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对垄断高价的分析.doc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毕业论文 对垄断高价的分析整体格式比较混乱,需要重新校对和编辑。论文中大量数据无出处不规范。总体来看,离合格论文还有很大差距。剩下几天抓紧时间修改。 摘 要垄断高空格价行为和垄断利润日益成为剥削社会福利的罪魁祸首。本文旨在通过对垄断问题的分析,找出治理垄断高价问题的措施和方法。本文首先介绍了垄断高价问题的存在现状。说明三种垄断类型。然后对垄断行业存在问题进行分析。通过垄断行业的生产效率低,垄断行业成本价格较高,垄断行业收入偏高三个方面用数据分析了垄断行业存在的问题。其次,分析垄断高价行为对社会福利的带来的损失。再次,从政府角度来看,政府应如何对垄断企业进行治理。用图说明了政府对垄断企业进行价格管制时对维护社会分配效率与保障社会福利的作用。最后通过构建中国垄断行业最高限价管制模型,促使企业自觉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使消费者能享受到较低的价格。通过整篇文章的分析,得出结论:政府应加强对垄断企业的审计和监督,必要时对垄断企业进行价格管制甚至是最高限价管制。一旦垄断定价模式被打破,垄断利润的空间将大大缩小,进而减少社会福利的损失,提高社会总经济效益。应有英文题目abstract Monopoly price behavior and monopoly profit becomes the social welfare of the arch-criminal of exploitation.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forestall problem analysis, find out the administrative monopoly price question measure and the method. This paper first introduc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onopoly high price problem. The three type of monopoly. And then analyzes th背景有灰色影子e problems of monopoly industry. Through the monopoly industry production efficiency is low, forestall industry high cost price, forestall industry income is three respects analysed with data of the monopoly industry problems. Secondly, analysis of monopoly price behavior on social welfare losses. Once again, from the government point of view, how should the government monopoly enterprise management. Diagram of the government monopoly price controls on the maintenance of social allocation efficiency and social welfare function. Finally,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monopoly industry price-cap regulation model, make enterprise consciousness to improve production efficiency, reduce costs, so that consumers can enjoy lower prices. Through the entire article analysis, draw the conclusion: the government should strengthen the monopoly enterprise audit and supervision, when necessary to the monopoly price regulation and even the price-cap regulation. Once the monopoly pricing pattern is broken, the monopoly profit space will be greatly reduced, thereby reducing the loss of social welfare, improve the social economic benefit.关键词:垄断高价,社会福利,价格管制,最高限价模型应有英文关键词 目录目录需要重新编辑,随便看任何一本书的目录摘 要1一、引言4二、三种垄断类型6三、对垄断行业存在问题的分析8(一)以中国移动通信行业为例对垄断现状进行分析81.集中度高82.成本较高93.产品价格较高94.利润和利润率高10(二)中国各垄断行业的收入偏高11(三)垄断造成的社会福利的损失12四、垄断价格管制15五、中国垄断行业最高限价管制模型的构建17(一)最高限价管制模型设计需考虑的主要因素17(二)垄断行业最高限价管制模型的设计18结论:20参考文献:21一、引言在计划经空两格,后面不累述济时代,老百姓的垄断概念是模糊的,兴许是没有的,对于各类商品和服务价格,大家只是安心接受。上世纪 90 年代后期,当电信、石油、电力等国有部门分拆,并成立多个股份公司时,对于垄断和反垄断的讨论多了起来,但大多停留在学术和企业层面。 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老百姓也慢慢发现为垄断“买单”越来越多。石油公司总以“自己价格低于国际市场”为理由上调油价,可企业利润却总是各行业中相当高的;电力公司在推荐分时电表时,只能使用它所指定的品牌面对这些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普通百姓对垄断的认识越来越直接,特别是看到垄断行业员工的收入远远高于社会平均收入时,他们的反垄断声音于是越来越大。从 1998年到 2005 年,数据没注明来源,涉嫌抄袭国有企业利润节节攀高,实现利润从 213.7 亿元提高到 9047 亿元,短短 7 年增长了 42.3 倍,累计利润超过 4 万亿元。 按理说,这庞大的税后利润理应为出资人国资委所支配,而实际上,从 1994 年实行分税制之后,国有企业就不再上缴利润给国家财政,这些利润作为国家再投资全部归企业所有。 十几年来,中央企业尤其是垄断企业,已经习惯了独享高额利润,此番,国资委收回财权,难度可想而知。 2005 年,油价飞涨,中石化因此得益,取得净利润 395.58 亿元,同比增长 22.57%。在这种情况下,财政部仍拿出 100 亿元补贴给中石化。 在一片质疑声中,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出面解释:中石化和中石油等大型企业,不惜以牺牲自己的利益来换取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很多时候中央大企业为大局而做出了牺牲,知道的人并不多。 事实上,过去的十几年中,国有企业利润并没有被所有人享有,亏损却要靠国家财政来补贴。通过查阅中国统计年鉴 2005可知,从 1994 年至2004 年,国家财政用于企业亏损补贴 3306.13亿元,用于增拨企业流动资金 383.16 亿元,用于企业挖潜改造资金 8645.14 亿元,三项合计高达12334.43 亿元。企业追逐利润最大化,本无可厚非。然而,石油垄断巨头唯独忘记了其不同于一般民营企业的国有垄断企业身份,对内几乎拥有全部油气资源,对外则垄断着石油进口权,享有其他企业根本无法想象的垄断性权力。垄断当前,在公共利益需要的时候,它们并未很好地履行自己的公共职能。 出于维护国家利益、 保证公共利益的需要, 对于关系国计民生的领域实行垄断经营是必要的,但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管和约束则必须跟上。二、三种垄断类型如何界定垄断的含义和性质, 似乎有不同的理解。如有的人是指自然垄断, 有的人是指政府垄断, 还有的是指行业垄断等。对当前中国现存的垄断性质界定不同, 打破垄断或反垄断的重点和方式也有所差别。因此, 确定垄断的性质是确定反垄断、促进竞争的有效对策的前提和基础。从理论上说, 垄断是指在特定市场内的市场主体追求最大的垄断利益, 或滥用政府赋予的权力或利用特许经营权, 或者与其他经营者合谋, 垄断市场, 垄断价格, 排斥其他经营者进入同业市场, 从而损害消费者权益, 违反公共利益的行为。垄断的产生和形成有多种多样的原因, 如资源稀缺、外部经济性、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益的存在等。一般来说, 垄断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1)自然垄断, 即对关系公众利益有限资源的独占和国有独资经营导致的垄断。例如一个地区设置一个供电系统, 运营商自然形成对供电的垄断。一个城市建立一个自来水的管道供应系统, 可能比建立多个并行的供水系统更经济更有效, 这也是自然垄断的典型案例。(2)市场垄断或经济垄断, 在竞争性领域中, 少数市场主体通过合谋行为或兼并控制行为形成的垄断。例如有几个具有竞争关系的企业以合同、协议等方式, 确定、维持或变更商品的价格, 搞价格同盟, 限制商品的市场供应量, 共同阻止新的竞争者进入市场或排挤其他竞争对手。(3)行政性垄断, 即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利用行政权力直接从事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营形成的垄断。例如政府铁道部从事铁路的建设和运营, 电信部门从事电信的建设和经营。这种垄断在发展初期有其必要性和必然性, 但发展到一定阶段, 特别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将带来越来越多的负面影响。三种垄断类型中属行政垄断危害最大, 笔者倾向于凡与行政权力相关的垄断都属于行政垄断的范畴。 行政垄断的目的是垄断主体为了部门、 地方或企业的经济或非经济利益采取的禁止、 限制或妨碍市场竞争的行为。 我国的垄断大多是由计划经济直接转化而来,计划经济是由行政权力维系运转的,惯性作用使我国目前的垄断, 多带有浓厚的行政垄断色彩。行政垄断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 地区垄断和行业垄断。 地区垄断指的是地方政府或其职能部门利用行政权力设立市场壁垒的行为。 行业垄断指的是政府或政府的行业主管部门为保护特定行业的企业及其经济利益而实施排斥、 限制或妨碍其他行业参与竞争的行为。行政性垄断造成的危害主要表现在:(1)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当垄断者能真正垄断这些行业以后, 控制产量, 抬高价格,谋取高额利润, 限制可能的竞争者进入市场等行为方式的出现是必然的。(2) 与竞争性经营相比, 垄断性行业缺乏技术进步, 改善经营和提高产品质量的动力, 阻碍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垄断者将通过限制新的竞争者进入来控制整个行业的生产与经营, 取得最大的利润。(3)垄断增加了开放市场与引入竞争的成本和难度。面对进一步的市场化与对外开放, 行政性垄断行业面临的开放与竞争的压力会越来越大, 但因为其市场生存能力低, 放开与引入竞争的代价也就越大, 放开的阻力也就越大, 巨大的保护成本与代价将使打破行政性垄断陷于两难境地。(4) 垄断损害社会公平。行政性垄断引发的行业收入的巨大差异与各部门行业之间收入的不平等, 已成为我国当前的一个社会性问题。在我国巨大的收入差异背后, 行业垄断经营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从行业平均收入的统计分布看, 人均收入排名在前十位的大多是垄断性行业, 其中有通信服务业, 电力供应业, 金融证券业, 保险业等, 而收入排名在后的行业, 如农业, 矿产业, 零售商业等, 均是竞争较充分的部门。收入水平的巨大差异反过来又成为抑制资源流动与竞争, 强化垄断的动力, 造成新的收入机会的不平等。三、对垄断行业存在问题的分析(一)以中国移动通信行业为例对垄断现状进行分析中国移动通信行业是典型的行政垄断行业,下面以中国移动通信行业为例对垄断现状进行分析。1.集中度高 表1部分国家(地区)移动运营商的数量运营商数量国家(地区)6家及以上美国、香港、印度5家英国、荷兰、奥地利4家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3家加拿大、新加坡、法国、西班牙、芬兰、日本、韩国2家中国 数据来源:Yearbook 0f Statistics,Telecommunicatim service ,1993-2002。(30th Edition一2004)。 我们应该看到中国移动通信 行业集中度过高的事实。如此巨大的通信市场只有 两家运营企业,举世罕见。美国有5家全国性移动运营商,而区域性运营商则有数十家之多,弹丸之地香港有6 家运营商,而其它国家通常最少也有3家全国性运营商 更糟糕的是,中移动和中联通的力量明显失衡,中国联通根本无法撼动中国移动的霸主地位。2O04年,中国移动占市场份额的65市场价值份额的75。而占 行业利润份额更高达90以上!如果用Herfindahl-Hischman Index(HI指数)来衡量中国移动通信市场的集中度,那么中国移动通信市场的HI指数高达5450。 即便考需要认真校对,格式有很大问题虑小灵通的影响也没有改变产业集中度过高的事实。小灵通起源于日本,在其他国家较少应用,而在中国由于种种原因“发扬光大”,与移动通信产生了最直接的对抗。截至2005年12月,中国移动通信用户为 393428万,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的份额约为65与 35;小灵通用户85327万,中国电信、中国网通的份额分别约66和34。考虑小灵通的影响后,中国移动通信业的HI指数为3830(该结论没有考虑人口分布因素)。对比其他国家而言仍然非常高(美国的HI指数为 2450,欧洲国家的HI指数普遍在3000左右,其中较低的为英国与荷兰,分别为2308和2487)。2.成本较高以中国移动通信行业的手机漫游费为例 参见张严方电信产业规制与社会福利一手机漫游为例,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手机用户在外地拨打或接听电话就会产生漫游费。电信移动公司收取漫游费的主要依据是,手机异地漫游导致运营商增加对手机用户的管理费用;同时,手机漫游后造成的运营商之间复杂的网间费用结算。有关电信专家认为,手机漫游的全过程,事实上知识网络传送几个由计算机自动生成的数据信息,其边际成本几乎接近于零。中国的漫游费收费标准一直很高,最初的收费标准制定于20世纪90年代,由于电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电信成本大幅度下降,但漫游费仍居高不下,即使2005年实行国家最高限价后,其收费标准还是0.6元/每分钟。从国际比较看,在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收入漫游费,但收费标准很低;欧洲国家普遍较小,不但从未收过国内漫游费,而且连国际漫游费也正在被强制性取消。众所周知,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移动通信业务是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双寡头垄断经营的,在这两家移动运营商的各项业务收入中,漫游费一直是利润最为丰厚的一块,与极低的漫游成本比,简直就是暴利,而暴利源于垄断,由于这两家移动运营商具有垄断力量(特别是中国移动一家独大),它们不会自动降低、更不会取消漫游费 事实上,由于在移动通信业务领域存在丰厚的利润,中国的其他电信运营商都一直在努力申请获得移动业务经营许可证。其结果是造成大量的消费者剩余被转化为生产者剩余,消费者利益受到严重损失。在其他垄断行业也不同程度存在类似情况。3.产品价格较高 图1 部分国家(地区)2004年移动业务相对价格 数据来源:2004年移动业务平均价格计算自中国信息产业部及美国FCC统计,2004年人均GDP来自2005年世界银行发布的数据。定义中国的相对价格指数为100,美国的相对价格为= 100*美国移动通信平均价格*中国人数据过老均GDP/(中国移动通信平均价格*美国人均GDP) 回过头来再谈谈产品价格。尽管中国的移动业务绝对价格很低。但或许更反映了中国百姓平均收入较低的现实。如果把收入因素考虑进去,与绝对价格低廉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通信产品相对价格偏高:如果以中国的相对价格指数为100计,美国的相对价格仅为84。 4.利润和利润率高 图2 中国移动运营商的净利润 (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中国移动及中国联通2001-2004年年报 图3 世界主要运营商净利润率(单位:) 数据来源:财富2004年第10期。数据过老 利润指标则更能反映移动通信行业的垄断现状。中国移动通信企业的利润一直以来被世界同行所羡慕,即便是中国联通,财务表现也相当不俗,行业整体利润节节攀升。 从利润指标上看,“中国移动、中国联通恶性竞争” 的说法绝对站不住脚。从2001年到2004年,行业利润整体上行。也就2002年和2003年之问,竞争表现得比较激 烈,但即便这样。根据统计,2003年的中国通信企业同 样取得了骄人战绩。2004年第lO期财富杂志公布了 世界百强企业中的电信运营商在2003年的净利润率(图 3),通过这个图表,不难理解中国市场是个“大金矿” 的说法。 在产权改革方面,一股独大现象依旧明显。中国6 大运营商都属于国资委控制的中央大型企业。据统计,6 家运营商的资产总值为14万亿,占国资委直接控制的 100余家企业资产总值的187。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到,集团公司持股比例最少的是中国联通,但也有 629,属于明显的政府超强控制。(二)中国各垄断行业的收入偏高有关资料表明,中国垄断行业职工的平均收入大多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表2可以看出,2005年全国职工平均工资为18364元,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职工平均工资高达36941元,超出平均水平101%。这里,垄断行业的高收入并不取决于其经营管理的高效率,而是由其行政垄断地位所产生。一个明显的例子便是,全行业亏损的邮政业,其职工平均工资也有22321元,超出平均水平22%。 表2 部分垄断行业职工平均工资水平(2005)产业平均工资(元)超出平均水平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其中:(1)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2)燃气生产和供应业250732703720606374712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其中:(1)铁路运输业 (2)管道运输业 (3)邮政业2135224327331622232116328122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36941101全国平均18364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6),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年版,第161-165页。更为严重的是,近年来中国垄断行业收入与全国平均收入的差距还在逐渐拉大。如表 所示,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平均水平超出平均水平,从2003年的34%增加到2005年的37%,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则从14%增加到16%。年份所有行业平均工资(元)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平均工资(元)超出平均水平(%)平均工资(元)超出平均水平(%)200314040187523415973142004160242180536183811520051836425073372135216 表 3 2003-2005年部分垄断行业的职工平均工资 资料来源:同表2。(三)垄断造成的社会福利的损失根据社会福利的定义,在一个给定的产业中,福利通常是由社会总剩余给出的,即由消费者剩余加生产者剩余所构成。单个消费者剩余是消费者对产品的支付意愿与支付价格之间的差。单个生产者的剩余等于企业销售特定商品所获得的利润。当市场价格等于生产的边际成本时,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都实现了最大,因此,在竞争市场实现了社会福利最大化。如果市场中只有一家企业,而且该企业的产品没有替代品并且进入很困难,那么这家企业就是一个垄断企业。由于垄断企业提高价格的决策不用担心会有其他竞争者通过降低价格来抢夺市场,因此,垄断企业对市场上出售的产品价格和销量具有完全的控制力。在不能实行价格歧视的情况下,垄断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决策将带来比竞争市场更高的价格和更低的产量。在其他条件给定的情况下,被售商品价格上升将使得只有较少的消费者以较高的价格来购买产品;而另一些消费者则停止购买该产品,因此这会降低社会福利。垄断对社会福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由于垄断的高价格和低产量造成的资源错误配置损失;二是收入效应转移,一部分消费者的剩余转变成垄断企业的利润;三是垄断高价格和低产量带来的福利净损失。RScTPcPmPQqcqmO图4 垄断的福利损失在图4中,长方形STqmqc 表示在垄断情况下,由于产出下降带来的资源错误配置的损失。由于产出下降,原本在竞争市场可以投入使用的资源数量STqmqc,将得不到应用或只好投资于其他使用效率较低的行业,这造成社会资源配置的低效率。从图4中我们可以看出,在竞争性市场中,价格等于边际成本为Pc=c,消费者的剩余是三角形PSPc的面积,产品数量是qc。在垄断的情况下,垄断行业根据利润最大化来进行决策,在边际收益曲线与边际成本曲线的交叉点进行生产,此时产量是qm,消费者的剩余变成三角形的面积PRPm。在消费者剩余减少的部分中,长方形PmPcTR的面积变成了垄断企业的利润。在这里,垄断企业这一部分利润的增加并不是由于效率经营,而完全是因为垄断势力的行使,从消费者手中“抢夺”过来的。垄断带来的福利损失,重要的不仅是消费者和生产者各自的福利变化,更重要的是生产者剩余增加的部分无法完全补偿消费者剩余减少的部分,带来了社会福利的净损失。在图4中,三角形RST代表了在竞争价格下消费者将会购买,但是,在垄断价格下停止购买该产品的那些消费者所损失的价值,三角形的面积被称为社会福利净损失,也称垄断福利净损失的“哈伯格三角形”。2010年,中国的财政收入已达GDP的30%,这一数字不经意间已经和北欧的丹麦、挪威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不同之处在于,北欧诸国是全球福利最好的国家,国民均享受“从摇篮到坟墓”的全部社会保障。在经济总量迅速膨胀,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后,中国仍是世界上福利最低的国家之一,在教育产业化、住房商品化后,连带医疗、养老等大部分社会保障均要国民自己负担。生活成本之所以高,在于从产品生产到销售等各个链条的利益环环相扣,各个环节的垄断导致社会福利的净损失,造就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的现状。四、垄断价格管制 政府应进行价格管制抑制企业制定垄断价格,维护社会分配效应。从理论上讲,在垄断行业的自然垄断性业务领域,应该由一家或极少数几家企业提供产品和服务,以保证较高的生产效率;即使是垄断行业的竞争性业务领域(如发电),也不同于许多竞争性的制造业(如电视机、电冰箱、电脑等制造业),企业在一定的垂直供应链环节或特定的地区范围内,具有一定的市场垄断力量。如果不存在任何外部约束,它们就成为市场价格制定者(price maker),而不是价格接受者(price taker),就可能会制定出大大高于成本的价格,以取得垄断利润,其结果必然扭曲分配效率。这就需要实行政府管制。我们可以用图5来说明。图5 垄断价格与政府管制Qm Q2Q1MRMCACFEBDCP1P2PmAQ 在图5中,垄断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按照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原则制定垄断价格Pm,并相应地决定产量Qm。实行政府管制,至少可以通过三种方案提高社会分配效率:(1)政府按照边际成本决定管制价格P1和相应的产量Q1,由于在一定的产出范围内成本处于递减状态,这会造成企业亏损,其亏损额由政府的税收来弥补。(2)政府按照平均成本决定管制价格P2和相应的产量Q2,这样,企业就不会发生亏损,不需要政府补贴。(3)政府管制者运用特许投标竞争理论 对这一理论及其应用的案例,可参见王俊豪特许投标理论及其应用,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年第1期。,拍卖某种产品或服务的独家经营权,只要竞争是充分的,竞争的结果也会使价格接近于P2,产量接近于Q2.无论采取哪一种方案,政府管制的结果都会抑制企业制定垄断价格,从而维持社会分配效率。五、中国垄断行业最高限价管制模型的构建 参见王俊豪我国垄断性产业管制价格模型探讨,中国物价2008年第11期。(一)最高限价管制模型设计需考虑的主要因素(1)消费价格指数(CPI)与生产价格指数(PPI)。一方面,垄断产品价格必须和消费价格指数挂钩,以对社会通货膨胀情况作出反应,适应消费者的心理承受能力。另一方面,由于垄断企业的大多数投入均为生产资料,垄断产品价格也必须和生产价格指数相挂钩,以更好地适应垄断企业的成本变化情况。(2)生产率增长速度(X值)。X值过小,垄断产品价格会大大超过平均成本,导致分配效率低下(尽管生产效率可能较高),最高限价管制没有起到应有的社会福利效果;X值过大,也不利于激励有利于长期成本最小化的投资和创新,甚至会产生垄断企业破产等灾难性影响。西蒙·科万的研究发现,过紧的最高限价(表现为上限价格低于边际成本)导致的福利损失甚至会大于没有任何管制时的社会福利损失。这种福利损失往往隐性地体现为质量下降和数量不足,而且这种福利损失往往会在长期表现出来。可见,X值要有一个适当值(或合理区间)。(3)服务质量(Q值) 从广义上说,这里的服务质量既包括一般意义上的产品质量,也包括环境质量。在最高限价管制下,企业为了节约成本,既可能通过降低服务质量,也可能通过降低环境质量标准来达到提高利润的目的。由此,服务质量和环境质量指标都应该与最高限价管制模型挂钩。在最高限价管制下,企业为了节约成本,可能通过降低服务质量来达到提高利润的目的(尤其当垄断企业不存在竞争压力时),因此管制者就需要对质量指标予以约束,在价格限制管制的同时实行质量下限管制,促使企业保持并自觉提高服务质量水平。我们在最高限价管制模型中引入服务质量变量(Q因素),这样在服务质量和管制价格之间建立直接联系,实现质量和价格之间的动态平衡。(4)基期价格(Pt)或基期成本(Ct)。根据最高限价管制模型,本期价格必然和基期价格挂钩。中国许多垄断行业的产品价格往往包含了政策性因素(如政策性亏损、福利性低价等),还处于价格调整和价格回归阶段。由此,中国在构建初始最高限价管制模型时并没有一个合理的基价作为参考,这就决定了中国在初始构建最高限价管制模型时不能回避成本问题。当然,这里的成本不应是当期成本,而是基期成本。如果最高限价管制模型直接与当期成本挂钩,那么最高限价管制就等同于投资回报率管制,起不到应有的激励作用。(5)利润率(r)。虽然最高限价管制不像投资回报率管制那样直接控制利润率,但最高限价管制依然不可能完全脱离利润率。在正常情况下,垄断企业应取得合理的销售利润率,以满足投资需要。当然,其前提条件是企业应具有较高的生产量。(二)垄断行业最高限价管制模型的设计根据中国实际,同时借鉴发达国家的最高限价管制模型,一种可供选择的最高限价管制模型是: Pt+11(CPIPPI) 2X Pt+1×r (式1.1)式(1.1)等号右边第一项为单位成本项,第二项为单位利润项,经整理并考虑质量系数(Q)可得: Pt+1 (式1.2)在式(1.2)中,Pt+1为下一期的管制价格;Ct为本期单位成本;CPI为消费价格指数;PPI为生产价格指数;X为政府规定的生产效率增长率(成本下降率);Q为服务质量系数;r为销售利润率。在上面的模型中,Ct1+(CPI+PPI)/2-X为成本上限控制项。在制定下一期的管制价格时,首先要考虑本期成本情况和成本变动因素。在影响成本的众多因素中,消费价格指数(CPI)和生产价格指数(PPI)共同构成综合性价格变动因素。随着CPI和PPI的变化,企业的原材料、工资成本等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在确定下一期成本水平时,Ct(CPI+PPI)/2为成本增量(正常情况下CPI和PPI是一个正数)。同时,政府确定一个下一期必须达到的生产效率增长率(X值),即成本下降率。因此,Ct·X为成本减量。如果(CPI+PPI)/2-X0,则在下一期的管制中,成本可以增加,其净增量为Ct(CPI+PPI)/2-X;反之,如果(CPI+PPI)/2-X0,则下一期成本必须减少,其净减量为CtX-(CPI+PPI)/2。对企业来说,CPI和PPI是一个外生变量,而X是由政府规定的。因此在成本利润率一定的情况下,企业要取得较多的利润,必须使实际的生产效率增长率大于政府规定的X值。这就会刺激企业自觉提高生产效率,努力降低成本。在上面的模型中,实行服务质量系数(Q)与管制价格挂钩的办法,其目的是促使企业在最高限价控制的情况下,向消费者提供较好的服务质量,同时,模型不是以投资利润率而是以成本利润率决定企业的利润水平,这是为了避免在投资利润率下企业资产额的准确核算也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相比之下,成本利润率比较客观。从总体上说,上述模型能刺激企业自觉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使消费者能享受到较低的价格。而且,只要企业实现的生产效率高于政府规定的生产效率,企业就能获得较多的利润。结论:垄断的巨大危害在于, 通过种种排他性控制, 阻止竞争对手(含潜在对手)的进入, 限制公平竞争, 损害消费者权益, 阻碍技术进步, 降低经济效率, 导致经济停滞。 其中, 垄断行为的最典型之处是, 人为控制产品生产和供给数量, 制造有利于自己的 “卖方市场” 状态, 维持大大高于竞争性市场的产品垄断价格, 以攫取垄断利润。 可以说, 垄断之手是在向 “所有的人行窃” , 损害的是 “全社会” 的利益, 因而垄断势利历来被视为是市场经济社会的头号公敌。垄断利润,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它因计划而生,因市场的充分竞争而消亡。因此,要想消除垄断利润,必须打破垄断。 在目前的垄断行业,应该为民营资本的进入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激活竞争。一旦竞争充分展开,垄断企业的垄断地位不复存在,它们就不能再凭借其垄断地位,制定出垄断价格,垄断利润也就"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当然,消除垄断需要一个过程,在此之前,应加强对垄断行业的审计和监督,挤出其成本中的水分,使其成本变得透明而公开,在接近真实的成本基础上举行听证,进行合理的定价。必要时对垄断企业进行价格管制甚至是最高限价管制。一旦垄断定价模式被打破,垄断利润的空间也将大大缩小,进而减少社会福利的损失,提高社会总经济效益。参考文献:【1】唐要家:反垄断经济学理论与政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2】王俊豪等著:深化中国垄断行业改革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3】伯纳德特·安德鲁索、戴维·雅各布森著:产业经济学与组织,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二版。【4】陈志武:为什么中国人勤奋而不富有,中信出版社2008年版。【5】纵容垄断比油荒更可怕,经济热点报2005年8月18日第001版。【6】垄断福利源自对社会福利的剥夺,上海证券报2006年3月6日第A03版。【7】爱德华·张伯伦:垄断竞争理论,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8】布赖恩·埃里克森:竞争均衡理论和应用,上海财经出版社2008年版。【9】彭武汉:垄断高价的危害和治理,价格月刊2007年第12期第28-29页。【10】燕继荣:和会和谐,社会公平与反垄断,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第13-15页。【11】徐迅雷:垄断为什么是无耻的,中华工商时报2006年3月20日第007版。【12】郭威:垄断利益是全民利益,财经时报2006年6月26日第A03版。【13】金喜在、徐向龙:国有垄断型企业收入分配问题的思考,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2年9月第5期第25-28页。【14】陈志广:反垄断机构自利与反垄断过度,财经科学2009年1月第80-87页。【15】吴志红:加强监管,让垄断利益回归社会,人民政协报2006年4月7日第B01版。30六、毕业论文(设计)撰写规范 1 内容要求1.1 任务书编写要求1.1.1 题 目论文题目应该简短、明确、有概括性,使用能反映论文内容的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组合。题目语意未尽可用副标题补充说明论文中的特定内容。要求如下:(1) 题目完整得体并能准确表达论文的中心内容,使读者能大致了解论文的内容、专业的特点和学科的范畴,恰当反映研究的范围和深度,不能使用笼统的、泛指性很强的词语和华丽不实的词藻。(2) 题目应简明,使读者印象鲜明,便于记忆和引用。题目一般不宜超过20字,必要时可加副标题。(3) 题目所用词语必须有助于选定关键词和编制题录、索引等二次文献,以便为检索提供特定的实用信息。(4) 题目应避免使用非共知共用的缩略词、字符、代号等。1.1.2 要 求(1)对研究(设计)对象的要求、对研究方法的要求和对研究手段的要求。(2)对中、英文摘要的要求。(3)对查阅文献的篇数、内容和年限的要求。(4)对翻译与课题有关的外文文献(或外文读书笔记)的字数和内容的要求。1.1.3 选题的意义和价值分为相关理论和实践的意义及可行性论述,选题经过国内、国外研究现状,初步设想及突破点等。1.1.4 内 容 参考以下几个方面:(1)选题产生的背景。(2)对设计方案或研究问题的分析。(3)必要的数据计算与分析。(4)结论或设计成果。1.1.5 参考文献论文写作的参考文献必须是正式出版物。文献综述是撰写毕业论文前期必不可少的工作,是在对与选题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阅读、综合分析、归纳和整理的基础上,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