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病理学发热文档资料.ppt
第一节 发热的概念,(Set point),一、体温调节,在致热源的作用下,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并伴有机体各组织器官机能和物质代谢改变的病理过程。,二、发热的概念,体温升高,病理性体温升高,生理性体温升高,发热(调节性体温),应激反应,过热(被动性体温),剧烈运动,月经前期,二、发热与过热的区别,过度产热,散热障碍,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体温升高(0.5 C),体温超过调定点水平,过热,第二节 发热的原因和机制,能激活体内产内生致热原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进而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一、发热激活物,外致热原,体内产物,1.细菌及其毒素:革兰氏阴性细菌 革兰氏阳性细菌2.病毒3.真菌4.螺旋体5.寄生虫,(一)外致热原(感染性因素),大肠杆菌,伤寒杆菌,志贺氏菌等胞壁所含的脂多糖(LPS),也称内毒素(ET),全菌致热。代谢产物:葡萄球菌肠毒素,链球菌的致热外毒素(ABC)等,流感病毒,猪瘟病毒,犬瘟热病毒,流脑病毒,马传贫病毒,出血热病毒等,致热物质为病毒包膜中的脂蛋白及血细胞凝集素。,球孢子菌,组织孢子菌感染,白色念球菌引起的鹅口疮和肺炎等。全菌及荚膜多糖和蛋白质。,钩端螺旋体,梅毒螺旋体等,内含溶血素和细胞毒因子,旋毛虫,丝虫,血吸虫,疟原虫和血液原虫病等,(二)体内产物(非感染性因素),1.抗原抗体复合物2.无菌性炎症3.恶性肿瘤4.致热性类固醇 胆原烷醇酮,内生致热原,(Endogenous pyrogen EP),产内生致热原细胞在发热激活物作用下,产生和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二、内生致热原,(一)内生致热原的来源和种类,(1)局部低浓度 免疫调节:协同刺激APC和T 细胞活化,促进B细胞增殖和分泌抗体。(2)大量产生 内分泌效应:诱导肝脏急性期蛋 白合成;引起发热。,(1)刺激活化细胞增殖,分泌抗体;(2)刺激细胞增殖及CTL活化;(3)刺激肝细胞合成急性期蛋白,参与炎症反应;(4)促进血细胞发育。,1)诱导宿主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干扰病毒复制;2)增强NK细胞对病毒感染细胞和肿瘤细胞杀伤;3)促进MHC-类分子表达,增强CTL对病毒感染 细胞和肿瘤等靶细胞的杀伤。4)免疫调节 活化巨噬细胞;促进APC(s)表达MHC-类分子,提高抗原 提呈能力;促进MHC-类分子表达,增强NK细胞和CTL细胞的杀伤活性;促进B细胞分化、增殖;,(1)低浓度-自分泌、旁分泌效应 1)诱导炎症反应:使血管内皮细胞表达ICAM-1,促白细胞 聚集于炎症局部;刺激单核巨噬细胞等合成、分泌细胞因 子(如IL-1、IL-6、IL-8、TNF-等),导 致炎性细胞浸润和增强吞噬细胞的杀伤。2)促进MHC-I类分子表达,增强CTL对靶细胞(如:病毒感染细胞)的杀伤。3)杀伤肿瘤细胞:直接杀伤,引起组织出血坏死。(2)高浓度 内分泌效应 1)引起发热;2)协同IL-1、IL-6诱导肝细胞合成急性期蛋白;3)抑制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分裂;4)引起代谢紊乱,导致恶液质;5)介导内毒素致感染性休克。,(二)产内生致热原细胞,(三)内生致热原的产生和释放,1.激活2.合成3.释放,NF-B,三、发热的发生机制,(POAH),体温调节中枢,正体温调节中枢,负体温调节中枢,视前区下丘脑前部,中杏仁核,腹中隔,(MAN),(VSA),(preoptic anterior hypothalamus),(medial amydaloid nucleus),(ventral septal aerea),(一)体温调节中枢,(二)EP进入体温调节中枢的途径,EP,OVLT区,1.通过终板血管器(OVLT),2.通过血脑屏障直接进入中暑 存在有IL-1、TNF、IL-6可饱和转运机制。脉络丛和易化扩散?3.通过迷走神经,(二)发热中枢的调节介质,环磷酸腺苷(cAMP)前列腺素E(PGE)Na+和Ca+浓度比值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素(CRH)一氧化氮(NO),1.正调节介质,PDE激活剂-尼克酸(nicotinic acid)则有相反的效应;,磷酸二酯酶(PDE)抑制剂-茶碱(theophiline)能增高脑内cAMP含量的同时,增强EP的发热效应;,给动物注入二丁酰cAMP,动物迅速发热;,发热时,脑脊液中cAMP含量升高。,cAMP与发热的关系,PGE2 脑室内注射PGE 发热;EPs引起发热的同时,CSF中PGE2下丘脑组织与EPs体外培养,有PGE2合成 阻断PGE合成的药物,如阿司匹林可解热 微注射法将PGE2注入POAH区发热,而偏离POAH区,则不引起发热。,Na+/Ca2+比值 NaCl 脑内 发热 CaCl2 脑内降温同时,CSF中cAMP降Ca+剂(EGTA)脑内发热 同时,CSF中cAMP,EPs下丘脑 Na+/Ca+cAMP 调定点,CRH(corticotropin releasing hormone)中枢注入CRH脑温,结肠温;IL-1,IL-6可使离体培养下丘脑细胞 释放CRH;IL-1,IL-6引起的发热,可被CRH 受体拮抗剂或抗体阻断。,一氧化氮,(nitric oxide),分子式:NO 分子量:30.01,美国药理学家弗奇戈特、伊格纳罗及穆拉德因发现NO的生理作用而获得了1998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与发热的关系:1、通过作用于POAH等部位,介导发热时的体温上升。2、通过刺激棕色脂肪组织的代谢活动导致产热增加。3、抑制发热时负调节介质的合成和释放。,广泛存在于体内各种组织,是一种气体神经递质。具有多种生理功能,最主要的功能是扩血管作用,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疾病都有很好的治疗作用。,精氨酸加压素-黑色素细胞刺激素 脂皮质蛋白-1,2.负调节介质,精氨酸加压素(arginine vasopressin AVP)是由下丘脑神经原合成的神经肽类激素,与多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心血管中枢和学习记忆功能)有关的神经递质。负调节作用的有关研究揭示:1、给动物脑内注射具有解热作用。2、在不同的环境温度中AVP对体温的调节的方式不同,在25时,主要是加强散热,在4时,则主要表现在减少产热。说明AVP是通过中枢机制来影响体温的。3、使用AVP的拮抗剂或受体的阻断剂能阻断AV P的解热作用或加强致热原的发热效应,-黑色素细胞刺激素(-Melanocyte-stimulating hormone-MSH)由腺垂体分泌的多肽激素,调节体内的黑色素代谢,也具有解热和降温作用:1、脑内或静脉内注射都有解热作用 2、在EP性发热期间,脑室中膈区-MSH含量增加,并且将-MSH注射于此区可使发热减弱,说明其作用点可能在此。3、-MSH解热作用与增强散热有关,在使用-MSH解热时,兔耳的皮肤温度增高。4、内源性-MSH能够限制发热的高度和持续时间,给兔注射-MSH抗血清(阻断-MSH 的作用),再给IL-1致热,其发热时间显著延长,发热高度明显增加。,脂皮质蛋白-1(lipocortin-1)是新发现的一种钙依赖性磷脂结合蛋白,分布广泛,但在脑和肺含量最多,具有抗炎作用。研究发现给大鼠脑内注射脂皮质蛋白A1,可明显抑制IL-1和IL-6等诱导的发热反应。,(四)发热机制的基本环节,第三节 发热的经过及热型,体温上升期(增热期)高热持续期(热极期)体温下降期(退热期),一、发热的经过,体温上升期,皮肤苍白、四肢厥冷“鸡皮”畏冷寒战,高热持续期,酷热、皮肤干燥发红、呼吸心跳加快,体温下降期,出汗、排尿多皮肤血管扩张,产热散热,产热=散热,产热散热,中心体温上移的“调定点”“冷反应”冲动停止,血管扩张,“调定点”回复至正常,中心体温“调定点”,散热反应。,交感神经兴奋,皮肤血管收缩 交感神经兴奋,竖毛肌收缩 皮肤温度 皮肤冷觉感受器 骨骼肌不自主、节律、周期性收缩,+,稽留热:体温恒定的维持于以上,达数天或数周,小时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常见于大叶性肺炎、猪瘟、犬瘟热等。弛张热:体温常在以上,波动幅度大,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1,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常见于败血症、卡他性肺炎、化脓性炎等。间歇热:体温骤升至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可持续至数天,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锥虫病等。回归热:体温急骤升至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见于亚急性和慢性马传贫等。,二、热型,稽留热,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天数,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天数,驰张热,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天数,间隙热,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天数,第四节 发热时机体代谢和机能的变化,1、糖代谢 分解加强,肝和肌糖原大量分解,血糖升高,具有代偿作用,但糖原和葡萄糖的无氧酵解也加强,乳酸增多,肌肉酸痛。2、脂肪代谢 分解加强,血液脂肪酸和酮体大量增加,长期发热,机体消瘦。3、蛋白质代谢 分解加强,血液及尿液非蛋白氮增加,出现负氮平衡。4、维生素的变化 维生素C和B的消耗量增加,常发生缺乏。5、水、盐代谢 初期水、钠体内滞留,退热期往往脱水;易引起低血钾和酸中毒,一、物质代谢的变化,1.中枢神经系统 中枢的兴奋性增高或下降,但高热时,中枢抑制为主,动物呈现沉郁,甚至昏迷。2.循环系统 初期心跳加快,心肌收缩力加强,心输出量增多,外周血管收缩,血压上升;高热或持续发热,则易发心力衰竭;体温下降期,特别是体温骤降,引起血压下降,要防休克。,二、系统机能的变化,