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病毒遗传结构文档资料.ppt
,诺贝尔奖得主简介Max DelbruckAlfred D.HersheySalvador E.Luria实验概况噬菌体的结构及其复制过程Delbruck的贡献Luria的发现Hershey的实验证明科学意义,谢谢观看,发现病毒复制机理和遗传结构中核糖核酸所起的基本作用,具有十分重大的科学意义。沃森和克里克受启发,很快提出了脱氧核糖核酸的双螺旋结构,因此获一九六二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亚伯(WArber)等人于70年代在分子水平上解开了这一谜团:细菌的酶对于入侵噬菌体DNA发生作用,将其切成小片段。而这些DNA被特殊修饰“标记”后就不会被切割了。亚伯找到了这种切割的酶,叫做限制性内切酶,它能识别DNA顺序上特定的DNA位置并在这个地方切割。这种酶后来被广泛地使用于基因工程中,亚伯因此荣获了1978年度诺贝尔奖。,马克斯.德尔布吕克Max Delbruck(1906-1981),1930年获哥丁根大学理论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1937年加入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生物系并获洛克菲勒基金会研究员薪金1945年加入美国籍1969年获诺贝尔生理学奖,阿尔弗雷德.戴.赫尔希Alfred D.Hershey(1908-1997),1934年获得密执安州立大学化学专业博士学位1958年获得美国公共卫生协会的拉斯克奖,同年荣获美国科学院院士1965年获美国科学院的金伯尔遗传奖,萨尔瓦多.爱得华.卢里亚Salvador Edward Luria(1912-1991),1935年获都灵大学的医学博士学位1940年进入巴黎镭学院工作1953年出版的普通病毒学1960年被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并在麻省理工学院执教,1952年Hershey和Chase用32P标记T2噬菌体的DNA,用35S标记T2的蛋白质,并用此T2去感染E.coil。经培养后,将培养物在匀浆器中充分搅拌,使吸附在E.coil表面的T2脱落。通过离心,菌体沉淀在管底,而T2颗粒则留在上清液中。结果发现,35S标记物存在上清液中,32P却在管底菌体内(如图)。实验说明,T2感染E.coil过程只是将DNA注入菌体内,而蛋白质空壳仍留在体外。由此证明,T2DNA携带了其全部遗传信息,即:T2的遗传物质是DNA,而不是蛋白质。,德尔布吕克和他的“噬菌体学派”以精确、严密的实验,完整、系统的理论分析证实了“突变”在细菌细胞内的现实存在,攻克拉马克主义的最后堡垒;确立了噬菌体乃至一切病毒复制机制;通过病毒复制研究了基因复制,阐明基因稳定性是基于某种复杂分子结构的稳定性这一重要论断;最终证实复杂分子即DNA,从而完成了创建分子生物学的大业。他新开辟的科学领域被人誉称为生物遗传学史的继孟德尔之后的“第二次革命”,他所播撤下的革命火种至今仍然在科学界呈燎原之势,推动着人类文明向更高、更美丽的巅峰前行。,1943年1月,卢里亚前往布鲁明顿的印第安那大学,在一次著名的教师舞会上,他想到了如何证明细菌基因的突变。不久,他便与德尔布吕克合作发表了著名的“卢里亚-德尔布吕克波动试验”。这是信息学派的一项开创性成果。,卢里亚的第二项发现是X射线“致死”噬菌体的重组修复。卢里亚和德尔布吕克在合作中,发现了一些无法解释的现象,一些被X射线操作致死的噬菌体经过一段时间的沉默之后又奇迹般地复活了。1946年,卢里亚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这种致死噬菌体复活必须同时有两个或多个存在才能成功,原来这两个或多个噬菌体仍能感染细胞并在细胞中进行重组(即交换了部分基因),重组的结果得到了一个具有破坏细菌功能的“活”噬菌体。打个比方说,两根在不同部位破损的竹杆,若分别把好的部位截下并拼接起来可以得到一根没有破损的竹杆。卢里亚关于噬菌体重组现象的发现第一次表明,噬菌体也是有基因的,因为重组也是基因的行为特征之一。,卢里亚的第三项成就是细胞基因限制/修饰现象的发现,那是另一次偶发事件。1952年,他得到了一种特别的突变菌,噬菌体可以感染并杀死它,但并不释放出噬菌体来,卢里亚一直无法解释这一现象。一天,卢里亚不小心将装有被噬菌体感染的大肠杆菌的试管打碎了卢里亚的动手实验能力似乎并不强他到隔壁借来了痢疾杆菌(志贺氏菌),他认为结果应该大致相同。结果被感染的痢疾杆菌释放出了噬菌体。这一结果使卢里亚感到既迷惑又兴奋,后来秘密揭开了:噬菌体在突变菌中被修饰了而不能生长,只有到其它菌种上才能繁殖。,噬菌体感染大肠杆菌实验,蝌蚪形噬菌体结构模式图,吸附,吸附是噬菌体与菌体表面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过程,其特异性取决于噬菌体蛋白与宿主菌表面受体分子结构的互补性。,毒性噬菌体的复制周期溶菌性周期,肝癌是指发生于肝脏的恶性肿瘤,包括原发性肝癌和转移性肝癌两种,人们日常说的肝癌指的多是原发性肝癌。原发性肝癌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根据最新统计,全世界每年新发肝癌患者约六十万,居恶性肿瘤的第五位。原发性肝癌按细胞分型可分为肝细胞型肝癌、胆管细胞型肝癌及混合型肝癌。按肿瘤的形态可分为结节型、巨块型和弥漫型。原发性肝癌在我国属于高发病,一般男性多于女性。中国是乙肝大国,我国的肝癌多在乙肝肝硬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丙肝病人也在逐渐增加,乙肝后也会发展为肝癌。目前我国发病人数约占全球的半数以上,占全球肝癌病人的55%,已经成为严重威胁我国人民健康和生命的一大杀手,其危险性不容小视。1 发病原因总的来说,原发性肝癌的病因至今未能完全阐明,但已证明与以下因素密切相关:1、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统计表明,乙肝流行的地区也是肝癌的高发地区,患过乙肝的人比没有患过乙肝的人患肝癌的机会要高10倍之多。长期的临床观察中发现,肝炎、肝硬化、肝癌是不断迁移演变的三部曲。近来研究表明,与肝癌有关的病毒性肝炎主要包括乙型肝炎(HBV)、丙型肝炎(BCV),而其中又以乙型肝炎最为常见。2、酒精:俗话说“饮酒伤肝”,饮酒并不是肝癌的直接病因,但它的作用类似于催化剂,能够促进肝癌的发生和进展。有长期酗酒嗜好者容易诱发肝癌。这是因为酒精进入人体后,主要在肝脏进行分解代谢,酒精对肝细胞的毒性使肝细胞对脂肪酸的分解和代谢发生障碍,引起肝内脂肪沉积而造成脂肪肝。饮酒越多,脂肪肝也就越严重,进而引起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癌的发生。,医学健康系列精品课件,最好的专业文档,免费在线浏览,下载后可以修改编辑,欢迎下载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