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设计】2011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第2课时 文化的断承性与文化发展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ppt
必修三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高考考点】(1)传统文化的继承:传统文化的含义、传统文化 继承的表现形式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对待传统文化的 正确态度(2)文化继承与发展: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影响 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思考:运用所学的文化生活知识对漫画进行简要评析。,提示: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是宝贵的财富,能促进社会的发展,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则是我们前进的包袱。用全盘继承的守旧主义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就可能成为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巨大阻力”和“包袱”。坚持用与时俱进的观点去对待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把文化的继承、创新和发展结合起来,传统文化也可以成为我们进步的宝贵资源与财富。笼统地把传统文化看成是阻碍我们进步的包袱是片面的。,特别提示!相对于现代文化来说,传统文化是指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文化;相对于外来文化来说,传统文化是指本土文化,它或者表现于物质载体,或者表现于各种知识信息的积累储存。,点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对文化的影响是决定性的,体现了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科学技术、思想运动对文化的影响则是文化自身构成元素对文化整体发展的影响。,考点突破,探究一:2009年春节消费不仅没有降温,反而更加火爆。据商务部监测,春节黄金周,全国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2 900亿元,同比增长13.8%。四川汶川、北川、青川等灾区商品供应丰富、物价稳定,灾区人民过了一个欢乐祥和的春节。自古以来,中国人独有的“过年情结”冷了什么也不能冷了过年,成了消费市场的强劲动力。,中国人“冷了什么也不能冷了过年”的过年情结蕴含了哪些传统文化的道理?,答案: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影响,过春节是中华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不因困难和灾难放弃过年传统,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探究二:观点一:传统文化是财富,它架起了我们前进的阶梯,维持着我们的社会秩序,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认同感,为我们的精神提供了栖息之所。如果没有传统文化,我们的生活将失去精神家园。观点二:传统文化是包袱,它是一种惰性的力量、保守的因素。它钳制着我们的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控制着我们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感,制约着我们的价值取向。,结合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请你对以上两个观点加以评述。,答案:(1)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不可全盘肯定或否定,要一分为二地看待。观点一看到传统文化具有积极的一面,但认为传统文化都是财富是不科学的。观点二认为传统文化中有保守的因素,有不合理的因素是正确的,但认为传统文化是包袱则是不科学的。(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探究三:对待传统文化,首先要继承,其次要发展,对吗?,答案:对待传统文化,既要继承,又要发展。文化的发展并不是在继承之后才发展,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发展的过程中继承的。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和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而不是先后两个过程。,探究四:怎样理解文化继承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答案:(1)文化具有时代性,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涵。有些文化内容只适合其存在时代,却不适合现代,有些文化内容通过发扬光大之后,可继续为现代所继承和享用。(2)我们在文化继承中,不能原封不动地全盘承袭,而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在原有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征有所发扬,从而使文化得到发展。(3)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这就是文化传承。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核心解读,1.比较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注意:传统习俗与民族节日的区别。文化内涵不同: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传统习俗是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民族节日中蕴含着一个民族的许多传统习俗的内容,但传统习俗并不完全通过民族节日表现出来,它还可以通过其他的文化载体来展现。,2.传统文化的特点与作用 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 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1)特点: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 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 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具有历史性、继 承性。传统文化总是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紧密联 系的。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文化的继承表现 为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等方面的继承。,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2)传统文化的影响(作用):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3.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1)继承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 继承,古为今用。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 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 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 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 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2)对待传统文化还应不断创新,体现新的时代精神,注入时代 精神。,注意:对待传统文化,既不能搞“传统虚无主义”,全盘否定;也不能持“文化保守主义”,全盘继承。,图示:,4.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1)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 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在这一过程中,在继承优秀 传统文化精华的同时,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 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这就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2)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这就是文化 传承。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 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我们就能作出正确的文化选 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5.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有:社会制度的更替、科学技术的 进步、思想运动的兴起。其中科学技术和思想运动是就文化 自身的传承而言的。教育:(1)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 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2)教育对文化传承的作用:教育通过对受教育者的“传道、授业、解惑”,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选择、传递)。教育以浓缩的形式重演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使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从事文化创造(创造)。随着教育方式的变革,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影响越来越大。,纵连横比:,生活热点,2009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材料一公元2009年9月28日,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在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诞辰2 560年之际,来自海内外的名人雅士,嘉宾高朋相聚圣人故里曲阜,纪念这位世界知名的先哲。据悉,今年的祭孔大典以表现“和衷共济,讲信修睦”的主题为切入点,吸引了来自韩国、日本、澳大利亚、巴西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朝圣者前来祭祀。,材料二由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和文化,历经两千五百多年,已经积淀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和气质中不可替代的文化传统,深深融汇于全球华人的精神血脉中,成为整个东方文化的重要标志和世界文化宝库的重要遗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儒家思想和文化在根本上是一种追求个人、家庭、国家和世界和谐的哲学。可以说,追求“和谐”是儒家思想的最高目标。“礼之用,和为贵”。在建设和谐社会、实践科学发展的今天,我们纪念先哲孔子,就是要从源远流长的儒家思想和儒家文化中汲取精华,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努力构建符合时代特征的先进文化,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召力,推动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命题视角,结合高考命题的特点和规律,备战2011年高考,应关注以下几个问题:(1)传统文化有哪些特点?(2)如何正确对待儒家文化?(3)如何处理好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4)儒家文化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什么特征?,1“学有所教”的政策指向是让每一个适学个体都能平等地享受 到优质的教育资源。这一提法,与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 孔子提倡的“有教无类”的教育观十分相似。这说明()文化具有继承性传统思想对今天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 深刻影响文化复古主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传统文 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A B C D,解析:中“文化复古主义”是我们极力反对的,没有什么现实积极意义。排除。答案:C,2009年7月,国家汉办在京宣布,将组织海内外相关领域学者共同翻译五经。五经中确实有比较精华的部分,很多经典语录直到今天依然让人受益匪浅。但是,它也有相对保守的一面、落后的一面,我们在翻译的时候,应该处理好这些内容陈腐的部分。根据所学知识,回答23题。,2五经中很多经典语录直到今天依然让人受益匪浅,这说 明传统变化()A具有相对稳定性 B是特定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 C有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 D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解析:A、B、D项不符合题意,C项符合题意。答案:C,3上述材料告诉我们,对待传统文化要()A摒弃传统,从头开始 B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C洋为中用,革故鼎新 D一味固守,全盘继承,解析:材料主要表明对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不能一概而论。答案:B,(2010试题调研)2009年6月1日上午,广西壮族自治区扶壮学校开展庆祝六一儿童节、“践行弟子规”文艺演出、游园活动,以多种形式表达师生践行弟子规以来的感悟与收获,显示扶壮人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思想,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做道德高尚的人,努力提高师生德行素养。近年来,重新诵读“四书五经”,学习和践行弟子规不仅成为中小学的主要内容,而且也日益为社会所接受。请从文化继承与发展的角度,谈谈你对学生诵读“四书五经”活动的看法。(12分),学 生 抽 样,教师评语,评 分 标 准,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粹,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四书五经”等中华传统名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必要继承和发扬。(4分)传统文化作为特定历史发展的产物有其局限性,我们要辩证地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清其糟粕和精华,不可全盘吸收。(4分),发展传统文化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用科学的观点发掘和继承传统文化的合理部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还要博采众长,广泛学习和借鉴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4分),方法总结,对于“看法类(认识类)”主观性试题应运用三段式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点击此处进入 作业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