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生惩戒教育现状研究之我见 论文.docx
农村小学生惩戒教育现状研究之我见摘要:当下小学生惩戒教育存在惩戒过度、关心失当等问题,农村小学惩戒教育缺失、惩戒不合理现象严重。赏识教育盛行之下突出惩戒教育的必要性、合理性、规范性,使更多从教者认识到惩罚应当是教育,旨在构建学生完善的品格、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应是教育者努力的方向。关键词:农村小学,惩戒教育,现状,必要性引言:2019年11月,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保障与规范教师依法履行教育、管理学生的职责,维护师道尊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依据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规定,经过充分调研与广泛征求意见,教育部制定了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O学界关于惩戒的观点较多,檀传宝教授在论惩罚的教育意义及其现实一文中提出:作为一种教育手段,惩戒具有正面意义,不能因为不当惩戒的问题,就一并否认所有形式的惩戒,这是一种不理智且不可取的做法。EiJ李慧在小学阶段惩戒教育实施现状研究一文中指出,如果孩子犯了错,那就一定要对他实施惩戒教育,这样才能让孩子从小就明白世界的规则是怎样的,从而避免长大后成为一个带给社会困扰的人。1.2左松在关于小学教育中惩戒现象探析中,认为赏罚同存,合理的惩戒能够帮助学生自觉自律遵守规则,维护学校秩序。3惩戒教育的必要性可见一斑。一、农村小学惩戒教育的缺失及不合理现象严重(-)惩戒教育的缺失乡村振兴带动农村教育振兴,义务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普及推动了人本理念渗入校园,随之而来的是赏识教育、愉快教育、爱的教育等教育模式的转变。众所周知,教育因人而异,重视鼓励、及时表扬的教育不失为一种好的教育方式,然过犹不及。“爱的教育”之风盛行,从教者迫于新的教育环境不敢惩罚学生,久而久之,演变成“为了赏识而赏识”,逐渐脱离了教育本质。尤其是在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力资源的模嬴转T次量外由芽壬又氏痛鼠一衷商南等无量较多;国以阻塞苗导更麻丁褊和亲面孩子溺爱有加,父母长期在外觉得亏欠孩子不忍心管教,这都为孩子形成不良习惯埋下了隐患。很多孩子善于观察,摸清了老师的惩戒模式,有恃无恐,更助长了不正之风。长此以往,他日步入社会如何做一名合格公民?(-)惩戒概念不清,缺乏合理性教育惩戒权的行使一度处于无度状态,作为一名90后,回想我的小学时代,曾亲眼目睹老师对学生严重体罚,不论是因为学习任务还是师道尊严。那时的老师都拥有绝对的权威,学生几乎没有话语权。这种极不合理的过度惩罚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的恶性影响不言而喻。而且,当年的惩戒教育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和救助渠道,在偏远农村,部分老教师更会借助家族声望及惩戒权的自由刻意管教问题学生,加大惩戒力度,以此树立威望。惩戒对孩子的教育意义何在?惩戒是以惩罚为手段,警戒教育为目的。可惩戒教育过程中很容易忽略教育,过度关注惩戒方式,出现体罚或变相体罚,如扇耳光、罚抄大量作业等;又或者对孩子进行言语刺激,讽刺挖苦,利用精神惩罚给孩子心理施压;更有甚者,对孩子实行经济制裁:罚款,有零花钱的学生不以为然,没有零花钱的孩子为了躲避更重的惩罚挖空心思寻找经济渠道,小小年纪金钱观被误导,反而容易被引向歧途,滋生犯罪。此类方式更侧重“惩罚”,弱化了教育的目的,教师不再是立德树人,关爱学生,反成为伤害学生的元凶之一,学生情绪消极,对教师也失去了真心的敬畏和爱戴。师生关系淡薄,易产生厌学情绪,更易诱发学生逃学、辍学、欺凌、自残、自杀等恶果。“惩戒教育”中,“惩戒”和“教育”密不可分,惩戒是为了教育,而非以教育之名对孩子随意实施惩戒。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明确指出应当对犯错的人运用惩罚,但需采取“温和的办法”,主张教师用良好的榜样、温和的言辞,不断地表现出对学生的真诚、坦率的关心。二、小学生实施惩戒教育的必要性(一)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及教育发展目标的实现需要惩戒教育没有惩戒的威慑和保障,任何教师都难以有尊严有底气的去维护教学秩序,担当教育使命。我国的文明发展和教育发展历史悠久,惩戒教育更是源远流长。“严师出高徒”“棍棒底下出孝子”耳熟能详,中国古代教师的“师道尊严”是教师形象的真实写照一云?“夏楚二物J收其威也.二成尺是我国古代教书先生体罚学生的主要一教具,通常也是规矩和权威的象征。这些俗语和用具表明古人早已意识到教育过程中“惩戒教育”的重要作用并以优良传统的形式流传了下来。反观当今从教者,已然走向了赏识教育的极端,片面反对惩戒。从教者需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用客观公正的眼光多角度多维度的考量、评价学生,以发展的视角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闪光点,树立自信心,使孩子们在健康的环境下成长。赏识教育有很多可取之处,值得提倡。但只赏识显然不行,警局、监狱的存在就是最好的证明。先辈们的教育现实告诉我们:表扬与批评,奖励与惩罚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这是教育的手段,更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教育规律。没有批评的存在,我们很难感受到被表扬被认可的幸福;没有奖励的反衬,我们难以领会被惩罚被否定时的严苛。当赏识教育被大力推崇并促使很多从教者走向误区时,很多老师沦为被动输出知识的机器,不敢再对学生有情感上的引导,这种缺乏人文气息,弱化情感、态度、价值观导向的教育方式,真的合理吗?学生对教师失去敬畏,老师不敢担当管教之责,这种缺乏情感的教育,如何能够帮助学生成为有血有肉有情怀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的本质是对学生性格和道德的完善,没有标准、没有尺度、没有惩戒,如何完善?因此,帮助从教者拿起“戒尺”,恢复惩戒权是必然。赏识教育与惩戒教育并驾齐驱才能保证教育这棵常青树枝繁叶茂。(二)培养合格公民需要惩戒教育基础教育的发展水平一定程度上标志着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为国家培养合格公民提供支撑,打下坚实基础。优良品德和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功,他们渗透在初等教育阶段的养成教育之中,需要老师的以身示范、潜移默化和持续不断的引导。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表明,这一时期的孩子心理发展敏感且脆弱,需要关爱,更需要规范引导,“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加之现在很多家庭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不睦同学,不尊长辈,不敬老师,无视课堂秩序,这时惩戒教育无疑是必须且必要的。惩戒是为了在制止劣行的基础上尽量杜绝劣行,以一儆百。“玉不琢不成器”,任由孩子发展是一位老师最大的失职,更是对和谐社会发展的阻碍。教育的及时性要求老师及时施教,惩戒教育的过程也是对小学生行为规范和组织纪律观念的培养和训练。作为小学生接受规范集体教育的第一站,老师在学校对孩子们负有不可推卸的监-三、小学生惩戒教育的合理性及规范性学生从小就需要树立规则和秩序意识,惩戒教育的目的是使每一位犯错的同学意识到规则的普适性和统一性,这有助于孩子们在意识成长阶段拥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区分善恶美丑的能力,担当社会责任的意识,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因此,帮助老师重新拾起教鞭很有必要。但如何把握惩戒的度,规范惩戒教育,值得深思。反观我作为一线教师多年来的从教经历和经验,惩戒教育应具有公平性、适切性、实效性。(一)公平性公平性意味着一视同仁,关心并热爱每个孩子。所有犯错的学生都要接受惩罚,不论是成绩好坏,聪慧与否等等。一个教师失去了对学生的热爱和关心,也意味着失去了做好教育工作的重要前提。但是,在班集体中实施惩戒教育时,老师要考虑到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克服自身对孩子的偏见,所有被罚的孩子都是恰如其分且行之有效。但人是有情感偏向的,特别是面对多个个性鲜明的孩子,老师很难做到绝对公平公正。推己及人,我的学生时代最厌烦的就是来自老师的不公平对待。老师处事的公平性对学生的学习生涯及身心发展都有巨大影响。因此,老师一定要公平公正的对待学生。(二)适切性适切性,即适度且切合情境。适切性反映的现实是惩戒教育只是教育过程中的一种方式,并非万能。惩戒要因人因时因事而异,万不可一刀切。学生群体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导致教育过程中的复杂多变。教师在实施惩戒教育时要充分运用教育机智,根据教育对象、教育情境、教育实例的变化而变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关注孩子学习发展的同时更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这无形中对老师素质提出了多角度多维度的要求。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德才兼备的老师在人格魅力上首先吸引学生,获得学生的尊敬和认可,为人师表,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老师在教育过程中才能更好的融合惩戒教育和赏识教育。惩戒之余是警醒,赏识之下是关怀。(H)实效性实效性在于惩戒教育实施过程及操作方法能在当时当下给学生产生强有力的影响和积极正面的引导,形成长效影响机制。马卡连柯认为惩罚应当是教育,并且教育方法是建构在对专生及其成功和失败一对学生的困难特点志向的关心等基础之上的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正确地和有目的地应用惩罚是非常重要的。学生是充满个性和情感的群体,有思想,有意识,教师在惩戒过程中易引起学生情绪变化和心理波动,从教者应注重培养学生共情,使学生心悦诚服。同时,惩戒教育之初,必须明确惩戒目的,预设惩戒情境及可能产生的结果和影响。明确惩戒是为了产生良性影响,制止不良行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表明,人们都渴望被接受、被认可,这突出了赏识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犯了错时,为了追求内心平衡,会有一种接受惩罚或审判的准备,这是一种本能的心理需求。所以,惩戒要建立在师生彼此了解并相互理解的基础上,惩戒错误的同时不忘其长处,为学生点出努力的方向,这样才可能扩大对犯错者本身的良性持久驱动。惩戒教育不是老师一味的脱离民主,棍棒施暴,而是以惩罚为手段,以劝人改过、催人奋进、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为目的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参考文献1檀传宝.论惩罚的教育意义及其实现J.中国教育学刊,2004(2):2.李慧.小学阶段教有惩戒实施现状研究D.江苏:扬州大学,2016.3左松.关于小学教育中惩戒现象探析J.教育管理,2014(9):153.4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教学法解析M.任钟印,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232.5傅维利.论教育中的惩罚J.教育研究,2007(10):11-18.6吴式颖.马卡连柯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