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信息与通信]111中高速设备的测试方案.doc

    • 资源ID:4663101       资源大小:1.53MB        全文页数:38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信息与通信]111中高速设备的测试方案.doc

    中高速传感器网络系统设备、接入设备研制与规模化制造技术(近距离、规模性组网)课题编号:2009ZX03006-003-01测试方案版本1.0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二一二 年 一 月36目录一、概述1二、测试方式1三、测试内容1四、测试方案31.测试系统设备和接入设备的信道带宽32.测试系统设备和接入设备的接收机灵敏度43.测试系统设备和接入设备的接收机基带输出最小信噪比54.测试系统设备和接入设备的解调门限75.测试系统设备和接入设备的接收机动态范围86.测试系统设备和接入设备的AGC稳定时间107.测试系统设备和接入设备的PA稳定时间118.测试系统设备和接入设备的功放三阶互调129.测试系统设备和接入设备的本振相位噪声1310.测试系统设备和接入设备的发射功率1411.测试系统设备和接入设备的数据速率1612.测试系统设备和接入设备的传输距离1613.测试系统设备和接入设备一体化集成高性能计算组件的计算能力1714.测试系统设备和接入设备一体化集成高性能计算组件支持远程开关机和降低CPU工作频率的功能1815.测试2G接入设备支持接入2G 网络1816.测试3G接入设备支持接入3G 网络2017.测试光纤接入设备支持接入光纤网络2118.测试低功耗传感网接入设备支持接入低功耗传感网和数据汇聚2219.测试支持视频数据的实时采集、预处理和聚合2420.测试支持声阵列数据的实时采集、预处理和聚合2421.测试支持震动波数据的实时采集、预处理和聚合2522.验证支持万节点级低功耗传感节点混合组网仿真2623.测试产品正样样机的输出指标27一、 概述根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课题)验收管理暂行管理办法有关规定,结合项目(课题)责任专家意见,对 “中高速传感器网络系统设备、接入设备研制与规模化制造技术(近距离、规模性组网)”课题的研究任务采用第三方机构进行测试,该课题承担单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第三方测试单位为工业与信息化部电子工业标准化研究所。二、 测试方式本测试方案依据“中高速传感器网络系统设备、接入设备研制与规模化制造技术(近距离、规模性组网)”(编号:2009ZX03006-003-01)课题任务合同书规定的相关研究内容、预期目标及考核指标确定。第三方测试采用以现场测试为主,实地考察为辅的方法,第三方测试单位严格依照测试方案,全程指导和监督现场测试,并根据现场测试实测和实地考察情况,形成第三方测试报告。三、 测试内容依据“中高速传感器网络系统设备、接入设备研制与规模化制造技术(近距离、规模性组网)”(编号:2009ZX03006-003-01)课题任务合同书规定的相关研究内容、预期目标及考核指标,第三方测试的主要内容和要点如下:1. 系统设备和接入设备通信指标,包括:信道带宽、接收机灵敏度、接收机动态范围、接收机基带输出最小信噪比、解调门限、AGC和PA稳定时间、功放三阶互调、本振相位噪声、数据传输速率、传输距离、发射功率;2. 系统设备、接入设备一体化集成高性能计算组件的计算能力,及计算组件支持远程开关机和降低CPU工作频率的功能;3. 接入设备支持接入蜂窝通信网(2G、3G)、光纤、低功耗传感网的功能;4. 接入设备采用一体化双模技术支持低功耗传感器网络节点接入和数据汇聚;5. 设备支持万节点级低功耗传感节点混合组网;6. 支持视频、声阵、震动波等多元化高数据量感知信息的实时采集、预处理和聚合;7. 新产品输出指标(正样样机),包括:1) 提供5套集成开发平台和物理开发平台,主要用于开发、验证最小规模网络设备;2) 提供10种以上,不少于100套中高速传感器网络系统设备,主要包括3种应用子集设备,8种通用类系统设备,用于不同应用的系统示范验证,满足最小网络系统验证规模要求;3) 提供4种各20套中高速传感器网络接入设备,用于不同应用的系统示范验证,满足最小网络系统验证规模要求;4) 建立一个低功耗节点与中高速节点进行百节点规模混合组网的应用示范场景。四、 测试方案1. 测试系统设备和接入设备的信道带宽² 测试条件1) 由220V AC/电池给待测设备供电;2) 待测设备正常工作;² 测试框图² 测试步骤1) 待测设备的射频发射端口通过100W/30dB固定衰减器接E4440A频谱分析仪;2) 待测设备上电,约1分钟运行稳定;3) E4440A频谱分析仪中心频率设为340MHz,Span设为10MHz,RBW设为100KHz,VBW设为1MHz;4) 通过E4440A频谱分析仪测量占用带宽MEASURE/ Occupied BW;5) 更换待测设备,重复步骤15;² 预期结果待测设备的信道带宽不超过8MHz。2. 测试系统设备和接入设备的接收机灵敏度² 测试条件1) 由220V AC/电池给待测设备供电;2) 待测设备正常工作;² 测试框图² 测试步骤1) PC机通过网口与信号源连接,并将OFDM基带数据写入信号源;信号源输出连接到待测设备的射频输入口;待测设备的射频输出口通过可调衰减器连接到频谱分析仪;2) 校准待测设备到频谱分析仪之间,以及信号源到待测设备之间的链路衰减;3) 由于电路板的零频信号存在直流分量且无测试点,为准确测量基带信噪比,选择两块相同的待测设备A和B,待测设备A断开收发切换使能信号,在I、Q两路加隔直电容,用于测量信噪比,待测设备B不做改动,用于测量误码性能;4) 待测设备A上电,约1分钟系统设备运行稳定;5) 校准待测设备A与信号源之间的频率偏差,调整信号源输出中心频率,使之与待测设备一致;6) 信号源中心频率设为340MHz,采样频率设为76.8MHz,输出功率设为-90dBm,产生一组固定数据的OFDM信号;7) 直流稳压源给待测设备A的AGC供电端加载1.4VDC;8) 频谱仪射频输入口接50射频同轴点测线,频谱仪中心频率设为0MHz,Span设为20MHz,用50射频同轴点测线点测待测板的去耦电容输出端,再点击频谱仪RF/COUP按钮,通过频谱仪读出基带信号信噪比;9) 待测设备A断电,待测设备B上电,约1分钟系统设备运行稳定;10) 重复步骤5、6;11) 通过测试软件比较解调数据和本地固定数据,计算误码性能,通过主控芯片传至PC,由PC软件界面给出误码率统计结果;12) 更换待测设备,重复步骤111;² 预期结果待测设备的接收机灵敏度不超过-90dBm(输出信噪比12dB)。3. 测试系统设备和接入设备的接收机基带输出最小信噪比² 测试条件1) 由220V AC/电池给待测设备供电;2) 待测设备正常工作;² 测试框图² 测试步骤1) PC机通过网口与信号源连接,并将OFDM基带数据写入信号源;信号源输出连接到待测设备的射频输入口;待测设备的射频输出口通过可调衰减器连接到频谱分析仪;2) 校准待测设备到频谱分析仪之间,以及信号源到待测设备之间的链路衰减;3) 由于电路板的零频信号存在直流分量且无测试点,为准确测量基带信噪比,选择两块相同的待测设备A和B,待测设备A断开收发切换使能信号,在I、Q两路加隔直电容,用于测量信噪比,待测设备B不做改动,用于测量误码性能;4) 待测设备A上电,约1分钟系统设备运行稳定;5) 校准待测设备A与信号源之间的频率偏差,调整信号源输出中心频率,使之与待测设备一致;6) 信号源中心频率设为340MHz,采样频率设为76.8MHz,输出功率设为-90dBm,产生一组固定数据的OFDM信号;7) 直流稳压源给待测设备A的AGC供电端加载1.4VDC;8) 频谱仪射频输入口接50射频同轴点测线,频谱仪中心频率设为0MHz,Span设为20MHz,用50射频同轴点测线点测待测板的去耦电容输出端,再点击频谱仪RF/COUP按钮,通过频谱仪读出基带信号信噪比;9) 待测设备A断电,待测设备B上电,约1分钟系统设备运行稳定;10) 重复步骤5、6;11) 通过测试软件比较解调数据和本地固定数据,计算误码性能,通过主控芯片传至PC,由PC软件界面给出误码率统计结果;12) 更换待测设备,重复步骤111;² 预期结果待测设备接收机输出基带信噪比不超过12dB。4. 测试系统设备和接入设备的解调门限² 测试条件1) 由220V AC/电池给待测设备供电;2) 待测设备正常工作;² 测试框图 ² 测试步骤1) PC机通过网口与信号源连接,并将OFDM基带数据写入信号源;信号源输出连接到待测设备的射频输入口;待测设备的射频输出口通过可调衰减器连接到频谱仪;2) 校准待测设备到频谱分析仪之间,以及信号源到待测设备之间的链路衰减;3) 在信号源和频谱仪上补偿链路衰减值;4) 待测设备上电,约1分钟系统设备运行稳定;5) 校准待测设备与信号源之间的频率偏差,调整信号源输出中心频率,使与待测系统一致;6) 信号源中心频率设为340MHz,产生一组8MHz带宽的固定数据的调制信号,输出功率设为-30dBm;7) 在信号源中添加高斯白噪声,信号与噪声功率比为12dB;8) 待测设备接收机解调信号源发出的固定数据,并将数据通过网口上传到PC机,通过PC机计算误码率;9) 手动修改信号源中信噪比参数,确定接收机的解调门限,若误码率由0增加至10-5,即测得接收机解调门限;10) 更换待测设备,重复步骤19;² 预期结果待测设备的解调门限为12dB误码率<10-5。5. 测试系统设备和接入设备的接收机动态范围² 测试条件1) 由220V AC/电池给待测设备供电;2) 待测设备正常工作;² 测试框图² 测试步骤1) PC机通过网口与信号源连接,并将OFDM基带数据写入信号源;信号源输出连接到待测设备的射频输入口;待测设备的射频输出口通过可调衰减器连接到频谱分析仪;2) 校准待测设备到频谱分析仪之间,以及信号源到待测设备之间的链路衰减;3) 在信号源和频谱仪上补偿链路衰减值;4) 待测设备上电,约1分钟系统设备运行稳定;5) 校准待测设备与信号源之间的频率偏差,调整信号源输出中心频率,使与待测设备一致;6) 信号源中心频率设为340MHz,产生一组8MHz带宽的固定数据的调制信号,输出功率设为-30dBm;7) 待测设备接收机解调信号源发出的固定数据,并将数据通过网口上传到PC机,由PC机计算误码率;8) 若误码率>10-5,则信号源输出减少1dB,再次测量误码率,直至误码率满足<10-5,记录此时的信号源输出功率值;9) 若误码率<10-5,则信号源输出增加1dB,再次测量误码率,直至误码率满足>10-5,记录此时信号源的输出功率值;10) 通过将信号源最终的输出功率值减去-90dBm,即得到系统的动态范围;11) 更换待测设备,重复步骤110;² 预期结果待测设备的接收机动态范围不低于50dB 。6. 测试系统设备和接入设备的AGC稳定时间² 测试条件1) 由220V AC/电池给待测设备供电;2) 待测设备正常工作;² 测试框图² 测试步骤1) PC机通过网口与信号源连接,并将OFDM基带数据写入信号源;信号源输出连接到待测设备的射频输入口; 2) 待测设备上电,约1分钟系统设备运行稳定;3) 校准待测设备与信号源之间的频率偏差,调整信号源输出中心频率,使与待测系统一致;4) 将焊接的AGC电压测试脚接到示波器输入引脚上;5) 将FPGA JTAG下载器连接到待测设备上,下载AGC测试程序;6) 调节信号源输出功率,将信号源输出功率从-31dBm改变至-35dBm,合理设置示波器时间和幅度量程,观察AGC电压变化并通过触发模式进行捕捉;7) 从示波器上读出AGC变化及稳定需要的时间;8) 更换待测设备,重复步骤17;² 预期结果待测设备的AGC稳定时间不超过30us 。7. 测试系统设备和接入设备的PA稳定时间² 测试条件1) 由220V AC/电池给待测设备供电;2) 待测设备正常工作;² 测试框图² 测试步骤1) 信号源输出连接待测功放的射频输入口;待测功放的射频输出口通过100W/30dB衰减器连接示波器1端口,示波器的2端口探头连接待测功放的收发切换接口;2) 待测设备上电,约1分钟系统设备运行稳定;3) 信号源中心频率设为340MHz,由PC机产生一组8MHz带宽的固定数据的OFDM调制信号,输出功率设为-50dBm;信号源发射此OFDM信号给功放模块;4) 基带切换模块给功放模块提供收发切换信号;5) 功放放大输出接衰减器后输入给示波器一路,示波器另一路探头点测基带切换信号,由示波器触发跟踪这两路信号,用示波器沿触发的方式检测功放开启和关断的时延;6) 更换待测设备,重复步骤15;² 预期结果待测设备的PA稳定时间不超过30us。8. 测试系统设备和接入设备的功放三阶互调² 测试条件1) 由220V AC/电池给待测设备供电;2) 待测设备正常工作;² 测试框图² 测试步骤1) 信号源输出连接待测功放的射频输入口,待测功放的射频输出口通过100W/30dB衰减器连接频谱仪;2) 待测设备上电,约1分钟系统设备运行稳定;3) 校准待测系统到频谱分析仪之间,以及信号源到待测设备之间的链路衰减;4) 在信号源和频谱仪上补偿链路衰减值;5) 通过信号源产生双音信号,双音信号分别以340MHz为中心频点,左右各偏差5KHz,信号功率为1W。Amplitude设为0dBm,MODE/More/Multitone/Initialize Table/Number of Tones设为2,点击Done,再将Multitone设为On,再将RF设为On;6) 通过频谱仪测试功放的三阶互调分量(IMD3),设置频率340MHz为中心频点,AMPLITUDE调整到适当位置,SPAN设置为50KHz,Peaksearch/Marker/Delta/旋转另一个光标点到三阶主频的顶点,读出屏幕右上方的差值即三阶互调;7) 更换待测设备,重复步骤16;² 预期结果待测设备的功放三阶互调不低于40dBc。9. 测试系统设备和接入设备的本振相位噪声² 测试条件1) 由220V AC/电池给待测设备供电;2) 待测设备正常工作;² 测试框图 ² 测试步骤1) 待测射频模块的射频输出口通过100W/30dB衰减器连接到频谱仪,射频模块输出本振连接到信号源分析仪;2) 待测设备上电,约1分钟系统设备运行稳定;3) 通过信号源分析仪测试射频模块的本振相位噪声,在Meas/View/Freq&Power/Trigger/Mode下选择Tester/Setup,选择FreqencyBand为10MHz1.5GHz,选择Freq Resolution为10Hz,点击Trigger/Trigger to Freq&power完成设置;4) 50射频同轴点测线连接到信号源分析仪的射频输入端,点测线一端接待测设备系统地,一端点测待测设备收发本振测试口进行测试;5) 更换待测设备,重复步骤14;² 预期结果待测设备的本振相位噪声不超过90dBc/Hz1KHz。10. 测试系统设备和接入设备的发射功率² 测试条件1) 由220V AC/电池给待测设备供电;2) 待测设备正常工作;² 测试框图 ² 测试步骤1) 将待测设备的射频发射端口通过100W/30dB固定衰减器及连接线缆连接到频谱分析仪;2) 待测设备上电,约1分钟后系统设备运行稳定;3) 校准待测系统的射频发射端口到频谱分析的链路衰减,将所有与待测设备连接的连接线及连接头、大功率衰减器用射频转接头连接起来,再分别将它们连接在信号源与频谱仪两端,测试它们的插入损耗;4) 将频谱分析仪中心频率设为340MHz,Span设为20MHz,RBW设为100KHz,VBW设为1MHz;5) 在频谱分析仪上补偿链路衰减值,设置频谱仪:AMP/REFLv1offst: 设置插入损耗值;6) 频谱分析仪设置MEASURE/Channel Power,设置Meas setup/Integ BW:8MHz,点击MEASURE/Channel Power,完成测试设置;7) 通过频谱分析仪测量8MHz带宽的信道功率;8) 更换待测设备,重复步骤17;² 预期结果待测设备的发射功率小于5。11. 测试系统设备和接入设备的数据速率² 测试条件1) 由220V AC/电池给待测设备供电;2) 待测设备正常工作;² 测试框图² 测试步骤1) 待测发送设备发送500Kbps-2Mbps速率的数据;2) 待测接收设备解调接收的数据,并将接收的数据转发到PC机;3) PC机通过运行应用软件,根据节点的IP地址和端口分析源数据,显示节点传输速率;² 预期结果待测设备的数据传输速率在500Kbps-2Mbps内。12. 测试系统设备和接入设备的传输距离² 测试条件1) 由220V AC/电池给待测设备供电;2) 待测设备正常工作;² 测试框图 ² 测试步骤1) 待测设备在地点A,连接传感器;待测设备在地点B,连接PC机;2) A、B两地之间距通视离不低于500m;3) 待测设备1向待测设备2发送数据;4) 通过PC机软件显示待测设备2接收的数据,检查设备2是否能够接收到设备1发送的数据;² 预期结果待测设备的传输距离不低于500米。13. 测试系统设备和接入设备一体化集成高性能计算组件的计算能力² 测试条件1) 待测设备正常工作;2) 下载Intel MPI&MKL测试软件;² 测试步骤1) 在Intel c和fortran环境下编译Intel MPI&MKL测试软件;2) 在安装程序里执行LINPACK测试程序;3) 生成可执行程序xhpl;4) 通过MPI软件并行启动全部计算节点(管理节点不参与运算),同时并行执行xhpl程序,使cpu利用率达到100%;5) 完成计算后,通过比较输出结果与理论值,得出计算能力及计算效率;6) 更换待测设备,重复步骤15;² 预期结果待测设备高性能计算组件的计算能力不低于100GFlop。14. 测试系统设备和接入设备一体化集成高性能计算组件支持远程开关机和降低CPU工作频率的功能² 测试条件1) 待测设备正常工作;2) 待测设备接入局域网;² 测试步骤1) 待测设备开机进入BIOS管理界面;2) 检查待测设备的主网卡IP地址;3) 通过局域网内的其它PC对待测设备进行PING连接;4) 远程进入待测设备管理界面的电源管理功能,对待测设备进行远程开关机管理测试;5) 更换待测设备,重复步骤14;² 预期结果待测设备高性能计算组件支持远程开关机和降低CPU工作频率的功能。15. 测试2G接入设备支持接入2G 网络² 测试条件1) 待测设备正常工作;² 测试框图² 测试步骤1) 将待测设备以太网口与PC机连接,设置PC机以太网口IP地址为192.168.1.10;2) 在PC机上运行socket调试工具(sockettool)软件,创建udp客户端,设置目标端口为10008;3) 通过sockettool软件,向待测设备发送文本内容,并以“>”结束;4) 检查指定的目标手机是否接收到待测设备发送的内容;² 预期结果待测设备支持接入2G网络。16. 测试3G接入设备支持接入3G 网络² 测试条件1) 在待测设备的覆盖范围内布设若干中高速节点设备;2) 中高速节点设备正常工作;3) 待测设备正常工作;² 测试框图² 测试步骤1) 开启数据服务器,确保数据服务器与公网连接正常;2) 在数据服务器上运行wireshark抓包软件,设置过滤UDP端口9090;3) 通过观察数据服务器的抓包结果,检查中高速节点设备向待测设备发送的内容已通过待测设备转入到数据服务器;² 预期结果待测设备支持接入3G网络。17. 测试光纤接入设备支持接入光纤网络² 测试条件1) 在待测设备的覆盖范围内布设若干中高速节点设备;2) 中高速节点设备正常工作;3) 待测设备正常工作;² 测试框图² 测试步骤1) 开启数据服务器,确保数据服务器与光纤网络连接正常;2) 在数据服务器上运行wireshark抓包软件,设置过滤UDP端口9090;3) 通过观察数据服务器的抓包结果,检查中高速节点设备向待测设备发送的内容已通过待测设备转入到数据服务器;² 预期结果待测设备支持接入光纤网络。18. 测试低功耗传感网接入设备支持接入低功耗传感网和数据汇聚² 测试条件1) 在待测设备的覆盖范围内布设若干低功耗传感网节点设备,低功耗传感网节点正常工作;2) 在待测设备的覆盖范围内布设若干中高速节点设备,中高速节点设备正常工作;3) 待测设备正常工作;² 测试框图² 测试步骤1) 将数据服务器与布设的中高速节点设备通过以太网连接,开启数据服务器;2) 在数据服务器上运行wireshark抓包软件,设置过滤UDP端口9090;3) 通过观察数据服务器的抓包结果,检查低功耗节点向待测设备所发送的内容通过待测设备转入中高速网络,最终汇聚到数据服务器;² 预期结果待测设备支持接入低功耗传感网和数据汇聚。19. 测试支持视频数据的实时采集、预处理和聚合² 测试条件1) 待测设备正常工作;² 测试框图² 测试步骤1) 将待测视频应用子集设备连接天线和图像传感器;将待测系统设备连接天线和PC机;2) 待测视频应用子集设备上电约一分钟后稳定;待测系统设备上电约一分钟后稳定;3) 在PC机中打开应用软件,观察待测视频应用子集设备采集的视频图像;² 预期结果能够观测到待测视频应用子集设备传给待测系统设备的实时视频;设备支持视频数据的实时采集、预处理和聚合。20. 测试支持声阵列数据的实时采集、预处理和聚合² 测试条件1) 待测设备正常工作;² 测试框图² 测试步骤1) 将待测声阵列应用子集设备连接天线和声阵列;将待测系统设备连接天线和PC机;2) 待测声阵列应用子集设备上电约一分钟后稳定;待测系统设备上电约一分钟后稳定;3) 通过声源体在声阵列覆盖范围内发出声响,并产生位移;4) 在PC中打开应用软件,观察声源信号的探测和定位结果;² 预期结果能够观测到待测声阵列应用子集设备传给待测系统设备的声探测和定位结果;设备支持声阵列数据的实时采集、预处理和聚合。21. 测试支持震动波数据的实时采集、预处理和聚合² 测试条件1) 待测设备正常工作;² 测试框图² 测试步骤1) 将待测震动应用子集设备连接天线和震动波传感器;将待测系统设备连接天线和PC机;2) 待测震动应用子集设备上电约一分钟后稳定;待测系统设备上电约一分钟后稳定;3) 入侵人员在震动传感器覆盖范围,自然走路或跺脚;4) 在PC机中打开应用软件,观察震动探测结果和报警信息;² 预期结果能够观测到待测震动应用子集设备传给待测系统设备的人员入侵报警提示;设备支持震动波数据的实时采集、预处理和聚合。22. 验证支持万节点级低功耗传感节点混合组网仿真² 测试条件1) 待测设备正常工作;2) 安装Exata仿真软件;² 测试步骤1) 在待测设备上运行Exata仿真软件;2) 在仿真软件界面上放置10000个节点;3) 打开节点属性界面,为每个节点配置相应的物理层协议与mac层协议;4) 指定数据流方向,选择路由协议;5) 保存场景,设置仿真时间,通过分组方式进行仿真;² 预期结果待测设备支持万节点级低功耗传感节点混合组网仿真。23. 测试产品正样样机的输出指标² 输出指标要求1) 提供5套集成开发平台和物理开发平台,主要用于开发、验证最小规模网络设备;2) 形成支持3类以上应用、可规模部署的中高速传感器网络设备;u 提供10种以上,不少于100套中高速传感器网络系统设备,主要包括3种应用子集设备,8种通用类系统设备,用于不同应用的系统示范验证,满足最小网络系统验证规模要求;u 提供4种各20套中高速传感器网络接入设备,用于不同应用的系统示范验证,满足最小网络系统验证规模要求;u 建立一个低功耗节点与中高速节点进行百节点规模混合组网的应用示范场景;² 测试方式1) 通过现场点数方式,检验新产品的种类和数量是否达到预期指标;2) 通过建立低功耗节点与中高速节点的混合组网场景,分别进行系统设备、接入设备最小网络,以及百节点混合组网的验证;² 组网测试框图² 测试百节点混合组网u 测试条件1) 470MHz低功耗节点100个2) 中高速-低功耗双模网络接入设备4台3) 视频应用子集设备2台4) 应用服务平台管理设备1台5) 中高速传感网高性能系统设备1台u 测试步骤1) 将天线、GPS线、传感器或其他引线和所有设备进行可靠连接,中高速高性能系统设备通过以太网连接至装有应用服务软件的服务器;2) 依次打开中高速高性能设备、2个连接有DV的视频应用子集设备、4个中高速-低功耗双模网络接入设备,约1分钟后设备工作正常;3) 在通信覆盖范围内围绕中高速-低功耗双模网络接入设备进行100个低功耗节点布设;4) 依次打开各低功耗节点设备;5) 观察应用服务平台中收集到的混合网络拓扑、数据信息;6) 近距离遮盖低功耗节点外接的红外传感器,观察应用服务平台界面;7) 观察应用服务平台中采集到的中高速视频信息;u 预期结果待测中高速设备、低功耗节点能够实现百节点级混合组网。² 测试系统设备满足不同应用的最小网络系统验证规模要求u 测试条件1) 470MHz低功耗节点100个2) 中高速-低功耗双模网络接入设备4台3) 应用服务平台管理设备1台4) 视频应用子集设备2台5) 声阵列应用子集设备4台6) 震动应用子集设备5台7) 基本型系统设备1台8) 增强型系统设备1台9) 中高速传感网高性能系统设备1台u 测试步骤1) 将天线、GPS线、传感器或其他引线和所有设备进行可靠连接,中高速高性能系统设备通过以太网连接至装有应用服务软件的服务器;2) 依次打开中高速高性能设备、2个连接有DV的视频应用子集设备、4个中高速-低功耗双模网络接入设备,约1分钟后设备工作正常;3) 在通信覆盖范围内围绕中高速-低功耗双模网络接入设备进行100个低功耗节点布设;4) 依次打开各低功耗节点设备;5) 观察应用服务平台中收集到的混合网络拓扑、数据信息;6) 近距离遮盖低功耗节点外接的红外传感器,观察应用服务平台界面;7) 观察应用服务平台中采集到的中高速视频信息;8) 关闭设备电源;9) 将视频应用子集换成声阵列应用子集,将视频传感器换成声阵列传感器,将高性能系统设备换成增强型系统设备;10) 将声源物体放置于声阵列测试区;11) 重复步骤16;12) 观察应用服务平台中检测到的声源物体定位信息;13) 关闭设备电源;14) 将声阵列应用子集换成震动应用子集,将声阵列传感器换成震动传感器,将增强型系统设备换成基本型系统设备;15) 模拟入侵人员进入震动报警测试区;16) 重复步骤16;17) 观察应用服务平台中实时获取的震动报警信息;18) 关闭设备电源;u 预期结果待测系统设备满足不同应用的最小网络系统验证规模要求。² 测试接入设备满足不同应用的最小网络系统验证规模要求u 测试条件1) 470MHz低功耗节点100个2) 中高速-低功耗双模网络接入设备4台3) 2G网络接入设备1台4) 3G网络接入设备1台5) 光纤网络接入设备1台6) 视频应用子集设备2台7) 震动应用子集设备1台8) 应用服务平台管理设备1台9) 中高速传感网高性能系统设备1台10) 移动终端1部u 测试步骤1) 将天线、GPS线、传感器或其他引线和所有设备进行可靠连接,中高速高性能系统设备通过以太网连接至装有应用服务软件的服务器;2) 依次打开中高速高性能设备、2个连接有DV的视频应用子集设备、4个中高速-低功耗双模网络接入设备,约1分钟后设备工作正常;3) 在通信覆盖范围内围绕中高速-低功耗双模网络接入设备进行100个低功耗节点布设;4) 依次打开各低功耗节点设备;5) 观察应用服务平台中收集到的混合网络拓扑、数据信息;6) 近距离遮盖低功耗节点外接的红外传感器,观察应用服务平台界面;7) 观察应用服务平台中采集到的中高速视频信息;8) 关闭设备电源;9) 增加3G网络接入设备和连接到公网的数据服务器;10) 重复步骤16;11) 在数据服务器上运行wireshark抓包软件,设置过滤UDP端口9090;12) 观察数据服务器的抓包结果,检查视频应用子集向3G网络设备发送的内容通过网络接入设备传送到公网数据服务器;13) 关闭设备电源;14) 增加光纤网络接入设备和连接到光纤网络的数据服务器;15) 重复步骤16;16) 在数据服务器上运行wireshark抓包软件,设置过滤UDP端口9090;17) 观察数据服务器的抓包结果,检查视频应用子集向光纤网络接入设备发送的内容通过网络接入设备传送到光纤数据服务器;18) 关闭设备电源;19) 将视频应用子集换成震动应用子集,将视频传感器换成震动传感器,并增加2G网络接入设备和移动终端;20) 将2G网络接入设备通过以太网与PC机相连,PC机向网络接入设备写入移动终端号码;21) 模拟入侵人员进入震动报警测试区;22) 重复步骤16;23) 观察移动终端上实时发送的入侵报警信息;24) 关闭设备电源;u 预期结果待测接入设备满足不同应用的最小网络系统验证规模要求。² 验证物理开发平台、集成开发平台u 测试条件1) 物理开发平台1套2) 集成开发平台1套u 测试步骤1) 验证LCD开发功能l 进入设备驱动文件目录,查看驱动名称fb0:cd /dev;l 将预先准备的hello.bin文件下载到集成应用开发平台,测试驱动加载:cp hello.bin /dev/fb0,看到问候图片;l 将由welcome.c交叉编译生成的welcome.o文件下载到集成应用开发平台的/lcd目录下,修改自启动文件/etc/rc.d/wsn.sh,编辑welcome.o为自启动:./welcome &,看到欢迎界面;2) 验证接入传感器功能l 将温湿度传感器接口与物理开发平台母板J12接口相连;l 启动物理开发平台后,进入/home/cpad目录,执行./sensor;l 观察终端输出,并对比温湿度传感器上LCD示数;3) 验证网关接入功能l 将2G模块插入对应模块插槽,放入SIM卡;l 进入/home/capd目录,执行./2gtest,完成将已经写入到numbook.txt中的号码作为目标号码,发送测试信息;l 在目标手机上查询接收的信息;4) 验证无线传输子板功能l 针对用作发送端的开发平台:将摄像头的视频输出口连接到协处理子板的J14口,将天线接上层板的J3口,将GPS接下层板;l 针对用作接收端的开发平台:将天线接上层板的J1口,将GPS接下层板,将开发平台的以太网口U13,用网线与PC连接;l 将PC机的IP设置为固定IP:192.168.8.11;l 运行VLC media player播放器,选择Network选项卡,在对话框中输入:udp:/:1234,点击play按钮,查看接收的视频;u 预期结果待验证开发平台具备应用开发功能。

    注意事项

    本文([信息与通信]111中高速设备的测试方案.doc)为本站会员(sccc)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