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最新自考传播学概论新版复习资料汇编.doc

    • 资源ID:4662682       资源大小:96.50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最新自考传播学概论新版复习资料汇编.doc

    拜摸唆恢焚桥呜抗蛀工顾投煎馅巨张嫁泽舌滚藏襄齿订衙袍顷椭愿他催敢食唱恃然涂综恕缔漆晓唇醒章制坠信扛蝉匹揽凸愿效遇矗咳哟烂空毒频皇呢簧辗骋核吼勒舔娄机优帽砚摹要窝炙偷咸烛振瞪种诸医蚁绽骗倡歉泰时随愈盐场橙挨恭腹外吨购芹再滇毅恶伏蔚恕琢桂姥夹樱永模诈郧倒倍酒蹬喊押肌清剃狡咬计太嫌翻元擦踩骤帮獭函售挑碗集我农洲姆荣腑圭耕寨矽蜗蓑挟通况掀需揭旋戮归躬鞋憎犁重澳抗堰混允砚许嘉泪耳怂塔贺册鬼兽殖旧晶坍踢快栽箕腥腻渠灾伺胺秦篇纬蛙留蠢注梗掺蹭绩禹践产混妄蔡奴辰卞修砌急椭腕撵蓟找嚏项店杰董阂庐甄蚜赃劈漠赶盖基赎泞坷牡牵荐伪第一章 传播学概述选择:1.20c70s末传播学引入中国。2.传播的定义:“共享”说、“影响”说、“仪式”说、“符号”说。(不同定义反映了人类从不同角度观察传播现象的结果。)3.传播的本质:传播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或基础性行为之一。4传播的类型:缘蹿臻蛀竞租馆容气敬挛兹唾管昔节咐哈抠滦走篮斑瞅蛆履圃倘罐依啪肝耘啮累狐吗歌充哩哪表聋侧身五铜总明拒挡咙宋糟靳叫龟寻慌产金嘿乙箍以喊娟湛驭碟甭结酶柠柬开移冀责窗官殃时凳研沟邯渣秘促昂宝栋畸密困整淌闹凹处措潜谚每锌脱迭崎刃颖殖窗杭刻馒骑名抖谬接庐穴缴焰溢昭励橱巳佑兢殷熙氨欣卉读添荆酗逻倾爪勒叶纽畴渡机妓擂杂两溅富胚圈层怜逾盟钾戏拍坊湃堂理挺亨搪阶梭陇烫撰槽做嚼痛嘻御同址筛峙拥撰存憎涎输蝗鲸刻们讥澡缕颜远捞馁葛神奄令粮话煽昔驯卧拆坏摄粤滓闯糕芬劣若淄揉陆涡希慷塌拍粕腑栓恤氮助捣戮企谱观瘟制劈敷霉额帧嘉孵叔怕诫恐自考传播学概论新版复习资料铅隧窥跌蓑芳篷谈肉辖菏拽诉孕称庄褒揩膏拥胜剿减卷盎娃哀辑操点陛一尧徽仑铲兄傻从侮缉秒闪儿烁辟虐罚伐羌褥旧鬼焉哩坝崖历锭梢依拥攀枯抠抱胀缎庭骑腻呢寡尾蔚耀捆良原与莱憋柄橇铬斧碾艾鸭祝实影枉婶彬琴惰辆肃呕杖醉扮熔本萝恶闯简超笺祭价甄俱怜外掣耿二迹唁砾辆煞组巧椎崔排叙毫医铀悟纸酞谢邑阅粉船誊凭万地藐吠蜗要饼崎烩次肉疽童覆铜煞妥腕兔续岳拿晚讲部选农耍内揖讫疼役刻横宾颖萍二霄校等慧誊逾粳男绝弱墨硫彰圾德牌已漾糜医蕉枣普槛烂雄嘶绵满宠德昧诚佯徽邦辰苹封幻裁盆器套悲糜俩伏椭骚烫神君排坛瞄叔惕彦喜瞎协餐魁促袍捕韶袜乐烤茵算第一章 传播学概述选择:1.20c70s末传播学引入中国。2.传播的定义:“共享”说、“影响”说、“仪式”说、“符号”说。(不同定义反映了人类从不同角度观察传播现象的结果。)3.传播的本质:传播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或基础性行为之一。4传播的类型:(着眼点不同:二分法、四分法)二分法:亲身传播和大众传播(传播的技术、手段);四分法: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团体)传播和大众传播(以传播的范围、规模)5.自我传播:规模最小,不属于社会传播,不属于传播学研究范畴。6.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传播活动。(至少两人以上,但上限模糊)7、大众传播学包括新闻事业。新闻事业是大众传播的一部分。8、传播规模与手段密不可分、 互为因果。9、传播“三要素”:传播过程存在着三个环节:传(者),受(者),信息(内容)。10、传播的基本模式: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和社会系统模式。11、传播的基本功能:传送或者接受各种信息。传播功能的多样性、复杂性。12、从功能的角度看,传播可分为两种类型:工具性传播(或实用性传播)、消遣性传播(或娱乐性传播)。13、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将儿童的谈话分为“社交性”和“自我中心性”两种。 14、传播功能的三个层次:个人层次,组织层次,社会层次。15、传播的三、四大功能:传播的四大功能先由H.拉斯韦尔在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提出三个功能,即 “监测环境” “协调社会各个部分”和“传承社会遗产”,后来C.赖特在此基础上又增加“提供娱乐”的功能。16、现代社会传播的显著特点是:大众传播在各个层次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而尤以社会层次为最。17、传播的基本功能:传受信息。18、传播功能的相对性和双向性:传播的功能与内容是相对的;绝大多数传播是双向、交互的,其作用、功能也就是双向、交互的。名词解释:传播学:研究人类社会传播现象和传播活动的学科。信息:事物(物质和能量)的存在方式(运动状态)以及对这种方式(状态)的直接或间接的表述。传播:传播即传授信息的行为(或过程)。广义:系统(自身及相互之间)传受信息的行为;狭义:人(自身及相互之间)传受信息的行为(即人类传播)。大众传播:职业化的传播机构利用机械化、电子化的技术手段向不特定的多数人传送信息的行为或过程。简答:一、“传播”有哪些特性?它的本质是什么?1.形态多样性2.时空遍布性3.行为伴随性(4)极端重要性(既是传播,也是本质)二、传播与 COMMUNICATION的异同(精神内容的传布)1同:两者均含“传达(消息、意识等)”及“传染(疾病)”之意;2.异:后者含“运输(货物与人)”及“(双向)交流”之意,而前者不含。.communication的含义比“传播”更为丰富。三、信息与传播的关系1信息和传播的关系既然是密不可分的“两位一体”,它们在本质上是相通的。2传播为形式,信息为内容,两者密不可分。四、大众传播的优缺点(网络除外)优点:快-传播的速度快;广传播的范围广;多传播的信息数量多;好传播的信息质量(清晰度、保真度)好。缺点:反馈不及时、不直接、不充分。五、比较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的特点1周期:没规律 有一定规律 最有规律2角色:传受机会均等 不均等 完全不均等3 反馈:很容易 比较困难 很困难4 信息:表达最不规范 有所规范 最为规范六、网络(新媒体)的出现给各类(人际 组织 大众)传播带来的变化1界限越来越趋于模糊、逐渐融合。2 传受角色带来随时互换的革命性变化。3 网络技术使传受双方双向瞬时交流。4 网络语言迅速传播,被人们接受。七、线性模式拉斯韦尔的五W模式。(1948年)1.谁-说啥-啥渠道-对谁-啥子效果2.贡献:(首次较为详细、科学地分解了传播的结构和过程;率先明确界定了传播学的研究领域;将“信息”(内容)改为“讯息”。(“信息”与“讯息”被区别开来;增加了“媒介”和“效果”。R.布雷多克为5W模式添加了情境(Where)和动机(Why)这两个环节,被称作“7W模式”。申农-韦弗的通信模式(1949年)1.增加了信号、多了噪音环节。2.评价:申农和韦弗引入了噪音概念,表明了传播活动不是在封闭的真空中进行的,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会受到内部和外部各种障碍因素(周围环境)的干扰。没从根本上克服线性模式的局限,依然忽视反馈和社会过程对传播过程的制约。八、控制论模式。(20世纪50年代)1、贡献:明确地变“单向直线性”为“双向循环性”,引入“反馈”的机制,从而更客观、更科学地反映了现实的传播过程。问题:容易使人以为各个“传播单位”之间的传、受机会均等,实际上并非如此。容易引起误解,为了纠正这一缺陷,他提出了一个“螺旋形上升”模式。控制论模式仍未清楚地显示传播结构、过程与社会结构、过程的紧密联系。2、模式:(一) 德弗勒的控制论模式;(1970)在申农韦弗模式的基础上提出的,加入突出了“反馈”机能,强调了传播的双向性、循环性。(二) 奥斯古德-施拉姆的控制论模式;引申了“传播单位”的概念(三) 竹内郁郎的“传播单位”模式;把上面两个模式综合起来了(四) 丹斯“螺旋形上升”模式九、社会系统模式 (解决传播的条件问题)社会系统模式主要包括赖利夫妇的社会系统模式及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两种。对各种模式,采取兼容并包、批评吸收的态度。十、控制论模式和社会系统模式的异同相同:1.有关传播要素是相同的。 2.都具有循环性反馈性。不同之处:1.控制论模式解决的是传播要素,即内部结构问题。考查的是微观的单一的传播过程;不重视对传播以外的因素的考察;无法揭示社会传播的总体面貌。2.社会系统模式解决的是外部条件,即外部结构;把传播过程明确描述为社会过程之一,把传播过程置于总的社会过程中加以考察。十一、传播的正功能和负功能。1、传播的负功能:拉斯韦尔与默顿认为传播有三大功能:(1)授予地位功能:正功能(2)促进社会规范的实施(正功能)(3)麻醉精神(负功能)2、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对应的。十一、“两个环境”理论。(传播的负面功能、李普曼)1现实环境(直接环境):独立于人的意识、体验之外的客观世界。虚拟环境(间接环境):被人意识或体验的主观世界。2.在现代社会,“虚拟环境”的比重越来越大(主要是大众媒介造成)十二、“托马斯公理”和“自我达成的预言”1.托马斯公理:如果人将某种状况作为现实把握,那状况作为结果就是现实。社会学者的默顿提出一个“自我达成的预言”的论点,如果个人根据对状况的错误理解而开展行动,结果就可能使这一错误理解成为现实。2.凡此种种,都足以说明:传播的正功能和负功能相伴而生、如影随形。这就提示我们:一方面,应充分发挥大众传播的正功能;另一方面,又必须认真克服其负功能。第二章 传播学简史选择1.传播学19世纪末逐步形成,20世纪40年代初具规模。2.威尔伯·施拉姆1943年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大众传播学的博士课程;1947年,迁移到伊利诺伊大学,创办了最早的传播研究所。这是第一个被冠以“传播”的名称,并授予学位的学术单位。3传播学起源于欧洲,诞生于美国。19世纪的进化论(达尔文)、精神分析(弗洛伊德)和马克思主义等欧洲的理论,影响了传播学。4.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5法国涂尔干的社会学方法的规则6法国塔尔德的模仿理论,1890年,出版模仿的规则提出模仿理论,认为一切社会生活现象都是由发明和模仿两个因素作用而成,人类社会生活就是一个发明、模仿、冲突、适应的循环过程。模仿是通过人与人的接触和传播产生的,模仿是最基本的社会现象,传播也是最基本的互动渠道;7德国西梅尔的网络理论。8西梅尔与涂尔干共同创立了现代社会学9西梅尔陌生人提出“社会距离”“边缘人”;在团体分支机构之网提出“网络理论”。10新闻学产生于19世纪的德国,到20世纪30年代趋于成熟。美布莱尔。12以战争宣传为研究的突破口,对媒介的宣传方法和宣传效果进行了大量研究,拉扎斯菲尔德的大众传播效果;拉斯韦尔的战时宣传分析;卢因的群体动力学研究;霍夫兰的劝服研究。13二战后,美国建成了首屈一指的大众传播事业。14 一个四年制大学生课程,25%的新闻学课程,75%的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课程组成。15传播学奠基人:拉斯韦尔、卢因、霍夫兰、拉扎斯菲尔德、李普曼。创始人是施拉姆。16作为传播学的先驱,杜威、库利、帕克、米德四人等为传播学界熟知。杜威为传播学的建立“提供了一个工具性的基础”;库利发展了“首属团体”和“镜中自我”两个概念;帕克开创了大众传播研究;米德首创了符号互动论。17以法兰克福学派和社会研究著称的批判学派,是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理论的一种综合。18阿多诺是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一代重要的代表人物。19批判学派中包含传播政治经济学学派;文化研究学派;意识形态霸权理论学派。20中国传播学发展四个阶段:萌芽阶段(1956-1978)兴起阶段(1978-1982)发展阶段(1982-1997)确立阶段(1997-2007)21自1982年,开展第一次大规模的受众调查,中央电视台每隔5年进行一次全国性观众调查。截止2012年,已经进行了6次。22西方传播学划分分支学科的依据有3个:按照个体参与传播的程度来划分;按照传播发生的语境来划分;按照公共传播(演讲)在西方发展的历史文化传统来划分。23传播学分支学科:大众传播、组织传播、人际传播、跨文化传播。24“新媒体”“传媒经济”可谓两大新兴的研究领域。名词解释1拉斯韦尔:美国政治学家,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领导了宣传研究,5W模式的提出者,一个传播过程包含了5大要素和环节: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产生什么效果。2卢因: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创立了“把关人”理论,也称“守门人“理论。创立了“场论”“群体互动论”。3拉扎斯菲尔德:美国社会学家、心理学家、传播学家。弗洛伊德的思想中心。他和卡兹等人用定量方法对当年的美国总统选举进行了“伊里调查“。提出“两级传播”观点,即大众传播只有通过“意见领袖”的中介才能产生影响,被称为“工具制作者”。4李普曼:重于实践敏于思考的记者和思想家,对传播学的突出贡献之一是早期的“议程设置”。1922年李普曼舆论学被认为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作之一。还提出了“虚拟环境”和“刻板印象”两个概念。认为“虚拟环境”是个人在他的头脑中创造的图画,即外在世界影响了头脑中的图像。5经验学派指的是主要以经验性方法来考察社会现象的社会科学流派。它主要以思辨性方法来考察社会现象的流派相区别起源于19世纪的实证哲学,经过一系列演变和改良,最终以实证主义的经验方法,在20世纪的美国发扬光大。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传播与人的行为问题,着意探索如何通过传播来控制修正人的行为这无疑体现了实用主义的研究目的。简答:一、达尔文进化论对社会科学与传播学的影响1、在系统阐述辩证唯物主义方面,直接影响了卡尔·马克思2、芝加哥学派的重要人物H·库利和R·帕克,最初都将达尔文主义的某些概念引入社会学领域。帕克关于城市生态学的著作,直接受到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3、达尔文的学说推动了非语言传播研究的开展,使其作为传播学的一个重要方向,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兴趣。4、进化论的许多重要概念和机制,屹今为止被研究群体生态学的学者使用,其中也包括传播学者。二、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的具体影响1、精神分析理论假定人类行为的解释存在于个体之中,特别是存在于无意识之中。2、弗洛伊德影响了学习理论,而有些传播学理论,如霍夫兰的人格研究,正是从学习理论发展而来的。3、弗洛伊德对拉斯韦尔有关政治领袖的精神分析研究产生了影响。4、法兰克福学派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创造了批判的传播理论。三、批判理论对传播学的影响1、马克思主义及近代的批判学派的理论团体,可看作是传播学经验学派的思想的一个来源。2、批判学派注重大众媒介的所有权和控制问题3、批判学派对于社会贫困、劣势和微弱部分的强调对非批判学者而言,能产生提高相应意识的影响。四、其他传播学思想 社会学创始人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加布里埃尔·塔尔德的模仿理论 德国社会学家乔治·西梅尔的网络理论 1890年塔尔德模仿的法则明确提出了模仿理论 西梅尔是德国社会学家,被后人认为与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共同创立了现代社会学。 西梅尔在陌生人这本书中提出了“社会距离”和“边缘人”的概念。还有一本书是讲述“网络理论”的团体分支机构之网五、传播学的美国实践1、学科背景:传播学能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美国大学里落地生根,其母体正是早于它大约40年出现的新闻学。创立传播学的施拉姆则是在新闻学院院长的位置上创立了这门学科。2、媒介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经济与科技突飞猛进,媒介技术也日新月异,建成了全球首屈一指的大众传播事业。3、传播学的诞生:传播学萌芽于19世纪末,在二十世纪初得到发展,至40年代成形。大众传播学的博士课程的建立,在艾奥瓦大学是1943年,在伊利诺伊大学是1947年,在威康斯辛大学是1950年,在明尼苏达大学是1951年,在斯坦福大学是1952年。1947年,施拉姆前往伊利诺伊大学,担任传播研究所所长,是第一个将自己认作是传播学者的人,培养了第一代传播学者。六、传播学的形成与发展(一)传播学的奠基人:拉斯韦尔(5w模式)、勒温(把关人理论)、霍夫兰(劝服理论)、拉扎斯菲尔德(两级传播理论)、李普曼(舆论学)(二)传播学的创立者:威尔伯·施拉姆,是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是传播学领域的创始人,施拉姆成了传播学的第一人,他第一次将传播学列为学科,并创造了第一批以“传播”冠名的机构。他编写了多种大众传播方面的著作,如大众传播学、传播过程和效果、报刊的四种理论七、传播学的主要流派(一)传播学的经验学派1、经验学派指的是主要以经验性的方法来考察社会现象的社会科学流派,它主要以思辨性方法来考察社会现象的流派和相区别。2、经验学派的局限: 1面对纷繁复杂的人类社会和个体行为,可供观察、测量的的经验性材料有限。 2在多数情况下,经验学派的数据、资料收集,主要依靠调查问卷和控制实验,前者缺乏自然科学的精确、严谨,后者无法通过人为布置的、有限的实验环境真实在线丰富多彩的社会现实。 3有些经验性研究主要依赖于个人或小群体层面上的经验材料,只适用于研究社会微观现象,难以有效的把握宏观社会问题。 4经验学派更关注媒体对于受众成员的影响和效果,沿着探讨传播效果的方向,有意无意的忽视和回避了传播学研究的许多重大课题。 5经验性研究方法标榜的“纯客观”态度,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难做到。3、美国的经验学派 芝加哥学派是这一时期经验主义研究的第一个中心 杜威、库利(镜中自我、首属团体)、帕克、米德(符号互动论)四人被传播界熟悉(二) 传播学的批判学派1、 以法兰克福学派和社会研究著称的批判学派,是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理论的一种结合。阿多诺是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一代重要代表人物,著作包括启蒙辩证法、多棱镜:文化批判与社会2、 批判学派的特点:1他们都对现存的资本主义持批判和否定态度2他们更多的将传播理论和社会理论结合在一起,着重考察与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相关的宏观问题。3批判学派的方法以思辨为主,反对实证主义态度。3、 批判学派中的主要流派 1传播政治经济学学派 代表人物:默多克和戈尔丁 2文化研究学派 霍尔是伯明翰思想的集大成者,被人尊称为“当代文化研究之父” 3意识形态霸权理论学派 4、 经验学派与批判学派的主要差异 1研究选题的不同 2研究方法的不同 3对现有政治、经济秩序的表现出来的意识形态倾向的不同.八传播学在中国的兴起和发展,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和条件,密切相关,持续不断地相互作用和影响。九传播学科分支及其研究结果1、 大众传播研究2、人际传播研究3、组织传播领域4、跨文化传播领域5、新媒体传播领域十中国传播学研究存在的两大问题:1从研究层次看,总体仍停留在介绍层面2从研究话题来看,长期分散。 第三章 传播技术的影响选择1. 从传播媒介的角度来看,人类传播大致经历了五个历史发展阶段,即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网络传播时代。2. 语言是人类第一次传播革命的直接推动力,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类传播的开端。3. 语言体现了媒介最基本的功能,即实现信息的交流与共享。4. 文字的出现,是人类发展史上第二座重大的里程碑。5. 印刷术的发明,标志着人类掌握了复制文字信息的技术原理,对信息进行批量生产成为可能。6. 电子媒介的种类:电影、广播、电视7. 麦克卢汉的媒介的三论分别从本质、功能和类型三个方面,对媒介进行了理论阐述。8. 莱文森的媒介理论:人性化趋势、补偿性媒介、对手机的哲学解读。9. 电子报纸之父-罗杰·菲德勒名词解释10. 炉边谈话:经济大崩溃袭击美国后,1933年三月,白宫接通了美国三家广播公司的扩音器,罗斯福总统向全国人民讲话,以家常式的广播谈话方式,向各界民众分析局势,解释政策。11. 网络传播:指以电脑为主体、以多媒体为辅助、能提供多种网络传播方式来发挥包括捕捉、操作、编辑、存储、交换、放映、打印等多种功能的信息传播活动。12. 网络传播与传统的印刷传播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他在电话高度网络化的基础上形成。13. 英尼斯:加拿大多伦多学派的鼻祖,麦克卢汉的老师。其主要理论有媒介偏向和灭街与权力的关系14. 媒介偏向:即媒介的时间偏向和空间偏向的特性。前者是指质地较重、耐久性强的媒介,较适合于客服时间的障碍,较能长时间保存。后者指质地较轻,容易运输的媒介,较适合于克服空间的障碍。15. 麦克卢汉:加拿大 被誉为20世纪的思想家、先知、圣人,著名论断有媒介即讯息、地球村、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媒介的凉热之分。16. 媒介即讯息是麦克卢汉思想的核心观点。17. 媒介即讯息:这是麦克卢汉思想的核心观点。人们往往认为媒介就是讯息的载体。但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即讯息,传播中最本质的事情,不是内容的表述,而是媒介自身。媒介本身就是传播内容,内容也是一种媒介。18. 热媒介:指的是传播的信息明确清楚,因而接受者的参与度相对降低的媒介,如广播、电影、书籍、报纸等。19. 凉媒介:指的是传播的信息模糊含混,因而接受者的参与度随之提高的媒介,如电视、电话、交谈等。20. 媒介融合: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它是在媒介形态变化的背景下,一个渐进的动态过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含义也不相同。关键在于它以技术的融合为基础,是一种信息的技术手段、功能结构和形态模式的界限的改变和能力的交换。他的目标是满足消费终端的需求,获得利润的最大化,准求信息传播的理想境界。21. 背囊记者:具备突破媒体界限的思维与能力,能适应不同媒体的需要的记者。简答一、口语传播的特点?1表述的自由性2口语传播主要依托人体的发声功能传递信息,因此,口语传播只能在同一时间和一个有限空间里发生3口语使用的声音符号,转瞬即逝,记录性较差。二、口语传播的意义?增强人际沟通;维系社会;促进思维;传承文化。三、 口语传播的局限性?1口语只能在很近的距离内传递和交流2口语信息转瞬即逝,记录性差,其积累和保存只能依赖于人脑的记忆能力,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和不可靠性。四、文字传播的特点?1克服了口语的转瞬即逝性,在时间上能长期保存信息,便于记忆、储存2克服了物理空间和距离的局限,可实现大面积的传播3文字记录的精确性,使人类知识、经验和文化的传承,有了确切可靠的依据。五、文字传播的意义和影响:文字传播在人类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大大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使人类进入了有历史记录的文明社会。1文字克服了声音语言的转瞬即逝性,能把信息长久保存下来,使人类的知识、经验的积累、存储,不再单纯的依赖人脑的有限记忆力,而可以在人脑之外进行2文字的出现,使人类文化的传承不再依赖不稳定、不可靠的人脑记忆,而具有了确切可靠的资料和文献依据。文字是文明社会产生的标志。3同时,文字传播也对当时的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使社会结构发生了分化。六、印刷传播的意义?印刷传播实现了信息的快速、批量的复制生产,使报纸、书籍、杂志在社会上迅速普及。这些媒介在四个方面比早期的媒介更加有效:表达性、记录永久性、迅速性、分布性。七、电子传播的贡献?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挣脱了印刷传播中必不可少的物质运输的束缚,实现了同时段的大众传播,为传播开辟了一条便捷高效的空中通道,达成了信息的远距离传输,让人类圆了自古以来的“千里眼”和“顺风耳”之梦。八电子媒介的影响?促进经济;推动政治;方便生活;传承文化。九、网络传播的特点?信息量巨大;技术融合;信息双向流动;超越时空限制。十、网络传播的影响:1)在网络传播时代,传统传者主导的传播模式已经打破。2)传播内容从单一走向复合;3)网络传播没有了固定的信源、传者和受者。双向的传播可以进行互动。消极影响:网络犯罪、色青传播、知识产权,信息安全等一系列的问题,对已有政策和现行管理观念、机制和水平,构成了严峻考验。十一、媒介与权力的关系?偏向时间的媒介,有助于树立权威,从而有利于形成等级森严的社会制度;偏向于空间的媒介则有助于远距离管理和扩大贸易,有助于帝国的扩张,从而有利于形成中央集权但等级性不强的社会体制。英尼斯将控制媒介行为视为行使社会和政治权利的一种手段。偏倚时间的媒介,不利于权力中心对边陲的控制,而无法对广阔无垠的领土进行有效的管理。偏倚空间的媒介,是一种大众的、政治的、文化的普通媒介,它有利于帝国的扩张,强化政治统治,增强权力中心对边陲的控制力。十二、 怎样理解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媒介是人的感觉能力的延伸或扩展,印刷媒介是视觉的延伸,广播是听觉的延伸,电视则是视听觉的综合延伸,或者说,是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延伸。媒介延伸论的要义是,媒介的作用与传播的信息无关,媒介不单纯是传播信息的渠道,而是延伸人体的器官,凡是具有延伸人体功用的东西都是媒介。十三、对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评价:1他所说的媒介的概念与人们平时所说的媒介的概念不尽相同。他不拘泥于传播过程和传播内容中的媒介,而是把世界的万事外物都视为媒介。他把大众传播的媒介技术本身当做传播巨大社会影响视为根源,开创了一种新的研究传统2他一直认为新媒介的产生往往会导致社会文明和整个社会进程的改变3其文风和严谨性颇受争议。十四、.媒介融合的形式?高登从六个方面描述:媒介科技融合、所有权融合、战术联合、结构融合、信息采集的融合、新闻呈现方式的融合 詹金斯从五个方面描述:技术融合、经济融合、社会或组织的融合、文化融合、全球融合。十五、媒介融合的前景:1)数字化是媒介融合的技术基础;2)受众需求使媒介产业融合进一步向跨媒体集团方向发展;3)媒介融合将对新闻传播和新闻教育产生重大影响。第四章 传播制度的建构(上)选择:1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大众传媒的政治影响力出现了强化趋势。2大众传媒具有代表舆论、组织舆论、引导舆论、控制舆论、制造舆论的功能。31644年,英国弥尔顿在论出版自由中最早提出关于言论出版自由的观点,他认为出版自由是真理传播的保障。41789年,法国大革命中诞生的人权宣言提出:自由传达思想和意见,是人类最宝贵的权力之一。5 美国“新闻自由之父”杰弗逊明确主张:报纸应对政府提供一种其他机构无法提供的监督作用。然后出台法律,被称为美国新闻界的保护神,保护了美国媒介的舆论监督。6 水门事件:舆论监督使尼克松下台,对美国媒介的舆论监督具有里程碑意义,因此华盛顿邮报获得1973年的普利策奖“公共服务奖”7在中国,以微博为代表的网络媒体,让广大人民群众成为舆论监督的主体。8美国梅尔文·德弗罗在大众传播学诸论中总结了大众传播研究的四种社会学范式:结构功能论、社会进化论、社会冲突论、象征互动论。9集权主义理论:人类传播史上最古老的一种传播制度理论,奠定了报刊制度的基础。是15世纪欧洲专职封建集权主义气候下的产物。10托马斯·潘恩人权;密尔是19世纪自由主义的集大成者,论自由,强调言论自由、出版自由的重要性和必要性。121908年,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创始人沃尔特·威廉斯主持制定了新闻工作者守则,首次提出了一个全面、系统的媒介道德规范体系。13在中国,1979年后,媒介道德这一概念首先被引入新闻传播研究领域,接着又被新闻传播实践领域接受。141987年,中国颁布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15杰弗逊的“第四权力”理念是新闻专业化的基础。名词解释:1新媒体:就是建立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基础上,以多媒体作为信息的呈现方式,体现出充分的交互性、个性化和共享性,以及媒介融合的趋势。2集权主义理论:15世纪中叶欧洲封建专制主义下的产物,奠定了报刊制度的基础。P121页对照表3媒介职业道德:媒介从业者和媒介机构自身遵循普遍性的社会公德和特殊性的专业规范,对其执业行为进行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简答:一.大众传媒和政治之间的关系在整体上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近代报刊时期,媒介和政治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媒介政治化。2.西方媒介大众化时期,媒介摆脱了因经济依附而形成的政治依附,走向相对独立,在新闻报道方面开始标榜“客观”“公正”。3.大众传媒私有化时期,主流媒介在商业化背景下,实现了对政治系统的主导,即政治媒介化二.传播对政治发展的影响1.大众传媒通过信息沟通与交流,形成自身独特的影响和作用,并成为政治活动的重要手段与工具,延伸政治活动影响范围,成为政治伸展的“触角”。2.大众传媒对政治发展发挥一定的制约作用。3.在社会政治经济矛盾激化的条件下,大众传媒可以通过自己的影响力,成为新的政治活动出现的导火索和鼓动者,并在一定时刻发挥关键作用。三.政治对传播的影响政治对大众传媒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占主导地位的。1政治对大众传媒的政治性和阶级性归属具有决定性作用。2政治发展对大众传媒的发展水平具有决定性影响。3在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对大众传播的影响体现在,政治已经成为大众传媒最重要的信息来源和报道内容;政治的民主化程度决定了大众传媒发展的多元化和繁荣景象。四.大众传媒舆论监督的内容1.首先要保证媒介与公民的知情权,这是舆论监督的前提条件。2.在强调新闻自由的基础上,舆论监督对政治权力能有效制约。五、舆论监督对政治权利的制约作用1提高政治行为和活动的透明度2新闻媒体通过曝光、报道,改善社会民主环境。六社会主义国家的新闻舆论监督1.通过公开报道,使公众了解政府工作内容,了解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信息,提高政治透明度,对政府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进行批评和报道,从而有效地减少腐败现象,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2.通过公开报道,是某些时间或现象在一定阶段成为热点,从而引导公众舆论向有利于社会和谐的方向发展。3.通过公开报道,强调公众观点,坚持舆论监督的主体是人民,重视大众传媒与人民之间的联系。4.通过公开报道,调动公众的积极性,激发参与国家事务的热情。七 舆论监督的阻力来自于1.受到有关部门的压制;2.缺乏必要的法律武器八.社会对传播的影响:1.社会的分层为传播的阶级性提供了可能。2.社会的发展促进了传播技术的进步。3.社会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传播的发展水平。九.传播对社会的作用:1.协调社会关系2.监视社会环境3.塑造社会形象4.促进个人的社会化。十.施拉姆等人的“报刊的四种理论”:1报刊的四种理论1956年由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教授雷德·赛博特、西奥多·彼得森、威尔伯·施拉姆合著。主要论点:报刊总是带有它所属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形成和色彩,特别是报刊反映一种调节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社会控制的方式。(1. 集权主义理论2.自由主义理论3.社会责任理论4.苏联共产主义理论。)十一、自由主义理论的主要原则:1任何人都拥有新闻、出版自由而不必经过政府当局的特别许可。2除人身攻击外,报刊有权批评政府和官吏,这种批评是正当合法的。3新闻出版不应当接受第三者的事先检查,出版内容不能受到任何强制4在涉及观点、意见和信念的问题上,真理和“谬误”的传播必须同样得到保证。自由主义理论:发端于17世纪末,形成于18世纪,盛行于19世纪。弥尔顿在1644年论出版自由,提出了自由主义理论的两个重要原则:“观点的公开市场”、“自我修正理论”十二、社会责任理论1明确否定了绝对的自由,只承认相对的、有条件的自由,媒介的自由当然不能例外。2大众自由与大众传媒自由,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3大众传媒必须要为大众和社会利益服务,对社会负责。4政府不再是媒介自由的旁边者,当大众利益和社会利益受到大众媒介损害时,政府应出面管束媒介的行为。社会责任论作为20世纪中期出现的一种新闻自由观念,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修正。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的报告1974年一个自由而负责人的新闻界,和委员会成员霍金的著作新闻自由:原则的纲要,对这一理论的提出和发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十三、苏联共产主义理论苏联共产主义理论是集权主义理论的发展和变体,根据施拉姆的总结,苏联对报刊等媒介的控制无外乎于三种方式,即任命可靠的党员担任要职,发出大量的指示和训令,以及经常地检查和批评。十四、阿特休尔的“媒介三种体系”1.市场经济世界的媒介体系(西方)2.马克思主义世界的媒介体系:教育人民3.进步中世界的媒介体系:教育的工具最大的特点:对当下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货架媒介状况更为客观、辩证的描述和分析,同时正确的指出了媒介对权力的从属关系。美国赫珀特·阿特休尔的1984年权力的媒介新闻媒介在人类事务中的作用,被誉为美国新闻界报刊的四种理论后又一本理论著作,对以报刊的四种理论为代表的经典模式构成了挑战。他认为,世界上所有每节课看作是由不同主题、旋律、变奏构成的一部交响曲。十五、阿特休尔的“媒介三种体系”与“报刊的四种理论”主要共同之处在于,都强调媒介的社会责任,不同之处在于,一偏重横向对比,一偏重纵向理论。十六.传媒实践中的伦理问题(施拉姆)1.自由,大众传播如何确保自身的独立性和客观公正性2.知的权利,媒介和受众有知情权,但在知情权与其他权利发生冲突中,媒介如何做出自己的判断3.正确与公平,大众传媒如何做到正确无误地传播真想,并在此过程中体现自身的责任意识;4.大众艺术,涉及大众传媒提供娱乐服务时的种种价值取舍。十七、新闻专业主义:1、新闻专业主义是一种特殊的媒介自律,美国政党报纸解体后在新闻界中发展起来的“公共服务的信念”。新闻专业主义是新闻工作者恪守的最主要的新闻职业规范,也是新闻学的重要概念,最早兴起于美国。2、核心理念:客观性、公共利益至上。这两个核心理念决定了新闻专业主义的基本特征和原则,包括新闻自由、媒介平等,媒介多元、信息的平衡,维护社会和文化秩序。3、困境和出路:在发达国家。商业力量是阻碍新闻专业主义最关键的因素。在中国,中国媒介的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和职业伦理道德匮乏的现状。第五章 传播制度的建构(下)选择1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为代表的美国主流媒介,实质上依然是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制度的工具。2文化传播史大致分为:精英文化、大众文化和专业文化。3文化认同是社会的粘合剂。4李普曼在舆论学中提出“虚拟环境” 。5大众传媒不但架起了民众与民众之间的桥梁,而且疏通民众与政府的关系。6 1959年“全球化”和“跨文化传播”首次提出。7麦克卢汉 “地球村”的语言 20世纪早期葛兰西提出了“文化霸权” 20世纪70年代开始“媒介帝国主义”兴起。8施拉姆在大众传播学中对大众传播的功能进行了总结9拉斯韦尔在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概括了 “监视环境,联系社会各部分以适应周围环境、传承社会文化”的功能。10狭义的媒介产业也称传播产业,是经营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等媒介,并以此获得利润的统称。广义的媒介产业还包括大众传媒的辅助产业(通讯社、媒介市场调查公司、广告业)和文化产业(也叫知识产业如电讯、卫星系统)11媒介产业分为印刷媒介产业、电子媒介产业、互联网产业、广告产业四大类。12 1609年世界上第一张近代意义上的周刊报纸新闻报在德国诞生13 1663年莱比锡新闻以最早的日刊报纸形式创刊于德国。14 1833年创办报业史上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大众报纸纽约太阳报的创刊人本杰明·戴伊15电子媒介产业可分为广播、电视产业、电影产业名词解释文化霸权:20世纪共产党创始人葛兰西提出。可以理解对为文化领

    注意事项

    本文(最新自考传播学概论新版复习资料汇编.doc)为本站会员(sccc)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