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超好发展经济阳学讲义.doc

    • 资源ID:4691387       资源大小:6.10MB        全文页数:56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超好发展经济阳学讲义.doc

    发展经济学讲义李宏伟前言一、课程主要内容 本课程以经济发展理论为基础,从中国经济发展的轨迹和世界经济中的中国来讲述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经济发展的一般过程与机制,用比较的眼光来探讨中国经济的发展的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从而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内容包括: 人口、劳动力、资本、政府与市场、资源与环境、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等方面的区域发展比较,也包括生产扩大,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变化,社会资本的积累,国际经济关系进步,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制度的进步等方面的社会经济机制的探讨。 二、参考书目1. 杰拉尔德·迈耶:发展经济学前沿,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2. 德布拉吉·瑞:发展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3. 迈克尔·托达罗:经济发展,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4. 张培刚:新发展经济学,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5. 吉利斯等:发展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三、关于重点理论的学习1. 了解理论贡献者的基本情况;2. 了解理论提出的背景;3. 重点掌握理论内容,包括其假设条件、分析过程、结论、适用条件等;4. 重点掌握对理论的评价,包括正面评价(优点、重要贡献)和负面评价(缺点)。四、关于中国经济发展问题的学习1. 了解其产生的历史渊源2. 了解其现状3. 重点掌握其产生的原因和已有的解决措施(包括措施的有效性和局限性)4. 你的建议五、学习发展经济学的三个误区1. 误区一: 认为经济落后只有一个单一原因(X因素)2. 误区二: 采用单一的标准评价发展绩效。3. 误区三: 发展是一个线性的过程忽略初始条件;忽略路径依赖;忽略各国社会制度和政治结构和政策目标的状况,认为政策处方在任何国家都是适用的。第一讲 经济发展概论一、 发展的目标是什么?(一)传统经济学的解释国家经济能力,国家的内在经济条件已经被或多或少静止了很长一段时间,目的就是为产生和维持国民总收入(Gross national income, GNI)的年增长率达到5%-7%或者更多。考虑到国家扩大其产出的能力增长快于其人口的增长速度,一个可用的一般性经济发展指标是人均收入(income per capita)增长率。“实际”人均GNI的水平和增长率,成为衡量人口的综合经济福利对于普通国民来讲,可获得多少实际的产品和服务。(二)新经济学的观点发展应该理解是一个多维的过程,包括社会结构、流行观念和国家制度方面的主要变迁,以及加速经济增长降低不平等和根除贫困等诸多方面。从其本质上说,发展,必须包含全方位的变迁,整个社会体系转而面向其体系内所有个人和社会群体的多样化的基本需求和希望的满足,远离那种被广泛认为是不满意的生活状况,朝向那种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方面都更好的生活状态。 (三)阿玛蒂亚·森的见解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玛蒂亚·森认为:“经济增长不能够作为目的本身来看待。发展必须更加关注提高我们过去的生活和我们所享用的自由。“也即是提高人们的功能的可行能力(capability to function)”。二、发展的核心价值1. 生计(sustenance):满足基本需要的能力。经济活动的基本功能是尽可能地为更多的人提供必要的手段,以克服其因缺乏食物、住所、健康和保护而导致的无望与悲惨。即消除“绝对贫困”。2. 自尊(self-esteem):作为一个人而存在一种不被他人作为实现其目的的手段的价值感和自尊。“发展作为一个目标是合理的,因为它非常重要,甚至也许是活的尊敬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方法。”(丹尼斯·古尔特)。3. 自由(freedom):要能够进行选择从物质性生活条件中解放出来,从来自自然、无知、他人、不幸制度和教条化的信念(尤其是那种认为贫困是命中注定的信念)等等的社会奴役中解放出来。“经济增长的好处,不在于财富提高了快乐,而在于它扩大了人类的选择范围”(W. 阿瑟·刘易斯)。三、经济发展研究与发展经济学经济发展,通过人类整个历史来看,不管是什么时代都可以说是人们经济活动的目标;但是在不同的时代,其内涵和外延有着很大的不同。经济发展研究的课题(问题)对经济学来说是自古典经济学派以来最基本的研究课题。总得来说,对于经济发展的研究,是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这个大学科中的一个最新、最激动人心和最富于挑战性的分支。尽管,追溯起来,亚当·斯密可以说是第一位“发展经济学家”,他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国富论),出版于1776年,是第一部关于经济发展的论著,但是,真正对非洲、亚洲和拉美经济发展问题以及发展过程展开系统研究的时间不超过50年。发展经济学虽然以传统经济学的原理和概念为基础,但在很大程度上,已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方法论和研究领域。四位发展经济学家,普林斯顿大学的威廉·阿瑟·刘易斯(W. Arthur Lewis)和芝加哥大学的西奥多·舒尔茨(Theodore Schultz),阿玛蒂亚·森(Amartya Sen),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分获1979年、1998年和2001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印证了发展经济学作为经济学学科中一个独立研究领域的地位。四、发展经济学的本质1. 传统经济学(traditional economics)首要关注的是稀缺生产性资源的高效、低耗配置,以及如何利用这些资源实现最优的增长,以生产出数量和品种范围都不断扩大的商品和服务。2. 政治经济学(political economics)超越了传统经济学研究物物之间的关系,着眼于社会和制度过程的研究,关注的是政治和经济之间的关系。3. 发展经济学(development economics)除了关注现有稀缺生产性资源的有效配置及长远的可持续发展之外,它还考察亚洲、非洲和拉美的生活水平迅速和大幅改进所必需的经济、社会、政治和制度机制,包括公共机制和个人机制。第二讲 发展中国家的异同与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一、发展中国家的定义1. “发展中国家”与“第三世界” “第三世界”是“发展中国家”的同义语。与其他术语略有不同的是这一概念带有政治涵义。 2.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联合国分类 OECD分类最不发达国家非石油输出国石油输出国低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3. 世界银行的界定方法是: 208个人口不低于30,000的经济体,按照人均国民总收入(GNI)指标的高低排序,并据此界定为低收入国家(low-income country, LIC)、中低收入国家(LMC)、中上收入国家(UMC)、高收入OECD国家和其他高收入国家。低收入国家是指2003年人均国民总收入765美元及以下的国家和地区;中低收入国家,人均国民总收入在7663035美元之间;中上收入国家,人均国民总收入在30369385美元之间;高收入国家,人均国民总收入在9386美元及以上。 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差异1. 国家的大小和收入水平 一个国家的国土面积、人口数量和人均国民总收入水平是决定这个国家潜质的重要因素,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区别于另一个国家的主要因素。大国往往资源丰富、潜在市场巨大,原料和产品可自给自足,但也会带来国家管理、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不均衡等问题。 一般说来,一个国家的大小与它的人均国民总收入水平以及这些收入分配的平等与否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2. 历史及殖民背景 殖民地国家的经济结构,以及它们的教育和社会制度,通常都是效仿它们以前的殖民统治者的模式,加之各地千差万别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各国迥异的制度和社会形式。 非洲是遭受欧洲殖民统治最深的国家,例如早期的奴隶贸易。拉丁美洲(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在亚洲,印度(英属殖民地)、菲律宾(西班牙和美国共属殖民地)、印尼(荷属殖民地)、越南(法属殖民地)。3. 自然禀赋和人力资源状况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潜质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其自然资源(即土地、矿藏和其他原料),但是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往往遭受“资源诅咒”。在人力资源禀赋方面,重要的不只是人口的绝对数量及其技术水平,同样重要的还有他们的文化素养、工作态度、信息资源、创新精神以及自我完善的愿望。此外,公共管理水平也非常重要。4. 宗教状况和民族构成发展中国家的宗教和民族构成,以及这种构成所带来的冲突或合作,对于经济发展的成败具有决定性的作用。5. 国有经济与私有经济的比重和公民社会国有经济占主体的国家和私有经济占主体的国家,其所采取的经济政策有所不同。例如,旨在提高就业率的经济政策。在前者中,往往采取政府的直接投资和开展大规模的农业工程;而在后者中,则通过税收减免来刺激私有经济雇佣更多的工人。 此外,公民社会(civil society),包括处于国有经济和私有经济之外的非政府组织(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NGO)的自主行为,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6. 产业结构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都属于农业国。对发展中国家的人们来说,农业不仅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最大差异在于: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部门的比重。7. 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的对外依赖程度 除了对商品和技术的依赖之外,随着发达国家教育体制和政府管理理念、消费方式以及对生活、对工作、对自我的态度全球范围的广泛传播,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依赖是全方面的。8. 政治结构、权力和利益集团 经济政策本身正确与否,往往不能完全决定国家处理关键性发展问题的最终结果。政治结构、既得利益和统治阶层中坚分子的忠诚往往能决定哪些战略可行以及经济和社会变革中的主要障碍何在。三、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特征1. 生活水平低下,表现为低收入不平等、医疗水平低下以及受教育程度低2. 劳动生产率低下3. 人口增长率高,劳动人口赡养比例高4. 严重依赖农产品和初级产品的出口 发展中国家的大部分人口和生产活动之所以集中在农业和其他初级生产部门,其原因是当一个国家的收入水平很低时,国民的第一需要是解决吃、穿、住的问题。而劳动生产率低不仅在于人均耕地少,而且技术原始、管理落后、物质和人力资本投入不足。5. 普遍存在不完全市场和不完全信息 市场经济运转是否良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制度、文化和法律前提的存在。包括:完善的法律体系,能保证契约的实施和财产权利的实现;稳健、可信的货币;发达的公路和公用基础设施;成熟的银行和保险事业;正规的信贷市场;通畅的市场信息;有利于构建长期合作关系的行为规范。6. 国家关系的劣势地位、依附性和脆弱性 富国可以控制国际贸易的类型及其规则,可以左右发展中国家国家接受技术转移、外来援助和私人投资的条款。而且能将其价值观念、态度、制度和行为准则强加到发展中国家。其后果之一是造成发展中国家的人才流失(brain drain)。四、现代的发展中国家与早期的发达国家的区别1. 物质和人力资源禀赋 与发达国家最初开始现代经济增长之时相比,当代发展中国家的自然资源禀赋相对较弱。即便在自然资源相对丰富的拉美和非洲,这些发展中国家也只得牺牲对资源的实际控制权以从发达国家手中换回购买技术和设备的大量资金。 人力资源禀赋方面的差异更加明显。当今低收入国家往往国民教育水平比较低、信息闭塞、缺乏工作经验、技术熟练程度低。此外,穷国的工人在创造经济价值的理念上与发达国家发展初期相去甚远。2. 相对人均收入和GDP水平 在发展中国家刚开始现代化进程的时候,发达国家在经济上就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因而可以利用自身的资本优势,扩大其与贫困国家的收入差距。3. 气候差异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处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湿热的气候条件使土地质量恶化,物品损毁速度加快;同时引发农作物减产。并且严重的湿热会引起人们的不适,降低其从事紧张体力劳动的意愿。此外,疟疾及其他严重的寄生虫常集中在热带地区。4. 人口规模、分布及增长进入现代化经济增长阶段,欧洲和北美的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从未超过2%。相比之下,过去几十年发展中国家的年人口增长率均超过了2.5%,有些国家现在的增长率甚至更快。人口规模的庞大,分布的集中使得这些国家的人口土地比率较欧洲国家增长初期要高。5. 国际移民的历史作用 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国际移民成为乡村剩余人口的重要出口,国际移民现象普遍,人口大规模流动。这对缺乏劳动力和人口过剩的国家都带来了极大好处。而当前各国都加强了对移民的控制,大规模的国际移民已不太可能。6. 国际贸易增长的促进因素 国际自由贸易在19世纪及20世纪早期推动了发达国家经济的发展。当今,除了少数成功的东亚国家(地区)外,非石油国的发展中国家处境艰难。一方面源于其主要出口产品为缺乏竞价能力的初级产品,另一方面则由于不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7. 基础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能力 时至今日,从基础研究到产品研究的各个阶段中,科技进步仍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世界上90%以上的研究费用(R&D)来自这些国家。穷国倾向于制造一些生产简单、设计简单、节约资本,使用大量劳动力而市场狭小的产品,但穷国没有资金和技术承担实现长期经济利益的研发工作。8. 政治和社会制度的稳定性与灵活性 发达国家在工业革命前是一个独立统一的国家,可以在对现代化意见一致的基础上制定国家政策。但对于大部分刚脱离殖民统治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社会结构不仅是分化的,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冲突的。 另一方面,随着全球化的到来,国际资金流动能够迅速影响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气候,如1994年始于墨西哥的拉美金融危机,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此外,由于政权的不稳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也波动不定。 9. 国内经济制度的效率发展中国家的制度往往不同于发达国家的制度,但一般而言,发达国家的制度可保护更多人的财产权,提供成本更低、效率更高、速度更快的争端解决机制。并且这些国家的制度往往更透明:发达国家的公司治理、管理章程和税收在更大程度上保证了有效和公平,政府管理活动更民主。五、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一)经济发展主要是指:生产扩大,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变化,社会资本的积累,国际经济关系进步,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制度的进步,价值观的变化以及发展成果的共享等。(二)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主要是通过生产扩大,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变化等使一个国家从低水平经济走向高水平经济,从“不发达”状态走向“发达”状态的过程。1. 生产扩大:是经济进步的一个中心的现象。常用GDP、GNP和人均GDP来衡量的。2. 技术进步:技术进步的最大特点是由大规模生产和分工带来的生产效率提高。3. 产业结构变化:产业结构变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侧面,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的历史都是经济结构变化的历史,新产业的兴起,旧产业的衰退。4. 资本的积累:把产出的一部分不用来消费,而用来储蓄,再重新投入到生产领域。资本积累带来技术进步以及产业结构变化,由此而使得生产进一步扩大。5. 国际经济关系的进步 国际经济关系的进步是生产和收入增加的一个重要条件,所有的国家通过贸易、投资以及经济合作而呈现紧密的相互依赖关系。近年来,随着各国市场的扩大,投资环境的改善,贸易的扩大等形成了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趋势。6. 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 人们的需求随着收入的增加,不仅是量的扩大也是多样化和品质向上的结果。(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是生产技术和产业结构变化的原因,也是它们的结果)7. 制度的进步,价值观的变化8. 发展成果的共享 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使参与经济发展过程的大多数人共享发展成果。这不仅体现在大多数人的物质生活的显著提高,还包括公共设施的共享、社会分配的公正,以及政治的民主和社会权利的拥有。(三)经济发展、经济增长和经济波动1. 经济增长:一般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的产品和提供的劳务总量的扩大。表现为GDP或人均GDP的增长。2. 经济波动:经济在长期的运行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高峰、低谷现象 经济增长和经济波动在广泛的意义上是经济发展现象的一部分,在现实的经济运营过程中和经济理论中也是把这三个现象进行区别的。经济增长是一个量的概念。经济波动代表短期内的经济增长的周期,是经济增长的伴随性特征,而经济发展是更详细、更广泛、更体系化地来综合衡量经济主体,是“全部社会体系的向上运动”(缪尔达尔)。第三讲 经济发展的一般过程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轨迹一、经济发展的一般过程(一)现代经济增长的发端 现代经济增长迄今不过2个世纪。18世纪后期英国的工业革命带来了经济的变革。19世纪中叶,欧洲北美开始了类似的转变。19世纪后期,非欧民族的日本开始了工业化。两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大萧条放慢了经济进步向全球其他地区扩张的步伐。20世纪中叶从殖民地独立的各国开始了工业化。而这一过程在世界的某些地区才刚刚起步。(二)持续增长的起飞(take of into sustained growth) 低水平经济(贫困):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出发初始条件(生产力水平和消费水平都很低;死亡率和出生率都很高,发达国家人均GNP在200-500美元之间,日本为74美元,中国为50美元) 经济持续增长的起飞(人均国民收入的大幅度的持续增长的开始;随着工业化的兴起,产业组织形成了大规模生产和分工),经过100200年的时间人均增长率超过12%)高水平经济(人均收入达到高水平,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二、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轨迹 中国经济发展的轨迹是一个传统与现代相剋的过程,它反映在中国的市场形成与资源配置这两个侧面。(一)建国前的中国经济的机制特征1. 前现代社会(pre-modern)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1)自然因素第一,中国的城市在中国各个地域不是一个单一的被统合的城市组织,而是形成了几个区域组织,它不过是与它的邻近组织存在着一种漠然结合的关系。中国的农村涵盖传统的适合于由中国人能进行居住农业的王朝所有地域,界限的设定是由人文地理决定。这意味着中国的城市和农村的市场以及社会结构是割裂的。第二,王朝末期区域差距的原因有五个主要原因:人口密度;地区职业的专业化;技术的应用问题;商业化和区域内交易;与区域外的关系。其结果是在中国,由于地域地形的影响,各地域之间存在着相对的经济自立性,这是在没有机械化交通工具下的东亚大陆农业社会的典型。 第三,中国的市场受地形的制约,只形成了一个限定的市场圈,其特征是自我完善的封闭的市场单位。定义为标准市场圈:Y=ax+b+c/xY 是市场圈的规模;x 是人口密度;a 是平均运输效率;b 是地形的非平坦度;c 是家族的自给量,或市场的依存度。所以,经济资源的配置是限制在一个区域市场里面。(2)社会组织因素 在中国不管是王朝还是政府都具有一个独自的社会基础,与长期政治变动相比,经济社会一直持续处于一种稳定的静态循环状态。 第一,从经济现象来看,中国经济规模是巨大的,但是经济结构本身具有极端的以农业为中心的生产结构和以最终消费为中心的消费结构的特征,因而中国经济整体形成了单调而直接的经济结构。这意味着中国经济不是质的经济,而是量的经济。 第二,从人口分布和人口移动来看,在古老的农业国的中国,农业人口实质上是从人口密度高的地区走向低的地区,同时也是从土地的生产率低的地区走向高的地区,这种移动是长时期进行的。看上去,它是在向某一局部地区移动,而实际上它的人口分布几乎对所有的区域尽可能的给予一个均等的压力。其结果是中国的农业人口分布不得不说是非常合理的。 第三,从经济行为来讲,构成中国经济的各个经济主体在计划、生产和消费之间自成一体。换一句话说,官僚、农民、手工业者以及商人的活动展开是在一种特定的自成一体的生存秩序中进行的。所谓特定的秩序被制约于私人之间的保证范围,而必须由个人关系来决定。 由此得出的结论是,以传统农业为中心的中国社会组织的基调,从经济现象来看,它是稳定而停滞的经济结构,作为经济行为来看,尽管存在以最终消费为目的的商业活动,但是它从属于个人关系。 因而,中国经济最大的特征是由于缺乏一个全国统一市场,以及农业人口的均等分布阻碍了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给中国转向现代市场经济的过程中造成了极大的困难。(3)人口因素 清朝的鼎盛时期,1700年到1850年约150年间,由于国内的稳定和经济的繁荣,人口增加了近四倍以上,农业社会为中心的中国,劳动力就是资本,如果它的农业剩余不能还原为其它的物质利益的话,只能用于养活庞大的人口。(二)中国经济发展计划经济时代1. 19491978年的中国经济(1)经济发展的机制包括:第一,农业与工业间的不等价交换价格的剪刀差第二,强储蓄机制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发展机制统购统销(2)小结:计划经济时代的中国经济特征从贫穷的农业国起步,在自力更生的条件下,形成了以重工业发展为中心的强储蓄机制和特有的城乡二元结构。高投入低效率使得人均增长处于低水平状态;加之大跃进的失误和文革的破坏,国家最终未能脱离贫穷状态。但是,与此同时,中国社会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得到了进一步的整合。这一阶段也因之可称为中国现代经济发展的准备阶段。(三)中国的经济发展改革开放时代1.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2. 中国改革开放时代的经济发展第四讲 论证经济发展问题的基本思路一、发展经济学的思想渊源(一)古典学派理论对发展经济学的深刻影响 1. 古典学派(1)威廉.配第与“配第克拉克命题”(1691,1940):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从事农业的人数比从事工业的人数相对地减少,从事工业的人数比起从事服务业的人数又将相对地减少。其原因在于收入弹性和投资报酬(技术进步)的差异。(2)亚当·斯密的经济发展的基本课题是各个国家的国民财富是如何增加的,也就是如何脱离贫困的问题;(3)马尔萨斯所追求的基本问题是人口增加的规律与收入增加是什么样的关系,也就是如何脱离人口压力的问题;(4)李嘉图基于比较优势理论解释了国际贸易将给各国带来什么样的利益;以上这三个课题至今仍旧是发展理论的最基本的命题,也就是财富的增加,人口压力的减少,以及协调国际经济关系。Ø 亚当·斯密把劳动作为唯一的价值基准,劳动的价值的产生是由土地和资本的同时投入带来的,即土地、劳动和资本是价值的源泉。亚当.斯密的经济发展的中心概念是财富。Ø 马尔萨斯的贫困均衡论指出人口增长是制约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使其陷入贫困陷阱的根源。Ø 李嘉图的国际贸易理论认为是由于天然资源的禀赋差异必须要通过比较优势来展开国际贸易。(二) 论证经济发展问题的基本思路1. 经济发展的结构主义思路 (1)代表人物 主要有罗森斯坦罗丹、纳克斯、刘易斯、辛格和缪尔达尔等,是西方最早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问题的一批学者。(2)主要观点 既反对以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也反对凯恩斯主义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 他们认为,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核心是通过价格市场机制的运行调节国民经济,而在发展中国家,商品经济不发达,价格体系还处于萌芽状态,市场分散而不完整。因而发展中国家缺乏进行所边际、增量调节的基础,而是需要结构方面的调整。 而凯恩斯经济学是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条件上出发,把萧条时期的失业和资本闲置归因于储蓄过多,而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和失业却是储蓄不足。 而且,凯恩斯的分析是一种静态分析,这与经济发展的长期和动态性不相适应。 强调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非均衡状态 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结构刚性,价格机制对资源重新配置的推动作用有限,市场不能达到均衡。而且,各地区与部门之间的差异较大,而经济效率的差异还会加剧这种差异。 提出了发展战略和政策建议Ø 实施工业化Ø 重视资本积累Ø 强调计划化Ø 主张平衡发展战略Ø 重视收入分配调节Ø 实行进口替代外贸战略(3)主要理论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正式提出了二元结构论,后经过拉尼斯、费景汉的补充与乔根森的发展。他们研究的中心问题是,不发达国家利用什么样的经济机制才能使国民经济结构从以仅能糊口的传统农业为主的社会转变为现代化、城市化、多样化的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经济。Ø “刘易斯费拉尼斯模型”第一, 理论假设前提: (1)不发达经济分为两个部门,即以城市中以制造业为中心的现代化部门和农村中以农业、手工业为主的传统部门。城市的工业部门资本积累增加能吸收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 (2)劳动无限供给;落后的农业部门存在大量隐蔽的失业人口,保证了城市工业扩大所需的劳动力。 (3)工资水平不变。工资受供求关系及农村低劳动生产力所形成的,低平均收入的影响而保持低水平,这就使城市现代化工业部门获得高利润。而这些高利润再投资,又能从农村的“隐蔽失业人口”中吸收更多的劳动力。“中心外围”论(普雷维什辛格命题)Ø 由普雷维什和辛格提出,从分析贸易条件入手,发展中国家出口初级产品,进口制造品,贸易条件Px/PE恶化。普雷维什认为初级产品和制造品因生产率提高而得到的利益在穷国与富国的分配上是不平等的。普雷维什提出了“中心”和“外围”命题,“中心”是指发达国家,“外围”是指发展中国家。(曾任拉丁美洲经济委员会执行书记,他的理论对这些国家实行进口替代政策有重要影响)Ø 辛格认为: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进行的是“飞地”式投资,所获得利润和利息都汇回本国,一般不会转化为追加投资,从而发展中国家的溢出效应很小。发展中国家因出口增长需要的机器设备,因无法在国内生产而只好从发达国家购买。而在这过程中,发展中国家由于没有讨价还价的能力,使得贸易条件不利于发展中国家。2. 经济发展的新古典主义思想(1) 主要代表人物 这一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代表人物主要有:西奥多舒尔茨,P鲍尔,哈里约翰逊,哈伯勒,H明特和贝拉巴拉沙。(2) 理论的主要内容 认为经济发展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连续的过程。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创始人马歇尔吸取了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把经济看成具有进化的、有机性质的体系。同时,他又接受了数学中的微分观念,认为经济因素的变化是微量或增量的变化(边际)。 经济发展过程是一个和谐的、无冲突的过程,经济发展的结果是所有阶层都自然而然地均沾利益。长期来看,经济可以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将使劳动阶层和非劳动阶层的收入都会不断提高,各阶层不存在利益的冲突,经济能够持续发展,达到帕累托最优。 市场价格机制能够起配置资源的均衡的作用,主张发挥市场机制的作为调节经济的基本手段。(3) 政策主张 保护个人利益和私有产权; 反对国家干预,校正价格扭曲,倡导自由竞争和自由放任;政府干预受到信息和交易成本的制约而造成整个经济的扭曲,而且一种扭曲会造成另一个扭曲,造成整个经济关系的全面扭曲。不完善的市场要胜过不完善的计划。 主张自由贸易;认为根据各国占优势要素禀赋条件进行国际贸易对各国都有好处。持静态的比较优势观。 金融自由化;斯坦福大学的麦金农和肖主张应该以金融自由化代替金融抑制,以金融深化替代金融浅化。3. 经济发展的新古典政治经济学思路 (1)代表人物:德姆塞茨、阿尔钦等。(2)主要观点: 认为制度并不是外生变量,只有推动制度变 迁才能促进经济发展。 认为存在交易成本。 认为信息不完全导致经济体系是一个稳定均衡体系;权力引出的寻租、贪污腐败使纯经济分析失效,主张引入制度分析方法。4. 经济发展的激进主义思路(新马克思主义)(1) 理论产生的背景及代表人物 背景:1959年古巴人民革命的胜利,使许多拉美青年思想出现激进思想倾向,他们完全接受“中心外围”的概念,并将其推向极端,主张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地发展,应该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脱钩。 主要代表人物:埃及的萨米尔.阿明(2) 主要观点 彻底批判新古典经济学; 比结构主义更进一步,提出了“依附论”; 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思想; 认为经济不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在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中存在着控制的中心和受控制的外围关系和不平等关系。(3) 主要代表性理论 弗兰克的理论Ø 在国际关系中,发达国家具有强大的支配力量,它们控制了先进技术,垄断了发展研究,是国际贸易、投资和技术的主要受益者。Ø 外围现有的经济、社会和政治条件是由国际的历史过程形成的。Ø 全球体系是一种牺牲一部分利益而让另一部分发展起来的体系。即不发达的国家依附先进国家,导致的一种社会经济结构的特殊形式。 阿明的理论Ø 世界资本主义由中心和外围两个部分组成。Ø 外围地区的经济没有任何“自我的内部动力”,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的支配下,外围国家不过是中心国家的附庸。中心的发展造成了外围的不发展,并使外围依附于中心。(4)政策主张Ø 改变内部生产结构,改变制度和秩序。Ø 革命和社会主义是发展的必要条件。Ø 外围实行区域经济一体化,订立国际商品协定,发展本国技术可以减低中心的不利影响。Ø 与现有国际关系“脱钩”。二、 按时间顺序划分的(一)第一阶段:线性阶段模式(20世纪40年代末60年代初期)1. 主要代表人物:罗斯托、哈罗德、罗森斯坦-罗丹等。2. 罗斯托理论的主要观点()强调物质资本积累的重要性 特别强调资本的重要性,因为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充足,而自然资源也不是决定因素。()强调工业化的重要性 提高人民生活,摆脱约束的途径,也是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缩小城乡差距的途径。()强调计划的重要性3. 主要理论Ø 拉格那·.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Ø 哈罗德多马模型Ø 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Ø 保罗.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论”(二)第二阶段:结构变动模式(60年代期70年代末期)1. 代表人物: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2. 结构变动模式主要特点(1)注意发挥政府和市场的协调作用;(2)在发展工业的同时,开始重视农业的发展;(3)开始转变进口替代工业化政策,向出口导向发展,重视对外贸易的作用。3. 主要理论 刘易斯的“二元结构劳动剩余”理论及霍利斯.钱纳里的经验分析模式。 他们研究的中心问题是,不发达国家利用什么样的经济机制才能使国民经济结构从以仅能糊口的传统农业为主的社会转变为现代化、城市化、多样化的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经济。(三)第三阶段:80年代至今 1. 代表人物:速水佑次郎、奥尔森等2. 理论发展的主要特点(1)开始重视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影响。(2)超越纯经济分析理论,开始从其他视野分析经济发展,如政治的决策等。重视政治、法律、历史等因素的影响,多做经验分析,如库兹涅茨、钱纳里等。(3)发展了寻租理论。发展中国家由于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更易出现寻租(即“看不见的脚”)行为,强调政府管制经济的适度。三、发展经济学理论演变的特点1. 由纯理论的研究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研究,并逐渐向应用性和可操作性的方向发展;2. 在继承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派理论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发展和创新自己的理论学派;3. 从研究解释发展中国家不发达的现状和原因,到提出摆脱落后的解决方案;4. 从照搬发达国家和别国的经验,到结合发展中国家个案的实际进行研究;5. 从总结发展中国家的实践经验,找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发展模式和战略,在扬弃中发展新的发展理论;6. 发展中国家自身研究队伍的建立和扩大,极大地丰富了发展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加快了民族经济的发展进程。第四、五讲 经济增长理论一、经济增长概述(一)经济增长概念 经济增长(economic growth)是指一国潜在的GDP或国民产出的增加(一段较长时期内一国国民生产总值不断增加)的现象。(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的产出(商品)与劳务(服务)的增加,通常以GDP、GNP及人均GDP、人均GNP来衡量。)可表示为:G= YtYt1/Yt1(二)经济增长的表现生产可能线边界(PPF)向外移动,即人均产出增长率每人每小时产出的增长率。(三)经济增长的意义 经济增长理论的任务是找出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然后建立经济增长与这些因素的函数关系,从而决定什么样的增长是理想的、合意的。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是经济发展其他内容的前提条件;也是发展中国家改革的前提;(四)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1. 影响经济增长的直接因素:一是资源,即生产要素,通常包括资本、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等;二是资源的使用效率,可以用两个指标衡量:部分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2. 影响经济增长的间接因素 间接因素是指那些既影响资源的数量也影响资源的使用效率的各种因素。这些因素中有些是经济因素,有些是非经济因素,另外一些则兼有二者的性质。在间接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有两类:一是技术,二是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经济发展的根源在于二者的相互作用。 (五)经济增长研究的主要问题 主要有:l 经济增长的阶段;l 经济增长中的结构变化;l 均衡增长的条件;l 经济增长的源泉。 其他方面还有:l 经济增长能否持续;(自然资源和环境的限制)l 资本深化(capital deeping)(指人均资本拥有量随时间而增长的进程)与经济增长;l 技术进步的作用。二、经济增长理论的分类(一)从理论上考察研究经济增长l 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型l 新古典增长模型l 新剑桥增长模型l 内生增长模型(二)从经验上考察经济增长l 库兹涅茨经济增长的统计分析l 丹尼森(Denison)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三)从经济史的角度考察经济增长 1、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其代表作:经济增长的阶段2、诺斯,福格尔的新经济史学(四)从系统动态的角度研究经济增长麦多斯(E.Meadows)受罗马俱乐部的委托研究经济增长,后写出研究报告经济增长的极限。在报告中,麦多斯等人根据当时经济增长的方式,提出经济增长到最后会面临许多问题,最终人类将走向毁灭。三、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回顾(一)亚当斯密对经济增长的论述 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最早论述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他认为,财富的增长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通过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二是增加生产性劳动者的人数。分工引致了机器的使用,劳动者人数的增加需要资本作配合,然而,无论是机器的引进还是生产性劳动数量的增多都需要大量的资本投资,因此,资本积累就成为决定财富生产的最关键的因素。(二)其他经济学家对经济增长理论的论述l 马尔萨斯描绘了经济增长的悲观图景,因而托马斯·卡莱尔(Thomas Carl

    注意事项

    本文(超好发展经济阳学讲义.doc)为本站会员(sccc)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