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岳的形成 二河流地貌的发育 二、重难点讲解 1、列表对比 .doc
-
资源ID:4665881
资源大小:163.50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0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一山岳的形成 二河流地貌的发育 二、重难点讲解 1、列表对比 .doc
(一)山岳的形成(二)河流地貌的发育二、重难点讲解1、列表对比,掌握背斜和向斜的判断方法及背斜、向斜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基本形态判断方法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岩层弯曲方向岩层新老关系背斜岩层一般向上拱起中间岩层较老,两边岩层较新背斜隆起而成山岭;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岩层容易被侵蚀,反而成谷地。向斜岩层一般向下弯曲中间岩层较新,两边岩层较老向斜凹陷而成谷地或盆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山岭。2、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与平原相比,山岳相对高度大,地形崎岖,对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交通线路的分布和延伸方向影响比较大。从表中分析,铁路的最大限制坡度远远小于公路,说明其对地形的要求较高。山岳地区工程量和造价均比平原、丘陵地区高。综合分析来看,在山区修铁路比较困难,而发展公路相对容易些。公路选线时要考虑地形、河流、沼泽等自然因素。公路在山谷中穿行时,呈“之”形弯曲,减少陡坡的影响,同时道路尽量避开陡坡面;公路跨越河流时需要修建桥梁;公路还要避开沼泽地。人口和聚落等人文因素也是公路选线时要考虑的。山区人口主要集中在河谷地带,公路在选线时要尽可能多地联系居民点,方便人们出行,3、河流侵蚀地貌流水侵蚀按作用方向可分为以下三类:(1)下蚀作用:又称下切侵蚀、垂直侵蚀、深切侵蚀,指流水的向下侵蚀作用,形成或加深沟谷、河床,在上游地区下蚀成峡谷,塑造沟谷地貌。地表坡度越大,岩石越松软,流量与流速越大,下蚀作用越强。(2)侧蚀作用:又称旁蚀作用。流水在河床沟谷较宽、坡度较缓条件下的侧向侵蚀作用,包括机械侵蚀和化学溶蚀等方式,多发生在由较松软物质组成的地段。它使河床左右迁徙而摆动,或使谷坡后退、河谷加宽,常形成蜿蜒的曲流和宽广的谷底平原。(3)溯源侵蚀作用:又称向源侵蚀,指河床深切作用逐渐向河流上游方向推移、发展的过程。它使河流源头或沟头受侵蚀而后退,使河流向源头或沟头方向延长。河谷发育不同阶段的特征比较:河谷形成阶段初期中期成熟期主要侵蚀方式下切侵蚀和溯源侵蚀为主河流下蚀减弱,侧蚀加强。以侧蚀为主河谷形态特征河谷横剖面呈V型河流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河谷出现连续的河湾。河谷横剖面呈槽型,上游窄而深,,下游宽而浅。4、河流堆积地貌冲积平原是比较典型的河流堆积地貌。冲积平原指河流挟带的泥沙进入低地沉积而成的平原。主要特征是:地势低平,起伏和缓,海拔大部分在200米以下。形成的主要条件是:地形上有相当宽的谷地或平地,地质构造是相对下沉或相对稳定的地区,并有足够的泥沙来源。大多由于河流受山地到低平谷地,或构造运动从上升到下降、以及人类筑堤、修水库等因素影响,流水流速减缓、泥沙大量沉积而成。冲积平原分布于不同高度、纬度和河流上、中、下游的不同部位上,在河流不同部位上的冲积平原类型不同。(1)洪积冲积平原当河流流出山口入低地,河流比降急剧减少,发生大量沉积而成。一般以山麓谷口为顶点,向开阔低地展布成扇状地貌,坡度较大。从扇顶到扇缘,地面逐渐降低,坡度逐渐变小,冲积物由粗到细,分选性逐渐明显。其大小一般与河流长度成正比。其中,洪积扇发育于干旱、半干旱的山前,其组成的泥沙、石块颗粒粗大,磨圆度低,分选较差,扇面上网状水系发育不显著;而冲积扇形成于湿润、半湿润的山前,规模较大,组成物质分选性较好,砾石磨圆度高,扇面上有发达的分流和网状水系。几条河的冲积扇或洪积扇,往往互相联结成洪积一冲积平原。(2)河漫滩平原河流洪水泛滥时,除河床以外,谷底部分也被淹没,被淹没的河底滩地称为河漫滩。河流中下游的河漫滩宽度往往比河床大几倍到几十倍。极宽广的河漫滩也称为泛滥平原或冲积平原。山区河流受谷底岩岸约束,河漫滩不十分发育,宽度较小,河漫滩常限于河流凸岸。河漫滩平原形成的主要过程: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水下堆积体河漫滩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连接形成河漫滩平原。(3)三角洲平原指在河口区因河流流速减慢,或在海潮顶托的共同作用下,流水携带的泥沙沉积而成的冲积平原。三角洲地区是地球表面主要的沉积区之一,土壤肥沃,水土资源和生物资源丰富。古三角洲沉积层还往往蕴藏着油气资源。三角洲地区往往内外交通方便,具有极大的开发价值。5、黄淮海平原的地貌与农业生产黄淮海平原地处黄河下游,是由黄河、淮河、海河等含沙河流共同冲击而成。黄淮海平原的不同地貌单元,由于地势地貌特征不同,形成的土壤的水分条件和土质差异很大,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也比较大。一般来说,山前倾斜平原,地势较高,水质较好,土壤排水性良好、不易盐碱化,多为高产稳产农业区。冲积低平原地形平坦,多为黏土,夏季容易积水发生涝灾,地下水的矿化度较高,且水位较高,土壤有不同程度的盐碱化现象,土地生产力一般低于山前倾斜平原。滨海平原地区地势极为低平,夏秋季节低洼易涝,组成土壤的物质以黏土为主。由于受海水浸渍作用的影响,地下水矿化度高,土壤为盐土,表层含盐量达l3,只能生长盐生或耐盐性强的植物。因此,这里是黄淮海平原低产田的主要分布区。6、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高原聚落分布:大多分布于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上,形成明显的条带状。山区聚落分布:主要分布在洪积扇、冲击扇和河漫滩平原上,由于洪积扇、冲击扇分布于山前,河漫滩平原沿河流两岸发育,所以山区聚落形成明显条带状,或蜿蜒分布于山前,或沿河两岸发展。平原聚落分布:分布密集;有的沿河发展,形成沿河聚落带;有的沿海岸发展,形成沿海聚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