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版新学案》2011高三历史一轮 第24讲 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课件 新人教版.ppt
第24讲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一、三教合一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道教也在民间广为传播。儒学吸收佛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2隋朝:儒学家提出“”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3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道教,三教合归儒,二、程朱理学1理学的产生(1)北宋时,儒家学者展开了、抨击佛道的活动。(2)儒学者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复兴儒学,义理,2“二程”的观点(1)天理是 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先有理而后有物。(2)把天理与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3)“二程”提出“”的认识论,认为“物皆有理”。,宇宙万物,格物致知,3朱熹的思想(1)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他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灭人欲”。(2)朱熹认为“格物致知”中的“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存天理,4影响(1)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有力地维护了。朱熹编著的,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2)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及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朝鲜,甚至形成了“朱子学”学派。,封建专制统治,四书章句集注,三、陆王心学1陆九渊: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强调“宇宙便是吾心”。2王阳明(1)吸取了佛教的“心外无佛,即心是佛”的思想,宣扬“心外无物”“”的命题。(2)在认识论上,他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心外无理,3影响(1)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2)宋明理学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对中国社会政治、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文化教育,理解掌握理学对儒家思想的新发展及影响(1)新发展:“理”是程朱理学的核心,既是指自然的普遍法则,也是指人类社会的原则,即人类社会的等级秩序和社会规范,也是天理在人间的具体表现。这就把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的形式表达出来,“天”的主体地位也被“理”取代了。,(2)影响理学的形成,标志着儒家思想的成熟。理学对我国古代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并受到后世历代封建王朝的尊崇,以至逐步演变成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后期近千年占有统治地位的思想。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分析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1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中称朱熹是“新儒家”的代表。这个“新”在思想上具体表现在()A“天人感应”和“大一统”B水能载舟也能覆舟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D把天理人性有机结合,“存天理,灭人欲”,【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实质考查程朱理学思想对儒学的新发展。A、B、C三项分别为董仲舒、荀子与孟子的思想。D项是程朱理学的显著特点。【答案】D,2(2009年威海模拟)在今天的台北有一风景山阳明山,它以前叫草山,蒋介石到台湾后,由于崇拜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所以改名阳明山。王阳明是()A理学的集大成者B心学的集大成者C三教合一的集大成者D首先向正统思想发起挑战者【解析】本题考查迁移理解能力。以阳明山的来历为切入点考查王阳明的思想成就,独具特色,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其他三项均与之不符。【答案】B,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一、李贽的“离经叛道”1背景(1)明朝后期,中国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2)江南一带的已有相当强的经济实力,成为社会上不可忽视的力量。(3)社会吏治腐败,奸佞当道。道学家为抬高自己,把奉为“扶天纲,立地纪”的神圣。,市民工商业者,孔子,2思想主张(1)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2)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二、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1思想主张:提出“天下为主,”的民主思想。2意义:抨击了制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儒家经典,君为客,封建君主专制,三、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1思想主张:顾炎武重视对社会实际情况的了解,形成了 的思想。2影响: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经世致用,四、王夫之的唯物思想1思想主张(1)认为世界是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2)在认识论方面,认为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具有朴素的思想。2意义: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物质,辩证法,思维方法,轻巧识记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1)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是在当时政治经济发生巨大变化的条件下萌生的,对社会产生巨大冲击。(2)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的反对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和唯物思想等,对近代民主思想产生一定影响。(3)李贽的“离经叛道”,中的“经”指儒家经典,即四书五经。“道”指道学家,即理学家。,(4)儒学发展演变图示,分析比较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位思想家的异同,1明清时期产生了一批具有民主思想的进步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反映了一定的时代要求,这个“时代”指()资本主义萌芽时代封建制度衰落时代资本主义形成发展时代封建制度高度发展时代ABC 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由此可判断出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也可由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进行分析。【答案】C,2(2009年合肥市高三第一次质检)明末思想家李贽说:“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其思想核心是()A维护封建礼教 B主张学以致用C反对迷信崇拜 D抨击腐朽统治【解析】抓住题干中材料“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孔子而后足也”等信息,结合异端思想家李贽的主张,可以得知李贽主张批判地继承儒家思想,反对对孔子的迷信崇拜。【答案】C,一、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的特点和影响1特点(1)反传统、反教条。以“异端”自居的明朝进步思想家李贽,指出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他还提出男女平等和“万物皆生于两”的观点,令维护名教传统的士大夫们十分惊惧。,(2)反封建专制,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清初黄宗羲揭露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得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的结论。顾炎武提倡“众治”,反对“独治”;当时的思想家还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这些思想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产生了一定影响。(3)提倡“经世致用”。他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致力于社会变革,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4)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他们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2影响(1)积极影响实事求是的治学方法开清代考证学术之风气,而立足现实、学以致用的观念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来源。批判君主专制制度,提出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设想。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冲击,给后世民众以深刻启迪。(2)局限性:作为地主阶级的儒家代表,仅仅反映了当时社会不公平不合理的现象,并没有解决实际问题。,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1创立与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仁”和“礼”;孟子将孔子的政治主张发展为“仁政”,提出“民贵君轻”,主张“性善论”;荀子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儒学体系更加完整。2改造与独尊“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独尊儒术、兴办太学,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3进一步改造魏晋至隋唐:儒、佛、道纷争与融合,儒家思想体现出极大的包容性,进一步被官方所接受。4转型与成熟宋明时期:程朱理学(天理、心性、修养)出现,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进一步形成封建伦理精神体系。明初理学官方化,成为八股取士的唯一学术根据。王阳明心学的形成标志着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5批判与继承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在继承传统儒学的基础上,着重对其弊病进行批判,提出“经世致用”和批判君主专制的主张,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2009年高考江苏卷)某思想家强调孝、悌、慈等伦理道德均源于人之自然本性,这位思想家是()A孔子 B董仲舒C朱熹 D王阳明【解题指导】由题干所提供的思想内容可以直接选择。强调孝、悌、慈等伦理道德均源于人之自然本性实际上就是王阳明的“良知”思想。王阳明认为人天生具有良知,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答案提示】D,近几年高考在十分关注社会热点的同时,也十分重视试题贴近人们的生活,伦理道德是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中的一个重点问题。本题特意强调了儒家伦理道德观点,体现了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试题颇具教育意义。,(2008年高考上海卷)明清之际是一个“天崩地解”的时代,“一些最敏锐的心灵”进行了一场痛定思痛的反思,期望为当时的社会找寻某种解决问题的方案。请回答:(1)“一些最敏锐的心灵”主要是指哪些思想家?(2)他们为什么要进行反思?(3)他们思考了哪些重要问题?,【解题指导】第(1)问实际考查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家。第(2)问主要考查了明清批判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可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角度考虑。第(3)问只需列举明清之际批判思想家的主要观点即可。【答案提示】(1)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2)明朝灭亡,清朝建立,受时势的刺激,检讨明朝灭亡的原因。(3)顾炎武:提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或答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主张“明君贤相”(或答“天下之法”代替“一家之法”);王夫之:主张实学,让富民放手经营工商业。,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是在明清之际政治经济天崩地裂的社会环境下产生的,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的冲击。他们的思想在其后数百年间仍具有振聋发聩的启蒙作用,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高考的热点。本题答案虽然与人教版上表述有不一的地方,但本题仍颇具借鉴意义。,材料一“未有天地之先,毕竟先有理”,“有理而后有气,虽是一时都有,毕竟以理为主”,“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朱熹朱子语类材料二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王阳明答顾东桥书,(1)上面的两段史料反映了理学的主要主张。材料一阐述了“理”和“气”的关系,是客观唯心主义。材料二阐述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主张,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2)朱熹和王阳明的著作是研究宋明理学的第一手史料,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1二十四孝图为我们展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孝道”,奉母埋儿是其中之一,讲述了古人郭巨为供养母亲而准备活埋亲儿、巧得黄金的故事。下列评述不正确的是()A说明三纲五常压抑、扼杀人性B传统文化中的“孝道”应全部抛弃C是对人性善良的一个误导D反映了传统文化中的糟粕【答案】B,2材料一的“理”和“气”各指什么?他认为二者的关系是什么?【答案】“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两者是同时存在、密切结合而不可分割的。3材料二体现了王阳明的什么主张?【答案】“心无外物”、“心外无理”。4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哲学观分别体现了什么世界观?【答案】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是近代学者根据顾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归纳出来的。意思是:要保卫天下,即使一个普通的平民百姓,也是负有责任的。近代戊戌变法主将梁启超,也是以这一警句自勉,以忧国忧民精神,参与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从此,“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成为中国人民爱国精神的高度概括。,1明末清初,顾炎武主张做学问要“经世致用”,对后代学风影响很大。他的代表作是()A天下郡国利病书 B焚书C朱子全书 D五经正义【答案】A,2你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有什么想法?你自己应该怎样做?【答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中国人民爱国精神的高度概括。这句话充满着强烈的爱国情感,在古代和近代中国民族危机严重的时刻,都激发了一些仁人志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历史发展到今天,这句话同样激励着每一位华夏儿女为中华崛起而奋斗。作为高中生,应当学好建设祖国的本领,接受祖国的挑选,把祖国建设得更美好。,一、选择题1(2008年高考上海卷)中华法系的特征是“以礼入法”,这里的“礼”主要是指()A等级B教化C习俗 D祭祀【解析】“以礼入法”中的“礼”实际上是指等级秩序。【答案】A,2(2008年高考上海卷)“父前行,子踵后。路遇长者,敛足拱手。尊长在前,不可口唾。”这是在敦煌发现的唐宋时期少儿启蒙读物中的句子,它反映当时的教育()A鼓励儿童活泼机智 B突出地方教育特色C提倡父子教学相长 D注重儒家伦理道德【解析】材料反映了“长幼有序”观点,是儒家伦理道德的重要内容。【答案】D,3(2008年高考宁夏文综卷)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某人的著述“狂悖乖谬,非圣无法”,“排击孔子,别立褒贬”。这里的“某人”是指()A李贽 B黄宗羲C顾炎武 D王夫之【解析】四库全书为清代乾隆年间编著。可根据教材中有关四人的主张综合判断得出答案。明朝万历年间著名思想家李贽否认孔孟学说、抨击封建礼教,其思想统治者斥为“异端”。【答案】A,二、非选择题4(2009年高考广东卷)下表是某中学研究性学习课上,三个研究小组展示的材料和所得的结论。,请回答:(1)上述各组的结论,哪些是从材料可以直接推导出来的?(2)上述各组的结论,哪些是不能从材料直接推导出来的?你认为应补充怎样的材料或者修改成怎样的结论,才能使结论与材料相符?(若修改结论,不得照抄材料)(3)本堂课的主题是“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请结合所学知识,紧扣主题,重新分析各组的材料,建立材料与主题的联系,说明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在东汉、宋代、晚清三个时期的变化。,【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我国主流思想演变”的理解。第(1)问直接判断即可;第(2)问先确定需要修改的组别,可修改材料,也可修改结论;第(3)问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儒家思想,分别说明在东汉、宋代、明清时期儒家的情况。,【答案】(1)晚清组。(2)东汉组、宋代组。学生可从增加材料或者修改结论两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但材料与结论必须相符。如:东汉组的结论可修改为“东汉桓帝受道教和佛教思想影响比较大”。宋代组可增加其他朝代学生尊师的典型事例、中国古代典籍中的尊师思想等。,(3)东汉:佛教和道教成为某些帝王的治国理念,汉武帝以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思想被动摇,反映佛、道产生了较大影响。宋代:程颐吸收佛教的某些修习方法和思想,与其他思想家一起创立的理学逐渐成为中国占主流地位的思想。晚清:某些官员的教育思想受到西学影响,西学对中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儒家思想仍占主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