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三3.2旅游资源评价之做题规范性教学课件(共19张PPT).pptx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山地垂直带内部的分异规律,日益为地理学研究所重视。在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存在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的规律:在山地苔原带下部,少数植物种类通过种间竞争获得优势,植物多样性较低;随着海拔升高,环境压力变大,种间竞争减弱,多样性升高;在更高海拔区域,适宜生存的植物种类减少。地理科考队调查某山峰的苔原带(海拔20002600米)时发现,该苔原带部分地区存在干扰,导致优势植物数量减少,植物多样性异常;阴、阳坡降水量与坡度差别不大,但植物多样性差异显著(图6)。(1)确定该苔原带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以及干扰强度的垂直分布特征。,答案(1)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阳坡,苔原带的下部(中下部,20002300米左右)。干扰强度分布特征: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越低,干扰越强烈)。,解析(1)由材料可知,山地苔原带呈单峰变化,在苔原带底部地区,由于少数植物获得竞争优势,随着海拔升高,植物多样性增加,到了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减少。读图可知,阳坡曲线(虚线)呈单一变化,生物多样性始终呈减少趋势,说明受到了干扰。按照一般变化规律,植物多样性应当先增加后减少,阳坡2000-2300米之间,植物多样性少,而在2300米以上,基本符合苔原带植被类型的变化规律,所以在2300米以下,干扰强度强,2300米以上,干扰强度减小.,3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山地垂直带内部的分异规律,日益为地理学研究所重视。在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存在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的规律:在山地苔原带下部,少数植物种类通过种间竞争获得优势,植物多样性较低;随着海拔升高,环境压力变大,种间竞争减弱,多样性升高;在更高海拔区域,适宜生存的植物种类减少。地理科考队调查某山峰的苔原带(海拔20002600米)时发现,该苔原带部分地区存在干扰,导致优势植物数量减少,植物多样性异常;阴、阳坡降水量与坡度差别不大,但植物多样性差异显著(图6)。(2)判断在未遭受干扰时,阴坡与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的差异,并说明判断依据。,答案(2)(未遭受干扰时)阴坡较阳坡植物多样性高。依据:(按单峰变化规律,)阳坡苔原带的植物多样性最高值应在中部(2300米左右),低于阴坡最高值。,解析(2)读图结合上题分析可知,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最高值应在中部2300米左右,低于阴坡最高值,所以未遭受干扰时,阴坡苔原带的多样性多于阳坡。,3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山地垂直带内部的分异规律,日益为地理学研究所重视。在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存在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的规律:在山地苔原带下部,少数植物种类通过种间竞争获得优势,植物多样性较低;随着海拔升高,环境压力变大,种间竞争减弱,多样性升高;在更高海拔区域,适宜生存的植物种类减少。地理科考队调查某山峰的苔原带(海拔20002600米)时发现,该苔原带部分地区存在干扰,导致优势植物数量减少,植物多样性异常;阴、阳坡降水量与坡度差别不大,但植物多样性差异显著(图6)。(3)分析与阴坡相比,苔原带阳坡地表温度和湿度的特点及产生原因。,答案(3)特点:阳坡地表温度高、湿度低(水分条件差)。原因:阳坡太阳辐射强,地表温度高,蒸发强度大;阳坡融雪早,蒸发历时长。,解析(3)阳坡受太阳光照时间较长,获得太阳辐射多,所以温度高。根据材料可知,阳坡与阴坡的降水条件、坡度差别不大,而导致阳坡与阴坡的植物多样性有明显差异,引起干扰的因素应为蒸发量大小导致的水分条件的差异,所以可以判断阳坡温度高,蒸发量较阴坡大,湿度小。,3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山地垂直带内部的分异规律,日益为地理学研究所重视。在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存在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的规律:在山地苔原带下部,少数植物种类通过种间竞争获得优势,植物多样性较低;随着海拔升高,环境压力变大,种间竞争减弱,多样性升高;在更高海拔区域,适宜生存的植物种类减少。地理科考队调查某山峰的苔原带(海拔20002600米)时发现,该苔原带部分地区存在干扰,导致优势植物数量减少,植物多样性异常;阴、阳坡降水量与坡度差别不大,但植物多样性差异显著(图6)。(4)说明从2300米至2600米,阴、阳坡植物多样性差异逐渐缩小的原因。,答案(4)随着海拔升高,阴、阳坡面积减小,坡面差异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减弱;阴、阳坡相互影响(水分、热量交换作用)增强。,解析(4)由材料可知,在更高海拔地区,阴、阳坡面积减小,坡面差异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减弱;海拔升高,气温降低,热量条件变差,蒸发量减少,而水分差异也相应变小,阴、阳坡相互影响(水分、热量交换作用)增强,从而导致阴坡和阳坡的植物多样性差异减小。,37.(2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某科考队8月考察堪察加半岛,考察中发现,勘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东西向气候区域差异显著;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但冬眠杂食性且善捕鱼的熊的数量较多;大量来自海洋的鲑鱼溯河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下图示意勘察加半岛的地形。(1)说明勘察加半岛地形对气候区域差异的影响。(6分),答案详解(1)山脉大致呈南北走向,阻挡季风,形成多雨区和雨影区;地形高差大,形成气候垂直差异。,解析: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主要是垂直差异(水热组合随海拔不同而不同)和地形雨(迎风坡降水较多,背风坡一侧形成雨影区),结合具体情形进行说明即可。,37.(2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某科考队8月考察堪察加半岛,考察中发现,勘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东西向气候区域差异显著;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但冬眠杂食性且善捕鱼的熊的数量较多;大量来自海洋的鲑鱼溯河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下图示意勘察加半岛的地形。(2)分析勘察加半岛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的原因。(10分),答案详解(2)纬度高,植物生长缓慢,食物供应量少;环境空间差别大,适宜生存的空间小;冬季寒冷漫长,生存条件恶劣。,解析: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某种生物的数量多少主要受食物多寡、生存空间大小、适合繁殖的环境条件等方面因素影响,结合具体情形分析即可。,37.(2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某科考队8月考察堪察加半岛,考察中发现,勘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东西向气候区域差异显著;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但冬眠杂食性且善捕鱼的熊的数量较多;大量来自海洋的鲑鱼溯河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下图示意勘察加半岛的地形。(3)某科考队员欲近距离拍摄熊,推测他在甲地选择拍摄点的理由。(6分),答案详解(3)河流附近,熊出没的几率大;山地地形,且有森林,便于隐藏;降水较少,晴天较多,利于拍摄。,解析:第(3)问,近距离拍摄熊的地点选择主要需考虑熊的出现概率大小、拍摄人员的隐蔽条件、拍摄点的气候气象条件等,结合具体情形可分析。,37.(2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多年冻土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夏季融化、冬季冻结的活动层,下层为多年冻结层。我国的多年冻土主要分布于东北高纬地区和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东北高纬地区多年冻土南界的年平均气温在-11,青藏高原多年冻土下界的年平均气温为-3.5-2。由我国自行设计、建设的青藏铁路格(尔木)拉(萨)段成功穿越了约550千米的连续多年冻土区,是全球目前穿越高原、高寒及多年冻土地区的最长铁路,多年冻土的活动层反复冻融及冬季不完全冻结,会危及铁路路基。青藏铁路建设者创造性地提出了“主动降温、冷却路基、保护冻土”的新思路,采用了热棒新技术等措施。下图a示意青藏铁路格拉段及沿线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其中西大滩至安多为连续多年冻土分布区。下图b为青藏铁路路基两侧的热棒照片及其散热工作原理示意图。热棒地上部分为冷凝段,地下部分为蒸发段,当冷凝段温度低于蒸发段温度时,蒸发段液态物质汽化上升,在冷凝段冷却呈液态,回到蒸发段,循环反复。(1)分析青藏高原形成多年冻土的年平均气温比东北高纬地区低的原因。(8分),(1)青藏高原纬度低,海拔高,太阳辐射强;(东北高纬度地区年平均气温低于-1 1,可以形成多年冻土。)青藏高原气温年较差小,当年平均气温同为-1 1时,冬季气温高,冻结厚度薄。夏季全部融化,不能形成多年冻土。,解析:1.(1)青藏高原冻土下界的平均温度低于东北地区冻土南界的平均气温,说明青藏高原的土层需要更低的气温才能转变为多年冻土层。分析此原因可从两地海拔高度、太阳辐射、冬季气温等角度分析。,37.(2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多年冻土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夏季融化、冬季冻结的活动层,下层为多年冻结层。我国的多年冻土主要分布于东北高纬地区和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东北高纬地区多年冻土南界的年平均气温在-11,青藏高原多年冻土下界的年平均气温为-3.5-2。由我国自行设计、建设的青藏铁路格(尔木)拉(萨)段成功穿越了约550千米的连续多年冻土区,是全球目前穿越高原、高寒及多年冻土地区的最长铁路,多年冻土的活动层反复冻融及冬季不完全冻结,会危及铁路路基。青藏铁路建设者创造性地提出了“主动降温、冷却路基、保护冻土”的新思路,采用了热棒新技术等措施。下图a示意青藏铁路格拉段及沿线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其中西大滩至安多为连续多年冻土分布区。下图b为青藏铁路路基两侧的热棒照片及其散热工作原理示意图。热棒地上部分为冷凝段,地下部分为蒸发段,当冷凝段温度低于蒸发段温度时,蒸发段液态物质汽化上升,在冷凝段冷却呈液态,回到蒸发段,循环反复。(2)图a所示甲地比五道梁路基更不稳定。请说明原因。(8分),(2)甲地年平均气温更接近0,受气温变化的影响,活动层更频繁地冻融,(冻结时体积膨胀,融化时体积收缩,)危害路基;甲地年平均气温高于五道梁,夏季活动层厚度较大,冬季有时不能完全冻结,影响路基稳定性。,解析:(2)根据材料可知,多年冻土的活动层反复冻融和冬季不完全冻结会危及铁路路基。甲地比五道梁路基更不稳定的原因可从以上两个角度分析。结合图中信息可知,甲地气温高于五道梁,夏季融化深度大,反复冻融的面积较大;冬季冻土不完全冻结;且甲地靠近县城,受人类活动影响大,冻土更易融化。,37.(2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多年冻土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夏季融化、冬季冻结的活动层,下层为多年冻结层。我国的多年冻土主要分布于东北高纬地区和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东北高纬地区多年冻土南界的年平均气温在-11,青藏高原多年冻土下界的年平均气温为-3.5-2。由我国自行设计、建设的青藏铁路格(尔木)拉(萨)段成功穿越了约550千米的连续多年冻土区,是全球目前穿越高原、高寒及多年冻土地区的最长铁路,多年冻土的活动层反复冻融及冬季不完全冻结,会危及铁路路基。青藏铁路建设者创造性地提出了“主动降温、冷却路基、保护冻土”的新思路,采用了热棒新技术等措施。下图b为青藏铁路路基两侧的热棒照片及其散热工作原理示意图。热棒地上部分为冷凝段,地下部分为蒸发段,当冷凝段温度低于蒸发段温度时,蒸发段液态物质汽化上升,在冷凝段冷却呈液态,回到蒸发段,循环反复。(3)根据热棒的工作原理,判断热棒散热的工作季节(冬季或夏季),简述判断依据;分析热棒倾斜设置(图b)的原因。(8分),(3)冬季。依据:冬季气温低于地温,热棒蒸发段吸收冻土的热量,(将液态物质汽化上升,与较冷的地上部分管壁接触,凝结,释放出潜热,)将冻土层中的热量传送至地上(大气)。热棒倾斜设置的原因:使棒体能深入铁轨正下方,保护铁轨下的路基(多年冻土),解析:(3)结合材料可知,热棒主要是将地下的热量通过蒸发段吸收进而将其传递到地上,而要维持热棒工作需要地温高于气温,冬季时地温高于气温,夏季时气温高于地温,故其散热的工作季节为冬季。倾斜放置能够使棒体深入铁轨正下方,增大热棒的蒸发段与路基之下的土层的接触面积,提高其工作效率。,拓展训练36.(2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长江源区从东南到西北一次分布高寒草甸,高寒草原,高寒灌丛等植被类型。源区内根据植被生长状况及土壤水热过程,大致分成四个阶段;冻结期(10月中旬-次年4月上旬),生长前期(4月中旬-5月中旬),生长期(5月下旬-8月中旬)和生长后期(8月下旬-10月上旬)。源区内不同时期,尤其是冻结期和生长期之间日均蒸散发量(水分蒸发量和散发量的简称)差异显著。青藏高原纵穿其间,在距离道路0-24km范围内,植被下降率与距道路的距离呈负相关。下图示意长江源区的位置及各时期、各典型高寒草地的面积年均变化率,二这种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年均气温、人口数量及载畜量。,拓展训练36.(2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长江源区从东南到西北一次分布高寒草甸,高寒草原,高寒灌丛等植被类型。源区内根据植被生长状况及土壤水热过程,大致分成四个阶段;冻结期(10月中旬-次年4月上旬),生长前期(4月中旬-5月中旬),生长期(5月下旬-8月中旬)和生长后期(8月下旬-10月上旬)。源区内不同时期,尤其是冻结期和生长期之间日均蒸散发量(水分蒸发量和散发量的简称)差异显著。青藏高原纵穿其间,在距离道路0-24km范围内,植被下降率与距道路的距离呈负相关。下图示意长江源区的位置及各时期、各典型高寒草地的面积年均变化率,二这种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年均气温、人口数量及载畜量。(1)分析长江源区不同时期蒸散发量差异显著的原因。(8分),拓展训练36.(2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长江源区从东南到西北一次分布高寒草甸,高寒草原,高寒灌丛等植被类型。源区内根据植被生长状况及土壤水热过程,大致分成四个阶段;冻结期(10月中旬-次年4月上旬),生长前期(4月中旬-5月中旬),生长期(5月下旬-8月中旬)和生长后期(8月下旬-10月上旬)。源区内不同时期,尤其是冻结期和生长期之间日均蒸散发量(水分蒸发量和散发量的简称)差异显著。青藏高原纵穿其间,在距离道路0-24km范围内,植被下降率与距道路的距离呈负相关。下图示意长江源区的位置及各时期、各典型高寒草地的面积年均变化率,二这种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年均气温、人口数量及载畜量。(2)说明长江源区高寒草地的总体变化趋势及带来的影响。(8分),拓展训练36.(2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长江源区从东南到西北一次分布高寒草甸,高寒草原,高寒灌丛等植被类型。源区内根据植被生长状况及土壤水热过程,大致分成四个阶段;冻结期(10月中旬-次年4月上旬),生长前期(4月中旬-5月中旬),生长期(5月下旬-8月中旬)和生长后期(8月下旬-10月上旬)。源区内不同时期,尤其是冻结期和生长期之间日均蒸散发量(水分蒸发量和散发量的简称)差异显著。青藏高原纵穿其间,在距离道路0-24km范围内,植被下降率与距道路的距离呈负相关。下图示意长江源区的位置及各时期、各典型高寒草地的面积年均变化率,二这种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年均气温、人口数量及载畜量。(3)推测长江源区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变化的驱动因素。(4分),拓展训练36.(2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长江源区从东南到西北一次分布高寒草甸,高寒草原,高寒灌丛等植被类型。源区内根据植被生长状况及土壤水热过程,大致分成四个阶段;冻结期(10月中旬-次年4月上旬),生长前期(4月中旬-5月中旬),生长期(5月下旬-8月中旬)和生长后期(8月下旬-10月上旬)。源区内不同时期,尤其是冻结期和生长期之间日均蒸散发量(水分蒸发量和散发量的简称)差异显著。青藏高原纵穿其间,在距离道路0-24km范围内,植被下降率与距道路的距离呈负相关。下图示意长江源区的位置及各时期、各典型高寒草地的面积年均变化率,二这种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年均气温、人口数量及载畜量。(4)说明青藏公路对沿线附近植被覆盖的影响。(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