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选修3-1知识点.doc
第一章 原子结构与性质第一节 原子结构(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2、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3、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教学重点:1、根据构造原理写出136号元素的电子排布式。2、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教学难点:核外电子排布教学过程:(历史)一、开天辟地 现代大爆炸宇宙学理论:氢、氦、锂,至今氢仍为88.6%,与氦共占99.7%。原子概念核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1、古代原子论 物体由原子构成,原子不能再分割;原子之间是虚空(真空);原子是实体,内部无空虚;原子均一,无内部结构;原子是不同的。 2、道尔顿原子论 1805年,每种元素有一种原子;同种原子质量相同;原子不可再分;原子不会转变成另一种原子;化学反应只是改变原子的结合方式。(道尔顿症,色盲) 3、汤姆生原子模型 1904年,认为原子史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粒子,其中镶嵌着许多电子,中和了正电荷,从而形成了中性原子。 4、卢瑟福原子模型 1911年,在a粒子散射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行星系式”原子模型。原子中心有一个带正电荷的核,几乎是原子的全部质量,电子在核外沿不同轨道运动。 5、玻尔原子模型 电子在核外空间的一定轨道上绕核做高速的圆周运动。 6、量子力学模型(概念)二、能层与能级(楼梯与台阶) (填表)完成下列图表原子序数名称符号K(一)L(二)M(三)N(四)1氢H12氦He23锂Li214铍Be225硼B236碳C247氮N258氧O269氟F2710氖Ne28111钠Na28212镁Mg28313铝Al28414硅Si28515磷P28616硫S28717氯Cl28818氩Ar28819钾K288120钙Ca2882(强调)能层:按电子能量差异,将核外电子分为不同能层。 能级:同一能层的电子(电子的互相影响),能量也不同,分为能级。 能层KLMN能层序数(n)1234能级1s2s2p3s3p3d4s4p4d5f能级最多电子数2262610261014能层最多电子数281832 1、每一能层的能级都从s开始;依次为s,p,d,f2、能级数目就是能层序数;3、能层不同的各级容纳电子数目为s2,p6,d10,f14。4、每一能层最多容纳电子数目为2n2。(讨论)P5的学与问。(难点)三、构造原理 119号元素都是按照能层能级的顺序排布电子,但是,19和20号元素却不同? 绝大多数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P6的图12 1s2s2p3s3p4s3d4p 根据构造原理可以写出写出几乎所有的已知原子序数的原子电子排布(阅读)P6的表格,注意构造原理,电子排布顺序(基态原子)。(讨论)P7的“思考与交流”(练习)P13的1,2,4(作业)教材P13的7,8。 印发习题板书设计:第一章 原子结构与性质第一节 原子结构(第一课时)一、开天辟地 现代大爆炸宇宙学理论:氢、氦、锂,至今氢仍为88.6%,与氦共占99.7%。原子概念核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二、能层与能级(楼层与台阶) 能层:按电子能量差异,将核外电子分为不同能层。 能级:同一能层的电子(电子的互相影响),能量也不同,分为能级。 1、每一能层的能级都从s开始;依次为s,p,d,f2、能级数目就是能层序数;3、能层不同的各级容纳电子数目为s2,p6,d10,f14。4、每一能层最多容纳电子数目为2n2。三、构造原理 绝大多数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P6的图121s2s2p3s3p4s3d4p 136号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教学效果: 因为准备比较充分,所以课堂效果很不错,强调了新的概念:能级。并且和学生一起将重要的原子电子排布进行了书写。下节课要小测和总结。第一章 原子结构与性质第一节 原子结构(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能量最低原理。2、知道基态与激发态,知道原子核外电子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跃迁。3、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知道电子云核原子轨道。教学重点:1、电子云与原子轨道。2、泡利原理,洪特规则。教学难点:1、电子云与原子轨道。2、基态、激发态与光谱。教学过程:(小测)1、136号元素的原子序数、符号、名称 2、6、13、21、26、35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小结)上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一、原子论的发展。二、能层:按电子能量差异,将核外电子分为不同能层。 能级:同一能层的电子(电子的互相影响),能量也不同,分为能级。 规律:1、每一能层的能级都从s开始;依次为s,p,d,f2、能级数目就是能层序数;3、能层不同的各级容纳电子数目为s2,p6,d10,f14。4、每一能层最多容纳电子数目为2n2。三、构造原理:1s2s2p3s3p4s3d4p(介绍)四、能量最低原理:原子的排布遵循构造原理能使整个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 基态原子:处于最低能量的原子。 激发态原子:基态电子吸收能量后,电子会跃迁到较高能级,变成激发态原子。 例如:1s22s12p2 1s12p5(练习)P13的6 吸收能量 跃迁 吸收光谱基态原子 激发态原子 释放能量 跃迁 发射光谱 原子光谱:不同元素的原子发生跃迁时会吸收或释放不同的光,用光谱仪摄取各种元素的电子的吸收光谱或发射光谱,总称原子光谱。(问题)原子核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呢?能否准确知道某一时刻电子位置呢? 现代量子力学指出,不可能像描述宏观物质那样描述电子的运动。只能确定电子在原子核外各处出现的概率。(演示)模拟电子云。 电子云:电子在原子核外概率分布图看起来像一片云雾,故电子云。(概念)电子云 概率为90%的空间圈出来 原子轨道能级形状原子轨道数目最多容纳电子数目s球形1个1×22p纺锤形3个px ,py,pz3×26d比较复杂5个5×210(展示)p电子的原子轨道模型。(阅图)教材P12的图114“第二周期元素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图 回答问题: 1、每个原子轨道里最多容纳几个电子?答:2个,自旋方向相反(泡利原理)。 2、当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时,有什么规律?答:尽可能多的占用轨道,自旋方向相同(洪特规则)(作业)P13的3、5 ;印发习题 板书设计:第一节 原子结构(第二课时)(复习)一、原子论的发展。二、能层、能级、规律:1、每一能层的能级都从s开始;依次为s,p,d,f2、能级数目就是能层序数;3、能层不同的各级容纳电子数目为s2,p6,d10,f14。4、每一能层最多容纳电子数目为2n2。三、构造原理:1s2s2p3s3p4s3d4p(新课)四、能量最低原理: 吸收能量 跃迁 吸收光谱基态原子 激发态原子 释放能量 跃迁 发射光谱 原子光谱五、电子云与原子轨道:电子云 概率为90%的空间圈出来 原子轨道泡利原理:每个原子轨道上最多容纳2个电子,且自旋方向相反。洪特规则:当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不同能层时,尽可能多的占用轨道,自旋方向相同。教学效果: 电子云模型展示和p轨道的模型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原子轨道概念。本节课内容基本完成,但是练习少了,下节课要总结一下,并评讲习题。第二节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关系。2、了解元素周期系的应用价值。教学重点:1、元素的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结构的关系。教学难点:1、元素周期表的分区。教学过程:(预习)看书,完成“科学探究”和“学与问”。(回忆)周期表中的周期和族的定义,完成第二周期元素的电子排布,第IA族和第IIA族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 IALiBeBCNOFNe0Li1s22s11s22s21s22s22p11s22s22p21s22s22p31s22s22p41s22s22p51s22s22p6NeNaNe3s1Ne3s23p6ArKAr4s1Ar3d104s24p6KrRbKr5s1Kr4d105s25p6XeCsXe6s1Xe4f145d106s26p6RnFr*Rn7s1(讨论)1、元素周期表共有几个周期?每周期各有多少种元素?为什么第一周期结尾的元素的电子排布跟其他周期不同? 答:七个周期。元素数目分别是:2、8、8、18、32、32(未满) 第一周期只有一个能级1s,结尾元素的排布为1s2,故不可能是8个电子。 2、元素周期表共有多少个纵列?每个纵列上的价电子数是否相等? 答:共有18个纵列。 价电子层:这些能级上的电子数可在化学反应中发生变化。 纵列上的价电子数相等。 3、s区、d区、p区分别有几个纵列?为什么s区、d区、ds区的元素都是金属? 答:分区:按电子排布,可把周期表里的元素划分为5个区,s区(第1,2纵列)、d区(8个纵列,310纵列)、p区(6个纵列,1318纵列)、ds区(11和12纵列)。除ds区外,区的名称来自按构造原理最后填入电子的能级的符号。ds区有2列(11列Cu和12列Zn)。 s区、d区、ds区的元素在发生化学反应时容易失去最外层电子及倒数第二层的d电子,显金属性,故都是金属。 4、元素周期表分为哪些族?为什么副族元素又称为过渡元素? 答:分为主族、副族、0族。 副族元素处于s区(主要是金属)和p区(主要是非金属)之间,处于金属向非金属过渡的区域,故称为过渡元素。 5、为什么元素周期表中非金属主要集中在右上角三角区内? 答:价电子层结构和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同周期,从左往右,非金属性增强; 同族,从下往上,非金属性增强。故右上角显示非金属性。 6、处于非金属三角区边缘的元素常被称为“半金属”或“准金属”。为什么? 答: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之间没有严格的界线,故处于非金属三角区边缘的元素既能表现出金属性,又能表现出非金属性。(习题)教材P24的14(作业)教材P24的7(必要提示);同步测控第一章第3课时。 (练习)背出所有主族元素和零族元素的名称,能写出符号,下节课小测验。板书设计:第二节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第一课时)一、第二周期元素的电子排布,第IA族和第IIA族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 二、概念:1、价电子层:这些能级上的电子数可在化学反应中发生变化。 2、分区:按电子排布,可把周期表里的元素划分为5个区,s区(第1,2纵列)、d区(8个纵列,310纵列)、p区(6个纵列,1318纵列)、ds区(11和12纵列)。教学效果: 没有完成教学计划,学生对周期表的熟悉需要一段时间。但作业可以完成。下节课测验主族元素的默写。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测验一、单选题(每题一个答案2分×1020分)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A、反应热是1mol物质参加反应时的能量变化B、当反应放热时H>0,反应吸热时H<0C、在加热条件下发生的反应均为吸热反应D、一个化学反应中,当反应物能量大于生成物能量时,反应放热,H<02、已知HH键的键能为436kJ/mol,ClCl键的键能为243kJ/mol,HCl键的键能为431kJ/mol,则H2(g)Cl2(g)=2HCl(g) H是(A)A、183kJ/mol B、183kJ/mol C、862kJ/mol D、862kJ/mol 3、关于能源,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B)A、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的最初来源都可追溯到太阳能B、柴草燃烧时释放的能量都是生物能C、核能和地热能来自地球自身D、潮汐能来源于月球引力做功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A、燃烧热是指1mol物质完全燃烧所放出的热量B、燃烧热是指1mol物质转化为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C、燃烧热指在25、101kPa时,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D、燃烧热是指标准大气压下,1mol物质完全燃烧变成稳定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5、向10mL0.01molL1BaCl2溶液中加入10mL0.01molL1H2SO4溶液,反应后溶液的pH为 (A) A、2 B、3 C、5 D、76、能使H2O HOH 电离平衡向电离方向移动,且所得溶液呈酸性的是(B)A、在水中加NaHCO3 B、在水中加CuCl2 C、在水中加H2SO4 D、将水加热到100,c(H+)1×106 molL17、常温下,某溶液由水电离出c(OH)1×1013 molL1 ,对该溶液叙述正确的是(D)A、溶液一定显酸性 B、溶液一定显碱性 C、溶液一定显中性 D、溶液可能是pH=13的溶液8、在某温度时,测得纯水中c(H+)2.4×107 molL1 ,则c(OH)为(A)A、2.4107 molL1 B、0.1×107 molL1 C、1×1014 /(2.4107 )molL1 D、c(OH)无法确定9、在一支25mL的酸式滴定管中盛入0.1molL1HCl溶液,其液面恰好在5mL的刻度处,若把滴定管中的溶液全部放入烧杯中,然后以0.1molL1NaOH溶液进行中和。则所需NaOH溶液的体积(A)A、大于20mL B、小于20mL C、等于20mL D、等于5mL10、相同温度下等物质的量浓度的下列溶液中,c(NH4+)最大的是 (C)A、NH4Cl B、NH4HCO3 C、NH4HSO4 D、NH4NO3二、不定项选择(每题有12个答案,3分×1957分)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C) A、物质发生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变化 B、伴随着能量变化的物质变化都是化学变化 C、在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关系中,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一定不同 D、在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关系中,反应物的总能量总是高于与生成物的总能量12、已知热化学方程式2H2(g)O2(g)=2H2O(l)H1571.6kJ/mol 下列关于2H2O(l)=2H2(g)O2(g)H2QkJ/mol 的说法中正确的是(B)A、热化学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表示分子数 B、该反应中Q>0C、该反应的H2571.6kJ/mol D、该反应可表示36g水分解时的热效应13、一定条件下,向2L密闭容器中加入2molN2和10molH2。发生反应N23H2 2NH3,2min时测得剩余N2为1mol,此时表示化学反应速率不正确的是(C) A、V(N2)0.25molL1min1 B、V(H2)0.75molL1min1 C、V(NH3)1molL1min1 D、V(NH3)0.50molL1min1 14、已知1×103kPa,298K条件下,2molH2燃烧生成气态水放出484kJ热量,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A)A、H2O(g)=H2(g)1/2O2(g) H+242kJ/molB、2H2(g)O2(g)=2H2O(l) H484kJ/mol C、2H2(g)O2(g)=2H2O(g) H484kJ/mol B、2H2(g)O2(g)=2H2O(g) H484kJ/mol 15、下列反应中,熵显著增加的反应是(BD) A、CO(g)2H2(g) =CH3OH(g) B、CaCO3+2HCl=CaCl2+CO2+H2O C、C(s)+O2(g)=CO2(g) D、2HgO(s)=2Hg(l)+O2(g)16、下列燃烧反应的反应热为其燃烧热的是(C)A、C(s)1/2O2(g)=CO(g) H110.5kJ/mol B、CH4(g)2O2(g)=CO2(g)2H2O(g) H802.3kJ/molC、S(s)O2(g)=SO2(g) H296.9kJ/mol D、1/2N2H4(g)+1/2O2(g)=1/2N2(g)+H2O(l) H311kJ/mol 17、下列关于平衡常数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CD )A、在平衡常数表达式中,反应物浓度用起始浓度,生成物用平衡浓度 B、在任何条件下,化学平衡常数是一个恒定值 C、平衡常数的大小只与温度有关,而与浓度、压强、催化剂等无关 D、从平衡常数的大小可以推断一个反应进行的程度18、下列表示水解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D)A、Fe+3H2OFe(OH)3+3H B、ClH2OHClOH C、HCO3H2O CO32-+H3O+ D、NH42H2ONH3H2OH3O19、在甲酸的下列性质中,可以证明它是弱电解质的是( AD )A、1mol/L甲酸溶液中c(H+) 约为1×102mol/L B、甲酸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 C、10mL1mol/L甲酸恰好与10mL1mol/LNaOH溶液完全反应 D、在相同条件下,甲酸的导电性比强酸溶液的弱 2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A、氯化钠溶液在电流的作用下电离成钠离子和氯离子B、溶于水后能电离出氢离子的化合物都是酸 C、碳酸钙难溶于水,但它是电解质D、二氧化碳溶于水能部分电离,故二氧化碳属于弱电解质21、化合物HIn在水溶液中因存在以下电离平衡,故可用作酸碱指示剂:HIn(溶液)H+(溶液)+In(溶液) 红色 黄色浓度为0.02molL1的下列各溶液,其中能使该指示剂显红色的是(C)盐酸 石灰水 NaCl溶液 NaHSO4溶液 NaHCO3溶液 氨水A、 B、 C、 D、22、100ml 0.1mol/L的醋酸与50ml 0.2mol/L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在所得溶液中(A)A、c(Na)>c(CH3COO)>c(OH)>c(H+) B、c(Na)>c(CH3COO)>c(H+)>c(OH)C、c(Na)>c(CH3COO)>c(H+)=c(OH) D、c(Na)=c(CH3COO)>c(OH)>c(H+)23、据报道,锌电池可能取代目前广泛使用的铅蓄电池,因为锌电池容量更大,而且没有铅污染。其电池反应为:2ZnO2=2ZnO,原料为锌粒、电解质溶液和空气。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B)A、锌为正极,空气进入负极反应 B、负极反应为:Zn2eZn2 C、正极发生氧化反应 D、电解质溶液可以是强酸24、反应A(g)3B(g)2C(g)(已知正反应为放热反应)达平衡后,将气体混合物的温度降低,下列叙述正确的是:(C)A、正反应速率加大,逆反应速率变小,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B、正反应速率变小,逆反应速率加大,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C、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变小,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D、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变小,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25、反应3Fe(s)+4H2O(g) Fe3O4(s)+4H2(g)在一可变容器的密闭容器中进行,下 列条件的改变对其反应速率几乎无影响的是( A C ) A、增加Fe的量 B、将容器的体积缩小一半 C、保持体积不变,充入N2使体系压强增大 D、压强不变,充入N2使容器体积增大26、在一定温度下的定容密闭容器中,当物质的下列物理量不再变化时,表明反应:A(s)+2B(g)C(g)+D(g)已达到平衡的是( BC )A、混合气体的压强 B、混合气体的密度 C、B的物质的量浓度 D、气体的总物质的量27、在一密闭容器中,反应aA(g)bB(g)达平衡后,保持温度不变,将容器体 积增加一倍,当达到新的平衡时,B的浓度是原来浓度的60,则 (C)A、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B、物质A的转化率减少了 C、物质B的质量分数增加了 D、a>b28、在一定条件下,将1mol的CO和水蒸气通入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CO+H2OCO2+H2达到平衡后,测得n(CO2)=0.6mol,再通入4mol水蒸气,又达到平衡后,CO2的物质的量为:(C)A、等于0.6mol B、等于1mol C、大于0.6mol小于1mol D、大于1mol29、反应2X(g)+Y(g) 2Z(g) H<0,在不同温度(T1和T2)及压强(p1和p2)下,产物Z的物质的量n(Z)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如图所示,下述判断正确的是:(C)A、T1<T2 , p1<p2 B、T1<T2 , p1>p2 C、T1>T2 , p1>p2 D、T1>T2 , p1<p2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三、填空题(43分)30、写出下列化学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在标准状况下,11.2L的甲烷完全燃烧生成CO2和H2O,放出44.8kJ热量。(4分)31、把除去氧化膜的镁条放入盛有一定浓度的稀盐酸的试管中,发现H2的生成速率V 随时间t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6分) V(1)其中Ot1段速率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2)t1t2段速率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O t1 t232、现有A、B、C、D四种金属,把A、B分别浸入稀硫酸中,产生气泡都很慢,把C、D分别浸入稀硫酸,产生气泡都很快;把A、B用导线连结时,A上有气泡析出;把C浸入D的硝酸盐溶液中,C的表面有D析出。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有强到弱为_。(3分)33、完成下列电解装置中发生的电极反应:(任选其中两个即可)(6分) A B C D_34、把煤作为燃料可以通过下列两种途径:(10分) 途径I C(s)O2(g)=CO2(g) HQ1 kJ/mol 途径II 先制水煤气:C(s)H2O(g)=CO(g)H2(g) HQ2kJ/mol 再燃烧水煤气:CO(g)1/2O2(g)=CO2(g) HQ3kJ/mol H2(g)1/2O2(g)=H2O(g) HQ4kJ/mol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有人说:“煤粉拌水后再填入炉内会产生CO、H2,所以因CO、H2燃烧会产生更多的热量而节省燃料”,对吗?为什么?(4分) (2)Q1,Q2,Q3,Q4的数学关系式是:_(4分) (3)简述煤通过途径II作为燃料的意义。(2分) 35、某化学反应2A(g)B(g)D(g)在四种不同条件下进行,B、D起始浓度为0,反应物A的浓度(mol/L)随反应时间(min)的变化情况如下表:(15分)序号浓度 时间温度010203040506018001.00.800.570.500.500.500.502800C20.600.500.500.500.500.503800C30.920.750.630.600.600.6048201.00.400.250.200.200.200.20 根据上述数据,完成下列填空:(1)在实验1中,反应在1020分钟时间内平均速率为 。(3分)(2)在实验2中,A的初始浓度c2 ,反应经20分钟就达到平衡,可推测实验2中还隐含的条件是 。(6分)(4)比较实验4和实验1,可推测该反应的正反应是 反应(填“吸热”或“放热”)。理由是 。(5分)123456789103875229131511111213141516171819209140161161014124212223242526272829856107121934选择题错误人数统计第二节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小结周六考试情况。2、完成“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第一课时)”剩下的内容。3、评讲习题,并完成课后习题。教学安排:(小测验)完成IAVIIA,和0族元素的名称及符号书写。 (可分为两次小测) IAIIAIIIAIVAVAVIAVIIA01HHe2LiBeBCNOFNe3NaMgAlSiPSClAr4KCaGaGeAsSeBrKr5RbSrInSnSbTeIXe6CsBaTlPbBiPoAtRn7FrRa(小结)周六测验情况 1、内容:主要是选修4的一二三章,第四章占一小部分。 2、题型:选择、填空。无计算。 3、时间:90分钟。 4、满分:120分。 5、成绩分布:最高分100以上9010080907080分最低分108248965 6、自己订正,可以小组讨论,找出错误原因,并做简单分析。(正课)P15的“科学探究” 4、元素周期表分为哪些族?为什么副族元素又称为过渡元素? 答:分为主族、副族、0族。 副族元素处于s区(主要是金属)和p区(主要是非金属)之间,处于金属向非金属过渡的区域,故称为过渡元素。 5、为什么元素周期表中非金属主要集中在右上角三角区内? 答:价电子层结构和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同周期,从左往右,非金属性增强; 同族,从下往上,非金属性增强。故右上角显示非金属性。 6、处于非金属三角区边缘的元素常被称为“半金属”或“准金属”。为什么? 答: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之间没有严格的界线,故处于非金属三角区边缘的元素既能表现出金属性,又能表现出非金属性。(评讲)同步测控P7(作业)教材P24的17,P26的16,7做在作业本上。教学效果: 习题没有评讲完毕,且关于周期律的总结还要加强。同步上的题目综合性较强,评讲的速度有些慢,注意加快速度,本周完成第一章,并测验。第二节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能说出元素的电离能、电负性的涵义。2、能应用元素的电离能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教学重点:1、电离能、电负性与元素性质的关系。2、原子半径、第一电离能、电负性的周期性变化。教学难点:1、电离能、电负性。教学过程:(小测验)默写VAVIIA、0族元素名称和符号。(复习)同主族元素原子半径变化规律:逐渐增大。(提问)那么同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又是怎么变化呢? 得先清楚决定原子半径大小的因素是什么?(新课)原子半径大小取决两个因素,且相反: 1、电子能层数增多 电子之间的斥力增大 半径增大 2、核电荷数的增多 核对电子的吸引力增大 半径减小 同主族,电子能层的增大占主导因素。故逐渐减小(稀有气体除外) 同周期,核电荷数的增大占主导因素。故逐渐增大(拓宽)离子半径比较: O2 > O Na < Na 1、原子得到电子,半径增大;失去电子,半径减小。 O2 > F > Na > Mg2 Na<K 2、相同核外电子排布的简单离子,核电荷数越小,半径越大。(复习)以前讲金属性、非金属性,是从定性的角度以得失电子的难易程度区分的,那么从定量的角度该如何分析呢?我们学习两个新的概念。(引入)一、电离能:气态电中性基态原子失去一个电子转化为气态基态正离子所需要的最低能量。(第一电离能)(看图)根据教材P19的图121的元素第一电离能的变化,可以分析出来什么规律? 同周期元素:第一电离能IA最小,0族最大。总趋势是逐渐增大。 同主族元素:第一电离能逐渐减少。 小结: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吸引力大小电离能(讨论)P19的“学与问” 1、碱金属的电离能越小,金属性就越强。 2、原子失去电子,变为基态正离子就带正电,再想从其中夺走带负电的电子就比较困难了。(概念)二、电负性。 1、键合电子:原子中用于形成化学键的电子。 2、电负性:用来描述不同元素的原子对键合电子吸引力的大小。 电负性越大,对键合电子的吸引力就越强,化合价相对就显负。 电负性越小,对键合电子的吸引力就越小,化合价相对就显正。 3、鲍林:以氟4.0;锂1.0为相对标准,测得各元素的电负性如图。 金属<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