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的两个转向_上海师范大学_王荣生博士.ppt
阅读教学的两个转向,王荣生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讲者简介主要著作,专著语文科课程论基础(第2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 专著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 总主编语文教育研究大系(1978-2005)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 专著语文教学内容重构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 专著听王荣生教授评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提 要,一、用课例导入二、结合课例,对两个转向的论述 从关注教学方法转移到教学内容 从关注“教的活动”转移到“学的活动”三、用课例小结,一、导入,语文课堂教学的要点,合宜的教学内容,有效的教学设计,名课研习 王崧舟老师执教长相思,1,清 纳兰性德:长 相 思,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王崧舟老师执教的长相思,一、借助注释,读懂词意 二、展开想象,读出词情 三、互文印证,读透词心,借助注释,读懂词意,读对生字、多音词,停顿 读出味道和感觉 讨论两个问题:身在何方?心在哪儿?,展开想象,读出词情,课件朗读看见了什么?想象写话家乡的画面和情景 碎,互文印证,读透词心,自提问题: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夫、父、儿、弟反提问题:身在征途,心在故园,课例学习,1,课例风筝 杭州市采荷实验学校 汪湖英,运用解读知识“点评”阅读风筝“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的重心,现在应该转移到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建设上来。”王荣生先生指出,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变“鉴赏者取向”为“解读者取向”,也就是像正常状态下阅读文章时的阅读方式。鉴于此,在曾老师的指导下,风筝一文我采用了评注式阅读教学法,旨在让学生带着发现、探索的眼光解读文本,通过交流探讨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认识。“点划评注”不仅仅是阅读方法、教学方法的问题,在哪里点,在哪里划,在哪里评,在哪里注,关乎阅读的内容、教学的内容。,运用解读知识“点评”阅读风筝,一、自由诵读,把握全文大意问题一: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问题二:你觉得作者是带着什么情感来写这篇文章的?二、用点划评注的方式把握作者情感请学生阅读下列两则评注的示例,在文中另找出一处或者两处加以评点,揣摩作者情感。,示例一: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评注:晴朗的有积雪的冬季,是一幅色彩明丽的画面,让人感受到冬之美,但“灰黑色的秃树枝”却使得这幅画面的色彩陡然变得黯淡,这个词语在一开头就为文章添上灰色沉重的一笔,使得晴朗的有积雪的冬季变得寒气四射,作者感受的不是“冬日暖洋洋”的舒适而是冬季的肃杀和寒威。这种情感作者在后面一句直接点出了,即“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正所谓景为情生,一句景语蕴含着作者沉重悲哀的情感。,示例二 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评注:“重”、“堕”用了反复的手法,与前面“心变成了铅块”相照应,可见作者当时心情是多么沉重,这沉重是由于虐杀了弟弟游戏的童心造成的,因为一直无法补过,所以这块铅始终压在心上,很重很重堕着堕着。“重”、“堕”是第四声,读起来就有沉重的感觉。,运用解读知识“点评”阅读风筝,三、评点后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并选择重点几则进行全班交流。四、阅读下列几则对鲁迅作品语言风格和人格精神方面的评价资料,请在文中找到与这些评价相一致的地方,并加以评注,评注时要学会运用这些资料中的重要信息。参照示例三。,【资料】关于鲁迅作品语言风格和人格精神方面的评论,1 鲁迅先生创作态度严肃认真,语言准确精炼,逐渐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有人把它叫做“鲁迅风”。我们阅读任何一篇鲁迅作品,都会强烈感到它的语言简洁、明快、直白、洗炼,既冷隽又犀利,既深刻又辛辣,具有强烈的嘲讽色彩,富于节奏感和音乐美。,【资料】关于鲁迅作品语言风格和人格精神方面的评论,2 善于通过“白描”和“画眼睛”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展现人物性格,是鲁迅作品语言的一大显著特点。鲁迅最善于运用“白描”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白描”是我国古代小说创作中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它要作家用最精练、最节省的文字,不加渲染、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传神的艺术表现手法。在他的笔下,常能够准确地把握人物最主要的性格特征,不加染、铺陈,用传神之笔加以点化,有如芙蓉出水,朴实自然。,【资料】关于鲁迅作品语言风格和人格精神方面的评论,3 准确地运用动词、形容词也是鲁迅作品比较突出的语言特色之一。古今中外任何一个伟大的作家,对词的运用都是非常重视的。法国作家莫泊桑曾说过:“不论人家所要说的事情是什么,只有一个字可以表现它,一个动词可以使它生动,一个形容词可以限定它的性质。因此。我们寻求着,直到发现了这个字,这动词和形容词才止,决不要安于大致可以”。鲁迅对遣词用字的要求也很严。他曾说过:文章“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因此,在他的作品中,无论是叙事状物还是写景抒情,所用的动词、形容词都是非常鲜明生动的。,【资料】关于鲁迅作品语言风格和人格精神方面的评论,4 鲁迅的散文不仅有独特的话题,更有其独特的话语方式。在他的散文中,虽然时时可以感受到他的深邃、冷峻,但绝无居高临下盛气凌人之态。他总是将自己在探索过程中的矛盾、困惑展示给读者。他的目的是要诱发读者更多的联想、发现、议论与诘难,他对读者的要求是精神的互补而非趋一,是对自我的严厉解剖。鲁迅先生曾说过:“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地解剖我自己。”,【资料】关于鲁迅作品语言风格和人格精神方面的评论,5风筝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通过联想注入作品生活的情趣,把抒情与叙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联想的手法在风筝一文中也有所表现。它由北方的春想到南方的春,又由春想到南方的故乡。从写风筝落笔,引出了一段极具生活情趣的事件,阻止兄弟做风筝。文章既有景物描写,又有叙事抒情,把孩提时代的那种童真之趣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示例三 又将风轮掷在地上,踏了。,评注:一个短句,两个动词“掷”、“踏”就把当时我粗暴地毁坏了弟弟的风筝的情景生动地再现出来,让人体验到第一则资料中说道的“鲁迅风”的语言:简洁、明快、直白、洗练。同时,“掷在地上”和“踏了”之间用了逗号,这里可以不用逗号,如果比较阅读一下,两个动词之间用了逗号之后,减慢了动作的过程,为什么要减慢动作的过程?我们可以想像作者当时在毁坏弟弟风筝是快意解恨的,这两个动作是一气呵成,快速有力的。那么当二十多年后来回忆这一幕时,作者是带着深深的内疚、自责,似乎不愿意相信自己曾有过的事实,于是,记忆在作者痛苦中慢慢展开,回忆这精神虐杀的一幕也恰如第四则资料中鲁迅先生曾所说的,“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地解剖我自己”。,名课研习 宁鸿彬老师执教皇帝的新装,1,宁鸿彬老师执教皇帝的新装,一、读课文之后,请给这篇童话加个副标题,一个什么样的皇帝?(一个的皇帝)二、谁能有一个字概括这篇童话的故事情节?或者说这个故事围绕哪个字展开的?三、请同学说说,文中的各种人物师怎样围绕“骗”字进行活动的?,宁鸿彬老师执教皇帝的新装,题解:1、默读提示,抓五点。读课文之后,请给这篇童话加个副标题,一个什么样的皇帝?(一个的皇帝)8个学生按座次读课文,师正音。学生拟副标题。学生交流:爱美的,虚伪的,不可救药的,昏庸的,无能的,无知的,不称职的(对课文的主要人物皇帝有了一定的认识。),宁鸿彬老师执教皇帝的新装,下面我们再来探究一下这个故事的情节,谁能用一个字概括这篇童话的故事情节?或者说这个故事围绕哪个字展开的?“蠢”,“骗”,“伪”,“假”,“傻”,“装”,“新”,“心”指导学生用排除法“筛选”(故事情节)指导学生用检验法进一步解决。指导学生用比较法来解决。(骗,心),二、结合课例,对两个转向的论述,转向一:从关注教学方法转移到教学内容,1,教学活动的两个维量,教学程序 怎么教 教学内容 教什么,阅读教学的主要问题:教学设计的双重扭曲,从教法入手而困于教学内容,着眼于教师的教而较少顾及学生的学,课例讨论,背影,问题症结:以“教”的活动为基点的课堂教学,我就是要这样教,我就是要教这些,解决途径:转向以“学”的活动为基点,学生需要学什么,学生怎样学才好,合宜的教学内容,文本的教学解读,依据体式 根据学情,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学生不喜欢的,使他喜欢 学生读不懂的,使他读懂 学生读不好的,使他读好,指导学生形成所需要的阅读能力,1、指导学生:能抱着正确的目的,合适地看待特定的文本。,2、指导学生:能在文本的重要地方,看出所传达的意思和意味来。,教学设计:确定起点和终点,终点:学习目标 起点:学情估量,合宜的教学内容,研学情,定起点,研文本,定终点,中间搭上两三个台阶,课例学习,1,湘夫人(第二课时),阅读回执:根据我个人的阅读,诗歌中的“我”是()。导入:雕像图片 引刘勰语 感受:师背诵 出示香草图片、实物 学生自读,湘夫人,讨论:“目眇眇兮愁予”对“我”的阅读(一)湘君派(以意逆志)(比兴)(二)屈原派(知人论世)(象征)(三)既是湘君又是屈原(一真一假一虚一实)(四)其他解读(“我”就是我)(作品在读者中完成)(五)湘夫人派(女性的感觉)(六)师补说:巫女(世俗的情感世态风俗)联系离骚,出示钱钟书语 作业:国殇多角度阅读,转向二:从关注“教的活动”转移到“学的活动”,1,课堂教学的两个方面,教的活动 学的活动,课堂教学的两种怪现象,教师“教的活动”比较有结构、完整;学生“学的活动”非常零散、没有结构。,教师“教的活动”相对丰富、多样;学生“学的活动”非常机械、单调。,教学活动的设计不是设计“教的活动”而是设计“学的活动”,1,有效的教学设计,教学环节 组织“学的活动”,教学流程“学的活动”充分展开,教学环节就是组织“学的活动”,根据对优秀课例的分析,我们初步认定,教学环节以2-3个为宜,组织学生较充分的学习活动。语文教师的备课工夫,要花在起点的辨认,终点的确定,2-3个环节的把握。,教学设计:任务分析,起点,终点,教学流程就是“学的活动”充分展开,“流程”,依据学生的学情和要达成教学结果的需要,从起点到终点的过程,分成几个阶段,一个阶段就是一个环节,上一个环节流向下一个环节,抵达课堂教学的终点。流程是有流向的,学生开展着有指向、有组织、有结构、有可见成效的学习活动。,教学流程就是“学的活动”充分展开,学生“学的活动”有较充分完整时间;学生的学习经验有较充分的表达与交流;班级的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共同的学习经验。,教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学,新课程其实是呼唤这样的课堂:使学生的“学”相对丰富、多样,使学生的“学”比较有结构、完整。合宜的教学内容,有效的教学设计,必需建立在“学的活动”这个基点上。,有效的教学设计两个特征,在纵向上 学生的学习有阶梯的递升或方面的扩展,在横向上学生们建立相互的关联并形成共同的学习经验,名课研习 支玉恒老师执教只有一个地球,1,支玉恒老师执教只有一个地球,题解:1、围绕“地球”的讨论;2、围绕“只有一个”的讨论。朗读课文(采用“朗读权竞争”的方法)转入学生默读,并让学生“猜”老师要问的一个问题。(在这一段里,教师的表演相当精彩)老师端出没有被学生猜中的“一个问题”:“读了这篇课文,你心里是什么滋味?”“酸甜苦辣,你是那一味?”学生谈“味”,并朗读课文中相应的语句,力图将“味”表现出来。学生分别提到苦、酸、甜(由甜变苦)等;之后教师边范读边指导。,支玉恒老师执教只有一个地球,让学生就课文的五个方面内容(段落),分别写一个“抒情的句子”教师示范:“啊!美丽的一叶扁舟!”逐次讨论学生写的“抒情的句子”。采用“发表权竞标”的方法,每一个方面的内容竞选出写得最好的两句“发表”在黑板上。教师通过适当的增删、调序,将黑板上的十个“抒情的句子”“变成一段小小的散文”。组织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实话实说”节目。,一、小结,转向一:从关注教学方法转移到教学内容,1,转向二:从关注“教的活动”转移到“学的活动”,1,新课程的主导理念,以“教的活动”为基点 以“学的活动”为基点,课例讨论,走一步,再走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