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docx
2023年度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为切实做好2023年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最大限度避免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等规定,结合实际,制定本方案。一、地质灾害现状与特征(-)全市地质灾害基本情况。截至2023年2月底,全市共发现地质灾害隐患点1116处,灾害类型主要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威胁16238户10万余人,威胁财产31.4亿元。地质灾害隐患点在各县(区)均有分布,其中,镇沅县、景东县、景谷县、墨江县、宁洱县、澜沧县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较多。全市共安排群测群防监测人员1870名,落实专业监测点位20处、普适型监测点位260处。(二)地质灾害的主要特征。市属典型的暴雨型地质灾害易发、多发区,灾害主要发生在主汛期,以群发性、突发性的小型滑坡、崩塌、泥石流和地面塌陷为主,集中强降雨是主要诱发因素,其次是建房、修路、采矿等工程活动开挖、堆填加载、蓄水排水等人为因素。二、地质灾害趋势预测(-)诱发因素预测1.地质环境脆弱。全市山区面积占98.3%,沟壑纵横、群山起伏、地形复杂;地质构造复杂,地质环境脆弱,地质灾害易发多发的基本地质条件没有改变。2 .极端天气时有发生。近年来,全市区域性和局部地区强降雨极端气候突出,诱发大量的地质灾害。据统计,降雨诱发地质灾害占年度地质灾害的90%以上。3 .地震活动的影响。全市地震活动频繁,地震形势严峻,近年来发生过不同级别的地震,有地震诱发产生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的因素存在。4 .工程建设增多对地质环境的扰动更加强烈。目前,全市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化步伐加快,特别是公路、铁路、水库等基础设施建设,矿山开发等经济生产活动仍处于较高水平。工程活动区域地形改造强烈、植被破坏较严重,地质灾害活动趋势增高的可能性大。山区、半山区村民建房存在选址不当、排水设施不完善、边坡开挖及加载不合理等问题,可能诱发地质灾害。总体上看,2023年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形势较严峻,具有艰巨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应特别警惕汛期强降雨、地震、工程建设诱发地质灾害。(二)降雨趋势预测根据气象部门预测,2023年全市降水总量正常,14月大部地区降水略偏少,春季干旱较常年偏重;5月降水正常略偏少,大部地区雨季开始期属正常到偏晚年份,初夏干旱程度较常年相当;主汛期(68月)降水略偏多,但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单点性强降水突出,局部地区有洪涝发生;秋季(9-11月)降水略偏少至偏少,有5-7天的秋季连阴雨天气,雨季结束期正常,预计于10月中旬前后结束。重点加强防范入汛后单点性强降水和极端天气可能引发的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三)重点防范区预测沟边、沟口处的集镇、学校、医院、村庄、集市、厂矿、旅游区、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抵边联防所、边境疫情防控卡点(哨点)、在建工程临时营地等人口聚集区;公路铁路沿线、河流两岸边坡、各种矿山、堵河等形成区域性重大负面影响的区域;其他重要建设项目、重要地质灾害体等。(四)地质灾害发展趋势预测2023年汛期,全市地质灾害仍将呈频发、多发、易发、高发态势,主要以滑坡、崩塌、泥石流为主,发生数量较常年偏多的可能性较大。非汛期(14月和1012月)发生滑坡、崩塌地质灾害较常年可能偏多,时间上具有不确定性,应密切关注矿区、在建工程等人类工程活动影响区可能引发的地裂、地面塌陷、边坡失稳等地质灾害。三、地质灾害防治重点(-)重点防范时段1 .主汛期。2023年全市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确定为5月1日至11月15日。每年汛期,降雨时间较长并伴随多次连续大暴雨,各类地质灾害明显增多,尤其是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灾害,并表现出较强的同发性和滞后性。2 .非主汛期。在无雨期也可能发生地质灾害,以地震及工程活动诱发的崩塌和滑坡最为典型。(二)重点防范区域1.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全市8个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域(面积9269.65平方千米,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20.42%)为景东县漫湾镇一林街乡一景福镇重点防治区、景东县文龙镇一龙街乡一镇沅县恩乐镇一三章田村重点防治区、镇沅县振太镇一景谷县景谷镇一威远镇重点防治区、景谷县边江乡一半坡乡重点防治区、墨江县新抚镇一宁洱县梅子镇一磨黑镇一勘先镇重点防治区、墨江县龙坝镇一雅邑镇一泗南江镇重点防治区、西盟县新厂镇一勘卡镇一带和江城县勤烈镇重点防治区,上述区域地质环境条件差,地质环境比较脆弱,地质灾害分布密度大,加之人类工程活动强烈,发生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较大。3 .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地区。思小高速公路、磨思高速公路、思澜高速公路、墨临高速公路、玉磨铁路(段),以及各类新建和在建公路、水库、电站、抵边联防所、边境疫情防控卡点(哨点)、矿山及尾矿坝等工程建设区域。以上区域人为活动较频繁,地形改造强烈,植被破坏较严重,发生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大。4 .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部分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项目位于地质灾害易发、高发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雨季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灾害,加之搬迁群众集中,属于地质灾害重点防范区。5 .人类工程活动影响区。主要包括城市建筑工程不合理开挖边缘、公路及铁路建设沿线形成的高陡边坡、矿山废肝废渣堆积区及采空区和水库、电站、河流岸坡等区域,地质灾害主要表现为边坡失稳、崩塌、地裂、地面塌陷等。(三)重点防范灾害类型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强、成灾快、防范难度大的特点,是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应作为重点防范类型。四、重点区域防范措施(-)人口聚集区。加强对学校、农村居民点、小城镇及城市中心等人口密集区的监测,有关县(区)和乡镇(街道)要按照属地管理和行业管理规范,成立相应防灾领导机构,制定防灾预案,落实群测群防措施,选定有责任心、有监测知识的人员负责监测工作,加强人口聚集区地质安全隐患的汛前排查和汛期巡查,确保监测预警预报工作落到实处。(二)重点采矿区。各县(区)要注意防范主要采矿区的地面塌陷、崩裂,加强排水、充填裂缝等应急措施,加强监测和汛期巡查,完善防灾预案。(三)重要交通干线及风景名胜区。对主要交通沿线、风景名胜区安全构成威胁的,要在群测群防的基础上,对滑坡采取排水、减载和护坡为主的防治手段;对崩塌危岩采取清除、衬砌和封闭为主的防治手段。制定相应防灾预案,定期检查防灾预案落实情况。(四)其他重点建设项目、重点地质灾害体等。对于在建的高速公路、机场、水库等重点建设项目,行业主管部门应做好防灾预案,落实专人观测,搞好群测群防工作。五、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强化组织领导,层层压实责任。严格落实地质灾害防治主体责任,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公众参与、上下联动”的地质灾害防范、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的各项规定,真正做到领导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各有关部门要严格落实各项汛期防灾制度,按照职能职责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各县(区)要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入目标考核,实行目标管理,细化工作职责,落实落细工作措施。(二)强化动态巡查,排查地灾隐患。强化“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核查”工作,加强对重点乡镇、中小学校、医院、在建工程等人员聚集区和旅游景区点、工矿企业、水利设施、公路沿线等重点部位地质灾害隐患的排查,建立完善隐患点责任清单台账,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范围,明确预警方式、撤离路线、临时安置场所和防灾任务、责任人、监测人等,编制发放“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明白卡”,开展地质灾害隐患公示,接受社会的监督。加强对施工工棚、工地及其周边地质灾害隐患巡查,切实保障在建工程和施工人员安全。(三)完善专业监测预警网络,坚持主动防灾避险。建立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联动机制,及时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信息,着力打造“人防+技防”的群专结合监测模式,加快推进地质灾害自动化实时监测体系建设工作;健全完善地质灾害专业监测预警体系,加强监测数据的分析处理,进一步提升专业监测水平,切实解决信息传输“最后一公里”问题。严格执行“三避让”机制和“两个紧急撤离”刚性要求,细化工作制度,量化预警指标,强化主动避让措施。(四)强化技术支撑,开展宣传培训演练。加强防灾技术支撑,与专业地勘队伍建立合作,引进专业技术力量驻守开展地质灾害隐患巡查排查、监测预警、抢险救援技术支持、宣传培训等工作。切实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培训力度,强化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地质灾害防治基础知识及防治管理基本技能的宣传培训,不断提高各级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人员履职尽责能力和应对突发地质灾害的技能,切实降低灾害风险。(五)严格值班值守,提升反应能力。严格执行汛期24小时值班值守和领导带班、专人值守制度,强化部门之间信息共享,实现防灾信息与部门工作充分衔接。及时修订完善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和应急响应工作方案,逐点编制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预案,提前科学设置避灾转移路线和安置场所,做好队伍、装备、物资等应急准备。严格执行灾(险)情报告制度,规范地质灾害灾情险情信息和避让转移信息等的收集、统计、上报工作,确保信息报送及时、客观、准确、全面。(六)加强监管项目建设。严格执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认真做好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三同时”规定,落实好工程建设可能诱发地质灾害的各项防灾措施,及时开展有效防治。严把建设工程的施工图审批和工程验收关,确保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的落实。针对工程建设切坡产生的地质灾害安全隐患,要责令施工单位立即停止切坡行为,及时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落实好各项防灾措施。(七)努力做好地质灾害分类治理工作。按照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科学论证、分批实施的原则,筛选、排序、分类建立项目库,认真编制年度实施计划;认真执行省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管理办法,严格项目管理和资金使用;切实抓好地质灾害搬迁避让项目的实施,确保下达的地质灾害搬迁避让项目落到实处;落实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经费,保证工程治理和搬迁避让项目的配套资金和整合资金足额到位、地质灾害点监测人员误工补助能够及时足额发放。(八)加快推进防治体系建设。要继续高效推进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工作,按照“责权统一、分级负责、上下联动”的原则,合理规划地质灾害防治项目任务,精心谋划搬迁与治理等民生项目的实施,全力推进项目实施进度。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及地质环境保护类项目的监管,认真盘点检查项目进展情况,找出存在问题和薄弱环节,抓住重点难点,以点带面全面推动项目的实施,确保各项惠民工程顺利完成。(九)开展风险调查,提高防灾服务能力。加快推进市、县(区)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工作,查明地质灾害灾险情、隐患点空间分布、稳定性现状、孕灾地质条件、承灾体情况等信息,按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能推广、易使用”的原则,根据不同评价需求和评价区数据基础,评估、界定、排序可能发生的风险,为地质灾害风险管控和国土空间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提高防灾服务能力。(十)加大监督检查。市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及各成员单位要密切配合,采取定期检查、随机抽查、实地暗访等方式,加大督查、检查力度,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有效推进各项工作顺利开展、高效落实。对督查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要敢督、细查、真办,对工作不实、措施不力、玩忽职守造成地质灾害事故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要按有关规定严肃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