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影《望道》心得体会四篇.docx
观影望道心得体会周末我去看了电影望道。电影详细讲述了百年前陈望道先生首译共产党宣言的历史过程,展现了青年们为救亡图存进行的艰难探索。这是一个既关乎信仰,也关于青春的热血故事。1920年4月初,青年陈望道一头扎进义乌分水塘村一间久未修葺的柴房,翻译来自西方的思想典籍共产党宣言。他废寝忘食地思索、推敲,聚精会神地进行着翻译工作,以至于把母亲送来的粽子蘸着墨汁吃了都浑然不觉。“手沾墨水口来尝,信仰味道终觉甜”的故事就源自于此。电影以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追寻真理为主线,在所呈示的30年的时间线索中,讲述了陈望道先生在浙江第一师范学校任教、主持新青年编辑工作、筹建复旦新闻馆等重要的人生经历,也展现了他与陈独秀等人的革命友谊、与妻子蔡慕晖相知相伴的历程等。陈望道先生勇往直前、献身革命,在学术上不断追求、不断创新,他给世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珍惜和怀念。电影名“望道”所指的,不仅是陈望道,还有一群同时代的“望道者”。在那个国家民族面临生死危亡的非常年代,无数的中华热血青年,为寻求救国救亡的道路,出生入死,追寻革命的真理。电影展现的共产党人望真理、守大道的生动史实,令人肃然起敬。我们要学习陈望道先生对信仰的坚持和对事业的执着,坚定信念,认真学习,踏实工作。电影望道心得体会望道先生是新文化运动的早期开拓者,他更是一位治学严谨,热爱学生保护学生,并身体力行解决社会问题追寻真理的老师。他在三尺讲台宣讲新文化思想,面对黑暗势力决不妥协、绝不附和、绝不低头,言传身教地影响着学生们的三观养成。他翻译共产党宣言时,字斟句酌用浅显易懂地本土化的话语建构马克思主义的战斗檄文,同时他著书立说,对我国语文教育、修辞学、新闻学具有开创性的学术贡献,对学生们孜孜不倦地进行“授业”,可谓桃李天下。在屡次受阻重建新闻馆时望道先生说:“让学生成为真相的报道者、真理的捍卫者、黑暗的追光者”,他与学生分别时叮嘱着“一定要保护好你们的生命”,他用一生的坚守来解答学生们家国命运前途抉择时的困惑。我们儿科医院承担着医教研防为一体的责任,在工作中也常有带教实习生进修生的机会,我们也当以望道先生为榜样,去爱护保护学生、让自己也活成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去影响和鼓励青年人的专业成长和社会担当,做好真理和专业的持守与传承。望道先生的一生是以笔为刃追求、坚守、宣扬真理的一生,他以改革社会为己任,支持学术、保护学生,将国事、校事、家事交织在一起,他曾经是一代进步青年,也持续为一代又一代的奋进青年创造可以自由发挥追求真理的机会和条件,千万个“望道者”才可以为新中国的成立披肝沥胆前赴后继。观望道,激励着我们当代“望道者”,身为儿科医务青年,我们更应守望真理大道、奋勇前行,继续传承多党合作的优良传统,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人生。党员观看电影望道心得体会1848年出版的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经典著作,然而在共产党宣言诞生半个世纪后才有只言片语传入中国。陈望道先生所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中文版,成为无数革命者走向信仰共产主义的启蒙课本。它点燃了千百万追求真理的革命者心中的圣火,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先进分子为着共同的信仰和目标而奋斗终身。影片望道正是以陈望道先生的生平事迹为线索,通过展现望道先生临时受命废寝忘食翻译共产党宣言、克服万难向人民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在内忧外患风雨飘摇之时始终坚持自己的道路,为我们还原了以陈望道为代表的先进人士前赴后继,以共产主义精神为指引、在夹缝中寻找光明的时代。影片的内容扣人心弦,影片的画面更是加深了内容的刻画。在寻找光明的过程中,天空的阴云、不断的落雨,反映出革命历程中黎明前的黑暗;当共产主义得到广泛传播,新中国得到解放,人们在红旗招展阳光明媚的街道上前进,更加体现出正义来临、革命成功的欢欣鼓舞。虽然影片仅以望道先生之名命名,但是并不是仅仅歌颂望道先生个人。贯穿望道先生追寻真理的一生,我看到了一群热血向上的学生,一群渴求进步的工人,一位默默守护儿子的慈爱母亲,还有相互扶持相互理解的爱人。他们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支持着望道先生、支持着追寻真理的先驱们,为了信仰甚至不惜抛弃生命。这些百年前的新青年,为后人燃起追寻真理的燎原之火。从百年前到如今,一代又一代的“望道者”,在对真理的不断探索中,成为了时代的栋梁。陈望道先生及革命先辈们不畏生死,勇于追求真理、坚守大道的精神令我钦佩。作为一名新时代青年,我要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为实现中国梦注入青春力量。望道观后感1920年的春夜,浙江义乌分水塘村一间久未修葺的柴屋,两张长凳架起一块木板的桌前,一个小伙子在奋笔疾书,妈妈说:“你吃粽子要沾糖,吃了吗?“他说:“吃了吃了。”结果老太太转身一看,这个小伙子埋头写书,嘴上全是黑墨水。妈妈说:“甜吗?”他浑然不觉,还说,“可甜了可甜了“。这人是谁呢?他就是共产党宣言的第一位中文译本翻译者陈望道,也是“真理的味道非常甜”的缘起。陈望道,原名陈参一,“望道”是他为自己改的名字,意即“追望大道,追望真理大道,守望信仰大道”,表达自己展望新的革命道路的志向。望道先生一生追望救国救民之真理大道,影响并带领着一群有志青年为坚定的理想信念矢志不渝地奋斗着。望道以翻译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译本为线索,书写了以陈望道为代表的一代中国知识分子对理想信念的坚守,它不是一部人物传记,是20世纪初一批先进知识分子的群像。百年前,他们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紧密地融合在一起,无畏地探索着解救中国的真理,让我们当代年轻人从百年前的青春故事中感受到信仰的力量。望道先生在译完共产党宣言后担任新青年主编,由于种种原因,新青年引起了一些人的强烈不满,提出要改变刊物性质甚至停办,但望道先生毫不妥协,坚持和捍卫新青年的马克思主义办刊方向。他和其他先进知识分子有力地回击了对马克思主义的质疑,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国内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望道先生不仅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而且以实际行动践行马克思主义。他支持学生办新报纸,演进步话剧;他开办平民女校以及职工补习夜校,向人民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他发动工人运动向工人发表关于劳工神圣和劳工联合的演说;他创办“新闻馆”,希望有志于新闻事业的青年能学以致用报道事实真相。他在人们心中植入了信仰的火种,他让人们尝到了真理的味道,为了信仰,为了真理,四一二事件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像杨阿龙一样慷慨就义;为了信仰,为了真理,新闻馆众学子血染左臂。纵观望道先生的一生,一旦尝过了“真理的味道”,他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便从未改变,也正是信仰的初心使其肩负起马克思主义传播者、践行者和坚守者的使命。电影讲的是望道,激励的是更多“望道者”o身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更应守望大道、砥砺前行,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之歌和精彩人生。回望初心,仰望先贤,心有所信,方能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