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陈追园中林史论文.doc

    • 资源ID:4676960       资源大小:1.53MB        全文页数:13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陈追园中林史论文.doc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南北造园风格 以颐和园和拙政园为例陈 追(城市建设学院 规划一班 111855106)摘要:中国古典造园艺术是中国文化艺术长期积累的结晶,它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于自然美的深刻的理解力和鉴赏力。造园者通过借物言志的手法将风、雨、月等自然景物收入园中,为园所用。而在漫长的历史文化中,由于地理、文化、经济、政治等因素的影响,又造成了南北造园的差异。北方以皇家园林为代表,南方以私家园林为代表。北方的皇家苑囿,不仅规模大、占地广,而且还常常选址于地形变化极其陡峻的山林地带,这就是群体组合的高低错落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江南一带私家园林多局市井,不仅规模有限,而且从地形上看也不屈从于客观现状的限制,而且从地形上看也不可能有多少起伏变化。面对这种情况,造园家也不屈从于客观现状的限制,而总是千方百计地以人工的方法堆山叠石,并使之“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而悬,有平而坦”,继而则“培山接以房廊”;或使”亭台突池沼而参差”、楼阁碍云霞而出没“,总之,均极力使之有高低错落的变化,而不至流于平板。关键词:历史渊源、颐和园、拙政园、造园风格、差异园林一词在不同的国家、区域其叫法各不相同,规模、性质也有变化。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在一定的地段、空间,利用自然环境、山水并改造天然地貌,结合建筑营造、植物栽植,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息、居住的环境,给人以赏心悦目的享受。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园林的内容也在发生着变化,由简单到复杂,由庭院到公园,从小到大,为人们的生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在不同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状况下,园林服务的对象也有差异,其风格内容也受到了自然环境、文化背景、历史因素等影响,形成各具特色的园林风格。本文以景观视觉的角度分析中国传统园林南北造园风格的差异。一、 南北园林变化的历史渊源几千年的黄河流域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早在原始社会狩猎活动中,各部落占山为王,划分地带争夺疆域等思想意识的沿袭对后来社会变迁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也与后来区域园林环境形成有一定的联系。早在公元11世纪周文王时期在扩展国界的同时,在国内大兴土木、修筑“宫苑”、“园囿”,并在囿内养殖野兽以供帝王狩猎为乐,随着时间推移,园内种植林木、挖地筑台,各空间功能日趋明了。到了秦汉时期,皇权统治思想日趋上升,也使“灵园”等不断扩大,其建筑规模宏大,如秦汉时期的阿房宫、上林苑等;皇家园林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处于一个相对转折时期,由于此期战乱不断,社会动荡不安,特别是北方等地。与此同时,士大夫文人隐逸南方,并受庄子思想的影响,玄淡玩世,崇尚山林之隐,追求自然清逸,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加快了南方私家园林的形成。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鼎盛时期,由于疆域的扩大,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统治皇朝更加神圣和至高无尚,其建筑也以体现其规模、势力,讲求雄伟高大、金碧辉煌的大国之气派。这个时期中国的南方由于气候湿润、资源丰富,商业经贸易得以发展,士大夫文豪多隐逸江南。社会发展到明清以后,南北以政治和经济发展的特点日趋明显,南北园林的特色也日趋成熟,经过几千年社会变化、发展,以致形成我国园林文化中南北风格各异的园林特点。二、 颐和园艺术特色赏析(一)颐和园的历史颐和园的前身是清漪园,始建於乾隆十五年(1750年)。北京西北郊原有瓮山,为燕山余脉,山下有湖,称七里澧、大泊湖、瓮山泊、西湖。金朝贞元元年(1153年)金主完颜亮在此设置金山行宫。元朝定都北京后,为接济漕运用水需要,水利学家郭守敬开辟上游水源,引昌平白浮村神山泉水及沿途流水注入湖中,使水势增大,成为保障宫廷用水和接济漕运的蓄水库。 (二)颐和园的简介颐和园位于北京的西北郊,是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行宫御苑,占地约290公顷,为我国四大名园之一。 (三)颐和园的特色颐和园主要由万寿山、昆明湖两大风景区组成,面积290公顷,其中水域面积约占四分之三。这座古典园林素以规模宏伟、娇丽多姿而享有盛名。园内除有亭、台、楼、阁、宫殿、寺观、佛塔、水榭、游廊、长堤、石桥、石舫等100 多处富有民族特色的古典建筑外,还有浩瀚的昆明湖,巍峨的万寿山等。颐和园规模宏大,由昆明湖和万寿山构成,湖光山色相映生辉。 三、 拙政园的艺术特色赏析(一) 拙政园的历史拙政园名冠江南,胜甲东吴,是中国的四大名园之一,苏州园林中的经典作品。拙政园位于苏州古城区东北街178号。园林占地面积约4.1公顷(不包括管理、花圃用地约067公顷)。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由御史王献臣始建。在以后的四百余年间,沧桑变迁,屡易其主,几度兴废,原来浑然一体的园林演变为相互分离、自成格局的三座园林。(二) 拙政园简介经历百二十余年后,明崇初四年(公元1631年)已荡为丘墟的东部园林。归侍郎王心一所有。王善画山水,悉心经营,布置丘壑,并以陶潜“归田园居”诗,命名此园该园有放眼亭,夹耳岗,啸月台,紫藤坞,杏花涧,竹香廊等诸胜。可分为四个景区。中为涵青池,池北为主要建筑兰雪堂,周围以桂、梅、竹屏之。池南及池左,有缀云峰、联壁峰,峰下有洞,曰“小桃源”。步游入洞,如渔郎入桃源,桑麻鸡犬,别成世界。兰雪堂之西,梧桐参差,茂林修竹,溪涧环绕,为流觞曲水之意。北部系紫罗山、漾荡池。东甫为荷花池,面积达四五亩,中有林香楼。家田种秫,皆在望中。 (三) 拙政园的特色(1)因地制宜,以水见长。 (2)疏朗典雅,天然野趣。 (3)庭院错落,曲折变化。 (4)园林景观,花木为胜。 拙政园的园林艺术,在中国造园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代表了江南私家园林一个历史阶段的特点和成就。 四、 颐和园和拙政园造园风格的对比在园林的规划布局与造景手段上,二者都采用模拟象征等手段,在有限的范围内经营出具有自然山水形态的园林环境。但是由于园林占地大小的差别和二者追求园林意境的不同,其景观效果也各不相同。私家园林大的几公顷,小的几十亩,有的甚至只有几亩地,通常采取小中见大的手段,道路求曲折,景点求隐蔽,充分利用假山、空廊、小墙分隔出多变的空间,大至一轩一亭,小至一石一竹皆可成景,以便在微观中体验宏观的意境。 皇家园林则不同,除了宫城内部的御园,面积至少在几十公顷以上,西苑约110公顷,清漪园290公顷,圆明园350公顷,避暑山庄564公顷,在这样大的范围内营造环境需用大手笔,有的利用已有的真山真水,有的大规模挖湖堆土筑堤,创造出具有不同特征的大景区。在这里,皇家园林与多数私家园林表现出的那种自然、雅致、淡泊的意境不同,景观多开阔而畅朗,建筑多宏伟,充分体现出皇家园林的雍容大度。 五、 南北造园风格的差异 中国园林博大精深,和西方园林有着很大的区别,但就中国园林自身来讲,由于历史和自然环境等因素,几千年来的发展已形成了南北区域两大园林体系,其中以北京为代表的北方官苑、宅园的皇家园林;以苏州为代表的庭院、宅园的私家园林。两种园林风格在规模、布局、色彩、植物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区别,但也有其相互交融的特点。(一) 从客观的层面上讲造成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风格差异的客观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服务对象不同北方皇家园林是为封建帝王服务的,南方江南园林则属于私家园林,园林的主人不同,各自的要求也不尽相同;第二,规模及所处外部环境不同这是一个原因里派生出来的,皇家园林多处于北方,北方皇家园林规模大,占地广,多处于自然风景优美的山林,湖泊地区;而南方江南私家园林则规模小,多处于市井之内;第三,气候条件不同北方气候寒冷,干燥;江南则较温暖,湿润。 (二) 从主观层面上讲1、北方园林与南方园林在规模上的对比北方园林主要服务对象是帝王将相等,由于皇家思想的制约,皇权统治至高无尚,在社会发展的各方面都得以体现,在宫苑、园林空间的面积也是求大、求雄,以显示国力、皇权的威力。就面积来说,如北海约70 hm2,颐和园约280 hm2,其中,建筑有3 000多间,沿湖的长廊有700多In,共273间主碧玉柱栏,绚烂夺目,如同湖上的一道彩虹;承德避暑山庄面积更大,约5 000 hm2,周围的宫墙长达10km,从这些方面人们无不感受到皇苑从区域的面积到建筑体现出其宏大、壮观。相比之下,南方私家园林则显得小巧玲珑,其面积较小、规模不大,如苏州的沧浪亭只有1 hm2,怡园只有06 hm2,江苏常熟还有半亩园,更小的如苏州的壶园只有300多m2,残粒园只有100多m2,从这些园子看到江南私家园林往往地域不求广阔,园内空间不求大,山不求高,池水不求深,建筑不求华丽。在有限的空间追求无限的意境。2、北方园林与南方园林空间布局的异同性两种园林在空间的布局上截然不同,北方皇家园林处处体现庄严、威耸的神圣之感,讲求轴线对称、规则的构图法则,如故宫的建筑布局和紫禁城的御花园整体布局,更是体现了这一点,在规则中追求一种秩序感,显示其庄严的社会地位和皇权的统治威力(图1)。相比之下,南方私家园林在空间布局中,常以浓缩自然空间,在有限的区域内设置景观,使之随影随势,曲折蜿蜒的自由式布局与园中的叠石、池水、花木曲桥、建筑亭廊巧妙结合、充分融合,做到小中见大,展现自然,体现“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境界(图2)。私家林在立面空间中没有皇家园林中构图的层叠秩序的宽阔感,但能利用狭小的空间通透相间、里外相融,使不同的空间环境曲径通幽,变化丰富。图1 北京故宫平面布局 图2 苏州拙政园平面布局3、南北园林体系中各具色彩的倾向性北方皇家园林和南方私家园林在色彩上的变化和特征是两大园林风格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志。皇家园林的色彩体系主要倾向于暖色,以黄红为主,其根源一是与历史上的皇权思想的统治有关,其二据有关资料记载,在上古时期的五帝年代,有5位部落首领,黄帝的势力最大,后来黄帝收复周邻其他部落,为了显示其统治的权威性,并将不同的方位用5种颜色表示,黄色位居中央,随着时间延续,黄色被作为皇帝专用色。到春秋时期,红黄确定为皇宫的建筑专用色,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红黄两色固定在皇家体系中,色彩的等级制自然形成。皇家用色浓艳夺目,金铺交映,炫丽斑谰,而一般平民则以灰栗色为主。同时,粉墙、灰瓦、栗柱的私家园林色彩基调也就成为江南园林风格的一大特色。这种淡雅之色也与南方自然环境互为谐调,彰现了文人墨客的高雅之趣。4、景点、建筑的题名体现南北园林景点内涵的差异北方皇家园林和南方私家园林对景点、建筑的题名也有许多讲究,在皇权思想的影响下,皇家园林、建筑具有求大、求名、求阔、求丽等特征,如北海、颐和园、万寿山、畅春园、圆明圆等,无不体现出皇家的浩大、雄伟华丽、皇权的至高无尚,从题目上体现一种张杨和霸气;相比之下,江南私家园林则涵蓄、内向,追求空间小中见大,追求自然谐趣,追求意境回味。私家园林景点建筑的题名多是以文人墨客为主要对象,渗透着人文精神,表现出自我标榜、孤高傲世,有些题名表现出一种自我解嘲、淡泊明志、虚无的思想,有些则对自然的留恋和对情感的追忆。如苏州拙政园中的与谁同坐轩、沧浪亭、留园,杭州的柳浪闻莺、断桥等都流露一种士大夫文人寄物思情的情怀。皇家园林中的题名体现着大、雄、丽、高、神等特点;而私家园中的题名则感受到幽、秀、小、雅、悲等特点。5、南北园林环境在植物方面的差异我国南北气候环境差异较大,北方干旱少雨多风沙,南方相对湿润温和,植物的生长也有一定的差别。从大的方面看,北方以适应强、抗逆性较好的乡土树种较多,南方以花灌木、草本植物较多;从种类看,北方树种以针叶树和落叶阔叶树种为主,南方则以阔叶常绿树种和草本植物等为主。从历史的角度看,北方以皇家体系给人们带来长期的思想影响,在植物方面的感觉也会产生一定的联想,其大气、高耸,如北京故宫、天坛、颐和园等,空间植物配植松、柏类大树较多,也是整个皇家园林体系中出现较多的树种,以体现皇权的神圣、长久稳固的思想。总之,我国南北园林环境在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前提下,南北地域由于历史、气候的原因形成了从民俗、文化、建筑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以北京为代表的皇家园林风格,其特点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平面布局较为严整、对称,建筑壮丽豪华,色彩鲜艳强烈;而私家园林中由于大的社会动态影响,使其许多士大夫文人隐逸江南,道家与佛家思想深入人心,人们清淡无为、开池筑山、崇尚自然,特别是明末清初江南商业经济发达,商人们兴建各自的后花院等,已成为当时江南社会的时尚,因而营建私家园林以庭院为主,规模较小,空间布局是浓缩空间,以自然为移情对象,追求小中见大、托物言志,颜色灰谈文雅,追求景观源于自然、高于自然,达到“虽由人做,宛自天开”的意境。参考文献:1 储兆文:中国园林史,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82 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3 马爱民: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浅析,4 陈从周:说园,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5 金学智:中国园林美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6 过元炯:园林艺术,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7 黄禹康:江南园林的诗意与境界,北京,城乡建设,20098 张晓非:清代皇家园林与苏州私家园林中小建筑的符号学比较,华中建筑,20099 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0

    注意事项

    本文(陈追园中林史论文.doc)为本站会员(sccc)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