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热带农业科技考察报告.doc
-范文最新推荐- 台湾热带农业科技考察报告 台湾热带农业科技考察报告应台湾屏东农会的邀请,我们于2001年10月12日至21日,先后对台湾恒春生态农场、农友种苗股份有限公司、屏东九如果蔬批发市场、财团法人台湾香蕉研究所、台南麻豆镇农会果蔬产销班、台南文旦优质柚种植园、蝴蝶兰苗莆公司、台湾农业试验所嘉义农业试验分所、雾峰农会菇类博物馆、桐林观光农园、台北果蔬拍卖批发市场、假日花卉市场等进行了考察,并拜会了屏东农会、台北农会和台湾财团法人农业发展基金会,考察的主要形式是参观与座谈交流相结合。现将有关考察情况汇报如下。一、优质品种的研究开发与推广(一)有分工比较明确的科研与技术推广体系台湾农业科研与推广机构大体上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台湾农业试验所、试验场和改良场,其人员纳入公务人员管理,科研经费全部由政府负担,主要从事无性繁殖的品种研究和种资源保护,不负责品种推广;其科研成果,无偿提供给完全由政府资助并纳入公务人员管理的试验场和改良场,经过新品种试种和栽培技术的配套完善,再经各级农会配合向农民推广。第二类是财团法人专业化研究所,如台湾香蕉研究所,属民营性质,不以营利为目标,科研经费的来源是自筹或向政务部门申请科研补助;此类研究机构在从事优质品种研究的同时,通过种植示范,直接将其研究成果以政府补贴价格向农民推广。第三类,为企业性质的科研机构,如农友种苗股份有限公司,为民营企业,下设研究部(包括若干个研究农场)、技术部、业务部、国外部和财务部等,以营利为目的,专门从事杂交作物、果蔬等优质品种的研究开发、示范推广、销售,完全是市场行为运作。(二)注重科研投入台湾农业试验所嘉义农业试验分所,30多位科研人员,每年由政务部门拨款7000多万新台币,折合人民币约1750多万元,一半直接用于科研,一半用于人员工资。台湾香蕉研究所,虽为民营科研单位,但其每年的科研经费,90以上来自政务部门的资助。作为企业的农友种苗股份有限公司,通过申请每年可获得科研技术推广专项补助,同时企业自身每年要将其利润的10用于新品种的研究开发。(三)注重品种改良和产期调节栽培技术研究台湾有关农业部门非常重视品种改良工作,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收集作物品种和种质资源,行政院农业委员会农业试验所及其分所,均有相当规模的种质库,为良种选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台湾地区品种更新很快,新品种层出不穷,大大提高了台湾农业的竞争力。最近推出的优良品种有:菠萝台农13号、16号、17号、18号、19号,荔枝71-3-15和75-5-1-4,香蕉台蕉2号、台蕉3号、新北蕉、宝岛蕉,芒果台农1号,油梨84O24G和87-5-14,另外还有释迦(番荔枝)、黑珍珠(莲雾)、番木瓜、水晶番石榴以及花卉、甘薯、水稻等一些新的品种。为延长水果供应期,提高销售价格,台湾在水果产期调节和保鲜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和开发工作,较为成功的有:套袋保鲜技术和莲雾、番石榴、番荔枝、葡萄、龙眼均衡上市栽培技术,如莲雾在10-3月份均有上市,番石榴、葡萄、杨桃全年均有上市,10月份仍有新鲜的龙眼上市。(四)台湾的作物品种登记与保护台湾实行品种登记制度,不论是常规作物还是杂交作物,只要是新品种,均要进行品种登记,但台湾不实行品种审定制度。只要完成品种登记,就可进行品种推广。同时,台湾对于新品种实行品种保护制度,但由于大多数品种是在政务部门拨款或资助下培育出来的,要无偿地向农户进行推广,所以申请品种保护的多数是从事品种开发经营的私营企业。 二、台湾最大的农民组织农会台湾农会是台湾职能最健全、组织最完善、经济实力最强、上下自成系统的农民组织,其宗旨为:以保障农民权益、提高农民知识技能、促进农业现代化、增加生产收益、改善农民生活、发展农村经济。农会为法人,属于独立自主经营的民间组织,台湾行政院农业委员会依照农会法对农会进行管理。 (一)农会的主要任务1、传播农业法规,调解农事纠纷。2、推广优质品种、肥料,组织农民培训,向农民传授推广先进农业技术,促进农业实行专业区经营,引导农民进行有组织的农业生产经营,包括农畜产品的运销、储存、加工及市场经营等。3、从事会员金融业务,在吸收会员存款的同时,使会员在不用抵押的情况下获取贷款。4、接受会员的委托,办理农业保险业务。5、促进农村文化、医疗卫生以及福利救济事业。6、从事一些经商办企业等生产经营活动。农会法规定,农会从事上述经营活动,在规定的利润范围内享有免税政策,具体由行政院决定。但同时规定,农会利润的62要用于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民培训。(二)农会的设立目前台湾农会分省(市)、县(市)、乡(镇、区)三级,分别接受同级相应级别的农政部门的指导。乡(镇、区)农会,根据实际需要,可下设农事小组,为农会基层直属单位,必要时再分班工作。各级农会人财物独立,依法自主经营。(三)会员农会会员分为会员和赞助会员。年满二十岁,居住在农会组织区域内,实际从事农业,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经审查合格后,可成为农会会员,每户以一人为限。 1、自耕农。2、佃农。3、农业学校毕业或有农业专著或发明,并现在从事农业推广工作者。4、服务于依法登记的农林牧场的员工,并实际从事农业工作者。年满二十岁,居住在农会组织区域内,不具备以上条件者,可以申请加入个人赞助会员。凡依法登记的农业合作组织、公司、行号、工厂,也可申请加入农会为团体赞助会员。个人赞助会员和团体赞助会员,除可以被选举为监事外,没有其他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其他和会员享有同样的权利。下级农会为上级农会的会员。下级农会参加上级农会的代表,由该农会会员(代表)大会选举,其名额由主管农政部门决定。下级农会的理事长为上级农会会员代表大会的当然代表。农会法规定,各级农会代表中,应有三分之二以上为自耕农、佃农及雇农。会员代表任期为四年,连选可以连任。(四)农会职员农会的三位主要职员为理事长、常务监事和总干事。理事长和常务监事分别由理事会和监事会选举产生,理事和监事由会员代表选任。各级农会的理事和监事应有三分之二以上为自耕农、佃农和雇农。上级农会理事和监事不能兼任下级农会的理事和监事。农会的理事和监事,应于选举前办理候选人登记,非经登记,不得参加竞选。农会的理事和监事不能在与农会有竞争性的团体或企业内任职,不能从事与农会有竞争性的营利事务。 农会总干事,由理事会聘任,但候选人必须经上级政务部门批准。总干事以外的聘任人员,由总干事就农会统一考试合格人员中聘任,并接受总干事的统一领导。农会总干事及聘任人员均为专职人员,不能兼营工商业或兼任公私团体任何有薪酬的职务或各级民意代表。否则视同辞职。(五)农会的职权划分农会以会员(代表)大会为最高权力机构,会员(代表)大会休会期间,理事会依照会员(代表)大会的决议进行工作,监事会监察业务及财务。农会会员(代表)、理事和监事所能行使的职权,仅限于会议期间。农会总干事按照大会决议执行任务,并向理事会负责;如有违反法令、章程,使农会受损时,应负赔偿责任。农会财产非因不可抗力致使损害时,总干事及有关职员负连带赔偿责任。 三、台湾农业的发展方向及其政策取向台湾农业在台湾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曾扮演过重要角色,为台湾工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台湾整体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随着台湾整体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面对加入WTO之后开放的国际市场,台湾农业的发展正面临着新的挑战。为此,台湾就其农业进一步的发展提出了一些新思路,以对农业结构做进一步的调整,提高农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一)台湾农业发展的三个方向。针对新的市场变化和21世纪高科技产业新时代,目前,台湾着重支持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农产品生产、支持不易进口的一些新鲜农产品的生产、支持适宜地方特色休闲农业的发展,并提出农业发展的三个方向。一是,科技农业。建立高科技、高效率的产销体系;发展生物技术,研究开发抗病抗虫、高产优质的作物新品种,降低生产成本。二是,知识经济农业。借助知识的创新、交流与应用,创造更高的农业产值,推动农工合作,使农业生产企业化,提高竞争优势。三是,休闲农业。整合休闲农场、娱乐渔业、森林育乐、农渔会资源,构建休闲农园;规划休闲旅游,促进观光旅游业的发展。(二)建立二级产业和三级产业的农业发展策略这一策略实质上和大陆所提的农业产业化是一致的。为了提高农业生产的利润,台湾对其农业的发展也提出了新的思路:打破农业经营仅为一级产业的观念,以食品加工带动农业工业化、农业企业化、农业商业化等,以获取较大的利润;同时建立二级产业、三级产业的农业发展策略,使产、制、销一元化。在农产品收获后,要求依据形状、大小、色泽、成熟度、机械伤害、病虫害、裂果、日晒、畸形等特征进行分级包装。包装则依不同资材、不同容器、不同包装方式等包装同一等级的产品,以迎合市场需求,便利运销、便利议价,减少交易纠纷,提高商品信誉。对于不合格品,则予以加工利用,以增加农产品的利用价值。加工不仅可以缓解产销失衡的压力,且可增加附加价值,利用发展食品加工来带动农业工业化与企业化经营,以维持农业的持续经营。(三)策略联盟,提高农业竞争能力台湾平均农场规模为1公顷,欧盟为18公顷,美国为207公顷,台湾认为,台湾农业为小农经营,必须将众多的小农组合成大农,组织力量实施大农经营,通过不同产业间实行策略联盟的方式,整合现有的农业组织、工商业组织,分别成立产销联盟、加工联盟、物流联盟及休闲联盟,形成新的团队,以资源互补、利润分享,使台湾走出小农经营的困境,提高农业的整体竞争力。他们认为,农业策略联盟是未来振兴台湾农村经济的最重要的策略,只有这样才能迎接未来加入WTO的挑战。(四)发挥农产品批发市场流通主体和导向作用台湾农民生产的农产品主要通过产销班直接流通、农会自办超市、产销班和合作社集中到批发市场拍卖等三种渠道进行销售,其中批发市场拍卖量约占总销售量的80%。产销班是台湾农民按所从事的行业,在农会的指导下自愿联合的基层产销组织。主要是推动农户共同经营解决个体农户生产、运输销售的困难,通过销售及时反馈信息,指导生产。通过对农产品的集中检验、精选、分级、包装、统一拍卖等方式,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如我们所考察的台南麻豆镇果蔬产销班,把农户生产的番石榴集中后,在农会产销技术人员的指导下,通过保鲜、包装,销售价比分散经营的提高30%。据了解目前台湾拥有1万多个产销班组织,参加人数达20万。台湾各级农会,按照农会法赋于的可以从事农畜产品之运销、仓储、加工、制造及市场经营的职能,在政府的资助下,兴办超级市场,主要从事农副产品和农用生产资料的销售。农会所办超市减少了销售的中间环节,降低了经营成本,颇受农民和消费者的欢迎。台湾农产品批发市场,是以行政管理部门资助为主的公益事业,政府投资一般占50%左右,这也是台湾对农业和农民的扶持政策之一。批发市场建设由行政主管部门规划,列入财政预算支持,并规定批发市场的经营不能以赢利为目的,且无偿提供交易信息服务。凡经批准进入批发市场的承销者或供货人,不付摊位费,货物成交后,买卖双方只向批发市场交纳1.52.5%的管理费。如我们所参观的台北市果蔬批发市场,行政部门所持的投资公有股占50%,该批发市场,管理规范,交易快捷,每天交易数量达上千吨,据了解台湾全省的各种农产品大多数都是通过该批发市场交易的,为指导台湾农业生产、稳定农产品价格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五)加大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为应对加入WTO后国际市场竞争,台湾对其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进行逐个分析,对市场竞争能力比较弱的农产品,由价格保护转为就地补贴,鼓励农民逐渐退出。如水稻生产,台湾以平均每公顷5100新台币补贴,鼓励农民休耕。在农业生产方面,免收农业税;所有农用地,一律免收土地占用税。四、建议(一)加强与台湾热作产业的交流合作。台湾热带果蔬、花卉品种选育成果显著,有比较丰富的优良品种资源,其栽培技术也比较先进,但台湾地区劳动成本高,农业发展的空间较小。目前,应当发挥我部海峡两岸农业交流协会、农业部南亚热作开发办和中国热作学会等组织的纽带和行业组织作用,积极开展两岸热作产业的交流与合作,既可提高大陆地区农业科研生产水平,引进更多的优良品种和技术,加速大陆热带作物品种的更新换代,增强热带农业生产的竞争力,又可为台湾农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发展空间。(二)加快热带果蔬和花卉产业化进程。近年来,南亚热作地区从台湾和其他地区相继引进了一些热作良种,大部分都试种成功。建议农业部增加对热作产业化的扶持力度,发挥我部热作事业单位、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地区农垦企业的龙头作用,加快对一些配套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尽快形成有国际竞争能力的热作产业。(三)推进大陆农业生产的适度规模经营。多年来,台湾农业一直被视为小农经营实现农业专业化、商品化和现代化的典型,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尤其是加入WTO后市场的变化,既使是台湾自身也越来越认识到扩大规模经营、走出小农经营的紧迫性。大陆农业家庭经营的平均规模还不到0.5公顷,比台湾农场平均规模1公顷还相差很远。因此,大陆农业的发展,可根据各地的经济发展特点,在有条件的地区和产业领域,在保持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农民增收的条件下,加快适度规模经营的步伐,尽快实现大陆农业发展的第二次飞跃。 (四)切实提高大陆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实行小农经营的台湾农业,之所以能在几十年内就实现了专业化、商品化和现代化,与其采取的组织化程度较高的生产经营方式密不可分。台湾农业从选种、生产技术到产品销售,每一生产经营的环节,都有一些以农会为主的民间组织,为其服务,每一区域都使其小农经营的每一环节做到组织化,统一面向市场。面对加入WTO后的国际市场,台湾农业正准备在更大的范围内,通过实施联盟策略,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以进一步提高其市场竞争能力。目前大陆农村的农业技术推广站、种子站、畜牧兽医站、农机站、水利站和经管站等农业服务组织,应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通过深化改革,进行制度创新,理顺职能,使其成为政府指导下的市场经济主体,独立经营,自我发展;同时引导并鼓励农民组成多种多样的合作经济组织,逐步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业和农村经济服务体系;这种服务体系,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增强服务体系自我发展的能力和服务能力,另一方面又可以将政府财政支持集中到通过市场调节无法做到的服务内容上来,进一步发挥好政府作用。通过加强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组织化程度,把生产者组织起来有序地进入市场,以推动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优质化,进一步提高市场能力,促进大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考察团成员:魏克佳 李伟方 郑文荣 赖诗仁 曾 庆苑体强 张国良 周健华 樊秀琴 吴晓玲赵秋菊 孙光明 王宏彦 刘平东 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陇南武都、文县,属于温带和亚热带的过渡带,山峦河谷交错,动物、植物种类多样。为了解这一地区独特的自然条件和人类利用资源的状况,考察期间,我们在白马河保护站和大熊猫驯养中心的工作人员带领下,走进山林和村寨,了解当地的生态环境问题,并获得了初步的印象。通过几天的考察,这片山区的美丽和哀愁、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冲突,在我们心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考察时间:7月26-8月3日 考察地点:甘肃白水江自然保护区白马河保护站 1 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基本情况 白水江自然保护区是国家林业局直属的三个自然保护区之一。与另外两个-陕西佛坪和四川卧龙相比,白水江自然保护区面积大(相当于6.4个佛坪,比卧龙大23671公顷)辖区内社区多(辖文县的11个乡镇和武都的4个乡),人口密度大。保护区把工作重点放在社区共管上,为扶贫工作投入了很大的精力。 1.1 白水江保护区自然条件概况 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甘肃省南端,东经104o16-105o27,北纬32o16-33o15,主体部分位于白龙江以南的甘川两省界山岷山山系的东端,摩天岭北坡,西南与四川省的九寨沟县、平武县相邻,东南与四川省的青川县接壤,总面积为223671公顷。其中碧口保护站还包括摩天岭南坡的青川河源区的李子坝,红土河保护站位于白龙江北岸的支流小团鱼河流域,属西秦岭山地。 保护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大部分海拔1500-3100米,山涧河谷深陷,相对高差1000-2500米,最高峰海拔4072米。在气候带上位于亚热带北缘,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为甘肃省动植物种类最丰富的地区。 该地区地处暖温带和亚热带的交汇处,中国地貌的二、三级阶梯界线处,地质构造古老,植物具有古老性、过渡性、垂直地带性明显的特点。区内共有高等植物197科,2165种,19亚种,主要为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及针阔混交林。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气候条件孕育了丰富的珍稀濒危植物,共有珍稀濒危植物38科60属67种及变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5科5属6种,即珙桐、光叶珙桐、水杉、银杏、香果树、南方红豆杉;二级保护植物13科、19属、19种;三级保护植物18科、22属、25种;甘肃省重点保护植物13科、17属、17种,可供大熊猫食用的竹类资源仅1属5种。 区内共有脊椎动物485种,隶属32目98科273属,占甘肃省脊椎动物总数的65.45%。兽类77种,鸟类275种,鱼类68种,两栖爬行类65种,昆虫类2138种,蜘蛛195种。有国家珍稀保护动物51种,属国家一级保护的有大熊猫(约占全国数量的十分之一)、金丝猴、羚牛、豹等10种,二级保护的42种,其中:兽类16种、鸟类24种,两栖类2种。 1.2 白水江保护区社区状况概况 自然保护区1978年成立,辖文县、武都两个县的15个乡镇157个行政村,27837户,112338人。实验区459个自然村,13203户,56083人,缓冲区、核心区无人居住。 由此保护区分为了农业生态系统和森林生态系统两大部分,其中农业生态系统主要分布在实验区,河谷地带海拔较低处。而高海拔地带气候高寒,人类难以长期定居、耕作,属于单纯的森林生态系统。两个生态系统在交界面上不断进行着多种多样的相互作用。 1.3 白马河保护站概况 白马河保护站位于白水江自然保护区西端,保护站所属范围内包含铁楼乡的李子坝、寨科桥、草河坝、铁楼等16个村,有包括汉、藏、回三个民族的居民约10286人,其中生活在缓冲区边缘的有85人。 2 森林生态系统 2.1 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的基本情况对比 白水江自然保护区现有核心区97329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43.51%;缓冲区26032公顷,占11.64%;实验区100310公顷,占44.85%。从面积上我们可以看出缓冲区所占的比例十分小,这是因为保护区成立于1978年, 按当时国内的划分方法分为核心区和实验区,实验区内包括村庄、农田等,允许人类活动,核心区在保护区成立前曾作为林场,原始森林一度遭到破坏。后来,由于保护区的规划管理与国际接轨的需要,保护区被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三个区,缓冲区内只允许少量的人类活动(如旅游),不允许有常住居民。这样一来,白水江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只有狭长的一线,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核心区与实验区直接相连的情况,给核心区的保护和管理带来了一些问题。 2.2植被调查方法和结果 2.2.1植被调查方法: 为了解森林生态系统中植被和其他野生资源的状况,我们采用以下方法进行调查: 1)样方法。乔木层取20m×20m的样方,灌木层取5m×5m的样方,草本层取1m×1m的样方,乔木记录种名、每棵植株的高度、投影面积、胸径,草本记录种名、高度、盖度、多度。在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各选取了两个生境不同的样地进行调查,但由于某些客观原因,核心区和实验区各有一个样方的资料遗失,因此这两个样地现在仅有一些定性的观察记录。 2)综合路线调查,直观、定性或半定量地了解植被状况以及相关的土壤、地貌、地表径流状况。 2.2.2植被调查结果 1)核心区植被状况 地点:大熊猫驯养中心一工段 微地形:坡底,平缓 经度:104.29828°E 坡度:5° 纬度:32.91122°N 坡向: 西北 海拔:2685m 群落类型:次生牛皮桦林 备注: 70年代以前是采伐林场 样地1 大熊猫驯养中心1工段牛皮桦林样方生境 样地1曾经是采伐林场,样方内可见直径大于80厘米的伐桩2个。在建立保护区之后保护状况良好,乔木层郁闭度达到70%,乔木共91棵,7种乔木,其中牛皮桦为乔木层优势种,多度为53.9。灌木层共5种植物。林下环境阴暗潮湿,草本层多样性指数为2.51。 核心区内调查的另一个样方(数据遗失)是原始林,乔木层郁闭度50%,种数为6,但植株数远远小于样地1。其所在地的坡度、坡向和样地1非常相似,也处于河谷附近,但海拔稍低,在2200米左右,可以观察到两个样地由垂直地带性造成的物种的差别。 2)缓冲区植被状况 地点:草河坝下沟 微地形:坡底 经度:104.42493°E 坡度:40° 纬度:32.87788°N 坡向:东北 海拔:海拔1845m 群落类型:野核桃灌丛 备注:样地中伐桩 9 个 样地2 草河坝下沟野核桃灌丛样方生境(缓冲区) 地点: 微地形:坡中部 经度:104.47961°E 坡度:20° 纬度:32.89306°N 坡向:东北 海拔:2020m 群落类型:落叶阔叶林 样地3 甘家沟芦韭坪坡落叶阔叶林样地(缓冲区) 3)实验区植被情况 地点:草河坝下沟 微地形:坡中部 经度:104.42303°E 坡度:30° 纬度:32.88810°N 坡向:东北 海拔:1693m 群落类型:野核桃灌丛 备注:有居民在样地附近挖药;样方中伐桩7个,死树3棵。 样地4 草河坝下沟野核桃灌丛样方生境(实验区) 2.3分析与讨论:保护区植被与人类影响的关系 1)采药和采伐活动使植物多样性降低 对比样地2(缓冲区)和样地4(实验区),发现二者的生境条件和植被类型相似,海拔上的差距不大亦不足以引起气温的显著差异;坡度大,土层薄,植物养分不足是两地的共同特点。二者受人类活动影响都很严重,我们在从社区到样地的行进过程中几次看到有人背着药材或薪柴下山,样地2、4里面伐桩分别有7个、9个,乔木层种类和个体数均很少。两地也都大量放养牲畜(牛,在社区边缘还有黄羊),它们对植物的影响在于对林地边缘草本植物和幼树的践踏。 两个样地的整体区别是细微的,只是位于缓冲区的样地2离社区更远,山高坡陡,社区居民砍柴等活动的强度稍小,因此样地2上层植物状况比样地4稍好。 在高寒潮湿的白水江自然保护区,热量和光照是植物生长的主要制约因素,往往出现乔木层、灌木层生长情况和草本层相反的现象。乔木生长状况差的样地4的草本层生长良好,多样性指数为2.72,而样地2草本层多样性指数为2.03。 2)原生林和次生林的比较 在保护区核心区,我们协助保护区工作人员分别在原生林和次生林(样地1)进行了样方调查。原始林乔木层物种数为6,次生林乔木层物种数为7,仅从物种丰富度来考虑,是次生林物种较为丰富。 该次生林具有两个显著特点:首先,糙皮桦在乔木层中所占比例非常大,是绝对的建群种。第二,次生林中乔木胸径明显偏小而植株密度大,样地内植株数量是原始林样地的3-4倍。择伐后次生林的乔木层多样性比原生林高,这与Connell等人提出的中度干扰假说相符。 3)人工造林成功的森林内部多样性低 建立保护区前,核心区的某些地区是人工林场,人工营林的树种为华北落叶松,乔木层为落叶松纯林,存在着小蠹等病虫害的威胁。 4)退耕还林林地的植被多样性 人工营林的一般步骤是皆伐乔木,随后清除林内所有灌木和草本植物。种植乔木后必须连续抚育3年,清理次生灌木,使乔木生长不受灌木的妨碍。退耕还林不需要进行皆伐,但清灌仍是必须的。但在白水江,通过入户访谈我们得知,当地居民种植华北落叶松后并不进行任何管理;而我们在退耕的林地看到,种植了3年的华北落叶松生长情况很差,被大量的蕨类植物所淹没,离预期的生态效应有很大差距。耕作退耕还林疏于管理的后果是使坡顶的植被退化成次生灌丛或草地。 2.4 对大熊猫保护和驯养状况的了解 从保护生物学来看,大熊猫既是关键种、稀有种,又是伞护种。把保护大熊猫当作重点,意义不仅在于保护“国宝”,更在于保护整个生态系统的功能。 秦岭南坡中山夷平面上有5个植被茂密的“山岛”,摩天岭就是其中最靠西的一个。大熊猫就在这种列岛状、具有残遗性的环境中栖息。 在对保护区管理局的专家进行访谈时我们得知,卧龙、唐家河等保护区多年来旅游开发强度大,对大熊猫的生存造成了干扰,而白水江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至今还处于试探阶段,但大熊猫的保护颇见成效,野外大熊猫的数量呈增加趋势。目前,保护区野外的大熊猫遇到危险都是送至文县的保护区管理局救治。保护区希望能够在技术条件成熟后,在离大熊猫栖息地最近的邱家坝大熊猫驯养中心进行救治。但建立所谓驯养中心的意义仅在于救助,靠加强人工驯养来增加大熊猫数量而不支援其野外种群的方法是不可取的。 3 农业生态系统 在我们考察的白马河保护站,社区、农田主要分布在靠近河谷的地区,公路也依河而建。一方面,虽然按照保护区的相关法律,保护区内不允许进行农业生产,但白水江在70年代是采伐林场,众多人口的生存压力下,农业开发是人们不得已的选择。另一方面,河两侧的山地高寒、土地贫瘠、土层薄,一旦进行人工种植必然水土流失严重,人类无法长期在那种环境中生存,只能在河谷地带久居。 3.1 农田生态 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所限制,自然保护区内交通不便,封闭性强,人类活动的基本目的仍停留在温饱自足阶段,经济主要依赖于农业,第二三产业严重滞后。这也造成了当地人在经济发展的压力下,无暇考虑生态的因素,从而有一些不得已的违背生态保护的行为,可以说这是白水江三农问题的一个主要特点。农业生产以粮为主,畜牧业、林果业、渔业长期处于从属地位,是一种靠天吃饭的生产方式。 (1)主要种植农作物 白水江所处的地区是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地区,湿润多雨,土壤微酸性,虽然当地水资源丰富,但却多在深山大沟之中难以利用,水浇地只占全部耕地的2%。由此决定了当地的农作物主要以小麦、玉米为主,这也可以从当地的饮食结构得到验证:主要以小麦面和玉米面为主,大米食用很少;此外种植了一些荞麦、油菜、向日葵等作物;在海拔较高的地区,还种有一些耐贫瘠的花椒;在自家的院前院后也种植有一些果树但主要是自己食用。 从上述的资料来看,当地的农业仍然是以满足当地人基本温饱问题为目的的,即使有一些果树或者经济作物,也很少有深加工的商品化生产。在入户调查中,当地人也想过农产品加工的方法来摆脱贫困的现状,但阻碍他们这样做的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不便的交通,当地仍没有一条柏油马路,晴天时已是难以通行,雨天时则是完全不能行走,有时还会出现泥石流;二是资金的匮乏,当地农民手中没有余款,当地政府的投资也是杯水车薪。这样一种状况导致了外来投资不愿进,当地产品运不出。对生态影响较小的商品农业无法实现。 (2)农田地形与合理套种 出于生存的本能,当地人民不得不大量的开荒来满足越来越多的新增人口的粮食需要。调查的过程中,经常可以看到在青山上有一片一片的荒地,即是耕种着或耕种后废弃不用的土地,农田和草地代替了灌木丛,水土保持的功效几乎完全丧失。 山地的坡度大多都在30度左右,是基本上不适宜种植农作物的地形,开垦的土地在雨水的冲刷下,有机质基本上都被淋失了;缺乏乔木的保护,农作物也经常被大风吹倒,造成粮食减产。当地人为了防止这样的现象发生,也采取了一些生态保护措施:在农田周围种上果树或向日葵,这些高大或根系发达的植物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水土流失,但根本消除这种现象的方法还是发展当地的二三产业或商品化农业,从而使当地人摆脱靠天吃饭的困境,最终使耕地变回林地。 农田采用了一定的杂种、套种以及一些其他的增加收入的方式,如在瓜田旁边养蜂。这样做既可以增加收入,同时也是一种生态农业的尝试。这是当地居民自发的行为,如果能够有科技和资金的支持,相信在当地开展生态农业还是可行的。 3.2 对社区垃圾问题的思考 近年来由于经济发展,保护区内的垃圾问题渐渐暴露出来。由于社区一般都在白水江的中上游,而且污染源距离水源都很近,这势必会对下游水体造成影响。 在白水江考察时期,我们社区调查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社区的污染问题。 仅在白水江的中上游的寨科桥地区。经过我们的观察和统计,离水源不足十米的范围内垃圾堆、厕所、 牲畜圈等大小不一的污染源25个。 其中尤为让我们担心的是在水源附近散落着大量的废旧电池,而且很大一部分已被腐蚀。据资料显示:一节废电池就是一颗”炸弹”,有人这样形容废电池的”杀伤力”。据测定, 一颗纽扣电池产生的有害物质,可污染60万升水,相当于一个人 一生的用水量;一节一号电池烂在地里,能吞噬一平方米土地,并可造成永久性公害。我国是电池生产消费大国,电池的年产量高达140亿节,消费约100亿节,约占世界总量的1/3。以全国13亿人口计算,假设每年每人用6节电池,那么这些电池可以污染46800亿立方米的水,相当于中国全年径流总量的1.73倍;也可使7800平方千米土地失去利用价值。据估计,全球每年约有320亿节废旧电池被丢弃,其危害之大不能不令人触目惊心! 据我们的了解,下游文县以及其他县的饮用水均是取自白水江,所以污染问题是应该被当地政府所考虑的。 下面就上述几个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社区内的垃圾应采取集中处理,在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设置相应的垃圾堆放处。 所述几个社区均是处于白水江的上游,由于他们的基础设施不完备,无法处理垃圾,所以应将收集的垃圾运往文县,由市政局或城建局来统一处理。 当地有GGF的投资项目,可以在下一个项目中提出有关垃圾处理的议题,在社区内试行垃圾分类回收。从垃圾成分中我们可以看到生活厨余垃圾以及人畜粪便占很大比例,所以可以考虑做堆肥,从而减少垃圾量,也可以消除废弃物对水质的影响。此外,建议发展回收产业,由专门的人员负责上门收购村民家中的有买卖价值的废品。 先从孩子身上抓起,培养他们不乱丢垃圾的好习惯,用小孩的行为影响其家长,或许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 4 森林生态系统和农业生态系统的共存与冲突 人口众多的现状,对于保护区内的各个利益群体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传统的单纯的保护无法维持下去,我们必须更多地了解森林、社区两大系统相互作用的情况,才有可能理解社区、政府参与对于自然保护的作用,从而提出更好的建议。 4.1森林对社区居民的影响 在考察的区域中原始森林与当地居民的关系可概括为“出”与 “入”两种关系。在由森林与人构成的二元系统中,两个系统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显著,归纳如下: 原始森林的输出包括对水资源的影响,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对农业质量的影响和对当地生产方式文化的影响。原始森林对水资源的影响可分为水质和水量两个方面。原始森林对整个白马河流域地表水流量和地下水的采补平衡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区内年降水量大,时间分布集中,有雨季之说。因此原始森林对地表水的季节分配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保证了白马河的稳定水流。由于森林生态系统的有效净化,白马河水质良好。同时从直观的感受来说,区内空气质量很好. 原始森林对当地气候条件、水资料状况和空气质量的影响是间接作用于当地居民的。而原始森林对农田生态和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方式及其特有的文化的影响则表现得更加直接一些。由于山高林密,交通不便,也造成了林缘人与外界交流的不便,一方面这种阻隔不利于他们接受外界信息;但另一方面这也保证了当地风土人情的“纯度”,这些就是原始森林对当地居民的影响。 4.2 退耕还林状况 我们从白水江自然保护区三个村子(李子坝村、寨科桥村、草河坝村)的入户访谈得到了一个普遍被村民认可的消息:该地区从02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政策,初期退一亩地补贴300斤粮食,20元钱,后期补贴粮食的政策取消了,改为退一亩地补贴230元,该政策持续时间为八年。从村民口中得到的信息是,退耕的林地全部用于种华北落叶松,不允许砍伐,树种全部由国家免费提供由村民种植。 保护区农民普遍存在着对于自己生活现状麻木,对于生活没有一个长远的规划的问题。他们对当八年退耕还林的补贴结束后将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境地从来没有过清醒的认识。当我们在入户访谈牵扯到这个问题时,村民们普遍认为国家会对他们的生活有另外的安排,有的甚至认为八年后直接把退耕还林的那些土地上的树木砍了直接种上粮食就可以了。由此进一步假设,当他们的这一想法得到实现时,直接受到威胁的肯定是保护区中的珍稀物种。到那时才来考虑问题恐怕已经太晚了。当问题被激化,要寻求解决办法就更加困难了。 另外,由于缺乏抚育、种植的树种单一,退耕还林的效果存在一些问题,这在第2部分中已经详述。 4.3社区居民对森林资源的利用 当地居民对原始森林的影响主要应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之前,当地居民的想法基本上停留在简单的“靠山吃山”的水平,对森林采取了无规划、无节制的采伐、采集和开荒,尤其是在保护区建立之初,当地居民与保护管理局的矛盾主要体现在“靠山吃山”的思想和保护工作之间。而第二个阶段,随着法律法规的相继出台以及良好的宣传效果,当地居民逐渐改变了对待森林的态度和方式,已开始思考如何在现有条件下更好的利用森林资源,虽然保护区内原始森林仍面临很多问题,但保护区管理部门进行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对当地社区的良性发展功不可没。 4.3.1采药、采伐状况与当地人的生活 白水江森林覆盖率高,植物物种丰富且多珍稀药材,而当地的粮食作物普遍产量较低,因此当地村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了根深蒂固的“靠山吃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