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初一政史地]地球和地球仪.doc

    • 资源ID:4665021       资源大小:1.31MB        全文页数:3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初一政史地]地球和地球仪.doc

    高中地理一轮复习讲义 梁学武制作 08年6月考点一:地球和地球仪一、地球 二、地球仪形状:赤道略鼓,两极稍扁的椭球体。地球在自转过程中,球上各质点都在绕着地轴作圆周运动。因此,就会产生惯性离心力。这种离心力随着物体距离地轴半径的增大而增大,也就是说,从赤道向两极,惯性离心力逐渐减小。使得地球由两极向赤道逐渐膨胀,长期作用使地球变成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形状。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赤道周长:40000千米1.经线纬线定义:经线即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半圆);纬线即地球仪上与赤道平行的圆。2.经线和纬线区别特点经线长度均相等,形状均为半圆,约20000千米所有经线均相交于南北极点指示南北方向,南北方向是绝对的两条对应经线组成大圆,圆心即地心,平分地球任意两条经线间距自赤道到两极递减纬线任意纬线独立成圆,只有赤道平分地球所有纬线均互相平行纬线指示东西方向,东西方向是相对的纬线长度自赤道到两极递减,两极缩小为一点;南北半球对应纬度的为线圈长度相等赤道长约40000千米,其它纬线长为:40000千米*cosa(a为所求纬线圈地理纬度)3.经度和纬度的确定4.特殊的经线、纬线经线本初子午线(00经线):通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那条经线。作为经度的划分起点。顺地球自转方向,其东为东经度,向东值依次增大。其西为西经度,向西值依次增大。它通过的重要地理事物:欧洲西部、非洲西部(伦敦、巴黎、地中海西部、撒哈拉沙漠、几内亚湾)1800经线(又称日界线):人为规定的新旧日期分界线。它通过的重要地理事物:太平洋中部(白令海、新西兰)200W、1600E:东西半球划分界线。200W向东到1600E为东半球,200W向西到1600E为西半球纬线赤道:过地心,南北半球的分界线,纬度划分的起点。回归线、极圈:划分热带、温带和寒带的界线。(注意:黄赤交角变化与热量带之间的关系)300 600 900:划分低伟、中伟和高伟的分界线。表1 重要纬线的地理意义和穿越的地区重要纬线地理意义穿越地区赤道(0°)南北半球分界线,纬度划分的起点非洲中部、印尼、南美北部北回归线(23°26´N)有无太阳直射点的分界线,热带和北温带的分界线北非撒哈拉沙漠、阿拉伯半岛、印度、我国华南地区、墨西哥高原南回归线(23°26´S)有无太阳直射点的分界线,热带和南温带的分界线非洲南部、澳大利亚中部、南美中部(智利、阿根廷、巴西南部)北极圈(66°34´N)有无极昼或极夜的分界线,北温带和北寒带的分界线欧洲北部(挪威、瑞典、俄罗斯北部)、阿拉斯加半岛、加拿大、格陵兰岛南部南极圈(66°34´S)有无极昼或极夜的分界线,南温带和南寒带的分界线南极大陆外围(威尔克斯地、南极半岛)30°N北半球低纬度和中纬度的分界线非洲北部、西亚、印度北部、我国长江流域、墨西哥北部、美国南部30°S南半球低纬度和中纬度的分界线南非、澳大利亚南部、智利、阿根廷北部、巴西南部60°N北半球中纬度和高纬度的分界线北欧、俄罗斯中部、阿拉斯加半岛南部、加拿大中部60°S南半球中纬度和高纬度的分界线横穿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南部、德雷克海峡90°N北极点位于北冰洋90°S南极点位于南极大陆表2 重要经线的地理意义和穿越的地区重要经线地理意义穿越地区本初子午线(0°)东西经度划分的起点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法国、西班牙、非洲西部180°大致与日界线重合俄罗斯楚科奇半岛、太平洋、大洋州东部群岛20°W东西半球分界线,以西为西半球,以东为东半球格陵兰岛东侧、冰岛、大西洋160°E东西半球分界线,以东为西半球,以西为东半球俄罗斯东西伯利亚东部、太平洋、大洋州东部群岛120°E东八区的中央经线、北京时间的参照经线俄罗斯中西伯利亚高原东部、我国东北、华北地区、印尼、澳大利亚西部表3 七大洲和重要国家陆地的经纬度范围和位置特征大洲或国家纬度范围经度范围位置特征亚洲大陆1°17´N77°43´N26°03´E169°40´W北回归线和北极圈通过,跨南、北和东、西半球,及北半球低、中、高纬度带欧洲大陆36°00´N71°08´N9°31´W66°10´E跨东、西半球(冰岛),北半球中高纬度带非洲大陆34°51´S37°21´N17°33´W51°24´E赤道和南北回归线穿越,跨南、北半球,以热带为主北美大陆7°12´N71°59´N168°05´W55°41´W北回归线和北极圈穿越,跨东、西半球(格陵兰岛),北半球低、中、高纬度带南美大陆53°54´S12°28´N81°20´W34°46´W赤道和南回归线穿越,赤道大致过亚马孙河口,热带面积广阔大洋州47°S30°N110°E130°W赤道和南回归线穿越,跨南、北和东、西半球,同时存在两个日期南极洲62°S以南跨360°经度南极圈经过南极大陆外围,长城站(66°13´S,58°58´W),中山站(69°22´S,76°22´E)中国4°N(南部大陆21°N)54°N74°E135°E北回归线穿越南部,地处中、低纬度地带的东半球印度8°N33°N72°E97°E北回归线穿越中部,大范围地处低纬度地带的东半球日本(四大岛)31°N46°N130°E145°30´E地处太平洋西部,北半球中纬度地带的群岛国家德国48°30´N55°N6°E15°E地处北半球中纬度地带的东半球和欧洲大陆的十字路口上俄罗斯43°N78°N28°E170°W北极圈穿越北部,地跨东、西半球和欧亚两洲的欧洲国家,位于中、高纬度地带美国(本土)25°N49°N125°W73°W大范围位于中纬度的西半球,有海外州夏威夷州(北回归线穿过)和阿拉斯加州(北极圈穿过)巴西34°S5°30´N74°W42°W南回归线穿越南部,大范围属低纬度,热带雨林最广埃及21°30´N31°30´N25°E35°E北回归线穿越南部,大范围是低纬度的热带沙漠澳大利亚41°S10°30´S113°E153°30´E南回归线穿越中部,位于中、低纬度的东半球,独占一块大陆5.经纬网:经线纬线互相交织,构成经纬网。经纬网的类型:网格状经纬网图(方格状和变形网格状)基本特征:“横纬竖经”;“同幅图相邻间隔值一般相等”。极地经纬网图(北极投影和南极投影)基本特征:纬线为同心圆,经线为射线;北极投影逆时针方向为自西向东方向,南极投影顺时针方向为自西向东方向;重点-经纬网的判读与应用: 确定地理位置-地理坐标利用经纬网可以准确地确定地球表面上任何一点的地理坐标,中学生常见的经纬网图(图1)有以下三种形式:侧视图俯视图圆柱投影图图1确定纬线与纬度在侧视图和圆柱投影图上,纬线为直线。纬度数值向北增大的为北纬,向南增大的为南纬;在俯视图上纬线为一组同心圆,若圆心为北极点,各纬线均表示北纬,且数值向北极点增大。确定经线与经度在侧视图上,经线是连接南北两极的线;在俯视图上经线是由极点向四周呈放射状的一组线段;在圆柱投影图上经线是与各纬线垂直的线段。不论在哪种经纬网上,东经度数值随着地球自转方向增大,西经度数值随地球自转方向减少。 确定方向:情况确定方向需画出不同图形讲解同经或同纬同一条经线上为正南正北方位,同一条纬线上为正东正西方位(注意劣弧原则)不同经也不同纬按地球自转方向(按经度的变化)判断东西方位按据那个极点近(按纬度变化)判断南北方位极点北极点四周均为南,南极点四周均为北其它辅助定方向方法常用方法辨别方向的技巧一般定向法面向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指向标法地图上箭头指向正北,据此判断其它方向时针法表示自转或公转时,北半球逆时针方向为东,;南半球顺时针方向为东右手法拇指指向北极,弯曲四指所指为东;拇指指向南极,弯曲四指所指为西;海陆轮廓法极地是陆地为南极,极地是海洋为北极日影朝向法结合图中纬度和正午日影朝向确定南北方向经纬度法根据经纬度的变化规律确定南北东西备注 计算距离情况一:同一经线上纬度或赤道上经度差10距离约差111千米,其它纬线上经度差10距离差111x cosa(a为所求地地理纬度)。举例题说明。情况二:如两点精度不同,纬度也不同,则采取模糊估算法。判定范围相同经纬度且跨经(纬)相同的两幅图,其所示地区的面积相等。跨经纬度相同的地图,纬度越高,表示的范围越小。图幅相同的两幅地图,跨经纬度越广,所表示的范围越大,比例尺越小。画图讲解两地间最近航线的确定在地球表面上,两点间的最短距离是通过这两点的大圆的劣弧段。其判断有如下几种可能性:情况判断原则例图两地经度差正好等于180度大圆即过两点的对应经线圈,两点间的最短航程为劣弧段,须经过某一极点两地的经度差不等于180度,过两点的大圆与经线圈斜交最短航线不经过极点,具体分为两种情况:见右图左图中最短航线为ACB弧,A-B走法为:先向东北,再向正东,再向东南。也可简单表述为:先向东北,再向东南。B - A走法为:先向西北,再向正西,再向西南。也可简单表述为:先向西北,再向西南。左图中最短航线为ACB弧,A-B走法为:先向东南,再向正东,再向东北。也可简单表述为:先向东南,再向东北。B-A走法为:先向西南,再向正西,再向西北。也可简单表述为:先向西南,再向西北。利用经纬网计算时间计算地方时;计算昼夜长短;计算日出日落时间;计算新旧日期所占比例;详细介绍见地球运动相关讲义部分三、地球运动1.运动形式:自转和公转2.自转相关自转的基本特征定义轨道面地轴的空间位置方向周期速度自西向东恒星日太阳日角速度线速度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赤道平面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北逆南顺23小时56份4秒24小时两极点为0,其它地为15度从赤道到两极递减,两极为0注:画图解释恒星日与太阳日的区别;角速度相同时半径越大线速度越大;北极星的高度角等于当地地理纬度(北纬)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现象 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是个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同时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照亮的一半为白昼,照不亮的一半为黑夜。昼夜的分界线即晨昏线。如下图:太阳高度角表示昼夜现象:太阳高度角即太阳入射光线与当地地平面的夹角。随时刻而变化,某地一天中正午时刻太阳高度角最大,为正午太阳高度角,简称正午太阳高度。太阳高度角大于0,能见到阳光,为白昼太阳高度角等于0为昼夜分界线,即晨昏线太阳高度角小于0,不能见到阳光,为黑夜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太阳直射点上的太阳高度为900,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为00,昼半球的太阳高度大于00,夜半球的太阳高度小于00.太阳高度分布规律:以直射点为中心,向四周递减,晨昏圈上为零。太阳高度的日变化规律:(推导过程略) 极点:在极昼期间,极点上见到的太阳高度,一天内无变化,其太阳高度等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极圈及其以内地区:极昼期间,太阳高度24小时内都大于或等于零度。刚好出现极昼地区的纬度与直射点的纬度和为900,且该日该地区太阳高度最小值为00,其它极昼地区该日太阳高度最小值=当地地理纬度刚好出现极昼地区纬度某地某日刚好出现极昼,则该地当日正午太阳高度等于直射点纬度的2倍。 赤道:赤道上正午太阳高度与直射点的纬度和为900正午太阳高度角相关:太阳高度是太阳光线相对地面的夹角(即太阳在当地的仰角),在太阳直射点处太阳高度最大,为90°,在晨昏线上则为0°。而正午太阳高度就是各地一日内最大的太阳高度,也即地方时为12点的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包括同一时间随纬度的变化和同一地点(纬度)在一年中随季节的变化。由于这两种变化的直接原因都是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如图1左),因此,要理解和掌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需要从太阳直射点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关系来入手。图2是平行的太阳光线照射在球面上的状况,从中可以得出正午太阳高度的一些基本规律(H表示正午太阳高度,下同)。HDHBHAHCHE表明:从纬度分布看,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并由此向南北两侧递减,在太阳直射点南北两侧的对称点上,正午太阳高度相等。HAHCHE,HAHBHD表明:距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近时,正午太阳高度大,反之正午太阳高度小。图1通过图解来分析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帮助学生直观掌握、理解其基本规律。首先对图1左图进行转换,将图中经线圈的右半部“拉直”,可得到图1右图。两图均表示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春分日和秋分日(以下简称二分日)太阳直射赤道。这里以图1右图为基础来深入分析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和纬度分布规律。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这里我们分六个方面进行分析。假设P为满足条件的任意一地点,H1,H2,H3分别表示夏至日、二分日、冬至日时P地的正午太阳高度,H4为太阳直射南北回归线之间某地P时的正午太阳高度。赤道地区:由图3可以看出,二分日时太阳直射赤道,此时赤道地区正午太阳高度(H2)达最大值90°,二至日正午太阳度(H1和H3)达最小值。以春分日为起点,正午太阳高度变化为:(最大)-(最小)- -(最大)- -(最小)-(最大)春分日 夏至日 秋分日 冬至日 春分日图3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地区:由图4可以看出,H4大于H1和H2又小于H3,在夏至日前后P地各有一次直射,此时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H4),冬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小值(H3)。正午太阳高度变化为: -增大-(最大)-小-(最大)- -减小-(最小)-增大-春分日 夏至日 秋分日 冬至日 春分日图4北回归线地区:由图5可以看出,H1>H2>H3。夏至日达最大值(H1),冬至日达最小值(H3)。从夏至日到冬至日该地正午太阳高度由最大变为最小。-增大-(最大)-减小-(最小)-增大-春分日 夏至日 秋分日 冬至日 春分日图5北回归线以北地区:由图6可以看出,H1>H2>H3。夏至日达最大值(H1),冬至日达最小值(H3)。从夏至日到冬至日该地正午太阳高度由最大变为最小。-增大-(最大)-减小-(最小)-增大-春分日 夏至日 秋分日 冬至日 春分日图6同理,南半球情况与北半球相反,即赤道与南回归线之间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在冬至日前后各一次,最小值在夏至日出现(如图7所示)。正午太阳高度变化为: -减小 -(最小)-增大-(最大)-小-(最大)-减小-春分日 夏至日 秋分日 冬至日 春分日图7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冬至日达最大值,夏至日达最小值,如图8所示。正午太阳高度变化为:-减小-(最小)-增大-(最大)-减小-春分日 夏至日 秋分日 冬至日 春分日图8根据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任一地点,一年中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最近时,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反之达最小值。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夏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冬至日时达最小值;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冬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夏至日时达最小值;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区,太阳直射时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最远时达最小值。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其移动规律直接相关。如下表所示:根据上表可以归纳如下规律:正午太阳高度从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冬至日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从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二分日时,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向赤道两极递减。正是由于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再加上昼夜长短的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四季。同一季节,太阳辐射具有纬度分异的规律,形成五带,在此基础上导致全球地理环境及其组成要素发生变化,并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和纬度地带性。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应用:.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是:H900(所求地纬度和太阳直射点纬度的间隔),其中的求采用同一半球相减、不同半球相加的原则,永远取正值。.利用垂直物体的日影计算:cotH影长/物体长度。(注意:山坡上的特殊情况).太阳能热水器的采光面与楼房顶面的夹角.南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楼房间隔L的计算:L楼高×cotH( H即当地全年最小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北半球为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南半球为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在楼房布局时建议采用东北西南向或西北东南向,目的是为了更好的采光。.一个地区年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差值:赤道地区是23026;南北半球热带地区介于23026和46052之间,具体度数是(当地纬度23026);南北半球温带地区是46052;南北半球寒带地区是46052,但也可以当作当地最大正午太阳高度的数值。案例探究:案例1某校所在地(120°E,40°N)安置一台太阳能热水器,为了获得最多的太阳光热,提高利用效率,需要根据太阳高度的变化随季节调整其支架倾角,下列四幅日照图中与热水器安置方式搭配不合理的是知识依托:晨昏线的特点与节气的判断,地球自转的方向,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太阳辐射强度等知识为依托。错解分析:本题涉及知识点较多,错误可能出现在晨昏线的特点与日期的判断错误,也可能是忽视了地球自转方向,也有可能不知道正午太阳高度角具体指图中的哪一个角,再者也有可能对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公式的要求不熟悉,出现计算错误等。解题方法与技巧:这是一道典型的知识综合应用题,首先根据图中地球自转的方向和晨昏线特点,判断四个图所对应日期(A图为夏至日,B图为冬至日,C和D图为春分日或秋分日),然后根据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H=90°-可计算出H1=73°26,H2=26°34,H3=H4=50°。最后根据支架的倾角和正午太阳高度角应该互为余角时,搭配合理,推出只有D项不合理。答案:D案例2如图35所示,位于北纬36°34的某疗养院,计算在一幢20米高的楼房北面新建一幢楼房。因为疗养的需要,要求高楼的每一层一年四季都能晒到太阳。(1)新楼至少要距原楼多少米?(2)若黄赤交角变为23°34,两楼之间的距离将应如何变化才能保证各楼层均有较好的采光?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应用,并同时考查学生应用地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计算能力。知识依托: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和计算公式。错解分析:本题是应用题,错误可能出在对题意分析不透,也可能是对公式中的(太阳直射点的纬度)符号取正号还是取负号把握不准,还可能计算出问题。解题方法与技巧:根据题意因疗养院位于北纬36°34,当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角达一年中最小值,若此时该楼的一层能被太阳照射的话,则各楼层都能被阳光照射,求出此时的正午太阳高度角H=90°-(代入=36°34,=-23°26)即H=30°。根据三角函数关系,两楼间最小距离应为x=20cot 30°,x=34.7 m。若黄赤交角变为23°34,比原来变大,此时北纬36°34的正午太阳高度角H=90°-,H=29°52变小,但x=20cot 29°52在(0°90°)为减函数,故两楼间距应增大。做题过程画直角三角形来理解题意更直接。答案:(1)34.7 m (2)间隔应增大考查方向归纳总结.正午太阳高度的考查涉及以下几方面。(1)规律:从直射点往南北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距离越近(纬度差越小),正午太阳高度越大。(2)最值: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以北地区达一年中最大值,整个南半球达一年中最小值;相反,直射南回归线时,南回归线以南地区达一年中最大值;整个北半球达一年中最小值。(3)公式:H=90°-中与符号很关键,此外两点间的正午太阳高度差等于纬度差。(4)影子的长短变化与方向: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大,影子变短;方向由太阳的位置确定。(5)地方时:一天之中太阳高度最大时地方时为12时。(6)楼间距离要抓住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小。.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已成为高考的热点,应从以下方面突破本难点:(1)列为高考重点反复训练讲解。(2)抓住规律,图形结合。(3)研究高考试题,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注意:等太阳高度线图减后面光照图部分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是个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同时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照亮的一半为白昼,照不亮的一半为黑夜;自转。晨昏线小专题:在不同日期晨昏线与经纬的位置关系(重点*难点)相关知识储备:春分日-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晨昏线与经线夹角为零度),与纬线垂直相交,地球上无极昼极夜现象。如下图:春分到夏至期间-晨昏线与经线夹角介于,00-23026,晨昏线与南北纬(的地理纬度值介于66034-900)相切,地理纬度分别为刚好出现极昼或极夜的纬度,切点是晨昏线上纬度最高的点(图中A2点);0N以北(0S以南)的地区的纬线与晨昏线无交点,即分别为极昼(极夜)现象(图中B2点);0N以南至0S以北地区的纬线与晨昏线分别有两个交点,即此区间的每条纬线上的点均有昼夜现象(图中C2点)。夏至日-晨昏线与经线夹角最大,且为23026,晨昏线与南北纬66034相切,66034分别为刚好出现极昼或极夜的纬度,切点是晨昏线上纬度最高的点(图中A3点);66034N以北或66034S以南的地区的纬线与晨昏线无交点,即分别为极昼或极夜现象(图中B3点);66034N以南至66034S以北地区的纬线与晨昏线分别有两个交点,即此区间的每条纬线上的点均有昼夜现象(图中C3点)。夏至到秋分期间-晨昏线与经线夹角介于,00-23026,晨昏线与南北纬(的地理纬度值介于66034-900)相切,地理纬度分别为刚好出现极昼或极夜的纬度,切点是晨昏线上纬度最高的点(图中A2点);0N以北(0S以南)的地区的纬线与晨昏线无交点,即分别为极昼(极夜)现象(图中B2点);0N以南至0S以北地区的纬线与晨昏线分别有两个交点,即此区间的每条纬线上的点均有昼夜现象(图中C2点)。秋分日-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晨昏线与经线夹角为零度),与纬线垂直相交,地球上无极昼极夜现象。如下图:秋分到冬至期间-晨昏线与经线夹角介于,00-23026,晨昏线与南北纬(的地理纬度值介于66034-900)相切,地理纬度分别为刚好出现极昼或极夜的纬度,切点是晨昏线上纬度最高的点(图中A4点);0N以北(0S以南)的地区的纬线与晨昏线无交点,即分别为极夜(极昼)现象(图中B4点);0N以南至0S以北地区的纬线与晨昏线分别有两个交点,即此区间的每条纬线上的点均有昼夜现象(图中C4点)。冬至日-晨昏线与经线夹角最大,且为23026,晨昏线与南北纬66034相切,66034分别为刚好出现极昼或极夜的纬度,切点是晨昏线上纬度最高的点(图中A5点);66034N以北或66034S以南的地区的纬线与晨昏线无交点,即分别为极夜极昼现象(图中B5点);66034N以南至66034S以北地区的纬线与晨昏线分别有两个交点,即此区间的每条纬线上的点均有昼夜现象(图中C5点)。注意:晨昏线与经纬线的位置关系经常作为考题的切入点,而且多以局部平面变式图出现,这就更增加了试题的难度,许多考生理解起来很是困难。所以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以立体模型图为基础,注重学生由立体向平面过渡,如2007年全国卷考题图:图4所示区域在北半球。弧线a为纬线,Q、P两点的经度差为90°弧线b为晨昏点,M点为b线的纬度最高点 注意:这类题所考察的地球运动部分,是以地球运动模型图变式后的局部图为基本提干信息切入,具体可能会涉及到以下方面的知识点:地方时的相关计算;特定日期地球上极昼极夜的范围;特定日期晨昏线与经纬线的位置关系及过特殊点经线的隐含时间信息;特定日期不同地区地理现象;特定日期极昼范围内某点的最大太阳高度角和最小太阳高度角的相关计算;特定日期某地日出日落方位问题及日影的朝向因为地球运动的图形多是以平面的二维形式来反映立体的三维现象,显得比较抽象,这就是变式,不光如此,变式后还是一个局部图,对于考生理解想象起来就更是加大了难度。如何解决这一瓶颈,我认为核心授课思想应是“还原为模型图”,便于学生理解。但如何让学生更好的还原出来,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最终目的。我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如下尝试:基本思路是“抓核心题干信息,还原至模型”。课下可认真研究一下2007年和2008年全国高考题,细细体会这部分内容的精髓。:地方时和区时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时刻不同。(以当地一天中太阳位于上中天的时刻作为12点,依此划分一天24小时)。因此同一经线上的各点的地方时都相同。而在同纬度地区,位置相对偏东边的地点,其时刻要比偏西地点的时刻早。公式:某地地方时=已知的地方时土时间差这里必须明确三点:公式中加减号的选用:如果所求的某地在已知地的东边,则用加号;如果在已知地的西边,则用减号,即“东加西减”。经度差的计算:若两地在0°经线的同侧,则两地经度数相减(大数减小数);如果两地在0°经线的两侧,则将两地经度相加,即“同减异加”。已知两地地方时和其中一地经度,求另一地经度的方法步骤是:A.求出两地的地方时差;B.计算两地的经度差;C.求经度(东加西减)。 常用的换算小技巧:经度150对应时间1小时,经度10对应时间4分钟,经度1对应时间4秒钟。时区 时区的划分:全球按经度分成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以本初子午线为基准,将东西经度各为7.5°度的范围作为零时区(也叫中时区),然后每隔15°为一个时区。零时区以东的时区为东时区,分为东一区东十一区;零时区以西的时区,分为西一区西十一区,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各占7.5个经度,即各为半个时区,故将两者合为一个完整的时区,称为东西十二区,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因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从零时向东,每增加一个时区,时间增加一小时,向西每增加一个时区,时间减少一小时。西十二区比东十二区在时间上少24小时。区时:在一定的地区范围内,统一使用一种时刻,这种时刻叫区时。区时也叫标准时,每一区时都用该时区中央经线所在经度的地方时为全区通用的时间(经度数能被15整除的经线为该时区的中央经线),这种时间成为这个时区的区时,在区时上,除东西十二区外,任意相邻的两个时区,区时相差一小时,任意两个时区之间,相差几个时区,区时就相差几个小时。在时刻上,较东的时区,区时较早;较西的时区,区时较晚。如:当东八区是12点时,东十区是14点;西二区是2点。即东八区比西二区早10个小时,比东十区晚2个小时。时区和区时的计算求时区:(某地的经度+7.5°)÷15°所得的整数商即为该地所在的时区或某地经度÷15°所得的商若大于7.5,商进1,若小于7.5,商不变,商为该地所在的时区求时区差:若两地都在同一侧时区,即同为东时区或西时区,则时区序号相减,所得的差即为时区差;若两地不在同一侧时区,即一地为东时区,另一地为西时区,则时区序号相加,所得的和即为时区差。简言之:同侧时区相减、异侧时相加。求区时:在时差上,两地相差几个时区,区时就相差几个小时。若已知区时的地点在东,所求地点在西,则用已知区时减去两地的时区差;若已知区时节的地点在西,所求地点在东,则用已知区时加上两地是时区差,即东加西减。所以在时刻上,较东的时区比较西的时区区时要早,简言之:时刻上是东早西晚。一些重要的区时:北京时间:我国全国统一使用的时间,即东八区的区时,东经120度的地方时。注意北京时间不等于北京地方时,在有关日出日落时间的题目中多采用的是地方时。其它时间:如国际标准时(格林威治标准时间GMT)、美国东部时间EST(EST=GMT-5)、太平洋标准时IDLE(IDLE=GMT+12)、美国西部时间、北京时间CTT(CTT=GMT+8)、日本标准时间JST(JSTGMT+9)、中欧时间CET(CETGMT+2)等。日期分界线:日界线:国际日期变更线(人文日界线)-为了避免日期的紊乱1884年在华盛顿国际经度会议上,规定原则上以180度经线作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称为国际日期变更线;自然日界线-地球上地方时为0时(子夜)所在的经线。性质:更日性-只要地方时所在经线和时区中央经线过这两条日界线,都要更换日期。在钟点上,人文日界线两侧是相同的;在时间上,自然日界线两侧是连续;运动性-人文日界线相对地球而言是静止的,相对于太阳来说则是运动的(随地球一起自西向东);自然日界线相对于地球而言是运动的(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向西移动),相对于太阳而言则是静止的;转折性-为了照顾人文日界线附近国家或地区居民生活方便,人文日界线不完全按180度经线定位,而是在有些地方成折线,而自然日界线与地球上的经线平行意义-人文日界线是地球上新一天的起点和终点;自然日界线是当地新的一天的起点和终点新旧日期的计算一是确定哪一条经线是0时刻;二是利用地图判断东西方向;三是根据时间的计算方法,计算地方时。当0时经线在东经范围时,新的一天占全球的少一半,前(旧)一日占大一半。当0时经线和0度经线重合时新的一天和前(旧)所占范围相同,各占一半。0时经线在西经范围时,新的一天占全球一大半,前(旧)一天占全球的一小半。0时经线和180度经线重合时全球都是在同一个日期。关于过1800和真正的日界线的两类问题 由于实际的日界线并不完全等同于1800经线,而是发生了几次转折。如下图:注意!除以上此两类实际问题之外,其它绝大多数情况把日界线与180度经线看成等同,尤其是日照图这类模型题。:地球自转过程中,还会使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即产生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应用:长江入海口对河流的影响:北半球冲右淤左,南半球冲左淤右。观察长江入海口,其右岸(南岸)不断被冲刷,沉积的砂岛不断与北岸相连,河道不断向南弯曲。思考:哪边利于建海港?对空气运动的影响:三圈环流、风的形成对发射中的炮弹的影响:使炮弹偏移,考虑此才能命中目标。对火车两侧轨道的影响:哪一侧轨道与车轮摩擦力大。对洋流的影响:形成大洋环流。3.公转相关公转的基本特征定义轨道面地轴的空间位置方向周期速度自西向东恒星年回归年角速度线速度地球绕太阳运动黄道平面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北逆南顺365日6时9分10秒365日5时48分46秒大约每日自西向东推进1度,近日点最快,远日点最慢近日点最快,远日点最慢公转的地理意义:昼夜长短变化总结:(1)某日全球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太阳直射哪个半球,则该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直到极昼;如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北极地区出现极昼范围是(90°直射纬度)N以北地区;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南极地区出现极夜极夜范围是(90°直射纬度)S以南地区。太阳直射南半球情况相反。(2)某地全年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北半球:12月22日至6月22日昼越来越长,6月22日昼达最长,由6月22日至12月22日昼越来越短,12月22日达全年最短。南半球相反(判断依据:太阳直射点向哪个方向移动,则哪个半球的昼越来越长)。(3)昼夜长短的计算可以利用一个地区昼弧所跨的经度范围来计算,方法是在日照图上某条纬度与晨昏线有两上交点,两点之间在昼半球的部分即是白昼的时间。可以利用已知的日出和日落时间来求算。方法是:白昼长2×(12日出时间)或白昼长2×(日落时间12)。同一半球相同纬度地区昼长相同。而南北半球相同纬度地区的昼夜长短相反,如北纬40度的昼长是15时,那么南纬40度的地区夜长为15时。注意极昼区、极夜区的昼长分别是24时和0时。赤道地区的昼长永远是12时。: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 详见前边,此略。:四季和五带四季更替从天文四季:夏季就是一年中白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以24节气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运行会产生天气和季节的有规律变化,传统农业中农民依此进行农业生产,有如:“谷雨前后种瓜点豆”的谚语。黄赤交角是影响天文四季的直接原因。这是因为: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分布是:低纬大而高纬小,春秋二分,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夏至日,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注意事项

    本文([初一政史地]地球和地球仪.doc)为本站会员(sccc)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