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c五单元《_散而不乱气脉中贯》导学案.doc

    • 资源ID:4672952       资源大小:153.50KB        全文页数:21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c五单元《_散而不乱气脉中贯》导学案.doc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西安市第三十九中学高二语文选修学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气脉中贯主 备: 审 批:班 级: 姓 名: 时 间:2010年5月25日一、明确学习目标及重难点:【单元教学目标】1、在熟读课文基础上,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积累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掌握文言句式、通假及词类活用等常见文言现象,提高阅读和翻译能力。2、了解本单元作者散文的特点及各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学习与欣赏中国古代不同时代及不同体裁风格的散文,把握其内存的思想逻辑和情感逻辑,提高欣赏古代散文的能力。3、通过反复诵读,提要钩玄,因声求气,把握作品的意脉和情感,感受作者情感的起伏流动(气脉),认识古代散文在形与神关系上“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的特点;体会古代散文中的逻辑性和抒情性,理解作者在本文中流露的情感和阐述的道理。【学习重、难点】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理解文章主题思想。 2、分析文章脉络,把握其文气。【单元知识总括】本单元主要从形与神关系的角度欣赏古代散文。散文与诗歌相比,篇幅相对较长,形式上约束较少,其外在表现或整或散,或缓或急。“散”是多数散文的基本特征。“散”不是散漫杂乱,毫无章法、生气和血脉,而是在多姿多彩的表现中,有充沛的思想情感贯注其中。散文之“散”,表现了自然从容、姿态横生之美,并没有刻意安排的痕迹,而内中自有很强的思想逻辑性和情感逻辑,要细细体味方可。“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指的是散文形与神、内在与外在的相互关系与特征。作者的思想感情、精神气质,通过字句音节体现出来。诵读时,能感受到作者情感的起伏流动,这就是古代散文家和鉴赏家常讲的“气脉”或“文气”。文气贯通,作品就有了生命力和感染力。文气是真实的思想感情浸透到文字中的表现。把握文章中的思想感情脉络有多种途径。第一,提要钩玄,通过梳理归纳,搞清作品的层次和线索,可以获得对作品思想情感以及某些艺术手法的认识。第二,反复诵读,因声求气,体会探求。古人在创作和欣赏时,常常将文气,以文气来反映作者的精神状态与情感流程。作者的神气通过音节字句来表现,读者则由音节字句寻求神气。不同的阅读速度往往会有不同的收获。快读可以对文章的总体风貌获得较为完整的印象,缓读可以细细体会文章的风神情味。提要钩玄可以和因声求气、反复诵读相结合,在获得对作品情意的深切了解之后,再进一步研究作者表情达意时自然形成的高下、缓急、顿挫的声调和各种艺术手法。【单元导读】本单元所选文章,照顾到不同体裁和风格。六国论是苏洵写的一篇政论文,文章围绕“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中心论点,利用对比推论,最后告诫北宋统治者不可重蹈六国破亡的覆辙。语言多用对偶、排比,感情愤郁,沉痛激切。伶官传序是议论文,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序。文章通过总结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的道理,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语言骈散结合,错落有致,读来抑扬顿挫,气势旺盛。祭十二郎文是一篇抒情散文,是韩愈为悼念其侄写的一篇祭文。文章在抒写对亡侄的哀悼和人生感喟中,隐含着对生死祸福难明难测的理性思考。作者很重视语言的复沓重叠,回环转折,多利用排比句式和语气助词来强化悲痛之情。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记叙了作者苏轼与文与可之间的深情厚谊,并阐述了文与可的创作理论,是有回忆、有议论、深情缅怀亡友的文章。虽为悼文,语言却凝练生动,活泼幽默,乐中寓悲,凄恻动人。本单元推荐作品狱中杂记陶庵梦忆序杂叙所历所见,或痛心于刑狱黑暗腐败,或忧愤于家国破亡,也是通篇情感贯注、情理兼胜的优秀散文。【学法导引】本单元主要从形与神的关系角度欣赏古代散文,通过提要钩玄、沉思力索与反复诵读、因声求气的方法,把握作品的文气、意脉和情感,体会古代散文中的逻辑性和抒情性;另外,要继续进行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并关注背景、了解作者,从而更好地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写作特色及创作风格。总之,学习本单元课文,要多读、多品味,注意不同作者、不同文体散文的风格特点及语言韵味,逐步培养自主鉴赏古代散文的能力。同时,还应有质疑问难的精神,大胆提出问题,探究问题,从而获得对文章内容的更深刻的理解。赏析示例:六国论 苏 洵教学目标1、质疑解难,归纳梳理六国论文言基础知识。2、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章意图,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 3、通过诵读,体会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感情脉络;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用对比方法逐层论证的方法。教学重难点:1、归纳文言基础知识。 2、通过诵读,体会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感情脉络。一、导入:唐太宗李世民在其名相魏征去世后,感慨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选自贞观政要唐吴兢编著)如何以史为镜,关键在于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理出导致王朝兴替的中心线索,才能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之目的。战国七雄,何以演变为秦一枝独秀,且看苏洵是如何抽丝剥茧、层层剖析的。二、预习检查 1、作者简介: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眉山人,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列入“唐宋八大家”。三字经有言:“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说的就是苏洵在二十七岁时才刻苦攻读,博览群书,潜心钻研。由于他下笔顷刻数千言,语言晓畅,雄辩有力,博得他同时代的文坛领袖欧阳修以及著名文学家曾巩的好评。欧阳修指出:苏洵之文“博辩宏伟”。曾巩认为:苏洵之文“其雄壮俊伟,若决江河而下也;其辉光明白,若引星辰而上也”。苏明允哀词中如此评价:“三人(三苏)之文章,盛传于世。得而读之者,皆为之惊,或叹不可及,或慕而效之。自京师至于海隅障徼,学士大夫,莫不人知其名,家有其书。”嘉佑年间,欧阳修把他写的22篇文章推荐给朝廷,一时名动京城,文人竞相模仿。因此苏洵把自己的文集命名为嘉佑集,课文六国论即选自嘉佑集·权书2、写作背景: 在我国历史上战国七雄争霸时代,六国论中的“六国”即除秦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强大起来;而原本强大的六国却因宗法势力的强大,因循守旧,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衰落。秦强盛起来后,积极向东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这就是所谓“合纵”。但他们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秦采取“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韩、魏、楚三国都紧靠秦国,因此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灭;齐、燕、赵三国也相继灭亡。六国灭亡,“非兵不利,战不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绝不仅仅是因为割地赂秦。苏洵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论证,是为其针砭现实服务的。 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几多胜少。到北宋中期,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专制腐败,军事上骄惰无能,外交上极端软弱。苏洵生活年代(1004年),契丹大举攻宋,直逼黄河北岸的澶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找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 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澶渊之盟”,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北宋的这种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所以,苏洵写了六国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3、文本预习:(1)正音六国互丧(    ),率(    )赂秦耶 暴(    )霜露  暴(    )秦之欲无厌洎(    )牧以镵(    )诛 胜负之数(    )  数(    )吕师孟叔侄从(    )六国破亡之故事  从(    )散约败(2)辨析形似字:与(    )而不助五国也 革灭(    )尽之标(    )粮而景从 (    )然自得 悉使(    )兵负草填之 (    )笑大方(3)辨析加粗字的意义:(4)文言句中若有一些省略成分,在翻译时常需要补出。试补出下面文言句中的省略成分(补在括号中),然后翻译。较秦之(    )所得(    ),与战胜(    )而得者,(    )其实(    )百倍。 (    )奉之弥繁,(    )侵之愈急。 至丹以荆卿(    )为(    )计。译文:_ _ _ _(5)有些文言句子的词序,在翻译时要改变。试译下面句子,说说如何改变。赵尝五战于秦。 其势弱于秦。三、阅读研习1、学习1、2段A、重点字词句: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互(交互,引申为相伴)丧,率(全,都,一概)赂秦耶。盖(副词,表猜测原因)失强援,不能独完(形容词作动词,保全)。秦以(相当于“于”,在)攻取之外。较(比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这)/实(实际上)百倍。 思厥(其)先祖(祖辈)/父(父辈)。 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至于(到了的结局)颠覆,理固(本来)宜(应该)然。此言得(符合)之(上面的道理)。附:秦灭韩:前230年 灭魏:前225年 灭楚:前223年 灭燕:前222年 灭赵:前222年 灭齐:前221年 B、研习第1段 提问:哪句话概括了六国破灭的原因?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提问: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概括了六国破灭的原因的?(从几个方面说明这一中心论点的?)明确:A 赂秦力亏,破灭之道也。 B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提问: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引发以下议论。C、研习第2段提问: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第二自然段的中心意思? 明确:“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提问:这第2段,可分哪几层意思?请指出并在课文上划出这四个层次。 明确:第一层:用数字说明赂秦是六国灭亡的原因; 第二层:轻易供奉土地是六国灭亡的原因; 第三层:说明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的道理;第四层:以“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为喻,进一步论证了赂秦而亡的道理。提问:在第2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对比性的句子? 秦以攻取得与“受赂所得”的对比; 诸侯赂秦所亡与“战败而亡”的对比; 以上两个对比之间,也构成了对比。通过对比,得出了 “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的结论。 祖父创业艰难与子孙轻易割地的对比;“今日割五城然后得一夕安寝”与“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的对比;“诸侯之地有限”与“暴秦之欲无厌”对比;“奉之弥繁”与“侵之愈急”的对比。 通过以上的全部对比,说明诸侯割地的情形和后果,得出了“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的结论。提问:本段从哪几个方面说明赂秦的危害? 明确:A、 以地事秦,导致了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刺激了贪欲和扩张的野心。 B、韩、楚、魏三国以地事秦求苟安而不得。 提问:本段的中心内容,印证了第一自然段中的哪一句话? 明确: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2、学习第3段A、重要词句: 迁灭:古代灭掉一个国家,要迁走该国的传国重器,如武王灭商,迁九鼎于洛邑。迁灭即灭亡。下文的“革灭”,革是除旧,也是灭亡的意思。 义(坚守正义,名作动词用)不赂秦 斯用兵之效(功效)也 至丹以荆卿(表示对人的尊称)为计 始速(招致,动词)祸焉 向(先前)使(假使)三国名爱其地 胜负之数(命运),存亡之理(道理) 当(如果)与秦相较(抗衡),或未易量(估量) B、阅读研习 提问:第3段是从哪个方面来论证六国破灭的原因的? 明确:从“不赂秦者以赂秦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论证了六国破灭的原因。提问:齐、燕、赵三国灭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明确:齐国灭亡的直接原因是:“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国灭亡的直接原因是:“以荆卿为计”。 赵国灭亡的直接原因是:“牧以谗诛”“用武不终”。 提问:燕、赵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明确:“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孤立无援。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燕、赵战败而亡,是“诚不得已” 。提问:比较燕赵两国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明确:共同点:形势环境相同,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军事策略相同,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不同点:对抗秦国的方式不同 燕太子丹招募荆轲刺秦王招致祸患。赵因李牧被谗言所害自毁长城。提问:找出第一段中与本段意思吻合的一句话。 明确:“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提问:最后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用“向使”引起假设,总结六国情况,使论证更加深入全面, 中心论点更加鲜明有力,同时又为下文进一步假设作铺垫,从反面将论证推进一层。3、 研习第4、5段: A、重要词句 并力西向(进军),则吾恐秦人食之(结构助词,无实义)不得下咽也。 为(治理)国者无(不要)使(让自己)为(被)积威之所劫(胁迫、挟持)哉。 而犹(还)有可(可以)以(凭)不赂而胜之(秦国)之(的)势。 苟(假如)以天下之大,而从(追随)六国破亡之故事,是(这)又在六国下矣。 B、阅读研习:提问:概括这两段的内容。明确:总结历史教训,指出“为国者”不要被敌人的积威吓倒,并委婉地讽谏北宋统治者要接受六国灭亡的历史教训。提问:作者在本段连用了两个叹词,有什么作用? 明确:呜呼承接上段末尾,提出六国合力抗秦的主张。 悲夫又回到历史中,感叹六国破灭的可悲结局,抨击六国的政策。提出“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才是赂秦之根源。 作用:表达作者对历史的思考与感慨,起到连接作用,在历史与现实间快速自由转移,引导读者理清思路。 提问:作者得出正面的结论是什么?明确:“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这是作者要对北宋统治者说的,也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 提问:最后一句语带双关,请说明其含义。 明确:作者对历史事实分析后的议论,明确了六国赂秦的根本原因,同时也切合当时北宋王朝的实际情况,委婉地劝谕当权者面对北方的威胁,放弃屈辱的妥协政策,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 四、思考探究: 1、作者意图和写作方法分析讨论:如果将第4段末句改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可有慎哉”,并删去第5段,文章也是完整的。这样做好不好?提示:可以从作者意图、文章布局和思路、重要的论断等方面进行考虑。明确:六国灭亡原因各不相同,而以地赂秦者不过三国,作者巧妙地提出“不赂者以赂者丧”这一论断,这样就把灭亡的原因集中到“弊在赂秦”这一中心论点上来了。至于为什么要“赂秦”,作者则直到最后才说出了最要紧的一句:“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这叫做“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作者这样来论述问题是有极强的针对性,因为北宋正是为辽、西夏“积威之所劫”而年年纳币。如果删去“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之故事”,就看不出这一点了,这是违背作者的意图的。其次,从布局上看,本文是从论史逐步转向论策的。因此从第3段开始,先肯定燕、赵的“远略”,接着又批评了他们的错策。循此继进,作者又为六国设想出总体的战略:第一步,不赂秦,不附于秦,不派刺客,不杀良将;第二步,“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这样的设想是为下文“不赂而胜之”一语作铺垫的。这个总体的战略设想也是针对北宋朝廷说的。如果删去第5段话,上面这些话就变成无的放矢了。这种写法就叫做“借古讽今”。2、我们今天怎么看待六国的灭亡?【参考观点】1.分久必合,天下求统。 2.优胜劣汰的自然生存。 3.进步代替落后,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五、归纳文言现象。(一)古今异义1其实:它实际上;今表所说是实际情况 2祖父:祖父和父亲; 今指爷爷3明日:第二天; 今指今天的下一天 4故事:旧例;今指真实或虚构的讲述的事。5智力:智慧和力量; 今指认识理解客观事物、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二)通假字1厌,通“餍”,满足 2当,通“倘”,如果 3暴,通“曝”,晒(三)特殊句式1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动哉(被动句) (四)词类活用1李牧连却之。 “却”,使退却,使动用法2以事秦心礼天下之奇才. “礼”,礼待,名词作动词用(五)实、虚词1兵(会意字,双手持斧)(1)本意、兵器 六国破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贿秦(2)引申、军队 敌人果舁炮至(3)引申、战争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4)引申、战略 故上兵伐谋2盖(1)副词,用在句首,表示下边说话带有推测性,译“大盖”。 例如: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2)连词,连接上文,起说明原因的作用,也含有不确定作用,译“大概”。例如:今言华,如“华实”的“华”,盖音谬也。自主赏析:伶官传序 欧阳修教学目标:1、学习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通过朗读,体会文章抑扬顿挫的文气。2、理解作者的中心论点和论证材料之间的关系,探究作者的写作目的。3、通过体验庄宗的“壮”与“哀”的情感,用古代“人事”鉴今人生活,明确个人的主观努力对实现人生价值的决定性作用;懂得盛衰成败在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作者的中心论点和论证材料之间的关系,探究作者的写作目的。2、扣住例证中庄宗“盛”“衰”之境的强烈反差,通过体验庄宗“壮”与“哀”的情感,认同作者的观点。一、预习检查1、作者介绍: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自称庐陵人,汉族,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与柳宗元,韩愈,王安石,曾巩,“三苏”苏轼,苏洵,苏辙合称“唐宋八大家”。庐陵(今江西省吉安)人。四岁丧父,家境贫寒,刻苦自学,宋仁宗天圣八年进士及第。晚年历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卒谥文忠。早年热心政治改革,但晚年对王安石变法有所不满。在散文理论上提出“以文明道”的主张,取韩愈“文从字顺”的精神,大力提倡简洁有法和流畅自然的文风,反对浮靡雕琢和怪癖晦涩。为文主张切合实用,重内容,反浮靡。积极培养后进,因而成为北宋中叶文坛领袖。他的散文明畅简洁,丰满生动,说理透彻,抒情委婉。诗、词也有很高成就。他的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新的体裁。著作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2、 解题: 伶官传序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短序。伶官传是一篇合传,写了敬新磨、景进、史彦琼、郭从谦四个伶人,记叙了五代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乱政误国的史实。伶官,指古代宫廷乐官。本文是指供奉内廷,授及官职的伶人。后唐庄宗李存勖喜好音乐戏曲,宠幸伶人,让许多伶人做了官,这些伶人出入朝廷,作威作福,仗其势,擅权乱政,使唐朝廷上下离心,互相猜忌,祸乱不息,终成叛逆。欧阳修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是为了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以庄宗宠幸伶人,身死国灭的历史事实为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并阐明了国家盛衰成败由于人事的深刻道理。3、时代背景: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朝廷,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个国君,篡位、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战乱频仍,后唐庄宗就是被杀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优伶,“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于是被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所惑,使其得以重权在握。庄宗同光四年(926年),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后又单人独骑逃走。庄宗亲征败北,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就此事发表感慨,借事论理,指出王朝兴亡不在“天命”而主要在于“人事”。二、 阅读全文,文言知识归纳。1词语与与尔三矢(给) 求!无乃尔是过与(读yú,通“欤”)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为,给,替)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亲附,亲近)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和)归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归附,归依)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返回) 若水之归下也(归聚,汇聚)知其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归还)易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容易)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轻易) 以乱易整,不武(替代)告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祭告,祷告)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告诉,告知)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告之于帝(上报,报告)2活用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兴,振兴,使兴盛;亡,使亡。均为动词的使动用法。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 夜,在夜间,名词用作状语,表示时间。东,向东,名词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3句式被动句 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为天下笑”即“被天下笑”。“为”是介词,表示被动,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智勇多困于所溺(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于”是介词表示被动,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反问句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句末用的是叹号,但仍是反问句。)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4警句满招损,谦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三、清作者思路,把握文章结构这篇文章是欧阳修为五代史中的伶官传作的序。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本文共四段,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一段)提出盛衰由于人事的论点,并提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这一立论的根据。文章以“呜呼”的感叹突兀而起,一起笔就发出对历史的深沉感慨。接着用转折关系的反问句,强调人事的作用。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由于人事。这一叹一问,一退一进,不仅使论点醒人耳目,而且为全文定下了叹惋的基调。接着点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说明立论的历史根据。“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这一“得”一“失”,与论点中的一“盛”一“衰”相应,并领起下文。第二部分(第二、三段),论证中心论点。第二段承上叙事,详述庄宗接受并执行晋王遗命的事例。上段既然提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可以为证,这段接下来自然先写得天下的情况。关于庄宗得天下的过程已经写入新五代史中的唐本纪,此处再写未免重复。也造成文势的拖沓,而且不合序论的体制,所以这一段选用了“晋王三矢”的故事。这一故事属于传说,不能确定为史实,因此,包括新五代史在内的正史均未收入。但这个故事在当时社会有相当的影响,宋初王禹偁在五代史阙文中对此做了记载。这个故事生动而又有典型意义,能给人以新鲜感。其精神也符合晋王和庄宗的情况,所以欧阳修把它选人文中。为了慎重,在前面加了“世言”二字。这一故事是中心论点的主要例证,是支撑中心论点的有力论据,也是下文议沦的依据。这一段以“三矢”贯穿前后,分两层来写。第一层是庄宗接受遗命,先写晋王赐三矢,次写晋王遗命,详细交待赐矢原因,再写庄宗将三矢“受而藏之”;第二层是庄宗执行遗命,写庄宗出师、征战以三矢励志,大告成功,还三矢于先王。其中着力写庄宗对三矢的恭谨态度。从庄宗“受而藏之于庙”,以及“其后用兵”的举动,可以看出他接受遗命,矢志复仇的决心和意志,这正是他得天下的原因。“受”“藏”“遣”“告”“请”“盛”“负”“驱”“纳”等词,描绘出庄宗忠实执行父命的形象,概括了庄宗全盛时期的征战情况,体现了庄宗的“忧劳”,突出了“人事”的作用,这就为下面的议论做了准备。这一段叙事语势比较平缓,没有任何议论,但却寓论点于叙事之中,以叙事论证了论点,与第一段的“盛”和“得天下”相照应。全段叙事欲抑先扬,为下文写“抑”张本。第三段转而议论,评论庄宗的盛衰,阐明中心论点。这一段由叙事转入议论。先以饱蘸感情的笔墨赞叹庄宗的成功,用“意气之盛”回应文章开头的“盛”字和“得天下”三字,并顺承第二段的叙事;继而慨叹他的失败,用“何其衰也”回应文章开头的“衰”字和“失之”二字,并转承第二段的叙事。这一大起而至大落的转折,将庄宗极盛和极衰的两种情形作了极强烈的对照。同是一个人,由“盛”转“衰”,变化如此巨大、鲜明,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下面连用两个设问句,前一句以反问的形式否定“得之难而失之易”的说法。后一句强调成败得失“皆自于人”。这样设问既引人深思,又寓结论于疑问之中。接着引尚书中的话怍答。并顺势从中引申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这就对庄宗的“成败之迹”做了概括点明了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原因,说明“盛”“衰”异时,截然相反,本源在于“人事”,与开头提出的沦点相照应,是论证所得的结论,揭示了所谓“人事”的内涵。第三部分(第四段)进一步议论,引出教训,总结全文。本来行文到第二部分,论点已得到证明,似乎可以结束了,可是作者又进一步议论:用“故”字承接上文,再次评论庄宗的盛衰,以“莫能与之争”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引出“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的教训,得出具有更普遍意义的结论,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批评朝政,讽谏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意味十分深长。这就使事理更具有现实的针对性,更具有普遍性。四、阅读探究:1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句话,你怎样理解?这句话是怎样提挈全文的?明确“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是转折关系的反问句,强调人事的作用,意思是盛衰之理,不仅在于天命,更在于人事。这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盛衰之理,由于人事。“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句话,具有提挈全文的作用,即全文都围绕它进行论证:(1)紧接着这句话点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说明提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一认识的历史根据。(2)第二段叙述庄宗和执行其父遗命的事例,第三段从庄宗极盛和极衰两种情形的对比中,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这就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进行了有力的论证,揭示了所谓“人事”的内涵。(3)第四段承上文进一步议论,引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历史教训,强调可以能使人逸豫亡身的绝不仅仅限于伶人。深化了人们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的理解。2在文章结尾,作者为什么强调“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明确 因为本文是为伶官传所写的序,这样强调既可以扣住题目,又可以使事理推而广之,更具有现实的针对性,更具有普遍性: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批评朝政,讽谏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意味十分深长。五、归纳论证方法:1例证法本文属于史论。写史论一般都要使用例证法,以论带史,以史证论。运用这种方法,关键在于准确地选择典型事例。本文第一段就提出以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实为论据,但在具体选材上,却以“晋王三矢”这一不能确定为史实的传说作为事例,并加以详述,体现了作者精于选材的匠心。文章并没有写庄宗如何“逸豫”,但通过“晋王三矢”这一典型的、生动的事例,充分地体现了庄宗的“忧劳”,突出了“人事”的作用,再辅之以评论庄宗盛衰时所涉及的点滴史实,就使人对于庄宗的由“盛”而“衰”、由“忧劳”到“逸豫”不言而明,达到了以材料论证观点的目的,起到了以古鉴今、举一反三的作用。2对比论证法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盛衰之理,由于人事。这一论点本身就是一个既正反对立又合而为一的命题。全文以“盛衰”二字贯穿始终,从“盛”“衰”两个方面,围绕着“人事”进行层层深入的对比论述。本文的对比论证在总体上着眼于“盛”“衰”与“忧劳”“逸豫”的因果关系,从中心论点到论据,从论证过程到结论,不论是所用的事例或史实,还是作者抒发的感慨和议论,都是对比性的。通过正反两方面的鲜明对比,既突出了中心论点,使说理深刻、透彻,也使文章一气贯通,前后呼应,脉络清晰,结构严谨。六、语言特色:1语言委婉,气势充沛本文作为一篇总结历史教训,为在世及后世君主提供借鉴的史论,毫无生硬的说教,而是娓娓道来,婉转动人。即使是在慨叹庄宗败亡时,也只是寓惋惜之意而无责难之词,可谓意正言婉。全文从“呜呼”起笔,到“岂独伶人也哉”收尾,一叹再叹,以叹始终,于反复叹咏之中显现委婉的韵致。在议论的文字中,多用反问句、疑问句,使说理委婉而令人深思;多用对称语句,特别是在关键的地方,采用语言凝练、对仗工整的格言式的骈句,造成鲜明的对比感和节奏感;适当运用长句,调节语势,有张有弛。疑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骈句与散句,长句与短句,错综有致,读起来抑扬顿挫,一唱三叹,感情饱满,气势充沛。清代文学家沈德潜认为伶官传序:“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后来做史论的人往往学这种抑扬顿挫的笔法。2文笔酣畅,波澜起伏文章开篇突兀而起地提出论点,马上落到立论根据上,再落人“晋王三矢”的叙事,又语势猛然一升,发出对庄宗之“盛”赞叹,而后语势陡然一降,发出对庄宗之“衰”的悲叹,继而步步紧逼,设疑问、引古语而得出“自然之理”,然后再次评论庄宗盛衰,语势再升再降,在大起大落之中引出发人深省的教训,戛然而止,将全文的语势稳稳地落在结尾上。篇幅虽短小,却写得起伏跌宕。全文一气呵成,淋漓酣畅。3平易自然,简约凝练文中没有佶屈聱牙的措辞,也不堆砌词藻,用平实的语言生动地叙说事例,深入地说明道理,语言平易近人,自然晓畅。叙事不枝不蔓,议论简明扼要,其中一些格言式的对称语句,如“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句式整齐,言简意丰,发人深省。自主赏析:祭十二朗文 韩 愈教学目标:1、学习和掌握祭文的基本格式和文体特征; 2、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感知本文书法的对亡侄的无限哀痛; 3、学习通过日常琐事的记叙表达对亡人的痛惜和怀念之情的写法。 4、学习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以及常见的文言现象。 教学重、难点:1、体会作者抒发的悲痛情感和真挚感人,催人泪下的感情特征。 2、在叙事中抒情的写法。 一、导入新课我们以前学过的出师表、陈情表都是极优秀的古典散文。宋代文豪苏东坡在读后不禁说:“读出师表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友。”古文观止在评论祭十二郎文时也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公,祭文中千年绝唱。(清。吴楚才、吴调侯古文观止卷八)。那么,祭十二郎文何以得次评价呢?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文本,共同去体味这千年绝唱传输出的万古悲痛。二、解 题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常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因晚年曾为吏部侍郎,故也称韩吏部。韩愈倡导的顾问运动及其作品对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有深渊的影响。他主张文章要言之有物,反对六朝以来的单纯追求形式美的骈俪文章;语言要新颖流畅,“唯陈言之务去”,对古文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其散文与柳宗元齐名,并称“韩柳”,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代表做是马说师说等。写作背景:韩愈幼年丧父,靠兄嫂抚养成人。韩愈与其侄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感情特别深厚。但成年以后,韩愈四处飘泊,下十二郎很少见面。正当韩愈官运好转,有可能叔侄相聚的时候,突然传来十二郎 病死的噩耗。韩愈悲痛欲绝,写下了这篇祭文。十二郎,名老成,韩愈之侄,本为韩愈次兄韩介之子,岀嗣给长兄韩会为子。因他在族中排行第十二,故称十二郎。 祭 文:是古代用于祭奠死者的一种文体。汉魏以来,祭文多仿诗经中雅颂的四字韵语,也有骈文的。祭文一般用于赞颂死者的功业或德行,而本文尽脱窠臼,没有一句赞颂的话,专从骨肉之情方面下笔。前面说过,祭文通常是祭奠亲友的有固定形式的文辞,也有用以祭神祭物的,韩愈的这篇祭十二郎文却一改过去惯例,不单在形式上用的是散句单行,在内容指向上也一任情感的激荡,通篇追叙了他与十二郎的共同生活和深厚情谊,以及宣泄十二郎之死所带给他的莫大悲痛。这种对祭文的创变适应了作者表达情感的需要,进而也使该文形成了“以情胜”的鲜明艺术特色。三、梳理知识点【通假字】1、远具时羞之奠 :通“馐”,美味食物 2、

    注意事项

    本文(c五单元《_散而不乱气脉中贯》导学案.doc)为本站会员(小飞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