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政治制度1.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新人教版.pptx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程标准】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夯基础自主学习,推恩令,藩镇割据,宣慰司,行政制度,尚书令,中书门下,中书省,士大夫,进士,完善,文化素质,学思之窗宰相李沆与宋真宗的这段故事,能说明些什么问题?提示:(1)北宋从宋真宗开始,相权逐步强化,对皇权有所限制。李沆抵制宋真宗扩大财权的企图,不仅想维护相权,也是从有利于治国的角度出发的(2)中国古代相权与皇权的消长,总体上虽然朝着强化皇权的方向演变,但其间也有相权强化的时候,并非简单的直线发展。,提能力合作探究,史料应用(1)据史料一,北宋“尽夺藩镇之权”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作者对此有何看法?提示:方面:军事、财政、行政。看法: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同时削弱了北宋的军事实力。(2)史料二表明元朝地方行政设置是怎样的?这种设置有何意义?提示:设置:实行行省制度。意义:行省制度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稳定,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史料应用(1)史料一中选官制度的选官标准比先秦时期人才选拔标准相比有何进步?提示:注重品行、才学,打破血缘、世袭。(2)据史料二,概括科举制的影响。提示:推动社会向学(读书)风气的形成;科举成为当时人们走向官场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提高个人政治影响力。,抓应用规范集训,【解题模板】,答案:D,解析:由“与子弟邑”“使有列位”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汉武帝的“推恩令”,即允许诸侯再分封列侯,从而削弱王国实力,故选D项。A项是表现,C项是借口,均排除。B项中的“缓和”与事实不符,排除。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行省制的确立,加强了元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省制的开端。答案:D,解析: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设置多个宰相是为了分割宰相的权力,加强皇帝的权力,并不是完善中央集权,也不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在君主专制时代是不存在扩大民主权利的,这样为了解决好防止宰相权重难控制的问题。答案:A,4(2017广东湛江高一统考)“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中书视民之困,而不知使枢密减兵、三司宽财以救民困者,制国用之职,不在中书也。”对此理解最为准确完整的是()A北宋财政入不敷出,出现积贫局面B北宋政府机构重叠,形成冗官局面C北宋分散削弱相权,产生严重弊端D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解析:从题干中“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的信息可知这与宋代“二府三司制”的特点相符;再有从题干中“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的信息可知题干描述的是这一制度存在的弊端,故C项正确;A、B、D三项与题干“二府三司制”的信息不符,故排除。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魏晋时期选官实行九品中正制,实际上是按门第出身选官,世家大族垄断了官位,因此出现材料中大族子弟刚刚成年,甚至“年未弱冠”就授予官职的现象,B项正确,A、C、D三项错误。答案:B,解析:世卿世禄制和九品中正制依据的分别是血缘关系和家世门第的高低,故这两种制度不可能得到贤明的人;察举制易于形成小集团;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则以分科考试的方式来选拔人才,最有利于统治者得到“贤明”人才。D项正确。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