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心肺复苏指南解读课件PPT文档精选文档.ppt
心肺复苏,美国心脏协会(AHA)10月在网站上公布了2015版心肺复苏指南(https:/eccguidelines.heart.org),以下为该指南的10大更新要点,心肺复苏,1、首次规定按压深度的上限:在胸外按压时,按压深度至少5厘米,但应避免超过6厘米。旧指南仅仅规定了按压深度不低于5厘米。新指南认为,按压深度不应超过6厘米,超过此深度可能会出现并发症,但指南也指出,大多数胸外按压不是过深,而是过浅。对于儿童(包括婴儿小于一岁至青春期开始的儿童),按压深度胸部前后径的三分之一,大约相当于婴儿4厘米,儿童5厘米。对于青少年即应采用成人的按压深度,即56厘米。、按压频率规定为100120次/分。,心肺复苏,2、按压频率规定为100120次/分。原指南仅仅规定了每分钟按压频率不少于100次/分,但一项大样本的注册研究发现,如果按压频率(超过140次/分)过快,按压幅度则不足。指南也指出,在心肺复苏过程中,施救者应该以适当的速率(100至120次/分)和深度进行有效按压,同时尽可能减少胸部按压中断的次数和持续时间。新指南规定,胸部按压在整个心肺复苏中的目标比例为至少60%。,心肺复苏,3、为保证每次按压后使胸廓充分回弹,施救者在按压间隙,双手应离开患者胸壁。原指南仅建议,每次按压后,施救者应让胸廓完全回弹,以使心脏在下次按压前完全充盈。如果在两次按压之间,施救者依靠在患者胸壁上,会妨碍患者的胸壁会弹。,心肺复苏,4、无论是否因心脏病所导致的心脏骤停,医护人员都应提供胸外按压和通气旧版指南仅指出,急救人员和院内专业救援人员都可为心骤停患者实施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心肺复苏,5、关于先除颤,还是先胸外按压的问题,新指南建议,当可以立即取得体外自动除颤器(AED)时,应尽快使用除颤器。当不能立即取得AED时,应立即开始心肺复苏,并同时让人获取AED,视情况尽快尝试进行除颤,心肺复苏,、当患者的心律不适合电除颤时,应尽早给予肾上腺素。有研究发现,针对不适合电除颤的心律时,及早给予肾上腺素可以增加存活出院率和神经功能完好存活率。,心肺复苏,、新指南建议,所有疑似心源性心脏骤停患者,无论是ST段抬高的院外心脏骤停患者,还是疑似心源性心脏骤停而没有心电图ST段抬高的患者,也无论其是否昏迷,都应实施急诊冠状动脉血管造影。,心肺复苏,8、患者若在急诊科出现ST段抬高心肌梗死,而医院不能进行冠脉介入治疗(PCI),应立即转移到PCI中心,而不应在最初的医院先立即接受溶栓治疗。如果SEMEI患者不能及时转诊至能够进行PCI的医院,可以将先接受溶栓治疗,在溶栓治疗后最初的3到6小时内,最多24小时内,对所有患者尽早转诊,进行常规血管造影,不建议只在患者因缺血需要血管造影时,才转诊。,心肺复苏,9、所有在心脏骤停后恢复自主循环的昏迷,即对语言指令缺乏有意义的反应的成年患者,都应采用目标温度管理(TTM),选定在32到36度之间,并至少维持24小时。,心肺复苏,10、一旦发现患者没有反应,医护人员必须立即呼救同时检查呼吸和脉搏,然后再启动应急反应系统或请求支援。旧指南还要求医务人员在查看患者呼吸是否消失,或呼吸是否正常。此条建议变更的用意是尽量减少延迟,鼓励快速有效、同步的检查和反应,而非缓慢、拘泥、按部就班的做法。,心肺复苏,如何针对专业人员和非专业人员给出不同的推荐,一直是复苏指南纠结的问题。在2005年复苏指南推荐单人施救者A-B-C施救顺序之时,医护人员就提出争议:在急救启动之时,两只手是急救人员始终携带的,即刻胸外按压是临床常规操作。后来2010年复苏指南BLS顺序更新为C-A-B,把胸外按压的重要性提高到首要位置。,心肺复苏,然而由于没有在显耀位置阐述心源性心脏骤停(C-A-B顺序)与窒息性心脏骤停(A-B-C顺序)复苏顺序的不同,使得很多医护人员产生误解,以为一律改为C-A-B,一度造成极大困扰。,心肺复苏,以往复苏指南,给出的程序式的急救顺序过于死板,也与临床医护人员的实践脱节,本次指南更新更注重临床实际情景,并给出灵活建议,很赞。结合临床实际,与大家一起分享2015年复苏指南更新中,针对医护人员的重要更新。,心肺复苏,1.这些建议使得应急反应系统的启动更加灵活,更加符合医护人员的临床环境“一旦发现患者没有反应,医护人员必须立即呼救”,这是很多医院门诊及辅助检查科室通常做法,急诊科经常是被呼叫者。当急诊医护人员携带“重型”装备冲到现场之时,发现患者仅仅是个单纯晕厥,已经爬起来走路了。作为专业医护人员,你必须评估反应、呼吸、脉搏三个内容后才能有针对性的呼叫启动紧急反应系统,如果是心脏骤停,更要重点提醒急诊人员携带除颤设备(当然,急诊科在接到任何院内急救呼叫时都应该携带除颤器到现场)。,心肺复苏,“在争分多秒的急救时刻,作为专业医护人员,确实不需要将呼吸脉搏分开来检查,完全可以把观察胸廓起伏和触摸颈动脉搏动两个内容同时完成。,心肺复苏,由多名经过训练有素的施救者组成的综合小组可以采用一套精心设计的办法,同时完成多个步骤和评估,而不用如单一施救者那样依次完成(例如由1名施救者启动急救反应系统,第 2名施救者开始胸外按压,第 3名进行通气或者取得球囊面罩进行人工呼吸,第4名取回并设置好除颤器)。,心肺复苏,临床实际中,复苏基本都是团队形式开展,不存在单一施救者做全套的情形。清晰快速的分工,将呼救、按压、通气、除颤快速实现,将大大提高复苏效率。因此,建议医护人员的心肺复苏培训废弃单人操作模式,全部以双人或多人操作模式进行,将会更加贴合临床实际,提高复苏质量,心肺复苏,临床实际中,复苏基本都是团队形式开展,不存在单一施救者做全套的情形。清晰快速的分工,将呼救、按压、通气、除颤快速实现,将大大提高复苏效率。因此,建议医护人员的心肺复苏培训废弃单人操作模式,全部以双人或多人操作模式进行,将会更加贴合临床实际,提高复苏质量。,心肺复苏,胸外按压深度、速度、回弹可以通过身体训练达到标准,但是在抢救过程,如何全程关注并始终贯彻减少按压中断,需要极高的急救素养和团队配合。因为在人工呼吸、电除颤、气管插管、换人等诸多环节,都会出现按压中断。这需要仔细设计每一个急救环节,才能做到。需要强调的是,医护人员在工作中不能实行100%胸外按压,也就是不推荐单纯胸外按压。在医院的急救过程中,医护人员实施心肺复苏必须包括人工通气。,心肺复苏,9.对于正在进行持续心肺复苏且有高级气道的患者,对通气速率的建议简化为每6秒一次呼吸(每分钟10次呼吸)。心肺复苏,在建立高级气道如气管插管之后,胸外按压应该持续100-120次/分,不间断。而人工通气以每分钟10次进行。各干各的,不再以按压通气30:2来配合实施。这个知识点在2010年指南给出的频率是6-8秒一次呼吸(每分钟8-10次呼吸),稍作简化,便于记忆和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