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感染知识 培训文档资料.ppt
培训要求及内容,新上岗的工作人员必须掌握:职业道德规范,医院感染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等 应该掌握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消毒药械正确使用和标准预防等相关知识。接受培训时间不得少于3小时,考核合格方可上岗。,各级各类医院必须成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由医院感染管理科、医务处、门诊部、护理部、临床相关科室、检验科、药剂科、消毒供应室、手术室、预防保健科、设备科、后勤等科室部门主要负责人和抗感染药物临床应用专家等组成,在院长或业务副院长领导下开展工作。,临床科室应建立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由科主任、护士长及本科兼职监控医师、护士组成,在科主任领导下开展工作。,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的主要职责,负责本科室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工作,根据本科室医院感染的特点,制定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对医院感染病例及感染环节进行监测,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本科室医院感染发病率,发现有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时,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并积极协助调查,监督检查本科室抗感染药物使用情况,组织本科室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知识培训,督促本科室人员执行无菌操作技术、消毒隔离制度,做好对卫生员、配膳员、陪住探视者的卫生学管理。,医务人员在医院感染管理中应履行的职责,一、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规程等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二、掌握抗感染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原则,做到合理使用三、掌握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四、发现医院感染病例,及时送病原学检验及药敏试验,查找感染源、感染途径,控制蔓延,积极治疗病人,如实填表报告;发现有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时,及时报告感染管理科,并协助调查。发现法定传染病,按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报告五、参加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六、掌握自我防护知识,正确进行各项技术操作,预防锐器刺伤。,基 本 概 念,一、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于医院感染。根据病原体的来源不同分为外源性感染、内源性感染。外源性感染:又称交叉感染。病原体来自病人体外,可直接来自其他病人、医务人员等,或通过病原携带者污染医院环境而间接引起病人发生感染。外源性感染可呈爆发性。这类感染可以通过加强消毒、灭菌措施和宣传教育工作得到预防和控制。内源性感染:又称自身感染。病原体来自病人自身“贮菌库”(皮肤、口咽、泌尿生殖道、肠道)的正常菌群或外来的已定植菌。当医院病人免疫功能下降、体内微生态环境失衡或发生细菌易位时即可发生感染。医院感染多为内源性感染,这类感染呈散发性。目前,多数内源性感染尚无有效预防控制措施。,基本特征,一、病原特征:引起医院感染的微生物中,90%为机会致病菌。其中以革兰阴性菌为最多,而耐药菌株的比例近年来以惊人的速度上升,较常见的有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RSE)、产超广谱-内酰胺酶(ESBLs)的菌株、耐青霉素肺炎球菌(PRP)等。真菌感染亦呈增多趋势。总的病原菌的变化趋向是由毒力高的药物敏感株向毒力低的多重耐药株发展。,二、流行病学特征,感染源:感染菌的毒力和侵袭力随着在病人体内不断传代而增强,因此病人是医院中主要的感染源,而病原携带者,医院无生命环境及人体“贮菌库”的细菌也可作为感染源。传播方式:主要有空气传播、水和食物传播、接触传播、医源性传播等。易感者:由于医院中病人的免疫功能有着不同程度的缺损,因此毒力弱的细菌也可引起感染。医院感染主要在病人中发生。流行特征:医院感染多为机会性感染,且以内源性感染为多,因此感染以散发为主;当医院消毒与隔离措施失误时可发生感染暴发;医院感染的传染性较小,一般可在病区针对其传播方式进行就地隔离。,三、临床特征,临床表现的非典型性:医院感染易为病人的原发病和基础病所掩盖,由于病人免疫功能低下程度不同,其反应性也有不同,易致其临床表现不典型;又因为医院感染常为混合菌感染,因而临床表现更为复杂。诊断的复杂性:医院感染诊断中,病原检查具有重要意义。其中病原检查应选用多种方法,病原菌需做多种培养,必要时做病原菌致病性鉴定。治疗与预防并重: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常为多种耐药株。针对其难治性,除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外,还要进行综合性治疗,同时注意预防抗菌药物的副作用。,医院感染管理的基本概念,定义:医院感染管理是按照医院在医疗、诊断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感染的客观规律,运用有关的理论和方法,对医院感染现象进行计划、组织和控制活动,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感染的发生。意义与现状:医院感染不仅严重威胁病人的身心健康和预后,增加病死率,而且使病人的医疗费用增加,住院时间延长,造成包括国家、社会和个人在内的卫生资源的严重浪费。有资料表明,美国因医院感染每年额外支出的费用超过40亿美元,延长住院日750万个。不仅如此,一旦发生医院感染暴发流行将影响医院的社会声誉,影响社会安定。同时,医院感染也是医疗高新技术开展的主要障碍之一,如器官移植以及一些高难手术,往往由于难以控制的医院感染而失败。医院感染已成为现代医学发展的重大障碍,那种认为医院感染管理是只有投入而无产出的看法是错误的。因此,通过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提高医务人员控制感染的意识,加强各级各类医务人员再医院感染控制工作中的道德责任感,在医疗实践中落实和执行相关制度和措施,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对于提高医疗护理质量,促进医学发展,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医院感染管理是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医院感染控制、是日常性的工作,贯穿于整个诊疗活动之中。这种长期性、日常性的特点,决定了医院感染管理不能有任何懈怠,只有把医院感染管理列入医院最基本的常规建设之一,才能有效预防医院感染,保证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我国的医院感染研究起步较晚,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才有少数医院开展医院感染研究,但发展迅速。在大量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卫生部相继颁布了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及消毒技术规范等,标志着我国已开始了医院感染全面科学化管理。,医院感染监测,一、定义:医院感染监测是指长期、系统、连续地观察、收集和分析医院感染在一定人群中的发生、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将监测结果报送和反馈给有关部门和科室,为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和宏观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的工作。二、目的:医院感染的监测,能及时发现医院感染存在的问题,包括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易感人群、发展趋势,同时能及时发现是否有医院感染的聚集性发生或暴发流行,以便采取控制措施,达到减少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提高医疗护理质量的目的。三、内容:医院感染病例监测:医院必须对病人进行医院感染监测,以掌握感染发病率、多发部位、多发科室、高危因素、病原体特性及耐药性等,为医院感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医院必须对消毒灭菌效果定期进行监测。监测内容包括使用中的消毒剂、灭菌剂、压力蒸汽灭菌、环氧乙烷气体灭菌、紫外线消毒等,各种消毒后的内镜及其他消毒物品,各种灭菌后的内镜、活检钳和其他灭菌物品,另外必须对入、出透析液进行监测。环境卫生学监测:医院应每个月对医院重点区域或科室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当有医院感染流行怀疑与医院环境卫生学因素有关时,应及时进行监测,包括对空气、物体表面和医务人员手的监测。,医院感染病例的监测的相关问题,一、按监测范围分类(一)、医院应采取前瞻性监测进行全面综合性监测。医院应每年对监测资料进行评估,开展医院感染的漏报调查,调查样本量应不少于年监测病人数的10%,漏报率应低于20%。(二)、医院应在全面综合性监测的基础上开展目标性监测。(三)、靶位监测:包括特殊部位感染监测、特殊部门感染监测、轮转监测、暴发监测。二、按调查方法分类(一)、前瞻性调查:指对每一个住院病人进行跟踪观察,直到病人出院,也包括出院病人随访。(二)、回顾性调查:指病人出院后,由医院感染专职人员到病案室查看每一份出院病历,以发现并登记医院感染病例及相关危险因素。三、内容(一)发病情况的监测1、医院感染发病率:发病率是指一定时间内处于一定危险人群中新发生医院感染病例的频率,包括医院感染发病率、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科室医院感染发病率、医院感染部位发病率。,“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规定:100张病床以下、100500张病床、500张病床以上的医院,医院感染发病率应分别低于7%、8%和10%;一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应分别低于1%、0.5%和0.5%(二)漏报率的监测(三)暴发流行的监测A、基本概念流行或暴发的定义:医院感染流行是指任何与时间和地点相关的发病率增加超出了通常水平,且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意义。在同时或较短时间内,于统一病区或于某一病人群体中,出现数例或大量的同类感染,称为感染暴发或感染病例聚集。医院感染暴发是医院感染流行的一种特殊形式。流行或暴发的特点B、流行、暴发的报告,C、流行、暴发的预防和控制措施:a、加强监测和在职教育,提高医务人员控制医院感染意识,及时发现暴发的苗头和传播因素,及时切断传播途径。b、医院感染容易在新生儿中暴发,社会影响大,因此应加强产房、新生儿病房建设,做到布局合理。c、健全消毒隔离制度和医院感染监控管理制度,并认真贯彻执行,这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暴发、流行的有效手段。控制措施:1、隔离感染病人或保护易感病人,2、分组护理 3、加强洗手和无菌技术操作 4、加强诊疗器械消毒与灭菌 5、控制某些特殊抗感染药物的应用。等等四、临床医护人员在医院感染监控中的作用:医院全体医护人员都是医院感染报告人,特别是一个床位主治医师应认真负责收集和报告医院感染病例及相关事件,及时登记上报,医院感染病原体的监测,一、正常菌群与病原微生物二、标本的采集、运送的注意事项三、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的临床应用 细菌药物敏感实验是指体外测定抗菌药物抑制或杀死细菌的能力,即测定细菌对抗菌药物的 敏感性。药物敏感实验的目的:1、帮助临床医师选择最佳抗菌药物以控制感染。2、提供流行菌株的耐药谱,以便医师对耐药性的变迁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寻找相应的对策。3、研究新抗菌药物对致病菌的抑制和杀灭能力,以评价新药的临床价值。,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诊断原则一、属于医院感染的情况1、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在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自入院时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2、本次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3、在原有感染基础上出现其他部位新的感染(除外脓毒血症迁徙灶),或在原感染已知病原体基础上有分离出新的病原体(排除污染和原来的混合感染)的感染。4、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和产后获得的感染。5由于医疗措施激活的潜在性感染。如疱疹病毒、结核杆菌等的感染。6、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 间获得的感染,二、不属于医院感染的情况1、皮肤黏膜开放性伤口只有细菌定植而无炎症表现。2、由于创伤或非生物性因子刺激而产生的炎症表现。3、新生儿经胎盘获得(出生后48小时内发病)的感染,如单纯疱疹、弓形体病、水痘等。4、病人原有的慢性感染在医院内急性发作。医院感染临床诊断报告,力求做出病原学诊断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详见国家卫生部2001年1月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一、医院消毒与灭菌(一)定义1.医院消毒:杀灭或清除医院环境和媒介物上污染的病原微生物的过程。2.灭菌:杀灭或清除环境媒介物上一切微生物的过程。3.消毒剂:用于杀灭病原微生物可达到消毒要求的制剂。4.灭菌剂:可杀灭所有微生物,包括抵抗力最强的细菌芽孢,达到灭菌要求的制剂。5.消毒作用水平:是指消毒因子杀灭微生物的种类和作用大小。灭菌:可杀灭一切微生物。高效消毒:可杀灭一切致病微生物。中效灭菌:可杀灭除细菌芽孢以外的各种致病微生物。低效消毒:仅可杀灭细菌繁殖体、亲脂性病毒(如单纯疱疹病毒等)。,(二)消毒灭菌原则1.消毒原则:凡受到感染症病人排泄物、分泌物等污染的医疗用品用后的消毒程序是:先消毒,然后清洗处理,最后再分类选择不同的消毒方法,才能用于临床。2.选择消毒灭菌方法的原则:A.根据污染物品的危险程度,列出清单分别采用灭菌或消毒。a.高度危险品:指直接进入人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灭菌。b.中毒危险品:仅接触皮肤黏膜的器械和用品,必须进行消毒处理。c.低度危险品:不直接与病人接触的物品,用低效消毒或只作清洁处理。B.根据污染微生物的种类、数量、状态,选择消毒或灭菌,确定其使用剂量。C.根据被消毒物品的理化性状,选择消毒方法。D.根据消毒因子的消毒作用水平和穿透能力,选择消毒方法(三)消毒方法:物理消毒方法 化学消毒方法,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医院必须对消毒、灭菌效果定期进行监测。灭菌合格率必须达到100%,不合格物品不得进入临床使用部门。一、使用中的消毒剂、灭菌剂:应进行生物和化学监测。生物监测:消毒剂每季度一次,其细菌含量必须小于100cfu/ml,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化学监测:应根据消毒、灭菌剂的性能定期监测,如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等应每日监测,对戊二醛的监测应每周不少于一次。应同时对消毒、灭菌物品进行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消毒物品不得检出致病微生物,灭菌物品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二、压力蒸汽灭菌:必须进行工艺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三、环氧乙烷气体灭菌:必须每锅进行工艺监测,每包进行化学监测,每月进行生物监测。四、紫外线消毒:应进行日常监测、紫外线灯管照射强度监测和生物监测。日常监测包括灯管应用时间、累计照射时间和使用人签名。,环境卫生学监测,包括:对空气、物体表面和医护人员手的监测。,医院感染的控制,一、医院感染散发的报告与控制:当发生医院感染散发病例时,经治医师应及时向本科室医院感染监控小组负责人报告,并于24小时内填表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科室监控小组负责人应在医院感染科的指导下及时组织经治医师、护士查找感染原因,采取有效控制措施。确诊为传染病的医院感染,按有关规定报告和控制。二、医院感染流行、暴发的报告与控制三、出现医院感染流行或暴发趋势时的措施,消毒灭菌与隔离(1),一、医务人员必须遵守消毒灭菌原则,进入人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灭菌;接触皮肤黏膜的用品必须消毒。用过的医疗器材和物品,应先去污染,彻底清洗干净,再消毒或灭菌;其中感染症病人用过的医疗器械和物品,应先消毒,彻底清洗干净,再消毒灭菌。所有医疗器械在检修前应先消毒或灭菌处理。二、根据物品的性能选用物理或化学方法进行消毒灭菌。消毒首选物理方法,不能用物理方法消毒的方选化学方法。三、化学灭菌或消毒,可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选择灭菌、高效、中效、低效消毒剂。使用化学消毒剂必须了解消毒剂的性能、作用、使用方法、影响灭菌或消毒效果的因素等,配制时注意有效浓度,并按规定定期监测。更换灭菌剂时,必须对用于浸泡灭菌物品的容器进行灭菌处理。,消毒灭菌与隔离(2),四、医疗卫生机构消毒、灭菌基本要求(1)消毒因子作用水平:根据消毒因子的适当计剂量(浓度)或强度和作用时间对微生物的杀灭能力,分为四个作用水平的消毒方法。A、灭菌:可杀灭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芽孢)达到灭菌保证水平的方法。属于此类的方法有:热力灭菌、电离辐射灭菌、微波灭菌、等离子体灭菌等物理灭菌方法,以及甲醛、戊二醛、环氧乙烷、过氧乙酸、过氧化氢等消毒剂进行灭菌的方法。B、高水平消毒法:可以杀灭各种微生物,对细菌芽孢达到消毒效果的方法。这类消毒方法应能杀灭细菌繁殖体(包括结核分枝杆菌)、病毒、真菌及其刨子和绝大多数细菌芽孢。属于此类方法有:热力、电力辐射、微波和紫外线等以及用含氯、二氧化氯、过氧化氢、等消毒因子进行消毒的方法。,消毒灭菌与隔离(3),C、中水平消毒法:是可以杀灭和去除细菌牙胞以外的各种病原微生物的方法,包括超声波、碘类消毒剂、醇类、醇类和氯己定的配方,醇类和季铵盐类化合物的复方、酚类等消毒剂进行消毒的方法。D、低水平消毒法:只能杀灭细菌繁殖体(分枝杆菌除外)和亲脂病毒的化学消毒剂和通风换气、冲洗等机械除菌法。如新洁尔灭等。(2)医用物品对人体的危险性分类:医用物品对人体的危险性是指物品污染后造成危险的程度。分为三类:A、高度危险性物品:这类物品是穿过皮肤和粘膜而进入无菌的组织或器官内部的器材,或与破损的组织、皮肤、粘摸密切接触的器材和用品,例如,手术器械和用品,穿刺针、输血器材、输液器材、注射的药物和液体、透析器、血液和血液制品、导尿管、膀胱镜、腹腔镜、脏器移植物和活性组织检查钳等。B、中度危险物品:这类物品仅和破损皮肤、粘摸相接触,而不进入无菌的组织内。例如,呼吸机管道、胃肠道内镜气管镜、麻醉机管道、子宫帽、避孕环、压舌板、喉镜、体温表等。,消毒灭菌与隔离(4),C、低度危险性物品:虽有微生物污染,单在一般情况下无害,只有当受到一定量的病原微生物污染时才造成危害的物品。例如,毛巾、面盆、痰盂、地面、便器、餐具、茶具、桌面、被褥、一般诊断用品等。(3)微生物对消毒因子的敏感性(4)根据物品污染后的危险程度选择消毒、灭菌的方法。A、高度危险性物品,必须选用灭菌方法处理。B、中度危险性物品,一般情况下达到消毒即可,可选用中水平或高水平消毒法。单中度危险性物品的消毒要求并不相同,有些要求严格,例如内镜、体温表等必须达到高水平消毒,需采用高水平消毒法消毒。C、低度危险性物品,一般可用低水平消毒法,或只作一般的清洁处理即可,仅在特殊情况下,才作特殊的消毒要求。例如,在有病原微生物污染时必须针对所污染病原微生物的种类选用有效的消毒方法。,消毒灭菌与隔离(5),五、手部皮肤的清洁和消毒的要求(1)洗手设备:病房及诊室应设有流动水洗手设施,开关采用脚踏式、肘式或感应式;肥皂应保持清洁、干燥,有条件的医院可用液体皂;可选用纸巾、风干机、擦手毛巾等擦干双手。擦手毛巾应保持清洁、干燥,每日消毒;不便于洗手时,应配备快速手消毒剂。(2)洗手指征:接触病人前后,特别是在接触有破损的皮肤、粘摸和侵入性操作前后;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前后,进入和离开隔离病房、ICU、母婴室、新生儿病房、烧伤病房、感染性疾病病房等重点部门时,带口罩和穿隔离衣前后;接触血液、体液和被污染的物品前后;脱手套后。(3)洗手方法:用清洁剂认真揉搓掌心、指缝、手背、手指关节、指腹、指尖、拇指、腕部,时间不少于1015秒钟,流动水洗净。,消毒灭菌与隔离(6),(4)手消毒指征:进入和离开隔离病房、穿脱隔离衣前后;接触血液、体液和被污染物品后;接触特殊感染病原体后。(5)手消毒方法:用快速手消毒剂揉搓双手;用消毒剂浸泡双手。(6)外科刷手:应用刷子蘸洗涤剂将指甲内污物刷净,并洗净双臂,擦干,再用手消毒剂刷手或泡手。刷手和泡手时间必须符合要求。,消毒药械的管理,使用部门的管理要求:应准确掌握消毒灭菌药械的使用范围、方法、注意事项;掌握消毒灭菌药剂的使用浓度、配制方法、更换时间、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等,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予以解决。,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的管理,使用部门的管理要求:使用前应检查小包装有无破损、失效、产品有无不洁净等;使用时如果发现热原反应、感染或其他异常情况时,必须及时留取样本送检,按规定详细记录,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药剂科和设备采购部门;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用后,须进行消毒、毁形,禁止重复使用和回流市场。,抗感染药物应用的管理(1),一、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的原则1、严格掌握抗感染药物使用的适应症、禁忌症,密切观察药物效果和不良反应,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2、严格掌握抗感染药物联合应用和预防应用的指征;3、制定个体化的给药方案,注意剂量、疗程和合理的给药方法、间隔时间、途径。4、密切观察病人有无菌群失调,及时调整抗感染药物的应用。5、注重药物经济学,降低病人抗感染药物费用支出。,抗感染药物应用的管理(2),二、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的建议:1、已明确的病毒感染一般不使用抗菌药物。2、对发热原因不名,且无可疑细菌感染征象者,不宜使用抗感染药物。对病情严重或细菌感染不能排除者,可酌情选用抗感染药物。3、正确掌握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感染药物的适应症和疗程。4、应用抗感染药物前及时正确留取临床标本。5、严格控制抗感染药物的皮肤、黏膜局部用药6、强调综合治疗,提高机体免疫力,不过分依赖抗感染药物。,重点部门的医院感染管理,一、门诊、急诊的医院感染管理二、病房的医院感染管理三、治疗室、处置室、换药室、注射室的医院感染管理四、产房、母婴室、新生儿病房的医院感染管理五、ICU的医院感染管理六、血液净化室的医院感染管理七、手术室的医院感染管理八、消毒供应室的医院感染管理九、口腔科的医院感染管理十、内镜室的医院感染管理十一、检验科及实验室的医院感染管理十二、医院污物的管理,附:锐器伤的预防,一、如不慎被锐器刺伤,应立即采取相应保护措施,清创,对创面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并进行血原性传播疾病的检查和随访。二、被HIV阳性病人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应在24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高假蛋白,同时进行血液乙肝标志物检查,阴性者皮下注射乙肝疫苗10ug、5ug、5ug(按0、1月、2月间隔)。,卫生标准(1),一、各类环境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卫生标准1、各类环境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细菌菌落总数卫生标准,卫生标准(2),2、致病微生物:不得检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他致病性微生物。在可疑污染情况下进行相应指标的检测。母婴同室、早产儿室、婴儿室、新生儿室及儿科病房的物体表面和医护人员手上,不得检出沙门氏菌。二、医疗用品卫生标准1、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或接触破损皮肤、黏膜的医疗用品必须无菌。2、接触黏膜的医疗用品:细菌菌落总数20cfu/g或100cm2;致病性微生物不得检出。3、接触皮肤的医疗用品:细菌菌落总数应200cfu/g或100cm2;致病性微生物不得检出。三、使用中消毒剂:细菌菌落总数100cfu/ml;致病性微生物不得检出。四、无菌器械保存液:必须无菌。五、污物处理卫生标准:污染物品不论是回收再使用的物品,或是废弃的物品,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在可疑污染情况下,进行相应指标的检测。,医疗废物的危害,有社会危害性,环境危害性、人群危害性。,医疗废物指在对病人进行诊断、治疗、护理、免疫等治疗中产生的废物。,医疗废物分为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化学性废物,放射性废物。,医疗废物管理要求,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买卖医疗废物禁止向环境排放医疗废物或将医疗废物混入生活垃圾,防止医疗废物流失、池漏、扩散,发生上述情况采取措施及时报告。,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医疗废物暂时贮存设施和设备,不得露天存放医疗废物,医疗废物暂时贮存的时间不得超过2天。暂时贮存设施、设备,应当远离医疗区,食品加工区和人员活动区以及生活垃圾存放场所,并设置明显的警示标识和防渗漏,防鼠、防蚊蝇、防蟑螂、防盗以及预防儿童接触等安全措施。,标准预防,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病,须进行隔离,不论其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均必须采取防护措施。,标准预防的基本特点,(1)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2)强调双向防护,既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护人员,又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病人;(3)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微粒隔离。,标准预防所采取隔离措施的主要内容,(1)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物后,不论是否戴手套都必须认真洗手。(2)接触上述物质及病人粘膜及非完整皮肤时均应戴手套,接触两个病人之间要更换手套,接触同一病人不同部位之间也应更换手套。(3)与普遍预防相同,在可能发生喷溅时应戴眼罩、口罩、穿防护衣。(4)医护人员在诊疗工作中,应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5)被污染的医疗用品,仪器设备应及时消毒处理。(6)污染的床单要及时处理,防止接触病人的皮肤与粘膜;防止微生物传播,禁止在病房、病区过道清点污物。(7)防止尖锐物刺伤。,终末消毒,是指传染源离开疫源地后进行的彻底消毒。其消毒对象包括空气、物体表面、床单位、诊疗用品、固体污物、液体污物,主要指病人吃过的剩饭、剩菜、排泄物、呕吐物等。,医务管理部门的职责,(1)协助组织医师和医技部门人员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知识培训。(2)监督、指导医师和医技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一次性医疗用品的管理等有关医院感染管理的制度。(3)发生医院感染流行或爆发趋势时,统筹协调,组织相关科室、部门开展感染调查与控制的工作;根据需要进行医师人力调配,组织对病人的治疗和善后处理。,护理管理部门的职责,(1)协助组织,全院护理人员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知识培训。(2)监督、指导护理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消毒、灭菌与隔离、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的管理等有关医院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3)发生医院感染流行或爆发趋势时,根据需要进行护士人力调配。,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