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农村特困户救助工作的几点建议.doc
-范文最新推荐- 完善农村特困户救助工作的几点建议 完善农村特困户救助工作的几点建议完善农村特困户救助工作的几点建议我同市民政局的同志一道,到*、*、*、*等区县的部分乡村,就我市农村特困户救助问题进行了调研。我们认为:关注农村特困户,深入开展农村特困户救助工作,是实践“三个代表”、解决“三农问题”的迫切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密切党群关系的迫切要求,是履行政府职责,实现城乡社救工作同步发展的必然趋势,任重而道远,必须抓紧抓好。一、基本情况据统计,我市现有农村人口464万人,有年收入低于600元以下的农村特困户70272户188027人,占农业人口的4.1。去年,市政府将救助农村特困户列为市政府“十件实事”之一,全年要求救助农村特困对象2.8万户,7.2万人。*、*、*实行农村低保,划定的保障线分别为年收入低于700元、500元、400元以下,*、*县的救助标准分别为月人平6元、5元,*县将对象按收入情况进行ABC分类,采取分类施救,救助标准按A、B、C类分别为月人平10元、8元、6元。其它区县实行的是农村特困户救助,*区、*山、*湖、*市为月人平10元,*区、*县、*县、*县、*湖、*镇为月人平5元。这项工作去年启动后,现有享受救助对象30813户72636人,占特困总人数的38.6,其中:享受农村特困户救助的47820人,救助标准为5.7元;享受农村低保的24816人,保障标准为6.1元。未纳入农村低保的特困家庭有39459户115391人。二、贫困原因分析1、因病、残致贫。在全市农村特困户中,因残、因病致贫的占贫困户总数的70.5,残疾的种类多为智残、肢残。这部分对象,因为残、病,不但无法从事生产劳动,有的还需要他人照顾,每年还要大量的医药费。如*张公庙镇张公村的*一家,二老都已有七、八十岁,女儿有精神病,完全无自理能力,全家的主要收入就是二老种的两亩地,生活完全依靠政府的救助接济。2、因灾致贫。因自然灾害、火灾等原因造成家庭生活困难的,这部分对象占救助总人数的12.6。3、因缺乏劳动力致贫。有的家庭中因为子女残疾、有病,家中缺乏劳动力,不仅要负担医药费,还要支出孩子的读书费用,虽然每天起早摸黑仍然无法摆脱贫困。4、因缺乏生产资金、生产技术贫困。这样的户家中有劳动力,但因为缺乏生产启动资金或者缺乏生产技术和相关知识技能,无法形成稳定的家庭经济增长点。如*大坪乡团结村的部分家庭,家中有劳动力也有生产自救的愿望,但由于缺资金、缺技术,所以农业生产收入不高,始终无法摆脱贫困。5、因农业成本过高贫困。农村税费取消后,农民负担大大减轻,家庭收入应该有较大的增长,但事实上由于农业生产成本不断提高,农民实际获得的利益却不多,而且很多对象因家中长期贫困,还有大量积欠的提留需要偿还。三、开展农村救助工作存在的困难1、缺少指导农村救助工作的刚性文件。全省还没有一个指导农村特困户救助工作的刚性文件,只是在领导的工作报告和讲话中提到要开展这项工作。由于救助范围、施救方式、资金来源、管理方法等内容都没有明确规定,开展工作难度较大。现在我市也只是确定了“不救不得活”大体工作框架,进行小范围、低标准的救助探索。各地虽然出台了试行办法,但这些试行办法都是一些地方法规,彼此之间缺乏协调,具有一定局限性,不具备指导全局的作用。建立农村特困救助制度是大势所趋,应该及时出台一部纲领性文件,用以指导农村特困户救助工作,这是搞好农村特困户救助工作的前提条件。2、救助资金不足。我市从20xx年全面启动农村特困户救助工作,*、*、*三县为农村低保,其它区县(市)为农村特困户救助。一年来,全市月均救助农村贫困户7.3万人,发放救助金495.6万元,救助标准为月人均5.7元。但相对于全市农村特困户18.8万人的总人数来说,已救助人数仅为38.6,而且,补差标准较低。从调查情况看,我市农村居民维持基本生活所需费用约为五、六十元,而特困家庭人均月收入只有二、三十元,这之间的缺口无法填补。由于农村特困户的救助缺乏上级转移支付资金的参与,主要依靠区县政府拿钱解决,无法形成救助的主导力量。现在还有很多困难家庭迫切需要政府救助。*、*、*三县虽然实行了农村低保,但实质上也只是一种特困户救助,虽然划出了农村低保保障线,但也没有真正根据保障线进行家庭收入测算后对救助对象进行补差。3、没有形成救助合力。农村特困户的救助工作是由政府主导的一项重要的社救工作。现阶段,我市农村有“五保”救济、农村低保、农村特困救助、农村医疗救助、农村合作医疗、残疾人救助等多项救助制度在同时运作,但各项救助政策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有的对象因为情况复杂,既可享受A政策,又可由B政策进行救助,但结果造成A、B双方都认为应由对方进行救助,反而让救助对象处于救助政策的真空,两头不沾边。而且,由于贫困对象大都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致贫,要切实解决其生活困难问题,就需要整合救助资源,形成整体合力。每年我市用于农村特困对象救助的各种资金上千万元,如果进行合理配置,优化组合,应该能收到更好的效果。4、工作基础差。农村特困户救助工作现在主要依靠乡镇民政助理,由于服务的对象多,涉及的范围广,加上各项制度、工作方法尚在探索之中,因此,特困户救助工作还做得很不好,还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四、几点建议1、高度重视农村特困救助工作。党中央、国务院明确要求各级政府要切实解决困难群众的生活问题,有条件的地方要探索建立农村低保制度。因此,做好农村特困户救助工作是履行政府职责,惠及广大农村贫困居民的*政工程、民心工程,各级各部门应进一步提高认识,强化责任。建议政府把农村特困户救助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建立专项资金,配备专职人员,安排必要经费,确保工作实效。2、理顺管理关系。一方面,出台救助办法。建议政府出台农村特困户救助实施办法,将家庭年收入低于某一规定标准以下的农村贫困对象纳入救助范围,确定救助标准,明确资金筹集及管理方式,规定救助形式和资金发放办法,并出台配套措施及优惠政策。另一方面,建立管理制度。特困户的认定要严格按照分级审批、民主评议、张榜公示的要求,严格进行动态管理,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3、加大资金筹措力度。救助资金是开展农村救助工作的前提与保障。一要加大各级政府的投入力度。各级政府要按财政收入的一定比例建立农村特困救助专项资金,上级政府将农村特困户救助资金列入每年的财政预算,实行转移支付,本级政府资金投入也应逐年增长。二要整合救助资金。比如农村的春荒、冬令救济资金,救助范围是农村因灾无力维持生活的对象,这部分对象实质上就是农村特困户,应该适时调整支出方向,让这些资金更好地发挥救助效能。三要逐步提高农村特困户救助标准,以满足农村贫困对象的基本生存需求。如按当前国家民政部最低救助标准规定,人均救助标准应达30-35元。4、加强部门协作。由政府主导,各部门各司其职、强化协作,形成帮扶合力。教育部门可以对农村特困户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免收学杂费,考取大学时为其提供一定的助学金。卫生部门为农村特困户家庭就医问诊免挂号费,进行免费接种疫苗和传染性疾病防疫。电力部门减免部分生活照明用电费用,免除各种集资。农业部门开办农业生产实用技术讲座。同时,进一步巩固社会结对互助制度,积极开展结对帮扶。5、实行分类救助。从统计数据看,农村特困户中,因病、因残等原因造成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占70.5,这部分对象基本属于长期救助对象,建议将救助对象根据贫困程度、病势轻重、残障等级进行分类,然后分别确定救助标准,实施重点救助。 关于民间组织管理工作现状的调研完善民间组织治理体制促进民间组织健康发展随着我市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政府改革的稳步推进,民间非营利组织迅速成长并日益壮大起来。网他们在调动社会资源、提供公共服务、维护社会稳定、协调社会关系、促进经济发展、创造就业机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扶助弱势群体和开展各种公益性的社会福利服务方面,发挥着政府与市场所难以取代的积极作用。但是,在其发育和成长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制约着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健康发展。下面我从民间组织的发展与现状,近年来我们所做的工作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建议等方面作一阐述,供调研组参考。一、民间组织的由来1996年,中央从完善我国社会组织管理格局的角度出发,决定把民办非企业单位(当时的“民办事业单位”)交由民政部门进行统一归口登记。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出了关于加强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管理工作的通知,肯定了民间组织的作用,明确了民间组织管理工作的一系列方针和原则,提出了民间组织管理工作的任务。这一文件明确了民间组织包括社团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两种组织,登记管理统一由民政部门负责。1998年6月,在国务院机构改革中,批准成立了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10月,国务院发布了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修订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这两个条例对社团和民非单位分别作了界定,确立了各自的组织特征和法律地位;规定了对社团和民非单位实行登记管理机关与业务主管单位双重负责的管理体制和分级登记管理体制,同时明确了登记管理机关与业务主管单位各自的职责;完善了登记条件和登记程序,保障了社团和民非单位的合法权益;规范了社团和民非单位的基本行为,强化了以章程为核心的自律管理机制;明确了对违法行为和非法组织的处罚措施。至此,我国民间组织管理有了重要的法规依据,走上了日益规范化的道路。按国务院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定性为: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二、我市民间组织管理的基本情况加强民间组织管理,维护社会和政治的稳定,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是民间组织管理部门的重要任务。我市现有民办非企业单位3200多家(其中市属民办非企业单位282家),涉及教育、劳动、科技、体育、文化、卫生、民政、中介服务等多个领域,管理工作任务重、难度大。市民间组织管理局围绕我市经济建设,坚持培育发展和监督管理并重的方针,把工作重心从盲目追求数量转移到提高民间组织的整体质量上来。在做好日常登记管理和年检的同时,较好地贯彻了民政部、省民政厅有关文件精神,开展了全市民办非企业单位自律与诚信建设活动和专项执法检查,促进了民间组织的规范健康发展。(一)抓好双重负责、分级管理的民间组织体制建设。根据中央有关文件规定,民间组织管理实行登记管理机关与业务主管单位双重负责的管理体制,按民间组织活动地域分级登记管理。登记管理机关负责对民非单位进行宏观管理和执法监督,业务主管单位负责对民非单位进行日常业务管理。多年来,我们认真贯彻执行有关民非单位管理的政策法规,经常主动与业务主管单位沟通情况,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切实加强了民非单位的管理。同时,严格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该哪一级登记管理的由哪一级登记管理,明晰责任,该上交的上交,该下放的下放。(二)做好民办非企业单位年检工作。对民非单位进行年度检查是政策法规赋予民间组织管理部门的职责和主要管理手段,同时,也是我们掌握民办非企业单位运转情况、加强与民间组织联系的必要措施。根据暂行条例的规定,每年年检我们主要检查民间组织的遵纪守法、照章(程)办事、履行登记手续、财务管理和从事活动的情况。今年是对民办非企业单位进行年检的第三年和财务审计的第二年,针对不同情况,我们打破常规,采取了灵活的年检办法,区别情况分类对待,经与业务主管单位协商,分别牵头召开了文化、科技、体育、综合类民非单位年检动员部署会议,统一发放了年检材料、年检说明和会计师事务所的“明白纸”。通过业务主管部门、登记管理机关和会计师事务所三家联合讲课的方式,将今年年检的要求、报送时间和有关事项以及财务审计的情况等有关内容一一说明。对其他未开年检会的民非单位,通过电话通知的办法,逐一解释年检要求和内容。(三)开展全市民办非企业单位诚信建设活动。民间组织管理工作的原则之一就是抓培育发展,帮助民间组织建立自律机制,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在章程规定的宗旨和业务范围内开展活动。由于民办非企业单位产生和发展的时间不长,相关的法律法规和配套政策还不够健全完善,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法制观念淡薄,社会责任和社会公益意识不强,营利化倾向较重,内部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组织行为不规范,自律机制不健全,信誉缺失等。为进一步促进我市民非单位健康持续发展,规范民非单位行为,提高民非单位社会地位,使其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发展道路,根据民政部关于开展民办非企业单位自律和诚信建设活动的通知精神和省厅的安排部署,我们在全市民办非企业单位中开展了诚信建设活动。截至目前,已有100多家市属民非单位响应了倡议,有的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社会公益活动,诚信建设开展得有声有色。(四)开展民办非企业单位管理专项执法检查活动。民间组织管理的另一个重要原则就是抓监督管理,依法查处民办非企业单位的违法行为,打击非法民间组织,确保民间组织队伍的纯洁性,确保社会政治稳定。为营造良好的民间组织发展氛围,根据国务院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民政部取缔非法民间组织暂行办法,自5月中旬开始,我们会同政策法规处、县(市)区民政局,与有关业务主管单位密切协同,对全市进行了民非单位管理执法集中查处活动。共查处200多个民非单位,有效打击了非法民间组织,进一步规范了民非单位行为,起到了教育、警示和威慑的作用,受到了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好评。省、市多家媒体都进行了报道。(五)举办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培训班。为贯彻落实财政部、民政部“关于认真贯彻实施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的通知”精神和省民政厅民间组织管理局的统一要求,我们将于近期会同财政局对全市民非单位的会计人员进行一次新会计制度的培训,确保民间组织健康顺利发展。三、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近年来,通过登记管理机关和相关部门的努力,基本理顺了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管理体制,扭转了统一归口登记前政出多门、职责不清、管理无序的局面,初步建立了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的政策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了民间组织管理格局。但同时,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一)体制不完善,监督管理不到位。20xx年批准设立的市民间组织管理局是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隶属市民政局,是全市民间组织的登记管理机关,负责全市民间组织的登记和年度检查,监督民间组织活动,依法查处民间组织的违法活动和非法组织。对民间组织进行监督管理和开展执法活动是登记管理机关的一项重要职能。行政许可法实施后,虽然是登记管理机关但却没有执法权,缺乏行政执法的基本职能,难以做到依法行政,外出执法必须协同政策法规处一起行动,管理力量薄弱,监管不到位,矛盾突出。国家、省级民间组织管理局都是行政部门,青岛市民间组织管理局也是行政部门,而济南不是,管理起来难度较大。为确保上下对口,理顺关系,建议编制部门将民间组织管理局的社团管理处和民非单位登记管理处两个业务处并入市民政局,由事业编制改为行政编制,并成立专门的执法督察队伍。(二)法律法规不健全、政策环境不完善。我国虽然制定了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但法规仍然不够健全,现行登记管理条例在很多具体问题上缺乏明晰的界定和具体可操作性的规定。一是立法层次比较低。民非单位综合了社会服务的各个部门,涉及除生产、经营领域以外的全部行业,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组织。而有关民非单位管理方面的法规只有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且是暂行性行政法规,层次较低,缺乏应有的法律效力。如,暂行条例和民办教育促进法比较,前者调整范围大于后者,而效力却低于后者,极不协调。二是暂行条例滞后,问题重重。其一,暂行条例缺乏关于民办非企业单位培育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其二,暂行条例与民办教育促进法在许多问题上不衔接、不统一。民办教育促进法中规定所谓社会力量办学指利用“非财政性教育经费”,与暂行条例有冲突之处。财政部颁布的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中关于非营利组织得不能有任何经济回报的规定与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可以回报、奖励的规定冲突。其三,有关民非单位名称的问题与教育、卫生部门的政策法规也存在冲突。因此,建议尽快修订国务院暂行条例或制定作为基本法的民办非企业单位法,对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基本问题,如民非单位的设立、组织和活动、资产与财务管理、管理与监督、扶持与奖励、变更与终止以及违法者的法律责任等,作出明确的规定,并在有关立法中加强对民非单位的调整,明确其法律地位。(三)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界定不准确,缺乏科学的评估标准。暂行条例将民办非企业单位界定为“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这种非营利性活动的界定在实际工作中很难把握,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而且工商部门与民政部门对营利与非营利的理解不一致,管理冲突频发,出现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查处民政部门登记的民非单位的现象。原因是民非单位的活动有了所谓的“收益”。民非单位无所适从,既不利于管理工作,也不利于民非单位的发展。事实上,区分营利与非营利的根本不在是否营利,而在营利如何分配。尽管国家在保证民非单位的“非营利性”的性质上,从宏观角度给予了明确规定,但登记管理机关在履行职责时缺乏明显针对非营利性的有效制度和具体标准,具体工作很难操作。因此,建议逐步建立科学性与可行性兼顾的非营利性评估机制,其中应包括健全的评估制度和详细的评估标准。(四)缺乏相应的优惠政策,阻碍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发展。为确保民非单位的非营利性,国家规定,民非单位的盈余资金不得在成员中分配,只能用于事业发展,注销后财产不得私分,必须全部用于社会公益事业。但国家又无与企业相区别的特殊优惠政策,投资者不能取得任何经济回报,不享有资产所有权,导致了非营利性民办机构和在工商部门登记的经营性民办机构难以界定和区分,严重阻碍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发展。为促进民非单位的发展,必须有一定的优惠政策。建议尽快完善税收、土地、社会保障等各项优惠政策。(五)设置民办非企业单位双重管理体制存在不协调。民非单位登记管理工作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在当时的背景下,由于民非单位发展不平衡、自律性差、管理手段不足,单纯的依靠业务主管部门或者登记管理机关都不能确保管理的效果。因此,当时条件下设置民非单位双重管理体制是有积极意义的,发挥了好的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双重管理暴露出来的矛盾和问题也越来越多,政策法规的不协调、不衔接,甚至冲突都严重制约了民非单位的发展。很多新兴领域有社会需求的民非单位由于没有业务主管单位,无法登记。行政许可法实施后,许多原来的业务主管部门没有了许可权,有许可权的部门由于不允许收费,态度不积极,造成了一些民非单位没有业务主管部门,无法按规定年检。因此,建议适时调整双重管理体制,由登记管理机关一家负责民非单位的登记和管理。 关于丰林林场发展特色经济促进文明建设情况的调查今年,对于座落在小兴安岭南麓密林深处的丰林林场来说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年。这一年该场自营经济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户均收入超过了万元大关。林场被林业局授予先进单位,被森工总局授予“兴林奔富”先进集体和森工总局先进集体,又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精神文明建设标兵单位。这一系列的荣誉使丰林人激动,使丰林场沸腾。对于有些单位来说获得这些荣誉是轻而易举的,但对丰林人来说确实来之不易。当我听到这一系列令人振奋的消息后,先是感到惊讶,后是感到欣慰。我们知道,这荣誉背后的酸甜苦辣只有丰林人才能体会得到。看到这些荣誉,我们的思绪随同该场党政领导回到了丰林林场开发建设的历史,而更引我们关注的则是该场近几年的脱贫致富过程和两个文明建设取得的成就。一、辉煌的过去与难堪的处境丰林林场建场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1956年。该场林地面积11295公顷,海拔400米。距局址71公里。年气温最高摄氏37、最低摄氏零下42。平均无霜期为90天。现有住户191户,人口650人。其中在册职工188人,退休职工76人,社会救济人员22人,并有一所小学,在校生50名。丰林林场建场40多年来,一直以木材生产为主业,曾经创造过年产5万立方米的辉煌记录,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那时真是吃穿不愁,高枕无忧。可是由于多年来,重采轻育,致使森林资源逐渐枯竭,木材产量逐年减少,从1989年开始出现职工工资和其它费用欠帐。由于丰林林场交通闭塞,海拔较高、土质贫瘠、缺少平地、无霜期短、虽是山清水秀但不适合种植各种粮食作物,加上山产品匮乏,使林场经济渐渐陷入了困境。一时成为出了名的贫困林场之一。那时大批青壮年纷纷外出打工,甚至有的举家迁出常年不归,高峰时全场240多户只剩下140户,可谓背井离乡寻出路,群众无奈叹萧条。那时,职工自营经济年总收入户均不足300元,林场贫困到了极点。40平方米的砖瓦房结构住房只能卖400多元。更为严重的是小学升初中因为贫困升学率仅达20。林场的未婚女青年纷纷远嫁外地,外地的女青年因为这里贫穷没有嫁到丰林的,致使林场40多位大龄男青年娶不上媳妇。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面对严酷的现实,林场党政班子不等不靠,带领职工群众艰难探索着生存、发展、致富的道路。二、寻找致富之路山重水复1、思想解放,前途明亮计划经济条件下产生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是不可能自然改变的。如果这种惯性带到市场经济环境中,就会逐渐被淘汰。现在看来,对这种常识的认识是普遍的。而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对于一个偏僻的林场来说,简直不可想象。丰林林场的领导班子深刻认识到了这一点的重要性。他们开展了积极的宣传教育工作,讲形势、摆事实,教育广大职工群众转变思想、更新观念,要彻底摆脱单纯依赖“大木头”的思想和小农意识,让职工群众看到有困难,也有机遇,事在人为,路在脚下。只有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从封闭状态走出来,才能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只有走自立自强,自我发展之路,丰林的职工群众才有出路,丰林林场的发展才大有希望。2、立足局情场情,靠发展特色经济突破为了寻找脱贫致富之路,丰林林场着实下了一番功夫。他们曾经尝试过平菇、木耳等食用菌的栽培;尝试过人造板、木旋等木材加工剩余物的开发利用;还尝试过牛、羊、鸡、鸭、蜂和林蛙的养殖。但都没有形成规模或半途夭折。在丰林林场,种植中药平贝早已有之。尽管只是零星散户在房前屋后的少量种植,没有形成规模效益,但精明的丰林人在探索中发现种植平贝,投资少,风险小,周期短,见效快,是发展职工自营经济新的增长点。把它确定为立场项目是符合丰林实际的。3、党员干部率先垂范,职工群众干劲十足刚开始,职工群众对种植平贝没有足够的认识和信心。场领导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他们认为,只有带头发展经济才是最大的讲政治;只有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才是丰林林场最实事求是的步骤;只有党员干部带头示范才最有说服力。为此,他们采取大户带小户、群众看干部的做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推广平贝种植的过程中,广大党员干部不仅找到了脱贫致富的路子,从中也得到了锻炼;职工群众从党员干部的实践中看到了希望也增加了信心,从而密切了干群关系。使林场迅速掀起一股种植平贝、发展职工自营经济的热潮。从最初的零散户种植,发展为现在的近20万平方米的绿色面积,成为我局最具规模的平贝种植基地。三、依靠科技发展柳暗花明1、强化科技意识,从治愚昧入手刚开始种植平贝时,由于种植户少,大多数人缺少经验,且信天由命。致使平贝产量低质量差,售价也无法提高。针对这种情况,林场党政班子认为,发展平贝种植业,必须以科技为先导,只有科学种植,科学管理,才能增加产量,形成规模,提高质量,增加产品附加值。他们一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到平贝种植较好的场所参观学习;请科技人员讲授种植常识;请有经验的人员传授种植技术。二是购买科技书籍,播放录像,教育职工群众提高文化水平,增强科技意识,不断提高科技素养.从而形成一个学科技、用科技的氛围。三是开展经验交流,动员本场有经验的种植户帮助、带动没有起步或刚起步的种植户。从而大大提高了职工群众的科技意识和互助意识。弘扬了团结、友爱、协作的优良品质。2、建立奖励机制,发挥典型示范作用丰林林场注重典型示范效应。当他们看到还有人徘徊观望的时候,班子决定以典型示范来带动全面。他们抓住这一契机,大张旗鼓地开展了以“自立自强光荣、劳动致富光荣、互帮互助光荣”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表彰了以张兆义等10名同志为代表的典型示范户。这些示范户过去家里非常贫困,都是通过发展平贝等自营经济项目,脱贫致富的。现在看来,这种典型示范作用是非常大的。张兆义原来是丰林最大的平贝种植户,过去由于贫困,仅有的一个儿子取不上媳妇。去年,靠7万多元的平贝收入致富后,竟在一天有3个媒人带着3个姑娘来相亲的。几年来,丰林林场种植平贝大户的名单在不断变化着。今年你是大户,明年就有超过你的。现在就有许多平贝种植户超过张兆义的。在采访过程中,我们在场区和家属区看不见几个人。而在平贝地里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丰林林场在发展平贝等自营经济中,出现了只有在过去的劳动竞赛中才能看到的“比、学、赶、帮、超”的可喜局面。从而大大促进了职工自营经济的全面发展,创出了自己的特色。四、扶弱助强献爱心,水乳交融情谊真丰林林场在发展特色经济过程中,本着凡是有利于职工自营经济发展的,都努力去做。他们一是结合林业企业产业产品结构的调整,努力发展具有本场特色的职工自营经济,以平贝种植为龙头,带动其他项目发展.二是主动向上争取政策,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先后争取10万平方米平贝专用地和2万平方米土质改良专用地。解决400立方米木材,用于改善平贝加工条件。三是结合“扶贫解困献爱心”工作,加大扶贫力度。党员干部建立了联系户,领导干部结对帮扶。对于贫、特困户,领导干部不仅在资金项目上帮助他们、引导他们、鼓励他们,还言传身教手把手教他们。用职工们的话说,场领导干部不仅有爱心还有耐心。特困户黄桂林,20多岁,父母双亡、本人患类风湿,严重时卧床不起。原场长牟万金主动与他结成帮扶对子,并为他解决资金、种子、化肥等问题。领导班子调整后,支部书记宋宪林、场长王明杰主动接过前任的担子继续帮扶。他们说虽然领导换了,但党的宗旨没有变,政府的关怀政策没有变,我们的决心没有变。他们帮助黄桂林维修住房,组织干部群众为他捐衣捐物,让他干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以增加收入,还在上级部门支持下为他办理了最低生活保障。场领导班子对全场职工始终坚持了“五必访”(即职工患重病、死亡、子女上学、家庭遇灾、子女结婚)。另外对老人再婚、70岁以上老人过生日,全体班子的成员都要到场祝贺。五、脚踏实地谋发展,风物长宜放眼量成绩面前,丰林林场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他们深深意识到带领职工群众与时俱进,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是历史赋予的责任.他们正按照党委和局的总体工作思路结合林场实际积极谋划新的发展战略,全面推进林场各项工作的开展。他们继续坚持以平贝为主业,多业并举的方针,进一步实施创特色、打名牌的战略。一是他们根据全局平贝种植面积已达103万平方米,年产值高达1030万元,已成为一项不可忽视的产业这种情况,建议局成立平贝协会,实行平贝种植产业化经营、科学化管理。分散种植,统一管理。统一质量标准,统一销售价格。加强信息交流,力促产销见面,减少中间环节。以减少由于信息闭塞,坐在家里等收购,受中间商制约而大部分销售利润流失的问题。二是在丰林人靠种植平贝致富的情况下,他们始终保持一种忧患意识,他们感到在平贝已成为林场的支柱项目的同时,也隐藏着很大的风险。他们把眼光放在我国已加入WTO,今后面临世界经济发展一体化这个高度上;放在假如以后平贝经济走向衰弱,我们怎么办这个角度上;放在了绿色种植,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上。因此,他们通过不断拓宽经济发展的渠道,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探讨参加保险的可能,主动争取市场,掌握市场等多种途径,把风险转移、降低到最低限度。他们从培育产业基地入手,继续壮大声势,不断提高知名度,力争形成以丰林为中心的平贝种植、科研、管理、销售一体化的新格局。这样特色才能名副其实,优势才能发挥作用。三是在特色经济得到较快发展,职工逐步脱贫致富的情况下,林场党政班子注意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引导群众富而思源,富而思进.明确没有党的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就没有丰林的今天.致富以后不要忘记困难职工,不要忘记企业发展,积极为全局经济振兴做贡献.他们认真开展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宣传教育活动和“讲文明、改陋习、树新风、塑形象”活动,引导职工群众崇尚科学反对迷信,拒绝邪教和非法宗教活动.他们动员职工群众进一步加大环境建设力度,植树种花,修整街道,设立标语.以良好的环境陶冶和塑造丰林人文明健康,开拓创新纯朴无私的精神风貌.六、两个文明结硕果,生机勃勃气象新1、从数字看发展。从近几年丰林林场种植平贝的实践看,他们的思路正确、措施得力、效果明显。从近3年该场仅平贝收入的统计数字就可看出惊人的变化。1999年末统计商品贝纯收入46万元,户均纯收入3000元;家庭收入超万元的22户,占总户数的13;20xx年在遭受前所未有的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商品贝纯收入50余万元,户均收入超过4000元,家庭收入超万元的37户,占总户数的20;20xx年商品贝纯收入已达170多万元,加上其它收入,全年自营经济总收入200余万元,人均收入超4000元,户均收入已超过万元。另外,在地下还有价值650万元的母贝。他们力争今年平贝收入达到300万元。2、从场情看变化。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百姓才能安居乐业。丰林林场的发展更能说明了这个问题。一是林场政治稳定,社会治安秩序明显好转,已连续6年没发生各类刑事案件。去年被评为市级文明小区。二是外出打工人员纷纷返乡,其它场所和山下单位的职工也有到丰林落户的,由过去不足140户增加到现在的191户。使过去400多元的住房现在能卖到3000多元。三是大龄青年婚姻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仅去年就有13对大龄青年成家立业。到目前为止,只有6位大龄男青年还未成婚.四是林场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放眼望去街道错落有致,清洁宽敞。庭院整齐美观,院外花草成行。清溪河源头清澈甘甜,滋润着富裕的平贝之乡。真是全场群山环绕,场区鸟语花香。大有世外桃园之意境。五是职工群众生活明显提高,职工群众的精神面貌也有很大的改观。商饮、服务、加工、运输已形成规模,96年以前全场仅有7部电话,而现在已有30部,而且还有100余户待装.各种家用电器和摩托车已进入百姓家,过去杀一头猪一个月卖不出去,而现在一个星期两头猪不够卖。96年全场仅有6台农用三轮车,其他车辆根本没有。而现在大小车辆达130台,配套农机具20余台(套),小卖店有6个,修理部3个,米面加工点6处。也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小学升初中率已达到100。六是平贝种植业的发展,提高了丰林林场的知名度.过去因为贫穷出了名,现在靠平贝又出了名,一些外地的单位或个人经常到丰林学习平贝种植经验或购买种子。丰林的平贝火起来了,帮助外场指导平贝种植的职工,都被当地尊称为技术员。七是丰林平贝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其他自营经济的发展,给封山育林后的林区职工出路找到了答案,同时也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开展,林场的党建工作、民主管理、安全生产、计划生育、综合治理、信访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已连续39年无森林火灾。七、几点启示在丰林采访,我们收获甚丰。它不仅给我们带来了欣喜和沉思,更重要的是给我们带来深刻的启示。启示之一,有一个思想解放,敢为人先的领导班子是推动两个文明建设的根本。我们国有林区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生产生活,当主伐停止后,似乎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基础,职工感到失望、惘然和不知所措是必然的,而这时解放思想尤为重要,领导班子能超越自我敢为人先的精神更难能可贵。从几年来丰林林场从兴盛到衰落,从低谷走向振兴的过程我们可以从中悟出一二。他们敢想、敢为、敢闯、敢超,同时他们注重实际,方法得当。在介绍种植平贝的意义时,支部书记宋宪林的鼓动语言别具特色:“一亩平贝住平房,二亩平贝住楼房,三亩平贝亮堂堂。”既形象又生动,既朴实无华又有感召力。当谈到林场平贝业的发展时,场长王明杰既喜形于色又感到忧心忡忡。喜的是丰林的平贝发展已形成规模,成为林场的立场项目,平贝提高了丰林人的商品意识,平贝使丰林人致富。忧的是丰林林场土地贫瘠,山地多、耕地少,按现在的平贝种植速度发展下去,总有一天将无地可种。王明杰又提出一个大胆的设想:“有条件时丰林林场集中建一栋住宅楼,将所有住户搬进楼里,这样既能改善职工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还能腾出更多的平地,进一步扩大平贝种植规模。”这是一个大胆、务实、合乎逻辑的设想。两位领导的言谈让我们看到了丰林人的性格、丰林场的精神。启示之二,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路子,依靠科技致富是推动两个文明建设的前提。发展职工自营经济,如果强求一律赶时髦的话可能有一时的轰动效应,但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不可能稳步健康的发展。我们曾经有过尝试,也付出过代价,所以在上马新项目时搞好科学论证,把握市场导向,看有没有潜力、有没有优势、有没有发展前景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丰林林场不坚持扩大适合本地特点的平贝种植,而是各种项目齐头并进的话,那么,丰林就没有今天。其他场所也种植平贝,但从规模和长势看,显然不及丰林。如果丰林不搞科学种植、科学管理、不断提高平贝的科技含量的话,那么丰林的平贝就没有优势,更形不成特色。没有特色就没有市场,没有市场就没有发展。启示之三,有一种共同致富的精神,是两个文明建设的灵魂。丰林林场的平贝种植,从领导干部到职工群众,可谓铺天盖地。这是一个特色。他们在发展平贝经济的实践中,既有思想发动,又有干部带头示范;既有学习典型,又有互帮互助,充分体现了“爱民工程”的主导思想。展示了一种不畏艰难困苦,同心同德,齐心协力,积极进取的集体主义精神。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共同的利益,看到凝聚力,看到一种决心和士气。我们的最终目标是走向共同富裕,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两个文明建设的灵魂。启示之四,思想统一,两手齐抓,是推动两个文明建设的保证。共同的利益是一条纽带,而有效的工作运行机制,是两个文明建设的根本需要和保证。丰林人在发展特色经济中不忽视精神文明建设,领导班子切实做到了“两手抓,两手硬”。从整齐的街道庭院,纯朴的乡情民风,融洽的干群关系,良好的治安秩序,到人们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你都会感到这里两个文明相互促进的巨大作用。从这里我们看到了林区发展的希望和未来。平贝:即贝母。 23 /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