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版新学案》2011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13讲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和世界多极化趋势课件 岳麓版.ppt
第13讲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和世界多极化趋势,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一、两极格局的形成1“冷战”的兴起(1)背景二战后,美国和苏联失去了的基础,双方关系开始发生变化。美国拥有强大的经济与军事实力,确立了 的全球战略,把苏联看做其主要障碍。苏联把确保东西部边界安全作为国家的首要利益,努力扩大其在世界上的影响。,战时同盟,称霸世界,美苏两国在和意识形态方面根本对立,双方的猜疑和不信任,夸大对方对本国的威胁,加剧冲突与对抗。(2)标志: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出台。(3)发展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即“马歇尔计划”。1949年,苏联和东欧各国成立了,简称经互会。,社会制度,欧洲复兴计划,经济互助委员会,2北约和华约(1)背景:1948年,美苏“冷战”出现第一次高潮,爆发了柏林危机。(2)北约建立目的:遏制苏联,控制西欧。标志:1949年,美、英、法、意等西方12国签署。,北大西洋公约,(3)华约建立目的:对抗北约。标志:1955年,苏联与东欧7国签署。至此,两大军事集团在欧洲全面对峙,标志着两极对峙格局形成。,华沙条约,3“冷战”的影响(1)美苏“冷战”关系压倒其他国际关系,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的局面,世界被分裂成两部分。(2)美苏全面对抗,使世界处于毁灭性的核战争的威胁之下;两大集团势均力敌,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3)美苏两国为争夺势力范围和,肆意践踏国际法,干涉别国内政,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世界霸权,二、“冷战”中的“热战”1朝鲜战争:19501953年的朝鲜战争使中美关系彻底破裂,美国采取遏制中国的政策。“冷战”从 扩大到亚洲。2越南战争(1)背景:19451954年,越南北方人民打败 侵略者,美国乘虚而入。(2)影响:耗费了美国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导致美国的霸权相对衰落,而苏联在军事实力上大体赶上美国。,欧洲,法国,归纳总结两极格局的形成,分析比较马歇尔计划与杜鲁门主义的联系与区别,1(2008年高考江苏卷)二战后,德国和朝鲜形成分裂局面的相同原因是()A国内民族矛盾的激化B美国和苏联的相互对抗C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演变 D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推行,【解析】二战后,美国和苏联相互对抗,导致德国和朝鲜的分裂。A项叙述不符合题意,C项本身就错误,D项是美国对欧洲的经济援助。【答案】B,21949年初,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声明:“美国现在正以经济方式向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渗透,因此,我们不得不采取必要的措施对其回击,以巩固我们的社会主义阵营。”为此,苏联和东欧国家采取的相应措施是()A成立共产党情报局 B成立经互会C成立华约组织 D支持民主德国成立【解析】解题时注意题干中“美国现在正以经济方式向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渗透”的关键信息,分析与经济相关的选项。【答案】B,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一、欧洲共同体的形成1背景(1)二战后,西欧战争创伤严重,国际地位下降,不得不依附于美国。(2)20世纪50年代,西欧生产力得到发展,要求从美国阴影下走出来。(3)当时欧洲任何一国都无法与美苏相比,只有走联合发展的道路。,2形成(1)1951年,西欧六国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2)1958年,六国又成立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3)1967年,合并为,简称欧共体。3措施:在政治和经济方面加强合作,建立关税同盟,实行共同的农业政策,建立,并加强科技合作。,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共同体,欧洲货币体系,4影响(1)促进西欧各国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2)政治:力图推行的外交政策,严重削弱了美国的霸权地位。,独立自主,二、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1背景(1)美国对日本实行单独占领,日本追随美国。(2)战败后的日本,经济衰竭,民不聊生。2原因(1)美国对日本的扶植:减免,提供资金和物资援助。(2)战后初期改革,铲除封建因素。(3)重视科技和教育。(4)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利用 发展经济。,战争赔偿,民主化,国家政权,3成就:19561972年高速发展,国民生产总值仅次于,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4影响(1)改变了战后初期向美国的政策,实行以日美关系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2)资本主义世界呈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动摇了美国的霸主地位,冲击了格局。,一边倒,美国,美苏两极,三、不结盟运动的兴起1背景(1)二战后,亚非拉地区诞生了许多新兴。(2)这些国家在国际上处于弱势地位,甚至成为美苏争霸的战场。2目的:改变不合理的状况,谋求维护自身独立、主权、发展与和平的有效途径。,独立国家,3兴起(1)标志:1961年,在贝尔格莱德举行的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通过了不结盟国家和 宣言,确立了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的基本原则和宗旨。(2)含义:反对和霸权主义,和平共处,全面彻底裁军,销毁核武器。(3)意义:标志着 国家以独立的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改变由超级大国和西方国家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政府首脑,殖民主义,第三世界,轻巧识记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理解掌握战后日本经济发展原因(1)外因:美国扶植、援助、特许订货刺激。(2)内因:日本自身的努力。政府制定发展战略、加强投资、重视教育等。战后民主化改革,消除封建落后因素。,1(2009年高考山东文综卷)路透社评论某国际组织说,它“作为一种独立于美苏两国领导的军事条约组织的道德力量,强调最初在万隆会议上获得赞成的和平共处原则”。这一国际组织是()A联合国 B不结盟运动C世界贸易组织 D欧洲联盟,【解析】不结盟运动奉行非集团,不结盟政策,主张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代替“冷战”政策,实行全面彻底裁军,销毁核武器。A、C、D三项不合题意。【答案】B,2“如果我们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上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必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的话表明欧洲走向联合的主要出发点是()A保障自身安全,提高国际地位,加快经济发展B争取实现商品、劳务和资本等的自由交流 C密切西欧各国间的关系D确立欧洲的霸主地位,【解析】二战后,西欧处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威胁和控制下,要想保障自身安全,提高国际地位,加快经济发展,就必须走联合自强之路。B是欧洲联合的经济目标,与材料无关;C包含在A中;D明显错误。【答案】A,一、两极格局的形成,二战后期召开雅尔塔会议,美、英、苏三国就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和战后和平等问题,达成了若干协议。这些协议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雅尔塔体制,奠定了战后美苏两极格局的框架和基础。随着美苏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全面对抗,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在欧洲全面对峙,美苏两极格局形成。,二、世界各种政治力量对两极格局的挑战1西欧随着政治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实力大为增强,力图恢复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地位,对美国的霸权地位和两极政治格局提出了严峻的挑战。2日本的崛起,使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出现了多极化的趋势,这既是对美国霸权的挑战,也是对两极政治格局的冲击。,3伴随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改变了由超级大国决定国际事务的局面。4新中国成立后,一步步跨出国门,走向世界,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增强。,(2009年高考江苏卷)1961年,赫鲁晓夫在同美国记者苏兹贝格谈话时说道:“如果苏联和美国之间的分歧克服了,如果它们之间建立了和平合作的关系,这在很大程度上会有助于加强世界和平。”这段话实质上反映了(),A美苏军事角逐势均力敌B美苏开始由对抗走向对话C苏联试图同美国合作主宰世界D苏联积极谋求世界和平稳定,【解题指导】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透过现象看本质。赫鲁晓夫所言“建立和平合作的关系”实际上试图淡化与美国的对抗,追求美苏合作,共同主宰世界。其背后隐藏的战略目标是:在实力处于劣势的条件下,首先通过“合作”取得与美国的平等地位,分享霸权。当时美国凭借综合国力特别是军事实力的优势占据战略优势,因此C项是本质。【答案提示】C,“冷战”开始后,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军事包围,在具有战略意义的地区不惜以武力相威胁,从而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形成了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的局面。,(2009年高考安徽卷)右图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越南发表的反映当时战争的漫画,能直接体现作者意图的标题是()A“怎么会这样”B“糟糕的战争!”C美国侵略者的命运D法国侵略者的下场,【解题指导】本题以漫画的形成出现,设计新颖。在20世纪60年代,在越南发动战争的是美国,结合图片内容:飞机坠毁,士兵陷入泥潭,根据题干中的在越南发表,标题应该是C项美国侵略者的命运。【答案提示】C,漫画式试题是高考试卷中常见题型,主要特点是将一些重大史实用漫画形式体现出来。漫画虽有夸张成分,但能直观地反映特定时期的历史状况,表达了特定历史主体之间的关系。解答时应注意观察漫画,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找出正确答案。,下面是反映二战后初期经济状况的一幅漫画。,(1)漫画也可以作为史料来佐证历史,上面的漫画形象地反映了二战后初期欧洲的经济状况以及美国与西欧的关系。(2)从漫画中可以看出一位“医生”正在为一位“病人”医治创伤,“病人”身上贴有美元,根据史料的提示可知该漫画与美国复兴欧洲的“马歇尔计划”有关。(3)上面的漫画曾在前几年的上海高考题中出现,用来作为题目的情景材料。近几年来,把漫画引进高考题中,已成为命题的一种趋势。,1如果要给该漫画加一个标题,你认为下面哪一个标题更切合漫画的主题()A妙手回春B无可救药C医治无方 D治“病”有“方”【答案】D,2你认为,画面中的“医生”和“病人”分别指代什么?【答案】“医生”指代马歇尔(或杜鲁门、美国、美国总统)。“病人”指代二战后的西欧。3“医生”开的是什么“药方”?【答案】“药方”指马歇尔计划(或复兴欧洲计划)。4“药方”的实质是什么?【答案】“药方”的实质是复兴欧洲经济,加强美国对西欧的控制。,材料一不结盟运动发展简况表,材料二联合国成立时,在51个成员国中亚非国家仅占13个,到1970年时,在124个成员国中它们已占70个值得注意的是,早在1961年,原先由斯堪的纳维亚人担任的联合国秘书长职务已由缅甸人吴丹担任。与此同时,一位印度人代替美国人成为吴丹的行政秘书,两名非洲人成为副秘书。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1969年12月结束的第24届联合国大会已被称为“小国会议”。各种协议尽管遭到一两个核超级大国苏联和美国的反对,但还是被通过了。如立即暂停大国间的核武器竞赛,成立一个国际组织来开发海底资源,取缔所有化学武器和细菌武器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一反映在两极格局下,不结盟运动发展,不结盟运动的数量迅速增多。材料二反映第三世界国家在联合国越来越重要。材料三反映随着不结盟运动发展,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的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改变由超级大国和西方国家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1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通过的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宣言确立的基本原则和宗旨是()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A BC D【答案】A,2材料一、二、三反映了哪些变化?说明了什么?【答案】变化:不结盟国家日益增多,不结盟国家在联合国的席位不断增加;在联合国的政治地位不断提高,对重大国际问题拥有了表决权。说明了不结盟国家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日益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在联合国开始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一、选择题1(2009年高考宁夏、辽宁文综卷)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占领日本,采取削弱日本的政策。1948年,美国改行扶植日本的政策,力图将日本建成冷战的前哨阵地。这一政策转变(),A成为日本长期推行仇视中国政策的开端B促使美国承认美日平等伙伴关系C提高了日本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D标志着冷战在亚洲全面展开【解析】日本推行仇视中国政策的开端是明治维新后制定的大陆政策,A项错;美国改行扶植日本的政策并不是承认美日平等伙伴关系,B项错;D项表述错误;美国扶植日本,主要是利用日本对抗中国,因此提高了日本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答案】C,2(2009年高考福建文综卷)1971年7月,尼克松总统在堪萨斯城发表演讲,指出:“当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一个需要谈判的时代我们在世界上许多地区正在进行谈判而不是正在对抗”美国政府将这一外交思想付诸实施的行动包括()组建上海合作组织结束1961年开始的越南战争签订北大西洋公约发表中美上海联合公报A BC D,【解析】尼克松所言尤其强调的两个字是“谈判”,说明了70年代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劣势,急于改变对外策略,从亚洲收缩而集中力量与苏联在欧洲抗衡,是这一外交思想的具体实施。由题干1971年这一时间可以直接排除,因为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于2001年。签订北大西洋公约则体现了美国积极进攻的外交思想,因此排除。【答案】B,3(2008年高考全国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朝鲜半岛形成两个国家。对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朝鲜半岛状况的正确表述是()A两国之间缔结了和平条约B两国均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C美苏分别保持着军事存在D战争使两国对峙格局固定下来【解析】朝鲜半岛在内战后一直处于分裂状态,韩国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是在20世纪90年代。【答案】D,4(2008年高考广东卷)1960年,法国总统戴高乐听到法国首次成功试验原子弹的消息后高呼:“法国万岁!从今天早上起,她更加强大了,更加骄傲了。”能够和这一情境联系起来的是()A世界政治的多极格局最终形成B西欧国家的复兴和两极格局的削弱C欧共体形成和经济全球化加强D西欧国家的衰落和美国霸权的稳固,【解析】A项不符合史实且与题干无关;C项欧共体是在1967年成立,经济全球化加强主要在20世纪90年代;D项发生在二战后初期,西欧国家不是衰落而是逐渐走向联合,开始冲击美国霸权。【答案】B,5(2008年高考江苏卷)1946年,美国前总统胡佛宣称:“目前,只有我们能够把自己的政策强加给世界。”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声明:“美国决心用一种新的彬彬有礼的态度来很好地倾听北约伙伴的意见。”美国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美国实力衰弱,寻求欧洲支持B古巴导弹危机爆发,美国寻求欧洲帮助C美欧关系恶化,美国力图缓和D欧洲共同体建立,美国重视欧洲地位,【解析】1946年胡佛的话表明其称霸的野心,1972年尼克松的话表明美国外交政策由强硬到缓和,主要原因是20世纪70年代欧洲逐渐强大。A项不能说明题意,B项发生于20世纪50年代,C项叙述错误。【答案】D,6(2008年高考天津文综卷)在纽约,一群青年人狂喊:“与其让俄国人的原子弹来轰击,不如自己毁灭算了!”在莫斯科,几名女大学生躲在宿舍内相拥哭嚎,等待末日的到来。在哈瓦那,天空中的每一个黑影、声响都令市民心惊肉跳。上述情景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1961年柏林危机 B苏伊士运河战争C1964年越南战争 D古巴导弹危机,【解析】本题注意题目中提及的“俄国人的原子弹”以及几个地点,如“纽约”“莫斯科”“哈瓦那”等。综合这些信息可知,这是古巴导弹危机时这些地方人民的反映,也从另一面反映了当时局势的紧张程度。【答案】D,7(2008年高考北京文综卷)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西欧国家之间维持了60多年的和平局面,其主要原因有()经济一体化发展政治联合加强法德实现和解民族矛盾消除A BC D【解析】本题属于典型的组合型选择题,宜采取排除法。“民族矛盾消除”显然不符合史实,应排除掉。【答案】A,二、非选择题8(2008年高考上海卷)西方有位学者写了本书,作者在前言中说:本书评述的时间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数月,结束于苏联的解体,美苏对抗是这个时代政治图景的主线。请回答:(1)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苏联的解体”作为此书的结束?(2)“美苏对抗”主要表现在哪些事件中?(3)如果你是本书的读者会怎样评价这个“时代”?,【解析】第(1)问实际上考查对苏联解体影响的理解。第(2)问主要回答美苏冷战的有关史实即可。第(3)问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但也有章可循,即要围绕美苏对抗这一主线来发表评论,言之有理即可。【答案】(1)苏联解体意味着美苏冷战的结束。(2)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经互会、北约与华约的建立,柏林危机,两个德国的出现,朝鲜战争和朝鲜的分裂等。(3)言之有理即可。如:冷战造成欧洲乃至世界的不稳定、分裂或危机,影响了国际格局的发展,双方都想在全球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加剧了意识形态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