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ppt
,(西周)分封制、宗法制,(春秋)诸侯割据混战,(战国)各国掀起自上而下变法运动,秦的统一,诸侯势力强大“两制”渐渐崩坏,封建经济的发展,秦商鞅变法成效最大,二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有人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有人说,秦始皇是个十足暴君,它因完成统一大业而名垂千古,因实施暴政遭千古骂名。李贽是明朝后期一位以“异端”自居的进步思想家。他认为:“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拆,掀翻一个世界,是圣是魔,未可轻议。”秦始皇是怎样“掀翻一个世界”的?,秦始皇像,一、“六王毕,四海一”实现统一,1、过程,(1)东灭六国,建秦朝,秦兼并六国,一、“六王毕,四海一”实现统一,1、过程,(1)东灭六国,建秦朝(公元前221年),经过:韩赵魏楚燕齐,条件:,社会基础:经济基础:人民愿望:秦始皇个人因素:,一、“六王毕,四海一”实现统一,1、过程,(1)东灭六国,建秦朝,(2)北击匈奴,夺河套,修长城,筑直道,辽东,临洮,河南地,九原郡,一、“六王毕,四海一”实现统一,1、过程,(1)东灭六国,建秦朝,(2)北击匈奴,夺河套,修长城,筑直道,(3)南征岭南、修灵渠、置郡县,(4)西南开“五尺道”、任官吏,2、意义:,(1)扩大统一帝国的规模。(2)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东到大海,北至长城,南到南海,西到陇西,想一想:面对如此广阔的疆域,该如何来巩固呢?,是推行郡县制还是分封制?,二、海内为郡县,1、出现:春秋战国,2、确立:秦朝,3、内容:,秦朝政府地方组织系统表,皇帝,郡尉,郡守,监御史,县尉,县令,县丞,有秩,三老,啬夫,游徼,亭长,里正,郡,县,乡,亭,里,道,4、特点,(1)中央垂直管理地方,(2)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5、意义,(1)是中央集权制的重要环节。,(2)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血缘)政治。,6、发展:西汉,消除地方割据,巩固大一统。,有人质问:“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郡县制既然能够加强中央集权为什么秦朝却很快覆灭?,比较分封制和郡县制。,相同点:性质: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王权的统治。,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不同点,以中央集权的方式解决了分封制所导致的地方割据问题,巩固了国家统一,是历史的进步。,三、百官公卿,1、皇帝制度,材料一: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下的第一道重要诏令是“议帝号”。群臣商议后向秦王建议说:“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因此,臣等愿“昧死上尊号”,请王为“泰皇”。秦王不以为然,他提出“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并说:“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他还采纳了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的建议。材料二:“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材料三:秦代以前,玺并非最高统治者所专有。春秋战国时,卿大夫及地方官吏的印章均可称玺。至秦代,则是“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据载,秦朝的传国玉玺其文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请回答:根据以上材料,扼要指出皇帝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其本质。,皇帝制度的特点,皇权至上:权力高度集中的标志。“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皇帝独尊:成为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确立“皇帝”称号;皇帝自称“朕”;命令称“制”或“诏”,印称“玺”。,皇位世袭:“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是君主权力集中的另一体现。“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三、百官公卿,1、皇帝制度,2、三公九卿制,秦朝中央官制有何特色?,(1)“三权分立”。三公分掌政治、军事及监察大权,奠定了民政、军事及司法三权分立的基础。三公九卿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2)君主专制。皇权至高无上,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手里。(2)不得世袭,百官公卿由皇帝任命,分封世袭制不再延续。,3、朝议制度,如何看待朝议制度?,(1)作用: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2)破坏:君主专制,4、汉承秦制,(3)思想专制,1、“焚书”“坑儒”,2、“挟书律”,实质:思想专制,来源:韩非子“燔诗书而明法令”,危害:破坏了文化,激化了社会矛盾,是秦朝短期而亡的重要因素。,小 结,秦行政机构示意图,君 主 专 制 中 央 集 权,秦始皇完成统一,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当时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应予以肯定。但秦始皇焚书坑儒,摧残了文化,严酷刑法,残暴统治给人民带来灾难。,“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损车骑。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语。”案问莫服。当是时,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你认为谁最有可能向丞相告密?秦始皇为什么对丞相车骑的多少如此在意?这则小故事反映了什么问题?,学 思 之 窗,皇帝,三公九卿制,御史大夫,丞相,太尉,诸卿,(牵制),(统率),(统率),(虚设),直接控制,长8.9厘米、宽2.1厘米、高3.4厘米。这是皇帝调发军队的凭证,用铜铸成虎形,中分为二,右左半符各有错金铭文“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12字。发兵,必须右左半符验合方能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