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学考研题.docx
一、判断题1 .公共管理和企业管理在一切不重要的层面都是相同的。人大2007年研答: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具体分析如下:公共管理与企业管理最大的不同在于其追求的价值理念上:公共管理追求公共利益的实现,而企业管理则关注私人利益的最大化。但是,二者仍有许多相似之处,公共管理和私部门管理都需要政策管理,包括制定目标规划、实施方案、执行与评估问题;都要涉及内部资源的整合与管理问题,如人力资源、财政资源、信息资源、组织资源等,都要处理和管理外部关系等。相比较于二者最大差别的重要层面而言,这些不重要的层面具有许多的共同点。二、概念题2 .公共管理人大2005年研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相关内容。3 .新公共管理华南师范2013年研;人大2006年研;中财2005年研答:参见本章课后习题相关内容。三、简答题1 .公共管理与私部门管理的区别。华北电力大学2007年研相关试题:公共管理与商业管理有什么区别和联系,请详细论述。清华2013年研答:参见本章课后习题相关内容。2 .简述公共管理兴起的时代因素。武大2012年研答:参见本章课后习题相关内容。3 .简述“新行政管理”的六个共同特点。人大2003年研答:“新行政管理”的六个共同特点具体如下:(1)主张市场至上,将市场机制引入行政管理。市场机制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它可以提高效率。在政府机构中,效率低下是严重影响行政工作的问题,引入市场机制,可以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更好地做服务工作。(I)主张企业家型政府,让公共管理者管理并承担责任。在现行的政治制度下,主管领导有权不负责,出现问题互相推诿,没有人真正负责。引入市场机制,做到人负其责,可以提高公务员与各级领导的责任感,为行政工作的目标完成实现各司其事。(2)主张将一些公共部门私有化或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合作,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公共部门效率低下的问题。在20世纪7()80年代,世界各国进行了一场私有化的运动,大量的国有企业私有化,实现了经济的增长。在公共部门中,公家主义严重,而私营部门自负盈亏可以促进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公共部门私有化也可以提高公共部门的竞争力,解决效率低下的问题。(3)主张权力下放,加强底层官员的决策权和自主权,提高效率和服务质量。由于官僚制的问题,政治权力集中于上级政府,底层政府没有自主的权力,使得底层政府不能够灵活运用实际机遇,也不能使他们全力投入工作。上级政府授责不授权也使底层政府缺少自主决策的能力。权力下放,可以调动底层政府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提高行政效率。(4)主张引入竞争机制,顾客至上,降低成本及服务质量。政府是服务型政府,但政府又是高高在上的,这不可避免的产生了政府令公民难以接近的结果。政府应当认清自己为人民服务的本质,缩短与公民的距离,真正做到服务型政府。<5)转向部门分权,指打破公共部门的本位主义,破除单位与单位之间的界限。公共部门之间的明确分工带来了责任的明确,同时也带来了部门之间的孤立与分化,这样,部门之间的互相扯皮就造成了效率的低下,公民在获得政府的服务时得不到高效的服务。部门分权可以使政府提高行政效率。四、论述题1.试述新公共管理运动的理论依据、主要内容并加以评析。华北电力大学2007年研答:(1)新公共管理运动的理论依据传统公共行政模式日益凸现内在理论缺陷。传统公共行政理论建立在两个全新的理论基础之上:一个是由伍德罗威尔逊提出并由古德诺系统化的“政治与行政二分”理论;另一个是马克斯韦伯提出的“官僚制”理论。传统公共行政模式在实践中正在遭受日益广泛的抨击。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就出现了对公共部门的规模和能力进行的抨击。人们普遍认为,政府“规模”过于庞大,浪费了过多的紧缺资源。此外,政府的“方法”也受到抨击。人们越来越认为,官僚制的方法必定会造成工作的没有起色和效率低下。经济理论的变革对传统公共行政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二战后,西方各国政府普遍采用了“凯恩斯主义”的主张,对社会生活实行全面干预。当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干预市场并获得巨大成功时,与“市场失灵”相伴随的“政府失灵”也表现得同样明显。知识经济以及由此引发的经济全球化的加速,使政府面临更加严峻的“效能”和“合法性”竞争。90年代以来,知识经济的兴起加速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并将全球经济一体化水平不断推向更高的新台阶。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日益提高,使全球性的“政府效能”横向竞争的时代成为现实。为迎接这一挑战,对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方式进行结构性调整与重塑,无疑将成为各国政府明智的选择。(2)新公共管理运动的主要内容政府的管理职能应是掌舵而不是划桨。与在传统公共行政管理中政府只是收税和提供服务不同,新公共管理主张政府在公共行政管理中应该只是制定政策而不是执行政策,即政府应该把管理和具体操作分开,政府只起掌舵的作用而不是划桨的作用。新公共管理应把一些科学的企业管理方法,如目标管理、绩效评估、成本核算等引入公共行政领域,以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政府应广泛采用授权或分权的方式进行管理。政府组织是典型的等级分明的集权结构,这种结构将政府组织划分为许多层级条块。人们认同自己所属的基层组织,跨组织层次之间的交流极其困难,使得政府机构不能对新情况及时做出反应。政府也应该通过授权或分权的办法来对外界变化迅速做出反应。政府应广泛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手段和经验。与传统公共行政排斥私营部门管理方式不同,新公共管理强调政府广泛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手段和经验,如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强调成本一效率分析、全面质量管理,强调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等。政府应在公共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传统的观念认为,微观经济领域应该由私营企业承担,而公共服务领域则应该由政府垄断。与传统公共行政排斥私营部门参与管理不同,新公共管理强调政府管理应广泛引进竞争机制,取消公共服务供给的垄断性,让更多的私营部门参与公共服务的供给,通过这种方式将竞争机制引入到政府公共管理中来,从而提高服务供给的质量和效率。政府应重视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率、效果和质量。传统的官僚主义政府注重的是投入,而不是结果。由于不衡量效果,所以也就很少取得效果,并且在很多情况下,效果越差,得到的投入反而越多。政府应放松严格的行政规则,实施明确的绩效目标控制。新公共管理反对传统公共行政重遵守既定法律法规、轻绩效测定和评估的做法,主张放松严格的行政规制,实行严明的绩效目标控制,即确定组织、个人的具体目标,并根据绩效目标对完成情况进行测量和评估。公务员不必保持中立。在看待公务员与政务官员关系的问题上,新公共管理与传统公共行政存在着明显的分歧。传统公共行政强调政治与行政的分离,强调公务员保持政治中立,不参与党派斗争,不得以党派偏见影响决策等。(3)对新公共管理运动的评析新公共管理运动虽然遭到很多批判,但是,它对我国公共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具有借鉴意义:新公共管理强调政府的企业化管理,强调管理的高效率。我国政府机构长期以来一直存在效率低下的现象。新公共管理强调政府公共管理应该像企业管理那样,将效率放在首要地位,这一思想是值得借鉴的。新公共管理把一些科学的企业管理方法,如目标管理、绩效评估、成本核算等引入公共行政领域,对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是有促进作用的。新公共管理将竞争机制引入政府公共服务领域,打破了政府独家提供公共服务的垄断地位。一方面提高了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另一方面也缓解了政府的财政压力。新公共管理从注重遵守既定的法律和规章制度,向注重实际工作绩效,注重提供优质服务的方向发展。我国目前尚处于法制不健全,制度供给不足的阶段,因此,建立健全法制,完善规章制度仍将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行政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新公共管理重视政治对行政、对公务员的影响。这一点给我们的启发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也需要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其他方面结合起来进行。公共行政管理体制的绩效与政治体制的基本格局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政治体制不能有效地保证健全的政治责任制度,不能使政府保持一定的政治权威,那么公共行政就有政治失控的危险。值得指出的是,我国政府在借鉴西方新公共管理思想的某些有价值的见解和做法的同时,也要注意结合本国的国情。因为西方发达国家的公共行政管理体制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法制和规章,因而以新公共管理作为改革的指导思想是符合其发展趋势的,而我国目前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市场经济发育还不成熟,法制还不完善,因此对于西方新公共管理的基本思想,只能从实际出发,有选择地借鉴和吸收,而不能全盘照搬。一、概念题I.公共管理者武大2012年研;人大2010年研答:参见本章课后习题相关内容。二、简答题1 .简述明茨伯格关于管理者的十大角色。人大2012年研相关试题:新形势下公共管理者的角色。河海大学2013年研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相关内容。2 .简述公共管理者的技能。武大2012年研答:公共管理者为扮演好其角色,必须具备一些基本管理技能。这里的技能是指后天发展起来的,处理特定人、事、物的能力。公共管理者的技能主要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技术性技能主要指从事自己管理范围内所需的技术与方法。现代公共管理活动的一个显著特征就在于其日益成为一个专业化的活动,有效的管理者必须拥有完成专业性工作所需的技术和能力。<2)人际关系技能公共管理的本质在于其是协作性的人际活动,协作活动的核心在于人际的互动。一个管理者的大部分时间和活动都是与人打交道的:对外要与有关的组织和人员进行联系、接触;对内要联系上下级,特别是要善于激励诱导下属人员的积极性,懂得做人的工作。一个管理者只有拥有人际关系技能才能将人员整合到各种协作性的活动之中。(3)概念化技能指公共管理者所具有的宏观视野、整体考虑、系统思考和大局把握的能力,这包含了一个管理者认识到组织是相互依赖的,并能够从大的背景上为组织未来勾画远景。一位优秀的公共管理者必须了解国内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变化的现状与趋势,从组织中超脱出来,将组织视为大环境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进而构建愿景、发展战略,以保证组织的生存和发展。(4)诊断技能诊断技能是指针对特定的情境寻求最佳反应的能力,即分析问题、探究原因、因应对策的能力,要由表及里,从现象上去把握本质。(5)沟通技能这里的沟通技能是指管理者具有收集和发送信息的能力,通过媒介,有效明确地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与态度,同时也能较快而又正确地解读他人的信息,从而了解他人的想法、感受与态度。没有沟通就没有组织,管理工作所做的每件事情都包含着沟通。管理者没有信息则不能作出决策,而信息只能通过沟通得到;决策一旦作出,就要进行沟通,否则再好的决策也无人知晓;要处理好人际关系,就要进行广泛的意见沟通。因而,沟通是管理的基础,也是管理者的一项基本技能。3.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应具有的基本素质。人大2005年研答:对于一个公共管理者而言,成为一个有效的公共管理者是重要的,但有效性很难得到界定,一般地,有效性是经济、效率、公平、效能等的综合体现。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应具备以下基本特质:(1)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必须是一个良好的自我评估者公共管理可能在某些层次是有效的,但却未必在策略层次上有效;同理,在策略层次上或许是有效的,但却未必在其他层次上有效。因此,自我评估的训练甚为重要,因为公共管理者借此可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优缺点,以便在策略执行时能汰弱留强。(2)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必须是不令人讨厌的有效的公共管理者是绝对不会令人讨厌的,因其必须具备相当丰富的知识并乐于学习,同时愿意与他人分享知识,并有一些工作之外的生活乐趣。公共管理者必须具有创造力,而创造力可能源于与问题无关的理念,而这些想法与概念最后皆能运用于解决问题。假若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具有创造力,而这些创造力又是以渊博的知识为基础时,那么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就绝对不会令人讨厌和厌烦。< 3)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必须追求美好的意志与周全的政治感觉公共管理者不应是所谓的“狂热家型的官僚“,因为这样的人在积极推动某项运动时,只支持他们自己的狭隘政策而阻止其他任何的发展,常常引起冲突和仇恨,而公共管理者应为“政治家型官僚”,因为他们具有清晰的个人与政策价值,并将其运用于公共管理上,使其拥有远大的目光和高瞻远瞩、开阔的胸怀;在制定政策时,亦能够超越自我利益,甚至于组织利益,以整个社会或国家的利益为重点。(1)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必须具有耐心由于公共部门策略的执行往往旷日费时,甚至于要耗费大笔的经费,这就需要公共管理者必须具有耐心并坚持到底。(2)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必须具有多样化的工作经验策略性的公共管理的推动必须由对机关业务有全盘了解的管理人员掌理。因此,有效的公共管理者最好具有在不同部门,甚至不同机关的工作经验,这样,就可以使其在管理中能够充分了解和掌握各个部门的工作性质,在决策中能够通盘考虑,通盘打算。< 3)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必须以民众为导向有效的公共管理者不仅要能与民众和睦相处,还要能了解不同民众的各种需求,并作出适当的反应,这样才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开放的、具有民主参与意识的管理者。< 4)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必须善于分析和思考分析并不等于量化,公共管理者最重要的是具有分析的技巧和能力,这就是说,公共管理者并不是只具有作业研究、推论统计、线性规划等技能,而是必须有逻辑运用与结构性思考的能力。因为,现代公共管理强调分析,尤其是价值、判断、直觉、经验间的分析思考与分析工具的整合。、判断题1 .政府只能干预市场根本性失败,而不能干预非根本性缺陷。中财2006年研答: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具体分析如下:当代西方学者既不赞成政府只承担“守夜人''职责的自由主义,也不同意政府全面干预经济的干预主义,而主张有选择地干预“市场失败政府同市场一样也会失灵,政府失败包括行政效率低下、费用高昂、计划执行不当、官员特权横行、机构自我扩张、财政赤字与日俱增、行政人员以权谋私、大量政府开支落入特殊利益集团的私囊、官僚主义猖獗等。如果以“失败的政府”去干预“失败的市场”,必然是败上加败。市场的缺陷并不是把问题转交给政府处理的充分条件。在“看不见的手”无法使自私的不良行为变为符合公共利益行为的地方,可能也很难构造这“看得见的手”去实现这一任务。二、概念题1 .公共物品华中师范2013年研答:参见本章课后习题相关内容。2 .正的外部效应华南师范2013年研相关试题: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研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相关内容。3 .政府失灵人大2006年研答:“政府失灵”是相对于“市场失灵''而言的,是指由于政府机制存在的本质上的缺失,而无法使资源配置效率达到最佳的情形。典型的政府失灵主要包括:成本与收益的分离;政策制定的复杂性和低质的政策:内部性与政府的扩张:政府组织的低效率:寻租:政府执行的无效率:所有制残缺等。“政府失灵”一方面表现为政府干预无效,即政府的宏观调控的范围和力度不够或者选择的方式不合适,不能弥补“市场失灵”,维持市场机制正常有效的运行,如:缺乏遏制垄断的法律措施,对于基础设施、公共产品的投入不足等;另一方面表现为政府干预过度。政府失灵意味着在一定程度上,政府干预的制度和机制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甚至要导致比市场失灵更坏的结果。I.寻租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研答:寻租是指在某种政府保护的制度环境中个人寻求财富转移的活动,或者追求非生产性利润的活动。寻租与寻求利润不同,寻求利润是经济人的生产者通过自身的市场生产力而获得高于生产成本的那部分收入,而寻租则是政府干预的结果。在政府干预的情况下,寻租者从政府那里寻到了某种特权,从而对某项资源具有垄断权,或者存在任何其他方面的政府庇护以保证寻租者按自己的意愿生产。寻租行为的结果是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主要表现在:为了获取租金,寻租者需要花费时间、精力和金钱,这种活动对社会没有任何效率;如果寻租行为得以实现,相关生产者和消费者将由于政府干预而付出代价,这种代价之和比寻租者所得到的利润额还要高。此外,整个社会也同样为此行为付出“道德的成本”,甚至于政治的成本。三、简答题1 .分析市场失灵的原因。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研相关试题:简述市场失灵的主要问题。北科大2012年研答:市场失灵,是指因市场缺陷而引起的资源配置的无效率。市场失灵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市场机制无法将社会资源予以有效配置;二是市场经济无法解决效率以外的非经济目标。概括起来,传统上人们列举的市场失灵的清单包括:公共产品的提供、市场经济的垄断、市场经济的外部性、市场波动与经济的不稳定性和市场经济下的收入不平等。市场失灵的原因主要表现在:(1)公共产品的提供依据市场的规则,消费者可以通过等价交换的方式,从市场上购买自己所需的商品和服务,从而使个人的需求得到满足。这时,消费者的偏好便可以在市场上反映出来。因此,生产者就采取行动,更多更好地生产消费者偏好较强的商品与服务。因而资源是通过市场机制被分配于消费者偏好较大的生产或服务。这就是说,市场化的资源配置是以消费者的偏好为依据的。然而对于消费者偏好在市场上反映不出的商品和服务,市场则根本不能进行资源的分配。这种消费者偏好在市场上反映不出来的商品或服务即是公共产品,如国防、警察、安全、行政性产品与服务、公园、道路等公共设施与服务。这些需要属社会性需求。与每个成员的个人利益与个人需要不同,社会性需求有这样的性质,即它是社会的共同利益和共同需要。以社会性需要为满足对象的公共产品具有社会成员共同消费、等量消费的特点。它不能在市场上表现出个人偏好,也不能成为交换的对象,因此不适用于“排他性原则不管社会成员为公共资财的给予所承担的费用为多少,他们都可能同样接受其给予,满足自己的需求。与个人需求不同,这种消费的社会成员不会自发表示自己的真正偏好,也不会自动支付相应的价格。(1)市场经济中的垄断市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前提条件之一,是竞争存在与不存在垄断的现象。事实上,世界上根本没有出现过完全竞争的局面。相反,市场经济面临的是不完全的竞争。不完全的竞争,是指由于买进或卖出数量足够多的某一物品,以致能影响该物品的价格。任何事情总是这样:利弊共存。规模经济能够促进经济发展,因为它的优势在于成本的降低,但是持续的成本降低和竞争是相矛盾的。如果某一行业,某一家厂商,甚至任何一家厂商总是能够通过扩大再生产而在长期中降低它的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那么,它将很快地扩大规模使其成为整个行业的一个重要部门。简言之,该厂商将成为垄断者,而不再听任市场价格的支配,而对市场价格具有某种程度的控制。一旦它能控制价格,它就不再根据P=MC公式而获取最大利润。它将把价格定在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入的水平上,来使利润最大化。相反,在竞争性市场上,企业不能影响它所接受的价格,只可以依据市场价格调节其生产。即使在市场上存在若干个寡头,而非单一垄断者,由于其共同利益,为了避免经济战的损失,它们之间会用默契或公开办法相互勾结。在此情况下,那种通过“看不见的手”来调节资源,从而达到有效率地满足需求的情况便不复存在。垄断和臻头经济的祸害不在于谋取垄断利润,而在于破坏正常的市场运作。由于众多小企业效率不高,价格不便宜,它们往往不去进行价格竞争,而倾向于索取相当高的价格和分割市场。这样,生产者蒙受损失,资源被浪费,导致资源分配的扭曲。在此情况下,尽管国家可以通过征税来分取垄断利润,但未能矫正资源的不适当分配。显然,市场本身解决不了垄断问题。政府的责任便在于针对垄断或其他非竞争性因素的存在以及所引起的竞争的不完全性,采取有效措施,保证竞争的有效性。从世界各国的情况来看,主要方法是实行政府的直接调控(如控制垄断程度、价格管制)和立法的控制(如制定反垄断法、公平竞争法等)。在这里,政府的作用不是取消垄断或寡头经济,而是维持有效竞争。(1)市场经济的外部性市场机制能够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但市场经济也会造成资源配置的障碍。这个障碍,除了前面所讲的公共产品与垄断之外,最为显著的便是市场经济的外部性。外部性有两种主要的情况,即外部经济与外部不经济。外部经济,又称外部利益,是指某一经济活动或某一项目所产生的效益被与该项目无关的人所享有。在理论上,可以提出对所有受益者所享受的外部效益收费,但在实践中是不可能的,因为:a.要控制人们对这些设施的利用,是困难的,与任何人都不能排斥他人享受阳光一样困难;即使能够控制利用,这种控制与管理的成本也太高。b.收取费用要测定与计算每个人的使用量,事实上,很难测定哪些人是受益者,受益的程度有多大。在此情况下,私人投资者很难因外部收益而获取利益,并且这些工程投资巨大,回收期限较长,风险较大,私人资本不愿投入。而能够产生外部经济效益的经济活动和设施,又往往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性设施,也是吸引外资、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投资硬环境。外部不经济,又称外部损失成本,是指某一企业的经济活动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而企业并不承担外部成本的情况。将生产外部性和受外部性影响的双方联合,使外部“内在化在公共资源领域,可以建立强制性制度与命令;在公共场合,设置禁令和规则。经济性手段:如税收和津贴,对外部受害者给予津贴,对外部不经济者征税,对生产外部经济者给予补贴等。总之,政府的作用在于使外部不经济最小化。(2)市场波动与经济的不稳定性市场从来就含有不稳定性。它的发展始终是以周期性的增长形式进行的。通过市场经济进行自发性交换的过程,始终孕育着经济活动急剧且大幅度变动的可能性。这种变动,危害到市场机制的有效性,往往给资源分配、收入分配带来不利的影响。实现经济稳定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政府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政府把财政收支作为一种均衡要素加以利用,通过财政来实现经济稳定,维持充分的就业、物价稳定以及控制总需求以保持适当的增长率。它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即自动稳定政策和相机稳定政策。前者主要指存在于政府内部的,通过年度收入与支出,以财政制度上的因素自动控制经济变动;后者指按景气变动情况通过税收政策和公共支出政策进行。货币政策。一般来讲通过货币供应量的控制谋求经济稳定,实行的主体是中央银行,而不是政府。但中央银行在现实中是政府实现调控的重要工具。政府可以利用利率政策、公开市场操作、银行储备政策等来实现对经济的控制。(1)市场经济下的收入不平等如果以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为前提,就有可能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并且有可能在既定条件下实现消费者的极大效用和生产者的极大利润。然而,这并不等于实现了符合社会要求的收入分配。以市场机制为前提的收入分配,是由市场上的力量关系、个人能力、继承财产的多少、利用教育机会的可能性以及在社会上的灵活性等方面决定的。因此便产生了各种不平等,便会出现那种“富人的狗可以得到穷人的孩子为了避免软骨病而必须饮用的牛奶”的情况。诚如西谚所说:“世界上最大的公平就是富人越富、穷人越穷。”如果我们考虑到市场上存在的诸种歧视和偏见时,这种不平等更为严重。收入分配的不平等与差距的扩大,无论是从社会公正、社会稳定,还是从经济效率来看,均是不理想的。如果改变了收入分配的不平等,整个国民经济的福利水平就会提高。但是收入分配的机械平等,可能有损于经济的效率,政府的作用便在于进行无损于资源最佳分配和经济效益的收入再分配。作为实现收入分配的手段,政府可以在公共经济管理中,全面实行税收政策和转移开支的政策。另外也可以通过政府直接干预市场机制,操纵价格,以改变收入分配的不平等。总之,因为存在着市场失灵,所以需要加强政府的作用。同时,政府运作也存在着政府失灵,所以政府与市场不是一个光谱的两极,应该结合政府与市场的力量来促进经济的发展。2.简述市场经济中政府的经济职能。中财2010年研相关试题: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主要职能。人大2005年研答:经济职能是指政府管理和组织社会经济建设的职能。概括起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般的或基本的角色或职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提供经济发展的基础结构政府为市场经济的运作提供基本必需的制度、规则以及框架。它们包括:界定和产权保护、契约的执行、公司法、金融制度、专利保护、著作版权、法律和秩序的维持。政府为市场交易提供了安全、秩序和公正的、具有规模经济的制度安排。(2)组织各种各样公共物品和服务的供给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最大特点在于其具有共享性以及非排他性,这种特性使得私人部门很少去生产,导致公共物品和服务供给的不足,因此,政府必须介入而由政府来提供。典型的公共物品包括:国防、基础研究、道路与桥梁、导航设施、灾害控制、交通管制系统以及其他基础结构。(1)共有资源和自然资源的保护共有资源与公共物品一样没有排他性,但有竞争性,共有资源不可避免地导致共有的悲剧,即私人决策者过分使用共有资源。因此,政府通常通过管制措施保护共有资源和环境,或者实行收费,以减轻过度使用问题。< 2)社会冲突的调整和解决政府存在的一个基本理由在于解决或消弭社会中的各种冲突,以维持正义、秩序和稳定。在一个社会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社会冲突,其出现的原因也可能是多种多样的,政府的职责在于促使冲突的解决。此外,在一个社会中,总会出现强势集团,也会出现弱势群体,为保障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免遭强势集团的剥削和欺诈,政府需要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 3)保护并维持市场竞争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市场机制的有效性来源于市场存在着有效的竞争,垄断导致垄断者生产的产量小于社会有效率的产量,从而导致资源配置的无效率。为此,政府必须有所作为,努力使垄断行业更有竞争性或者对垄断者实施管制,前者如用制定反垄断法以增强竞争,后者包括价格管制等。(4)收入和财产分配的调节市场经济是会产生不平等的结果的,需要社会有一种公平再分配的机制。市场交易不能进行有效的再分配,政府在进行再分配方面显然处于有利地位,因为政府拥有强制征税的权力。政府实现再分配的直接手段有:税收转移、累进所得税、对高收入消费者购买的货物进行课税。在选择这些政策时,必须考虑到效率代价。任一设定的分配变动都应以最小的效率代价完成。< 5)宏观经济的稳定在市场经济中,经常会出现通货膨胀。政府的作用便在于通过公共政策的干预以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稳定政策的工具包括:财政工具,主要是预算政策和税收政策;货币工具,如法定准备金、贴现率、市场开放政策、信用制度等。3 .公共物品和服务主要有哪些提供方式?人大2(X)6年研答:从整体而言,对于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提供,不论是私部门还是公共部门,其方式有十种:(1)政府部门直接提供财货与服务。由政府部门承担政策规划即执行责任,费用由政府秋收支出或使用者付费。如政府提供军队、警察、各种公共建设等。(2)政府部门委托其他部门提供。此种方式系由政府部门负责提供财货与劳务,但由政府机关间彼此签约并将其付诸执行。(3)签约外包(ContraCtingout)o指政府雇用私部门(私人公司或非营利组织)提供公务服务,费用则由政府编列预算支出。如政府委托私人公司代理清运垃圾等。(4)经营特许权(Franchise)指由政府核准私部门提供服务,但政府则保留价格之核准权,费用则由使用者付费。如高速公路出口的路线经营权。<5)补助(GrantsorSubsides)。即政府通过免税、低息贷款、直接补助等诱因来提供服务,其费用包括政府对业者的补助及使用者付费。如政府的出口退税政策,为鼓励高新技术发展而采取的免税政策等。(6)抵用券(VoUCher)。指政府赋予符合资格的人民自由选择去消费某种货品,而由政府付费,例如社会救济以及医疗服务的提供。低收入者可持抵用券选择经政府认可的私部门消费,如消费者已超过券额总值,差价则由用者补齐,私部门事后再持抵用券向政府部门兑现。<7)市场运作(Market)。指政府对于市场运作不加干预,完全由市场之需求及供给自行调节,由消费者自行决定消费对象,政府仅维持市场秩序。(8)志愿服务(VO1.UnIaryService)<>指由非营利组织义工提供服务,如慈善团体的慈善救助;志愿认领道路、树林的保护等。政府对此予以鼓励。(9)自我协助(Se1.f-SerViCe)。指由于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不符合或不能满足民众的需求,人们自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式。如社区内守望相助等。(10)政府贩售。指消费者向政府购买特定服务,民众成为需求者,而政府则为提供者。很显然,政府可运用多元政策工具以实现自己的治理目标,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运用何种治理工具,政府干预市场到何种程度,完全视问题情势,政府主观偏好,资源拥有程度,目标的正确性与选择性,对市场依赖程度,相对成本等综合因素而定。4 .简述ZF治理工具的类型人大2013年研;简述政府治理工具的内涵及其主要类型人大2010年研;简述政府治理工具的性质与类型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研。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相关内容。四、论述题1.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农村普遍建立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由于集体经济基础的瓦解,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也随之而瓦解。请从政府作为公共管理者和公共服务提供者的角度分析这个问题的原因和可能的解决途径。人大2005年研答:(I)公共管理者是指受国家和公民的委托,行使公权力,负责运用资源达成政府施政目标的人。在现代民主国家中,公共管理者是经法定程序进入政府,担任政府公职,行使公权力,并从事公务管理的公职人员。从广义上讲,公共管理者包括民选的与任命的两大类,而任命的公共管理者又可区分为政治性任命人员以及经文官考试录取的常任文官或公务员。按照其职务等级可以分为高级公共管理者、中级公共管理者和基层公共管理者。公共部门在市场经济中的经济职能之一是组织各种各样公共产品与服务的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最大特点在于其共享性以及非排他性,这两种特性决定了公共产品和服务很难由私人组织提供,只能由政府提供。政府作为公共管理者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扮演着执行和捍卫宪法的特殊角色,为广大民众提供普惠式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是政府的职责和义务。(2)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存在到瓦解的原因政府作为公共服务提供者角色的缺失。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经济职能包括为民众提供公共物品。但是,我们看到在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农村的经济基础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与此同时,政府的职能和角色却没有发生相应的转变。正是这种缺失导致合作医疗制度没有持续性的存在下去。城乡二元结构导致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不均衡。长期以来,我国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赋予了农民和市民不同的身份地位和福利待遇,国家把大量的人、财、物投入到城市的社会保障建设中,导致城市地区的医疗保障水平远高于农村地区,出现医疗保障的不均等和不平衡。市场失灵导致公共物品的缺失。农村医疗保障的缺失是在市场经济确立的过程中发生的,由于医疗保障的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属性,加之农民的购买能力的低下,导致市场难以为农民提供医疗保险服务,这也是农村合作医疗消失的重要原因。(2)针对农村合作医疗消失的问题,政府应该采取以下措施:切实承担政府作为公共服务提供者的责任。医疗、教育、住房这些有着公共物品属性的物品,政府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应该为民众供给基本的物品。因此,必须落实中央关于建立农村合作医疗的决策部署,加大资金投入,明确各级政府的责任,使得农民享受到基本的医疗服务。创新政府提供医疗服务的方式,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农村医疗需求也存在参差不齐的状况,因此,应该允许民间资本进入农村医疗保险服务领域,采取契约外包或补助等政府治理工具,使得一部分农民的合作医疗转变为商业医疗保险,这样有利于减轻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负担。2结合实际,论述政府的经济职能。人大2004、2002年研答:政府的经济职能内容十分广泛,政府如何为自己在国家经济活动中定位,除了政府本身的因素外,还有政治因素和社会因素在起作用,社会的发展程度对政府管理经济的要求也不一样。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该有如下经济管理职能:(1)规范和稳定市场秩序,确保自由竞争的职能完全市场不过是一种理想主义,不完全市场才是社会的常态。不完全市场限制了自由竞争,政府必须利用各种手段规范和稳定市场,保持自由竞争。政府要制定法律,规范市场行为。自由竞争必须在公平、平等和公正的情况下才能进行,政府必须制定有关反垄断、反对暴力、反对欺骗等法律规定,给予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每个人以完全平等的经济地位。政府还制定各种法律和政策,确保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政府也承担解决经济纠纷的仲裁人的角色,公平合理的解决经济纠纷。同时,政府有义务和责任保护消费者的权益,反对市场的欺诈行为。管理市场经济必须符合市场经济规律,政府用法律规范市场,用价值规律引导市场,而不能进行强制式的行政干预。历史经验证明,强制式的行政干预必然窒息市场,最后导致市场失效,尤其不能用一个失效的政府去管理一个失效的市场。总之,政府对市场的行政干预越少越好。<2)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确保国民经济平衡发展的职能政府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进行总量控制,进行宏观调控,是使国民经济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