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章绪论疾病概论临床本科.ppt
病理生理学(pathophysiology)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的规律和机制的科学。,第一章 绪论,病理生理学,生 理 学,研究对象不同,正常机体,患病机体,病 理 学,研究角度不同,功能代谢,形 态,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机制;研究患病机体功能、代谢的变化及其机制;实验性治疗,分析疗效机制;探讨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病理生理学的任务,第一节 任务、地位与内容,病理生理学的地位,与多学科密切交叉的综合性边缘学科。是沟通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在各基础医学学科间起横向联系作用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间起纵向沟通作用,第一节 任务、地位与内容,总论:包括绪论和疾病概论。主要探讨疾病的概念、疾病发生发展中的普遍规律即病因学和发病学的一般规律。病理过程(pathological process):或称基本病理过程。主要是指多种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 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结构的变化。,病理生理学的内容,第一节 任务、地位与内容,各论:又称各系统器官病理生理学。主要论述 体内几个主要系统的某些疾病在发生、发展过程 中可能出现一些常见而共同的病理过程,临床称 其为综合征(syndrome)。,病理生理学的内容,第一节 任务、地位与内容,动物实验:包括急性和慢性动物实验。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animal model of human diseases):是指生物医学科学研究中所建立的具有人类疾病模拟性表现的动物实验对象和材料。,第二节 病理生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自发性动物模型(spontaneous animal models):在自然情况下所发生的疾病。包括突变系的遗传性疾病和近交系的肿瘤模型。诱发性或实验性动物模型(experimental animal models):指通过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致病因素作用于动物,造成组织器官或全身一定损害,出现某些类似人类疾病时的功能代谢或形态结构方面的病变,即人工诱导出特定的疾病。,第二节 病理生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动物模型可分为:,临床观察,第二节 病理生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许多研究必须周密细致临床观察后得出结论;在不损伤病人的前提下,进行一些必要的临床检查与实验研究。,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病群体流行病学调查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各种经典的功能测定细胞培养、放射免疫、PCR、分子探针、DNA凝胶电泳、Southern Blot、Northern Blot、Western Blot、原位杂交、基因芯片等。,病理生理学的实验手段,第二节 病理生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Fig1.Effects of dexamethasone,cyproheptadine,anisodamine,and dinoprostone on LPS-induced TNFmRNA expression in rat liver as assessed by Northern blot.,主要是指一切医学研究与决策均应以可靠的科学成果为依据,循证医学是以证据为基础,实践为核心的医学。,循证医学(evidence based medicine),第二节 病理生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19世纪 Claude Bernard 倡导实验病理学(experimental pathology)教学上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俄国1879年,中国1956年我国病理生理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参考书:中国病理生理杂志、临床病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进展、人体病理生理学、细胞分子病理生理学、高级病理生理,第三节 病理生理学的发展简史,第二章 疾病概论,第一节 健康与疾病,健康的概念,疾病的概念,第二章 疾病概论,一、健康的概念,WHO关于健康的定义:健康(health)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痛,而且是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处于完好状态(state of complete well-being)。心理上的健康与身体的健康可相互影响健康的标准不是固定的,它随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而变化,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年龄的人群中健康的标准也会略有不同。,第一节 健康与疾病,亚健康(sub-health)状态,概念:指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生理功能低下状态,此时机体处于非病、非健康并可能趋向疾病的状态,故又称诱发病状态。亚健康的原因:可能与工作压力过大、不良的生活习惯、环境污染等多因素有关。亚健康的表现:既可有躯体上的表现,又可有精神心理上的异常。一般情况下能正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但生活质量不高。工作效率低,容易疲劳,同时可出现食欲不振、失眠健忘、焦虑易怒、精神委靡、性功能减退等表现。,第一节 健康与疾病,二、疾病的概念,第一节 健康与疾病,疾病(disease)是指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病因与机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个损伤与抗损伤斗争的有规律过程,体内有一系列功能、代谢和形态改变,临床出现许多不同的症状和体征,机体与外环境间的协调发生障碍。简言之,疾病是指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受病因损害作用后,因自稳(homeostasis)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第二节 病因学,病因学(etiology):是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的科学。,第二章 疾病概论,一、疾病发生的原因,简称病因,又称致病因素。指能引起疾病并赋予该病特征的因素。特征:是引起疾病不可缺少的因素决定疾病的特异性病因常在一定条件下发挥致病作用病因的种类很多,一般分为七大类。,第二节 病因学,(一)生物性因素,主要包括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致病力的强弱:与病原体入侵机体的数量,侵袭力、毒力以及它逃避或抵抗宿主攻击的因素有关特点:病原体有一定的入侵门户和定位病原体必须与机体相互作用才能引起疾病病原体作用于机体后,机体和病原体均有改变,一、疾病发生的原因,(二)理化因素,1.物理性因素:机械力、温度、大气压、噪声、电离辐射等致病特点:大多数只引起疾病的发生。所致疾病的潜伏期一般较短。无明显的组织器官选择性。,一、疾病发生的原因,2.化学性因素:强酸、强碱、化学毒物、或动植物毒性物质等致病特点:对组织器官有一定的选择性毒性作用在整个中毒过程中都起作用致病性除同毒物本身的性质、剂量有关外,还取决于作用部位和整体功能状态。除慢性中毒外,所致疾病的潜伏期一般较短,(二)理化因素,一、疾病发生的原因,(三)机体必需物质的缺乏或过多,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如氧,水等)。各种营养素(糖,脂肪,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某些微量元素(如氟,硒,锌,碘等)。纤维素,一、疾病发生的原因,(四)遗传性因素,遗传因素的直接致病作用 基因突变(gene mutation):由基因的化学结构改变所致。基因突变引起分子病。染色体畸变(chromosomal aberration):主要是染色体总数或结构的改变,引起染色体病。遗传易感性(genetic predisposition):指某些家族人员易患某种疾病的倾向,即具有易患某种疾病的遗传素质。如精神分裂症、糖尿病、高血压等。,一、疾病发生的原因,(五)先天性因素,指那些能够损害胎儿的有害因素 如荨麻疹病毒等。先天性因素引起的疾病称为先天性疾病 如先天性心脏病。有的先天性疾病可遗传 如先天愚型。有的先天性疾病并不遗传 如先天性心脏病。,一、疾病发生的原因,(六)免疫因素,变态反应(allergy)或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自身免疫病(autoimmune disease)免疫缺陷病(immunodeficiency disease),一、疾病发生的原因,(七)精神、心理和社会因素,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精神、心理因素引起的疾病越来越受到重视 如应激性疾病,变态人格,身心性疾病等逐渐多社会因素与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一、疾病发生的原因,疾病的发生可以主要由一种病因引起,也可以由多种病因同时作用或先后参与,在疾病的过程中病因也可发生新的变化,因此必须具体分析。每种疾病都有病因,因此病因是引起疾病必不可少的、决定疾病特异性的因素。没有病因,不可能发生相应的疾病。,一、疾病发生的原因,二、疾病发生的条件,指哪些能够影响疾病发生的各种机体内外因素它们本身虽然不能引起疾病,但可以左右病因对机体的影响或直接作用于机体,促进或阻碍疾病的发生。如营养不良、居住条件恶劣可促进结核病发生。充足营养、良好生活条件、适当体育锻炼可以阻碍结核病的发生。,第二节 病因学,二、疾病发生的条件,诱因(precipitating factor):是指疾病条件中能加强病因作用或促进疾病发生的因素。如:肺部感染可诱发心力衰竭。此外,年龄和性别因素也可作为某些疾病发生的条件。,疾病发生发展中原因与条件是相对的,它是针对某个具体的疾病而言,对于不同的疾病,同一个因素可以是某一个疾病发生的原因,也可以是另一个疾病发生的条件。例如:营养不良、寒冷等。,二、疾病发生的条件,第三节 发病学(pathogenesis),主要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一般规律和共同机制,第二章 疾病概论,指各种疾病过程中一些普遍存在的共同的基本规律,包括:损伤和抗损伤规律 因果交替规律 局部与整体的辨证关系,第三节 发病学,一、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1.损伤和抗损伤,两者相互联系又相互斗争,是构成疾病各种临床表现,推动疾病发展的基本动力。两者力量对比影响着疾病的发展方向和转归。彼此间可以相互转化。不同的疾病中损伤和抗损伤的斗争不同。,一、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烧伤时损伤与抗损伤反应,损伤性变化 抗损伤反应 皮肤组织坏死 白细胞增加 血浆大量渗出 微动脉收缩 循环血量减少 心率加快 血压下降 心输出量增加,一、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2.因果交替,在疾病过程中,原始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后,机体产生一定的变化,这些变化在一定的条件下又会引起另一些新的变化。由原始致病因素引起的后果,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转化为另一些变化的原因。因果交替的过程常是疾病发展的重要形式,一、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大出血时的因果交替和恶性循环,大出血,心输出量减少,血压下降,交感神经兴奋,回心血量锐减,微循环淤血,毛细血管大量开放,微动脉 微静脉,收缩,组织缺氧,一、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低灌流状态,恶性循环(vicious cycle)是指在因果转化的链式过程中,某几种因素互为因果,构成一个环式运动,每一次循环都使病情不断加重,称恶性循环。良性循环:从而促进疾病的康复。,一、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3.局部与整体,任何疾病,基本上都是整体疾病,而各组织器官和致病因素作用部位的病理变化均是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局部病变可以通过神经和体液的途径影响整体,而机体的全身功能状态也可以通过这些途径影响局部病变的发展和经过。,一、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毛囊炎时局部与整体的变化,局部反应 全身变化 充血 白细胞升高 水肿 发热 炎性细胞浸润 寒颤 疼痛,一、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二、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mechanism),是指参与很多疾病发病的共同机制,包括:神经机制体液机制组织细胞机制分子机制,第三节 发病学,1.神经机制,病因直接损害或作用神经系统 如乙脑、内脏功能障碍等。病因通过神经反射引起疾病 如失血性休克等。病因通过减弱或阻断正常递质的作用 如重症肌无力等。,二、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重症肌无力,自身免疫性受体病,抗 n-Ach受体抗体,干扰 Ach与受体的结合,2.体液机制,主要指致病因素引起体液质和量的变化,体液调节紊乱,造成内环境紊乱,以致疾病发生。体液性因子(humoral factor)全身性的体液性因子 如 His、CAs、PGs局部作用的体液性因子 如ET、某些神经肽。细胞因子(cytokines)如IL、TNF作用于靶细胞的三种方式,内分泌(endocrine),旁分泌(paracrine),自分泌(autocrine),二、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内分泌,旁分泌,自分泌,体液因素作用于靶细胞的方式,高血压发病的神经体液机制,3.组织细胞机制,致病因素直接或间接作用于组织细胞,造成某些细胞功能代谢障碍,从而引起细胞的自稳调节紊乱,导致疾病。细胞损伤直接破坏 细胞膜功能障碍:各种离子泵功能障碍细胞器功能障碍:以线粒体功能障碍最重要,二、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Na+,Na+,H2o,H2o,K+,Na+,Mg2+,Ca2+,G-6-PG,丙酮酸,丙酮酸脱氢酶,乙酰辅酶A,三羧酸循环,ATP,cAMP酶(-),ATP,cAMP,PK,(-),H,细胞机制,4.分子机制,分子病理学(molecular pathology):是在研究生命现象的分子基础上,探索疾病及其康复过程中出现的细胞生物学与分子生物学现象广义:研究所有疾病的分子机制。狭义:研究生物大分子(主要是核酸与蛋白质)在疾病中的作用。分子病(molecular disease):是指由于DNA的遗传性变异引起的一类以蛋白质异常为特征的疾病。,二、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分子病分四类:,酶缺陷所致的疾病 主要是指由于DNA的遗传变异引起的酶蛋白的异常所致的疾病。如G-6-PD缺乏所致的I型糖原沉积病。血浆蛋白和细胞蛋白缺陷所致的疾病 如镰刀细胞贫血症。,分子机制,受体病 由于受体基因突变使受体缺失、减少或结构异常而致的疾病。分为:遗传性受体病 如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自身免疫性受体病 如重症肌无力。膜转运障碍所致的疾病 这是一类由于基因突变引起特异性载体蛋白缺陷而造成的膜转运障碍的疾病。如胱氨酸尿症。,分子机制,(1)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遗传性受体病,160000的糖蛋白839 氨基酸残基组成,编码基因位于19号染色体上。,基因突变导致LDL受体缺陷,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疾病相关基因(disease-associated gene)易感基因(susceptibility gene)基因病(gene disease)是指基因本身的突变、缺失或表达调控障碍引起的疾病。单基因病(mono-gene disease or single gene disorder)多基因病(polygenic disease or multigene disease)多因子疾病(multifactorial disease),分子机制,二、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第四节 疾病的转归,疾病结束称之为疾病的转归(prognosis)。康复 死亡,第二章 疾病概论,1.康复(rehabilitation),完全康复:主要是指疾病时所发生的损伤性变化完全消失,机体的自稳调节恢复正常。不完全康复:是指疾病时的损伤性变化得到控制,但基本病理变化尚未完全消失,经机体代偿后功能代谢恢复,主要症状消失,有时可留后遗症。,第四节 疾病的转归,2.死亡(death),传统概念:心跳呼吸的永久性停止作为死亡的标志。分濒死期、临床死亡期、生物学死亡期死亡的新概念:是指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性停止。其标志即脑死亡(brain death)。目前一般均以枕骨大孔以上全脑死亡作为脑死亡的标准 采用脑死亡概念的意义:准确判断死亡时间。确定终止复苏抢救界限。为器官移植创造良好的时机和合法依据。,第四节 疾病的转归,判断脑死亡的标准,呼吸心跳停止。特别是自主呼吸停止。不可逆性深昏迷。脑干神经反射消失。瞳孔散大或固定。脑电波消失,呈平直线。脑血循环完全停止(脑血管造影证明)。,第四节 疾病的转归,案例 2-1:,患者,男性,61岁,因在看电视时突感头晕,冒冷汗,不久昏迷而急症入院。患者患高血压已 20余年,经体检和 CT诊断为脑干大出血,给予药物治疗。第二天呼吸心跳突然停止,深度昏迷,经用呼吸机、心脏起搏器和药物抢救后心跳恢复到130-140次/分,但瞳孔始终散大,经检查脑电波消失,脑血流停止。问题:1.该患者是否发生脑死亡?2.是否有继续抢救的意义?,3.临终关怀与安乐死,临终关怀统:是指为临终病人及其家属提供医疗、护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全方位服务与照顾,使病人在较为安详、平静中接纳死亡。安乐死:是指患有不治之症的病人在频死状态时,为了免除其精神和躯体上的极端痛苦,用医学方法结束生命。,第四节 疾病的转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