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张颖翔.ppt
1.6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高一地理,主讲教师:张颖翔,襄樊市第五中学,想一想:,我们在第一单元第五节学习了“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由于地球运动产生了昼夜交替、地方时、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等现象。,为什么地球上有昼夜更替现象?昼夜更替的周期是多少?,注意观察:地球绕太阳公转时太阳直射点和晨昏线的位置变化。,赤道,全球相等,昼长不随纬度而变化,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两分日为12时,北回归线,北极圈内,北半球:纬度越高,昼越长;北极圈内为24时。南半球反之,夏至日最长,南回归线,南极圈内,北半球:纬度越高,昼越短;北极圈内出现极夜。南半球反之,冬至日最短,B图6月22日,A图12月22日,昼夜的长短可以用昼弧和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计算,1、北半球的夏半年(3月21日9月23日):,2、北半球的冬半年(9月23日次年3月21日):,3、春分日和秋分日:各地昼夜等长,都为12小时,4、赤道:全年昼夜等分,一、昼夜长短的变化,A、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B、夏至日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反之。,A、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B、冬至日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南半球反之。,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正午太阳高度:一天中正午时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2、计算:H=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距|,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距越小,表示离太阳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反之离太阳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例: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求A点(400N)和点的正午太阳高度。,HA=90-|1-2|=90-|40-2326|=7326,HD=90-|2326+2326|=4308,练习:襄樊市(32N)夏至日、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分别是多少?,夏至日:H=90-|32-2326|=8126,冬至日:H=90-|32+2326|=3434,O,赤道,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70,北回归线,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8634,南回归线,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4634,B图6月22日,A图12月22日,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3、变化规律:(1)纬度变化:(2)季节变化:,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A、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南半球达最小值;,B、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北半球达最小值;,C、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有两次直射,赤道两分日达最大值。,三、四季的划分,1、天文四季:以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来划分四季;夏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冬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春秋二季为冬夏的过渡季节。,2、北温带通用四季:与气候结合划分四季 3、4、5月为春季;6、7、8月为夏季(最热月为7月)9、10、11为秋季;12、1、2月为冬季(最冷月为1月),读图,说出五带的划分界线和划分的依据。,四、五带的划分,四、五带的划分,当黄赤交角增大或缩小时,对五带的范围有什么影响?,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五、小结,六、作业,绘制冬至日、夏至日、春秋分日太阳光照图。把冬至、夏至、春秋分时正午太阳高度的数值和昼夜长短情况填在表中。,极夜 昼短夜长 昼夜等长 昼长夜短 极昼,极昼 昼长夜短 昼夜等长 昼短夜长 极夜,昼夜等长 昼夜等长 昼夜等长 昼夜等长 昼夜等长,2326 6634 90 6634 2326,0 4308 6634 90 4652,4652 90 6634 4308 0,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