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赛《中和反应及其应用》说课课件李春蓉5月10日修改.ppt
第五单元 常见的 酸和碱,第一课时 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第二节 中和反应及其应用,金山中学 李春蓉,一、教材分析,学生通过第一节的学习了解了:1、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呈酸性、碱性、中性的物质;2、从微粒的观点认识了酸、碱的组成特点;3、溶液酸碱性强弱与一定量溶液中H+或OH-数量的关系。本节教材通过创设真实生动的问题情境,利用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发酸和碱能否发生反应的猜想,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小心求证的科学态度。通过实验方案的设计和交流以及运用实验进行探究,使学生学会借助酸碱指示剂观察酸碱之间发生中和反应,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反应物之间的定量反应关系以及中和反应的特征。通过对中和反应实质的学习,进一步引导学生建立物质化学反应的“微粒观”。本节教材在酸碱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盐的组成特点。为后面学习酸碱的化学性质和复分解反应奠定基础。,(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中和反应及实质,学会利用中和反应改变溶液的酸碱性。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酸和碱反应的探究初步学会借助指示剂判断酸和碱之间能够发生中和反应。通过实验探究探讨整合筛选出有用的信息进行交流;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不同现象学习分析原因。情感与态度: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二)重点、难点:,中和反应的实质,物质是否发生化学反应的判断方法,二、说教法和学法,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酸和碱有了初步的认识,学会了检验酸碱性的方法,但酸和碱之间能否发生反应?H+和OH-能同时存在于溶液中吗?这些问题既是学生头脑中真实存在的问题,又是很容易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所以本节的教学起点应定位在酸和碱能否反应这个问题上,从而引发一系列有关中和反应的探究活动。,1、起点分析:,2、教法和学法,我在教学设计中不仅注重了学科知识的获取,更注重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依据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猜想分析、科学探究等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表达概括的能力、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培养交流意识。,教学手段:,本节课设计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有利的条件使学生充满乐趣,并且把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这样既体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又突破教学难点;并设计游戏在欢快的游戏过程中深刻地理解抽象的微观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让课堂气氛轻松些。同时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增进师生的情谊。,复习引入:,一如何识别酸与碱,可以使用酸碱指示剂,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红色,遇碱变蓝色;,无色酚酞试液遇酸不变色,遇碱变红色。,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的化合物,三酸碱性的强弱程度,二酸和碱的定义,三、教学过程,PH和溶液的酸碱性,酸性溶液的PH 7,碱性溶液的PH 7,中性溶液的PH=7,PH试纸,测定PH最简便的方法是使用PH试纸,HClH+Cl,NaOHNa+OH,HCl和NaOH在水中解离出离子,1、提出问题:盐酸和氢氧化钠之间会发生反应吗?,2、猜想与假设:,3、设计实验方案:,探究活动,4、进行实验探究,溶液由红色逐渐变为无色,玻璃棒上有白色固体生成,玻璃棒上的物质是NaOH吗?,5、分析结果,得出结论,14,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化学方程式:,NaOH+HCl=NaCl+H2O,练习: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KOH+H2SO4=K2SO4+2H2O,Ca(OH)2+H2SO4=CaSO4+2H2O,思考:这几种物质在组成上有什么共同点?,盐:由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中和反应:酸和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酸+碱 盐+水,H2O,中和反应的实质:H+OH H2O,金属离子,酸根离子,【题1】有一瓶无色溶液的PH是4.5,取少量注入试管中,再滴入几滴酚酞试液,溶液呈_色,如果要使试管中溶液的PH升为10,可以采取_的方法。,无,滴加碱溶液,【课堂练习】,【题2】有一瓶无色溶液的PH是9.5,取少量注入试管中,再滴入几滴酚酞试液,溶液呈_色,如果要使试管中溶液的PH降为5,可以采取_的方法。,红,滴加酸溶液,学完本课题你应该知道,1、酸和碱能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3、盐是由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2、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是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