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项目人工挖孔桩可行性报告解析.doc
XXX工程机械旋挖桩改人工挖孔桩可行性报告 审 核:项目负责:专业负责:设 计:设计证书编号:甲级xxxxx资质等级: 甲 级XXXXX 二O一四年十一月目 录一. 工程概况二. 工程地质条件三. 编制依据四. 桩基础形式选用的地方法规限制条件五. 基础布置情况六. 人工挖孔灌注桩的必要性七. 人工挖孔灌注桩的可行性八. 结论与建议一、 工程概况:重庆XXX拟在重庆XX。根据生产工艺,厂区设5栋厂房,1栋办公综合楼。1号、2号、3号厂房为单层钢结构厂房,5号、6号厂房为5层框架厂房。4号办公综合楼为6层框架结构。建筑前后排列布置,既满足了日照通风防火间距的要求,也充分利用土地,便于形成规则的路网。建物概况见表1.1。表1.1 拟建建筑物设计参数 项目名称层数建筑高度场地类别结构形式耐火等级拟采用基础形式1号厂房1F10mII类门式钢架二级 桩基2号厂房1F10mIII类门式钢架二级桩基3号厂房1F10mII类门式钢架二级桩基办公楼6F21mII类框架结构二级独立基础5号厂房5F21mII类框架结构二级桩基6号厂房5F22.2mII类框架结构二级桩基 本层基础型式以桩基为主,局部岩层较高处,采用独立基础,根据地勘报告桩长一般为612m,最深15m。基础持力层为中风化泥岩,其中风化泥岩天然抗压强度标准值5.3MPa,中风化砂岩饱和抗压强度标准值20.2MPa。建筑物基础布置详见附图所示。二、工程地质条件:1、 地形地貌场地属河谷阶地地貌,整体较平坦,东南侧为斜坡,基岩出露,地形较陡,场地主要为旧生产厂房建筑撤除区和农业耕作区,局部地段为周围建筑平场堆填区,堆填年限小于3年。勘察期间,场地局部已回填整平。场地地形坡角一般1020°,局部稍大;场地勘察范围线内最高点高程约263.17m,最低点高程约230.46m,相对高差32.71m,高差较大。2 、气象及水文根据重庆市气象局的气象观测资料,区内的气象特征具有空气湿润,春早夏长、冬暖多雾、秋雨连绵的特点,年无霜期349天左右。多年平均气温18.3,月平均最高气温是8月为28.1,月平均最低气温在1月为5.7,日最高气温44.3°C(2006.8.15),日最低气温-3.1°C(1975.12.15)。多年平均降水量1082.6mm左右,降雨多集中在59月,其降雨最高达746.1mm左右,日最大降雨量206.60mm(2007年7月17日,115年一遇),日降雨量大于25mm以上的大暴雨日数占全年降雨日数的62%左右,小时最大降雨量可达62.1mm。多年平均相对湿度79%左右,绝对湿度17.7hPa左右,最热月份相对湿度70%左右,最冷月份相对湿度81%左右。全年主导风向为北,频率13%左右,夏季主导风向为北西,频率10%左右,年平均风速为1.3m/s左右,最大风速为26.7m/s。2)、地表水场地西北角和西侧道路外侧各有一鱼塘,鱼塘部分已被回填,勘察期间水深约1.0m,据访问,鱼塘常年有水,两鱼塘水有一定水力联系,同时受大气降水的影响较大,有“雨涨晴消”的特点。勘察区未见井、泉点,地表水主要为大气降水和鱼塘水。3)、地下水(1)基岩裂隙水场地主要岩层为砂岩,砂岩为弱透水层,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在近地表强风化带。基岩裂隙水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降水多以地表迳流形式运移,对裂隙水的补给微弱;裂隙水具有就地补给、就近排泄、迳流途径短的特点,从斜坡上往斜坡下排泄,并聚集于北侧低洼鱼塘内,水量小,受气象因素影响变化明显。(2)松散堆积层孔隙水场地松散堆积层孔隙水主要受大气降水的渗透补给,雨季时地表水下渗将形成松散土层孔隙水,由高往低排泄流出场区或汇集于低洼地带,水量小,受气象因素影响变化明显。场地总体填土较厚,分布不均,容易形成孔隙水。后期施工应加强排水措施。3、地层岩性场地覆盖层为人工素填土、粉质粘土、淤泥质土及少量卵石土,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泥岩、砂岩。现简述如下: 素填土(Q4ml):杂色,主要由砂岩、泥岩碎、块及粉质粘土、少量卵石等组成,硬质物呈次棱角状,粒径2050mm,一般含量约占2040,松散状态、均匀性差,稍湿。该层分布于整个场地,分布厚度变化大、不均,钻孔揭露最大厚17.80m(ZY82)。粉质粘土(Q4el+dl):褐色,可塑状,干强度和韧性中等,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泽,切面光滑。该层在场地内零星分布,分布连续性差,厚度变化大、不均,钻孔揭示最大厚度3.20m(ZY15)。淤泥质土(Q4el+dl):灰黑色,软塑可塑状,干强度和韧性中等,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泽,切面光滑,含有机质、腐殖质,有腐味,为残坡积成因,钻孔揭示最大厚度3.00m(ZY21)。卵石土(Q3al+pl):杂色,中密,稍湿,卵石粒径一般6080mm,含量约占30,多呈浑圆状,磨圆度较好,充填物为中砂,卵石母岩成分以砂岩为主,分选性一般, 冲洪积成因,钻孔揭示最大厚度2.80m(ZY14)。(2) 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砂岩:灰白色,主要矿物成份为长石、石英及云母等,中细粒结构,钙泥质胶结,中厚层状构造。该层主要分布在整个场地,本次钻孔揭露最大厚12.40m(ZY61)。泥岩:紫红色、暗紫色,主要矿物成分为粘土矿物,泥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砂质含量不均,局部地段砂质富集成泥质砂岩,零星可见灰绿色团斑及钙质结核,该层分布在场地局部地段,本次钻探仅在ZY15中揭露,厚3.80m。(3) 基岩风化带及基岩顶面特征:1、强风化带:岩芯呈碎块状,饼状,局部岩屑状,少量短柱状,风化裂隙发育,质软,易击碎,手可折断岩芯碎块,钻探揭示最大厚度2.30m(ZY1、ZY15)。2、中等风化带:岩质较新鲜,钻探岩芯较完整,多呈柱状、长柱状、局部岩芯短柱状,钻探揭示最大厚度12.10m(ZY61)。3、基岩顶面:场地为浅丘地貌,基岩面基本与原始地形一致,基岩面坡角顺原始地形变化,倾角一般010°,局部基岩面倾角稍大,最大达40°。各孔岩土层埋深、厚度及风化带埋深、高程等见钻孔情况一览表。4、地质构造场地位于丰都忠县向斜东南翼,场地基岩出露地段主要分布在场地东南侧,根据出露基岩,结合相邻场地开挖基岩出露测量,岩层倾向305°,倾角15°,呈单斜产出,结合很差,为软弱结构面。见二组构造裂隙:倾向140°,倾角80°,裂面较平直,张开1.05.0mm,少量泥、砂充填,延长3.05.0m,间距1.03.0m左右,结合很差;倾向49°,倾角73°,裂面稍不平,张开最大5mm,少量泥砂充填,延长2.03.0m左右,间距1.02.0m,结合很差,均为软弱结构面。根据现场调查及其区域地质资料分析,场区内未见断层及活动性大断裂通过,地质构造简单。5,不良地质现象及地质灾害 经工程地质调查,场地内及周边未发现断层、滑坡、泥石流、危岩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场地覆盖层主要为素填土,素填土和淤泥质土为特殊岩土,素填土松散、稍湿,堆填时间小于3年,遇水易沉降,该层分布于整个场地,分布厚度变化大、不均,钻孔揭露最大厚度17.80m(ZY82);淤泥质土,软塑可塑状,干强度和韧性中等,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泽,切面光滑,含有机质、腐殖质,有腐味,钻孔揭示最大厚度3.00m(ZY21),特殊岩土在设计过程中应特殊考虑。三、编制依据(1)渝建发2012162号文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人工挖孔灌注桩管理的通知(2)由四川省地质工程勘察院所著重庆卓工科技有限公司工业机器人(机械手)、自动化设备电机制造基地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直接详勘)(3)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4)建筑边坡支护技术规范(GB50330-2002);(5)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6)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7)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8)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J50-047-2006);四、桩基础形式选用的地方法规限制条件依据成孔工艺的不同,本工程桩基础可以采用人工挖孔灌注桩或机械成孔灌注桩。根据重庆市建设领域禁止、限制使用落后技术通告(第七号)文件(2012年7月1日起实施),人工挖孔灌注桩被禁止使用,以机械成孔灌注桩代替。根据渝建发2012162号文(2012年12月13日印发),在不便于采用机械成孔灌注桩的情况下,甲方会同勘察、设计、监理等参建单位组织专家专项论证通过后,可以采用人工挖孔灌注桩。结合本工程的实际情况,拟采用人工挖孔在灌注桩,在施工图设计之前,先进行人工挖孔灌注桩可行论证五、基础布置图六、人工挖孔灌注桩的必要性1、根据地质情况,本工程桩长约6m15m,场地持力层为泥岩或砂岩,现在已经采用旋挖桩施工,由于每栋建筑场地受限,挖桩机械难以展开施工,施工效率低。2、由于岩石强度为泥岩,强度较低,旋挖施工到中风化岩层时,岩石均击碎为粒径很小的碎石,难以取芯,不能做岩石强度试验,岩石的强度难以确定。3、按桩基规范计算后,建筑桩基础在满足桩基截面与墙、柱相应构造关系(大小、锚固、保护层厚度等)的要求后,桩长较短,开挖深度较浅,若采用机械钻孔设备,建设场地多受场地环境(基坑)、机械保障等客观条件制约。其运输、搭接、操作都较困难,而人工挖孔相对简单,场地内施工操作方便,故针对本项目采用人工挖孔桩在经济性、场地内施工操作性方面更具优势。4、项目的过期较紧,机械成孔难以全面场地作业,使之工期较长。七、人工挖孔灌注桩的可行性1、根据地勘资料和现场踏勘,拟建场地中的岩土体不存在对人体健康有危害性的物质。2、部分桩间距较小,机械成孔较大的震动易产生垮塌,人工挖桩偏于安全。3、目前国家有关地基基础规范为人工桩挖孔桩提供有利的技术依据,重庆地区成熟的施工经验也为人工挖孔桩提供了有效的施工质量保证八、结论与建议1、本项目采用人工挖孔桩满足设计承载力的要求,成桩工艺符合现场地质条件现状,综合考虑经济性和场地内的可操作性,建议拟建场地内的桩基采用人工挖孔灌注桩实施。2、如本工程采用人工挖孔桩,在施工图设计阶段将采用以下措施保证施工安全:(1)桩身成孔过程中,随时监控桩孔内的空气质量,当孔深超过5m时,向井下通风,加强空气对流,必要时输送氧气。风量不小于25L/S;(2)桩宜采用间隔开挖。相邻排桩跳挖的最小施工净距不小于2.5米。(3)采用分段护壁措施,护壁受力条件较好,护壁厚度和配筋均按静止土压力计算确定,土层段护壁加厚至150mm,配筋适当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