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重大危险源与化学事故应急救援文档资料.ppt
第一节 重大危险源一、重大危险源 现代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迅猛发展,在丰富人类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众多潜在危险。1976年意大利塞维索工厂环己烷泄漏事故,造成30人伤亡,迫使22万人紧急疏散;1984年墨西哥城液化石油气爆炸事故,造成650人丧生、数千人受伤;1984年印度博帕尔市郊农药厂发生甲基异氰酸盐泄漏恶性中毒事故,有2500多人中毒死亡,20余万人中毒受伤且其中大多数人双目失明,67万人受到残留毒气的影响。1993年8月5日,深圳化学危险品仓库爆炸火灾事故,造成15人死亡,100多人受伤,损失2亿多元;,1997年6月27日,北京东方化工厂爆炸事故造成8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1亿多元。这些涉及危险品的事故,尽管起因和影响不尽相同,但它们都有一些共同特征:都是失控的偶然事件,会造成工厂内外大批人员伤亡,或是造成大量财产损失或环境损害,或是两者兼而有之。发生事故的根源是设施或系统中储存或使用易燃、易爆或有毒物质。事实表明,造成重大工业事故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既与危险品的固有性质有关,又与设施中实际存在的危险品数量有关。1993年6月,第80届国际劳工大会通过的预防重大工业事故公约将“重大事故”定义为:在重大危害设施内的一项活动过程中出现意外的、突发性的事故,如严重泄漏、火灾或爆炸,其中涉及到一种或多种危险物质,并导致对工人、公众或环境造成即刻的或延期的严重危险。,重大危害设施:不论长期地或临时地加工、生产、处理、搬运、使用或储存数量超过临界量的一种或多种危险物质,或多类危险物质的设施(不包括核设施、军事设施以及设施现场之外的非管道的运输)。我国国家标准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0)中重大危险源定义: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加工、搬运、使用或储存危险物质,且危险物质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单元指一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或同属一个工厂的且边缘距离小于500m的几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安全生产法第九十六条规定,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地或者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者储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二、国内外重大危险源控制技术研究与发展概况 英国是最早系统地研究重大危险源控制技术的国家。1974年6月,弗利克斯巴勒(Flixborough)爆炸事故发生后,英国设立了重大危险咨询委员会(Advisory Committee)简称ACMH。分别于1976年、1979年和1984年向英国卫生与安全监察局提交了3份重大危险源控制技术研究报告。英国政府于1982年颁布了关于报告处理危害物质设施的报告规程,1984年颁布了重大工业事故控制规程。欧共体在1982年6月颁布了工业活动中重大事故危险法令(ECC Directive 82/501),简称塞韦索法令。为实施塞韦索法令,英国、荷兰、德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等欧共体成员国都颁布了有关重大危险源控制规程,要求对工厂的重大危害设施进行辨识、评价,提出相应的事故预防和应急预案措施,并向主管当局提交详细描述重大危险源状况的安全报告。,1996年,欧共体颁布了塞韦索法令I,并要求其成员国从1999年起开始执行。塞韦索法令I有两层目标:一是预防包括危险物质的重大事故危害;二是减轻事故对人和环境的影响后果。塞韦索法令I对法令适用范围、重大危险源相关的用地规划等进行了修订。英国于1999年颁布了重大事故危险控制条例(COMAH),它与塞韦索法令I的要求是一致的。此条例根据企业内危险物质的数量列出了两个层次水平。主管机构由职业安全执行委员会(HSE)、英国及威尔士环保机构和苏格兰环保机构共同组成。企业管理者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以预防重大事故和减轻事故灾害对人和环境的影响。,1985年6月,国际劳工大会通过了关于危险物质应用和工业过程中事故预防措施的决定。1985年10月,国际劳工组织(ILO)组织召开了重大工业危险源控制方法的三方讨论会。1988年,ILO出版了重大危险源控制手册。1991年,ILO出版了预防重大工业事故实施细则。1992年国际劳工大会第79届会议对预防重大工业灾害的问题进行了讨论。1993年,国际劳工大会通过了预防重大工业事故公约(第174号公约)和建议书,该公约和建议书为建立国家重大危险源控制系统奠定了基础。为促进亚太地区的国家建立重大危险源控制系统,ILO于1991年1月在曼谷召开了重大危险源控制区域性讨论会。,1992年10月,在ILO支持下,韩国召开了预防重大工业事故研讨会。在ILO支持下,印度、印尼、泰国、马来西亚和巴基斯坦等国建立了国家重大危险源控制系统。印度在建立了重大危险源控制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已辨识出600多个重大危险源;泰国已辨识出60多个重大危险源。ILO将来的重点是,进一步支持建立国家重大危险源控制系统。在确定的危险物质及其临界量表的基础上,辨识重大危险设施和装置,然后逐渐实施企业危险评价、整改措施和应急预案。ILO将与其他国际组织一起共同促进预防重大工业事故公约的实施,提供技术援助,帮助有关国家对辨识出的重大危险源进行监察。,美国于1990年提出了过程安全管理标准(RMPR)和清洁空气行动修正案(CAA),要求雇主进行危害辨识,对所有危害以严重度进行分级,并采取适宜的控制措施,如应急计划等;鼓励建立用以针对危险物泄漏的社区化学品安全体系。1996年,澳大利亚国家职业安全卫生委员会(NOHSC)颁布了重大危险源控制国家标准和实施控制规定,并在2001年7月25日批准公布了重大危险源的第一个年度公告。以后每年将定期发布澳大利亚重大危险源控制方面的公告,内容主要包括:澳大利亚在本年度内重大危险源控制实施情况总结;国外重大危险源控制方面的法律、法规进展及对比;出现的突发性问题;重大危险源控制有效性分析以及提高改进计划。重大危险源是NOHSC建议国家强制控制的7个需优先考虑的类别之一。,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开始重视对重大危险源的评价和控制,“重大危险源评价和宏观控制技术研究”列人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项目。该项研究提出了重大危险源的控制思想和评价方法,为我国开展重大危险源的普查、评价、分级监控和管理提供了良好的技术依托。为将科研成果应用于生产实际,提高我国重大工业事故的预防和控制技术水平,1997年,原劳动部选择北京、上海、天津、青岛、深圳和成都等6城市开展了重大危险源普查试点工作,取得良好成效。继上述6城市实施重大危险源普查之后,重庆市、泰安市以及南京化学工业集团公司等地方政府和企业也已开展重大危险源普查和监控管理工作。在上述工作基础上,我国在2000年颁布了国家标准重大危险源辨识(GB 18218-2000)。,随后安全生产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都对重大危险源的安全管理与监控提出明确要求。2004年,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在河北、辽宁、江苏、福建、广西、甘肃、浙江、重庆开展重大危险源申报登记试点工作,积累经验,以便在全国推广。在重大危险源控制领域,我国虽然取得一些进展,发展了一些实用新技术,对促进企业安全管理、减少和防止伤亡事故起到良好作用,为重大工业事故的预防和控制奠定一定基础。但由于我国工业基础薄弱,生产设备老化日益严重,超期服役、超负载运行的设备大量存在,形成了我国工业生产中众多的事故隐患,而我国重大危险源控制的有关研究和应用起步较晚,尚未形成完整的系统,同欧洲以及美国等工业发达国家的差距较大。,三、重大危险源控制系统的组成重大危险源控制的目的,不仅是要预防重大事故发生,而且要做到一旦发生事故,能将事故危害限制到最低程度。由于工业活动的复杂性,需要采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和方法控制重大危险源。重大危险源控制系统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一)重大危险源辨识防止重大工业事故发生的第一步,是辨识或确认高危险性的工业设施(危险源)。由政府主管部门和权威机构在物质毒性、燃烧、爆炸特性基础上,制定出危险物质及其临界量标准。通过危险物质及其临界量标准,可以确定哪些是可能发生事故的潜在危险源。,(二)重大危险源评价根据危险物质及其临界量标准进行重大危险源辨识和确认后,就应对其进行风险分析评价。一般来说,重大危险源的风险分析评价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辨识各类危险因素及其原因与机制;2.依次评价已辨识的危险事件发生的概率;3.评价危险事件的后果;4.进行风险评价;即评价危险事件发生概率和发生后果的联合作用。5.风险控制。即将上述评价结果与安全目标值进行比较,检查风险值是否达到了可接受水平,否则需进一步采取措施,降低危险水平。,(三)重大危险源管理企业应对工厂的安全生产负主要责任。在对重大危险源进行辨识和评价后,应针对每一个重大危险源制定出一套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通过技术措施(包括化学品的选择,设施的设计、建造、运转、维修以及有计划的检查)和组织措施(包括对人员的培训与指导,提供保证其安全的设备,工作人员水平、工作时间、职责的确定,以及对外部合同工和现场临时工的管理),对重大危险源进行严格控制和管理。,(四)重大危险源安全报告要求企业应在规定期限内,对已辨识和评价的重大危险源向政府主管部门提交安全报告。如属新建的有重大危害性的设施,则应在其投入运转之前提交安全报告。安全报告应详细说明重大危险源的情况,可能引发事故的危险因素以及前提条件,安全操作和预防失误的控制措施,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及后果,限制事故后果的措施,现场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等。安全报告应根据重大危险源的变化以及新知识和技术进展的情况进行修改和增补,并由政府主管部门经常进行检查和评审。,(五)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是重大危险源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应负责制定现场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并且定期检验和评估现场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和程序的有效程度,以及在必要时进行修订。场外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由政府主管部门根据企业提供的安全报告和有关资料制定。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目的是抑制突发事件,减少事故对工人、居民和环境的危害。因此,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应提出详尽、实用、明确和有效的技术措施与组织措施。政府主管部门应保证将发生事故时要采取的安全措施和正确做法的有关资料散发给可能受事故影响的公众,并保证公众充分了解发生重大事故时的安全措施,一旦发生重大事故,应尽快报警。每隔适当的时间应修订和重新散发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宣传材料。,(六)工厂选址和土地使用规划政府有关部门应制定综合性的土地使用政策,确保重大危险源与居民区和其他工作场所、机场、水库、其他危险源和公共设施安全隔离。(七)重大危险源的监察政府主管部门必须派出经过培训的、合格的技术人员定期对重大危险源进行监察、调查、评估和咨询。,四、重大危险源监控办法(一)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档案应包括以下内容:1.重大危险源安全评估报告;2.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制度;3.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与监控实施方案;4.重大危险源监控检查表;5.重大危险源应急救援预案和演练方案;6.重大危险源报表。,生产经营单位应当至少每3年对本单位的重大危险源组织进行一次安全评估。安全评估工作可以由生产经营单位组织具有国家规定资格条件的安全评估人员进行,也可以委托具备国家规定资质条件的中介机构进行,评估工作结束后,应当出具重大危险源安全评估报告。报告应当数据准确,内容完整,建议措施具体可行,结论客观公正。,(二)重大危险源安全评估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1.安全评估的主要依据;2.重大危险源的基本情况;3.危险、有害因素辨识;4.可能发生的事故种类及严重程度;5.重大危险源等级;6.防范事故的对策措施;7.应急救援预案的评价;8.评估结论与建议等。,在与重大危险源相关的生产过程、材料、工艺、设备、防护措施和环境等因素发生重大变化,或者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发生变化时,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对重大危险源重新进行安全评估,并将重大危险源安全评估报告及时报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在每年3月31日前,填写重大危险源报表,报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对新产生的重大危险源,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及时报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对已不构成重大危险源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及时报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核销。,(三)重大危险源分级按照重大危险源的种类和能量在意外状态下可能发生事故的最严重后果,重大危险源分为以下四级:1.一级重大危险源:可能造成特别重大事故的;2.二级重大危险源:可能造成特大事故的;3.三级重大危险源:可能造成重大事故的;4.四级重大危险源:可能造成一般事故的。,重大危险源的具体等级认定按照国家有关标准执行。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成立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建立健全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规章制度,落实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与监控责任制度,明确所属各部门和有关人员对重大危险源日常安全管理与监控职责,制定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与监控实施方案。生产经营单位的决策机构或主要负责人、个人经营的投资人应当保证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与监控所需资金的投入。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使其全面掌握本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和在紧急情况下应当采取的应急措施。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将重大危险源可能发生事故的应急措施,特别是避险方法书面告知相关单位和人员。,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在重大危险源现场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并加强对重大危险源的监控和对有关设备、设施的安全管理。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对重大危险源中的工艺参数、危险物质进行定期检测,对重要的设备、设施进行经常性的检测、检验,并做好检测、检验记录。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对重大危险源的安全状况和防护措施落实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做好检查记录,并按季度将检查情况报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对存在事故隐患的重大危险源,生产经营单位必须立即整改;对不能立即整改的,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安全措施,防止事故发生,并及时报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制定重大危险源应急救援预案,并报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四)应急救援预案应包括以下内容:1.重大危险源基本情况及周边环境概况;2.应急机构人员及其职责;3.危险辩识与评价;4.应急设备与设施;5.应急能力评价与资源;6.应急响应、报警、通讯联络方式;7.事故应急程序与行动方案;8.事故后的恢复与程序;9.培训与演练。,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根据应急救援预案制定演练方案和演练计划,每两年进行一次实战演练或模拟演练,并于演练10日前通知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建立重大危险源监控系统和信息管理系统,对重大危险源实施分级监控,并对各类信息实施动态管理。,(五)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定期对重大危险源进行专项监督检查。监督检查内容包括:1.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情况;2.预防生产安全事故措施落实情况;3.重大危险源的登记建档情况;4.重大危险源的安全评估、检测、监控情况;5.重大危险源设备维护、保养和定期检测情况;6.重大危险源现场安全警示标志设置情况;7.从业人员的安全培训教育情况;8.应急救援组织建设和人员配备情况;9.应急救援预案和演练工作情况;10.应急救援器材、设备的配备及维护、保养情况;11.重大危险源日常管理情况;12.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事项。,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在监督检查中,发现重大危险源存在事故隐患的,应当责令生产经营单位立即排除。在隐患排除前或者排除过程中无法保证安全的,应当责令生产经营单位从危险区域撤出作业人员,暂时停产、停业或者停止使用;隐患排除后,经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审查同意,方可恢复生产经营和使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及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相关部门在监督检查中,应当相互配合、互通情况,并帮助生产经营单位对重大危险源实施有效的管理与监控。,五、我国关于重大危险源管理的法律法规要求(一)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第十条规定:“除运输工具加油站、加气站外,危险化学品的生产装置和储存数量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储存设施,与下列场所、区域的距离必须符合国家标准或者国家有关规定:1居民区、商业中心、公园等人口密集区域;2学校、医院、影剧院、体育场(馆)等公共设施;3供水水源、水厂及水源保护区;4车站、码头(按照国家规定经批准专门从事危险化学品装卸作业的除外)、机场以及公路、铁路、水路交通干线、地铁风亭及出人口;5基本农田保护区、畜牧区、渔业水域和种子、种畜、水产苗种生产基地;6河流、湖泊、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7军事禁区、军事管理区;8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予以保护的其他区域。,已建危险化学品的生产装置和储存数量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储存设施不符合前款规定的,由所在地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负责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督管理综合工作的部门监督其在 规定期限内进行整顿;需要转产、停产、搬迁、关闭的,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第二十二条规定“储存单位应当将储存剧毒化学品以及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其他危险化学品的数量、地点以及管理人员的情况,报当地公安部门和负责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督管理综合工作的部门备案。”第四十八条规定“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企业以及使用剧毒化学品和数量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其他危险化学品的单位,应当向国务院经济贸易综合管理部门负责危险化学品登记的机构办理危险化学品登记。危险化学品登记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经济贸易综合管理部门制定。”,(二)安全生产法第三十三条要求“生产经营单位对重大危险源应当登记建档,进行定期检测、评估、监控,并制定应急预案,告知从业人员和相关人员在紧急情况下应当采取的应急措施。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将本单位重大危险源及有关安全措施、应急措施报有关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和有关部门备案。”,(三)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要求“搞好重大危险源的普查登记,加强国家、省(区、市)、市(地)、县(市)四级重大危险源监控工作,建立应急救援预案和生产安全预警机制”。,五、危险目标的危险性分析,1、氨 分类及编号:危险化学品名录(2002版)将该物质划分为第2.3类有毒气体,危规编号23003,UN号1005。危险特性: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高热、明火引起燃烧爆炸。与氟、氯等接触发生剧烈化学反应。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2、甲醇,分类及编号:危险化学品名录(2002版)将该物质划分为第3.2类中闪点易燃液体,危规编号32058,UN号1230。危险特性:易燃。闪点11。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高热、明火引起燃烧爆炸。与氧化剂接触发生化学反应或燃烧爆炸。在火场中,受热的容器有爆炸的危险。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明火会引起回燃。,3、一氧化碳,分类及编号:危险化学品名录(2002版)将该物质划分为第2.1类易燃气体,危规编号21005,UN号1016。危险特性:易燃易爆气体,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高热、明火能引起燃烧爆炸。,4、硫化氢,分类及编号:危险化学品名录(2002版)将该物质划分为第2.1类易燃气体,危规编号21005,UN号1016。危险特性:易燃,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高热、明火能引起燃烧爆炸。与浓硝酸、发烟硝酸或其他强氧化剂接触发生剧烈化学反应,发生爆炸。气体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明火会引起回燃。硫化氢是强烈的神经毒物,极高浓度,发生闪电型死亡。,5、环氧乙烷,分类及编号:危险化学品名录(2002版)将该物质划分为第2.1类易燃气体,危规编号21039,UN号1040。危险特性:环氧乙烷是一种中枢神经抑制剂、刺激剂和原浆毒物。患者有剧烈的博动性头痛、头晕、恶心和呕吐、流泪、呛咳、胸闷呼吸困难;重者全身肌肉颤动、语言障碍、失调、出汗、神志不清,昏迷。抢救恢复后会有短暂精神失常,迟发性功能性失声或中枢性偏瘫。,6、氢气,分类及编号:危险化学品名录(2002版)将该物质划分为第2.1类易燃气体,危规编号21001,UN号1049。危险特性: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高热、明火立即发生爆炸。与氟、氯、溴等卤素会剧烈反应。仅在高浓度时,由于空气中氧分压降低才会引起窒息。,7、硫磺,危险特性:与卤素、金属粉末等接触剧烈反应。硫磺为不良导体,在储运过程中易产生静电荷,可导致硫尘起火。粉尘或蒸气与空气或氧化剂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分类及编号:危险化学品名录(2002版)将该物质划分为第4.1类易燃固体,危规编号41501,UN号1350。,8、硫氧碳(COS),分类及编号:危险化学品名录(2002版)将该物质划分为第2.3类有毒气体,危规编号23033,UN号2204。危险特性: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会导致爆炸。燃烧爆炸时会生成有毒和刺激性的二氧化硫气体。与水或水蒸气反应会放出有毒和易燃气体。与氧化剂接触会剧烈反应。,9、二氧化碳,分类及编号:危险化学品名录(2002版)将该物质划分为第2.2类不燃气体,危规编号22019,UN号1013。危险特性: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二氧化碳在低浓度时,对呼吸中枢呈兴奋作用,高浓度时则产生抑制甚至麻痹作用。人进入高浓度二氧化碳环境,在几秒钟内迅速昏迷倒下,反射消失、瞳孔扩大或缩小、大小便失禁、呕吐等,更严重者出现呼吸停止、休克,甚至死亡。,10、氩,分类及编号:危险化学品名录(2002版)将该物质划分为第2.2类不燃气体,危规编号22011,UN号1006。危险特性: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高浓度时,使氧分压降低而发生窒息。氩浓度达50以上,引起严重症状;75以上时,可在数分钟内死亡。液态氩可致皮肤冻伤。眼部接触可引起炎症。,11、氧,分类及编号:危险货物品名表(GB12268)将该物质划分为第2.2类不燃气体。氧(压缩的):危规编号22001,UN号1072;氧(液化的):危规编号22002,UN号1073。危险特性:氧为助燃物。液氧接触油品、油脂等会导致燃烧、爆炸。常压下,当氧的浓度超过40%时,有可能发生氧中毒,在80%以上时,出现面部肌肉抽动、面色苍白、眩晕、心动过速、虚脱,继而全身强直性抽搐、昏迷、呼吸衰竭而死亡。,12、氮,分类及编号:危险化学品名录(2002版)将该物质划分为第2.2类不燃气体。氮(压缩的):危规编号22005,UN号1066;危规编号22006,UN号1977。危险特性: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接触液氮会引起冻伤。空气中氮气含量过高,会引起缺氧窒息。,危险目标对周边的影响,有毒、有害物质大量泄漏就会引发燃烧、爆炸、有毒气体扩散、人员中毒等生产安全事故,导致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或污染环境,甚至造成极坏的社会影响。,6、目前我厂的重大危险源监控系统,重大危险源远程监控预警系统包括:一个中心,一个网络,八大系统。即:应急指挥监控信息中心;内部网;重大危险源普查建档子系统、重大危险源自动辨识子系统、重大危险源分级管理子系统、重大危险源监测预警子系统、重大危险源远程监控子系统、安全生产GIS地理信息子系统、危险化学品应急处置数据库及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数据库子系统、应急预案数据库子系统。,重大危险源监控系统功能,1、危险源信息管理功能,包括企业基本情况,危险源情况、危险源辨识、重大事故隐患、综合查询统计。,2、重大危险源信息管理功能,其中包括危险源辨识分级、应急救援预案,重大危险源地理信息等。,3、远程预警监督功能,包括企业地理信息、危险源监控、实时数据收发、预警信息收发。,4、地理信息系统功能,包括矢量地图更新、图层显示控制、地理位置确定、疏散范围确定、疏散通道确定、应急救援支持。,5、事故应急处置功能,包括受理报警、事故核实、报告请示、调度指挥。,6、应急指挥网络功能,包括网络体系建立、通讯联络、应急预案、救援支持。,7、建立有毒气体报警仪的信息预警监督功能。,8、视频监控系统与地理信息功能配合。,第二节 化学事故应急救援,一、化学事故应急救援化学事故应急救援是近年来国内外开展的一项社会性减灾救灾工作。重大或灾害性化学事故对社会具有极大的危害,而救援工作又涉及众多部门和多种救援队伍的协调配合,化学事故应急救援不同于一般事故的处理,是一项社会性的系统工程,受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在我国化学工业比较集中的城市以及化工行业,都已开始实施救援工作。,(一)化学事故应急救援组成化学事故应急救援是指化学危险物品由于各种原因造成或可能造成众多人员伤亡及其他较大社会危害时,为及时控制危险源,抢救受害人员,指导群众防护和组织撤离,消除危害后果而组织的救援活动。化学事故应急救援包括事故单位自救和对事故单位以及事故单位周围危害区域的社会救援。其中工程救援和医学救援是应急救援中最主要的两项基本救援任务。,(二)化学事故应急救援的基本原则化学事故应急救援工作应在预防为主的前提下,贯彻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区域为主,单位自救与社会救援相结合的原则。其中预防工作是化学事故应急救援工作的基础,除了平时做好事故的预防工作,避免或减少事故的发生外,落实好救援工作的各项准备措施,一旦发生事故就能及时实施救援。化学事故所具有的发生突然,扩散迅速,危害途径多,作用范围广的特点,也决定了救援行动必须达到迅速、准确和有效,因此,救援工作只能实行统一指挥下的分级负责制,以区域为主,并根据事故的发展情况,采取单位自救与社会救援相结合的形式,充分发挥事故单位及地区的优势和作用。,化学事故应急救援又是一项涉及面广、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靠某一个部门是很难完成的,必须把各方面的力量组织起来,形成统一的救援指挥部,在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救灾、公安、消防、化工、环保、卫生、劳动等部门密切配合,协同作战,迅速、有效地组织和实施应急救援,尽可能地避免和减少损失。,(三)化学事故应急救援的基本任务1.控制危险源及时控制造成事故的危险源是应急救援工作的首要任务,只有及时控制住危险源,防止事故的继续扩展,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救援。特别对发生在城市或人口稠密地区的化学事故,应尽快组织工程抢险队与事故单位技术人员一起及时堵源,控制事故继续扩展。,2.抢救受害人员抢救受害人员是应急救援的重要任务。在应急救援行动中,及时、有序、有效地实施现场急救与安全转送伤员是降低伤亡率,减少事故损失的关键。3.指导群众防护,组织群众撤离由于化学事故发生突然、扩散迅速、涉及范围广、危害大,应及时指导和组织群众采取各种措施进行自身防护,并向上风方向迅速撤离出危险区或可能受到危害的区域。在撤离过程中应积极组织群众开展自救和互救工作。,4.做好现场清消,消除危害后果对事故外逸的有毒有害物质和可能对人和环境继续造成危害的物质,应及时组织人员予以清除,消除危害后果,防止对人的继续危害和对环境的污染。5.查清事故原因,估算危害程度事故发生后应及时调查事故的发生原因和事故性质,估算出事故的危害波及范围和 危险程度,查明人员伤亡情况,做好事故调查。,(四)化学事故应急救援的基本形式化学事故应急救援工作按事故波及范围及其危害程度,可采取三种不同的救援形式:1.事故单位自救事故单位自救是化学事故应急救援最基本、最重要的救援形式,因为事故单位最了解事故的现场情况,即使事故危害已经扩大到事故单位以外区域,事故单位仍须全力组织自救,特别是尽快控制危险源。2.对事故单位的社会救援对事故单位的社会救援主要是指重大或灾害性化学事故,事故危害虽然局限于事故单位内,但危害程度较大或危害范围已经影响周围邻近地区,依靠本单位以及消防部门的力量不能控制事故或不能及时消除事故后果而组织的社会救援。,3.对事故单位以外危害区域的社会救援主要是对灾害性化学事故而言,指事故危害超出本事故单位区域,其危害程度较大或事故危害跨区、县或需要各救援力量协同作战而组织的社会救援。,(五)应急救援工作的特点与基本要求1.危险性化学事故应急救援工作处在一个高度的危险环境中,特别是事故原因不明,危险源尚未有效控制的情况下,随时可能造成新的人员伤害。这就要求救援人员树立临危不惧,勇于作战和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2.复杂性化学事故的复杂性表现在事故原因的复杂性,救援环境的复杂性,以及救援工作具有高度的危险性,这就为实施救援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救援工作必须采取科学的态度和方法,避免蛮干和防止人海战术。在救援过程中发扬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根据事故原因、环境、气象因素和自身技术、装备条件,科学地实施救援。3.突发性化学事故的突发性使应急救援工作面临任务重,工作突击性强。面对条件差,人手少,任务重情况,要求救援人员发扬不怕苦和连续作战的精神。以最小代价,取得最大的效果。,二、化学事故应急救援程序化学事故应急救援的实施可按以下的基本步骤进行:(一)接报指接到执行救援的指示或要求救援的报告。接报是实施救援工作的第一步,对成功实施救援起到重要的作用。接报人一般应由总值班担任。接报人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1.问清报告人姓名、单位部门和联系电话;2.问明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事故单位、事故原因、主要毒物、事故性质(毒物外溢、爆炸、燃烧)、危害波及范围和程度、对救援的要求,同时做好电话记录;3.按救援程序,派出救援队伍;4.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5.保持与急救队伍的联系,并视事故发展状况,必要时派出后继梯队予以增援。,(二)设点 指各救援队伍进入事故现场,选择有利地形(地点)设置现场救援指挥部或救援、急救医疗点。各救援点的位置选择关系到能否有序地开展救援和保护自身的安全。救援指挥部、救援和医疗急救点的设置应考虑以下几项因素:1.地点 应选在上风向的非污染区域,需注意不要远离事故现场,便于指挥和救援工作的实施。2.位置 各救援队伍应尽可能在靠近现场救援指挥部的地方设点并随时保持与指挥部的联系。3.路段 应选择交通路口,利于救援人员或转送伤员的车辆通行。4.条件 指挥部、救援或急救医疗点,可设在室内或室外,应便于人员行动或群众伤员的抢救,同时要尽可能利用原有通讯、水和电等资源,有利救援工作的实施。5.标志 指挥部、救援或医疗急救点,均应设置醒目的标志,方便救援人员和伤员识别。悬挂的旗帜应用轻质面料制作,以便救援人员随时掌握现场风向。,(三)报到 指挥各救援队伍进入救援现场后,向现场指挥部报到。其目的是接受任务,了解现场情况,便于统一实施救援工作。(四)救援 进入现场的救援队伍要尽快按照各自的职责和任务开展工作:1.现场救援指挥部应尽快开通通讯网络;查明事故原因和危害程度;制定救援方案;组织指挥救援行动。2.侦检队应快速检测化学危险物品的性质及危害程度,测定出事故的危害区域,提供有关数据。3.工程救援队应尽快堵源;将伤员救离危险区;协助做好群众的撤离和疏散;做好毒物的清消工作。4.现场急救医疗队应尽快将伤员就地简易分型,按类急救和做好安全转送。同时应对救援人员进行医学监护,并为现场救援指挥部提供医学咨询。,(五)撤点指应急救援工作结束后,离开现场或救援后的临时性转移。在救援行动中应随时注意气象和事故发展的变化,一旦发现所处的区域受到污染或将被污染时,应立即向安全区转移。在转移过程中应注意安全,保持与救援指挥部和各救援队的联系。救援工作结束后,各救援队撤离现场以前须取得现场救援指挥部的同意。撤离前要做好现场的清理工作,并注意安全。(六)总结每一次执行救援任务后都应做好救援小结,总结经验与教训,积累资料,以利再战。,三、化学事故应急预案基本要素、编制过程与方法(一)应急救援预案化学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是针对化学危险源而制定的一项应急反应计划。由于化学事故应急救援工作不仅受到化学危险物品的性质、事故危害程度和危害范围等因素的影响,还与现场的气象、环境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因此,救援工作必须要预有准备。特别是在平时要认真研制对策,预先制定在各种状态下的应急救援行动方案,一旦发生事故就能快速、有序、有效地实施救援。,1.制定预案的目的制定应急救援预案的目的是为了在发生化学事故时,能以最快的速度发挥最大的效能,有序地实施救援,达到尽快控制事态发展,降低事故造成的危害,减少事故损失。2.应急救援预案的基本要求(1)科学性化学事故应急救援工作是一项科学性很强的工作,制定预案也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在全面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实行领导和专家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科学分析和论证,制定出严密、统一、完整的应急反应方案,使预案真正具有科学性。(2)实用性应急救援预案应符合当地的客观情况,具有实用性,便于操作,起到预有准备的效果。(3)权威性救援工作是一项紧急状态下的应急性工作,所制定的应急救援预案应明确救援工作的管理体系,救援行动的组织指挥权限和各级救援组织的职责、任务等一系列的行政性管理规定,保证救援工作的统一指挥。制定后的应急救援预案还应经上级部门批准后才能实施,保证预案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法律保障。,3.制定应急救援预案的基本步骤(1)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制定应急救援预案的第一步。在制定预案之前,需对预案所涉及的区域进行全面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化学危险物品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当地的气象、地理、环境和人口分布特点;社会公用设施及救援能力与资源现状等。(2)危险源评估在制定预案之前,应组织有关领导和专业人员对化学危险源进行科学评估,以确定危险源目标,探讨救援对策,为制定预案提供科学依据。(3)分析总结对调查得来的各种资料,组织专人进行分类汇总,做好调查分析和总结,为制定预案做好资料准备。,(4)编制预案视救援目标的种类和危险度,结合本地区的救援能力,编制相应的应急救援预案。(5)科学评估编制的预案需组织专家评审,并经修改完善后,报上级领导审定。(6)审核实施预案经上级领导审核批准后,正式颁布实施。,4.应急救援预案的基本内容预案可分为国家或区域性的救援预案,以及单位(企业)预案。其基本内容主要包括:(1)基本情况;(2)危险目标;(3)应急救援指挥部的组成、职责和分工;(4)救援队伍的组成和分工;(5)报警信号;(6)化学事故应急处置方案;(7)有关规定和要求等。应急救援预案的书写应简明扼要,附有预案的各项平面图和救援程序图。,四、化学事故应急演练方法、基本任务与目标应急救援训练是指通过一定的方式获得或提高应急救援技能;演习是指按一定程式所开展的救援模拟演练。目的是为提高救援人员的技术水平与救援队伍的整体能力,以便在事故的救援行动中,达到快速、有序、有效的效果。经常性地开展应急救援训练或演习应成为救援队伍的一项重要的日常性工作。,(一)应急救援训练1.训练指导思想应急救援训练的指导思想应以加强基础,突出重点,边练边战,逐步提高为原则。针对突发性化学事故与应急救援工作的特点,从化学危险物品的特征及现有装备的实际出发,严格训练,严格要求,不断提高队伍的救援能力和综合素质。2.训练的基本任务是锻炼和提高队伍在突发事故情况下的快速抢险堵源、及时营救伤员、正确指导和帮助群众防护或撤离、有效消除危害后果、开展现场急救和伤员转送等应急救援技能和应急反应综合素质,有效降低事故危害,减少事故损失。3.训练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基础训练、专业训练、战术训练和自选课目训练四类。,(1)基础训练基础训练是救援队伍的基本训练内容之一,是确保完成各种救援任务的前提基础。基础训练主要指队列训练、体能训练、防护装备和通讯设备的使用训练等内容。训练的目的是救援人员具备良好的战斗意志和作风,熟练掌握个人防护装备的穿戴,通讯设备使用等。(2)专业训练专业技术关系到救援队伍的实战水平,是顺利执行救援任务的关键,也是训练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专业常识、堵源技术、抢运和清消,以及现场急救等技术。通过训练使救援队伍具备一定的救援专业技术,有效地发挥救援作用。(3)战术训练战术训练是救援队伍综合训练的重要内容和各项专业技术的综合运用,提高救援队伍实践能力的必要措施。战术训练可分为班组战术训练和分队战术训练。通过训练,使各级指挥员和救援人员具备良好的组织指挥能力和实际应变能力。(4)自选课目训练自选课目训练可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选择开展如防化气象、侦检技术、综合演练等项目的训练,进一步提高救援队伍的救援水平。,在开展训练课目时,专职性救援队伍应以社会性救援需要为目标确定训练课目;而单位的兼职救援队应以本单位救援需要,兼顾社会救援的需要确定训练课目。4.训练的方法和时间救援队伍的训练可采取自训与互训相结合;岗位训练与脱产训练相结合;分散训练与集中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