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课堂教学研究报告(市创新教育总结发言稿件).doc
-
资源ID:4610154
资源大小:124.50KB
全文页数:19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0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创新教育课堂教学研究报告(市创新教育总结发言稿件).doc
“创新教育”课堂教学研究报告执笔:朱昌球创新教育,其基本内核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也就是要加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创新素质的教育。长沙市天心一中书院校区(原长沙市九中),作为长沙市素质教育的窗口学校,前一轮教育科研课题全方位创造教育实验的实施,已初步形成了以创造教育为特色的“课内课外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的创新教育模式;新一轮教育科研课题“创新教育”课堂教学研究的实施,把原来的课外创造发明活动的教育规律、教学方法、教育途径,已经延伸、推广、渗透、深入到了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中,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广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提高全体教师的教育创新能力,又找到了一个比较好的切入点和结合点。具体如下:一 具体做法(一)教师创造性的教,课堂教学做到活动式、探究化、创造性根据学科特点和创新教育的共同要求,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以“活动式”“探究化”“创造性”为准则,建立各具特色的课堂教学程式:1、建立以语文教学为龙头的文科“书册阅读”读写活动教学流程。语文的“感悟创造式”。语文教学以阅读、写作活动为主,在阅读和写作活动中融入现实生活,以提高学生感悟生活、感悟文化的能力,从而提高阅读、写作(或创作)的能力。语文阅读课以“书册导读”为主,遵循“读(看)、想(探)、议(说)、练(写)、改(补)、评”六步教学法的基本程序(即课堂教学的操作程式)来开展阅读活动。这其中的“读(看)”,是读(看)原文、原著和有关注解、背景介绍等有关资料,用新课改的说法就是“感受”;“想(探)”是根据自己对原文和有关材料的感受中所发现的问题或产生的疑惑以及教师已经设置的一些问题进行思考,探究,用新课改的说法就是“领悟”;“议(说)”是同学们把自己的领悟进行交流,讨论,用新课改的说法就是“合作”;“练(写)”是在感悟、研讨、探究、合作的基础上进行书面表达和语言创造,当然其答案应是丰富多彩的;改(补)是根据“参考资料”或“参考答案”进行修改和补充,修改次之,补充为主,以尊重思考的独立性和多样性;“评”可以是师生互动,自评、互评、生评、师评相结合。语文的写作课以“书册短评”为主。近几年,我们开设了书册阅读这门课程,每周两课时,让学生进阅览室、图书馆、电子阅览室自由阅览。学生的阅读面广了,有的一学期下来读完了近十本书(平均7、8万字一本),沿着这个兴趣,利用寒假春节再读几本,那么,一年时间可读完815本书。同样,老师也多看了点书,因为要给学生写“书册导读”“名著导读”等。学生读完一本书后,往往很想并且会不由自主地向同学、向朋友、向老师、向家长介绍他所喜欢读的书,把自己喜欢的理由,读后的感受、感触和体会传递给他人,这样实际上就是在做“书册广告”,再把这些所想所说整理成文字就是在写作“书册广告”。(一个学期,我们要精选收编教师创作的“书册(名著)导读”24篇,学生的“书册广告”或“书册序言”48篇,以供大家分享。)“书册导读”和“书册广告”是师生书册阅读中心灵沟通的桥梁。不论是“书册阅读”还是“书册导读”“书册序言”的写作,强调的是“情有所感,理有所悟”。自然,新课改的作文教学也强调“情有所感,理有所悟”,尤其是现在的高考中时兴的话题作文,即首先是学生“审题”看题、想题(含话题),然后说说自己的所思所想(联系现实生活,想其中的社会问题某话题),然后再去读现有的文章或类似的文章,在此基础上把自己的想法、体会写出来。所以,我们的作文教学又归纳出“四步教学法”的流程:感悟(读“话题材料”)研讨(说“话题范围”)探索(想“话题意义”)创造(写“话题文章)。我们把语文课的读写活动教学流程,在相关的文科教学中进行推广。如历史课的“自学启导式”,即学生自学和教师启导相结合。“自学”是以活动的形式开展,“启导”是教师启发引导学生紧密结合生活现实来开展自学。最为典型的是“提纲导学式”教师运用提纲激发引导学生“读、想、说、练(写)”。教师设计启导提纲,学生也可设计自学提纲,教学流程为“导读导思导说(讨论)导练(写)”四步骤。政治的“生活结合式”。“活动”是以社会调查、社会考察为主,“生活”是把无形的社会大课堂引入有形的教室小课堂,在社会调查和考察活动中提高对生活的认识、揭示、概括能力。社会生活包容了哲学、政治经济学等许多现象和道理,教师上课通过“引入社会现象发现社会问题分析因果道理模拟社会实践”这样的基本程式,让学生明白日常生活中包含的哲学道理和掌握社会经济学常识。英语的“情境活动式”,包括“情境对话”“情境阅读”“情境写作”等多种形式。“设置情境”“感受情境”“开展活动”“创造情境”是其基本的教学程序。英语教学活动融入在“情境”之中,即这“情境”就是活动,就是生活,就是能力的培养。“情境”有歌舞、漫画、社交、工作模拟等生活情境、工作情境、政治情境、文化情境等;“设置情境”可以是老师也可以是学生,“感受情境”以学生共同参与为主,“开展活动”是师生的一种互动,在师生的互动中又创造了一种新的情境。我们在文科教学中设置的“读想说写”等四步基本的教学程序,其意图就是要把思维教育尤其是创造性思维教育放在关键位置,以求达到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的目的。其措施有在课堂教学中,设置一些具有开放性的(答案不是唯一的)问题让学生去探索,以便让学生有充分思考、大胆想象、勇于发表意见、尽情施展才能的机会和创造、创新的余地;结合研究性学习,以一些生活专题和现实话题为主要内容,让学生去撰写小论文或编写学习小报等。(见附件1学生作品)2、建立以物理、化学教学为龙头的理科“探究性实验”活动教学流程。人文学科的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离不开“读”和“写”的实践活动,科学学科的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样离不开“实验”和“操作”等实践活动。物理、化学重视学生的探究性实验活动,既便于学生对科学探索、科技发明过程的亲身体验,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欲望和创新智慧的激发。物理的探究性实验活动采取的是“发散复合式”的流程。物理实验教学一般要以“现象发现”为导入手段,这实验中的“现象发现”是生活现象的再现;然后是“质疑发散”,即通过观察,提出疑惑、疑问,这疑惑、疑问是多方面的,有材料、结构、用途方面的质疑发散,有方式、方法、途径方面的质疑发散;然后学生运用多种思维方法(即“复合思维”,有原理、规律、规则方面的,也有定理、公理、公式方面的)去思疑、去探究、去实验;然后在实验中去修正、去补充、去归纳;最后,学生在完成实验和设计实验的过程中来解决问题,掌握规律,弄懂原理,再去发现或创造新的知识。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基本的具体的教学程序为“现象发现质疑发散思疑复合实验探究归纳创新”四步骤。发散是切入点,是基础,“复合”是关键;“发散”是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和思考,“复合”是对物理原理、物理规律的揭示和总结。化学的探究性实验活动采取的是“激发探究式”流程。化学教学在传统的启发式的基础上,诱导学生进行相关的一系列的化学实验,在实验中激发、鼓励学生在认真观察和仔细分析的基础上,深入探究出一些化学规律和反应原理,或者鼓励学生根据一些化学规律和反应原理大胆设计一些新的化学实验,以弥补原有的化学实验某些方面的不足(诸如实验效果、操作的方便和安全性、材料和场地的限制等);其具体教学程式体现出“探究再探究深入再深入”的全过程。运用到生物课堂教学,采用的是“研究探讨式”即“观察研究实验探讨”基本教学程式,这是以仿生学的原理为指导,建立“观察研究”“实验探讨”两阶段课堂教学程式;观察研究”是发挥个性优势,强调学习的独立性的教学阶段,“实验探讨”是发挥集体优势,切磋、商讨和博采众长的教学阶段。“模仿”和“创新”是“研究探讨式”生物课堂教学的两大特征。数学课的活动教学采取的是“数学建模探究深入式”。数学教学以设题活动为主,教师首先激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数理现象,以引起学生的数学兴趣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从而加强数学计算的驱动力。即,数学老师抓住身边生活、身边事物千变万化的“形”,遵循数形结合的基本原则,以“究形”“探理”“析关系”“求运用”为基本程式(“究形”为问题的切入,“探理” 为问题的深入,“析关系”数形关系、等量转换关系、函数方程关系等为问题的再深入,“求运用”就是以解决生活中、身边事物中的实际问题为根本目的),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出与身边事物紧密相关的数学题,然后再自行解题。3、建立以科技教学为龙头的“专题活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流程。实施新课程,基础文化课一般都安排在上午进行,科技、劳技、艺体、综合实践等活动课程一般都在下午进行。由于它们的综合性的特点,很适合我校原来的科技课的“专题活动”的教学形式“劳科实结合式”。以前,中学里的科技、劳技、实验三课一般是单独的,分开的,各立门户的。科技课专讲“创造思维”“创造技法”和“创造发明”等;劳技课就专门进行一些锯、刨、拆、装等敲敲打打的活动;理化生实验课就只是进行一些验证性的实验操作活动。我们开设的科技活动课是把科技、劳技、实验三课的内容相互穿插和渗透,有意识地模拟或还原一些生活物品、学习用品、实验器材和实验设计的发明的全过程,有意识地激发、引导学生改进或发明一些生活物品、学习用品、实验装置和实验设施,以提高科技活动课的思维教育的含量。其教学流程为:激趣激思激言激行。激趣,让学生观看(参观)一些创新、发明作品,引起发明、创新的欲望和兴趣,并通过联系自身实际,去发现一些问题,并选取一些感兴趣的题目(选题);激思,学习一些基本的创新思维的方法、要领,了解一些改进、创新的途径、方式,找准切入点(构思);激言,提出一些奇思异想,大家共同探讨、切磋,以修正、补充、完善方案(立案);激行,组织、帮助收集材料,开展竞争,把方案变成成品(制作)。现在,我校就连每周一次的班会活动,每月一次的自选活动,每期一次的郊游活动都是按照“专题活动”的思路、流程进行的,确实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二)学生创造性的学,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课内外学习体现出研究式、综合化、实践性课堂内外学习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文科学习突出一个“想”字,理科学习扣住一个“察”字(观察和思考),这是研究式。语文的“想”,多用话题作文的形式,激发自己从阅读材料中和身边事物中找到或发现许多热门话题进行思索和体察;政治、历史的“想”,多用时事评论或历史论文的形式,激发自己从时事政治和历史事实中抓住一些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问题进行思考;物理、化学,多用还原事物的发明或发现过程的形式,激发自己对物体的结构或构造进行观察和思考;生物、地理多用调查报告和考察报告的形式,激发自己对现实生活中有关生物和地理的环境等问题进行分析、思考。文理综合,劳技、科技、实验三结合,这是综合化。学生制作发明一个事物,之前有方案设计,之后有使用说明,成功后有过程回顾和制作说明等,形诸文字就是“文”,运用相关的专业知识就是“理”;为了使方案完善,必须综合相关的各方面的知识,制作过程中,必须注意劳技、科技、实验三方面的知识紧密结合起来。单独从文科来说,一篇时事评论或历史论文,也必须是文、史、哲合一;单独从理科来说,一项制作发明,也必须是数、理、化兼顾。运用知识,付诸实施,强化动手能力的训练和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锻炼,这是实践性。联系实际,关注生活,关心社会,时时处处做现实的有心人;模拟生活,模拟社会,时时处处做现实的参与人。利用活动课和课外活动,自发成立“课外阅读”“文学欣赏”“历史研究”“环境保护”“生态研究”“英语对话”“美术创作”“演编采访”“科技实验”“发明创造”“计算机学习”“社会服务”等各种兴趣活动小组,都是综合实践课的学习。创造性的学,各科基本的活动形式是:语文的“话题作文”和社会采访,数学的“设题竞赛”和经济模拟,物理、化学的实验设计和发明模拟,政治、历史的社会调查和“史论”“史评”,生物、地理的实地考察和标本制作等。(三)课后创造性的练,教学效果检测模糊式、宽松化、整体性创新教育的教学效果的检测,应该是模糊式、宽松化、整体性的。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和教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学校或教师用学生调查考评表中的“最喜欢”“较喜欢”“不太喜欢”等一些基本项让学生进行印象评价,这是教学效果检测的“模糊式”,以体现出创新教育检测教学效果“兴趣第一”的原则。对学生的课堂作业和课外作业的考核考查,用学生综合成绩考评表中的“自做”“选做”“免做”三个不同项进行分层要求,这体现出对课堂教学效果检测的“宽松化”。对各年级各学科的教学单元和教学阶段学习的检测,用学科综合业绩、综合素质考核评价表来对学科课堂学习质量进行综合评价,这是“整体性”。另外,利用每周一个下午的竞赛活动时间,进行“班级兴趣组初赛”“学科兴趣组复赛”“专项特长全校决赛”等综合素质、专项特长竞赛展示活动;这就是通过组织活动的方式来进行激励性的检测和评价。二 教学效果通过教学、自学和检测创新的实施,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智能、创新人格得到了较好的培养,教师的科研意识、科研素养和科研能力也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准,并且学校整体的教育教学管理水平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一)学生的创新素质培养效果明显表1 实验研究前后学生的创新作品(小组)班级对比统计兴趣小组研究论文考察报告制作发明创新设计科幻故事人 均研究前每期2个4篇(无)3件21个 16篇1/人研究后每期15个56篇41篇44件107个103篇8/人研究前每年5个7篇2篇16件31个 64篇0.93/人研究后每年36个134篇75篇102件209个495篇8.2/人以上是近两年来某实验班级创新小组个数和创新作品件数的对比统计,从中可以看出,创新素质教育对促进学生在意识、智能、人格等方面的创新素质的发展是有作用的。(二)教师的科研素质又上一个新的台阶表2 每学年教师发表的研究论文与课题实验前后分类对照学科知识学科教法能力培养心理教育教育管理整体综合合计实验前论文23篇15篇11篇3篇3篇4篇49篇实验后论文16篇18篇38篇26篇17篇8篇121篇实验前课题21个5个0个1个1个27个实验后课题23个22个3个7个6个61个实验前三年(19982001)与实验后三年(20012004)论文课题分类比较可以看出,教师的教育科研兴趣、科研意识、科研能力等综合科研素质有所增强,关注的问题也趋向于综合化,由知识教学教法研究为主变为能力、心理教育科研并重。还有,教师的发明与教具创新,在省和国家级竞赛中获奖,实验后人数也有所增加。(三)整体的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大幅度提升表3 创新素质教育对教育教学管理的影响处室时段调查报告分析报告班级管理评价方案评比制度奖励条例教育处01043632416教务处010444112412教科室01045348911办公室01042123714从表中可以看出,不论是教育教学,还是科研和人事,也不论是调查研究,还是各项制度的制订,实验研究后有了许多零的突破,这说明“创新教育课堂教学研究”的开展,促使管理层面兴起了调查研究之风,形成了综合评价、科学检测、依法管理、重理轻管的良好氛围。三、体会 “学校之所以可以对社会加以净化,是由于给学生提供了讨论、辨别的场所和条件。”(美.杜威) 杜威的这句名言指出了学校教育的净化职能和“讨论”“辨别”两条教育的途径。对照这句话来反思我们的教育,我们的最大的缺陷就是“过分地注重接受性知识学习和被动性模仿实践”。由此,教育出来的学生主动性差,主体意识不强,接受性大于探索性。这样,很不利于我们当前提倡的“创新教育”,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要力求在处理好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等三个方面的关系上有新的突破: (一)注重传授创新知识与培养创新能力 我们的课堂教学是以思维教育为主线、学习教育为主业、创新教育为主导的。其中思维教育又以创造性思维开发为核心,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教育只是作为创造性思维教育的基础,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求异、直觉等思维能力是我们课堂开展教学创的主要任务。我们在文科教学中设置的“读想说写”等四步基本的教学程序,其意图就是要把思维教育尤其是创造性思维教育放在关键位置,以求达到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的目的。其核心是在课堂教学中,设置一些具有开放性的(答案不是唯一的)问题让学生去探索,以便让学生有充分思考、大胆想象、勇于发表意见、尽情施展才能的机会和创造、创新的余地。尤其是在作文教学中,我们注重“启迪学生求异思维,练好审题立意基本功”。我们知道,学生的作文能力,关键是三个基本:即审题立意基本功、谋篇布局基本功、语言表达基本功。审题立意,既属文体知识范畴,更属思维能力范畴。因而,要训练学生作文审题立意基本功,就必须得从训练学生的思维入手,尤其是在创造性思维训练上,加大力度,给学生以启迪和点拔,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其核心又是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因为求异思维实质是一种复合思维,它要综合运用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辨证思维才能求异创新。求异思维有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从不同的方向探索问题,包括反向思维,侧向思维,多向思维;二是把原有的和现有的材料重新组织起来而解决问题,包括分类、比较和组合;三是在思维过程中有推测、联想、想象、创造等活动的参与。这三个特点,其实质就是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辨证思维的综合运用。根据求异思维的三个主要特点,从创新思维的角度又可以看出,“从不同方向探索问题”,是思维方向问题,“重组材料来解决问题”,是思维手段问题;“思维过程中的各项活动参与”,是思维途径问题。而求异思维就是要从“思维方向”、“思维手段”、“思维途径”这三个方面进行求异创新。于是,我们首先是充分利用课文材料中运用求异思维的例子,来传授创新思维的知识。下面,看看中学课文中一些运用求异思维构思的例子。1、反其意而用之,简称“反意式”,这是思维方向问题。毛主席运用形象思维(想像、联想)创作了卜算子·咏梅,他自己又明说自己是读了陆游咏梅词后“反其意而用之”的,这就体现出了文学艺术创作中的批判继承和推陈出新,反映出了不同历史时代的人们对同一事物认识上的发展变化(谁能说这里没有逻辑思维判断、推理的过程);可从创造思维上看,它又是逆向思维的结晶,即表现梅花由被动地生长在孤独严寒的环境里,到主动地在严寒的环境中斗酷冬,迎春暖的乐观向上、积极战斗的精神。还有鲁迅的杂文“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也是此一类。2、有所取,有所不取。简称“取舍式”,这是思维手段问题。从哲学上看,“有所取,有所不取”,是“批判继承”,是“扬弃”,“一分为二”(这是辨证思维)。高中课文中的拿来主义,就是运用了一分二的观点来看待中外文化遗产的。可从创造性思维上讲,这就是运用多向思维(发散思维的一种),从多个角度来全面,正确地看待中外文化遗产。3、釜底抽薪,另起炉灶,简称“破立式”,就是思维途径问题。鲁迅的“友邦惊诧”论是一篇驳论。它之所以具有强有力的辩驳力量,就是因为作者联想到问题的有关方面和事实,并抓住问题的有关方面和事实,并抓住问题的实质分析对比,一针见血地驳斥了敌方论点赖以存在的材料依据的虚假性,这是“釜底抽薪”;并且从而树立同敌方截然相反的论点,“友邦”的实质即“侵略者”,“惊诧”的实质是粗暴干涉;“国”是帝国主义的附庸、走狗、傀儡,这是“另起炉灶”。阅读是为了写作,于是,在作文教学中,我们着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下面再说说三类求异思维的运用的训练:第一类,反意式,可细化为“正误”、“革新”、“溯源”三种。1、解释本有的,纠正错误,即“正误”。如:针对“开卷有益”的观点,可提出相反的观点,“开卷未必有益”。并且通过分析:“卷”的性质、内容好,是“有益”的必要条件;“开”的方法、方式得当,是“有益”的必要条件。然后得出结论:卷好,且开的方法得当,开卷才有益;否则,就无益甚至还有害。有人又把这种方法叫做“反弹琵琶”。2、赋予新加的,推陈出新,即“革新”。论语上有“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也。”相反的观点就是“朽木也可雕”。分析:(1)从教师的角度看,匠心独运,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朽木不朽,差生也可以变成好生。这是论证“朽木可雕”。(2)从学生自身来看,不甘落后,自强不息,增强自信,变后进为先进,朽木不朽,这是论证是否“朽木”。两个角度的分析相加得出结论,“天生我材必有用,世无朽木不可雕”。3、挖掘潜在的,揭示事物的本质,即“溯源”。俗语:“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相对立的观点是:江山本难易,本性不难移。分析:(1)外界环境的变化,需要千千万万个人的齐心协力,且长期努力奋斗,坚持不懈,才有可能前进一小步。社会制度的变革更是如此,“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鲁迅语),这是“江山难移”。(2)人的主观意识,思维认识,感情倾向,都是随着社会环境、生活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一个人的本性本是一张白纸,人的情感本是从幼稚走向成熟,认识是由谬误走向真理。人的本性,本来就是时时刻刻在发展变化的,岂能不移,从大的整体的环境来看,个人的人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环境造就了许多的人,环境改造许多的人,这是“本性不难移”。两方面的分析合并,结论是:江山难改,本性易移。第二类:取舍式,可分为“削减”、“添加”、“分合”三种。1、肯定一部分,否定一部分,即“削减”。论语有“居无求安,食无求饱”之说,礼记有“富润屋,德润身”之句。武大教授李格非对这两句略加增删写成一联,“居无求安食求饱,富不润屋德润身”。以表达自己德高学硕,襟怀宽广的独立人格。这是运用“削减”的例子。2、范围扩大,层次拓深,即“添加”。礼记中的“富润屋”,反映出的人们求富的愿望,虽然值得肯定,可目的、眼光窄小,反映出私有制社会人们思想的局限,运用添加式,应扩大眼界,拓宽富裕范围,从家庭扩充到集体、社会甚至全人类,走共同富裕之路。“德润身”,是坚持个人贞操,洁身自好的表现,如果拓深追求目标的层次,由注重个人修养到济世扶危,治理天下的高度上来,这无疑是层次加深,把二者添加合并起来,就可得出一个崭新的观点,富要润国,德要润世。3、立意转移,提示内涵,即分解合并。如果给一个作文命题“居安思危”新论,要写出新意就可以运用“分解合并”来进行审题立意,“居安”可分解“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从客观上讲,社会环境已具备了让人安居的条件,从主观上讲,人们可安而不安,或不满足,或心不安,把“居安”和“思危”再联系起来,就可得出居安而不安,才能思危,思将来未安之危,思别人还未安之危,思国家前途未安之危的观点,即不只是停留在人们常说的“居安要思危”上,而是进了一步“居安,怎样才能思危”,“居安,应思怎样的危”等等。第三类:破立式,包括预测、对比、解剖三种。1、根据意图,看效果,推测出是否有负效应,即“预测”。高中语文旧课本语文知识中有一篇“知识爆炸”与“知识陈旧”的说法似是而非的短文,指出了这两种说法的意图虽然好,却言过其实而失“真”,用心良苦,却夸大效果而适得其反,容易让读者产生误解而产生误导,产生这种舆论导向偏离现象,其实质就是说话、办事、作结论只注意主观意图而忽略客观效果,而批判这种导向偏离现象的作者,就是从指出其意图与效果的矛盾来创立自己的观点的。2、从形式到内容全方位进行对比或对照,即“对比”。同样是讲汉语语法用介词“把”举例造句,林语堂是:“把人杀死”,“把钱抢走”。李格非是“把方便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光从形式上看,两者的造句都正确,即无语法错误,但从内容上一比较,其思想性却有天壤之别,用同样的虚词造句,但可比其思想道德的高尚与卑微。又同是采取并列的形式(从复句关系看),其修辞手法也可见出高低,前者是一般的并列,后者是对比式并列。3、透过现象看本质,根据事物的表现,揭示事物的实质,即“解剖”。比如“傻子”不“傻”这个看似自相矛盾的命题,就是从事物的表现,深入到实质来看的,即从傻子的表现,剖析出傻子的精神,然后指出这种精神对己、对人,对社会进步的意义,并进一步指出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社会需要这种“傻”。从傻子精神的社会作用和积极意义看出傻子的聪明和智慧,觉悟和进步,从而得出结论:“傻子”不“傻”或“社会进步需要傻子精神”。像这样的求异思维训练在高中阶段坚持一段时间,学生的写作水平当然会有比较快的提高,也会较容易地写出立意新颖,见解独到,思想深刻的文章来。因而,在作文教学中,可有计划地提供一些富有求异思维倾向的话题作文让学生练习。如:11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勤”与“苦”辩证谈2、“近墨者黑,近朱者赤” 近墨者朱必黑,近朱者未必赤3、“男人有钱就变坏,女人变坏就有钱” 钱坏?4、“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谈5、“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吗?6、“人多力量大”吗?7、“以不变应万变”谈。像这样,设置一些具有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去探索,让学生自由思考、大胆想象、勇于创新;从而,也就淡化了知识系统的机械记忆,强化创新能力的适量训练,以求达到有效地开发学生智能的效果。这种教学程序已在历史、政治、英语等文科教学中得到了较为成功的推广。在物理课、化学课的“探究性的实验”教学中,教师运用的是发散与复合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并建立了“辐射式(拓展联想)”“汇集式(归纳分析)”“延展式(迁移辨证)”的发散复合思维训练模式。采取这样的开放式的教学形式,其目的也是要突出“创新思维”的重要地位,以“创新思维知识”的学习为基础,以“创新思维技能”的训练为途径,加强创新素质的培养。比如,高中化学课的“探究性的实验”教学实施的是“自主探究性”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的流程中,不论是“实验方案的设计”还是“实验现象的观察”,教师传授的主要的是创新思维的知识,训练的也主要是创新思维的技能。下面,请看请你当医生(自主探究性学习“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的探究性实验的课例(见附件):探究性实验,实验是规定性的,探究是自主、自由的。所以,要从生活入手,通过实验,获得科学知识,再应用于生活实践。它最有创新价值的就在于“自主探究”过程中的出人意料的“新”发现。从生活入手,可以激发探究(创新)的兴趣,通过实验(实践)可以获取科学知识(真理),只要忠实于实践,必能发现已有的规定的东西中以外的东西(知识)。新的、未知的东西出现了,就必须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承认它,接受它,并进一步运用复合思维,明了其间的因果联系。其因果关系一旦揭示出来,就是发展了、创新了知识和科学。以此成果,应用于生活实践,又必能解决新的问题。这样的探究过程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或一定的数量,创新知识就势必转化成创新能力。类似于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的,还有数学、生物等理科课程。(这样,学生就不会把做题只当作唯一的学习任务来完成,在完成实践性(探究性的实验或实验设计)的学习任务中实现享受和创造。) 创新教育的学科课堂教学,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知识教育只是创新思维教育的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尤其是创造性的学习实践能力,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 也就是叶圣陶先生的“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的。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达到“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创新技能”三者统一,才能达到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主体意识和主动性,开发学生的创新智慧和创造潜能的创新教育的目的,也才能在知识和理论上,在方法和技能上,为课后的社会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注重建立创新情感与培养创新态度 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必须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的学习兴趣为契机,必须以建立学生的健康的强烈的创新情感为中心。对教学活动,我们理解为兴趣活动、情感活动、方法交流活动等三种形式。在平时,我们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社会实践的大课堂中,努力培养自己广泛的求知欲和交流欲。比如:走出课堂,了解生产和生活,激发学生的求知、求新欲望;结合课堂,联系学习和生活,激发学生的交流欲望和交往能力;再深入社会,利用游乐和休假,广泛接触社会,开启学生关注社会新问题、关注人生的新情感大门。比如我们初中的科技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欲望、创新情感方面积累了许多很好的经验。下面是科技课学生的创新态度和创新情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的几个例子“环境保护”两类创新标识的设计(见附件):学生开展科技活动,首先是创新态度和创新情感得到了培养。在科技活动中,首先是生活考察、现实观察,其次才是创新设计、创新设想,其次才是模型制作、成品制作。这样一个全过程,创新态度和创新情感的培养贯穿其中,创新理念的形成,创新技巧的掌握,只是一种创新结果而已。所以,在各科创造性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首先设计出能引发学生浓厚的新的学习兴趣的教学程式:诸如“生活实例”、“生活难题”、“实物展示”、“实物拆装”等,让学生发现新问题;其次才是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动手,去动口,让学生自己创造新途径、新方法。比如,学生每天的“早会”都有“新闻发布”;每天的“小结”会上都有“小窍门”公布;每周都有一个新的设计和改进方案,每月都有一项新的发明问世。这就是激发新兴趣,建立新情感,培养新态度,启迪新思维,传授新方法,以科学求实的精神和亲身实践的态度武装学生,锻炼学生,培养学生;科学求实的精神和亲身实践的态度一旦产生,学生的学习新兴趣、学习新情感和学习新能力等基本的创新素质也势必大大得到增强和提高。用现在新课改的话就是“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三)注重体验创新过程与掌握创新方法教学的全过程应该是方法交流的全过程,尤其是教学任务越繁重就越应该突出学习方法的交流。课堂开展创新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方法上有所创新,课堂再现或发现某种知识学习的全过程就是学生交流或学习某种学习方法的全过程,只有在教学过程的诸方面进行大胆的创新,才能真正让学生摸索到或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我们的历史学科和数学学科,学生都养成了每人每期自办一期学习小报的学习习惯,以体验综合性的创造性的学习全过程。历史小报的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多方面的内容(见“附件”),数学学习小报也涉及了历史、地理、天文、生物、化学、物理、环保、科技等内容,而且班班有特点,人人有风格,各人的学习方法小窍门都在小报中得到了很好的展示。还有,学科教学中文学、历史、哲学三者融合统一,科技、劳技、实验三课相互穿插,既是新课改综合性的趋势所必需,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根本任务所必需。如果要让学生有主见,有创见地提出、分析、解决学习上的问题,必须要文理兼备,既具有科学态度、又富有人文精神地思考问题的方法是最科学的方法。在学习人类人文史上和科学史上的所有成功的案例时,既注重体验前人的创新过程,也注重学习前人的创新方法。比如,学习论语,既注意政治、伦理上的创新,又注意教育、心理学上的创新;孙子兵法既注意战争规律的揭示,又注意社会规律、生活哲理的总结。 四、 讨论(一)对“中学生创新素质”的理解 我们认为中学生的创新素质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智能”和“创新人格”。对中学生来说,“创新意识”是“好奇心”、“求知欲”、“自由思考”、“探索精神”;“创新智能”是“创造性地学习知识”和“运用所学的知识提出有个性的有创意的见解”;“创新人格”是“对知识的渴求,尤其对新事物、新知识的极大兴趣”和“良好的探索习惯的养成、创新精神的形成”。“创新意识”、“创新智能”、“创新人格”是中学生创新素质的三维系,“创新意识”主要是探索精神和求知欲;“创新智能”主要是求知用知的实践能力;“创新人格”主要是创造性人才所必须有的精神和习惯。 (二)课堂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为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意识,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以下几点:、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统一,开启学生的创新欲望和创造潜能。、科技、劳技、实验三合一,开发学生的创新智慧和实践能力。、学习、生活、社会三条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格。要培养中学生的创新素质,就应以创造教育的原则、方法、目的为主,并积极吸收其他教育科研实验的精华,比如,“愉快教育”的“愉快”,由“刻苦精神”的塑造变为“学习兴趣”的培养,“成功教育”的“成功”,对学生尤其是落后生,由批评变为“激励”为主,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和创新意识;“目标教学”的“目标”,但由“知识点”为中心变为“能力点”尤其是“创造能力教育点”为中心,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智能;“协同教育”的“协同”,评价学生,重科际知识的综合能力,评价教师的教育教学科研的成绩,重集体协同过程,把个人成绩,个体结果,放在集体成绩、集体结果中,以促进教师和学生创造人格的共同形成。由此看来,创新素质教育有很大的包容性。她包容愉快教育、成功教育、主体教育、协同教育的一些主要特征:愉快教育的思维教育特征;成功教育的心理教育特征;主体教育的“自助”教育特征;协同教育的能力教育特征。创新教育课堂教学的实施,首先是教师要有较为理想的创新教育的教学设计。具体如下:1、教学目标综合化创新教育与新课程一样,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强调科学素养(如动手能力、科学交流能力等探究素质)与人文素养(包括视觉艺术素养),强调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强调口语交际,等等。新课程所强调的这些素质中有一些是纸笔测验等考试方法所无法涵盖或无法充分测查出来的。如果教师在实践中只重视考试所关注的那些方面的素质,势必使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均衡、和谐发展这一课程追求最终落空。创新教育更是如此。教学目标“综合化”的原则知识目标序列性一课一得能力目标针对性扶强助弱德育目标现实性意识习惯2、教学内容生活化创新教育同新课程一样,强调面向生活,面向社会,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社会生活实际,充分利用本地本校本班资源,开展本土化教学和校本班本教学,还特别强调联系学生日常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和科技新进展。各科教学,要大大增加或加强与当今社会生活联系紧密的学习内容,尤其那些与当前学生生活、当今社会实际、现代化技术和生产实际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新课题(尤其是那些最新的技术难题)联系紧密的学习内容,从而在宏观上进一步扩大知识面,拓展学习广度,从而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内容“生活化”的途径历史与现实相似联系。文学与科学相关联系。他人与自己对比联系。原理与现象因果联系。个人与集体类比联系。3、教学过程活动化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与新课程一样,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与教师讲解式教学和传统的启发式教学,最大的不同就是课堂实地教学是以学生开展各种各样的学习活动为主,并且,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