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异常产褥期及护理文档资料.ppt
学习目标,1.解释产褥感染、产褥病率的概念。2.简述产褥感染、产褥期抑郁症的病因。3.列出产褥感染的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及护理诊断4.简述产褥感染、产褥期抑郁症的护理措施。,第1节产褥感染,产褥感染:指分娩期及产褥期,因生殖道创面受致病菌的感染引起局部或全身的炎症变化。,产褥病率:指产后24小时至10天内,每4小时一次测量体温,任何不连续的2次体温38者。,产褥病率大部分由产褥感染引起,但少数病例也可因生殖道以外部位(乳腺、泌尿道、呼吸道等)的炎症引起。,一、病因,(一)诱因 分娩降低或破坏了女性生殖道的防御功能,增加病原体侵入生殖道的机会。如产妇体质虚弱、营养不良、孕期贫血、妊娠晚期性生活、胎膜早破、羊膜腔感染、慢性疾病、产科手术操作、产程延长、产前产后出血过多等。,(二)病原体种类:需氧菌、厌氧菌、真菌、衣原体及支原体等寄生,以厌氧菌为主,许多非致病菌在特定环境下可以致病。(三)感染来源 1.内源性感染2.外源性感染,二、病理及临床表现,病原体,急性外阴、阴道、宫颈炎,急性子宫内膜炎、子宫肌炎,急性盆腔结缔组织炎、急性输卵管炎,急性盆腔腹膜炎及弥漫性腹膜炎,血栓静脉炎,脓毒血症及败血症,局部红肿热痛,粘膜充血、溃疡、脓性分泌物增多。,发热、恶露增多有臭味、下腹疼痛及压痛、白细胞增高。,表现为寒战、高热、下腹痛,严重者侵及整个盆腔形成冰冻骨盆。,全身中毒症状,如高热、恶心、呕吐、腹胀,检查时下腹部有明显压痛、反跳痛。,产后1-2周多见,表现为寒战、高热并反复发作。下肢持续性疼痛,局部静脉压痛或触及硬索状,下肢水肿,皮肤发白,称股白肿。,持续高热、寒战、全身明显中毒症状,可危及生命。,三、诊断,1.详细询问病史,有无感染诱因存在,排除引起产褥病率的其他疾病与伤口感染等。2.确定病原体 病原体的鉴定对产褥感染诊断与治疗非常重要。方法有:病原体的培养、分泌物涂片检查、病原体抗原和特异抗体检测。3.确定病变部位 通过全身检查,双合诊或三合诊,进行血、尿常规及其他辅助化验检查,检测血清急性期反应物质中的C-反应蛋白,有助于早期诊断感染。4.辅助检查 B超、彩色超声多普勒、CT、磁共振等检测手段,能够对感染形成的炎性包块、脓肿及静脉血栓做出定位和定性诊断。,四、治疗要点,治疗原则:增强机体抵抗力,控制感染,正确处理局部病灶。,(一)支持疗法,(二)清除宫腔残留物,脓肿切开引流。,(三)抗生素的应用 要按照早期、足量、快速、联合、多途径原则给药。,(四)对血栓静脉炎,在应用大量抗生素的同时,可加用肝素,并口服双香豆素等。也可用活血化瘀中药及溶栓类药物治疗。,五、护理诊断,1.体温过高2.疼痛3.焦虑4.营养失调5.自理能力缺陷 6.母乳喂养中断7睡眠状态紊乱,六、护理措施,(一)生活护理1提供安静、舒适的休养环境,保证足够的休息和睡眠。2摄入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的饮食,鼓励多饮水,少量多餐,以增强机体抵抗力。保持大小便通畅。3指导暂停哺乳的病人定时挤奶,以维持泌乳。并告知病人感染控制后可继续哺乳。,(二)病情观察,1严密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意识状态及全身情况。2注意子宫复旧及恶露的量、颜色、气味及持续时间、子宫附件区有无包块及大小、性质、质地及会阴伤口愈合情况。3注意有无下肢肿痛、皮肤发白并且局部温度下降,尽早发现下肢血栓性静脉炎。4注意乳房有无胀痛。5监测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是否升高。监测体温及热型。,(三)配合治疗,1对高热的产妇给予物理降温。2鼓励病人多饮水,促进毒素排泄,必要时遵医嘱静脉输体,补充水、电解质,以维持机体体液平衡。3.遵医嘱应用敏感、足量、高效抗生素,有效控制感染。应用宫缩抑制剂,促进子宫收缩,防止炎症扩散。必要时给止痛剂。4加强口腔、皮肤的清洁护理,保持外阴清洁,正确处理局部病灶。5盆腔感染取半卧位或抬高床头,以利炎症局限及恶露排出;会阴侧切口感染,卧向健侧;下肢血栓静脉炎,抬高患肢,局部保暖,湿热敷,以增加血液回流,促进血循环,减轻肿胀。,(四)心理护理,1了解产妇和家属的心理状态,鼓励产妇说出焦虑的原因及心理感受,给予理解和关心。2指导病人产褥期保健知识及自我护理方法。3加强婴儿护理,提供母婴接触机会,减轻焦虑,增强信心,配合治疗过程。,(五)健康教育,增加营养,充分休息,适当活动,按医嘱继续用药。指导作好口腔、皮肤、乳房、会阴的护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指导正确的母乳喂养,正确护理乳房。教会产妇识别产褥感染复发征象,如恶露异常,腹痛、发热等,如有异常情况及时就诊。,第3节 产褥期抑郁症,产褥期抑郁症:是在产后3个月或6个月内发生的抑郁情绪,是产后常见的一种精神心理障碍性疾病。表现为疲劳、注意力不集中、失眠、乏力、焦虑、沮丧、悲观、丧失照顾婴儿和自理能力,严重者可出现伤害婴儿或自我伤害的行为。,一、产后精神疾患的分类,1.产后抑郁 表现为产后2周内有一过性抑郁状态或哭泣,一般24小时自然消失,预后良好,但发病率较高,,2.产后抑郁症 60以上的妇女症状出现在6周以内,大多数可在3-5月内恢复。,3.产后精神病 典型的出现在产后四周内,由产后抑郁症而来。,二、病 因,1.身体因素产时产后的并发症、滞产、难产、手术产是产后抑郁不可忽视的原因。,2.心理因素,3.社会因素,4.内分泌因素,5.遗传因素,三、临床表现,焦虑和抑郁心境,疲劳、睡眠障碍、食欲异常、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感到内疚、羞愧、愤怒,没有能力或无望感,存在自杀想法或自杀行为,有时出现强迫观念或行为,怕出门,对自己、小孩及伴侣过分关心,怕发生不幸事件等。,四、诊 断,至今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美国精神病学会(1994)制定的诊断标准为:(一)在产后2周内出现下列5条或5条以上的症状,必须具备1和2两条1.情绪抑郁2.对全部或多数活动明显缺乏兴趣或愉悦3.体重显著下降或增加4.失眠或睡眠过度5.精神运动性兴奋或阻滞6.疲劳或乏力7.遇事皆感毫无意义或自罪感8.思维力减退或注意力溃散9.反复出现死亡想法(二)在产后4周内发病。,五、处理要点,主要采用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六、护理诊断,1焦虑2.自我贬低 3父母不称职 4疲乏5睡眠形态紊乱,七、护理措施,(一)生活护理1为产妇提供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2.指导产妇与婴儿同步休息,保证睡眠时间。3.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钙、易消化的汤汁饮食,促进泌乳。4.协助产妇淋浴、更换内衣裤,促进舒适。,(二)病情观察1观察产妇的情绪变化 2.观察睡眠、食欲、体重的变化。注意生命体征,尤其是呼吸、心率的变化。观察有无疲乏无力、头晕、头痛等症状。,(三)治疗配合,1药物治疗 遵医嘱应用抗抑郁药治疗。2心理治疗 加强心理开导,进行心理调节。,链接 产后抑郁症的预防,1.加强孕期保健利用孕妇学校等多种渠道普及有关妊娠、分娩常识,减轻孕妇对妊娠、分娩的紧张、恐惧心理,完善自我保健。2.积极开展“导乐”或“陪伴”分娩的新模式,让其亲人陪伴在产妇身边,参与分娩过程,给予心理支持,同时,开展无痛分娩,减少产时、产后并发症的发生。3.重视产褥期保健 实行母婴同室、母乳喂养,并正确指导母乳喂养的技巧及新生儿的保健工作。对有不良分娩史及有精神抑郁史或情绪低落的产妇,要给予高度重视,及时作好心理保健工作,及时发现,积极治疗。4.家庭支持使其丈夫及家人了解发生产后心理障碍的病因,产后要尽量满足产妇身心方面的需要,使产妇心情愉快。,使用说明:,在播放幻灯片前,将“宏”的“安全性”设置为“低”时,在幻灯片放映过程中,随时用鼠标点击右上角的数字,即可显示当前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