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课件2.ppt
,烛之武退秦师,学习目标,1、理解文章内容,了解烛之武的机智善辩及其说服秦伯的主要原因。2、全面把握烛之武形象及文章艺术特色。,新课研习,1、听录音,复述课文内容。复述角度提示烛之武退秦师的原因(秦晋围郑)背景(临危受命)目的(说退秦师)结果(秦晋撤退),2、内容图示:,秦晋,问:(1)秦、晋两国为什么围攻郑国?,明确: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2)我们知道,烛之武一开始是不愿意当说客去说服秦国的,他的理由很充分:“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那么,郑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的?明确: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问题探讨,(3)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的?,明确:文章第三段重点即是烛之武劝说秦伯的过程,其中最关键的是“阙秦以利晋”。烛之武说服秦伯的三个理由:一、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二、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三、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烛之武充分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秦伯心悦诚服,不仅答应退兵,而且助郑防晋。,他处处为秦着想。首先承认郑国处于危亡地步,即“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但并未向秦伯乞怜,反而却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来表明为秦着想的立场。先分析“越国以鄙远”的难处,接着谈了亡郑实际是增加别国的土地,扩展别国的实力即削弱秦国的实力。即“亡郑以陪邻”且存郑对秦国有益无害“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一利一害,厉害关系分明,秦伯怎会不为之所动?,充分利用秦晋矛盾当秦伯考虑灭郑、存郑对自己的厉害关系时,烛之武进一步分析形势:“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利用秦晋矛盾离间双方。接着,烛之武又预言晋国此后动向:“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指出晋国贪得无厌,进一步激化秦晋矛盾,使秦伯改变主意,退兵助郑。,(4)晋文公为什么不愿进攻秦军?,明确: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5)结合全文内容看,成功说服秦伯的烛之武是怎样一个人?,明确:知难而上,义无返顾,临危受命的勇士。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义士。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的智士。,(6)烛之武成功退敌还与谁有关?,明确:佚之狐与郑伯。佚之狐大力举荐烛之武,是一个慧眼识才的伯乐;郑伯未能及早启用烛之武,但善于纳谏、勇于自责。这两个人都与烛之武退秦师有关,甚至有关键作用。,(7)这篇课文有哪些鲜明的艺术特色?请大家谈谈自己的理解。,明确:情节波澜起伏。这篇课文波澜起伏,生动活泼。大军压境(危在旦夕)佚之狐荐烛之武(一线希望)烛之武发牢骚(希望渺茫)郑伯勇于自责(峰回路转)烛之武成功退敌(大功告成)子犯建议攻秦(危机再现)晋文公以理相拒(一场虚惊)。文章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伏笔与照应。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国危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详略得当。这篇课文主要是表现烛之武怎样退秦师的,所以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说辞上。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了简单的交代。从秦晋围郑写到晋师撤离,在这期间应该说发生了许多事,但作者并未一一罗列,如郑国君臣如何焦急地等待烛之武的消息、秦伯是如何骄横傲慢地对待这位即将亡国的国家的使臣等,文章只字未提,而是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选材上注意到了“精”字,详略得当,从而做到繁而不杂,有始有终,层次井然。,拓展练习:烛之武成功退秦师给了你哪些启示?(特别是人际交往方面),尊重对方,不卑不亢,从对方的立场出发或多替别人着想。以情动人,以理服人。言辞恳切,语气委婉。善于抓主要矛盾,举重若轻,找准切入点。,本课小结:不战而退人之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