中药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0月以后)(一)中药学专著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药志全国中草药汇编原色中国本草图鉴中华本草等。,(二)中药的现代研究 1.中药化学 2.中药药理学 3.中药炮制学 4.中药药剂学,(三)中药教育与人才培养 1956年起,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和南京等地相继建立了中医学院,使中医教育纳入了现代正规高等教育行列。1958年河南中医学院首先创办了中药专业之后,成都、北京、南京、湖南、云南等中医学院也相继增设了中药专业。1978年恢复培养研究生制度后,全国不少高等院校及药学科研机构开始招收中药学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研究生 我国的中药教育形成了从中专、大专、本科到硕士、博土研究生多层次培养的完整体系。,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与采集要求 1.了解中药的产地与药效关系,以及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如何发展药材生产的适应临床用药的需要。2.了解植物药采集季节与药效关系以及不同药用部分的一般采收季节。内容 本章分产地、采集两节。,第一节 产 地 道地药材:道:是历史地理上的区域划分;地:是指该区域的资源所出。道地药材的含义:指原产地药材,是货真价实,质优可靠的标榜。“浙八味”:杭白芍、杭菊花、延胡索、玄参、於(白)术、笕麦冬、浙(象)贝母、温郁金。“四大怀药”:地黄、山药、菊花、牛膝,我国中药材分布情况:一、川汉类:四川盛产药材(500多种)占全国第一位。如:川芎、川连、川贝、川木香、川郁金、川牛膝、川当归、使君子、巴豆、附子、乌头。二、山浙类:(400多种)占第二位。如有名的“浙八味”-即杭白药、浙(象)贝母、玄参、杭菊花、延胡索、於(白)术、笕麦冬、温郁金。三、西怀类:(300多种)药材占全国第三位。河南省的“四大怀药”-地黄、山药、菊花、牛膝。文明全国。四、南广类:东南亚一带的药材一般均从广州进口(总称“南药”)所以多冠以“广”字如广木香、广角等,我国自产的南广药材如广西的肉桂、三七、蛤蚧、茴香、化橘红、广东的砂仁、益智仁、陈皮、广藿香、槟榔等。,第二节 中药采集 唐孙思邈曰:“古之医者自解采取,阴干暴干皆如法治病十愈八、九”他又说:“夫药采取,不知时节,不以阴干爆干,虽有药名,终无药实”例如:最常用的中药甘草,在初生长时含甘草皂甙 6.5%,开花前高达10%,开花后降到4.5%,到秋后只有3.5%了。再如挥发油含量、在花蕾时要比开花后多五倍。,1.全草类、2.叶类、3.花、花粉类 4.果实类、5.根、根茎类、6.树皮、根皮类 7.动物昆虫类 8.矿物类,第三章 中药的炮制 要求 1.掌握中药炮制的目的。2.熟悉常用炮制方法及临床意义。内容 中药的炮制 一、炮制的概念:中药在使用前的加工和修整过程称,二、炮制的目的:1.消除或降低药物的毒、负作用。-(减毒)2.增强药物功能,提高临床疗效。-(增效)3.改变药物的性能,扩大应用范围。(改性)4.纯净药材,分检药物,区分等级。-(纯净)5.切制饮片,便于调剂制剂。-(便用)6.矫味、矫臭,便于服用。-(便服)7.干燥药材,利于贮藏。-(便藏)8.引药入经,便于定向用药。-(引经),三、炮制方法:1.修制:纯净处理 粉碎处理 切制处理 2.水制:(漂)洗 浸泡 闷润(闷/伏)喷洒(淋)水飞 3.火制:炒 炙 烫 锻 煨 4.水火共制:煮 蒸 炖 dan 淬 5.其它制法:常用的有发酵、发芽、制霜精制、药拌等。,第四章 中药的性能 要求 1.掌握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明确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的概念及其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2.掌握药物四气与五味的作用及气与味的综合作用。3.掌握升浮与沉降的不同作用,升降浮沉与药物性味、质地的关系及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4.掌握归经理论。5.掌握应用有毒药物的注意事项,中药的性能:(简称药性)药性内容包括性(四气)、味(五味)、归经、升降浮沉、及有毒无毒等五个方面。药性理论:研究药性形成的机制及其用运规律的理论称。内容包括:药性内容及配伍和用药禁忌。中药治病的原理:(药物治病的基本作用)是扶正祛邪,消除病因,恢复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纠正阴阳气血偏盛偏衰的病理现象,使之在最大程度上恢复到正常状态,达到治愈疾病,恢复健康的目的。,第一节 四 气1.概念:四气寒 热 温 凉(平)是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性质(寒、热)相对而言的。2.作用:寒凉性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功用,多兼抗菌、消炎、镇静而具抑制性质,具有降低人体病理机能亢进的功能。-治阳盛热证温热性药:温里散寒、温经通络、回阳救逆,补火助阳等功用,多兼刺激、鼓动强壮而具兴奋性质。具有兴奋人体机能活动的功能。-治阴盛寒证,3.药性寒热与药物功效的关系:共性与个性,抽象与具体的关系4.药性寒热与治则:辨证不可混阴阳,用药不可轻寒热。神农本草经:“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素问至真要大论:“寒者热之,热者寒之”5.现代研究:日本矢数道明报道了寒热对附子浸出物药效的影响,发现在温期(5-9月),将一定剂量给予动物可引起心传导障滞;若在寒冷期(11-3月)给则否。同时用人工温室方法对照,当室温在9-12时,附子浸出物呈强心作用,当室温在18-20时则可引起心脏 传导阻滞.,第二节 五 味 一、概念:酸(涩)、苦、甘(淡)、辛、咸 1.口尝(滋味)2.代表作用 二、作用和用途:,苦:泄:(1)通泄大黄热结便秘(2)降泄杏仁肺气上逆喘咳(3)清泄栀子热盛心烦 燥:主治湿证(1)苦温治寒湿苍术、厚朴(2)苦寒治湿热黄连、黄芩 坚阴:(泻火存阴含义)如黄柏,知母用于肾阴亏虚之相火亢盛的萎证。坚阴:是固精平相火的方法。例如梦中遗精,是相火妄动,肾气不固。-封髓丹(黄柏,砂仁,炙甘草,研末,密丸)治疗。黄柏平相火妄动、固肾精,便是坚阴,三、结合四气:同气同味的如:羌活与藁本、石膏与知母等 同性异味的如:黄连苦寒;石膏辛寒 同味异性的如:芦根甘寒;鹿茸甘温 一气多味的如:桂枝辛、甘、温 决明子甘、苦、咸微寒,四、物质基础:药味与药物功用的关联是确有其物质基础的,这可以药物的化学成分上加以分析。苦味的来源与生物碱、苦味质、甙类有关系;辛味与挥发油、甙类有关;甘味与糖类、淀粉等有关;酸味与有机酸有关;咸味与盐类有关。再从目前临床上大量资料来看,抗菌消炎与抗癌药多来源于生物碱;强心药多来源于甙类;治冠心病药每与黄酮有关;治气管炎药每与挥发油有关。可知相同味觉的药物,在功能 与临床应用上有其沟通之处,是完全可 能的,是有科学依据的。,第三节 升降浮沉 1.定义:是指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趋势。2.药物升降浮沉与功能、主治的关系:,3.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药物的升降浮沉与四气、五味、配伍的关系,第四节 归 经 1.定义:药物对机体的选择性作用主要对某经(脏腑及经络)或某几经发生明显的作用,而对其他经则作用较小或没有作用。2.归经的理论基础与依据:归经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所治具体病证为依据的。肝:胁痛、抽搐全蝎定抽搐 肺:咳、痰、喘桔梗,杏仁 心:神昏、心悸朱砂 脾:纳呆、泻泄神曲、补骨脂 肾:腰酸、骨痛、遗精虎骨、菟丝子,3.归经与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的关系:苦 寒(清)黄 芩 清肺热辛 热(温)干 姜 温肺寒 肺 甘 微 寒(补)百 合 补肺虚苦辛大寒(泻)葶苈子 泻肺实,4.归经与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肝)木杞菊地黄丸 左金丸(肾)水 火(心)金 土(肺)(脾)5.一药归多经:6.“引经”:,第五节 有毒与无毒一、毒的含义:1.广义,(1)指药物的总称,“毒药”-药。如:周礼天官冢宰下“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2)系指药物治病的特性(偏性)如素问云:“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2.狭义,指药物的有毒成份。如马践子,大毒,其毒性成分为番木鳖碱。二、毒性分级:大毒、有毒、小毒。三、正确对待中药毒性:四、中毒常见的临床表现:,五、中毒原因:1.剂量过大;2.误服;3.炮制不当;4.制剂服法不当;5.配伍不当。六、临床意义:1.指导临床安全有效用药(关键在用量)。2.取药“毒”攻病“毒”,如:雄黄疗恶疮,蛇毒。3.指导中药的炮制。4.纠正“中药无毒”的模糊认识。七、现代研究: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化学成分),第五章 中药的配伍 一、定义:就是按照病情需要和药物性能,有选择地将两种以上药物合在一起应用。二、配伍的意义:(目的)1.提高与促进疗效-(增效)2.减低毒性与副作用-(减毒)3.适应复杂多变的病情(应变)4.改变与影响药效-(改效),影响升种浮沉 李时珍说:“升者引之以咸寒则沉而直达下焦,沉者引之以酒则浮而上至巅顶”影响功用 汪石山说:“东垣用用黄芪六钱,只当归一钱佐之,即名曰补血汤,可见黄芪功力虽大分量虽多,为当归所引不得不从之补血矣”影响药性 俞守约说:“当归从官桂、附子、茱芋则热,从大黄、芒硝则寒,此非无定性也,夺于群众之势不得不然”,三、七情:前人把单味药的应用及药与药之间的配伍关系总结为七个方面“七情”。1.单行:单味药治病,如鹤草芽驱虫。2.相须:功效相似的药配伍可相互增强原有疗效。3.相使:指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两药合用,辅药可以提高主药的功效。4.相畏:指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5.相杀: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6.相恶:一种药物能破坏另一种药物的功效。7.相反:即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剧烈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如“十八反”,“十九畏”。,总结以上六方面实有三种类型:(1)有些药物因积累或协同作用而增进疗效,这是临床必须充分利用的。本经:“当用相须相使者良;(2)有些药物由于相互作用后可以减轻或消除原有毒性或副作用故在使用毒、剧类药物时考虑这个方法。本经:“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3)有些药物同用以后,或因相互拮抗而削弱、抵消原有的治疗作用或产生新的负作用与毒性,基本上属于配伍禁忌的范围。本经:“勿用相恶相反者”。,本草纲目:“药有七情,独行者,单方不用辅也;相须者,同类不可离也,如人参、甘草、黄柏、知母之类;相使者,我之佐使也;相恶者,夺我之能也;相畏者,受彼之制也;相反者,两不相合也,相杀者,制彼之毒也”,四、配伍后的变化:1.配伍后产生质的变化主指化学变化而言。例如:红升,系水银(汞)、火硝(硝酸钾K2NO)与白矾Kal(SO4)2 12H2O合炼,经升华反应而制成的精制氧化汞(HgO),有的含量可达98%以上。2.配伍后产生量的变化仅单纯表现为物理性的溶解掺合,因而所表现的共同疗效主要为各个药在有效价的量上的积累。如大承气汤的泻下作用:(1)大黄(蒽醌类)刺激性泻药,致肠蠕动亢进。(2)芒硝(硫酸钠)容积性泻药,致肠腔形成高渗。(1)(2)互取所长。,第六章 中药的用药禁忌一、配伍禁忌:十八反:最早见于张子和儒门事亲 中药名言十八反 半蒌贝敛及攻乌 藻戟遂芫俱战草 诸参辛芍反藜芦。十九畏:歌诀首见于明刘纯医经小学(本经称之谓相恶、相反。)硫磺原是火中精 朴硝一见便相争 水银莫与砒霜见 狼毒最怕密佗僧 巴豆性烈最为上 偏于牵牛不顺情 丁香莫与郁金见 牙硝难合京三棱 川乌草乌不顺犀 人参最怕五脂灵 官桂善能调冷气 石脂相见便相欺 大凡修合看顺逆 炮爁炙煿莫相疑,普济方61739方中含十八反和十九畏的内服成药方604,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5685方中含178,二书合计782方(十九畏414;十八反411,其中43方中既含十八反又含十九畏),占1%强。如感应丸中的巴豆与牵牛同用;甘遂半夏汤以甘草同甘遂并列;散肿溃坚汤、海藻玉壶汤等均合用甘草和海藻;十香返魂丹是将丁香、郁金同用;大活络丹乌头与犀角同用等等。现代研究:有些实验研究初步表明,如甘草、甘遂两种药合用时,毒性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甘草的用量比例,甘草的剂量若/甘遂,毒性较大;又如贝母和半夏分别与乌头配伍,未见明显的增强毒性。而细辛配伍藜芦,则可导致实验动物中毒死亡。,二、证侯禁忌:详见各论具体药物“使用注意”三、妊娠用药禁忌:珍珠囊补遗药性赋妊娠服药禁忌歌:元斑水蛭及忙虫,乌头附子配天雄;野葛水银并巴豆,牛膝薏苡与蜈蚣;三棱芫花代赭麝,大戟蝉蜕黄雌雄;牙硝芒硝牡丹桂,槐花牵牛皂角同;半夏南星与通草,瞿麦干姜挑仁通;硇砂干漆蟹爪甲,地胆毛茛都适中。,四、服药饮食禁忌:俗称“忌口”主要包括下面两个方面:1.在药性关系方面:即在服食某些药物后不宜同时再吃某些食物以免减弱药效。如服用某些含有铁质的补血药,不可饮茶;地黄、首乌忌萝卜;甘草、黄连、桔梗、乌梅忌猪肉;商陆忌犬肉;薄荷忌鳖肉,鳖甲忌苋菜,常山忌生葱;土茯苓忌茶等。2.在病情方面:水肿不宜食盐;胃病泛酸不宜食醋;麻疹初期忌油腻,酸涩物品;疮疡肿毒要忌羊肉,鳖、虾等物;发热不宜吃辛辣油腻;腹泻不宜生冷瓜果;消化不良要忌油炸、质坚食物;失眠不宜服浓茶。,第七章 中药的剂量与用法第一节 剂 量中药的剂量大都沿用16进位旧制,即1斤=16两=160钱 1两=(16进位制)=30克(实际为31.25克)1钱=3克 1分=0.3克 1厘=0.03克。药用剂量:指饮片或干燥药材成人一日量。古方药量问题:如伤寒论用麻黄三两,再如以物代秤,如“钱匕”、“刀圭”、“方寸匕”等。,确立剂量的因素,影响用药剂量的因素,第二节 中药的用法 一、汤剂煎煮法 1.煎药用具:2.煎药用水:3.煎药火候:4.煎煮方法:(1)先煎:如石膏、代赭石、龙骨、制附子等。(2)后下:如薄荷、青蒿、木香、砂仁、沉香等。(3)包煎:如滑石、青黛、旋覆花、车前子等。(4)另煎:如人参、羚羊角、麝香、鹿茸等。(5)溶化:如阿胶、鹿角胶、鸡血藤胶及饴糖等。(6)泡服:如藏红花、番泻叶、胖大海等。(7)冲服:如牛黄、珍珠、羚羊角、猴枣、蛤蚧等(8)煎汤代水:如灶心土、玉米须、丝瓜络等。,二、服 药 法 1.服药时间 2.服药方法(1)汤剂:(2)丸剂:(3)散剂、粉剂:(4)膏剂:(5)冲剂、糖浆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