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基础科学]税源分类管理的实践与思考.doc

    • 资源ID:4665196       资源大小:77KB        全文页数:31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基础科学]税源分类管理的实践与思考.doc

    税源分类管理的实践与思考来源:余姚市国家税务局余姚市税务学会     2011年3月4日                        余姚市国税局 陈淑芬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税务机关来说,好的工作模式,就是他们“善其事”的好工具。“收好税”历来是税务机关的核心工作,笔者所在国税局自实施税源分类管理后,收到了一份满意的答卷:16月份实现新增税源入库22190万元,占全局当期总收入的10.39 %。之所以能“善其事”,得益于我们“利其器”,那就是有一套好的工作模式。经过积极探索与实践打造的税源分类管理新模式,为我们高质量地实现税收收入提供了可靠保证。一、我局实施税源分类管理的初衷长期以来,笔者所在国税局对纳税人采取了划片分区的管理模式,在同一个分局、同一税收管理员责任区内,不同规模、不同行业纳税人混杂在一起,管理粗放,税负公平难以把握,税收收入流失的问题比较突出。同时,税源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也要求必须尽快调整划片分区管理模式,实行按行业分类控管,方有利于解决好以下四个方面问题:(一)缓解征管资源不足的问题。国税成立至今,税收收入年年递增,而人员编制几乎没有增长,余姚市国税局下设四个基层分局,一个在城区、三个在农村。全市共有各类纳税人41700多户,而税收管理员只有68人,人均管户613户,且城区分局人员年龄结构偏大,平均年龄在46岁以上。部分责任区管理员还集受理、调查、核批于一身,人少户多事多且权力相对集中,导致许多责任区管理员疲于应付,特别是对服务性调研、退税工作、联动任务、注销清算、风险应对等特殊事项的完成敷衍了事、质量不高。“一人统管”局面导致纳税服务效率低下,纳税人满意度有所下降。实施税源分类管理后,对现有的税收管理人员进行了重新组合,将业务素质较高、综合分析能力较强的干部调配到重点税收管理岗;将工作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干部调配到业务相对单一的一般税收管理岗。人才资源得到充分优化,税源管理质效得到大幅提高。(二)防范税收执法的风险问题。原来“包户到人,各事统管”的税源管理方式,使得税收管理员的管理权力过于集中,执法风险也相应集中。推行税源分类管理后,根据税源管理对象的特点和职责事项实行专业化税源分类管理方式,分解过于集中的管理权力,打破了原先税收管理员与纳税人的单一固定关系,提高了征管透明度,加强了各岗位之间的监督制约,既规范了征收服务、提高了征管效率,也有效防范了税收执法风险。(三)规范税收征管操作的问题。首先由于过去一味强调征管查的相互制约机制和定岗定责考核,导致税收管理员忙于事务性工作和上级安排的临时性工作,放松了基础管理。对纳税人灵活的经营方式和多变的经营行为,很少能做到进行主动的事前、事中分析监控,造成管事不管户、管理不到位。其次由于实行按区域和地段对纳税人进行管理,容易造成同一行业同一区域不同地段税收负担不同,通过实行行业分类管理,可以使同行业税负可比性更为直观,行业税负更趋公平。(四)优化纳税服务的质量问题。由于辖区纳税人涉及多行业,税收管理员要做到全面了解的确有困难,直接影响到纳税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实施税源分类管理,就是针对这些问题,找出其特点与规律,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和措施,提高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推行税源分类管理的具体方案及措施要全面提高税源控管水平,必须改变传统的监控思维模式,根据总局要求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意见,笔者所在国税局结合实际情况,树立风险管理理念,依托信息化支撑作用,按照行业规模科学界定管理对象,明确内部专业化管理职责划分,优化管理资源配置,建立以信息化管理为主、日常事务管理为辅,以预警分析和纳税评估为主要手段的科学化、精细化、专业化税源分类管理体系。(一)创新征管理念。所谓分类管理,是指以行业分类为主,以信息化为依托,以行业规律为依据,以纳税评估为手段的税源监管方法。分类管理是社会专业化分工在税收工作中的体现,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分类管理有多种形式,如按行业、按规模、按税种、按社会信誉等级、按注册类型、按纳税人类别等。我们主要采取了以行业分类为主、兼顾规模分类的管理方法,将企业按照行业进行分类,从每类行业中选取典型企业进行调查,全方位采集其涉税信息,包括企业自身提供的信息、税源管理人员直接采集的企业的生产经营信息,以及从行业主管部门、工商、银行、技术监督、海关、统计、审计等职能部门获得的第三方信息,在此基础上,总结确定行业税源监控指标,建立相应的数学评估模型,据此对各具体企业进行纳税评估,并与该企业自行申报的信息进行比对,找出差距,进行约谈举证或移交稽查部门查处。1、税收执法理念由收入任务型向税源管理型转变。我们实施行业分类管理,首先是在执法理念上,由收入任务型逐步向税源管理型转变。在对各分局的目标考核中,不以税收任务完成情况论英雄,更加关注对税源管理水平的考核,改进考核指标的实用性,采取人机结合的办法,对税源管理质量进行考核,以税源管理质量的高低作为评判征管质量的主要标准。2、税源管理方法由分户管理向分行业、链条式管理转变。实行分类管理,不再孤立地把纳税人当作单户看待,而是把单户企业看成是行业中的一员,通过对同行业单户企业的调查分析,总结行业规律,建立数学模型和指标参数,深化纳税评估。经过逐户比对、分析,求证纳税人申报的真实性,对发现的问题约谈举证或移交稽查部门处理,形成对整个行业的全面管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把企业放在产业链中进行全方位管理,充分利用产业链条中的相关信息,实施链条式税收管理,采取交叉比对措施,构建立体管户机制。3、税源管理体系由单兵式、单部门管理向多部门、团队式管理转变。要实现分行业税源管理,必须全面收集、掌握企业的涉税信息,传统的单兵式、单部门管理已不能满足需要。我们在分类管理中,做到征、管、查各部门有机配合,协同作战,充分发挥合力效应。一是以查促管。稽查部门利用稽查手段,对不予配合的调查对象,采取突击检查方式,获得相应数据,为行业评估数学模型的建立和评估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保障与支持。同时,管理部门在收集税源信息、监管和纳税评估过程中发现偷税疑点,即时向稽查部门提供案源信息。二是加强配合。在产业链的管理中,纳税人的购销对象,即其上下链条往往不属于一个主管国税机关管理,这就需要其他主管国税机关相互沟通,交流信息。 4、税源管理信息由原来单一的申报纳税信息向综合信息转变。通过分类管理全方位采集税源信息,不仅可以掌握企业自身提供的信息,而且可以采集其行业信息、产业链信息,以及第三方信息,并集中起来,形成了综合性的行业税源信息库,为加强管理提供了可靠保证。(二)改革征管方式。凡事体制为本,机制辅之。体制决定事物的本质与功能,机制保障事物的效率与活力。根据流程再造原理,基于新的业务需求,我们在系统原有组织结构上跨部门、跨职能、跨层级的进行业务重组,通过体制改造与机制完善优化资源配置,塑造新的业务流程,实现绩效最大化。这个新的业务需求就是风险管理,税收风险管理,是指以最小的税收成本代价降低税收流失的一系列程序。1、实现税收风险的层次管理。根据纳税遵从度的不同,我们从现有基层税务机关征、管、查三大职能序列中重点定位四项职能即纳税服务、税源监控、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组成四道屏障,对税收风险实行层次防范与管理。纳税服务作为第一道屏障,对遵从度好的纳税人提供优质服务,充分尊重其权利,引导扩大其群体比例,防患未然,在和谐征纳关系的建立中化风险于无形。税源监控作为第二道屏障,对遵从度较好与一般的纳税人,加强宣传辅导,调查核查,以票控税,催报催缴,消风险于萌芽。纳税评估作为第三道屏障,对遵从度有一定问题的纳税人,评估其申报真实性,建立评估模型,加强专业化评估,注重案头分析和相关信息比对,发现问题及时整改,除风险于形成。税务稽查作为第四屏障,对遵从度差的纳税人,严格查处,打击一点,威慑一片,灭风险于成患。这个层次结构从遵从度来衡量呈依次下降的坡形结构,坡度下降越快,说明总体纳税遵从度越高,风险管理效果越好。2、实现税收风险的分类管理。人以群分,物以类聚,风险也有类的区别。无差别的按片属地划分责任区较为粗放,不便于发现风险发生与存在的规律,我们按行业、规模和税种等分类划分责任区。对中小企业注重行业风险分析,对大企业注重个性化风险分析,从总体与局部的税负情况以及各税种匹配性方面对风险予以把握。根据集约化、专业化、精细化的管理要求,把税收风险分析、专业纳税评估、大企业的风险监控应对、中小企业的行业性风险监控等风险管理职能,从属地管理的税收管理职能中分离出来。把制度性安排的、事务性管理服务职能保留在属地管理的职能中,从而形成管事基础上的管户制的新架构。3、有针对性降低纳税人税收风险。纳税人的风险,主要是纳税人因不当履行税收法律义务而可能面临的加收滞纳金、承担行政罚款等行政责任以及刑事责任等。为最大限度的降低纳税人风险,我们牢固树立“纳税人的风险就是我们的风险”理念,建立并完善了风险分析评估机制,并借助分行业管理的优势,进一步搭建了行业风险预警指标体系,通过税收预警分析,及时提醒纳税人依法纳税,避免各类涉税风险。同时,按照“高风险、高防范、高标准”的原则,对税源实行分类管理,对存在不同风险纳税人实施不同的管理措施,加强管理的针对性,有效降低了纳税人的税收风险。(三)优化征管资源配置。1、充实税收管理员队伍。一支高素质的税收管理队伍,是做好税源管理与监控的根本所在。一是按照征管重心向税源管理转移的思路,合理充实管理员队伍,使管理力量和税源状况相匹配、人员素质与管理岗位相适应;二是综合考虑各分局税源数量、税源结构、税源地域分布、基层人员数量和素质等因素,对管理员队伍进行全盘考虑,优化组合,优先保证对大企业和重点税源、纳税信誉差的税源的监控管理需要,对其它税源引入风险管理机制,着重抓税源流失风险大的问题和环节,以实现管理效益的最大化。改变税收管理员“分户到人,各事统管”管理模式,变全能型为专业化。去年,笔者所在局把在金融危机影响下经营不善或陷入困境的企业列入“潜在欠税风险企业”实施重点监控,对“关、停、走、逃”企业进行不间断跟踪,对易发生欠税企业及时采取收缴发票等税收保全措施,保证了征管环节无新欠发生,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税源流失。2、逐步健全专业人才能级管理制度。以人为本,结合岗位的专业特点和管理的难易程度,有针对性地加强业务技能培训和岗位练兵活动,并有选择性地发现和培养一批管理上有思路、工作中有策略、应变动力强的专家型人才。同时实行动态能级管理,定期分批适度地进行岗位轮换,在赋予管理员相应权力的同时落实好管理责任,建立和完善监督制约机制,使其始终内有动力、外有压力、充满生机和活力。努力提升税收管理员队伍的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逐步建立适应专业化管理的专家型税源管理人才队伍。3、为税收管理员减负“瘦身”。让税收管理员有时间、有精力专职从事税源管理工作,切实改变税收管理员日常事务性工作过多、疲于奔命的被动局面,减少日常的应付性事务工作,确保税收管理员有时间、有精力从事税源管理工作。(四)细化征管业务流程。1、完善岗责体系。按照税源分类管理办法,我们对税收征管岗责体系进行了修订和完善,重新划分各税源管理部门的岗位及职责,调整了重点税源管理岗、日常检查及纳税评估岗工作职责,进一步明确税源管理责任人的岗位职责、工作程序、工作标准、工作时限。2、建立精细化管理机制。首先是合理划分岗位,不断完善制度,确保精细化管理工作的落实。各分局把税源监控岗位划分为信息采集、案头审核评析、调查核实、绩效考核四个岗位,做到权责分离、职能分解、相互制约。制定了税源精细化管理办法,详细确定了各个工作环节的工作原则和职责,逐步探讨并构建以信息化加专业化为目标的控税新路子,全面推进税源管理精细化。其次是立足实际,多措并举,不断探索精细化管理的新途径。一是分类管理,动态监控,高起点推进精细化管理。各分局对税源实行精细化的分类管理,按照纳税人的经营规模、纳税信誉等级等客观因素,将纳税人划分为一般纳税人、小规模纳税人、个体“双定户”等类型,进而按不同的经营特点细分为若干小类。同时,针对管理对象的不同特点,确定不同的管理目标。二是明确监控指标,实行动态监控,针对不同类型的纳税人,根据行业类型特点,明确税源变化的各项监控指标。通过开展“三个对比”,即纵向对比、横向对比、帐实对比,检验纳税人申报数据的真实程度。如通过对砖瓦行业的调研,监控其用炸药数量等各项指标,使砖瓦行业税收收入有了成倍增长,成为税收增长的一个亮点。三是实施动态监控,健全治税网络,确保临界起征点管理到位。3、健全以流程为导向的征管机制。各分局为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纳税人的满意度,进一步健全了以流程为导向的征管运行机制。一是规范涉税事项受理、调查、核批节点的岗责配置,凡是由纳税人提起的各种申请事项一律由办税服务厅集中受理,要求对纳税人办税事项实现“窗口受理、内部流转、限时办结、窗口出件”闭环运行模式。二是涉税事项不同的环节设置不同的管理人员,即受理、调查、核批严格三分离,做到受理人员不调查,调查人员不受理。三是推行全职能窗口,综合受理纳税人提交的各项涉税事宜,最大程度地向纳税人提供“一站式”服务。(五)完善征管配套措施。1、建立税源管理信息平台。落实“信息管税”,重视人机结合和税收风险管理,以信息系统为依托,加快征管应用信息系统和数据分析应用平台的建设。关注征管数据库建设及征管数据质量、行业税收分析尤其是税收预警分析和税务机关以外相关部门第三方信息的获取等三项重要工作内容,为持续推进专业化分类的税源管理提供基础保障。(1)通过采集纳税人信息、内部信息、第三方信息、上级发布信息等,利用行业纳税评估模型和预警模型对分户信息进行提炼比对,针对性实施管理和评估。(2)将日常检查过程纳入信息平台,包括日常检查对象确定、日常检查实施、日常检查审理、移送执行、结果录入,解决综合征管软件不支持操作问题。(3)建立税源信息发布平台,按月公布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税负变动情况、纳税人零负申报情况、停歇业情况和税负排名。要求税收管理员不仅要注重对纳税人申报的静态信息的审核,还要了解纳税人的经营规模、生产工艺、原材料耗用、资金流转等各方面的涉税动态信息。(4)编制“岗位工作手册”,对各岗位业务因何发起,怎样进行操作,向哪些部门或环节反馈信息或结果,都作出明确规定,引导税收管理员按程序规范操作,高质、高效完成本职工作。(5)将工作标准能量化的全部量化,工作时限能明确的均予明确,对新办纳税人的税收政策和办税规程等事项,要求税收管理员在规定工作日内逐项辅导到位,对普遍性税收政策每月集中辅导,对行业性特殊政策上门辅导,从而做到管理到户,责任到人,又做到人机结合,管事到位。 2、加速评估模型的开发和应用。开展纳税评估是新时期强化税源管理的重要内容和有效手段,以全面开展纳税评估为核心,不断挖掘税源管理的深度,减少漏征漏管,增加税收收入,有效防范征纳双方的税收风险,降低征纳成本,提高稽查部门打击偷逃骗抗税行为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为纳税信用等级评定提供基础信息和依据,推动建设纳税信用体系乃至诚信社会进程。同时,通过持续提升纳税评估质效,强化对纳税人纳税申报质量的监控,避免在推行分类管理的进程中出现管征盲区和征管质量弱化现象。(1)积极开展行业税源预警分析。选择国民经济和税源相关度较高或者税收风险较大的行业建立评估模型。以联合建模形式,组织开展行业建模工作,确保模型质量。我局今年对已开展的灯具生产行业、服装生产行业、喷涂加工行业、钢材经销行业等行业开展了联合建模和评后分析,着重对四个行业的征管现状、行业特点、评估发现的问题等方面开展深入分析和研究,提出了今后改进税源管理工作的建议,既巩固了评估成果,又建立了以评估模型为核心的税源监控长效机制。充分运用行业评估模型开展行业税源预警分析和纳税评估,不断提高纳入模型预警分析的纳税人户数和税收比重,提高评估工作质量和效率。行业评估模型、行业税源预警分析、行业纳税评估是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通过行业税源预警分析找到税收风险点,为行业评估模型的建立提供方向,为纳税评估确定对象、疑点;通过行业纳税评估,摸清不同行业企业的经营和核算特点,为建立行业评估模型提供方法和规律,为行业税源预警分析提供分析模型,给纳税人一个柔性管理的渠道;通过对行业税源预警分析、行业纳税评估反映的问题和提供的方法、规律的汇总归纳,进一步完善行业评估模型。(2)坚持以行业评估为主线。积极应用评估模型,大力开展行业评估。一方面,我们不断完善已有评估模型,并运用评估模型对一些行业实施纳税评估。另一方面结合行业建模工作对未建模行业开展纳税评估,按先建立初步模型,后根据模型分析结果实施评估,再根据评估结果修正模型的工作流程进行,提高模型评估的实效性。按照行业税源预警分析结果,将有税收风险的企业分高、中、低三个档次,分别实施专业评估、日常评估和提醒服务, 帮助企业发现存在的风险和问题,引导纳税人自觉遵从税法。同时,坚持各税种综合评估模式,并加强与税务稽查、涉外税务审计部门联系,除特殊情况外,同一年度内不得对同一纳税人重复进行税务稽查、涉外税务审计、纳税评估。(3)建立横向联动机制。为了进一步促进税源管理,有效堵塞税收征管漏洞,我们建立了以征管(税源管理)为龙头,计会征收、纳税评估及日常检查等部门横向联动的机制,将税收分析、税源监控、纳税评估和日常检查各环节有机衔接,形成了各部门之间的无缝衔接整合联动机制,使税源管理体制由单兵式、单部门管理向全方位、多部门协同作战转变,实现信息高度共享,增强税源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确保了“四位一体”互动机制有效开展和税源的有效监控。(4)建立考核评价机制。为了确保税源分类管理真正取得实效,我们结合税收管理员考核办法,制定了余姚市国税局优秀税收管理员考评办法、余姚市国税局税收管理员述职述廉制度,建立加分与得分、奖励与处罚相结合的绩效评价机制,并辅助计算机考核、案头考核、实地考核及与其它考核相关联的考核方法等,进一步强化对税收管理员税源管理质量、控管能力的管理和考核。在日常工作中,实行“周安排、日督查、月申报、季考核”的工作制度,建立三级考核、三级点评工作机制。三级考核即:税收管理员自报自考、税务分局考核验收、市局税源管理科重点考核三级考核办法;三级点评即:每月领导对工作进行点评,分局长点评税收管理员、分管领导点评分管科室、一把手点评全局,使税源管理工作纳入各级领导的监督指导中。三、实施税源分类管理取得的成效税源分类管理的推进,有效解决了征管力量不足、征管资源配置不合理、税源底数不清以及收入任务压力大小影响税收征管质量等问题,税源管理作为税收工作的核心环节,其专业化变革必将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因此,尽管税源分类管理新模式运行时间不长,但它所引发的“蝴蝶效应”已经初步显现。(一)分类管理逐渐发挥在税源管理机制中的抓手作用。税源分类管理虽然在我局推行的时间还不长,但它所带来的管理理念的转变、管理方法的改进、管理成效的提高是积极和明显的,初步实现了税源管理的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专业化管理的转变,促进了征管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分类管理在税源管理机制中的抓手作用逐渐发挥出来。    1、税收职能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过去,我局所属四个分局均按属地管理、各类统管的模式进行日常管理和评估检查,造成了管理部门管理范围宽,承担事务杂,突击性工作多,许多工作疲于应付,对税源、税户、税收的管理不精不细,明显影响管理效果;纳税评估工作表面化、形式化,没有真正起到深入分析判断纳税人对税法的遵从度和政策执行效应的作用。税源管理职能转变后,各分局税源管理部门的工作按照各自的职能有条不紊的进行,避免了以前大项工作安排后,四个分局的税收管理员都在同一时间忙同一项业务,工作质量与效果均不明显的局面大有改变,税收管理员有时间和精力去从事主要业务和专业工作,税源管理职能作用得到充分发挥。2、纳税评估工作成效显著。一是纳税评估检查与日常管理工作职能分离,有效促进了评估检查工作的开展。今年16月份,我们共对368户纳税人开展了评估约谈,共自查补缴税款、滞金 2075.94万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了72.73%。我们重点安排了电线生产制造行业和消防器材生产制造行业这二个行业专项评估,通过典型调查,建立评估分析模型,及时开展行业评估。据统计,电线生产制造行业列入评估120户,补交税款609万元。消防器材生产制造行业列入评估69户,已完成14户,合计补交税款221.54万元。 二是评估检查部门有精力、时间根据所辖纳税人的行业、特点探索规律,不同的行业建立不同的纳税评估模型。今年上半年我们已初步完成浇铸行业、卷尺行业、紧固件行业等8个行业的调查建模工作,并形成了初步的评估模型。同时,我们针对行业管理的需要,对以前年度的21个评估模型进行整理完善,为行业评估提供分析手段,为行业税收管理提供管理手段。 3、日常管理工作顺利开展。一是通过采取逐日巡查巡管,进一步规范个体户管理。管户调整到位后,税收管理人员在下户熟悉管户的同时开展漏管户清查工作,并严格督促其办理相关证件。二是管户巡查工作力度大大加强。税源分类管理使日常管理工作趋于专业化,使税收管理员能专心于某类纳税人的管理,避免了多头应付的局面。在管户巡查中更能通过对某类或某个行业纳税人信息的收集分析,总结行业规律探索管理方法。三是定期定额调整到位,通过采取税收管理员逐月进行综合征管软件查询、业务部门联动监控,对连续三个月申报开票超过定额的纳税人全部按期进行了调整。(二)进一步促进税源管理精细化。专业化设置税务管理责任区,赋予税收管理员足够的时间进行下户调查,及时掌控企业的税源存量和变化发展的信息,一是有利于堵塞税源流失的漏洞,增加税收收入,并使同类纳税人之间的税负大致趋于平衡,避免畸轻畸重现象的发生,提高了征纳双方的信息对称度;二是国税机关更容易了解和掌握纳税人的服务需求,便于政策执行,从个别企业发现共性问题,及时让同类型的纳税人进行自查完善,变事后查处为事前服务,使企业的合法权益得到尊重和维护,拓展了纳税服务渠道;三是税源管理模式由分户管理向分类管理转变,根据同类型纳税人的特点,摸索管理规律,建立数据模型和指标参数,一个责任区的经验全局共享,提高了管理经验的应用价值,减少了重复劳动,节约了管理力量,降低了征收成本,形成了“链条式”管理机制。(三)纳税服务功能进一步强化。1、纳税人办税无需“多头跑、多处找”。(1)税源分类管理体系实施后,办税服务厅成为纳税人与各专业部门联系的枢纽,负责集中受理纳税人主动发起的涉税事项,并统一将办理结果反馈给纳税人。纳税人在办税服务厅的咨询、发票、综合三类业务窗口及自助办税终端即可办理涉税业务。纳税人通过咨询窗口可以进行涉税问题咨询,通过发票窗口可以办理发票类事宜,通过综合窗口可以办理纳税申报、涉税文书和其他涉税事宜。自实行“一站式” 服务以后,实现了在一台计算机上完成税务登记、报税、认证、纳税申报、税款征收等各项业务,不仅在较大程度上节省了人手,缓解了基层人手不足的矛盾,也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纳税人,切实减轻了纳税人办税负担。(2)纳税人所有依申请的涉税事宜,均在办税服务厅受理,受理时一次性告知资料要求,避免了纳税人多次跑、多头跑。受理后,凡属办税服务厅有权核批的或不需要流转的,当场办结;凡属分局核批或市局核批的,打印受理通知书告知纳税人预计办结时间和联系电话。流程流转后,受理岗制作内部传递单,将纸质资料传递给税源管理股,税源管理股完成调查流程后将纸质资料传递给核批岗位,核批环节完成后再将资料传递给办税服务厅受理环节,受理环节出具文书,通知纳税人领取批件,并将核批后的资料整理归档,资料沉淀大厅备查。这种模式与ctais2.0系统流程相匹配,既强化了办税服务厅功能,方便了纳税人,同时也制约了管理员的权力。纳税人完全可以根据受理通知书,要求税务机关到期做出同意或不同意的决定,避免了过去管理员说了算、随意性大或办事拖拉等工作作风不实的不良习惯。2、纳税服务QQ群发挥“小平台”的大作用。一是通过QQ群,积极开展税法宣传,将税收新政策、税收优惠规定、办税注意事项以及税收宣传标语口号等内容第一时间上传,供纳税人学习交流。二是通过QQ群实现实时互动,纳税人可以实时咨询税务人员有关涉税问题,税务人员实时予以解答,纳税人之间也可以交流工作经验、讨论办税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注意的环节。三是纳税人可以通过QQ群随时向税务人员索取有关涉税的资料表格,方便快捷地及时向税务机关报送有关资料。四是分局通过QQ群及时向企业发送有关通知、资料,协助解决账务处理问题,为企业经营出谋划策、提供信息。切实减轻了纳税人负担和办税成本,使纳税人真正感受到了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纳税服务。QQ群的开通,使税企交流跨越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大家在虚拟空间内交流活跃,畅所欲言,人性化气氛浓厚,已成为与纳税人沟通、宣传税法知识以及大家工作生活的乐园。今年上半年,我局仅城区分局申请加入的纳税人巳达214家,咨询涉税问题180余次,下载各类税收政策和纳税申报表资料50余次, 发送通知3次。3、预约服务节约纳税人办税时间。纳税人可以通过办税服务厅或余姚市国税局外网,向国税机关各工作部门提出预约,就具体涉税事宜进行交流沟通。纳税人通过办税服务厅申请办理的涉税事项,如果需要进行实地审核的,办税服务厅将该事项交由税源管理部门办理,税源管理部门主动与纳税人进行联系,约定进行实地审核的时间,告知纳税人需要准备的事项,并按约定进行实地核查。4、实行办税项目主动告知。国税机关对新办税务登记以及办理特定业务的纳税人主动告知办税项目及办税流程。主动告知项目包括登记申报类、资格认定类、发票类3类9项,其中登记申报类3项:纳税申报、注销税务登记、个体工商户变更纳税定额;资格认定类2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出口货物退(免)税认定;发票类4项:普通发票领购、防伪税控资格认定及增值税专用发票领购、超限量领购增值税专用发票、防伪税控最大开票限额变更以及国税机关根据工作需要确定的其他主动告知事项。纳税人通过办税服务厅申请办理的需要实地审核的涉税事项,税务人员在实地核查时,主动告知纳税人的核查标准以及相关政策,并就税务文书的填写、后续管理要点等事项对纳税人进行辅导。对经过实地核查,达不到审批标准的,详细告知纳税人具体原因以及整改的措施。5、多元化申报方便纳税人远程办税。在积极推行电子、网页、电话等多元化纳税申报的基础上,稳步推进税务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拓展网上申报功能,为纳税人提供网上抄报税等办税服务,不断扩大电子申报比重,方便纳税人远程办税。到今年6月底止,我局网上认证发票份数占总用票量的99.83 %;网上抄报税试点企业已超5600户,抄报税数据正确率达到了99.90%。这些措施的推行,使纳税人足不出户就能办理国税日常业务,不仅提高了办税效率,同时也切实减轻了纳税人的办税负担。6、同城通办进一步保障纳税人权益。根据目前信息化基础和管理现状,本着积极稳妥的原则,我局确定以下六项作为“全市通办”工作事项,即:申报征收、报税认证、发票购销、代开发票、税务咨询、已纳税证明开具等。至7月1日,我局已实现了本市范围内的“同城通办”,打破税收属地管理的格局,按照“网络覆盖、便捷办税、资源共享”的原则,拓宽国税部门所属的各办税服务厅的服务空间,有效解决税收管辖区域与财务核算地不一致给纳税人造成的不便和负担,纳税人可以按照就近方便的原则,自主选择办税服务厅办理涉税事项。税收征管法规定纳税人有享受优质服务的权利,“同城通办”的实施,一方面使纳税人办税时有了更贴心的服务和更多的选择,另一方面切实减轻了纳税人办税负担。    (四)征管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1、充分调动了税干工作积极性。责任区依纳税人进行分类管理,税收管理员管理的纳税人类型相同,工作性质相同,工作内容相当,便于实施绩效考核,解决了以往税收管理员绩效考核指标不好量化、可比性不强的问题,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营造起了争先创优的工作氛围,国税形象得到了充分展示。2、增强了税源管理人员的责任心。税源分类管理新模式推行后,各岗位之间既有分工,又有协作,又相互制约,极大的增强了税源管理人员的责任心。就税源管理人员而言,由于岗位职责细化周详清晰,每项工作有考核有监督,打破了“包户到人,各事统管”的传统模式,能够专心于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工作效率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征管基础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解决了疏于管理、淡化责任的问题。3、激发了队伍活力。通过推进税源管理专业化,各分局都将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税务干部集中到税源管理专业化岗位;同时,对业务骨干人才在能级管理绩效考核上予以倾斜,既增强了他们干事创业的责任感和荣誉感,也在干部队伍中产生了示范效应,激发起了干部职工加强学习、提高自身能力素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4、解决了人员少、税源管理能力不足的问题。在“各事统管”的传统模式下,管理人员的时间和精力过于分散,税源管理的力度和深度明显不足,各部门都感觉人手短缺。自税源专业化管理实施后,各分局都根据不同的税收专业岗位,结合干部队伍的整体状况和个人特点,对现有的税收管理人员进行了重新组合,在对税收管理员职责分解的基础上,将业务素质较高、综合分析能力较强的干部调配到重点税收管理岗;将工作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干部调配到业务相对单一的一般税收管理岗,做到人尽其才、各尽所能。人才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对税源的管理实现了由粗放型向精细化方向的转变,税源监控水平得到了较大提升。四、当前制约和影响税源分类管理的主要因素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经济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原有的征管模式在运行中暴露出不少矛盾和问题,如税务管理人员管事不管户,造成管事与管户的脱节;在重视内部各环节监督制约的同时,忽视了调动税务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强调制约权力的同时,捆住了手脚,造成权责不对等;征管考核指标过多过滥,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疲于应付,耗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应付检查和考核,挤占了税源管理的时间和空间,造成了税源管理中的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在分类管理方面,更是一度缺少规范、合理的运行机制等等。上述种种问题矛盾,最终表现在税源管理中,则是出现“淡化责任,疏于管理” 的现象。具体分析,影响税源分类管理的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一)干部素质问题。制度完善之前,税务人员的素质决定征管工作的优劣;制度完善之后,税务人员的素质决定制度落实的好坏。可以说,税务人员是税源管理的第一要素。税务人员的政治思想素质、道德品格素质、文化业务素质和组织管理素质的高低,是决定税源分类管理专业化程度的关键。当前税务人员在个体上,与税源分类管理的要求存在六大差距:一是税务机关内部某些工作人员对税源管理工作认识不足,导致税源管理流于形式。尤其是对重点税源的掌握与管理,通常分析比较肤浅被动,说明不了深层问题,没有给予重点税源足够的支持,导致税源流失。再者,从重点税源企业的特点来看,由于企业规模大,分支机构多,核算头绪多,纳税环节多,如果监管不力,极易发生偷税与逃税行为。事实上,前些年对重点税源的监控,只是表面上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税款实现和缴纳情况,实行的是粗放型控管,横管不到边,纵管不到底,没有实现真正意义的控管,重点企业税收流失严重;二是依法行政观念淡薄,“老好人”思想存在;三是税收、财务、电子计算机等知识掌握和运用不够全面,只停留在“应付型”知识层上;四是缺乏对税收的系统分析能力、预测能力、税源监控能力、专业化管理能力;五是管理创新意识不够,存在着“被动式”或“指令性”管理观念;六是风险认知度不强,主要表现在对纳税人依法纳税意识不强和税源管理不到位导致税款流失风险,以及税务人员自身税源管理不到位而对责任追究风险认知不够。(二)管理理念和管理体制问题。一是管理观念滞后。传统的税源管理理念重征管查,漠视税收监控的作用。认为监控是上级部门的专责,与日常征管无关,使监控与征管相脱节,放任自流,税源监控常常处于无人管理状态。二是只重文凭的培训而忽视对干部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在人事管理中,没有培养现代管理知识与税收专业知识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的手段与措施,导致干部综合素质不高,知识结构不合理、严重缺少现代复合型人才。人力资源在能力开发上工作力度不足,方法不够科学,能力开发没有通过对个人绩效考核、个人自我评价、岗位知识技能等方面进行系统的鉴别与分析;重学历教育,轻专业知识的培训和终身教育;缺乏培训的考核约束机制,培训对提高专业水平和整体素质效果不佳。三是人力资源管理基础工作较为薄弱。规划落后于发展的需要,没有对岗位、职位进行分层分类管理。四是人力资源考核评价方法欠科学,缺乏公平性和准确性。有效的考核指标体系尚未建立,考核方法陈旧,往往以民意测验代替考核;考核中没有针对不同岗位、不同层次的税务人员确定不同的考核标准;注重定性考核,忽视定量考核,影响考核结果的准确性。五是在人力资源配置上缺乏以能职匹配和双向选择为主的运行机制。未能根据工作责任、难易程度、工作量和重要性区分不同岗位对能力倾向的不同要求;未能以岗位能力需求和现有人员能级状况为基本前提,实现岗能优化配置;在绝大部分情况下未能依据岗位能力需求和上岗条件进行双向选择。六是人力资源激励机制仍不健全,影响税务人员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这些因素的存在,影响着税源分类管理的实现。(三)税源管理的信息化支撑问题。税源技术管理是与税收管理密切相关的,包括管理手段、管理方法和操作技能三方面内容。就税源技术管理与分类管理要求而言,对内,主要存在的缺陷有:1、管理系统多头设计,信息兼容性差。CTAIS税收管理系统、金税工程、纳税评估(税源动态监控)系统、进出口税收管理系统等各大系统之间信息分割、孤立操作,互不兼容,系统开发不具有统一性。2、税源管理预警、分析系统不够完善。在CTAIS税收管理系统中未能设计税负偏低、发票领购量与实际经营业务量不匹配等异常现象提示功能,日常管理完全依靠人工查询分析或各分局自行设计开发的小软件进行监管,实时监控难度大,工作效率不高。3、系统可操作性不强。各大系统应储存信息的设计不够全面,如税收户籍管理在CTAIS系统中只反映纳税人的税务登记内容,即使税务人员收集与税收管理相关的信息也无法录入系统,信息共享不足;系统的税源分析功能弱,不能起到纳税户分类分析及纳税人不同经营期间的情况分析,系统的运用程度不高。4、税控技术管理不到位。税控收款机推广运用迟缓;税控加油机技术维护难以及时到位,税控能力得不到充分体现。对外,则是税源信息资源管理的缺失。税源信息是税源管理最基本的“原材料”,连续、系统、真实、及时的税源信息,是税源分类管理的基本保证。从税源信息收集角度看,目前收集信息内容尚未明确界定,收集信息缺乏及时性、系统性、连续性,且是未经筛选加工的粗放型信息,重复收集信息突出,可用信息量少;从当前税务信息生存情况看,固定信息不全面,纵向信息“诸侯割据”,流动信息、横向传递信息短缺,并且国地税、工商、海关、公安及政府、纳税人上级主管部门等与税源管理相关的信息尚未实现全面共享,电子信息档案不够健全;从信息运用来看,信息传递机制不健全,传递速度迟缓,信息分析运用能力不强。正因为存在信息管理的缺陷,从而影响着税源分类管理水平。(四)社会化办税问题。协税护税网络机制未能充分发挥效应,税源监控缺乏群众基础。尚未与宏观经济部门实现有效的联系协作,无法与工商、银行等经济部门就纳税人办证、开户、结算、生产、经营状况进行信息交流,实现信息共享。税务部门与外部信息沟通不畅,是制约税源监控能力和水平的客观因素。(五)结算制度的缺陷问题。在我国,现金结算普遍,从而导致纳税人的收支十分容易游离于税务等相关部门的监控之外,造成税收监控的真空。虽近年推行“金税工程”、税控收款机等方式以票管税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公民索取普通发票、维护经济秩序的意识淡薄,使纳税人经营收

    注意事项

    本文([基础科学]税源分类管理的实践与思考.doc)为本站会员(sccc)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