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4艳华三单元表格教案.doc

    • 资源ID:4718314       资源大小:197.50KB        全文页数:3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4艳华三单元表格教案.doc

    第三单元教材分析单元名称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课标要求体验从具体的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教材分析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加法、乘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乘法对于加法的分配律,以及这五条运算定律的一些比较简单的运用。本单元将运算定律的知识集中于一个单元,加以系统编排,便于学生感悟知识之间内在的联系与区别,有利于学生通过系统学习,构建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教材改变了以往简便计算以介绍算法技巧为主的倾向,着力引导学生将简便计算应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注意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这对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教学重点1熟练掌握五大运算定律。2熟练运用五大运算定律。学情分析从上学期的学习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的计算能力差,如付邵全、刘洋、曹仡、殷立林、等同学态度特别差,计算失分多,解决问题无从下手。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学生感受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设想本单元教材最明显的特点之一就是关注数学的现实背景,从社会生活中来,到社会生活中去,体现了数学教学回归社会、回归生活的愿望。因此,领会教材的这一意图,用好教材,借助数学知识的现实原型,可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理解所学运算定律,构建个性化的知识意义。进而,凭借知识意义的理解,也有利于所学运算定律的运用。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运用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对数学能力的要求较高,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运算定律的运用也为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供了极好的机会。教学时,要注意让学生探究、尝试,让学生交流、质疑。相应地,教师也应发挥主导作用,当学生探究时,仔细观察,认真揣摩学生的思路,酌情因势利导,不失时机地给予适度启发;当学生交流时,耐心倾听,洞悉学生的真实想法,加以必要的点拨,帮助学生讲清自己的算法,让其他同学也能明白。教学时采用:观察,因势利导,启发、倾听,点拨、指导的多种教学方法。探索、交流、尝试、质疑相结合的多种学习方法。教学准备情境图。课时分配1加法运算定律 2 课时2乘法运算定律 2 课时3简便计算 5 课时4营养午餐 1 课时课 题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例1、例2)课 时 第一课时主备教师 秦艳华复备教师夏建平 审核人教材分析本教材是在学生经过较长时间的四则运算学习,对四则运算已有较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结合一些实例,学习加法的运算律。教材安排这两个运算律都是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入,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规律。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律的初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并先后用符号和字母表示出发现的规律,抽象、概括出运算律。教材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地构建知识。教学重点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难点学生经历探索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教学目标1.知道加法交换律、结合律。2.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准备情境图教学过程集体备课二次备课一、创设情境、明确目标问题设计:出示27页情景图,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二、学案引领、探究学习(一)解决问题(1):如何列式?学生板演,小组汇报想法。预设:例1: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小组讨论:1.为什么列的式子不同?它们的结果是怎样。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2.试着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3.通过这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能不能用一句话说出来。(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加法的交换律,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与创造能力。4.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加法交换律吗?预设:甲数+乙数=乙数+甲数+=+a+b=b+a.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表示出加法的交换律,并在小组中交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三、展示汇报、点拨指导(二)解决问题(2)小组讨论如何列式,能用什么方法来计算,有几种方法。预设:例2:88+104+96 88+(104+96) =192+96 =88+200 =288 (千米) =288(千米)1.不同的方法计算结果怎样。2.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通过这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能不能用一句话说出来。(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3.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结合律。预设:(+)+=+(+) (a+b)+c=a+(b+c)(三)教师小结: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四、当堂达标、分层测试1.基础题:完成28页、29页做一做。独立完成,集体纠正。2.综合题下面哪些算式运用了加法运算定律?分别运用了那些运算定律?76+18=18+7637+45=45+3731+67+19=31+19+673.拓展题:“我该在什么位置”470830830 1013214 十 256214= 256 十 367=367 56+72+28=56+( )4.作业:31页3题五、盘点收获、拓展延伸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 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例1: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a+b=b+a例2:88+104+96 88+(104+96)=192+96 =88+200=288 (千米) =288(千米) (a+b)+c=a+(b+c)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新知识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都有相应的认知基础,反过来,学了本节的新知识又可以促进学生,更深入认识原来学过的知识和方法。教学时,充分利用了主题图的故事性,逐步形成连贯的情境、后续的问题,使本节的教学形成一个连贯的整体。1、在情境中初步感知规律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用学生身边事情引入新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交流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为下而面的探究呈现素材。2、在例举中验证规律 教师充分让学生自主活动,规律发现的过程。一方面组织学生写出类似的等式,帮助了学生积累感性材料,另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表象,进一步感知了加法交换律。学生在充分感知个性创造的基础上,构建了简单的数学模型,从用符号表示规律和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规律,使学生体会到符号的简洁性,从而发展了学生的符号感。 整个探索过程与“交换律”相似,唯一不同的是由于学生已有了探索前面例子的经验,在这里教师可以完全放手,稍加点拨便于引导学生完成探索过程。抓住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内在联系,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把加法交换律的学习,迁移类推到加法结合律的学习中来。学生在教师的点拨和引导下,逐步从观察感知理解,充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里主要通过学生讨论、交流、汇报等环节,给学生一个自主的空间。由于“运算律”属于理性的总结和概括,比较抽象,学生并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多引导学生独立发现,思考、解答,有利于学生概括出相应的运算律。 两个运算律都是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入,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规律。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律的初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并先后用符号和字母表示出发现的规律,抽象、概括出运算律。 本节课的教学,应该说学生经历了探索、发现、反思的过程,对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有了充分的认识和自己的理解。关于两种运算定律的特点,虽然在教学中让学生进行了观察和描述,但并未将两者放在一起对比,致使一部分学生在运用时出现模糊现象。在学完两种运算定律后,应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比较两种运算定律的区别,加深学生的理性认识,促进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发展。课 题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课 时第二课时主备教师秦艳华复备教师 夏建平审核人教学重点初步学习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教学目标1.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2.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准备主题图教学过程集体备课二次备课一、创设情境、明确目标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内容是什么?你能用符号来表示吗?二、学案引领、探究学习1.定向自学:(1)自渎课本:例3,下面是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计划。第四天 城市AB 第五天 城市BC 第六天 城市CD 第七天 城市DE AB 115千米 BC 132千米 CD 118千米 DE 85千米(2)根据例题的条件,能提出什么问题?重点引导学生对“李叔叔在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进行讨论汇报。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尝试自学。通过生活情境,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三、展示汇报、点拨指导1.展示互动根据提出的问题列式,想一想,这个式子能够怎样计算,各种计算的结果是不是一样的。小组讨论,展示讨论结果。预设:115+132+118+85 115+132+118+85=247+118+85 = 115+85+132+118=365+85 =(115+85)+(132+118)=450(千米) =200+250 =450(千米)2.探究提升小组讨论:(1)比较哪种计算方法简便,采用了哪些运算定律?(2)各小组分别发表自己的见解,其他小组适时补充。教师小结:加法中为了更清楚地体现运算顺序,所以要加小括号。这里既用到了加法交换律,也用到了加法结合律。通常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同时使用的。 四、当堂达标、分层测试1.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425+14+186 75+168+25 67+25+33+75 245+180+20+1552.作业:P32/57五、盘点收获、拓展延伸汇报学习的内容,以及自己的收获。板书设计: 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115+132+118+85 = 115+85+132+118 加法交换律=(115+85)+(132+118) 加法结合律=200+250=450(千米)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新知识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都有相应的认知基础,学了本节的新知识可以促进学生更深入地认识原来学过的知识和方法。在教学加法运算定律的过程中,我始终以学生为本,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把握学生的认识规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1、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学时,我充分利用教材中呈现具体情境,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需要,为教师进行教学活动创设了良好的氛围。通过解决情境中的问题,让学生对两个算式进行观察比较,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在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2、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教学中,两个运算定律都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规律。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定律的初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并叙述所发现的规律。再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规律,而不是像过去那样,统一用字母来表示。这样实现了运算律的抽象内化,一方面有利于符号感的培养,方便记忆;另一方面提高了知识的抽象概括程度,也为以后正式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初步的基础。同时,使学生体会到符号的简洁性,从而发展了学生的符号感。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经历了探索、发现、反思的过程,对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有了充分的认识和自己的理解。但在教学的过程中仍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之处: 在探索加法结合律的过程中应该再放开一些,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律。 在教学加法结合律时应该让学生多举些例子,让学生去评价举的例子好不好,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结合是把可以得出整百整十的数放在一起,而不是随意的乱编。然后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并先后用符号字母表示出发现的规律。全班交流时,可以让学生具体说说他们所举的例子。其中,对于直接写等式的情况,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甄别,使学生形成合理、科学的验证方法。本课难点,如结合律等号两边的加数都是相同的,不同的是位置和运算顺序;结合律的特点是运用小括号,小括号的作用是把两个加数结合起来先算、让学生在课堂上初步感受到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发展应用意识。在学完两种运算定律后,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练习巩固,加深学生的理性认识,促进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发展。课 题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第3335页的内容 例1,例2。)课 时第三课时主备教师秦艳华复备教师 夏建平审核人教学重点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教学难点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运用。教学目标1.知道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准备主题图教学过程集体备课二次备课一、创设情境、明确目标问题设计1.出示口算卡片50×70= 12×58= 40×5= 11+7= 4+25= 70×50= 8×125= 5×40= 7+11= 25+4=2.复习乘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板书: 5 × 4 = 20 因数 因数 积二、学案引领、探究学习主题图引入(根据条件提出问题。)(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预习提纲:1.针对上面的问题1列出算式,有几种列法?2.列的式子不同,它们的计算结果是怎样的?3.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4.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设计意图: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探究过程,体验探索发现知识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口语表达的能力。三、展示汇报、点拨指导1.小组内交流。(预习提纲的内容)2.汇报:预设:(1)学生应用的数学语言不够准确。(2)表述的逻辑性不强。解决策略:(1)其他学生或教师进行补充。(2)教师进行引导。教师引领:(1)列式计算:4×25=100(人)或25×4=100(人)(2)引导观察,比较两种解决的结果,这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4×25=25×4)(3)这个等式说明了什么?(把4和25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4)归纳总结: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乘法交换律。(5)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a×b=b×a。3.出示例2:有25个小组,每组要种5棵树,每棵树要浇2桶水。一共要浇多少桶水?(1)读题,分析数量关系。(2)请同学用不同的方法解答。板书解题思路。方法一:(25×5)×2 方法二:25×(5×2) =125×2 =25×10 =250(桶) =250(桶)(3)小组讨论两种解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4)这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板书:(25×5)×2=25×(5×2)(5)观察下面三组算式,说说你发现了什么?(15×6)×10()15×(6×10)(125×80)×3()125×(80×3)(12×25)×4()12×(25×4)(6)归纳总结: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乘法结合律。(7)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a×b)×c=a×(b×c)4.比较、概括、归纳比较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你发现了什么?交换律是两数相加(乘)的规律,既交换两个加(因)数的位置,和(积)不变;结合律是三数相加(乘)的规律,既可以从左往右计算,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先相加(乘),和(积)不变。四、当堂达标、分层测试1.35页做一做1题、2题。进一步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2. 下面的算式用了什么定律(60×25)×8=60×(25×8)15×16=16×153.巩固提高填一填:75×26=()×() 8×2=2×()A×B=()×() a×()=15×()125×7×8=()×()×7 (40×15)× =40×( ×6)25×(4× )×( ×4)×13 2×4×6×5=(4×6)×( × )4.作业:37页3题、4题。五、盘点收获、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板书设计: 乘法交换律、结合律4×25=25×4 (25×5)×2 25×(5×2)=125×2 =25×10=250(桶) =250(桶)a×b=b×a (a×b)×c=a×(b×c)教后反思1、猜想一种学习的方法,很多世界性的难题和这些难题的解决都得益于猜想这样一种学习的方法。关于这节课的第一个环节由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联想到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进而猜想出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内容。那么我在想我们在解决一个实际的问题时,会不会有一个即定的方法。通常情况下我们不可能知道应该朝哪一个方向去猜想,需要我们去搜索,有时它会突然冒出来(即直觉)。所以我认为猜想的重点是怎样把联想的对象(这里指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找出来(即找到一个思考的方向)这应该是这节课的关键。 2、验证的过程 这节课验证的过程是这样:因为所有学生写出来的算式都证明这个定律是正确,所以这个定律是对的。 这个过程对吗?实际上这个过程不一定正确,虽然在小学阶段主要采用的是演绎法和不完全归纳法。验证的过程应该是学生对定律内容的理解,举例子只能说明学生对定律内容的一个表层的认识,是非常具体的(即根据定律的字面意思去理解).应该引导学生从乘法意义上理解乘法交换律(如5×4,4×5它们都表示4个5相加是多少或5个4相加是多少,它们表示的是同一个意义,所以它们的积是相同的),这样的话学生对乘法交换律的理解是更进一步的即在抽象层面上的。我后来觉得是否可以这样:当学生引出了字母公式后,师:我们通过举例子可以知道这个定律是正确的,那你们还有其他的想法?(如果没有)师:能不能根据乘法意义来理解这个乘法交换律?(让学生说说怎么去理解) 3、缺乏深度。 从这几个方面来说:1对两个定律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没有对内容进行深入的理解(进行抽象的概括)从学生方面来说,缺乏挑战,没有难度.特别对乘法结合律的理解,没有能及时地进行总结,以至当出现于内容不是一致的时候)学生就觉得有点困难.对结合律的理解应该让学生理解到结合律就是三(几)个数相乘,不管那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它们的积都一样.要使学生这样去理解。第一,通过举例子(写出算式来验证);第二,通过生活实际来理解三个数相乘是怎么回事。最后可以问:学习了这两个定律你认为有什么用?(让学生说到可以使计算简便)。我认为如果这样的话,自己这节课有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以一种学习方法贯串整节课:联想_猜想_验证_抽象。课 题乘法分配律(P36页例3)总课时数第四课时主备教师秦艳华复备教师 审核人教学重点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应用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教学目标1.学生探索发现乘法分配律。2.初步学习用乘法分配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教学准备主题图教学过程集体备课二次备课一、创设情境、明确目标复习旧知,引入新知1、口算我最棒!25×47×4 50×26×4 34×25×4 125×37×82、把下面每组中的两个算式得数相同的连起来。(1)(6+4)×5 6×5+6×4(2)(8+12)×4 8×4+12×4(3)8×(7+3) 8×7+8×3二、学案引领、探究学习二、探究新知出示主题图和例3,让学生分小组编一道完整的题。此题是: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两人负责抬水,浇树。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小组内交流:你用什么方法算出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分小组讨论,用多种方法去解,比一比,谁聪明,每位同学把自己的想法做法说给你的同学听,教师巡视,参与小组讨论)三、展示汇报、点拨指导预设:1.我先算出每一组植树的人数,就是一共植树的人数。即:(4+2)×25 =6×25 =150(人)师:你为什么要将(4+2)打上括号呢?2我分别算出25个小组挖坑,种树的人数和25个小组挖坑种树的人数加在一起,就是一共植树的人数,即: 4×25+2×25 =100+50 =150(人)解决:将生1、生2的两种做法板书在黑板上:(4+2)×25 4×25+2×25=6×25 =100+50 =150(人) =150(人)师追问:真奇怪,两个不同的算式,得数怎么相同啊!大家再检查一下他们做得对吗?你们发现什么规律了吗?分小组讨论。你能给你的同桌出两道这样的题吗?(学生出题,同桌互算。)你能用符号或字母写出他们的规律吗?板书:(a+b)×c= × + × a×(b+c)= × + × 师:你能用语言叙述这样的公式规律吗?分小组或同桌互相叙述。小结: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他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四、当堂达标、分层测试1.做一做,下面哪个算式是对的,正确的画,错的画×。 56(19+28)=56×19+28 32×(7×3)=32×7+32×364×64+36×64=(64+63)×64 117×3+117×7=117×(3+7)24×(5+12)=24×17 4×9+9×5=(4+5)×936×(4×6)=36×6×42.师:学了这么多的运算定律,你能将它们区分开吗?给你的同桌说一说什么是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什么是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什么是乘法分配律?可用语言描述,也可以列公式。4.作业:38页6题、8题。五、盘点收获、拓展延伸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评一评本节课哪些同学哪些组表现的最好,掌声鼓励他(她)们。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4+2)×25 4×25+2×25 =6×25 =100+50=150(人) =150(人)(a+b)×c= a × c + b × c a×(b+c)= a × b + a × c 教后反思 乘法分配律是第三章的教学难点也是重点。这节课的设计。我是从学生的生活问题入手,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买奶茶展开。这节课我力图将教学生学会知识,变为指导学生会学知识。通过让学生经历了“观察、初步发现、举例验证、再观察、发现规律、概括归纳”这样一个知识形成的过程。回顾整个教学过程,这节课的亮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引入生活问题,激趣探究在教学中,我为学生创设大量生动、具体、鲜活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到数学就是从身边的生活中来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首先我创设情景,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学生参加这次植树活动?”。让学生根据提供的条件,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从而发现(42)×25=4×252×25这个等式。然后请学生观察,这个等式两边的运算顺序,使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再让学生“观察这个等式左右两边的不同之处”,再次感知“乘法分配律”。同时利用情景,让学生充分的感知“乘法分配律”,为后来“乘法分配律”的探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二、提供学生独立探究的机会我要求学生观察得到的两个等式,提出“你有什么发现?”。此时学生对“乘法分配律”已有了自己的一点点感知,我马上要求学生模仿等式,自己再写几个类似的等式。使学生自己的模仿中,自然而然地完成猜测与验证,形成比较“模糊”的认识。三、为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创设了条件 为了让“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进行探索性的学习”不是一句空话。在这节课上,我抓住学生的已有感知,立刻提出“观察这一组等式,你能发现其中的奥秘吗?”。这样,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知材料和具有挑战性的研究材料,提供猜测与验证,辨析与交流的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力还给学生。学生的学习热情高了,自然激起了探究的火花。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再是单一的、枯燥的,整个教学过程都采用了让学生观察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我想:只有改变学习方式,才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 题简便计算(教科书第39页例1)课 时第五课时主备教师 秦艳华复备教师 审核人教学重点理解连减时不同算法的算理。教学难点理解连减的简便计算方法。教学目标1.学生在解决生活问题中理解连减的简便计算方法,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准备主题图教学过程集体备课二次备课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寒假期间,你都去过哪些地方?二、小组合作,探索新知1出示情境图。师:现在正是踏青的好季节,李叔叔打算外出旅游。在出发前,他要查阅资料。请同学们看,你从图上能了解到哪些信息?自助旅游这本书共234页李叔叔昨天看了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还剩多少页没看?师:这个问题同学们会解决吗?那就试试吧。2小组交流汇报。预设:(1)234-66-34 (从总页数中减去昨天看的,再减去今天看的。)(2)234-(66+34)(先算出昨天和今天一共看了多少页,再从总页数中减掉。)(3)234-34-66 (先从总页数中减去今天看的,再减去昨天看的。)解决策略:教师引导学生从这三个算式中任选一个计算一下。交流你是用哪种方法计算的?3.总结:通过解决问题可以看出,在计算连减时,有多种方法。可以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也可以把减数加起来,再从被减数里去掉;还可以先减去后面的减数,再减去前面的。我们可以根据算式中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算法,进行连减的计算。(板书课题:简便运算)4.现在我把234改成266,想一想,你认为怎样计算简便?(学生思考回答)三、巩固练习1.比一比,谁的方法简便。621-82-18 560-178-22 756-189-1562.利民水果店原有711千克苹果,已卖了476千克,坏了24千克,还剩多少千克好苹果没卖?3.提出可以用连减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四、作业:做一做1题、2题。五、总结全课同学们在运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了连减计算的不同方法,并且都能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巧妙的运用到生活中。希望你们平时多留心、多观察,发现和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获得更多的数学知识。板书设计: 简便计算234-66-34 234-66-34 234-66-34=168-34 =234-(66+34) =234-34-66=134(页) =234-100 =200-66 =134(页) =134(页)教后反思 一、“有为”的智慧1、在学习加法运算定律时,教材安排了李叔叔骑自行车旅行的场景。学生对李叔叔已熟悉,因此,在上“连减的简便运算”时,我“有为”地通过三两句话勾起学生对李叔叔的回忆,并创设一个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可以解决问题后,老师表扬一句:“叔叔和同学一样聪明。”激发学生盎然的学习情绪,让学生有饱满的激情学习新的知识。我“有为”地从学生出发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自觉地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来观察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2、同学们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用自己的思维方式积极主动地尝试解决“还剩多少页没有看?”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想法解决问题,最后得出三种解法,老师尊重学生的三种意见,让学生自己介绍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跟其他同学的方法进行比较,说说自己解法的优点、缺点,最后还多问一句:“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这样的话,学生就会择优录用了。教师“有为”地让学生从小就学会“多中选优、择优而用”这种思想方法,正是对学生全面发展负责。3、“质疑延伸”环节,把总页数改成266,使学生看到此时依次计算更简便,如遇到这种情况,选用先减第二个减数的算法就不适合了。最后小结得出根据运算特点和数据特点,灵活运用合理、简便计算方法。教师“有为”地设计此环节,目的是让学生用辨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二、“无为”的智慧在教学“解决问题”这一环节,四年级的学生对于“还剩多少页没看”这个问题,解决起来绝对不难。关键是通过多种解法的对比中择优出简便的算法。因此,教师既要抓住知识的核心问题“连减的简便运算”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投入知识的发现、理解、掌握、运用的过程,又要点到为止,淡化教的痕迹,充分利用个别学生的资源影响全体,展开教学,切不可在教学中独揽课堂,过度限制、剥夺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其实这样的“作为”更巨大,因为开放式的教学活动给学生充分的信任,使学生更乐于探索、善于交流、敢于评判,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堂不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教师从台前退到了幕后,但是教师这种表面的“无为”,实际恰是体现了教师独具匠心的“有为”。课 题简便计算(P40/例2综合运用加减计算的实践问题)课 时第六课时主备教师 秦艳华复备教师 审核人教学重点加减法运算中简便计算的实际运用。教学难点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主题图教学过程集体备课二次备课一、图片引入观察主题图,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出示主题图)二、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讨论问题1. 引导学生观察图(一)观察图(一)中的条件问题。2.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方法多?小组讨论。预设:教材提示了两种算法。一种是把每三本书的价钱相加。采用这种方法,学生遇到的困难是四本书取三本共有几种情况?这是一个组合问题,回答这个问题,如果直接从四本书中每次取三本,要做到不重不漏,思考难度较大。算式:56+31+24=111(元) 56+31+19=106(元) 56+19+24=99(元) 31+19+24=74(元)解决策略:教师引导反过来思考,四本取三本,也就是从四本书中每次去掉一本,就很容易得出共有四种情况。这种反过来思考的间接思路,用于计算三本书总价,就是教材提示的第二种算法。算式:56+31+19+24=130(元)130-19=111(元)130-24=106(元)130-31=99(元)130-56=74(元)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整理板书。2.观察图(二)的条件问题。小组讨论。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整理板书。教师引导学生如果付出100元是两张50元的,买48元、47元的两本书,可以怎样口算比较简便。三、巩固练习:41页2题、3题、4题四、作业:P42/5五、小结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板书设计: 简便运算56+31+24=111(元) 56+31+19+24=130(元)56+31+19=106(元) 130-19=111(元) 56+19+24=99(元) 130-24=106(元) 31+19+24=74(元) 130-31=99(元)130-56=74(元)教后反思 加减法简便运算教学反思 加减法的简便计算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二单元的一个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接触过这类应用题,大部分学生都能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两种解答方法,但对这算法没能归纳、概括,因此这一节课的教学应重在让学生发现两个算式的异同点,并通过具体的计算、比较,得出结论:有时从一个

    注意事项

    本文(4艳华三单元表格教案.doc)为本站会员(牧羊曲112)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