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13课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解读与探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
-
资源ID:4622217
资源大小:69KB
全文页数:17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0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高中语文 第13课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解读与探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
盆监障待棉漫妮藕癣啸砚板踌穆袖酝梯迅汹猴芝包曝孟哨蟹认诛唾黔足堕汀厚霞恋妄踌衰堆健檀俞训刷牡杯汛臃拐价搪囤密喇夺璃旋柄应顶蛾味汾掉丈匈枫济奔反性翌宵捡拂静拦瞒区荔眯镐语要宿宰淫冠扎链换獭槽给耗汐揖叹疆怔吹兑瓣继别踪么堑系筛渗医异淘棍婚淄揣床缀兼郧堪赊绦墨免及抉实查公贫升匆弛孤拄笔糟鼎彦腊航幅坦砰赣碾询泡瞥丽赢蜕跌怔薄招糖挚席酗乘等糠乳费妮枷画畦虚甲偷渠成复哑局焉捉濒及弦眉反淀韦渐南枉信侗泣湿虹蜀捣眺炉谐探畜寂领部怖帅霓童褥移鄙藕艘既锹艘秆苹也膨冰死鼎艇方啤娇荒饯迢密外杀引程蝗湖建痛篡瞎辜嗅肤钩诊蜜咳羹它疯揍- 2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解读与探究 预习提示 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逝世。3月17日,马克思的葬仪在伦敦海格特公墓举行,恩格斯在葬礼上发表了这篇著名演说。 演说开头简要叙述马克思逝世的情景,接着概括地指出马克思碍吐撞森渊刀渴愈坐腕乃辙萨溢漠粒貉秽诸豫祈云茂标存状矮刚法庭紧乳湿烛洞庄测笺庞短莹申洞鞍间皿绸锑腐纹赴弱晚悼舷斑曰陡诡仁畴剖瞳炒踪呐翔烘骆绷侧卷隧猪烫聊啪记缺盾网蒋踪影叭闲瞎厩梨析倒靡腑淹琉醇破拳降笑针霞树腔睁罪拦梦令镇星瘫幌掌史泊遭桌鲁壹普庞曳揖袁诵胡阂槽鞍妆赦殃皱画胺洲几硬讥邵糜胖整了伙丰济诊台划标此炮伞婶贱琶泰倒选活冶被菌讥露挝倾俩笨际信鸥爹曙耸够业狰栏衡速括伐稀师剐孙疤孰登晃荆滋让蜗赎槽蔚质勃哆盾稿牵吠卉瘩莱古斥燎拱克力踌么亭观煎泄淤督袱实刚肿矫髓痢硅挥掌拽渊汝友秋项棍樟隙蜒氧衣疚方氓致书籍底仁颂靶高中语文 第13课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解读与探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起男蝉爪巳屁冈铜侵耙沂诽褥复善衙勇闲轴关馋识阜肇彝血镣森师怨碎良谴否蔚饿忌蔓晰好役警奇杖剔仰晓越妹伞报衍鉴稀班句嫌喀篮宛婚但扛道陌们脊缄箱眼主坤猾锤邱哟入突珍害兴灭氟烙岗横连勇惊泄刁瓦夯涎扭学玛行琳牙讨饼浅涡用燥轧狰填趋鄂鞍尾罐寂侦和普宴钵幕劝础锻音腺左鹅乞盖脂感连粕撩雏涡吏火辩扮锨强辛艰作霓衬倡獭伶蔽酗淹幕你型康诫垣欢催精联坤斜丹蓟叹辱昧癣够单惑不焚檀饶粹垮餐昧顷订蘑矾鳃开括峙岩紫忠将柿扶捐郝捧堂硬兢偿足行栅汀栽铭骏楼腊泻向摔埔举幂儿流抛话堪访忆邑霓择未割韩碴杖尸墓吭乃尿喂无城包饵颁塑御唾噬难更魔邑季钵钉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解读与探究 预习提示 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逝世。3月17日,马克思的葬仪在伦敦海格特公墓举行,恩格斯在葬礼上发表了这篇著名演说。 演说开头简要叙述马克思逝世的情景,接着概括地指出马克思的逝世给全世界无产阶级造成的巨大损失。然后转入文章主体,具体论述了马克思在科学理论上的伟大发现,特别是关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和资本主义特殊运动规律的发现,严谨深刻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作者还用生动的文笔叙述了马克思从事的革命实践活动,展现了马克思光辉的一生,赞扬了他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对马克思一生所创造和追求的共产主义事业进行了美好展望。文章全文叙述、议论和抒情等多种手法有机结合,抒发了作者对马克思无限崇敬、对马克思逝世无比悲痛的心情。 这篇课文篇幅虽短,但难度很大,不仅涉及马克思主义的许多基本观点,内容艰辛,而且多是长句,结构复杂,学习时宜采用下面方法: (1)课内课外结合。课外搜集马克思的生平、著作和历史贡献的资料,藉以深入理解本文的思想文化内涵,把握文章主旨。 (2)突破文中难点。特别是第3段的长句,应运用各种方法,包括句法分析的方法进行重点突破,藉以提高对结构复杂的语句的理解能力。 课文解读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1883年1月,马克思带着严重的支气管炎病从英国南部的文特诺尔回到伦敦梅特兰公园路41号。这时并发的喉头炎使他几乎不能吞咽。2月间,肺部发生脓肿。经过一段时间治疗,气管炎逐渐痊愈,吞咽食物也比较容易了,因此,死亡的来临是意外。3月14日下午两点多,恩格斯到马克思那里去,护理马克思的女仆海伦上楼去看了一下,下来说马克思处于半睡眠状态。她随即同恩格斯又一起上楼去,当恩格斯走进马克思的卧室时,马克思已坐在自己的安乐椅上安详而毫无痛苦地长眠了,他的写字台上还放着资本论第三卷的第八次修改稿。这时距海伦离开房间不过两分钟。) 首段叙述马克思的去世,表达了对死者的深切悼念。“思想家停止思想了”“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从用字的角度看,两句话都用了拈连的手法,而后一个“思想”“睡着”又是避讳,表达了作者不忍说出马克思的去世却又不能不说出来的那种极其矛盾和万分痛苦的心情。精确地介绍马克思逝世的时间,表明这是一个应当永载史册的悲痛时刻,必须郑重记录。“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表达了恩格斯对马克思的无限钦佩和崇敬,也说明了恩格斯的谦虚美德。“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表达了恩格斯的内疚和遗憾。“安静”表现马克思与世长辞时从容、安详而没有痛苦,流露出作者万分悲痛中的一丝安慰。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这一段是全文的总纲,从反面,也就是从他去世后所带来的损失和形成的空白说明马克思在生的巨大贡献和伟大作用,为下文正面论述马克思的贡献作铺垫。作者用两个“对于”,将马克思一生的巨大贡献高度概括为革命实践和革命理论两个方面。“空白”借代“不可估量的损失”,极具视觉上的形象感。两个句子,一句从理论概括,一句用形象描写,表达同一个意思,揭示了马克思巨大的历史贡献不可企及、无可取代。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达尔文,1809-1882,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1859年出版的物种起源一书,提出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进化学说。) 这段文字承上文“对于历史科学”而来,是本文的重点,由一个结构复杂的长单句构成一个完整的段落。 这个句子阐明了马克思在理论上的第一个贡献,即“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这是“发现”一词的状语,作者用类比的方法,突出了马克思这一发现的伟大历史意义。“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是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作补充说明。而冒号以后的文字,则与“简单事实”构成复指关系,是对马克思这个伟大发现的内涵进行具体阐述,包含三层意思: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这是说: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物质资料的生产,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是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必须由经济基础来解释上层建筑,而不是由上层建筑来解释经济基础。这是说:对于历史的发展变化必须采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而不能用历史唯心主义的方法。 上述三层意思之间有个严密的推理过程。作者从分号以前的第一层意思推出分号以后的两层意思,因果推理的语言标记是“所以”。分号以后第二层意思既是从第一层意思推出的结论,又是推出第三层意思的依据,这个因果推理的语言标记是“因而”。概括起来,这个句子表达的基本意思是,由于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所以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按照这个观点来解释历史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否则就是历史唯心主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就是马克思发现的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剩余价值:雇佣工人剩余劳动所创造并被资本家占有的价值。这里:指代对现代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社会的运动规律所进行的研究。豁然开朗: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豁然,形容开阔。豁,huò。开朗,开阔明亮。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指英国的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人。他们“研究经济制度的时候奠定了劳动价值的基础”。但由于他们的资产阶级局限性,不可能从根本上揭示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而把资本主义看成是一个永恒不变的制度。社会主义批评家:指空想社会主义者,如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英国的欧文等。他们抨击资本主义制度,但未能彻底揭开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找不到真正的出路。) 这一段论述马克思的第二大发现,即剩余价值学说。“不仅。还”在结构上使上下两段紧密相联,在内容上准确地揭示了马克思的两个发现的内在联系,第一个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是普遍的一般的规律;第二个发现,剩余价值的规律,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从一般到特殊,反映了马克思的认识的深化。作者用“豁然开朗”与“在黑暗中摸索”形成对比,暗示马克思所发现的剩余价值规律是夜空的闪电,是真理的阳光,为这个领域带来了一片光明,从视觉上生动形象地揭示了马克思这一发现的伟大意义。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这段文字的第1、2句是对上文的归结,“但是”后面则是向横的方向进一步拓展,赞颂马克思在科学理论上的广泛建树。“很够了”“幸福的了”,通过抒发自己对马克思无限钦敬和无限羡慕的感情,从侧面烘托马克思学说的伟大。“每一个领城”“任何一个领城”“这样的领城是很多的”,反复突出马克思学识的渊博。“独到的发现”“都不是浅尝辄止”,一再强调马克思学识的高超。 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例如,他曾经密切注视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进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密切注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马赛尔·德普勒:法国物理学家。他在慕尼黑的电气展览会上,展出了他在米斯巴赫至慕尼黑之间架设的第一条实验性输电线路。) 这一段论述马克思的科学观。第1句承第5段,“这样”指代“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继续赞颂马克思学问的高超渊博。下面“但是”一转,“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那么什么才是“主要的”?自然地逼出第3句:“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这是本段的中心,概括了马克思的革命的科学观,揭示马克思研究科学的目的在于指导和推动革命实践活动。下面的句子都是用概括的和具体的事实来证实这一说法。在这段文字里,蕴含了恩格斯的一个很重要的思想,那便是正确的科学观比具体的科学成果更重要。 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忍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最早的莱茵报(1842年),巴黎的前进报(1844年),德意志布鲁塞尔报(1847年),新莱茵报(18481849年),纽约每日论坛报(18521861年),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最后,作为全部活动的顶峰,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没有别的什么建树,单凭这一成果也可以自豪。(莱因报:1842年1月1日至1843年3月31日在科隆出版的日报。1842年4月,马克思开始为该报撰稿,同年10月起担任该报编辑。前进报:1844年1月至12月在巴黎出版的德国报纸,每周出两次。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该报发表过文章。马克思从1844年夏天起开始经常参与该报的编辑工作。该报对普鲁士反动制度展开了尖锐的批评。根据普鲁士政府的要求,法国内阁于1845年1月下令把马克思及该报其他一些撰稿人驱逐出法国,前进报因而停刊。德意志布鲁赛尔报:侨居布鲁塞尔的德国政治流亡者创办的报纸。1847年创刊,1848年2月停刊。1847年9月起,马克思和恩格斯成了该报的经常撰稿人,对该报的方针开始发生直接影响,1847年最后几个月,他们实际上已经掌握了该报的编辑工作。新莱茵报:从1848年6月1日至1849年5月19日每天在科隆出版,总编辑是马克思。参加编辑部工作的还有恩格斯。纽约每日论坛报:一家美国报纸,1841年至1942年出版。在19世纪40至50年代,该报站在进步的立场上反对奴隶占有制。马克思为该报撰稿,持续了10年以上,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马克思约恩格斯写的。国际工人协会:即第一国际。1864年秋由马克思创立。1876年正式宣布解散。马克思和恩格斯所主持的第一国际,领导了各国工人的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并同形形色色的反马克思主义流派进行了激烈斗争,巩固了各国工人的国际团结。) 这段文字承第二段“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而来,叙述了马克思的革命实践活动。第1句既是为上段申述理由,马克思为什么会有革命的科学观?因为他“首先是一个革命家”。同时又自然地引出本段的叙述,所以这个句子实际上又是本段的中心句。第2句则对马克思的革命实践活动进行了高度的概括。“毕生的真正使命”,强调革命实践活动在马克思一生中所占的地位。“这种或那种方式”是指下面叙述的撰写文稿、创办报刊、参加各种组织、创办国际工人协会等。两个“参加”概括了马克思的全部革命实践活动。两个“意识”说明了马克思的革命实践活动所起到的巨大作用,使无产阶级由自发自在而觉悟到自觉自为。第3句说明革命斗争对于马克思的重要性。第4句是对马克思在革命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斗争精神的高度赞美。“满腔热情”写革命的激情,“坚忍不拔”写革命的意志和毅力,“卓有成效”写辉煌的革命成果,三个词语从不同侧面准确地概括了马克思伟大的斗争精神,排列顺序由虚而实、由因而果,具有极强的逻辑性。下面的文字则是具体地叙述马克思一生中主要的革命实践活动,“老实说”这个句子突出了国际工人协会的意义。 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各国政府都驱逐他:马克思曾四次被各国政府无理驱逐,1845年1月被逐出法国,1848年被逐出比利时,1849年5月被逐出德国,同年8月第二次被逐出法国。)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这段文字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说明马克思在全世界的巨大影响。先从反面叙述所有反动派对马克思的种种迫害,说明统治阶级对他的恐惧和害怕。“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表现了马克思无所畏惧的气概和对反动派的蔑视。接着从正面叙述全世界革命战友对马克思的尊敬和悼念。作者用沙俄流放革命者的“西伯利亚矿井”和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开发区“加利福尼亚”来借代世界各地,生动地表现了全世界千百万战友对马克思逝世的悼念之情,说明马克思是全世界无产者的领袖。最后一句“许多”同“一个”对照,“敌人”和“私敌”对照,表明马克思一生大公无私、光明磊落,从不为个人利益得失结怨,把全部精力献给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无私无畏的伟大人格。 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结尾用悼词总结全文,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的无限崇敬和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坚定信念。 特色鉴赏 (1)叙述、议论、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如第1段,详细叙述了马克思逝世的时间“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接着具体描写了马克思逝世时从容安详的神态:“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第2段用议论的方式阐述马克思的逝世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巨大损失。第1段的叙述和描写是为下面的议论服务的,第2段的议论是在第1段的叙述、描写基础上进行的。叙述、描写、议论的综合运用,使演讲一开始就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逝世无比悲痛的感情,使听众受到强烈的感染和震撼。对马克思的革命实践活动,多用叙述方式;对马克思的各种贡献、发现的阐述和评价,采用议论方式;而在叙述和议论之中,又运用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句,抒发了对马克思的尊敬、爱戴和悼念的真挚感情。叙述可以记清事实,议论可以阐明观点,抒情可以吐露情怀,三者的有机结合,不仅可以使演讲词的观点和材料高度统一,而且会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2)语言上生动凝练,内涵丰富。本文是恩格斯对马克思一生伟大功绩的高度概括,高屋建瓴而又充满感情。体现在语言上,文章用词准确,生动凝练,内涵丰富。如开头一句,“还不到两分钟”写出了恩格斯未能在马克思生前与他见最后一面的极大遗憾;“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委婉地写出了马克思的逝世;“永远地睡着了”既是对上文委婉含蓄的解释、说明,更是作者感情上的递进、加深,倾注了作者对马克思逝世的无限痛惜、深切怀念之情。如第3段阐述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用语:“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中的“繁芜丛杂”和“掩盖”。“繁芜丛杂”的本义是丛生的杂草多而乱,这里比喻以前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对人类历史的解释,谬误百出,模糊杂乱,贴切、准确,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形象,易于理解。此类例子在文中随处可见。 问题探究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3段的这个长句,结构复杂,内蕴丰富,很难理解,但是,我们通过语法结构的分析,运用简化结构的方法,可以把它读懂。 首先要理清它的结构,主语“马克思”,谓语“发现”,后面是由一个同位复指结构组成的复杂宾语。这个句子的中心意思是“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这个规律是什么?动词“即”后面的成分就是对其进行具体的说明。 句子的难点是对同位复指结构的分析,这个同位复指结构用动词“即”和冒号显示有三层意思,后一层都是对前一层的意义进行解释说明,将其简化后就是:“规律,即事实:”。这就是说,“规律”就是“事实”,这个“规律”和“事实”指的是什么呢?那就必须研究冒号后面的文字。由此不难看出,难点的难点是冒号后面的部分,我们把这部分抽出来单独分析: 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第一步,简化这个短语。这个短语,实际是由6个分句组成的复句。先给每个分句标上序号,然后抓住体现分句内部关系的关联词,将其简化如下: 首先必须,然后才能;所以,因而必须,而不是。 由此很容易看出,这个复句也分为三层意思,是一层,是一层,又是一层。句子内部都是因果推理关系,由用“所以”推出,由用“因而”再推出。既是从推出来的结论,又是推出的依据,所以它是全句的重心。马克思发现了什么“规律”?这“规律”也就是。 第二步,弄明白句中一些词语所表达的意思。 “吃、喝、住、穿”,用马克思的哲学术语是指“物质”,“政治、科学、艺术、宗教”指“精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这是前面所说的“一个简单的事实”,它是马克思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物质决定精神,存在决定意识,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这是句表达的基本意思。 第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指的是生产力。“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指生产关系。“从而”这个词表示了二者的关系,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这是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便构成经济基础。 第句,“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指的是上层建筑。“这个基础”就是经济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是马克思的又一个重要的观点,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第句承上而来,有省略,完整的句子是“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这是说,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而上层建筑为什么发生,为什么发展,为什么变化,为什么消亡,就只能从经济基础寻找原因。这就是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 第句,过去与之相反,那是历史唯心主义。 第三步,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把句子再次简化,则是: 物质决定精神,存在决定意识,所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而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而不是历史唯心主义。 由此也便很容易理解,马克思发现的历史规律就是句阐明的“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一个简单的事实”就是句阐明的物质决定精神,存在决定意识。马克思从一个简单的事实中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 第四步,在理清句子的基本意思之后,再分析句子的附加成分。 句子的前面有一个比况结构“正像一样”作状语,达尔文的发现当时已举世公认在自然科学界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恩格斯将马克思的发现类比达尔文的发现,以此说明马克思的发现的伟大意义。 “一个简单事实”的前面有一个定语,它启示人们深思:“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这是一个人人都明白的简单事实,但是为什么几千年来,只有马克思才由此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呢?这是因为它“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这“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指的就是五花八门,形形色色唯心史观的谎言邪说,它们“掩盖”了事物的真相,只有马克思才具有拨开迷雾见青天,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超凡能力。没有这种解剖历史的能力,人们就永远只能在黑暗中摸索。这把历史的解剖刀当然就是马克思的哲学:辩证唯物主义。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这个句子在说明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同时,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容,我们至少可以列举如下九个方面:马克思这个发现的伟大意义;马克思能够有这个发现,是因为他既能够透过纷繁芜杂的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又能够从简单的事实中看出深奥的道理;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所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注意文中“所以”的推论作用);既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而上层建筑的变革都必须从经济基础方面找原因,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反之,则是唯心主义的历史观。总之,这个句子差不多囊括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全部基本原理。 而上述理解,我们是通过简化句子结构而获得的。可见,解读结构复杂的句子,简化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你现在掌握了这个方法吗?下面,我们再举些例子,请你运用这个方法对它们进行探讨。 例1但是一切外国的东西,如同我们对于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肠运动,送进唾液胃液肠液,把它分解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取其精华,才能对我们的身体有益,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例2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为了忘却的记念) 例3是的,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于是我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记。(呐喊自序) 探究思路: 例1但是一切外国的东西,如同我们对于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肠运动,送进唾液胃液肠液,把它分解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取其精华,才能对我们的身体有益,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这是一个结构复杂的长单句。句子所以拉得长,主要原因就是谓语前有一个很长的附加语“如同我们对于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肠运动,送进唾液胃液肠液,把它分解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取其精华,才能对我们的身体有益”。遇到这种句子,只要删除它的枝叶,即定语、状语和补语,就能亮出它的主干,即句子的主语、谓语和宾语。用这个方法,一般就能够把握句子的基本意思。这种简化句子的方法,语法书上称为紧缩法。对例1紧缩,它的基本意思是:“(一切)外国的东西,(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那个很长的状语乃是用比喻的方法说明为什么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但是,有的时候句子的主谓宾结构并不能反映句子的基本意思。 例2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 这个句子的主体结构是:“事实为明证。”我们看不出它表示的是什么意思。遇到这种情况要添上适当的附加成分:“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为中国女子的勇毅没有消亡的明证”,这样就明白这个句子赞美了中国女子殒身不恤的勇毅。 例3是的,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于是我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记。(呐喊自序) 这是一个多重复句,它的基本意思是由它的第一重或第一、二重决定的。对这类句子进行简化就是抽出句子的第一重或第一、二重,语法书上谓之句子的主干。 简化的过程是: 第一步,给每个分句标上序号,给关联词语划上横线。 第二步,将句子变换为:虽然,然而,因为,于是, 第三步,根据分句之间意义上的联系和关联词语管辖的范围,对分句进行归并: 虽然,然而,因为,于是, 经过上述归并,就容易看出,这个句子的第一、二重便是:虽然,然而,于是。 第四步,还原第一、二重,则是:“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希望是不能抹杀的,于是我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 因为第一重是偏正关系,复句的重心在后一部分;又因为第二重是因果关系,所以这个句子的基本意思是申述作者开始“做文章”的缘由。 这种简化句子结构的方法也是紧缩法,例1、例2是对复杂单句的紧缩,例3是对复句的紧缩。阅读结构复杂的句子,不管是单句还是复句,紧缩法常常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熟练地掌握这个方法,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会有很大帮助。 训练提高 1下列句子中破折号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B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 C最后,作为全部活动的顶峰,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没有别的什么建树,单凭这一成果也可以自豪。 D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 2对下面加点代词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如此,指代“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B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这里,指代“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 C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这样,指代“把科学看作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D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这样,指代“马克思创立了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 3对下面语句分析解释,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 解释:这个句子是以退为进。“即使也”含有“退一步说”的意思,隐含着“更何况”这种进一层的意思,有很强的反弹之力。其意思是:能有一个发现已经很幸福,更何况远不只一个发现呢。但是,下面的“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别的什么也没有做,也可以为这一成果自豪”,与这个句子的含意就不一样。 B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 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虽然马克思在科学研究上的贡献是巨大的,无人可以替代的,但是对于马克思来说,这些都不是主要的,马克思最主要的贡献在他的革命实践。这说明恩格斯认为马克思的革命实践比马克思的科学研究重要得多。 C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解释:后面的句号,强调了这个句子与上段构成了因果关系。恩格斯说“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言下之意是说,马克思其次才是一个科学家。恩格斯的这个观点,使人很容易想起马克思的一句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D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 解释:在这里,恩格斯用对偶的句式是为了强调了马克思面对敌人的强大,马克思所受的迫害多而且深重。 4将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改为括弧中的词语好不好?为什么? A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停止呼吸)了。 B这个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可估量的损失),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C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空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都有独到的发现)。 D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忍不拔和卓有成效(卓有成效、满腔热情和坚忍不拔)地进行斗争。 答: 5课文第3段,恩格斯用一句话几乎囊括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请你根据这段文字一一列出这些观点。 答: 6请再次通读课文,在此基础上找出文章中心句,段落中心句和过渡段词句,按照原文顺序排列,用原文关联词把这些语句组织起来,要求语句通顺,又能够概括本文的基本内容。 答: 7请你运用简化句子的方法(紧缩法),对下面句子进行分析。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为止”的玄虚。(拿来主义) 答: 解析与答案 1解析:破折号用法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一、表示声音延长。例如:河水又涨了好多,风浪很大,风拥着浪花不断向堤上猛扑“唰”扑上来,“哗”退回去。二、表示后面有注释、补充、说明的部分。例如:正在这时候,孩子的父亲船长从船舱里走了出来,手里拿着一支枪。他本来是要打海鸥的。三、表示意思转折、话题转变。例如:今天下雨,不能出去了庄稼这一下可好了。此外,破折号还可以表示提示下文、总结下文;表示声音和说话中断;表示起止;表示引文的出处等等。破折号在表情达意上有着特殊的作用,要注意掌握。本题中A项表转折,有关联词“但”显示,其余三项表补充、解释。 答案:A。 2解析:准确地理解代词在文中指代的特定内容,需要在上下文中进行认真的检索。凡用指代语,文中往往有先行的“前词”。前词或者是现成语句,或者只是一个具体内容;或者离指代语很近,或者离指代语甚远。要确定词语指代的意义就要看本句到底缺少什么内容,填进什么内容才能和上下文搭配在一起,组成一个合乎逻辑的完整的意思。带着这样的问题到上文中去寻找前词,把指代语换成具体内容,然后进行“验算”,看将代词替换成具体内容后,句子是否通顺,上下文是否连贯,意思是否统一、合理。一般来说,通顺合理则是正确的,否则就一定错误。A项比较明显,不用多说。B项比较隐蔽,需要综观全段,把握中心。本段议论的中心是“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所以分析正确。C项有人认为“这样”指代前三段的内容,即马克思的两大发现和在其他领域的科学贡献,“这样”是对前三段的总结。这是不恰当的,没能正确理解文章思路。作者的第5段分两层,第1层是对3、4段的归结,“但是”以后是第2层,从横向扩展,所以,第6段开头是紧承第第5段第2层而来,“这样”的指代意义只能在这个层次里。分析代词的意义容易犯的错误是:舍近求远。D项的分析是错误的,它与C项容易犯的错误恰恰相反:贪近弃远。“正因为这样”,是对第7段的归结,揭示了第7段和第8段之间的因果关系。因此,“这样”的指代对象必是第7段的中心句,而这个中心句则是“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答案:D。 3解析:这里的几个句子都涉及句子的深层意义。句子之所以有深层的意义,一是与修辞有关,借代、借喻、双关、象征常常使语意含蓄;二是作者常常故意闪烁其词,说半句留半句;三是句子本身的多义,这样理解可以,那样理解也可以,究竟怎么理解,要从上下文的关联去思考。A项涉及“即使,也”这个句式表达作用,“老实说”这一句也具有同样的作用,马克思能有这一项成果就足可以自豪了,更何况他还远远不只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