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地震创伤ppt课件PPT文档.ppt
常见灾害性自然现象,地震、泥石流、沙尘暴、火山爆发、瘟疫、海啸、龙卷风、暴雨、暴雪、森林火灾、飓风,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1 灾害种类多 中国的自然灾害主要有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除现代火山活动外,几乎所有自然灾害都在中国出现过。,舟曲泥石流,2009年13月地质灾害类型构成,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2 分布地域广 中国70%以上的城市、5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气象、地震、地质、海洋等自然灾害严重的地区。三分之二以上的国土面积受到洪涝灾害威胁。约占国土面积69%的山地、高原区域因地质构造复杂,滑坡、泥石流、山体崩 塌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3 发生频率高 中国受季风气候影响十分强烈,气象灾害频繁,局地性或区域性干旱灾害几乎每年都会出现,东部沿海地区平均每年约有7个热带气旋登陆,大陆地震占全球陆地破坏性地震的三分之一。,台风莫拉克,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4 造成损失重 19902008年19年间,平均每年因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约3亿人次受灾,倒塌房屋300多万间,紧急转移安置人口900多万人次,直接经济损失2000多亿元人民币。,全国水旱灾害受灾面积变化,建国以来发生的特大自然灾害,1949年以来,我国发生7级以上地震达50次之多,让人难以忘记的有:邢台地震1966年3月8日,6.8级,死亡人数:8064人 通海地震1970年1月5日,7.7级,死亡人数:15621人海城地震1975年2月4日,7.3级,死亡人数:1328人唐山地震1976年7月28日,7.8级,死亡人数:24.2万人汶川地震2008年5月12日,8.0级,死亡人数69142人玉树地震2010年4月14日,7.1级,死亡人数2220人,地震灾后现场急救,伤员有三个死亡高峰期第一高峰:伤后数分钟内(脑干、高位颈髓的损伤,心脏和大血管的破裂)第二高峰:伤后68小时。脑疝、张力性气胸、实质脏器破裂、大出血等。第三高峰:数天都数周。器官功能衰竭和重症感染等。,地震灾后现场急救,现场急救的基本任务 早期正确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力争减少伤者进入第二、第三个死亡高峰的几率。,地震灾后现场急救,三先三后原则先抢后救、先重后轻、先急后缓对大出血、神智不清、呼吸异常或呼吸停止、脉搏微弱或心跳停止的危重伤病员,要先救命后治伤。对多处受伤的病员要先维持呼吸道通畅,在止血的同时纠正休克,然后处理骨折,最后处理伤口。,现场急救检查顺序,1 神志 如果伤员对问话、拍打、推动等刺激无反应,可能已意识不清或丧失,病情危重。2 呼吸 正常人每分钟呼吸1620次,垂危时呼吸变快、变浅、不规则。濒死前呼吸变慢、不规则,甚至呼吸停止。,现场急救检查顺序,3 心跳 将耳朵贴近伤员的左胸壁可听到心跳,用手指可以触摸到心跳。当严重创伤、大出血时,心跳无法听清甚至停止。此时应该立即对伤员进行心肺复苏的抢救。,现场急救检查顺序,4 瞳孔 正常时两眼瞳孔等大等圆,遇光则迅速缩小。有颅脑损伤或病情危重的伤员,两瞳孔不等大等圆,对光反射无反应或反应迟钝。呼吸、心跳停止,颈动脉搏动消失,双侧瞳孔固定散大,对光反应消失可以作为紧急时判断死亡的依据。,现场急救检查顺序,需要注意 喊叫和呻吟声大的伤员不一定表示病情危重,而不呻吟或小声呻吟的伤员病情却可能很严重,一定要首先检查。,现场初步急救措施,1对呼吸、心跳停止者 立即原地进行心肺复苏。2对呼吸困难、窒息和心跳停止的伤病员 立即将头置于后仰位,托起下颌、使呼吸道通畅,同时施行心肺复苏。,现场初步急救措施,3对四肢大出血者 利用附近干净的手帕、布单、衣物等对出血的伤口进行局部加压包扎止血。用止血带时,尽量不要在上臂中段和腋窝下使用窄的止血带,以免损伤神经。严禁用电线、铁丝、细绳等作止血带使用。对使用止血带的伤员,每隔4060分钟放松一次,每次1015分钟,并做好记录,防止肢体结扎时间过长造成远端肢体缺血坏死。,现场初步急救措施,4对怀疑发生脊椎损伤者 要多人平托伤者,将其平移到硬担架或木板上搬运,以免受伤椎体移位,再次损伤脊髓。5不随意移动骨折部位 这样可防止骨折端刺伤神经、血管。可在现场就近利用小木板、树枝等物,对患肢进行临时固定。不要将外露的断骨送回伤口内,以免增加感染的几率。,现场初步急救措施,6不要立即复位脱出的肠子 脱出的肠子必须经彻底消毒后在处理,可暂时用干净的碗、盆覆盖,以防止发生严重的感染和不良后果。7切忌徒手拉救触电者 发现触电者应立即切断电源,用干木棍、竹竿等挑开电线再行抢救。8防止咬伤 对发生抽搐的伤员,可在上、下牙列间填塞纱布等。,现场初步急救措施,9伤员须暂时禁食 因为对需要手术治疗的伤员实施麻醉后,容易发生胃内容物返流误入气管,造成窒息甚至死亡。10为重伤员做好明显的伤情标志。11在不危及伤员生命前提下 不轻易随便搬动伤员。12不随便给伤员止痛药物 以免掩盖真实病情,延误诊断。,现场初步急救措施,13对伤情稳定,估计转运途中不会加重伤情的伤员 可利用各种交通工具,快速将其转运到附近医院救治。14在转运过程中,无论使用何种运输工具 伤员及担架或门板都必须固定牢固,防止造成及发行损伤。途中要密切注意伤员的神志、呼吸、心跳,出现异常立即抢救。,抗震救灾现场急救常识口诀,发现生命先送水,未能饮水快补液。清理口鼻头偏侧,呼吸通畅是原则。臀部肩膀往外拖,不可硬拽伤关节。伤口出血靠压迫,夹板木棍定骨折。颈腰损伤勿扭曲,硬板移送多人托。,地震现场检伤方法和分类标准,地震现场检伤方法1行动检查 1.指引能行动自如的伤者到一定区域(绿区)。2.此类伤者均属第三优先。3.到不能行动自如的伤者处继续检查。2呼吸检查1.为所有不能行走的伤者进行呼吸检查。2.如有需要先保持气道畅通(须同时小心保护颈椎),可用提颌法等。3.循环良好 第四步。,地震现场检伤方法和分类标准,地震现场检伤方法3血液循环检查1.检查桡动脉或微血管血液循环回流时间。2.任何循环不足(不能感觉到桡动脉或微血管血液循环回流时间大于2秒)(红区)。3.循环良好第四步。4清醒程度检查1.检查脑部有否受伤。2.询问伤者简单问题或给予简单指令。3.能回答或按照指令行事(绿区),回答不确切(黄区),不能回答(红区)。,地震现场检伤方法和分类标准,地震现场检伤分类标准 第一优先(红色伤票)非常严重的创伤,但如有及时治疗即有可生存的机会。1.气道阻塞。2.休克。3.昏迷(神志不清)。4.颈椎受伤。5.导致远端脉搏消失的骨折。6.外露性胸腔创伤。7.股骨骨折。8.外露性腹腔创伤。9.超过50%皮肤的烧伤。10.腹部或骨盆压伤。,地震现场检伤方法和分类标准,地震现场检伤分类标准 第二优先(黄色伤票)有重大创伤但可短暂等候而不危及生命或导致肢体残缺。1.严重烧伤。2.严重头部创伤但清醒。3.椎骨受伤(除颈椎之外)。4.多发骨折。5.须用止血带止血的血管损伤。6.开放性骨折。,地震现场检伤方法和分类标准,地震现场检伤分类标准 第三优先(绿色伤票)可自行走动及没有严重创伤,其损伤可延迟处理,大部分可在现场处置而不需送医院。1.不造成休克的软组织创伤。2.20%的烧伤并不涉及机体或外生殖器。3.不造成远侧脉搏消失的肌肉和骨骼损伤。4.轻微流血。,地震现场检伤方法和分类标准,地震现场检伤分类标准第四优先(黑色伤票)死亡或无可救治的创伤。1.死亡明显。2.没有生存希望的伤者。3.没有呼吸及脉搏。,中医药在地震灾后疾病治疗中的特色优势,单纯软组织损伤单纯四肢闭合性骨折开放性骨折单纯脊柱骨折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脑震荡胸部屏挫伤灾后的防疫工作灾后亚健康的中医调理,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积极应用各种中医药适宜技术和方法精心救治,选择适合的中药汤药、中成药、免煎颗粒剂、医院制剂、针灸、推拿、按摩、中药熏洗、外敷等疗法,进一步提高疗效和中医药诊治水平。在无法开展有效手术治疗和有效内固定器材时,中医的手法复位、正确的小夹板固定具有重要的意义。骨折复位越早越好,复位和固定可以有效缓解病人的疼痛。“简、便、效、廉”的特点和优势,在各种创伤疾病的救治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闭合性骨折,1就地取材,临时固定。可选用夹板、木板条、树皮、树枝、布条等作为临时固定材料。2注意固定物的松紧度及有效性,注意肢体远端的血液循环,一般固定最好超过上下两个关节。3有技术条件时,及时进行手法整复,予以外固定。,闭合性骨折,4外固定后及时检查神经、血管损伤或受压情况,保持有效血运。如疑有神经、血管损伤或受压时,应松解或解除外固定。5上肢外固定后应悬吊胸前,下肢应避免负重,抬高患肢。6可用活血化瘀中药外敷消肿。如七厘散、跌打丸等。,开放性骨折,1对于开放创口在1公分左右、局部污染不严重的开放性骨折 可行简单清创、消毒、伤口内喷撒三七粉或云南白药、局部包扎后,按闭合骨折处理。2对于伤口在2公分以上、局部污染严重、软组织损伤广泛的开放性骨折 需先行彻底清创、缝合伤口,然后采用骨牵引术、石膏外固定术或外固定架固定术等作为控制手术。,开放性骨折,3对于合并神经血管损伤的开放性骨折 在伤口清创后对骨折予以外固定架临时固定,一般血管可结扎,重要血管需吻合,神经断裂应尽可能吻合。如界限不清,可用丝线临时固定在周围软组织以便二期修复。,单纯软组织损伤,1单纯软组织损伤时 治疗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为主。内服可用桃红四物汤加五苓散加减,外敷可用七厘散或云南白药。2肿胀明显者 可加用利水消肿中药,如四妙丸内服外用。3疼痛明显者 可加用行气止痛中药,如元胡、三棱、莪术等,或外用止痛膏。4瘀血明显者 可加用地龙、血竭,外用三七粉。,创伤后并发症,1创伤感染 在抗生素不足的情况下可应用清热解毒药物治疗。如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野菊花等。选用方剂如五味消毒饮、普济消毒饮、仙方活命饮等。,创伤后并发症,2创伤性休克 是灾后严重创伤的并发症,伤情复杂病情变化快、并发症多、死亡率高,多半发生于多发性骨折、广泛软组织撕脱伤、挤压伤和深度大面积烧伤等。诊断标准 周围循环灌注不足的表现:意识障碍;脉细速,脉率100次/分或不能触知;四肢湿冷;皮肤出现花纹,黏膜苍白或发绀。尿量30ml/小时或无尿。收缩压80mmHg,脉压20mmHg。原有高血压者,收缩压较原水平下降30%以上。,创伤后并发症,2创伤性休克 紧急救治要点 有效止血、止痛、包扎;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和补液;保持呼吸道畅通;改善微循环;迅速转院。后期服用中医的益气补血中药,如贞芪扶正胶囊、当归补血丸等;中药注射剂如生脉注射液、参附注射剂、黄芪注射液等。,创伤后并发症,3挤压综合征 通常系指四肢或躯干肌肉丰富的部位,受外部重物、重力的长时间压榨,或长期固定体位的自压,而造成的肌肉组织的缺血性坏死,出现以肢体肿胀、肌红蛋白尿及高血钾为特点的急性肾衰竭。发病机制 包括创伤后肌肉缺血和肾缺血两个中心环节。防治要点 现场急救、伤肢处理、肾脏替代治疗。,创伤后并发症,3挤压综合征 注意保护肾脏功能,在无透析条件下,可考虑使用淡渗利湿中药治疗。如猪苓、茯苓、泽泻、车前草、薏苡仁、黄芪等,方选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加减治疗。一般的预防措施有:伤后补乳酸林格氏液和胶体液.碱化尿液.利尿.解除肾血管痉挛.切开筋膜减压释放渗出物,改善循环.,创伤后并发症,4褥疮 注意卧床患者的护理,防止发生褥疮。如用红花加酒 精浸泡后外擦、桂林西瓜霜喷剂、云南白药等预防。,创伤后并发症,5深静脉血栓 形成机制是由血管壁损伤、血流减慢和血凝固性增高三大因素所致,多发生于小腿和骨盆。可应用活血利湿通脉中药治疗,如鸡血藤、地龙、水蛭、三七、泽泻、黄芪等以及中药活血类注射液。,创伤后并发症,6特异性感染 创伤后特异性感染常见有破伤风和气性坏疽。若未得到早期的预防及明确诊断和治疗,不仅给损伤肢体带来严重后果,并常可危及患者生命,临床医生应有充分的认识。破伤风 是由破伤风杆菌侵入人体伤口繁殖,分泌毒素引起的一种急性特异性感染,预后不良,死亡率大约占20%,其特点为全身或局部肌肉的持续性收缩和阵发性痉挛。,创伤后并发症,气性坏疽 是梭状芽孢杆菌引起特异性软组织感染,多见于软组织严重开放性挫伤,特别是靠近肛门的大腿根部与臀部等处的外伤,容易发生气性坏疽。多为混合性感染。潜伏期14天,也有短至6小时,常在1220小时内死亡。诊断一经确立,应立即开始治疗,越早越好。主要措施有:手术疗法(扩创术或截肢)、抗生素、血清治疗、辅助治疗(全身支持疗法、高压氧舱疗法),灾后防疫,大灾之后必有瘟疫,在灾后防疫工作中,要充分发挥中药汤剂预防疫病的作用。如清瘟败毒饮、或用黄芪、黄连、黄柏、板蓝根、大蓟、小蓟、大青叶等。,灾后防疫中医三要三不违,1、要观天时不违暑令 灾区正值夏季暑令时节,小满、芒种、夏至、小暑为三之气,主少阳相火,发病叫做暑病。积温成热,积热成火。到这个季节,外感病多在暑症范围。救灾人员日夜奋战,易受暑湿外感。2、要察地利不违湿热 灾区地势低,山林多而温热多雨,容易得湿热病症,治疗宜清热化湿的方药,药量宜轻。灾区水利设施多受破坏要重建,饮食卫生极要注意,支援灾区的人员多,宜防水土不服。其用药宜芳香化浊,和中醒脾。,灾后防疫中医三要三不违,3 要辨体质不违扶正 灾后人民合力救灾重建,多超常劳作,精神和体力透支大,从历代经验来看,扶助正气在抗灾防疫中的作用重大。扶正:一方面是精神输氧,精神调慰,爱心激励;另一方面是饮食调理,药物上宜补中益气化湿醒脾之品,如李东垣清暑益气汤,或生脉散加减。,灾后疾病预防,A.预防腹泻预防 感冒预防除瘴避秽、防蚊虫叮咬B.治疗腹泻感冒皮肤湿疹、阴囊湿疹,灾后亚健康的调理,地震后,在伤病者中,重伤员除了严重伤痛引起的躯体症状外,还出现了心理障碍症状,表现为恐惧、烦躁、焦虑、抑郁等情绪状态,许多人表示“不想活下去了”等心态。中医药早期的介入治疗对于调节震后灾民的心态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针对患者不同证候,因人而异,辨证论治。为灾区民众早日恢复身心健康,投入到正常的生活工作中提供支持。,中医药在地震灾害防治中的应用,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合作 手法整复、夹板固定、内外用药、功能锻炼 1 全力救治 发挥中医特色优势 院前抢救广泛使用小夹板和中医手法复位;中药内服外用得到广泛运用;积极参与重症伤员的治疗;对受灾群众进行情志调摄。,中医药在地震灾害防治中的应用,2 科学预防 大锅汤得到广泛运用“见伤就救、见病就治、有疫就防”的覆盖城乡的中医救治新格局;因时制宜,预防疾病;纵深拓展,覆盖灾区;高度重视中医药防病治病知识的宣传和普及。,中医药在地震灾害防治中的应用,3 军地合作,保障抗震救灾抢险部队战斗力 开展军地合作,研制适合野战条件下的中药外用制剂;针对气温上升,运用中医药为部队防暑降温。,中医药在地震灾害防治中的应用,4 突出优势,推动地震伤员医疗康复 中医药技术早期介入伤员康复。针灸、按摩、中药熏洗等中医药技术早期介入地震伤员的功能康复,减少后遗症,促进功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