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第3节 群落的结构教案精选文档.doc
第四章 第3节 群落的结构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教材分析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本节包括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等内容。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延伸了前面有关种群的知识,又为后面的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奠定基础。鉴于课时内容地位,要让学生正确理解群落的结构及基本特征,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同时,在注重与现实生活联系的基础上,立足于解决实际问题,即学生应能够将知识应用于现实中,应用于生活、生产之中。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教学重点群落的结构特征教学难点从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教学过程一、群落思考:1、在这个池塘中至少有多少个种群?2、在这个池塘中生活的各个种群间是否各自独立?假如生活在该池塘中的肉食性鱼大量减少,池塘内其他种群的数量将会出现怎样的变化?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二、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有: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中各生物的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和群落的演替等,这些也就构成了群落的结构。三、群落的物种组成 (1)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例如,我国新疆北部的森林,主要是由常绿针叶树种组成,而南方许多森林的主要树种是阔叶乔木;(2)不同群落间,种群数量和种群中个体数量差别很大。例如,在热带森林的生物群落中,植物种群数以万计,无脊椎动物种群以10万计,脊椎动物种群以千计。但是,在冻原和荒漠的生物群落中,种群数量要少得多。(3)认识一个群落的物种组成,首先,要调查该群落分别有多少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列出它们的名录。其次,还要进一步搞清群落中各种群的相对数量和比例。在生态学上,描述一个群落中种群数量的多少是用丰富度来表示。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右图表示从南极(90oS)经过赤道(0o)到北极(90oN)纬度梯度上群落中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趋向。试分析说明:1、从极地向热带推移,群落中物种是怎样变化的?这表明某地区群落物种的多少主要取决于哪些因素?3、试推断随海拔高度的增加,群落中物种数量变化的趋向是什么?4、上述示例表明,环境因素影响种群的丰富度?5、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主要特征,你能从物种组成上说出我国新疆北部森林和南方森林的主要差别吗?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是课程标准中建议的一项活动,旨在使学生能从种群的组成上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在野外采样,在实验室进行观察。注明采集地点的环境(最好配有照片)。提出问题A、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实施计划的方法步骤有哪些?B、丰富度统计方法?C、取样?小动物采集?观察?d、如果要调查水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应如何对研究方案进行改进?制定计划准备实施计划取样采集小动物观察和分类统计和分析四、种间关系1 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90多年的调查研究表明,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之间存在相关性。例如,从1845年到1855年间,猞猁数量的增加导致雪兔减少;而雪兔的减少,又会造成猞猁减少,之后雪兔又大量增加。从多年的调查看,雪兔和猞猁相互制约,使它们的种群数量保持在一定范围内波动。2 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在合适的条件下,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均能正常生长繁殖。由于这两种草履虫具有相似的生活习性(尤其是能以同一种杆菌为食),当它们被放在同一个容器中培养时,起初两种草履虫的数量较少,而食物(杆菌)数量较多,因此表现为两种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均增加。但是,随着两种草履虫数量的增加,相互之间对食物的争夺表现为大草履虫处于劣势,双小核草履虫处于优势。随着双小核草履虫数量的增加,争夺食物的优势越来越大,最终大草履虫失去了食物来源而灭亡。两种草履虫没有分泌杀死对方的物质,进一步证明了该实验结果缘于两种草履虫争夺资源,这就是竞争。3 寄生: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4 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五、群落的空间结构由于各生物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种间关系,各生物种群在群落中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于是群落就形成了一定的空间结构。1 垂直结构思考:1、影响动、植物垂直结构的因素?2、水平结构的特点及形成原因?通过自然选择,不同形态结构的森林植物在森林群落的空间分布上呈现垂直分层现象水生群落也有分层,例如一个池塘,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就是植物分层;青鱼、草鱼、鲢鱼、鳙鱼的分布就是动物分层的实例。阳光、温度、水分等生态因素对动植物的分层有直接影响。2 水平结构群落的水平结构往往是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 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身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造成种群密度上的差别。此外,群落中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是群落表现水平结构的原因之一。例如,林冠下光照的不均匀性,对林下植物的分布就有密切影响。光照强的地方,阳生植物较多,而光照强度弱的地方只生长着耐阴植物。一、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1、群落的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_的集合。2、研究的问题:(1)群落的_组成。 (2) _关系。 (3)群落演替。(4)群落的_结构。 (5)各种群的占据位置 (6)群落的 和边界。二、群落的物种组成1、研究物种组成的意义: 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2、衡量指标: _即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有差别。3、规律: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 _。三、种间关系1、种间关系包括、等。 (1)捕食:如狼与兔;(2)竞争:如牛与羊;(3)寄生:如噬菌体与大肠杆菌;(4)互利共生:如大豆与根瘤菌。2、生物种间关系分析:关系名称数量坐标图能量关系图特 点举 例互利共生 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_,彼此_。数量上 “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大豆与根瘤菌寄生 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在另一种生物(寄主)的_或_。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噬菌体与细菌竞争 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_和_等。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死亡。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牛与羊,农作物与杂草捕食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_。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狼与兔,青蛙与昆虫【概念辨析】 腐生:是从死的生物体中获得有机物的营养方式。 寄生与捕食的区别:寄生是从寄主体内的汁液、血液中摄取营养物质;如果是吃掉整个生物或某一部分,是捕食关系。 大鲈鱼以小鲈鱼为食,属于_。四、群落的空间结构1、形成原因:在群落中,各种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_。2、类型: 垂直结构水平结构现象有明显的_现象_分布决定因素植物分层: _。动物分层:栖息空间和_。地形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 _的不同、生物_特点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3、意义:生物在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的位置配置关系,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五、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1、方法:因为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身体微小,不适于用 与 进行调查,常用 取样的方法。2、丰富度的统计方法常有两种:一是记名计算法,该法适用于个体_,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二是_估计法,等级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等等。3、采集方法: (1)体形较大的动物: 用诱虫器; 简易法:放在瓷盆内,挑选动物。(2)采集体形较小的动物:可以用 采集。采集到的小动物可放入70%的_中,也可放入试管中。4、观察和分类: (1)可借助有关的 查明小动物的名称,并分类。(2)观察:体形大,直接识别;体形小,借助 观察。及时训练1、 下列属于生物群落的是 ( )A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鲤鱼 B一块农田中的所有杂草C一片森林中的所有生物 D一片果园中的所有果树及其无机环境2、用于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 ( ) A.群落的物种组成 B.群落中各生物间关系 C.群落的演替过程 D.群落中种群的迁入率和迁出率3、下列各组生物中,种间关系属于竞争的是 ( )A玉米和杂草 B狼和羊 C青蛙和昆虫 D豆科植物和根瘤菌4、唯一能为丝兰传粉的丝兰蛾,以丝兰的花蜜为食,雌蛾只有把卵产在丝兰子房内,幼虫才能发育。丝兰蛾与丝兰的关系 ( ) A. 共生 B.竞争 C. 寄生 D. 捕食5、谚语“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反映的种间关系依次为 ( ) A竞争、寄生 B共生、寄生 C寄生、竞争 D竞争、捕食6、生物群落空间结构的分化有利于 ( )A生存竞争 B占据空间 C资源利用 D生物进化7、森林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引起森林中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现象的重要因素分别是 ( ) A.温度;食物 B.温度;光照 C.湿度;温度 D.光照;食物8、影响生物群落水平结构的因素中,不包括 ( )A光照强度 B土壤类型 C大气成分 D地形差异课后反思第 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