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使用课件3.ppt
蜀 道 难,李 白 剑门关高中 杨英,唐代是我国诗歌最光辉的时期。一般把它发展的情况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唐代是我国诗歌最光辉的时期。按它发展的情况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初唐的代表人物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被称为“初唐四杰”。盛唐的代表人物就是两位著名诗人李白和杜甫。除此以外,盛唐还出了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作,以及王维和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作。中唐的代表人物是韩愈、白居易,白居易的叙事诗琵琶行和长恨歌广为传诵。晚唐时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关于唐诗:,唐代诗歌发展,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初唐四杰,李白、杜甫,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白居易,“小李杜”,李白 杜甫,“盛唐之音的天才歌唱家”,“动乱时代伟大的忧思者”,“继披香草散步汨罗江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之后,又一位才高气逸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原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出生地为中亚西域的碎叶城(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五岁时,其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李白(701-762),作者简介1:,李白自幼接受传统教育,青年时接触道家及纵横家,思想较复杂。自青年时,漫游全国各地。有“济苍生”、“安社稷”的大志。天宝九年,42岁的他在友人贺知章的推荐下,被玄宗皇帝招到朝廷为官。诗人非常高兴,喜不自禁,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篷藳人。”以为这下可以大展宏图,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了。然而玄宗只希望他成为一个点缀升平的御用文人;再加上诗人一向傲岸不羁,被权贵排挤,为官一年多即被赶出长安。安史之乱发生,被牵累,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故。,作者简介2:,李白的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政治,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川,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他善于从民间文学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玮绚丽,语言清新自然,为继屈原之后,出现在我国诗坛的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和杜甫齐名,人称“李杜”。杜甫曾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存诗九百多首,均收于李太白集中。其中乐府诗约占四分之一,代表作为蜀道难梁父吟等,代表了其浪漫主义诗歌的最高成就。同时亦为五言、七言绝句圣手,分别与王维、王昌龄齐名,被评为有唐三百年的典范。,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是李白作品的艺术特点,风格雄健奔放,语言清新自然,是继屈原以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驰骋想象,运用神话的离奇境界,把自己热烈的感情倾注到所描写的对象之中,以惊俗骇世的笔墨,恣意挥洒,描写了壮丽奇伟的世界,借以抒发个人怀抱的抑郁和不平。他鞭挞封建社会的丑恶淋漓尽致.,“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皮日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桃花潭水深千尺,赠汪伦,两岸猿声啼不住,早发白帝城,白发三千丈,秋浦歌,不及汪伦送我情。,轻舟已过万重山。,缘愁似个长。,孤帆远影碧空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惟见长江天际流。,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将进酒,长风破浪会有时,行路难,奔流到海不复回,朝如青丝暮成雪。,直挂云帆济沧海。,举杯邀明月,月下独酌,抽刀断水水更流,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举杯销愁愁更愁。,天生我材必有用,将进酒,千金散尽还复来。,对影成三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蜀 道 难,李白,乐府诗蜀道难是李白的成名作。诗人初到长安造访贺知章,以此诗示,贺看后赞叹不已,说:“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子谪仙人也。”后世称李白为“谪仙”。,蜀道,蜀道北起陕西汉中宁强县,南到四川成都,全长450公里,入川经广元、剑阁、绵阳、德阳等地。沿线地势险要,山峦叠翠,风光峻丽,关隘众多,唐代李白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形容。,沿蜀道分布着众多的名胜古迹,主要有古栈道、三国古战场遗迹、武则天庙皇泽寺、唐宋石刻千佛岩、剑门关、古驿道翠云廊、七曲山大庙、李白故里等。,蜀地,天无三日晴路无三尺平人无三两银,太白鸟道,古栈道遗址,栈道为无路可通之处,人工凿壁插以木枋,上铺木板而成的古代悬空通道。远望仿佛悬空小阁,故称栈阁。充分反映了古蜀道之险绝艰难与古人坚韧顽强的毅力。,古栈道 1,古栈道2,天梯石栈相钩连,古栈道3,剑门关,是蜀道上最重要的关隘。这里山脉东西横亘百余公里,72峰绵延起伏,形若利剑,直插霄汉。连山绝险,独路如门,素有“剑门天下雄”之说。,蜀道难,蜀道有何难?,蜀道难 李白 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鱼凫 秦塞 石栈 猿猱 萦岩峦 扪参历井 抚膺 巉岩 飞湍 喧豗 砯崖转石 吮血 咨嗟 崔嵬 标识黄鹄 盘桓 星宿,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蚕丛、鱼凫两蜀王,开国之事多么久远。自后四万八千年,才和秦地人相通。,啊!多么险峻,多么高!蜀道难走,比上天还难。,西边挡着太白山,唯有鸟道,高飞的鸟儿才可越过峨嵋顶。,直到地崩山塌壮士死,才有了天梯石栈相连接。,人在山上,伸手仿佛可摸星,穿越星辰,仰头望天,使人屏住呼吸,坐着抚着胸口长叹息。,高飞的黄鹤尚且飞不过,猿猴想越过也愁无处可攀援。,上有使羲和驾车到此也要回头的高峰,下有波涛回旋的急流。,青泥岭多么迂回曲折,短短的路程也要转过许多弯,盘绕着山峰。,问你西游何时归?可怕的路途,险峻的山岩难攀登。,只见鸟儿叫声凄厉,在古树上悲鸣,雌的、雄的在林间环绕着飞翔。又听见杜鹃月夜里啼叫,哀愁充满空山。,蜀道难走啊,比上天还难,让人听了这话容颜都失色。,就是这么危险啊,你这远道的人,为什么还来这?,连绵的山峰离天不到一尺,枯松靠着陡直的绝壁倒挂悬。急流瀑布争着喧嚣下,撞击山崖使石头翻滚发出雷鸣的响声。,剑阁高峻崎岖而高耸,一个人守住关口,万人也打不开。守关的如果不可靠,就会变成当道的豺狼。,早晨要躲避猛虎,晚上要提防长蛇,磨着牙齿吸人血,杀的人数也数不清。,锦城虽是个安乐地,还是不如回家好。蜀道难走啊,比上天还难,侧过身来向西望,长长地叹息。,一.分析课文 体读第一段:1.词义点拨:危:高。于:比。何:多么。当:挡。钩连:沟通相连。回:使动用法,使回转;回旋。度:越过。,2.段落解读:(1)“噫吁嚱难于上青天”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这是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嚱”是惊异之辞。“危”“高”,一义重出,极言蜀道高峻。“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2)“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调读。“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应当读得轻而平缓。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如同亲眼见到那怵目惊心的场面,表明蜀道的开通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思考:诗的开头分几层叙述蜀道的来历?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有什么作用?,分三层:第一层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已寓高山阻隔之意,“四万八千岁”为夸张叙述;第二层描述秦蜀之间重山叠岭的地貌,“有鸟道”寓无人行之意。第三层叙述蜀道来由。,五丁开山的传说表现人和自然间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神力和开路者的勇力。,(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这一层紧承上文,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当用咏叹调诵读。“上有”二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使听者产生视线移动的感觉,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语上。“黄鹤”二句,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为下文蓄势。最后四句近似特写专叙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读时须有身历其境的设想,“百步九折”“扪参历井”二语可重读,速度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从开山时作出的重大牺牲的角度言开辟蜀道的艰难,第一段,叹,3、山势高危,群山挡日,急浪回旋,黄鹤不得过,猿猱愁攀援,正面,侧面,山路曲折盘旋,行旅艰难人的感受,正面,侧面,1、统摄全文,2、蜀道来历,2.细读“上有六龙回日坐长叹”这几句,说说诗人用了哪些写法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此题涉及点面结合的写法和夸张的运用,也表现了诗人想像的丰富和奇特。答案要点:“上有”四句写的是“面”即蜀道的整体形象;“青泥”四句写的是“点”,即青泥岭的情况,这是点面结合。“六龙回日”“扪参历井”是诗人的想像。,二、分析语段 体读第二段:1.词语点拨:但:只。从:跟随。凋:使动用法,使凋谢。去:离。盈:满。倚:靠,。湍:急流。砯:拟声词作动词,2.段落解读:(1)“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诗题下未注明送何人入蜀,所以这里的“问君”无妨假定实有其人,可以读得亲切一些。将行而问“何时还”,已有不可行之意,重音要落在“不可攀”三字上,当用劝说的语气读。以下四句借鸟声渲染旅途中悲凉凄清的氛围,读时要放低声调,有干里孤身之感,至“愁空山”徐徐而上。然后用感喟的语调读主旨句,至“凋朱颜”略作一顿,以示意犹未尽。,(2)“连峰去天不盈尺胡为乎来哉!”仍是说不可行,但内容加深了一层,因为说的是蜀道的险恶。前四句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读时须设想这是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飞湍瀑流”之间,要使听者感到惊心动魄。读后可作稍长停顿,再用“其险也如此”缓缓收住。末句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当用降调读,暗含“何苦而来”之意。,3.诗人给这个“畏途”营造了怎样的气氛?,此题涉及细节的运用和夸张写法。答案要点:“但见”四句渲染了凄清的气氛;“连峰”四句渲染了惊险的气氛。,第二段,设问,动物,景物,叹,视觉,听觉,三、分析语段 体读第三段:1.词语点拨:夫:人。当:占着,把着。匪:同非。朝,夕:互文见义。虽:虽然。长:深深。,2.段落解读:(1)“剑阁峥嵘而崔嵬化为狼与豺。”读第一句当突然振起,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一夫”两句应读得顿挫有力,表明剑阁有易守难攻的特点。但重点是最后两句,这是告诫西游的人:剑阁既为蜀之门户,形势又如此险要,自然易生军事叛乱,决不可以久居蜀地。,(2)“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开头四句直承上文,写蜀地军事叛乱中的残酷景象。全用四字句,节奏短而有力,读时当两字一顿,有惨绝人寰之意。稍作停顿后,改用诚恳劝说语气读最后两句。,(3)“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4.写剑阁的那一段包含哪些内容?联系当时的背景说说诗人这样写的意图。,剑阁为蜀之门户,写剑阁,正如胡震亨所说,是为了“著其戒”。此题涉及诗的寓意,应当联系全篇内容和时代背景进行分析。,答案要点:“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言剑阁有易守难攻的险要形势,暗示中央朝廷的部队很不容易打进来,因而野心家可以据险发动叛乱,“化为狼与豺”,搞地方割据。如果割据势力之间出现矛盾冲突,难免要发生混战,结果必定是“杀人如麻”。诗人这番预言在十多年后就得到了证实:从上元二年(761年)到大历初(766、767)即有段子璋、徐知道、崔旰等人相继发动叛乱。诗人的意图是要严防野心家发难。,第三段,军事,剑阁 所守 化为狼与豺杀人如麻,叹,诗中三次咏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每一段抓住了蜀道的什么特点来写“蜀道难”的?,一叹蜀道之难高险二叹蜀道之难惊险三叹蜀道之难凶险,开篇:主旨句一现,叹高险 蜀道的来历 难 行 蜀道的高峻,叹惊险 景物的凄清何时还 可 畏 蜀道的险恶主旨句二现,三 战祸之烈 剑阁的险恶 申 戒 战祸的惨烈早还家,结句:主旨句三现,照应,鉴赏要点,清代诗评家沈德潜曾这样评论这首诗:“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唐诗别裁)章法灵活、气象宏伟,鉴赏章法,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又称反复),主旨句凡三见: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这并非简单的重复,因为它每出现一次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这样的章法可称灵活巧妙,也就是沈德潜说的“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主旨句的每一次出现,或前或后总有一个提示内容的“副句”伴随着它,跟回旋曲的主部之后还有一个副部颇有几分相似。具体地说,诗的开头是副句在前,主旨句在后。副句“噫吁!危乎高哉”写诗人仰望蜀道时发出的感叹,突出地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正是为下文写太白鸟道、天梯石栈、高标回日、扪参历井等张本。诗的中间则是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使人听此凋朱颜”颇有“谈虎色变”之叹,意在说明蜀道是“畏途”,不可轻易前往;此句有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前一层说蜀道凄凉万状,后一层说蜀道极其险恶这些都是旅游者心理上难以承受的。结尾也是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侧身西望长咨嗟”既形象地概括了上文说的剑阁形势之险和蜀中战祸之烈,又跟开篇“噫唏吁!危乎高哉”一句相照应,更显得意味深长,以此结束全诗,可以使读者兴无穷之叹,将“蜀道之难”的全部内容概括无余。,本诗气象,意境阔大,气势逼人,怵目惊心,叹为观止。,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在诗人的想像中,他仿佛将秦蜀之间重山叠岭千里不绝的图景一望无余。如此雄奇的地貌,真是罕有其匹啊!,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16个字就将民间传说中关于五丁开山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出来,使我们仿佛听到了五丁拽蛇时的大声呼喊以及随后一声使山河改观的巨响,也仿佛看到无数勇敢的人在高山上开辟道路、架设栈道的情形,不禁要赞叹神力和人工的伟大!,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这是诗人想像自己在蜀道中的所见:当仰望眼前的最高峰时,他看见六条龙拉着的太阳车被挡住,不得不绕道而行;再俯视下面,只见波涛汹涌的急流为大山所阻而激起无数的漩涡这幅画又是多么神奇而美妙!,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这是诗人设想自己沿着盘山道攀登青泥岭的情形。“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这是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这很像一组摇镜头,而有趣的是后一幅:诗人从星星中间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它们,看看是个什么样子。这是何等奇特的想像!,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是诗人设想旅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画面是凄清的:鸟鸣,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跟此前的画面相比,色调是变了,也表现了蜀道景物的多样,但气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崖转石万壑雷。,这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连峰绝壁,崖转石,都会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小 结,如此多的画面此隐彼现,其境界之阔大,自不待言;且无论写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确非他人之可及。再从总体来看,其变化之速,愈变愈奇,又往往出人意料,使人目不暇接,故沈德潜云“起雷霆于指顾之间”,岂虚语哉!,本 诗 基 调,“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贯穿始终,显示咏叹基调: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三叹也蕴含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中。,例如“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这是叹蜀道之高,因为黄鹤之飞至高,猿猱动作最灵,二者皆不得过,人又何能翻越?再如“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这是叹蜀道之险,用劝游者的口吻写出,意味尤为深长。又如“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是叹蜀中战祸之烈,诗人用具体描写方式,再现了“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的图景,有不忍目睹之意。,思考: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2“连峰去天不盈尺万壑雷”这几句描写好在哪里?,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像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图画;接着平缓地推出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么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度、猿猱愁于攀援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细节描写(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紧张,艰难之状如在眼前。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人的悲凉孤独和蜀道悲凉凄清的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3“蜀道难”这样一个难以表述的事物,李白为什么描绘得如此动人?,李白之所以描绘得如此动人,还在于他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情。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地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诗人善于把想像、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驰走风云,鞭挞海岳”,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像,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让我们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州”的高大形象。,诗歌最后写剑阁,对天宝初年的唐朝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突出剑阁的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的人很多。从而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劝人引以为戒,警惕战乱发生。揭露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既描写蜀道的猛兽,又影射政治凶险,一语双关。唐天宝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作者这样写是要提醒人们注意世事、时局,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总 结,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内容多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本篇诗人袭用乐府古题而推陈出新,以丰富的想象、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由秦人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景色。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并寄予了对国事的忧虑和担心。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变幻莫测,处处险中见奇,展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象力。,讨论:关于这首诗的主题,历来解说纷纭,你同意哪一种?,劝谏说 送别说 仕途说 歌颂说,总纲,(开首4句),蜀道的由来,历史,蜀道沿途各处高峻、阴森、险恶,动荡不定的社会情况,“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反复叠现吟唱,境界:,神奇惊险、雄健开阔,全诗的情感:,高昂、澎湃,蜀道难主题说:,歌颂说(歌咏祖国山川的奇险和壮丽),送别说(送友人入蜀),仕途说(仕途坎坷),劝谏说(看到太平景象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劝谏唐玄宗预防割据者发动叛乱),多重寓意说(“济苍生、安社稷”的仕宦之途失败后,借友人入蜀之机,描写入蜀途中的险阻,抒发理想幻灭的痛苦,怀才不遇的悲哀,备受屈辱的愤懑,以及当时社会阴暗面所引起的种种思想感情。),蜀道难的写作背景及目的,唐代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乐不思返,而没有认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叛乱的可能。这首诗大约是开元十九年(731)李白初入长安之作。蜀道难是乐府古题,古辞都以蜀道险阻为内容,寓有功业难成之意。正是这一点,触动了李白初入长安追求功名未成的心事。当友人入蜀时,他便用这一古题写诗送别友人。诗中极力描绘入蜀道路的艰难险阻,表达对蜀中军阀割据作乱和友人旅蜀安危的担忧,更借此抒发世道艰难,志士功业难成的悲愤。,“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反复出现了三次,有什么作用?,反复出现,给人一唱三叹、回环往复之感。,开头一句,领起全诗,叹蜀道之高,为全文奠定雄放的感情基调,重在表现惊讶。中间一句,叹蜀道之险,把诗歌推向高峰,表现畏惧、发愁的心理。结尾一句,叹蜀中战祸之烈,表现无可奈何的情绪。,“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在各处有什么不同的作用?,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表现在哪里?,夸张大胆想象奇特感情强烈语言多变,想象奇特,写历史传说、写人惊魂未定、写山高阻日(神话故事六龙回日)、写黄鹤之飞、写连绵高峰。,感情强烈,从头至尾洋溢着赞叹惊异的情绪。感情强烈,气势磅礴。,语言多变,全诗句子有三字、四字、五字、七字、九字,长短错落。长句气势奔放畅达短句跳荡有力前半部分多用长句,夸张地表现蜀道的高山险川;后半部分写剑阁险恶,多用四字句,表现惊恐的情绪。体现出诗人强烈、充沛、起伏动荡、变化多端的情绪。,蜀道难,雄放,雄健奔放,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运用神话,驰骋想象、大胆夸张,感情强烈。,古栈道 1,古栈道2,天梯石栈相钩连,古栈道3,太白鸟道,剑门关,夫 当 关万 夫 莫 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