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与古诗文中描写音乐之比较.ppt
琵琶行与古诗文中描写音乐之比较,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的妙处: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服帖;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那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南,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千仞,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起千回百转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山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从此以后,愈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的就听不见了。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约有两三分钟之久,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火光,纵横散乱。这一声飞起,即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那弹弦子的亦全用轮指,忽大忽小,同它那声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圬春晓,百鸟乱鸣。耳朵忙不过来,不晓得听那一声的为是。正在撩乱之际,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明湖居听书,白妞说书,“初不甚大”,“越唱越高”,“陡然一落”,“忽又扬起”,“人弦俱寂”,演唱的起始,演唱的发展,演唱的继续发展,演唱的高潮,演唱的结束,像熨斗熨过,听觉、感觉,像吃了人参果,听觉、感觉,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听觉、视觉,如由傲来峰攀登泰山,听觉、感觉,如一条飞蛇在黄山,听觉、视觉,像放那东洋烟火,听觉、视觉,听众感受,人参果,拔尖,登,泰,山,钢丝,熨斗,落,陡,千回百折,蛇盘黄山,低,东洋烟火,正面描写,通感设喻 赋形于声,侧面描写,层层烘托 步步映衬,同:,异:,比较阅读,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结合,比喻、摹声等修辞手法,音乐发展的过程,琵琶行写音乐意在写人,明湖居听书写乐无弦外音,李白听蜀僧浚弹琴,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1)诗的第二联中“一挥手”和“万壑松”分别表现了什么?答:(2)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答:,参考答案:(1)“一挥手”写蜀僧弹琴的姿态(动作、技艺)。“万壑松”写出了琴声的音乐效果。(2)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高僧浚公带着他那把名贵的古琴,千里迢迢从西南的峨眉山东来与我相会。他气定神闲潇洒地拨动琴弦,铮铮综综的琴声,就像万山深谷中传响着棵棵松树在与风云搏击时发出的诸般声响:时而雄浑,时而清越,时而悲沉,时而欢快仿佛有一股潺潺的清泉在流动,我的心也变得清澈明净、疏朗纯和;悠扬的琴声余韵绵绵,远方寺庙里的古钟也为之共鸣,发出嗡嗡的清响。不知不觉中,高爽的秋天竟已是层层灰云积聚,碧绿的山峰早已暮色苍茫,李白这首诗描写音乐的独到之处是,除了“万壑松”之外,没有别的比喻形容琴声,而是着重表现听琴时的感受,表现弹者、听者之间感情的交流。其实,“如听万壑松”这一句也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诗人从琴声联想到万壑松声,联想到深山大谷,是结合自己的主观感受来写的。,夜泊鹦鹉洲,秋江月澄澈。邻船有歌者,发调堪愁绝。歌罢继以泣,泣声通复咽。寻声见其人,有妇颜如雪。独倚帆樯立,娉婷十七八。夜泪似真珠,双双堕明月。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一问一沾襟,低眉终不说。,夜闻歌者,时自京城谪浔阳宿于鄂州,比较阅读:,相同点:,都反映乐伎的悲惨命运,基调都是凄凉压抑,不同点:,琵详述演奏过程,夜略写演奏过程,琵详写乐伎身世,夜略写乐伎身世,琵外貌描写概括,夜外貌描写细腻,李贺 李凭箜篌引,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各种箜篌,箜篌演奏,鉴赏与品味,第一段: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高秋”一语,除了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写出了演奏环境),富有蕴味。“张”字不仅仅是演奏的抽象动作,而且很容易引起这样的联想:音乐的情韵高远饱满,直上云天。,鉴赏与品味,二、三两句写乐声。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箜篌声),从客体(“空山凝云”之类)落笔,侧面描写,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第一段: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鉴赏与品味,第四句点出演奏者的名姓,并且交代了演奏的地点。这四句,诗人故意突破按顺序交待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第一段: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鉴赏与品味,第二段: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诗人用“昆山玉碎”来形容乐声,表现乐声极其激昂,具有很强的爆发力和压倒一切的气势。“凤凰”在传说中是一种高贵的神鸟,栖息在昆仑山,叫声凄厉婉转,忧伤的情绪在其中绵延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鉴赏与品味,第二段: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昆山芙蓉两句是怎样摹写声音 的?,诗人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以哭泣的声音摹写乐声的悲惨,又以露水一点一滴在残荷上滚动、滑落的视觉感受比喻乐声的悲切,似乎比“凤凰叫”还要和缓。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笑”能给人“笑靥如花”的视觉感受,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这种表现方法,真有形神兼备之妙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运用了通感的艺术手法。两句诗都是“以声类声”,但“以声类声”不是通感。这两句诗可以唤起音乐的形象感,以形类声,就构成了通感。,鉴赏与品味,“昆山玉碎”可以唤起山崩地裂的形象感,形容乐声乍起的壮观;“凤凰叫”可以唤起孤独哀鸣的形象感,形容乐声的幽怨;“芙蓉泣露”可以唤起露滴残荷的形象感,形容乐声的凄凉;“香兰笑”可以唤起兰花盛开宛如笑靥的形象感,形同乐声的欢快愉悦,鉴赏与品味,乐声由欢快转为清冷,回到了音乐的主体情绪。这句诗给人以清空之感,整个长安城仿佛只有箜篌的美妙旋律在回荡。首句的“高秋”和这里的“十二门”“紫皇”等意象营造出无限广袤的宇宙时空,仿佛万物皆空,箜篌的乐声包容了整个世界。,第二段: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鉴赏与品味,写清冷的音乐情绪发展到极致,达到整个乐曲的高潮。乐声传到天上,在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连五色石都被乐音震破,引来了一场秋雨,把音乐的震撼力描摹得无以复加。,第三段: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诗人凭借想象的翅膀,飞向天庭、神山,把读者带进更为辽阔深广、神奇瑰丽的境界。,鉴赏与品味,“秋雨”能够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秋雨”是一个忧愁的意象,“石破天惊”之后气势磅礴的秋雨,象征铺天盖地的茫茫愁绪;秋雨落地的声响,恰如紧凑繁复的乐声。乐曲就在这种惊天动地的凄冷情绪中结束了。一个“逗”字,把音乐的强大魅力和上述奇瑰的景象紧紧联系起来了。而且,石破天惊、秋雨霶霈(png pi大雨;比喻盛大;盛多)的景象,也可视作音乐形象的示现。,第三段: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鉴赏与品味,神山上教神妪弹奏箜篌,仙境中衰老瘦弱的鱼和龙听到乐曲声都随之追风逐浪,在波涛中翩翩起舞。月宫中的吴刚听到乐曲声也忘记了砍树,倚在桂树上凝神倾听,不知困倦;桂树下的玉兔听到乐曲声也浑然入境,全然觉察不到寒露打湿了全身。诗人想象出仙界神灵的痴迷状态,从音乐效果的角度渲染出乐曲的美妙。,第三段: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思 考,要点提示:(1)主要运用侧面烘托手法,通过描摹音乐效果来衬托音乐本身。(2)运用化无形为有形的通感手法和夸张手法。(3)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驰骋自由的想像力,通过瑰丽的神话世界来表现音乐的世界。,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诗人是怎样表现“箜篌”演奏出来的优美音乐的?,比较鉴赏,回顾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凭箜篌引,比较它们在音乐描写时所用的不同技法,说说它们各自的艺术风格。,参考答案:(1)在音乐描写时所用的不同技法:李凭箜篌引主要描写音乐产生的艺术效果,对于音乐旋律本身的起伏跌宕着墨并不多,只有“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为侧面烘托手法。琵琶行主要通过比喻描摹音色的强弱缓急,为直接描写的手法,“江州司马青衫湿”为侧面烘托。,比较鉴赏,参考答案:(2)风格迥异:李凭箜篌引纯为描摹音乐,没有诗人的情感寄托,风格凄寒冷艳、浪漫瑰丽。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在描摹音乐时也在叙事和抒情,琵琶女弹奏时的情态动作和作者的身世体验都穿插其中,其风格平易感伤。,比较鉴赏,听颖师弹琴 韩 愈,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颖师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整体感知,思考:本诗可以分几个层次?每一层次写的什么内容?两个层次:第一层:第二层:,颖师琴声正面摹写,听琴感受侧面烘托,诗歌鉴赏,诗歌第一部分,正面摹写琴声,用了什么手法?这是运用了“通感”的手法来表现音乐的美妙。音乐本无形、无色、无味,瞬间即逝,难以把握,具有抽象的特点。诗人借助通感,把欣赏音乐过程中产生的综合性体验,用场景的形式表现出来,就使本来非常复杂、难以描绘的音乐变得目可视,手可触了。,“通感”的修辞格都有哪几类?,1.形容的“通感”,比如鲁迅先生在纪念刘和珍君中写道:“我将深味这非人类的浓黑的悲凉。”“浓黑”本是客观存在的能作用于视觉器官的现象,鲁迅先生用来形容主观感觉“悲凉”,通过这感觉的交通,就更确切地刻画出旧社会的极度黑暗,深化了文章的意境。,2.比喻的“通感”,荷塘月色,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通感”也叫“移觉”:,“移觉就是人们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是感觉转移,把人们某个感官上的感觉移植到另一个感官上,凭借感受相通,互相映照,以收到启发读者联想,体味余韵,用来渲染并深化诗文意境的积极修辞方式。摘自关于“移觉”修辞格,这一部分描摩了哪些场面?表现了音乐怎样的变化?场景有(1)儿女私语(2)勇士赴敌(3)云絮飞扬(4)众鸟喧啾(5)凤凰高飞(6)凤凰失势落千丈 以上场景表现了音乐由袅袅升起,轻柔细屑而骤然昂扬、激越。接着琴声又由刚转柔,呈起伏回荡之姿,展示了高远阔大的意境,蓦地、百鸟齐鸣、声音细碎,于这喧闹背景中,有高音昂起至极高又迅速向低音滑落,写出了音调的复杂变化,而这变化由于有场景作依托,而有了具象化的表现,我们似乎看到了勇士慨然赴敌的豪迈,看到了凤凰不甘与凡鸟为伍,一心向上,饱经跻攀之苦后,却还是跌落下来的不幸。,诗歌鉴赏,诗歌鉴赏,第二部分中,诗人为何说自己“未省听丝篁”?衬托手法的运用这不是说诗人不懂得欣赏音乐,而是说自己从未听到过如此美妙的音乐,叹为观止,以此来衬托出颖师技艺的高超,是自谦之辞。,诗人听琴有什么样的举动?怎样看待诗人的举动?“起坐在一旁”“挥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诗人听音乐的过程中“起坐在一旁”即在一旁起坐不宁,这实际上是说音乐与诗人的情感产生了共鸣,诗人已进入到音乐的境界里去了。这表明了音乐的魅力。而诗人“滂滂”落泪而“止之”是因为颖师的乐曲引发了他“冰炭”置肠的感受。附:“冰炭”置肠实际上也是通感。是说明诗人内心情感变化剧烈,一时火热,一时又冰凉,以至于潸然落泪了。,诗歌鉴赏,知人论世,诗人为何有如此大的情感表现?此诗作于元和十一年(816)因受谗言被降为右庶子以后。韩愈此时正处在人生的低谷,自然易从音乐中感伤自身的不幸。而音乐中“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这大起大落,正是诗人人生的写照,最能引起诗人的感伤。这与白居易的“江州司马青衫湿”极为相似。,艺术特色,描写音乐的手法1、正面描写:联想(以实写虚)通感(以形写声)2、侧面烘托:突出自己听琴的感受,形象地表现了颖师技艺的高超,琴声的优美。,正面比喻写琴声:纤柔甜润如热恋中青年男女的娓娓私语。高亢昂扬如英勇的战士奔赴杀敌的战场。轻盈飘逸如蓝天上的白云微风中的柳絮。热闹喧嚣得像一群鸟儿栖集在一棵树上。群音中一声独起像一只凤凰在引颈领唱。愈转愈高的孤凤长鸣就像攀岩已到绝顶。瞬间的急速下降如同悬崖撒手直落深谷。侧面渲染写感受:自己空长了两只不懂得音乐的耳朵。一窍不通竟也被音乐激动得坐立不安。最后被琴声感动得泪雨滂沱沾湿衣裳。,解读,翻译 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奏出的乐声飘荡在睛朗的深秋。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不再飘游;那湘娥把点点泪珠洒满斑竹,九天上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这高妙的乐声从哪儿传出?那是李凭在国都把箜篌弹奏。像昆仑美玉碰击声声清脆,像凤凰那激昂嘹亮的歌喉;像芙蓉在露水中唏嘘饮泣,象兰花迎风开放笑语轻柔。整个长安城的大街小巷,如同沉浸在一片寒光中那样清幽。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天神的心弦也被乐声吸引。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把女娲炼石补天的天幕震颤。好似天被惊震石震破,引出漫天秋雨声湫湫。夜深沉,乐声把人们带进梦境,梦见李凭把技艺向神女传授;湖里老鱼也奋起在波中跳跃,潭中的瘦蛟龙翩翩起舞乐悠悠。月宫中吴刚被乐声深深吸引,彻夜不眠在桂花树下徘徊逗留。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聆听,不顾露珠儿斜飞寒飕飕!,听邻家吹笙 郎士元 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笙,是一种簧管乐器,由簧片、声管和斗子三部分组成。“筠管参差排凤翼”,这种乐器形美如凤翼,音清如凤鸣,故又名“凤吹”,,凤吹声如隔彩霞 首句紧承诗题中的“听”字起笔,但诗人并没有从听觉的角度展开摹写,而是设想奏乐环境,说那美妙的笙乐仿佛来自天边明丽绚烂、幻化无方的彩霞之上。烘托出笙乐的明丽新鲜。,不知墙外是谁家 诗人独坐院中,忽然听得墙外凤吹声,一下子撩拨起诗人的情致,禁不住“寻声暗问吹者谁”是墙外的邻家,还是天外的仙人?此曲只应天上有,世间谁人鸣彩凤!,“重门深锁无寻处”。浓烈的憧憬之情与强烈的探究之心牵引着诗人急欲“掀起你的盖头来”,然而,隔墙而望,但见庭院深深,门户紧闭,无处寻觅。一个“重”字尚嫌不足,再加一个“深”字,“深”字还嫌不够,又加一个“锁”字,极言吹笙者之奇秘、吹笙环境之奇迷与笙乐之奇美。,疑有碧桃花千树 诗人以一个“疑”字在我们眼前幻化出一片奇境:云蒸霞蔚,王母桃花,千树万树,落英缤纷。真耶?幻耶?梦耶?是美妙绝伦的笙乐鼓荡着诗人生命的憧憬,点燃了诗人高迈的诗情,放飞起诗人思想的彩凤。诗人借笙曲传达心曲,以心曲应和笙曲,正是这个“疑”字,将心曲与笙曲巧妙地融为一体。在这种如幻如梦的奇境之中,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邻家”笙乐的明丽与欢快,我们真真切切地触摸到了诗人心跳的欢快与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