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部分史论史考着作举要.ppt
第十七章史论、史考著作举要,日知录介绍1.作者:顾炎武(1613年1682年),江苏昆山府人,著名思想家、史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本名绛,字忠清;南都败后,改名炎武,字宁人,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季诸生,青年时发愤为经世致用之学,并参加昆山抗清义军,败后漫游南北,曾十谒明陵,晚岁卒于曲沃。学问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其学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主,合学与行、治学与经世为一。,顾炎武,2.内容:日知录是一经年累月、积金琢玉撰成的大型学术札记,是顾炎武“稽古有得,随时札记,久而类次成书”的著作。以明道、救世为宗旨,囊括了作者全部学术、政治思想,遍布经世、警世内涵。,日知录内容宏富,三十二卷本日知录有条目1019条,长短不拘,最长者苏淞二府田赋之重有5000多字;最短者召杀仅有9字。日知录其中不少名言警句,传诵千古,如“礼义廉耻,是谓四维”,如“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慷慨激昂。这与作者立志学术创新有密切的联系。,3.顾炎武的学术思想 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谈心性的学风。旁征博引,考竟源流,倡导一种新的治学方法。在史学编纂学方面,顾炎武也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如繁简得宜、书志的重要性等,对我国史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读通鉴论介绍1.作者:王夫之(1619年-1692年),字而农,号姜斋,衡阳人。世界上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史学家、文学家、美学家之一,为湖湘文化的精神源头,与黑格尔并称东西方哲学双子星座、中国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启蒙主义思想的先导者,与黄宗羲、顾炎武并称为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王夫之,2.内容:读通鉴论是王夫之毕其一生心血,从69岁开始动笔写作在其逝世前才完成的一部史论。全书借引司马光资治通鉴所载史实系统地评论自秦至五代之间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分析历代成败兴亡,盛哀得失,臧否人物,总结经验引古鉴今探求历史发展进化规律,寻求汉族复兴的大道。,读通鉴论全书约60余万字,分为50卷,每卷之中以朝代为别;其中秦1卷,西汉4卷,东汉4卷,三国1卷,晋4卷,宋、齐、梁、陈、隋各1卷,唐8卷,五代3卷,另附叙论4篇为卷末;每代之中以帝王之号为目,共30目;目下又分作一个个专题;另在卷末附有叙论四篇。,3.从读通鉴论看王夫之的史学思想:第一,王夫之进一步阐发了史学”经世致用“的思想,坚持史学为现实服务。第二,反对封建的“正统论”,宣传不主于一尊的民主思潮。第三,在历史观方面王夫之提出许多进步观点:首先阐发了历史进化的观点;其次秦汉以后的复古论者,批评郡县制,为分封进行辩护,王夫之对此进行尖锐的批评等。,选文讲析秦始皇 本文选自读通鉴论卷一。文章论述了中国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文史通义介绍1.作者:章学诚:清代史学家、文学家。字实斋。汉族,浙江绍兴人。乾隆四十三年(1778)进士,官国子监典籍。曾主讲定州定武、保定莲池书院,并为南北方志馆主修地方志。章学诚倡“六经皆史”之论,治经治史,皆有特色。,2.文史通义的内容 文史通义共8卷,包括内篇和外篇两部分,内篇5卷,外篇3卷。第一,章学诚认为六经皆史。第二,章学诚认为史学的根本任务是“纲纪天人,推明大道,所以通古今之变,而成一家之言”。第三,章学诚总结了中国史学体例的发展,认为封建旧史学的体例必须改革。第四,章学诚继刘知几之后,进一步讨论了良史必备的条件。第五,章学诚纂修过几种方志,对方志有一套卓越的见解。,3.文史通义的不足:由于章学诚是封建社会末期史家,在文史通义中,有其高于前人的评论,但也摆脱不了宣扬纲常礼教之例,如他把谤君和怨悱的人说成“乱臣贼子”、“名教罪人”。对于历代史学名著的评论,其观点仍有值得商榷之处。书中所论史实,也存在错误的地方。,选文解析书教下 本篇选自文史通义内篇卷一。文章将我国古今史学著作概括为撰述和记注两大类。系统地总结了中国史学著作体例的发展与变化。,十七史商榷介绍1.何为“乾嘉考据学”考据学是一种治学方法,又称考证学或朴学,主要的工作是对古籍加以整理、校勘、注疏、辑佚等。随着清朝统治趋于稳固,考据学开始在学术界占有主导地位。乾嘉考据可认为是一种学风,也可指一种方法,却不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学科。因为他们追求的是一种朴实无华的考据功夫,故又称其为朴学。乾嘉时期的学术发展也称之为乾嘉考据学。,2.十七史商榷的作者:王鸣盛:(17221797),清史学家、经学家、考据学家。字凤喈,一字礼堂,别字西庄,晚号西江。江苏嘉定人。官侍读学士、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光禄寺卿。以汉学考证方法治史,为“吴派”考据学大师。撰十七史商榷百卷,为传世之作。另有耕养斋诗文集、西沚居士集等。,3、十七史商榷的内容和价值:十七史商榷共一百卷,包括史记六卷,汉书二十二卷,后汉书十卷,三国志四卷,晋书十卷,南史合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十二卷,北史合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四卷,新旧唐书二十四卷,新旧五代史六卷,缀言二卷。该书沿用了宋时汇刻十七史之名,其实涵盖了十九史,于宋人所谓“十七史”之外又加入了旧唐书和旧五代史。,十七史商榷的内容可分为三点:第一,校勘文字、考证典章制度。第二,评论史书和史家。第三,评论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4、十七史商榷的评价:整体来看,十七史商榷是一部以校勘考订为主,同时又兼历史评论的史学名著。它校勘了我国正史中的绝大部分史书,考证了历代典章制度。对史书、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评论,有不少不同于前人的看法。,廿二史考异介绍1.作者:钱大昕(1728年1804年),字晓征,一字辛楣,号竹汀,汉族,江苏嘉定(今上海嘉定人),清代史学家、汉学家。钱大昕是中国18世纪最为渊博和专精的学术大师,他在生前就已是饮誉海内的著名学者,参与编修热河志,与纪昀并称“南钱北纪”。又与修音韵述微、续文献统考、续通志、一统志及天球图诸书。,2.廿二史考异的体例与内容全书共一百卷,包括史记五卷,汉书四卷,后汉书三卷,续汉书二卷,三国志三卷,晋书五卷,宋书二卷,南齐书、梁书、陈书各一卷,魏书三卷,北齐书、周书各一卷,隋书二卷,南史、北史各三卷、唐书十六卷,旧唐书四卷,五代史六卷,宋史十六卷,辽史一卷,金史二卷,元史十五卷。所考“廿二史”,即从“二十四史”中除去旧五代史和明史。,廿二史考异所用考证方法:(1)以不同的版本互校(2)以本书的纪传表志互校(3)以其他书校正本书之误(4)本书还作一些笺释的工作,廿二史劄记介绍1.作者 赵翼(1727年1814年1月10日)清代文学家、史学家。字云崧,一字耘崧,号瓯北,又号裘萼,晚号三半老人,汉族,江苏阳湖人。乾隆二十六年进士。官至贵西兵备道。旋辞官,主讲安定书院。长于史学,考据精赅。论诗主“独创”,反摹拟。所著廿二史劄记与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合称清代三大史学名著。,2、廿二史劄记的内容 全书三十六卷,补遗一卷,总计条目约六百余条,内容以研究历代正史为主,其中涉及旧唐书及旧五代史,虽书言二十二史,但实涉及二十四部正史。首先对清代以前的二十四部纪传体正史作了全面考订。其次,评论了历史人物和史事。,3.编修方法 用笔记形式记录资料,编目按二十四史之先后分卷,每卷以类相从,并各立标题,共为609题,题目大多标新立异,于乾隆六十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